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家礼

家礼

家礼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18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史、风俗习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367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现代哲学、当代韩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会、北京大学图书馆第九届五四科学讨论会、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2015年研究生论文报告会等;家礼的相关文献由172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卫民、杨逸、彭林等。

家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2 占比:5.1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367 占比:94.79%

总计:3552篇

家礼—发文趋势图

家礼

-研究学者

  • 彭卫民
  • 杨逸
  • 彭林
  • 吾妻重二
  • 常建华
  • 毛国民
  • 王立军
  • 陆晓波
  • 周慧珺
  • 周晓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毛国民
    • 摘要: 宋明理学通过创造性转化汉唐经学的知识范式,开启了“经学理学化”的阐释转向。代表人物朱熹不仅成功打通“四书学”与“家礼学”,还建构了一套崭新的礼学阐释模式,即将“三礼”置入唐宋社会转型后庶民现实生活,融入庶民思维、行为与习惯,纳入宋明理学之中且以理“格俗”。朱熹“格俗”,是以天理、礼义为本,将不合天理、礼义之本者,以礼“废俗”;将合天理、礼义之本者,“以俗合礼”,最终使《家礼》得到公度的有效阐释。
    • 陈苏珍; 詹石窗
    • 摘要: 在朱子齐家思想意涵中“家”不仅是社会组织的概念,而且是一种伦理范畴的本体论建构,折射出宋明理学对于“齐家”环节基于存在论意义的审思。朱子齐家思想从宇宙本体论的发生视角透视了家现象的哲学根基,揭示了“家”在中国传统中重要文化地位背后的存在论基础。朱子的齐家思想涉及家族规训、童蒙教育与礼俗建制等内容,从理与事、教与学、公与私的辩证互释中获得理解周遭世界的基本模式。由朱子齐家思想出发考察中国哲学基于“家”的本体论和存在论建构而延展出意涵丰厚的家文化,对于当代中国家庭道德建设与社会美德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 陆敏珍
    • 摘要: 借助于朱熹《家礼》之类的文本,历史学家对宋代社会生活诸层面做了细致描述,不过,《家礼》中虽有对时俗的描写,也有相当部分内容只是书写者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设定,而非宋代已发生的事实。在宋代,虽有少量士人据《家礼》来指导日常之礼,但这一时期的实践者多为服膺朱学者的自觉,他们的演礼活动是用以反观儒学天理、人事的知识验证。另外,他们还在各地刊刻《家礼》,并以注释、附图等方式系统考订与完善礼书,这些纯学术化的知识方式,对加深礼书的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后,日用类书改编、借用了宋代家礼书写者所订立的礼文,将纯学术化的知识以通俗的方式钞编进入实用型的类书之中,使之成为民间日用知识体系的其中一种,广为流传,并最终为《家礼》成为民间通用礼作了重要铺垫。
    • 宋子墨
    • 摘要: 传统家礼是中华传统家文化和礼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涵盖冠婚丧祭四大礼仪以及常礼。传统家礼的常礼内涵立足于礼文化,在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传统常礼涵盖面广博,包含个人容止言行、家庭睦亲之礼、社会交往之礼等仪节与教化内容。传统家礼常礼教化运用以理训导法、知行合一法、以身示教法、陶冶教育法等基本方法。传统家礼常礼教化的礼意与方法为当前青少年礼仪教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青少年礼仪教育应当对其去粗存精,推陈出新。
    • 彭卫民
