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弹状病毒

弹状病毒

弹状病毒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水产、渔业、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4253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水生生物学报、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畜牧兽医科技信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南方渔业论坛暨第二十九次学术会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三届猪病防控学术研讨会等;弹状病毒的相关文献由346位作者贡献,包括付小哲、刘礼辉、李宁求等。

弹状病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4253 占比:99.86%

总计:54331篇

弹状病毒—发文趋势图

弹状病毒

-研究学者

  • 付小哲
  • 刘礼辉
  • 李宁求
  • 林强
  • 梁红茹
  • 张奇亚
  • 刘荭
  • 牛银杰
  • 李正秋
  • 桂建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斯若; 梁芝源
    • 摘要: 1检测总结2021下半年,活宝源鱼病室共检测185份加州鲈样本,大口黑鲈虹彩病毒阳性率为30.80%,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阳性率为1.08%,鳜鱼弹状病毒阳性率为1.08%,神经坏死总检出率为0.00%。1.1大口黑鲈虹彩病毒病(LMBV)该病为下半年加州鲈最主要病毒病,平均阳性率高达30.80%,6月份阳性率更是高达53.3%,七月至十月份的阳性率也高达25.0%以上;11月份至12月接检的样本绝大部分均为未发病的苗种,其平均阳性率也高达17.19%。
    • 章文言; 张玉军; 李陈; 石和荣; 刘学芹
    • 摘要: 为探明广东省韶关市某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场的大口黑鲈幼鱼大量死亡的原因,对患病鱼进行临床观察,并从细菌学、寄生虫学、病毒学三方面进行检测,排除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后,通过RT-PCR检测、细胞分离培养、人工感染、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系统发育树分析,初步确定分离得到1株大口黑鲈弹状病毒(micropterus salmoides rhabdovirus,MSRV),命名为大口黑鲈弹状病毒韶关株(MSRV-SG01)。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试验鱼2 d内出现死亡,并伴随出血、烂尾、拖便等临床症状,7 d内死亡率达100%,通过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到病鱼的肝脏、脾脏均呈现大面积坏死,与自然患病鱼症状相符。根据G蛋白氨基酸序列,将分离到的MSRV-SG01毒株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其他的弹状病毒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比对,结果显示,MSRV-SG01毒株与MSRV-FJ985、MSRV-YH01、SCRV聚为一类,且与已报道的MSRV-FJ985毒株、MSRV-YH01毒株同源性高达97%以上。通过以上的试验分析,确定幼鱼大量死亡的原因为MSRV感染。
    • 杭小英; 袁雪梅; 吕孙建; 张海琪; 刘莉; 于喆; 施伟达
    • 摘要: 采用MTT法,选择黄芪多糖、白花蛇舌草、金银花、葡萄糖酸锌、板蓝根、白芍、连翘及黄藤素8种中草药对大口黑鲈弹状病毒(Micropterus salmoides rhabdovirus,MSRV)进行体外抗病毒试验,并挑选黄芪多糖,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其对病毒复制和宿主细胞内凝集素基因(Intelectin)表达的影响.体外抗病毒试验结果显示,黄芪多糖抗MSRV效果最好,兼具显著的阻断、抑制和中和病毒的效果,其最高阻断作用率为59.13%,最高抑制率为21.64%,最高中和率为105.46%.同时,黄芪多糖还可以抑制MSRV的复制,上调细胞Intelectin基因的表达.另外,连翘、金银花和白芍对MSRV分别有显著的阻断作用(阻断作用率为16.92%)、抑制作用(抑制率为21.64%)、中和作用(中和率为54.01%).结果表明,黄芪多糖相较试验中其他中草药制剂具有更好的抗MSRV效果,可为MSRV的药物防控提供参考.
    • 童树喜
    • 摘要: 牛流行热病毒是一种由节肢动物传播的弹状病毒,可引起牛和水牛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称为牛流行热、三日热、牛地方性发热等。牛流行热在全球广泛分布,从非洲南部到尼罗河三角洲,穿过中东、南亚和东南亚,进入澳大利亚北部和南部,并遍及中国大部分地区,延伸至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牛流行热病毒也出现在太平洋岛屿、欧洲或美洲。牛流行热病毒感染后可在临床表现不明显,也可表现出轻微至严重的临床症状,如双相热、流涎、眼和鼻分泌物、卧床、肌肉僵硬、跛行和厌食等。通常牛流行热发病特点为发病快,恢复快,一般持续1~3天,但有报道称某些动物在感染急性期后会出现长时间的麻痹和共济失调。
    • 张艳维; 张永安; 涂加钢
