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7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特种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1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295281篇;相关期刊202种,包括齐鲁护理杂志、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三届中国西南神经介入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贵州省神经外科年会、2013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第12届全国消化道恶性病变介入诊疗研讨会暨2012消化介入/内镜/放射/肿瘤微创外科新技术国际论坛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相关文献由129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格林、刘新峰、朱武生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1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95281 占比:99.87%

总计:295654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发文趋势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研究学者

  • 徐格林
  • 刘新峰
  • 朱武生
  • 储颖
  • 牟轩沁
  • 纪震
  • 刁显明
  • 刘宇鹏
  • 刘闽华
  • 周汝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凯; 徐婉茹; 范倩; 李会会; 杨乐; 吴晓燕; 张全忠; 李玉文
    • 摘要: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评估基础下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再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为预后差患者的下一步介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随访1年42例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DSA检查及影像学评估。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底动脉闭塞再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 42例患者中,全脑血管造影评估后随访1年内再发脑梗死10例(核磁DWI证实),未再发脑梗死3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再发脑梗死患者年龄、侧支代偿2级占比、住院次数≥2次占比均高于未再发脑梗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侧支代偿是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OR=9.747, P<0.05)。结论 年龄、侧支代偿、住院次数是影响再发脑梗死的因素,其中侧支代偿是独立影响因素,在评估好风险情况下血管内治疗是减少再发脑梗死的一种潜在办法。
    • 叶宇; 王珍; 曹长健; 邱晓明
    • 摘要: 目的探讨在CT血管造影(CTA)中采用传统人工、人工智能(AI)及两者联合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效能。方法纳入我院疑似颅内动脉瘤并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的患者359例,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别采用传统人工、AI及两者联合分析CTA图像,计算3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及准确度,并对传统人工、AI动脉瘤漏诊及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传统人工组、AI组、人工联合AI组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分别为92.12%、92.12%、95.9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联合AI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5.92%、92.42%及95.39%,高于单一诊断;假阳性率(7.58%)、假阴性率(4.08%)均低于单一诊断。传统人工及AI在毗邻骨质、合并动静脉畸形/烟雾病/夹闭术后复发、非责任动脉瘤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人工联合AI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较单一方法高,其可降低颅内动脉瘤的漏诊率及误诊率。
    • 牛玉霞
    • 摘要: 目的探究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84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查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CTA检查为观察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阳性检出率、分型符合率、动脉壁钙化、夹层血栓检出率,比较CTA检查不同后处理技术的破口显示率,所有患者接受主动脉覆膜植入术,比较两组术后内漏检出率。结果两组阳性检出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分型符合率78.57%与对照组83.33%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动脉壁钙化检出率26.19%、夹层血栓检出率76.19%高于对照组7.14%、57.14%(P<0.05);观察组42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共存在112个破口,CPR、MPR破口显示率高于MIP、VR(P<0.05);观察组内漏检出率23.81%高于对照组4.76%(P<0.05)。结论采用CTA检查应用于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诊断中阳性检出率、分型符合率与DSA检查相当,但可提高动脉壁钙化、夹层血栓及术后内漏检出率,有助于临床评估病情,判断预后效果,为临床实施针对性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 陈秀莹; 纪振梅; 吕志举
    • 摘要: 目的:分析彩超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指导胆囊穿刺引流术在老年高危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7月~2021年6月收治的80例老年高危胆囊炎患者展开分析,以奇偶数字表法分组,记作对比组、研究组,单组例数40例,分别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彩超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引导下进行胆囊穿刺引流术,评估治疗效果及价值。结果:与对比组(85.00%)比较,研究组手术成功率(97.50%)更高(P<0.05);与对比组比较,研究组穿刺次数、穿刺透视时间以及总穿刺时间更少,辐射暴露剂量更低(P<0.05);与对比组(20.00%)比较,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00%)更低(P<0.05);与对比组比较,研究组QoR-15量表筛选5个维度评分均更高。结论:在老年高危胆囊炎治疗中,采取彩超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指导胆囊穿刺引流术,手术成功率较高,且能够明显优化临床相关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术后早期恢复质量,因此,彩超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指导胆囊穿刺引流术可作为推荐在老年高危胆囊炎治疗中推广、应用。
    • 邵艳萍
    • 摘要: 目的探讨心肌桥患者采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96例心肌桥患者,分别行冠状动脉CTA、DSA检查。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及对不同位置(左冠前降支、左冠回旋支、对角支、右冠)心肌桥的检出准确率。结果冠状动脉CTA的诊断准确率为97.92%,显著高于DSA的6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心肌桥在左冠前降支35例,左冠回旋支30例,对角支17例,右冠14例。冠状动脉CTA对左冠前降支、左冠回旋支、对角支、右冠心肌桥的检出准确率分别为100.00%、100.00%、94.12%、92.86%,均高于DSA的71.43%、73.33%、64.71%、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肌桥的临床诊断中,冠状动脉CTA的诊断准确率更高,能够清晰呈现壁血管的形态特点与心肌桥的分布特点,值得推广。
