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倾角煤层

大倾角煤层

大倾角煤层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636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1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103701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煤矿安全、煤炭工程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第13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34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等;大倾角煤层的相关文献由1124位作者贡献,包括伍永平、解盘石、王红伟等。

大倾角煤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1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03701 占比:99.50%

总计:104222篇

大倾角煤层—发文趋势图

大倾角煤层

-研究学者

  • 伍永平
  • 解盘石
  • 王红伟
  • 胡博胜
  • 贠东风
  • 罗生虎
  • 杨科
  • 刘明
  • 曹沛沛
  • 张仕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伍永平; 杨玉冰; 王同; 王红伟; 田双奇; 冯坤
    • 摘要: 大倾角伪俯斜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的基础是对"支架-围岩"系统的稳定性控制,受工作面矸石非均匀充填及倾角影响,"支架-围岩"系统稳定性控制困难。以某矿3132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倾角煤层伪俯斜采场垮落矸石充填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影响下的"支架-围岩"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支架力学模型,确定了工作面伪斜角和矸石作用力对支架临界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伪俯斜采场矸石滑移充填经历初步充填下部区域→矸石倾向下滑→充填凹陷区域3个阶段;采空区充填体接顶区长度随煤层倾角、直接顶厚度和工作面长度的增大而增大,随伪俯斜角和采高的增大而减小,临空区长度随煤层倾角、采高和工作面长度的增大而增大,随伪俯斜角和直接顶厚度的增大而减小,矸石的非对称堆积形态改变了顶板的受力条件与破断特征,支架受载呈现明显非对称性和区域性特征;伪俯斜采场垮落矸石对支架尾部频繁产生冲击作用和接触作用,防止支架下滑和转动失稳的临界阻力随着矸石作用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工作面伪斜角的增大而减小,工作面中、下部区域的支架比上部区域支架需要更大的支撑阻力抵抗矸石的影响;工作面现场监测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对现场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 罗生虎; 王同; 田程阳; 高喜才; 郎丁; 王红伟
    • 摘要: 大倾角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是对围岩的有效控制,而发现并揭示围岩采动应力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倾角效应是围岩稳定性控制的基础。以新疆某矿2522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综合厘定与分析工作面矿压显现一般规律及其成因的基础上,研究顶板采动应力传递路径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倾角效应。结果显示:在大倾角煤层开采中,顶板采动应力随工作面推进的动态演化过程先后经历了增长期和稳定期,其对应支承压力峰值的演化呈现为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特征。受煤层倾角影响,顶板采动应力的三维传递演化沿走向对称、沿倾向非对称。在倾向剖面内,顶板应力的传递路径呈非对称拱形形态,且沿顶板自上而下,应力偏转位置由工作面倾向中轴线左侧逐渐向其右侧迁移,上覆岩层载荷以应力偏转界线为界,分别向倾向上、下侧煤体传递,造成倾向上侧支承压力集中系数大于下侧。在工作面走向剖面内,围岩应力的传递路径呈扁平拱形态,扁平拱两侧半拱形区域上覆岩层载荷除了向工作面走向两侧煤体传递外,亦向工作面倾向上、下侧煤体传递,而扁平拱中间直线段区域上覆岩层载荷主要向倾向上、下侧煤体传递。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围岩应力传递演化的非对称特性显著增大,应力偏转界线与工作面倾向中轴线间的距离逐渐增大,2者交点的高度呈现为增—减—增的演化趋势;受此影响,工作面走向和倾向上侧支承压力集中系数亦呈现出增—减—增的演化趋势。顶板应力的非对称时空演化特征,造成采场空间不同区域顶板的力学性状与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性导致倾向不同区域支架的受载与失稳特征亦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一现象会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而愈发明显。
