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宋书》

《宋书》

《宋书》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4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3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263种,包括江海学刊、学海、文史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四届中华成语文化论坛、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宋书》的相关文献由338位作者贡献,包括丁福林、胡阿祥、张徽等。

《宋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3 占比:99.5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47%

总计:425篇

《宋书》—发文趋势图

《宋书》

-研究学者

  • 丁福林
  • 胡阿祥
  • 张徽
  • 万久富
  • 吴金华
  • 张伟芳
  • 张林祥
  • 牛继清
  • 肖丽容
  • 丁跃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学军
    • 摘要: 《宋书·颜延之传》载颜延之三十岁时尚未出仕,其起家官为后将军行参军,府主为后将军、吴国内史刘柳。然而由《宋书·谢瞻传》等可以推知,刘柳任吴国内史时,颜延之约二十岁。为避免时间冲突,有研究者认为《宋书·颜延之传》所载刘柳任吴国内史时间有误,进而将颜延之的起家时间提前十年左右。这种解释与现有史料存在三处明显矛盾,难以成立。由刘柳仕履来看,刘柳曾两次任吴国内史,第一次在元兴二年(403)至义熙元年(405),为建威将军、吴国内史;第二次在义熙十年(414)至十一年(415),为后将军、吴国内史。如此则史籍所载颜延之起家年龄及刘柳官职等均无误,可与相关文献材料自洽兼容,而不必臆改原始文本。
    • 李亚光
    • 摘要: 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发现《魏书》中的“王悦”与“国宝同产弟”的身份不符,王国宝只有一个弟弟名为“王忱”。经过查阅史料进行考证,发现与“王悦”相关的人名讹误有六处,存在于三部史书之中,即《魏书》卷96《司马睿传》中的一处;《晋书》卷93《王蕴传》中的两处“王悦”应为“王忱”;《宋书》卷92《江秉之传附王悦传》之三处“王悦”应为“王悦之”。这无疑会影响学界对东晋人物及历史的正确理解,将相关讹误指出并予以修正是十分必要的。
    • 林未杰
    • 摘要: 刘宋、萧齐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不那么有名的短命王朝。这两个政权统治中国南方的时间加起来也只有不过短短八十余年,它们的影响力往前不及两汉、三国,向后更不如隋唐,甚至向北还不比北魏。宋齐两朝,逐渐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里。《宋书》《南齐书》也连着那两个被人们遗忘的短命政权,逐渐蒙上了历史的灰尘。
    • 肖丽容
    • 摘要: 因为成书时代的原因,《宋书》与《南史》记载了很多相同的历史史实,但作者也并非完全是在照抄照搬,它们在文字、词汇、语法方面存在众多差异.文章通过分析《宋书》与《南史》异文中的语法差异,证实《南史》并不是在简单删削与增补《宋书》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之间的语言也在发生变化.至于它们的形成原因,或由于叙事角度不同,或由于改编时有意增删,或由于意义更加明显,或由于音节更加和谐,或由于作者个人用语习惯等等.
    • 王尔阳
    • 摘要: 宋、齐、梁、陈"南朝四史"的类传,藏着个颇有趣但又不引人注意的细节:可能由《宋书》创立而由《南齐书》继承的《孝义传》,到了《梁书》《陈书》里,却变成了《孝行传》。这并不单纯是由于后两者成书于初唐。与它们成书年代接近的《南史》,由于兼抄四者,仍作《孝义传》。可以猜想,李延寿应该也注意到了"义"在这些传记中的逐渐脱落。
    • 肖丽容
    • 摘要: 因为成书时代的原因,《宋书》与《南史》记载了很多相同的史实,但它们在文字、词汇、语法方面存在众多差异,因此《南史》并不是在对《宋书》进行简单删削与增补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分析《宋书》与《南史》异文中的同素异序双音词,发现其大多词性一致且意义相同,字序变换前后以联合式为主,少部分词形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下来且意义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联合式也遵循了古代汉语声调的排列顺序.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汉语词序的灵活性和语素结合初期的随意性及不稳定性.
    • 解远文
    • 摘要: 《宋书·范晔传》是不同史家在不同时代所撰,并未统一称谓,其文本中称呼宋文帝为"上"者产生于宋文帝时期,称呼宋文帝为"太祖"者产生于宋孝武帝之后.《范晔传》编撰者有意将刘湛与范晔合传,放在《刘义康传》之后,表明他们认可刘湛和范晔均属刘义康集团.《范晔传》主要记载"范晔生平事迹"和"范晔谋反事迹始末"两个大事件.通过文本梳理可知,范晔确实参与了谋反事件,但其并不是主谋.
    • 李建华
    • 摘要: 唐修《晋书》采录《搜神记》一说始于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后人信之不疑.《搜神记》故事,东晋至初唐史籍多有采录.就数量而言,以《宋书》为最;就纪传之文而论,《三国志》裴松之注为榜首,范晔《后汉书》次之.《搜神记》与唐修《晋书》重见故事计三十八则,见于《晋书·五行志》者占绝对主体,多达三十四则,但无一例外皆同见于沈约《宋书·五行志》;见于唐修《晋书》传纪者仅四则,且均重见于先唐"十八家《晋书》"佚文.就此而论,东晋南朝正史《五行志》采录《搜神记》是一贯传统,向上追溯,《汉书·五行志》则为这一现象的缔造者.由此观之,采录鬼神怪异入史者乃历代正史之《五行志》,唐修《晋书·五行志》未能免俗而已,以此苛责《晋书》,显然有失偏颇.
    • 李建华
    • 摘要: 唐修《晋书》采录《搜神记》一说始于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后人信之不疑。《搜神记》故事,东晋至初唐史籍多有采录。就数量而言,以《宋书》为最;就纪传之文而论,《三国志》裴松之注为榜首,范晔《后汉书》次之。《搜神记》与唐修《晋书》重见故事计三十八则,见于《晋书·五行志》者占绝对主体,多达三十四则,但无一例外皆同见于沈约《宋书·五行志》;见于唐修《晋书》传纪者仅四则,且均重见于先唐“十八家《晋书》”佚文。就此而论,东晋南朝正史《五行志》采录《搜神记》是一贯传统,向上追溯,《汉书·五行志》则为这一现象的缔造者。由此观之,采录鬼神怪异入史者乃历代正史之《五行志》,唐修《晋书·五行志》未能免俗而已,以此苛责《晋书》,显然有失偏颇。
    • 王宵宵; 胡祥琴
    • 摘要: 《宋书》民族传叙事是特殊历史背景的产物,是基于时代背景之下的特殊史学叙事方式。沈约在《宋书》民族传的标目、内容、史论等方面都采取了特殊的叙事方式,其目的是为刘宋“争正统”。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贬低北朝,突出刘宋的正统形象;二是借其他民族政权之口夸赞刘宋,以说明刘宋“承天命”、有德行。这种特殊叙事表面充满敌视贬低其他民族政权的意味,实际上它未曾将任何一个民族政权排除在大一统的范围之外,而是希望通过“德化”完成真正的一统。这种思想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