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上颌中切牙

上颌中切牙

上颌中切牙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02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16693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BITC口腔种植研讨会、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九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等;上颌中切牙的相关文献由556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春洋、徐多玲、高永波等。

上颌中切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2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16693 占比:99.97%

总计:616888篇

上颌中切牙—发文趋势图

上颌中切牙

-研究学者

  • 赵春洋
  • 徐多玲
  • 高永波
  • 孙蕾
  • 康成容
  • 林臻彦
  • 张美超
  • 潘宣
  • 王林
  • 魏素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顾云彤; 王林; 王亮; 王玉华; 赵春洋
    • 摘要: 目的 探究上颌中切牙内收量与其消耗牙弓间隙量的比例关系。方法选择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前牙深覆盖成年正畸患者203例,对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上颌中切牙内收量(X_(1))、尖牙间宽度变化量(X_(2))及尖牙远中移动量。数字化扫描仪扫描治疗前的上颌石膏模型,测量上颌前段牙弓拥挤度。将上颌中切牙内收量、尖牙间宽度变化量与消耗的总牙弓间隙量(Y)进行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上颌中切牙内收量与牙弓间隙的消耗量呈强正相关(r=0.726,P<0.001),尖牙间宽度变化量与牙弓间隙消耗量呈负相关(r=-0.317,P<0.001),消耗的总牙弓间隙量(Y)与上颌中切牙内收量(X_(1))、尖牙间宽度变化量(X_(2))的回归方程为Y=1.25X_(1)-0.494X_(2)-2.299。结论上颌中切牙每内收1mm,消耗的牙弓间隙为1.250mm,尖牙间宽度每缩减1mm,消耗的牙弓间隙为0.494mm。
    • 张鹏; 郭菁; 曾永发; 胡建宇; 郭冬花
    • 摘要: 目的通过探索将计算机绘图技术应用于口腔牙体解剖生理学五年制本科教学后,研究数字技术对学生掌握牙体形态学习的影响。方法2017年3—6月,选择南昌大学口腔医学专业2014级36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名。在学习过牙体形态的理论知识之后,实验组采用计算机绘图软件作图,对照组采取传统纸质作图,绘制上颌中切牙的唇舌面、近远中面图像,并以两组学生的雕牙成绩和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雕刻石膏牙成绩为(81.7±4.0)分高于对照组(76.7±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对关于提高课程学习兴趣、促进理论知识理解、增加牙体形态的掌握、教学生动形象的教学评价分数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绘图技术应用于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在牙体形态方面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 贺佳倩; 丘美霞
    •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上颌中切牙萌出异常的就诊主诉及病因,发现其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2月初次到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惠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上颌中切牙萌出异常的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主诉、主要疾病诊断等信息。结果:不同病因学导致上颌中切牙萌出异常中,21.11%的就诊患儿处于正常替换期;因乳中切牙龋引起的乳牙根尖周炎患者比例为33.61%,比例最高;因乳中牙外伤引起的占13.32%,因多生牙及牙瘤引起的占26.84%,其他占5.12%。乳中切牙龋因根尖炎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中切牙外伤性根尖周炎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生牙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乳中切牙龋因根尖周病变是上颌中切牙替换异常的主要局部因素。
    • 刘凯歌; 邵林琴
    • 摘要: 目前,上颌埋伏中切牙的治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预后效果,但遇到埋伏中切牙牙根弯曲的情况时,其治疗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变得具有挑战性。埋伏弯曲中切牙牵引治疗后常产生不良的并发症,只有掌握其发病机制,才能更好的进行早期干预,从而避免弯曲根的产生。本文对上颌埋伏中切牙牙根弯曲机制、分型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杜军; 邱延菊; 万哲
    • 摘要: 目的:基于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并探讨不同分型的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后,植入位点及轴向对种植体微动度的影响。方法:参照1名健康成年人的口腔CBCT影像资料,建立偏唇形、中间型、偏腭型3种分型的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不同植入位点(根尖位点、偏腭/唇侧位点)及轴向(牙长轴、牙槽骨长轴);对已建立的模型以100 N的力进行不同角度(0°、30°、45°、60°、90°)的应力加载;应用ANSYS软件分析种植体的位移情况。结果:成功建立12组不同分型的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三维有限元模型;偏唇型及偏腭型上颌中切牙行即刻种植即刻负重时,沿牙长轴方向偏腭/唇位点植入种植体更易获得较小的种植体微动度;中间型上颌中切牙行即刻种植即刻负重时,沿牙槽骨长轴方向根尖位点植入种植体更易获得较小的种植体微动度。结论:不同的位置分型、植入位点及轴向,都会对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后种植体微动度产生影响,临床应针对不同的上颌中切牙分型,制定相应的植入位点及轴向的手术方案。
