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岩质高边坡

岩质高边坡

岩质高边坡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441005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地球、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西部探矿工程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2010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等;岩质高边坡的相关文献由523位作者贡献,包括邓辉、姚环、李宁等。

岩质高边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6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1005 占比:99.95%

总计:441234篇

岩质高边坡—发文趋势图

岩质高边坡

-研究学者

  • 邓辉
  • 姚环
  • 李宁
  • 沈骅
  • 秦刚
  • 郑玉元
  • 乔兰
  • 于冲
  • 刘晓彬
  • 张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文兴祥
    • 摘要: 为给西南山区公路岩质边坡危岩体治理工程提供依据,利用Rockfall软件模拟典型危岩体落石运动特征,采用静力平衡法对其形成机理、破坏模式、稳定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研究表明:(1)危岩体形成过程是多种工程地质条件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2)稳定性计算显示,暴雨和地震会加速危岩体的形成过程并触发其失稳;(3)典型危岩体落石崩落轨迹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坠落式危岩落石崩落速度最快、运动距离最远、运动时间最长;倾倒式危岩落石次之,滑移式危岩落石整体相对最弱;(4)对重点治理区域内的8块危岩体,针对性提出“凹腔嵌补+锚固”“清除+拦截”和主动防护网3类治理措施。
    • 柳旻; 周奎; 张超; 姚晨辉; 黄磊; 刘争宏
    • 摘要: 东南亚某在建水电站坝址右岸边坡在开挖过程中,不同高程部位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形破坏现象,主要表现为裂缝、局部滑塌及滑移,已处于临界失稳状态。基于边坡开挖后的实际工程地质条件、现场地质调查及监测成果,总结了该边坡的变形特征,系统分析了变形破坏现象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开挖后形成临空面,应力场重新分布调整,岩体向临空面回弹,加剧了岩体裂隙的张开度以及贯通程度,为雨水入渗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使得F11断层中物质吸水软化,产生不均匀变形,致使裂缝以及局部滑塌出现;后期2次强降雨,加速裂隙向深部延伸发展,迅速软化岩(土)体,压缩蠕变累计量大,滑面贯穿形成蠕滑–拉裂型滑坡。研究为边坡后续开挖及支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 刘柏林
    • 摘要: 以某山区铁路岩质高边坡为依托,通过现场调查和对岩质边坡的结构特征分析,推测该边坡的可能破坏模式为整体近似圆弧型的滑移破坏和局部破碎岩体的崩塌。采用赤平投影法计算得到该岩质边坡整体处于较稳定状态,通过数值计算得到天然工况和暴雨工况下边坡处于稳定状态,地震工况下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边坡变形主要集中于坡体后缘的细角砾土层,边坡的失稳破坏主要为沿土石界面的滑移破坏。结合边坡结构特征和稳定性计算结果,建议采用加强防排水设计、危岩体局部加固、坡顶清方减载和坡脚设置防落石重力式挡土墙的综合防治措施,确保铁路设施安全。
    • 俞俊平; 吴江鹏; 朱利晴
    • 摘要: 路堑岩质高边坡开挖变形破坏受岩体结构面及软弱夹层控制,故在某高速公路岩质边坡开挖过程中,利用现场地质调查,分析该岩质高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结合岩体结构面统计调查研究边坡开挖面岩体结构面发育特征,确定了该岩质高边坡主要变形破坏模式楔形体滑动。利用锚杆监测轴力数据反演楔形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分析了不同开挖平台不同工况下楔形体稳定性。引入可靠度理论,采用Monte Carlo方法对楔形体稳定性进行可靠度分析,研究发现楔形体都具有滑动的可能,故对该路堑岩质高边坡各楔形体进行加固支护是很有必要的。对于类似楔形体稳定性分析具有参考价值。
