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扶桑绵粉蚧

扶桑绵粉蚧

扶桑绵粉蚧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4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37828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生物安全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华中三省(湖南、湖北、河南)昆虫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华中三省(湖北、湖南、河南)昆虫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白蚁防治学术研讨会等;扶桑绵粉蚧的相关文献由417位作者贡献,包括吕要斌、肖铁光、陆永跃等。

扶桑绵粉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7828 占比:99.89%

总计:137977篇

扶桑绵粉蚧—发文趋势图

扶桑绵粉蚧

-研究学者

  • 吕要斌
  • 肖铁光
  • 陆永跃
  • 黄芳
  • 周忠实
  • 陈红松
  • 姜建军
  • 杨朗
  • 黄立飞
  • 林进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振江; 刘为胜; 郑祥云; 江洪; 威海霞; 曹瑞群; 陈尚海; 伍琦
    • 摘要: 为了解决目前单剂农药在生产中难以快速有效防控扶桑绵粉蚧等粉蚧类特殊性害虫的问题,采用2种或2种以上单剂或复配化学农药进行联合用药田间防治扶桑绵粉蚧。结果表明:药后5 d,校正防效以20%阿维·螺螨酯悬浮剂0.5 mL/kg+30%呋虫·异丙威悬浮剂1 mL/kg(复配剂+复配剂)最高,达到98.12%;30%呋虫·异丙威悬浮剂1 mL/kg+3.2%阿维菌素乳油0.3 mL/kg(复配剂+单剂)校正防效次之,为95.21%;20%阿维·螺螨酯悬浮剂0.5 mL/kg(复配剂)校正防效为78.63%;30%呋虫·异丙威悬浮剂1 mL/kg(复配剂)校正防效为73.93%;10%阿维·啶虫脒乳油1 g/kg(复配剂)校正防效为72.71%;4.5%高效氯氰菊酯悬浮剂+3.2%阿维菌素乳油0.3 mL/kg(单剂+单剂)校正防效为71.13%;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2%阿维菌素乳油0.3 mL/kg(单剂+单剂)校正防效为65.48%;5%啶虫脒乳油0.5 mL/kg+3.2%阿维菌素乳油0.3 mL/kg(单剂+单剂)校正防效最低,为64.78%。说明成型的复配农药间或复配农药与单剂间联合用药对扶桑绵粉蚧的防控有相乘增效作用,防治效果更为理想;但生产上常用2种单剂间联合用药在本试验中防效不佳。综上可知,棉花田间生产中推荐20%阿维·螺螨酯悬浮剂0.5 mL/kg+30%呋虫·异丙威悬浮剂1 mL/kg、30%呋虫·异丙威悬浮剂1 mL/kg+3.2%阿维菌素乳油0.3 mL/kg联合用药防治扶桑绵粉蚧,注意轮换用药。试验结果可为田间快速有效防控扶桑绵粉蚧等粉蚧类害虫提供参考。
    • 王丽坤; 黄俊; 章金明; 李晓维; 张治军; HAFEEZ Muhammad; 吕要斌
    • 摘要: 扶桑绵粉蚧是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入侵害虫,尤其对棉花等经济作物危害较大.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粉蚧科昆虫信息素被鉴定出来.基于性信息素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本研究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大量、经济和高效地合成出一种扶桑绵粉蚧性信息素中间体,其中,合成总收率为78%,中间体化学纯度为96%,光学纯度为95%(ee值),能够为扶桑绵粉蚧性信息素的合成提供有效原料.
    • 金奇年; 王娅玲; 雷小涛; 司升云; 王香萍
    • 摘要: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入侵中国后已在多地多种作物上分布,造成严重为害.本研究测定了扶桑绵粉蚧各龄若虫及成虫不同时间内对水芹(Oenanthe javanica Blume)、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innaeus)、芋头(Colocasia esculenta Linnaeus)、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选择趋性以及成虫取食后对其蜜露分泌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24h、48h及72h内扶桑绵粉蚧各龄幼虫及雌成虫对水芹选择性最强,其次为慈姑和芋头,对莲藕选择性较差;成虫取食4种水生蔬菜时,取食水芹叶片后蜜露分泌量显著高于其他种类.本结果说明,在条件适宜时扶桑绵粉蚧有可能在水芹上大量发生.
    • 覃武; 胡雍; 桂富荣; 覃江梅; 蔡晓燕; 陈红松
    • 摘要: [目的]研究寄主植物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体型和体内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为扶桑绵粉蚧的寄主适应性和风险分析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室内用8种寄主植物连续饲养扶桑绵粉蚧5代后,测量7日龄雌成虫体长、体宽和体重,并测定体内能源物质(脂肪、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分析上述指标在不同寄主间的差异.[结果]取食不同寄主后,扶桑绵粉蚧雌成虫体型和体内能源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取食马铃薯后,雌成虫体长达4.80 mm,体宽为3.07 mm,单头体重为7.11 mg,显著高于取食其他寄主的雌成虫.取食棉花(Bt棉和常规棉)后,扶桑绵粉蚧雌成虫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58.77和57.70 mg·g-1);取食常规棉后,可溶性糖含量最高(75.02 mg·g-1);取食马铃薯后,脂肪含量最高(349.00 mg·g-1).[结论]寄主植物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体型和体内能源物质含量有显著影响.取食马铃薯后,扶桑绵粉蚧雌成虫体型较大,体内能源物质含量较高,因此应加强马铃薯上扶桑绵粉蚧的种群监测.