    • 摘要: 朱熹《家礼》在丽末鲜初东传朝鲜半岛,被朝鲜朝的国家典章(法筵之学)与士庶日用(韦布之学)遵为不刊之典。《家礼》文献的大量创制、“冠昏丧祭”四礼仪文的反复考辨、畿湖与岭南礼学派对“家”哲学思想的发挥,充分体现了东亚儒学“家同教”的特征。与此同时,朱子礼学为朝鲜朝性理学的奠定与中华观的建构夯筑起强大的礼制基石。《家礼》朝鲜化所内涵的“语言民族主义”意味着认知、运用以及阐释华夏之礼,是承续中华道统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一方式,朝鲜朝逐步确立在东亚文明的排序以及对“我者/他者”的认知。礼义等同于中华的这一认知,不仅为朝鲜朝积极效法华夏文明提供核心价值,同时也是“一体多元”的中华观在域外礼学中的重要表达。
    • 彭卫民
    • 摘要: 陈朝时,越南思想界逐步改变重佛轻礼的国策,朱子学“家齐而后国治”“纲常名分”等思想被接受。明初性理本《家礼》南传,对后黎朝治国理想、知识阶层价值观念以及民间社会礼俗产生了深远影响。黎圣宗等通过圣谕向家族与村社普及《家礼》的忠孝观,《黎贵惇家礼》一书更成为政府与民间冠婚丧祭仪的蓝本。阮朝时,《寿梅家礼》整合《胡尚书家礼》与《捷径家礼》,其丧祭礼在18世纪至20世纪初被知识阶层与民间社会反复传习,衍生出大量具有汉喃文献特征的礼俗写本。越南在《家礼》的继受上汉喃并行、礼俗不分、儒释杂糅,加之大量写本的创制,从而呈现鲜明的本土化、仪文化与宗教化的特征。
    • 葉純芳; 喬秀岩
    • 摘要: 《家禮》既然是朱熹早年作品,又遺失多年,在朱熹殁後才出現,必定有需要修改而來不及修改之處。此時,存世最早的《家禮》注解——楊復《家禮注》就是學者們探討朱熹《家禮》思想最重要的媒介。而探析《家禮》注本在流傳中的價值與意義,是《家禮》研究不可忽略的問題。可惜的是,“楊復”的名字雖然常被關注《家禮》的學者們提起,但是僅作爲《家禮》流傳歷史的一環陳述,大多數學者對楊復注的内容没有多大的興趣,最終,連楊復注《家禮》的原本也佚失了。通過《纂圖集注文公家禮》中的楊復注與周復本《家禮》的比較可知,楊復與周復面對《家禮》抱持不同的立場,故楊復注本與周復本《家禮》是兩種不同思想不同呈現的結果。本文又旁及《朱子成書》本、劉璋補注本、《性理大全》本《家禮》中出現僞楊復注的問題。
    • 陈力士
    • 摘要: 朱熹《家礼》中的"家",具有三重内涵,具备"修齐治平"的功用.其一,伦理内涵,"家"为家族之家,是一个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伦理空间.作为伦理空间的"家",可用于家族成员日常"修身".其二,宗教内涵,"家"为宗族之家,是以宗子为家长、重孝重德的宗法教育空间.作为"宗教"空间的"家",可用于宗子"齐家".其三,政治内涵,"家"为国家之家,通过"家国一体""化孝为忠"等观念的植入,以及礼的庶民化处理,"家"成为与"国"同构的政治空间.作为政治空间的"家",可用于君主"治国平天下".《家礼》呈显了朱熹对"家"的政治伦理学建构.
    • 张兵娟; 崔莹莹
    • 摘要: 人的社会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组织,宗族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社会组织,以血缘为纬、以地缘为经将人们编织在一起.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凭借着自身的系统力量进行有目的有秩序的信息传播,组织传播作为传播的一种形式,存在于组织群体之间,是我们分析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切入口.祠堂作为宗族组织传播活动的重要场所,彰显着宗族的权威,关乎着宗族的兴盛;而传统的家礼则是礼仪与秩序的象征,通过儒家忠孝思想的传播,宗族组织将家庭中的规范与秩序推至社会与国家层面,从而建构家国一体的社会形态.
    • 杨海文; 张昕
    • 摘要: 朱熹《家礼》祠堂礼制的宗法制思想突出,要义有三:第一,祭祖制度.《家礼》祭至高祖的四时祭法以及冬至、立春、季秋三祭的规定,与程颐的观点一致.《家礼》大宗与小宗的祭祀秩序及宗族结构,与《礼记》别子宗法类似.第二,宗子之法."大夫不夺宗"可为《家礼》坚持选立嫡长子的宗子法提供理论支撑.受科举制影响,张载、程颐认为选立宗子更应偏重贤能、仕宦,并以"诸侯夺宗,圣庶夺嫡"作为礼制依据.宗子法的不同是其他人与《家礼》设想的宗族稳定社会秩序的不同作用方式的体现.第三,支子的祭祀权利.以王懋竑《家礼考误》为线索,《家礼》比《礼记》在重宗的前提下扩大了支子在代数、场所两个方面的祭祀权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