    • 刘传俊
    • 摘要: 岩质高边坡开挖过程中不合理的支护设计或信息化监测方案极容易促使边坡坍塌安全事故的发生。文章依托南京市某三级岩质高边坡工程,采取预应力锚索桩板墙结构进行支护,并且利用现场自动监测及远程数据传输系统对边2坡位移、支护结构内力进行原位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支护完成后的边坡位移变化加速度分布在?0.02~0.03mm/d之间,坡体最大水平位移30mm;边坡开挖初期桩身弯矩变化程度较小,桩端的弯矩值保持在?10kN·m。监测结果满足预警阀值允许范围。
    • 沙鹏; 孔德珩; 王绍亮; 伍法权
    • 摘要: 岩体结构特征的准确表征对边坡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影响。由于高陡边坡岩体结构的人工编录工作开展困难,结构几何信息往往获取不全面,导致边坡数值模型构建往往不理想。以江西德兴银山铜矿露天边坡为工程背景,采用无人机与运动恢复结构法(SfM)获取边坡岩体点云模型。基于点云数据建立结构面识别和解译算法,自动获取结构面产状、迹长、间距等几何信息。对比人工测量结果,无人机测量与结构面识别能够获取更符合实际的坡面与岩体结构模型。采用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面重构和“Rhino-Griddle-3DEC”联合建模方法,结合岩体结构统计模型构建离散裂隙网络DFN能够快速建立三维离散元数值模型,从而获得更好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满足岩质高边坡稳定性评价的需要。
    • 张基鹏; 任伟中; 余忠祥; 符贵军; 舒天白
    • 摘要: 运用FLAC^(3D),基于强度折减法,对岩质高边坡在不同坡高h、边坡坡率i、开挖级数n和不同结构面倾角β、结构面间距d、边坡坡脚α、结构面粘聚力c、内摩擦角Φ条件下的变形破坏进行数值模拟,得到边坡在不同稳定影响因素下的变形破坏规律和稳定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坡高h、坡率i、边坡坡脚α增大,边坡安全系数呈现减小趋势,稳定性降低,边坡位移增量有增大趋势,在坡脚位置尤为明显;而随着开挖级数n、结构面间距d、结构面粘聚力c、内摩擦角Φ的增加,边坡的安全系数有增大趋势,稳定性也越高,同时分级开挖的级数越多,边坡会产生更大的位移增量;软弱结构面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很大,顺层边坡相比逆层边坡为更不利的结构面,直立层状边坡的稳定性要高于水平层状边坡.
    • 鄂玉强
    • 摘要: 开展软弱夹层存在及倾角变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揭示软弱夹层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制,设计存在软弱夹层和不存在软弱夹层两种工况,构建不同台阶坡面角边坡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各模型边坡稳定性系数,对比分析计算结果。同时建立软弱夹层不同倾角的岩质高边坡模型,开展软弱夹层倾角变化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软弱夹层易成为边坡潜在滑移面而严重破坏边坡安全;边坡存在软弱夹层相比不存在软弱夹层,边坡稳定性降低了48.4%~61.9%;软弱夹层倾角与边坡稳定性系数成负相关关系,但缓倾软弱夹层依旧要引起重视,避免边坡以其为滑移面产生滑坡灾害。研究成果为此类含软弱夹层的露天矿山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治理经验。
    • 廖若超
    • 摘要: 随着我国投入力度持续增加,公路工程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公路网逐渐趋于完善。但由于公路工程施工中经常需要改造岩石圈表层,因此会形成岩石边坡,需要在施工前做好充分的实地勘察,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对岩质高边坡稳定性进行深入分析,为后续施工活动安全有序进行奠定基础。文章以潮州彩东线新建工程为例,探究提升岩质高边坡稳定性的控制技术,为全方位提升工程项目安全性提供参考。
    • 王之问; 房浩; 满立
    • 摘要: 边坡施工期的变形监测是实现边坡安全监控、预防边坡失稳的重要手段.现依托杭绍台高速公路K157岩质高边坡的工程实践,讨论了三维激光扫描的测试原理与数据采集方式,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边坡的施工期进行监测,获得边坡不同阶段的变形规律,与GNSS监测进行对比,为边坡稳定性的评价提供精准、可靠的数据.其成功应用表明,这是一种科学、高效的边坡监测手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