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定容燃烧弹

定容燃烧弹

定容燃烧弹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70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武器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9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145794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业机械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净化节能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定容燃烧弹的相关文献由571位作者贡献,包括黄佐华、蒋德明、吴筱敏等。

定容燃烧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9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45794 占比:99.87%

总计:145990篇

定容燃烧弹—发文趋势图

定容燃烧弹

-研究学者

  • 黄佐华
  • 蒋德明
  • 吴筱敏
  • 李格升
  • 苗海燕
  • 张尊华
  • 姚春德
  • 高忠权
  • 刘福水
  • 耿培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耀宗; 胡泽祥; 白洪林; 张晓琴; 张世堂; 王占广
    • 摘要: 为了研究商用及军用柴油对特种车辆重型柴油机冷启动及燃油适应性的影响规律,本文利用定容燃烧弹控制背压、背温,利用高速摄影法拍摄喷雾图像等,研究了2种商用燃料(TYRL柴油、MGP5柴油)及一种军用燃料(-10号军用柴油)的喷雾特性随柴油机上止点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燃油的喷雾贯穿距随背压增大而减小,随背温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喷雾锥角随背压增加而增大,随背温增加而减小。在低背温低背压工况下,3种燃料的贯穿距离基本一致,但在高背温700 K和高背压6 MPa工况下,轻质柴油由于表面张力小,贯穿距离相对较小,表明轻质柴油的燃油雾化程度更高;此外,商用柴油与军用柴油在喷雾贯穿距和锥角上的差别较大(约为4%和3.5°),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需要修正和优化喷油策略以及点火时刻,以达到柴油机最优性能。
    • 刘珊珊; 徐景德; 张延炜; 胡洋; 刘梦杰
    • 摘要: 为了研究罐状空间内不同浓度的煤尘对含尘甲烷爆炸流场变化的影响,使用60 L的定容燃烧弹为试验装置,在试验装置的同一个断面上布置4个压力传感器,按照上、下、左、右位置命名为P_(U)、P_(L)、P_(D)、P_(R),通过爆炸压力以及激光纹影系统拍摄的火焰图像,分析爆炸压力与火焰结构的变化情况。试验共设计6组工况,试验选用浓度为9.5%的甲烷空气预混气体,再分别往气体中加入0 g/m^(3)、5 g/m^(3)、10 g/m^(3)、15 g/m^(3)、20 g/m^(3)、25 g/m^(3)的煤尘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单一甲烷爆炸时,爆炸压力变化共分为4个阶段:压力上升阶段,压力降低阶段,二次上升阶段以及持续降低阶段,其中P_(U)传感器压力峰值最大,上升速率最快。在含氧量恒定的情况下,含尘甲烷爆炸的压力峰值随煤尘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煤尘浓度为15 g/m^(3)时,爆炸压力最大值为598.697 kPa。爆炸火焰结构演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层流阶段,胞状不稳定阶段以及湍流阶段。流场中的扰动导致火焰锋面产生了褶皱,煤尘浓度的增加,加大了煤尘粒子对火焰扰动的影响,加速了火焰结构的演化过程。
    • 王龙; 刘永峰; 毕贵军; 宋金瓯
    • 摘要: 为研究柴油在CO_(2)/O_(2)氛围下燃烧反应机理与燃烧特性,本文提出了量子化学计算的机理与光学实验,通过分子平均局部离子化能和表面静电势分析分子的反应活性位点,通过计算化学计算了新的化学反应路径,对反应路径进行敏感性分析和简化,然后计算了火焰自然光度和火焰浮起长度,最后搭建了具备光学通道的定容燃烧弹实验平台并进行柴油燃烧的流体力学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在35%CO_(2)+65%O_(2)氛围下火焰浮起长度最大误差、最小误差和平均误差分别为13.9%、0.5%和1.4%,均为可接受的误差,说明此机理适用于CO_(2)/O_(2)氛围下柴油燃烧特性的研究。高浓度二氧化碳会致使火焰发生分叉,引起湍流现象,并且二氧化碳在高温下会热解成一氧化碳和氧自由基。一氧化碳的碳端化学反应活性比氧端的大,碳端平均局部离子化能为12.62eV且静电势极小值为-0.51eV。
    • 钟汶君; 袁起飞; 相启龙; 颜飞斌; 何志霞; 王谦
    • 摘要: 针对戊醇/正十二烷二元燃料,在定容燃烧弹系统中,采用高频背景光消光法和OH*化学荧光发光法开展了二元燃料碳烟生成特性和燃烧特性可视化研究,探究了戊醇掺混于高活性燃料后对碳烟生成的影响。研究表明,戊醇的加入可以有效降低燃油碳烟的整体浓度,且添加戊醇会小幅延长碳烟的初始生成时刻和生成位置,戊醇的含氧特性相对于低活性对碳烟生成的影响更大。环境温度的提升会显著增大燃油的碳烟生成区域和生成质量,在较低环境温度时戊醇的掺混可以有效降低碳烟生成量,而在较高环境温度时采用戊醇掺混的同时需配合高喷射压力才可以有效降低碳烟浓度。
    • 张晓腾; 刘威; 刘海峰; 郑尊清; 明镇洋; 崔雁清; 文铭升; 尧命发
