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快乐主义

快乐主义

快乐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6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欧洲哲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48篇;相关期刊137种,包括现代哲学、当代青年研究、今日湖北(下旬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道德与幸福”学术研讨会等;快乐主义的相关文献由176位作者贡献,包括郭晓蓓、何义珍、徐欢等。

快乐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 占比:39.6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48%

专利文献>

论文:248 占比:59.90%

总计:414篇

快乐主义—发文趋势图

快乐主义

-研究学者

  • 郭晓蓓
  • 何义珍
  • 徐欢
  • 陈嘉映
  • 刘雨森
  • 左华君
  • 张雪
  • 朱亚倩
  • 李小芳
  • 欧阳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贠倩茹; 郭晓蓓
    • 摘要: 在希腊化罗马时代,著名学者伊壁鸠鲁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哲学当作实现幸福生活的方式活动,其认为“快乐主义”是实现幸福的途径,主张人们应该保持自然且必需的欲望,以及人们的快乐应是平静且能够达到长久效果;人们应该记住已有的快乐,在未来生活中不断地回味这种快乐。当今社会,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会呈现幸福观参差不齐的情况,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思想恰可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 朱亚倩; 郭晓蓓
    • 摘要: 伊壁鸠鲁提出的快乐主义是指在道德实践方面,以追求快乐作为目标,快乐是人生中唯一而且最高的善即内在的善,其与享乐主义截然不同,主张人们追求自然的和必须的快乐。当代大学生可以借鉴和运用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助力自身在日常生活以及消费中树立节制的思想和健康科学的消费观,从而获得幸福的人生。
    • 张家海
    • 摘要: 当边沁和密尔宣称快乐是行为最终的动机和目的时,快乐就被看成了与引起快乐的活动截然分离的抽象之物,这时就必须把快乐理解为包含“先验经验”的物,而非事。密尔对快乐做出质的区分后依然面临这个问题,这显然是荒谬的,问题根本在于他们忽略并颠倒了事与物的关系。快乐与引起快乐的事情是有机的整体,不是快乐有高低之分,而是引起快乐的事情存在差异。密尔所说的高级快乐的性质与边沁提出的行为和事情的衍生性是内在相关的,而人的历史的连续性就源于衍生性,具有衍生性的活动构成人的历史,不具有衍生性的活动是非历史的。
    • 易刚
    • 摘要: 在《普罗泰戈拉》里,苏格拉底否认存在不自制,由此开创了西才哲学对不自制问题的讨论。一些学者从当下快乐所产生的诱惑角度,反驳苏格拉底对不自制的否认。但这些反驳忽略了《普罗泰戈拉》中所隐含的快乐主义的二阶结构。根据这种二阶结构,在快乐主义的第一阶段,受现象力量影响的行动者,在对当下和未来的快乐和痛苦进行大小估值时,就已经考虑了当下快乐所产生的诱惑;而有快乐测量技艺的行动者,则在两个阶段都不受当下快乐之诱惑的影响。因此学者们的这些反驳不能成立。本文对快乐主义的二阶结构分析也同时表明,那种认为苏格拉底是理智主义的标准观点并不正确;相反,苏格拉底所持有的是一种能够容纳当下快乐之诱惑等非理性因素的道德心理学。
    • 朱亚倩; 郭晓蓓
    • 摘要: 伦理快乐主义是指在道德实践方面,以追求快乐作为目标。快乐是人生中唯一而且最高的善即内在的善。伊壁鸠鲁提出的快乐主义与如今的享乐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伊壁鸠鲁主张人们追求自然的和必须的快乐。大学生生活中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崇尚奢靡之风等消极现象层出不穷。当代大学生可以借鉴和运用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在日常的生活以及消费中树立节制的思想和健康科学的消费观,从而达到幸福的生活。
    • 赵泊静
    • 摘要: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主旨将快乐视为人生的终极理想,这种快乐不是享乐主义的代名词,而是一种通过理性的思想达成的一种安静、平和、节制的生存状态。身处于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者,在饱受消费主义思想的不断荼毒中,消费观念也在悄然转变。消费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满足生活基本需求,而是变为满足物欲的消遣方式。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中所蕴含的节制与理性的理论观点对于现代人解决非理性消费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过上真正幸福快乐的生活指明前进方向。
    • 谢声远
    • 摘要: 功利主义理论的快乐主义有三种:自然的快乐主义(边沁)、混杂的快乐主义(密尔)、直觉的快乐主义(西季威克)。自然的快乐主义试图以自然为基础论证快乐是善,摩尔指责其犯了自然主义谬误;混杂的快乐主义试图用一种直觉方法来修正边沁的理论,摩尔认为其不但没有避免自然主义谬误,反而误用了直觉方法;直觉的快乐主义虽然正确地引入直觉主义来避免自然主义谬误,但摩尔认为这种方式不能通过“有机统一原则”和“绝对孤立原则”的检验。本文通过讨论摩尔对不同类型的快乐主义的批评,表明摩尔批判快乐主义的目的在于从功利主义理论中驱除快乐主义,并用内在价值理论取代快乐主义在功利主义中的基础性作用。
    • 马圆圆; 张悦; 郭晓蓓
    • 摘要: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幸福观”从实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理性的追求快乐与幸福的方式,其为人们追求快乐和实现幸福指明了道路。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学习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幸福观”,对其塑造正确的幸福观以及追寻真正的幸福有很大的帮助。
    • 贺振东
    • 摘要: 新时代提升国民幸福感是事关全社会人民发展的大事,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伊壁鸠鲁的诸多思想蕴含着关于幸福快乐的观点,对新时代国民幸福感的提升具有借鉴意义.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哲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性质,伊壁鸠鲁对快乐有静态和动态等层次上的划分,其认为快乐的出发点不是单一的,"享乐"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快乐.正确把握其对快乐层次上的划分对当前国民幸福感层次划分的启示;理清当前国民幸福感提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哲学思想中对"享乐主义"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等,促使在新时代更深入提升国民幸福感.
    • 武云
    • 摘要: 西方学者往往倾向于对《墨经》中说明"利"这个重要概念的文本"利,所得而喜也"作快乐主义式的解读,认为墨家在此是把"喜"或"快乐"等同于"利",或者作为"利"以及道德正当性的标准.但实际上,墨家在此处只是对"利"进行了语义和元伦理学层面的说明,并非在表达快乐主义的规范性立场,甚至不是在表达任何一种道德上的规范性立场.快乐主义式的解读对《墨经》甚至整个《墨子》文本包含的对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层面加以区分的意图认识不足,与《墨子》其他地方明确表达的规范性立场不一致,其错误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将西方规范伦理学的框架套用于早期中国哲学的这一常见但却值得商榷的做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