    • 王俊; 麻孜亚木·努尔买买提; 高建诚; 艾合买提·吾斯曼; 蔺彩霞
    • 摘要: 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对棉花及40多种作物具有毁灭性危害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已经在新疆毗邻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严重危害棉花,并造成了巨大损失.2010年9月,扶桑绵粉蚧首次传入新疆,此后陆续在新疆7个地(州)9个县(市)花卉上被发现,2017年入侵吐鲁番棉田,2020年又在吐鲁番蔬菜大棚发现.虽然上述发生的扶桑绵粉蚧疫情均被及时发现并扑灭,但疫情的频繁发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对新疆棉花的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威胁.本文概述了2010年以来扶桑绵粉蚧在新疆的发生及处置情况,对疫情传入原因做了初步分析,并提出防控措施.
    • 王珊珊; 王娅玲; 张晶晶; 王香萍
    • 摘要: 本文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在不同水生蔬菜上的适合度进行研究,以期为分析该害虫对我国水生蔬菜生产的潜在危害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用水芹Oenanthe javanica、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芋头Colocasia esculenta和莲藕Nelumbo nucifera 4种寄主植物叶片饲喂扶桑绵粉蚧,考察该虫各龄若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及产卵量.以水芹为寄主扶桑绵粉蚧若虫的发育历期最短,为(26.67±0.64)d;以莲藕为寄主,若虫的存活率及成虫的产卵量均为最低,分别为(55.56±1.92)%和(116.95±24.73)粒;以芋头为寄主,雌成虫的寿命最短,仅为(12.60±6.43)d.扶桑绵粉蚧在4种水生蔬菜寄主上的内禀增长率的高低顺序依次为水芹>慈姑>芋头>莲藕.扶桑绵粉蚧在4种水生蔬菜寄主上的适合度不同,其中,水芹最适合扶桑绵粉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 余峰; 唐娅媛; 张莉丽; 张娟; 李明江
    • 摘要: 为解决入侵性害虫扶桑绵粉蚧化学抗药性问题,拓宽其生物防治资源,本文测定了球孢白僵菌对扶桑绵粉蚧各龄期若虫及其雌成虫繁殖力的影响.结果发现,球孢白僵菌对扶桑绵粉蚧1龄及2龄若虫的致病性最强,其次是3龄若虫,对雌成虫的繁殖力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对扶桑绵粉蚧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不建议单独使用,应与其他杀虫机理互补的生物源农药或化学农药进行搭配.
    • 钟勇; 马福欢; 蓝翊文; 何成伟; 白华菊
    • 摘要: [目的]扶桑绵粉蚧是一种重要的入侵害虫,也被列为我国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内共生菌的群落结构及与扶桑绵粉蚧关系的研究,将为研究扶桑绵粉蚧的入侵生物学和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室内饲养扶桑绵粉蚧内共生菌的物种组成、丰度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共鉴定获得29个门,47个纲,105个目,178个科,245个属,299个种.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伯克氏菌属、Candidatus分别为各分类阶元的优势种群.共预测了36505个基因,其中77.27%的基因分布在200~499 nt的范围内.基因集KEGG注释表明,扶桑绵粉蚧内共生菌代谢相关基因最多,达384个,占49.48%;环境信息处理基因最少,仅8个,占1.03%;代谢相关基因最多的为氨基酸代谢基因,为64个,占28.19%.基因集COG注释表明,翻译、核糖体结构和生物发生的基因最多,其次为氨基酸转运和代谢基因,分别占27.64%和12.31%.[结论]初步确定了扶桑绵粉蚧内共生菌菌群的群落结构和优势菌群,并初步分析了这些内共生菌的功能基因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内共生菌与扶桑绵粉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以期从内共生菌的角度为该虫的防控提供新的策略.
    • 孙峰; 潘志萍; 陆永跃
    • 摘要: 本文对扶桑绵粉蚧的交配行为及交配能力进行观察,以期明确其交配行为和交配能力.研究发现,发现扶桑绵粉蚧雌雄虫均能多次交配,雄虫交配能力大于雌虫.雄虫交配次数为3~10次不等,平均为6.9次,以交配6次所占的比率最大,为26.7%.雌虫的交配次数为1~4次不等,平均为2.3次,以交配2次所占的比率最大,为40.0%.扶桑绵粉蚧的交配持续时间差异较大,从1.8 min到76.5 min不等,平均每次交配时间为11.5 min,其中以在10 min以内最多,为68.8%.上述研究为了解扶桑绵粉蚧的交配行为和研究昆虫性信息素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