    • 于春玲; 荆芳斌
    •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颈部血管超声(CDU)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收治的60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收集整理入组患者的病历资料,确保其满足相关检查条件。先后对其进行CDU、CT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为诊断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与其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等超声参数指标,以此判定CDU在评估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DSA检查发现,60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狭窄轻度者225例,颈动脉狭窄中度者198例,颈动脉狭窄重度或完全闭塞者177例。以DSA为诊断标准,CDU与DSA检查结果比较显示(Kappa=0.925,P0.75,表明两者诊断一致程度相当高;而CT与DSA的检查结果比较显示(Kappa=0.728,P<0.001),Kappa<0.75,表明两者诊断一致程度不够理想。参考DSA标准,颈动脉狭窄轻、中度组的PSV、EDV均低于重度或完全闭塞组,且颈动脉狭窄轻度组的PSV、EDV均低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能够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病情的评估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其诊断结果与金标准诊断结果高度一致,通过对PSV、EDV等超声参数指标进行分析有助于为后期制订治疗方案奠定科学的诊断基础,其应用价值较高,可以考虑增强后期应用力度。
    • 李智; 胡波; 金泳海; 倪才方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靶血管栓塞治疗腹盆部自发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10例腹盆部自发性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造影和超选择栓塞治疗,术前CT检查9例,加增强CT扫描5例.以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有效率评价介入治疗效果,以介入相关并发症评价安全性.结果 超选择靶动脉栓塞术成功率为80%(8/10),临床有效率77.8%(7/9).9例术前CT检查中,5例见哨兵血块征,1例见红细胞压积征;5例平扫+增强CT扫描中,4例见对比剂外溢征,与DSA血管造影出血部位吻合.术后30 d内死亡2例,8例随访2~27个月,无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无再发出血.结论 超选择靶血管栓塞是治疗腹盆部自发性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增强CT有助于诊断和寻找出血部位.
    • 王欢; 王巧红; 赵菲; 张雅静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穿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后发生非计划性撤除弹力绷带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二病区经股动脉穿刺行DSA检查的1 051例患者,按术后是否发生非计划性撤除弹力绷带分为对照组(943例)和观察组(10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介入术后常规护理,静卧24 h撤除弹力绷带;观察组术后卧床未达到24 h即撤除绷带,原因包括术后患者强烈要求入厕排便、病情需要外出检查、皮肤过敏严重、患者依从性差、穿刺侧肢体随意活动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穿刺处渗血、淤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舒适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穿刺处渗血、淤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腰背部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排尿困难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股动脉穿刺行DSA检查术后卧床未达到24 h撤除弹力绷带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以缓解患者腰背部疼痛,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增加患者舒适度.
    • 杨乐飞; 吴伟; 杜隽; 王谦
    • 摘要: 目的 先天性门-体静脉分流(CPSS)是一种罕见的畸形.影像学检查是诊断CPSS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儿童先天性门-体静脉分流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CPSS患者14例,男性7例,女性7例,均行超声及DSA检查.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影像资料,根据Bicetre外科学分型,以DSA作为金标准,将超声与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评估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本组病例中EHPS型1例、PC型9例(ESPC 1例、SSPC 7例、HPC 1例)、PH型3例、PDV 1例;误诊1例为SSPC型;漏诊2例(1例为EHPS型,1例为PH型).与DSA检查结果比较,超声准确率为78.6%,其中EHPS、PC、PH和PDV的准确率分别为0.0%、88.9%、66.7%和100.0%,PC型的3个亚型ESPC、SSPC和HPC的准确率分别为100.0%、85.7%和100.0%.对于评估肝内门静脉分支发育情况,超声与DSA比较的准确率为85.7%.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先天性门-体静脉分流的诊断和分类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且能直观地显示分流的位置和初步评估肝内门静脉分支的发育情况,具有重要的影像学价值.
    • 严德星; 熊伟坚; 白奕斌; 叶峰; 陈龙
    • 摘要: 目的 研究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内成像(CTA)在颈动脉狭窄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以DSA检查为颈动脉狭窄诊断的金标准,对比64排螺旋CTA与DSA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结果,并观察64排螺旋CTA对颈动脉斑块形态的检查情况.结果 64排螺旋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的总准确率为95.40%,其中对颈动脉无狭窄、轻度狭窄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6.39%、86.21%,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4排螺旋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率为95.59%(65/68),灵敏度为96.49%(55/57),特异度为90.91%(10/11);64排螺旋CTA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共89个,其中溃疡斑块9个,占10.11%,不规则斑块22个,占24.72%,光滑斑块58个,占65.17%.结论 64排螺旋CTA检查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有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性,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高,为无创、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