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0篇、专利文献98篇;相关期刊721种,包括老年世界、老人天地、文史博览等; 上山下乡的相关文献由1153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易海涛、本刊编辑部等。

上山下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0 占比:92.84%

专利文献>

论文:98 占比:7.16%

总计:1368篇

上山下乡—发文趋势图

上山下乡

-研究学者

  • 佚名
  • 易海涛
  • 本刊编辑部
  • 刘伊曼
  • 张刃
  • 张鸣
  • 徐有威
  • 敬一丹
  • 朱静
  • 谢敏干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樯
    • 摘要: Q1:请问您是因何与摄影结缘的?从一开始接触摄影到现在,您觉得自己在摄影上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心得是什么?A:我自小喜欢绘画,后来在上山下乡和在部队服役期间自修了绘画。1981年,因为从事新闻工作的原因,接触了摄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找到了一个能够表达自己的新媒介。从1981年拿起相机到现在,我的摄影生涯大概经历四个阶段。
    • 张浩; 李文彬
    • 摘要: 人生早期经历对个人经济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通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历史事件考察这段经历对其家庭商业保险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山下乡经历对家庭商业保险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且随着知青上山下乡参与时长的增加,家庭参与商业保险的可能性和支出占比也会增加。本文还进一步发现,个人的风险规避倾向和对家人重视程度是知青经历影响其家庭商业保险购买的主要渠道;而且知青经历对商业保险参与的促进作用在女性、兄弟姐妹数量较多以及下乡艰苦程度更高的群体中影响更强烈。同时,本文通过工具变量和模糊断点回归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依然稳健。
    • 吴跃双
    • 摘要: 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景宁要通过做好“集聚”“产业”“文化”“项目”四篇发展文章,加快打造共同富裕山区样本。做好“集聚”文章。一是加快推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全面实施“两进两回”行动,推动人才上山下乡,科技汇聚乡村,深化城乡格局重塑,提升融合发展质量。二是扎实推进乡村空间优化,合理确定村庄布点和建设规模,形成适度集聚、生产便捷、生活舒适的村庄分布格局。三是深入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提高补助标准,加快人口内聚外迁,为乡村留出生态空间,腾出发展空间。
    • 杨小川
    • 摘要: 三汇镇位于达州市渠县北部,建镇于北宋景祐年间。因巴河、州河交汇于渠江而得名。1949年,我的母亲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呱呱坠地。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母亲切身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与共和国同向同行的信念,也渐渐在她内心深处生根、发芽、疯长……记得刚生下我不久,正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母亲能歌善舞,于是主动申请加入“知青宣传队”。晚上排练,白天走村串寨,走到哪里,就把红歌、革命舞蹈带到哪里。
    • 易海涛
    • 摘要: 长期以来,1963—1966年上海有十万名知青支援新疆的史实一直存在,并不断被书写、传承.事实上,这种流传是一种基于历史过程和历史书写综合而成.在此过程中,计划性的人数与实际安置人数之间存在一定误差,因此最终造成人数上的不统一.不过,就当时的动员、宣传而言,计划的人数往往更会被肯定,并在各类宣传报道中将其模糊化(扩大化),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实,随着上海知青支援新疆的开展,其人数一直在变动,这无疑会影响最终人数的统计.显然,基于各类档案文献所计算出的人数只会更加接近真实的人数,但并不会代替"十万"这一历史记忆.这种基于历史过程的记忆更富有某种象征意义,代表了上海知青支援新疆的历史意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 一默
    • 摘要: 杨绛曾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做人实在够苦。”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与其被生活狼狈碾过,不如活得体面一些。杨绛半生坎坷,吃尽了命运的苦,但她始终保持着一份干净与体面。上山下乡时,她被下放到偏远的农村。每日辛苦劳作,很多人的衣服又脏又破,只有她每日浆洗衣服,破的地方反复缝补,每次出门都打扮得端庄体面。
    • 张国强
    • 摘要: 我出生于1952年,目睹了新生的共和国在战争废墟上建设家园的场景;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上山下乡;见证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改变。吃苦、磨难、历练,伴随了我的一生,但我庆幸自己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1970年5月,作为老三届初二生,18周岁的我奔赴祖国的东北边疆,进入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战备值班营三连。一手持枪一手握锄,肩负起了“屯垦戍边”的重任。这是个半军事化的连队,纪律极严,起床、集合、出操、出工、开会、学习、吃饭、就寝等等一律听军号;有事喊“报告”,外出要“请假”;全班集体用餐,餐前站队背语录、唱革命歌曲。平时,战备值班站岗放哨,投弹打靶拼刺刀。同时承担着重大工程的建设施工任务,也随时接受上级下达的急难险重的临时突击性任务。一声命令打起背包就出发,住帐篷睡地铺,冰雪严寒进深山伐木,狂风暴雨中搞运输。
    • 刘新平
    • 摘要: 第一次接触行李,是小学三年级,姐姐上山下乡的时候,妈妈为她打点行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把被褥方方正正叠起来,横竖两道绳子,后面扣上脸盆,前面留两节绳环,妈妈说这是姐姐的行李。姐姐和同学们一身绿军装,把行李背在肩上,好像上战场的士兵,雄赳赳、气昂昂的出发了。两年后,姐姐回城,带回了乡下的土特产,也带回了那套行李。在那个生活物资极度匮乏,购物时除了需要钱,还得有粮票、油票、棉票、肉票、布票、工业票、副食票的年代,一套被褥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大不小的财产。
    • 软以敏; 凌林(图)
    • 摘要: 知青是共和国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段印记。1969年2月28日,古田县第一批知青开始"上山下乡",总计有7000多名到各公社插队落户。1970年农历正月初七,福清县第一批知青也来到古田,此后陆续有5批福清知青到古田大桥、吉巷、凤都、鹤塘、杉洋、卓洋、泮洋、大甲等8个公社58个大队及边远山村插队落户。他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在劳动中了解农村,了解农业,了解农民,和农民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 摘要: 诗人王维曾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将乡村景致描绘得让人神往。大自然的田园风光,既是古代文人雅士热衷的主题,也是一些官员和将士晚年的归隐之地。时过境迁,宁静的乡村,成为不少城里人养老的风水宝地。他们远离尘嚣重归大自然,以旅游、移民、还乡、租赁等模式居于农村,过起了"上山下乡"的生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