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X射线管

X射线管

X射线管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4637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机械、仪表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0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40183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中国医疗设备、中国医疗器械杂志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无损检测新技术交流会、2014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全国电子束离子束学术年会、粒子加速器学会第十四届全国离子源学术交流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高能束及特种焊接2014年学术交流会、北京电机工程学会第十三届粒子加速器学术交流会)、首届X射线管学术会议等;X射线管的相关文献由4585位作者贡献,包括井上雅及、阿武秀郎、白井正司等。

X射线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0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0183 占比:99.49%

总计:40388篇

X射线管—发文趋势图

X射线管

-研究学者

  • 井上雅及
  • 阿武秀郎
  • 白井正司
  • 李舒
  • 丁圣翰
  • 木宫淳一
  • R·K·O·贝林
  • 清水纪雄
  • 方奇
  • 伊藤武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秦培均; 易涛
    • 摘要: 本文报道了对实验室X射线管进行的安全改造,针对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高压电击、漏电以及辐射伤人等安全隐患,将现代MCU自动控制技术、辐射探测技术融合到传统X射线管控制系统中,设计了一套集成化、智能化、安全可靠的X射线光源单元,提高了X射线管使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减少事故发生概率。
    • 李伟伟; 王立强; 郑健; 许硕
    • 摘要: 文章基于EN 12543标准的边界法原理,提出了一种X射线管射线束不同张角处有效焦点尺寸测量的方法——圆柱法,采用双钨合金圆柱、像素100μm的面阵探测器、平移和旋转机构对COMET公司的MXR-225HP/11工业X射线管大、小焦点进行测量。提出了一种测量X射线源焦点到平移旋转机构的距离及射线束不同张角处位置参数的方法。测量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方便地测量焦点尺寸,而且能测量射线束张角范围内焦点尺寸的变化,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这将对X射线管的焦点设计及其性能评价提供参考。
    • 摘要: 韩国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冷阴极X射线管,可作为钨丝X射线管(X射线设备核心部件)的替代产品,能降低约30%的辐射,解决了X射线设备通电后,钨丝等材料在部分情况下无法进行医学成像的问题,预计未来将应用于医疗X射线摄影便携式移动设备。科研团队在2019年已研发出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高密度真空管生产技术,在不加热的情况下仅通过电流就能以接近光的速度释放电子。但该技术存在局限性,无法应用于医疗X射线摄影设备。新技术可将冷阴极X射线管中的流动电流从30毫安提高到100毫安,X射线的焦点从0.7毫米减少到0.5毫米,可应用于高分辨率医学影像设备。这项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CS Nano》上。
    • 邢义强; 赵剑锟; 李蔚成; 刘义保; 刘薇; 姜爽
    • 摘要: 以侧窗式微型X射线管为例,采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对金刚石光学窗口的最优厚度进行了模拟研究.以管压为50 kV、管电流为1.0 mA的X射线管工况为例的模拟结果表明:增加金刚石窗口厚度,可使银靶的Kα特征X射线有效透射比和峰总比不断提高;在最优厚度为2.0 mm的条件下,高能X射线有效透射比为154.5%,K系特征X射线的透射比为74.5%,峰总比为27.9%.与铍光学窗口相比,在保证特征X射线透射比T相等的前提下,金刚石光学窗口有更高的有效透射比和峰总比,可以替代传统铍作为微型X射线管的光学窗口.
    • 赵颖异; 井明忠; 张博文; 曾洁
    • 摘要: 为了设计出一款具有稳定输出的X射线管专用供电电源,该电源主电路采用了高压直流电源和灯丝电源两部分.高压直流电源部分围绕主控芯片SG3525AN设计电路,通过控制PWM波形,调节占空比控制升压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后经倍压电路达到输出稳定的50 kV高压和1 mA的管电流.灯丝电源部分围绕主控芯片UC3526设计电路,同样通过控制PWM波形来控制降压变压器的输出功率,通过闭环反馈控制,输出额定的灯丝电压和电流.通过实物测试与改进,该款供电电源高压电源部分能够输出稳定的直流50 kV高压和1 mA电流,灯丝电源部分能够输出稳定的额定电压和电流.
    • 任翔
    • 摘要: 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必备的安全措施.随着技术指标逐渐向着大功率方向发展,图像背景不均问题越来越明显,其中一个原因是X射线管的焦点在工作时产生了位移,使得接收端的X射线强度发生了变化.本文从X射线管的工作原理出发,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传热学原理,理论上论证了焦点位移是由阳极的热膨胀引起,位移量的大小由达到热稳态时阳极的平均温升决定.为了验证以上理论,采用了一种强制冷却方式的X射线管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其结构特点和强制冷却的工作方式,以及测量焦点位移的测试平台和测试方法,然后分别测量了使用和不使用强制冷却工作方式时的焦点位移量,通过对比得出使用强制冷却工作方式时的焦点位移量更小的结论.
    • 吕贵田; 任旺; 高京辉; 佟鑫
    • 摘要: 在简要分析冷阴极X射线管和数字射线成像检测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冷阴极X射线管数字成像检测在电力行业的应用.通过对小径管、水冷壁管、埋地电缆等部件的检测,验证了该项技术在电力行业应用的可行性,也对冷阴极X射线数字成像系统的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摘要: 景德镇市领先特种陶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1月,坐落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昌南新区安华北路乐赐陶瓷内,厂房面积为3100平方米。公司目前主要产品为真空开关陶瓷管壳,下一步准备开发晶闸管陶瓷管壳、IGBT陶瓷管壳、X射线管用陶瓷管壳以及各种精密加工陶瓷零件等。公司秉承"诚信勤勉、科技创新、尊重人才、团结协作"的理念,以"将公司建成一流的先进技术陶瓷解决方案提供商"作为公司的理想追求,立志为用户提供满意的各种先进技术陶瓷产品。
    • 李振军; 李驰; 冯进军; 戴庆
    • 摘要: 碳纳米管(CNTs)优异的场致电子发射性能在开发冷阴极X射线管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研究表明,通过控制电子发射方式和提高CNTs阴极发射电流的密度和稳定性可显著提升X射线源的时空分辨能力,且能大幅降低射线管的尺寸和功耗,在高端生物医疗、无损检测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在应用价值;但技术实现上仍存在CNTs阴极的可靠性、工作寿命和电流发射密度等瓶颈问题。因此,本文将从X射线产生原理出发,对比热阴极和冷阴极的电子发射原理,详细阐述CNTs冷阴极X射线管的技术优势;重点评述CNTs冷阴极电子发射性能与调控方法,电子束聚焦结构和典型应用场景等方面进展;介绍实际开发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案,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