    • 摘要: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是一种有潜力的柴油替代燃料,目前针对PODE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发动机台架试验,相应的基础喷雾燃烧研究较少,制约了其在动力装置中高效清洁燃烧性能的提升。羟基(OH)性质活泼,大量存在的区域通常认为是高温反应区域。利用羟基光谱可以获得火焰结构、燃烧反应位置以及热释放速率等重要参数。环境氧浓度对火焰结构有很大影响,也是控制燃烧反应速率和污染物排放的重要参数。因此,在一台光学定容燃烧弹上,首先利用羟基的自发光光谱测量,研究了宽环境氧浓度变化(15%~80%)对PODE喷雾火焰浮起长度的影响,进一步利用阿贝尔逆变换方法将羟基自发光光谱强度由积分值反演为点位值,研究了富氧条件下(40%~80%)氧浓度变化对PODE喷雾羟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氧浓度由15%增至40%,PODE火焰浮起长度迅速缩短;氧浓度进一步增加至80%,火焰浮起长度下降趋势逐渐变缓,直至基本不变;相同氧气浓度下PODE火焰浮起长度明显小于柴油。反演后的羟基光谱分布特征表面,富氧条件下PODE羟基光谱的高光强区域主要集中于喷雾边缘扩散火焰薄层中,同时,局部温度的显著提升使得羟基光谱强度在预混反应区下游附近达到最大;羟基光谱高光强区域随氧气浓度增加逐渐向火焰中上游区域迁移,并且其分布表现为轴向上更短,径向上更窄;在火焰达到准稳态时,相较40%氧气浓度条件,60%和80%氧气浓度下的羟基光谱强度在火焰中下游明显减弱,表明高的环境氧浓度下喷雾上游的燃油高浓度区域更快的参与到剧烈的燃烧反应中。
    • 霍凯; 刘玉琳; 陈宇飞; 刘建华
    • 摘要: 开展了低热值气体燃料掺烧氢气的实验研究。搭建了定容燃烧弹实验系统,分析了不同初始条件下低热值气体掺氢燃料的火焰层流燃烧速度的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增加初始压力会降低火焰的层流燃烧速度;增加初始温度会提高火焰的层流燃烧速度;掺氢比的增加会提高火焰的层流燃烧速度,但增加了火焰的不稳定性;当量比对火焰层流燃烧速度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浓混合气燃烧速度大于稀混合气。本文的研究为低热值气体燃料掺氢发动机的设计和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 张跃威; 姚圣卓; 刘永峰; 刘海峰; 宋金瓯
    • 摘要: 为了对柴油在CO_(2)-O_(2)环境下的着火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了以70%正庚烷-30%甲苯混合物作为柴油表征燃料的着火延迟时间模型。该模型考虑了高浓度CO_(2)对着火的阻燃效应,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着火延迟时间与温度、密度以及浓度等之间的函数关系。结合正庚烷-甲苯耦合机理的仿真和可视化定容燃烧弹试验,对着火延迟时间模型进行了验证,并深入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影响着火特性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柴油在CO_(2)-O_(2)氛围下的着火延迟时间,且在50%CO_(2)环境下的平均误差为5.71%;CO_(2)的热效应对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起主导作用,而当CO_(2)体积分数大于60%时,CO_(2)的第三体碰撞效应对着火发生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另外,CO_(2)浓度变化对OH自由基产率的影响很大。
    • 费圣奕; 王金秋; 邓俊; 刘逸晖; 缪新轲; 张智衡; 李理光
    • 摘要: 基于单孔主动预燃室,研究了火焰射流的形成机理。在圆形自由紊动射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单孔主动预燃室点火的火焰射流贯穿距随时间变化的经验公式。该经验公式可以通过射流锥角、预燃室喷口直径和射流在预燃室喷口处的初速度预测射流贯穿距。通过主动预燃室的定容燃烧弹试验和CONVERGE仿真验证,该经验公式所预测的射流贯穿距和反向求得的射流初速度与实测值吻合,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6.92%和5.82%。认为此公式能够正确预测单喷孔主动预燃室的射流贯穿距,对于优化预燃室结构以实现更高效地点火,继而提升内燃机的理论热效率具有参考意义。
    • 胡前城; 孟顺; 钱叶剑; 王晓东; 陶常法; 庄远
    • 摘要: 文章设计了一种能多点点火的多功能定容燃烧实验装置,可用于预混层流燃烧、壁面多点点火和燃料喷雾特性等实验研究;介绍了该定容燃烧实验装置的整体结构,并分别介绍了配气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加热系统、点火系统和高速纹影系统等子系统;重点说明了该定容燃烧实验装置多点点火系统的组成及实施方法;最后进行了常温、常压条件下不同当量比甲烷空气燃烧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定容燃烧装置可以在不同环境温度、不同环境压力、不同当量比以及不同点火参数(火花塞位置、火花塞数量、点火电极间隙、点火能量)等情况下实现预混层流燃烧和壁面多点点火。
    • 易文韬; 丰雷; 王煜; 崔雁清; 刘海峰; 尧命发
    • 摘要: 通过一台高温、高压可视化定容燃烧弹,采用高速摄像技术研究了不同稀释气体(Ar、N2和C02)在10%~40%的氧体积分数范围内对柴油喷雾着火和火焰发展过程的影响;采用羟基自发光成像和双色法研究了低氧体积分数下稀释气体组分(Ar和N2)对火焰发展特征和碳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氧体积分数增加,柴油机喷雾火焰自发光亮度增强,火焰宽度减小,碳烟初始形成位置向喷雾上游迁移.氧体积分数为30%,稀释气体为C02时,火焰头部出现剧烈波动.在低氧体积分数下,稀释气体为N2时的火焰自发光亮度远弱于稀释气体为Ar的情况,在气体成分为10%02 + 90%N2的情况下,在燃烧初期会观察到微弱的蓝色化学发光.使用Ar替代N2作为稀释气体后火焰浮起长度显著缩短,火焰温度上升,火焰中游内部的碳烟浓区分布更广.相比于N2,极端低氧体积分数下使用Ar作为稀释气体能够有效提升柴油喷雾火焰的着火稳定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