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7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6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2950篇;相关期刊790种,包括瞭望、晋阳学刊、齐鲁学刊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纪念成吉思汗诞辰8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北京大学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政治斗争的相关文献由152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建民、宗道一、易中天等。

政治斗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6 占比:34.45%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2950 占比:65.31%

总计:4517篇

政治斗争—发文趋势图

政治斗争

-研究学者

  • 王建民
  • 宗道一
  • 易中天
  • 佚名
  • 吕文利
  • 哈九增
  • 张宁
  • 李忠杰
  • 梁发芾
  • 王志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玉平
    • 摘要: 1927年,王国维自沉颐和园昆明湖,因其国学大师的学术地位和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的身份,而引起中日学界、政界深度关注,相关追忆追思之诗文数量甚多。两个月后,在罗振玉的统筹下,由王国维之子王高明等具名编辑《王忠悫公哀挽录》一书,略见一时之思之情。此书中虽全文照录溥仪之诏书,但未见罗振玉代拟代奏之遗折,这与罗振玉的特殊心理有关。《哀挽录》序出自罗振玉之手,但署名“沈继贤”,对以郑孝胥为代表的晚近士大夫进行了道德人格上的尖锐抨击,带有檄文色彩。罗振玉自称先后犯三死而未能,并非虚饰之言,而是深契其当时处境与心理。吴可读、梁济与王国维,被认为是晚近五十年间三位尸谏殉节之士。《哀挽录》一书除了悲音悲情,还夹杂着不少隐喻,实际上是当时逊清朝廷政治斗争的一次集中反映,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 徐海容
    • 摘要: 碑志文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体,经历了一个从应制之文到文学之文的转变.而"谀墓"传统源远流长,汉代碑志文"谀墓"有着鲜明的现实应用性,与文人弘扬社会公理、维系文道士心、展现个人的操守和诉求等密切相关."谀墓"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关于政权建设、党派之争、人际关系及生命价值认识的反映,体现着文章写作中诚信与虚伪、感性与理性、真善美与假大空的考量,这就决定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 王进芬
    •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对"经济派"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围绕党的领导作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主张.具体表现在:批判"经济派"的"马克思主义危机"论,阐明无产阶级政党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发挥无产阶级先锋队对工人运动的领导作用;批判"经济派"崇拜、宣扬工人运动自发性,强调必须发挥党的引领作用以实现工人运动从自发性到自觉性的转变;批判"经济派"在组织问题上主张"手工业方式"的观点,主张建立职业革命家组织作为党的领导核心;批判"经济派"关于工人阶级只需要进行经济斗争的思想,要求党必须领导工人进行政治斗争.列宁的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 韩松; 邓峰彬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腐败斗争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重要论述,其理论内涵包括了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政治认识论、政治本质论和政治实践论.我们应当首先从政治上认清,反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斗争,要做到首先从政治上看就要不断提高对反腐败斗争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 付文军
    • 摘要: 《资本论》实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哲学的完美融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马克思充分确证了"为消灭国家和市民社会而斗争"这一理论主题,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利用物质武器和精神武器而展开有效的阶级斗争.直面"当代的斗争",马克思理性地表达了"当代的愿望"——建构"自由人联合体"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以说,《资本论》不仅致力于为阶级斗争提供武器的政治学途径,还致力于为人类找寻理想的生存之境.《资本论》所展示的政治哲学向度充分表明了马克思政治哲学是一种"以政治批判为目标"的现实性政治哲学、"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批判性政治哲学和谋求"减轻分娩痛苦"的发展性政治哲学.
    • 李建华
    • 摘要: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政党产生发展过程中,尽管以英国与美国为主,伴随着整个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暗含了许多政党伦理理念,诸如政党合作、政党民主、政治斗争、政治忠诚等;但也有两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案例,一个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政治伦理价值,一个是苏共执政模式失败的伦理教训.同时,政党伦理的发展与政党的产生发展几乎是同步的,政党的出现是对旧道德反思和反抗的结果,政党的组成都充满着浓郁的政治伦理色彩.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哪种更加符合政治伦理,则需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 王友栋
    • 摘要: 冯子材是晚清杰出的将领,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后,因功勋卓著不久被任命为广西提督。在任期间冯子材与有湘系、淮系背景的同僚官员发生龃龉而遭受排挤,最终不得已称病开缺辞任广西提督。冯子材是晚清杰出的将领,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后,因功勋卓著不久被任命为广西提督。在任期间冯子材与有湘系、淮系背景的同僚官员发生龃龉而遭受排挤,最终不得已称病开缺辞任广西提督。
    • 王开春
    • 摘要: 韩驹宣和二年以著作郎被诏还朝,累迁至中书舍人,这与他结交梁师成等"贵近"有密切关系.宣和六年被黜,也是受朝廷人事斗争的牵连.而"苏轼乡党曲学"只是官方的借口.曾几"三黜本因元祐学"之说是讳饰之言,不可尽信."元祐学术"禁令的执行与落实,常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往往取决于当权者的需要.在考察相关问题时,要关注其背后复杂的人事权力关系,在动态中进行把握,方能切近历史实情.
    • 陈佳宁
    • 摘要: 《燕子笺》从晚明到清初搬演多年不衰,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被观演人群赋予独特的文化含义。晚明时,它是一部关目曲词俱佳的南曲传奇,文人被其高超的艺术水平所感染,对它的迷恋发乎本心。弘光初立,《燕子笺》演变为南明党争的政治工具,复社借其表达对阉党势力的反抗。弘光之后,《燕子笺》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汉族群体的兴亡之感。以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燕子笺》演出情状和文人观剧心态为主要对象,可以探寻《燕子笺》文化记忆中所蕴含的晚明风流、政治斗争和兴亡感慨,揭示明清之际士大夫心态壇变的基本轨迹。
    • 赵薇
    • 摘要: 1922年发生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其性质最初是海员自发组织的、以谋求工作待遇改善的经济斗争。但随着港英政府的介入,罢工斗争的性质逐渐演变为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政治斗争。从外部推力来看,香港海员大罢工的爆发与“一战”后世界工运局势变化有所关联。同时,它也受到香港工运传统的影响。在这场罢工运动中,工人领袖苏兆征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罢工运动也反作用于苏兆征本人,使其思想意识特别是对革命问题的认知有了显著提升,领导组织动员工人开展斗争的能力得到锻炼,为他迅速成长为卓越的工人领袖、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世界工运领袖之一奠定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