    • 摘要: 为研究L蛋白在乌鳢水泡病毒(snakehead vesiculovirus,SHVV)增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扩增SHVV L基因的前900个碱基,将其克隆到载体pET-32a(+)中,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L,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设置不同温度、IPTG浓度及诱导时间,选择最佳的表达条件。通过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蛋白,并利用纯化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用Western blot鉴定抗体特异性,间接免疫荧光观察L蛋白在SHVV感染斑点叉尾鮰卵巢细胞(channel catfish ovary,CCO)中的定位情况。结果显示,纯化的L蛋白分子质量约42 ku,与预期大小相符。制备的L蛋白多克隆抗体可以与L蛋白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且L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质,表明L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成功。
    • 曹川; 王之莹; 石旺鹏
    • 摘要: 近年来宏基因组学研究的普及大大丰富了人们对RNA病毒多样性的认识,但对这些新发现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却所知甚少.本文围绕RNA病毒中一类重要的负单链RNA病毒——弹状病毒与其昆虫寄主互作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已发现的弹状病毒及其昆虫寄主类型,共有20个属144种弹状病毒可以感染14个属的昆虫;根据已有的系统进化研究对弹状病毒的寄主起源进行推测;并以感染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sigma病毒(Drosophila melanogaster sigma virus,DMelSV)为主要对象,就弹状病毒引起的CO2麻痹致死症状以及昆虫寄主对其的免疫反应研究进行总结,而在对黑腹果蝇的研究中发现很多非经典免疫通路中的新抗病毒基因,暗示存在新的抗病毒免疫通路;通过飞虱、叶蝉与其传播的植物弹状病毒以及长须罗蛉Lutzomyia longipalpis与其传播的脊椎动物病毒的互作研究,发现Toll、IMD信号通路、细胞自噬及小RNA干扰(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通路等可能与昆虫对弹状病毒的免疫反应相关.昆虫是弹状病毒主要的寄主和媒介,也是病毒遗传多样性的储主,因此更好地研究和了解昆虫寄主与弹状病毒的相互关系,有助于病毒致病和传播机制以及昆虫抗病毒免疫机理的深入研究.
    • 林婧楠; 徐黎明; 赵景壮; 任广明; 卢彤岩
    • 摘要: 为了分析中国北方地区现行的一株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rnia of Carp Virus,SVCV)SVCV-shlj4全基因组序列,根据GenBank收录的SVCV参考毒株(SVCV-A2,DQ491000.1)基因序列设计了3对重叠引物,对SVCV-shlj4毒株基因组编码区进行扩增,利用RACE试剂盒对该基因组5′和3′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进行扩增,并利用DNAstar软件对测得的序列进行拼接,获得完整的SVCV-shlj4全基因组,结合Lasergene及MEGA 5.1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病毒基因组及其编码的核蛋白、糖蛋白和磷蛋白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SVCV-shlj4毒株基因组全长为11029 bp,共编码5种结构蛋白(3′端-5′端),分别为核蛋白(Nuclear protein,N)、磷蛋白(Phosphoprotein,P)、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糖蛋白(Glycoprotein,G)和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L);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SVCV-shlj4毒株与中国株SVCV-A2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最高(99.0%),与欧洲株VR-1390核苷酸序列一致性最低(93.0%);编码M蛋白、G蛋白和P蛋白的基因序列进化分析结果显示,SVCV-shlj4毒株在进化上处于亚洲分支,属于Ⅰa基因型,Ⅰaii基因亚型;SVCV-shlj4毒株各基因变异位点分析显示,与中国株SVCV-A1相比,SVCV-shlj4毒株在N基因编码区第1357、1364和1376 nt位点分别缺失1个碱基,在G基因3′端非编码区4630 nt位点和4639 nt位点分别缺失两段基因序列(44 bp和31 bp),与欧洲株VR-1390相比,SVCV-shlj4毒株在G基因3′端非编码区(4637 nt位点)插入10 bp的基因片段,与中国株BJ0505-2相比,SVCV-shlj4毒株在L基因编码区(5822 nt位点)缺失18 bp碱基。本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现行SVCV分离株的分子特征,为SVCV分子进化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 李杰;
    • 摘要: (三)病毒性疾病1.弹状病毒病病原为弹状病毒,危害苗种,暴发性疾病,主要流行3-4月、10-11月,水温25~28°C易发病,死亡率高达100%。主要症状:体色发黑、反应迟钝、呼吸困难、池边漫游,解剖可见肝、脾、肾脏严重肿大、出血、空肠空胃…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综合预防为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