    • 郭晓阳; 陈志宇; 付艺璇; 李绍萍; 高毛毛
    • 摘要: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观察个性化一体化桩核改向修复不同角度倾斜的上颌中切牙后应力分布特征。方法:创建具有不同倾斜角度的上颌中切牙及改向修复的桩核-冠有限元模型。桩核材质采用铸造金钯合金,玻璃纤维增强树脂与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FR-PEEK),分析全瓷冠修复后不同模型在正中咬合接触受力下桩核、牙本质的等效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改向角度相同时,金钯桩核应力最高,对应的牙本质应力最低;CFR-PEEK桩核应力最低,牙本质应力最高。同一材质改向修复时,桩核应力与牙本质应力随核向唇侧倾斜角度增大而减小。结论:固定载荷方向下,桩核角度的改变对修复体和牙体抗力影响并不显著;牙本质肩领完整时,建议选择低弹性模量桩核修复。
    • 符海峰; 雎洋
    • 摘要: 目的分析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上颌中切牙根径及骨板厚度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口腔科就诊的218例患者的CBCT资料,其中男97例、女121例。采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牙位11、牙位21牙根的近远中径、唇腭,唇、腭、近中、远中侧骨板厚度,并分析不同性别间的差异。结果牙位11、牙位21女性唇腭径及近远中径均低于男性;牙位11、牙位21女性唇侧骨厚度均小于男性(P0.05);同一牙位男性上颌中切牙骨开窗/开裂发生率略高于女性,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锥形束CT可以对牙根直径、牙根的近远中径、唇腭,唇、腭、近中、远中侧骨板厚度等,其中唇腭径、近远中径及唇侧骨厚度等与性别相关,即刻种植修复前可参考进行评估。
    • 张丽娜
    • 摘要: 目的 分析和研究窄直径种植体用于上颌中切牙牙列缺损种植修复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上颌中切牙牙列缺损患者,对全部上颌中切牙牙列缺损患者进行窄直径种植体种植修复,对全部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及修复前、修复后CPB(邻接点CP和牙槽嵴顶BC之间的距离)值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3个月的恢复期后,全部患者中58例患者种植牙稳定,种植牙成功率为96.67%.2例患者出现稍微的松动.对全部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通过随访结果可知患者种植牙均未发生松动、脱落及炎症的变化.手术后与修复前CPB平均值变化范围在-0.15~0.67 cm,平均值为(0.24±0.1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4,P<0.05).结论 窄直径种植体用于上颌中切牙牙列缺损种植修复的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满足患者需求,并且因为对于原有牙槽骨的应用,所以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采纳.
    • 张丽娜
    • 摘要: 目的分析和研究窄直径种植体用于上颌中切牙牙列缺损种植修复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上颌中切牙牙列缺损患者,对全部上颌中切牙牙列缺损患者进行窄直径种植体种植修复,对全部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及修复前、修复后CPB(邻接点CP和牙槽嵴顶BC之间的距离)值进行比较。结果经过3个月的恢复期后,全部患者中58例患者种植牙稳定,种植牙成功率为96.67%。2例患者出现稍微的松动。对全部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通过随访结果可知患者种植牙均未发生松动、脱落及炎症的变化。手术后与修复前CPB平均值变化范围在-0.15~0.67 cm,平均值为(0.24±0.1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4,P<0.05)。结论窄直径种植体用于上颌中切牙牙列缺损种植修复的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满足患者需求,并且因为对于原有牙槽骨的应用,所以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采纳。
    • 倪洁丽; 秦金炜; 张阳
    • 摘要: 目的:研究成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根与切牙管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探讨上中切牙唇倾度对其位置关系的影响.方法:选取67例安氏Ⅱ类且骨性Ⅱ类错(牙合)的成年患者,通过锥形束CT和Dolphin11.9软件在切牙管腭侧开口平面(F1)和根尖平面(F2)上分别测量切牙管到上颌中切牙之间的相关数据,根据∠U1-PP角度分为上颌中切牙唇倾组、直立组、舌倾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腭侧开口平面和根尖平面上,上中切牙近中缘至切牙管的距离(Lml)分别为(3.27±1.02)mm、(3.07±1.35)mm.腭侧开口平面上,3组切牙管侧缘到同侧上中切牙的距离(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唇倾组明显小于直立组和舌倾组;根尖平面上,3组Lm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舌倾组明显大于唇倾组和直立组.结论:成年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上前牙内收是有限度的,唇倾组的上中切牙牙根更接近切牙管,舌倾组牙根更远离切牙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