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实验性结肠炎

实验性结肠炎

实验性结肠炎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58428篇;相关期刊41种,包括内蒙古中医药、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中国中医急症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1年北京医学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等;实验性结肠炎的相关文献由23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玉兰、刘安楠、尤鹏等。

实验性结肠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58428 占比:99.99%

总计:558509篇

实验性结肠炎—发文趋势图

实验性结肠炎

-研究学者

  • 刘玉兰
  • 刘安楠
  • 尤鹏
  • 杨立
  • 姚远
  • 欧阳钦
  • 王岩
  • 刘揆亮
  • 吕愈敏
  • 吴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小丽; 陈慧玲; 王小春; 韩悌云; 张德奎
    • 摘要: 目的探讨二氢杨梅素(DHM)对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及其对调节性B细胞(Breg)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DSS(葡聚糖硫酸钠)组、DSS^(+)DHM组、DSS^(+)mesalazine组(造模采用4%DSS连续饮用7 d)。7 d后,每天分别给予灌胃水(0.2 mL/d)、DHM(40 mg/kg·d)和美沙拉嗪(520 mg/kg·d),连续灌胃7 d,记录小鼠每天疾病活动性指数(DAI),第14天脱颈处死小鼠,记录结肠长度,结肠组织切片行HE染色;流式细胞测量术检测脾脏单细胞悬液中CD19^(+)B淋巴细胞和调节性B细胞(CD19^(+)CD5^(+)CD1d^(+));RT-qPCR检测脾脏细胞中IL-10、TGF-β、IL-6和IFN-γ的mRNA水平;CCK8法检测脾脏细胞增殖。选择DHM(40μmol/L)作用脾脏细胞悬液24 h,流式细胞测量术检测Breg(CD19^(+)CD5^(+)CD1d^(+))细胞。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SS组DAI评分、病理学评分(炎症严重程度、炎症程度、隐窝损伤等)显著升高,结肠长度明显缩短(P<0.05);脾脏中CD19^(+)及B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炎性因子显著升高(P<0.05);抗炎因子明显降低(P<0.05);与DSS组比较,DSS^(+)DHM组、DSS^(+)Mesalazine组能明显逆转上述情况(P<0.05);在体外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经不同浓度DHM干预后,脾脏细胞增殖明显,Breg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结论DHM对小鼠结肠炎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能与促进调节性B细胞增殖及降低抗炎因子IL-10和TGF-β有关。
    • 刘可心; 王卯; 吴星星; 吴琪; 段正兰; 王耀辉; 王琼; 陈玉根; 吴静
    • 摘要: 目的 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 TNB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模型中皮肤致敏是否必要尚无定论,拟探究皮肤致敏对其影响。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normol control, NC)组、皮肤致敏(skin presensitization, SP)组、无皮肤致敏(non-skin presensitization, NP)组,每组5只。比较两组模型及采用Luminex多功能液相芯片评估BAFF/BLys/TNFSF13B、TNF-α、ICAM-1/CD54和TIMP-1的差异。结果 与NC组比较,SP组及NP组小鼠,皮肤致敏后至灌肠前体质量均无显著差异;灌肠后SP组较NP组体质量降低(P<0.05)。NP组脾脏质量(P<0.01)及脾脏指数(P<0.05)较NC组显著降低;SP组及NP组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评分较NC组均显著增加(P<0.05);SP组大体结肠形态损伤指数(colon macroscopic damage index, CMDI)评分及组织病理评分较NC组均显著升高(P<0.05);BAFF/BLys/TNFSF13B显示,SP组及NP组较NC组均显著增加(P<0.01),SP组与NP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SP组及NP组均可建立小鼠急性实验性结肠炎的模型,但使用皮肤致敏建立的急性实验性结肠炎模型成模效果更佳。
    • 薄琳; 李芳芳; 陈一方; 李佳威; 金桂花; 金权鑫; 赵余庆; 黄学洙; 金丹
    • 摘要: 目的:探讨新型人参皂苷衍生物AD-1对体外分化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对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小鼠CD4~+T细胞亚群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磁珠阴性选择法获得正常小鼠幼稚CD4~+T细胞,定向分化为Th1、Th2、Th17细胞、Treg,流式细胞术检测AD-1对其分化的影响。3%DSS三次循环法建立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AD-1药物干预后,流式细胞术、HE染色检测结肠、脾脏、肠系膜淋巴结中Th1、Th2、Th17细胞、Treg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和特异性转录因子。结果:细胞活化后,早期标志物CD69无显著变化;AD-1下调Th1和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17A表达,上调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和Treg转录因子Foxp3及表面标志物CD25表达。AD-1可通过下调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Th1和Th17细胞表达及上调Th2和Treg表达改善DS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结论:AD-1对CD4~+T细胞活化无影响,但可抑制Th1和Th17细胞分化,促进Th2细胞和Treg分化,同时通过调节CD4~+T细胞亚群改善DS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
    • 刘揆亮; 李楠杉; 李文坤; 吴静
    • 摘要: 目的 评价sushi重复蛋白X连锁2蛋白(SRPX2)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小鼠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DSS+SRPX2组,DSS组小鼠各5只,自第1天起给予5%DSS溶液自由饮用,分别给予SR-PX2重组蛋白及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5 d,至第6天处死小鼠.另设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记录各组小鼠疾病活动度(DAI)评分、结肠组织学评分;检测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分离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LPMC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比色法试剂盒检测N6-腺苷酸甲基化(m6A)修饰的RNA的水平.结果 DSS组小鼠第5天的DAI评分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DSS+SR-PX2组DAI评分较DSS组均明显降低(P<0.05).处死小鼠后,DSS组小鼠结肠组织学评分及MPO活性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DSS+SRPX2组小鼠结肠的组织学评分及MPO活性均较DSS组明显降低(P<0.05).DSS组小鼠LPMC中TNF-α、NF-κB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DSS+SRPX2组小鼠LPMC中TNF-α、NF-κB水平均较DSS组明显降低(P<0.05).DSS组小鼠LPMC中m6 A修饰的RNA的比例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DSS+SRPX2组小鼠LPMC中m6 A修饰的RNA的比例较DSS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SRPX2重组蛋白具有减轻DS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改变结肠组织LPMC中m6 A甲基化RNA的水平有关.
    • 刘子麟; 王蔚虹; 刘芸; 吴婷; 滕贵根
    • 摘要: 目的 构建能够表达人重组蛋白Elafin的益生菌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N),并探讨其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方法 构建带有Elafin基因的重组质粒,将其转入感受态EcN,构建能够表达Elafin蛋白的益生菌EcN-Elafin.通过Western印迹证实该益生菌在体外成功表达Elafin.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PBS组)、结肠炎组(DSS组)、野生型EcN (EcN-WT)治疗结肠炎组(EcN-WT组)、EcN-Elafin治疗结肠炎组(EcN-Elafin组).每天同一时间测量小鼠体重、观察小鼠排便情况及计算疾病活动度指数(DAI).小鼠处以安乐死后测量结肠长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组织病理学评分比较各组肠黏膜炎症程度,流式细胞术检测结肠固有层浸润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结肠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及趋化因子CXCL-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在EcN-Elafin的培养基上清和菌体沉淀中均能检测到Elafin蛋白.与DSS组相比,EcN-Elafin组和EcN-WT组小鼠体重减轻状况和DAI评分均明显改善.EcN-Elafin组小鼠结肠长度显著长于DSS组.EcN-Elafin组结肠炎组织学评分显著低于DSS组(5.3±2.3比9.3±1.4,P<0.05).与DSS组小鼠相比,EcN-Elafin组小鼠结肠固有层浸润的中性粒细胞[(8.65±1.49)%比(17.60±2.16)%,P<0.01]和巨噬细胞[(3.79±0.26)%比(5.73±0.45)%,P<0.01]比例均显著降低.EcN-Elafin组和EcN-WT组结肠中TNF-α、IL-6、和CXCL-1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DSS组.结论 表达Elafin的益生菌EcN-Elafin能够显著减轻DSS诱导的急性小鼠结肠炎,对肠黏膜炎症具有保护作用,为临床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经济有效的方法.
    • 王超; 王晓娟; 朱美荣; 万玉刚
    • 摘要: 目的 探讨蛇葡萄素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Treg/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高、中、低剂量组和柳氮磺吡啶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其余5组大鼠均使用三硝基苯磺酸建立实验性结肠炎模型.造模3 d后,药物治疗7 d,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500、250、125 mg/(kg?d)蛇葡萄素,柳氮磺吡啶组灌胃柳氮磺吡啶100 mg/(kg?d),对照组灌胃定量生理盐水.比较6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0(IL-10)、IL-17、叉头转录因子3(Foxp3)、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5(STAT5)、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STAT3、IL-35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病理损伤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中剂量组和柳氮磺吡啶组病理损伤评分低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TGF-β1、IL-10、IL-35、Foxp3、STAT5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IL-17、RORγt、STAT3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高、中、低剂量组和柳氮磺吡啶组TGF-β1、IL-10、IL-35、Foxp3、STAT5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IL-17、RORγt、STAT3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 蛇葡萄素可以调节实验性结肠炎大鼠Treg/Th17细胞分化,增强细胞功能.
    • 张鸿晨; 陈杰民; 沈红璋; 杨建锋; 张筱凤
    • 摘要: 目的 通过建立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小鼠模型,探讨岩白菜素在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中的抑制作用.方法 使用AOM/DSS建立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模型,将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岩白菜素组,给药过程中记录各组小鼠个体质量、死亡情况,比较各组小鼠结直肠肿瘤数目及负荷,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直肠组织病理,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IL-6、IL-17和IL-23的表达,通过Western-blotting检测pSTAT3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检测CD8+T细胞数量,通过免疫荧光检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数量.结果 AOM/DSS诱发结直肠癌可造成小鼠体质量下降和死亡率增高,岩白菜素可改善小鼠体重,降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减少肿瘤组织中炎性因子和pSTAT3表达,同时升高CD8+T细胞数量,降低肿瘤浸润TAM细胞数量.结论 岩白菜素抑制AOM/DSS诱导的小鼠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其机制与抑制TAM相关.
    • 顾丽媛; 生玉俊; 李芝瑶; 孙云; 许正新; 孙卫东
    • 摘要: 以TNBS诱导小鼠建立实验性结肠炎模型,运用黄葵胶囊连续干预14 d后,对小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评分;小鼠取血后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IL-17、IL-23水平;处死小鼠,分离结肠,制作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变化,并进行TDI评分,探讨黄葵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黄葵中(1.0 g·kg-1)、高剂量(2.0 g·kg-1)组小鼠的体重和活动度有所增加,DAI、CMDI评分亦显著降低(P<0.05);组织病理形态出现的炎症病理变化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减轻,TDI评分显著降低(P<0.05);血清IL-6、IL-17、IL-23水平明显降低(P<0.05)。这说明黄葵可抑制TNB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提示该作用与下调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