    • 兰攻赢
    • 摘要: 为解决大倾角综合机械化采煤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影响大倾角机械化采煤生产工艺的因素,包括煤层厚度、煤层倾角、顶板底板、地质构造、煤层破坏等。提出了提升大倾角采煤生产工艺的措施:注重地质钻探和物探工作的进行,合理应用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注重长臂与短臂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的配合使用,以提升煤炭开采效率。
    • 殷富胜
    • 摘要: 针对3695回风巷受上工作面采动动压影响下巷道矿压显现剧烈的问题,基于3695回风巷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大倾角动压巷道在采动前后围岩的应力环境及塑性区范围。结果显示,受采动影响后,巷道顶板及左帮围岩垂直应力明显增大,巷道塑性区进一步范围扩大,围岩变形破坏严重。根据原有支护系统问题,提出了应用煤层围岩注浆与锚索注浆支护技术。经现场矿压监测显示,支护优化后巷道围岩变形较小,顶板变形量最大为72 mm,两帮最大变形量为62 mm,顶板最大离层量为27 mm。
    • 薛力瑞
    • 摘要: 针对汾源煤业5-101工作面倾角大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工作面液压支架倾倒临界角大小与工作阻力成正比,与走向角度及顶板岩层的侧向压力成反比,且周期来压期间液压支架更易失稳倾倒。提出增大液压支架与顶板岩层间的摩擦系数、液压支架上加设防滑千斤顶和防倾倒装置并调整移架方式的方法保证工作面液压支架稳定。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液压支架整体稳定性良好。
    • 张海洋; 李小萌; 孙利辉
    • 摘要: 为研究大倾角煤层开采的地表沉陷及岩层运移特征、保护地表建构筑物,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基于Konthe时间函数的动态预计和基于概率积分法的地表沉陷软件计算等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大倾角煤层开采时受非均布载荷作用,垮落岩层绕下铰接点回转,造成上山边界处地表下沉较大而下山边界处地表下沉较小。动态预计和地表下沉软件预测结果表明,开采影响范围内的西土山中心小学和高层建筑的地表变形均处于Ⅰ级以内,影响轻微。基于概率积分法的地表沉陷预计得出,工作面浅部地表下沉明显大于深部,而小学和高层建筑均处于深部边界对应的地表位置,这与数值计算结果相吻合,将大大减小工作面开采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
    • 李国良
    • 摘要: 大倾角煤层顶板较为坚硬,给沿空留巷技术带来一定挑战。在开发过程中,应结合矸石下滑堆积现状,发挥矸石载重能力,运用切顶成巷技术。针对切顶成巷与传统留巷施工工艺运用数值模拟方式,分析顶板结构及围岩应力,根据顶板的稳定性及变形特征,提出了优化切顶及支护技术工艺,试验表明,巷道的稳定性受顶板结构是否处于超定静状态影响较大,在留巷动压段围岩稳定性差。巷道顶底板变形177 mm,挡矸支护阻力低于28 MPa,支护柱未出现变形,表明该技术可以推广应用。
    • 牛德林
    • 摘要: 大倾角采煤技术保障了煤矿开采的安全性,让煤炭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现阶段,大倾角煤层占我国煤矿资源的绝大部分,也为大倾角采煤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基础。通过对大倾角煤层开采难点与方法的重点分析,尝试探索大倾角采煤技术的应用方法,并开展高质量的大倾角采煤安全管理,为我国煤矿行业的整体发展添砖加瓦。
    • 罗生虎; 王同; 伍永平; 田程阳; 郎丁; 赵华涛
    • 摘要: 大倾角煤层开采中,受煤层倾角影响,采动应力在顶板岩层中的动态演化规律较一般煤层开采时复杂,发现并揭示采动应力的传递路径与宏观展布形态的演化特征是实现该类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的基石。以某矿2522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模拟实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互馈的研究手段,在厘定围岩宏观结构演化规律的基础上,量化了围岩空间主应力包络面空间展布形态,揭示了围岩采动应力传递路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倾角煤层开采中,围岩破坏拱壳形态在高度上呈现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特征,倾向上、下端头位置处,壳基随着推进距离的增大而向深处煤体内偏移后趋于稳定;围岩应力包络拱壳呈现壳顶在工作面倾向中上部、壳基在采场四周煤体内的非对称拱壳体形态;围岩支承压力峰值的演化分为峰值增长区与稳定区;主应力受采动影响在煤壁前方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而在采空区中部3者均下降且第一主应力下降幅度最大;第一主应力受采动影响,其应力传递路径可分为原岩应力区、应力增高区、应力降低区3个区域;应力增高区内,第一主应力在Z轴分量增加幅度最大,其方向自垂直于Y轴平面内旋转。研究结果揭示了顶板宏观应力拱壳与应力传递路径演化一般规律,丰富了大倾角煤层岩层控制理论。
    • 王淳; 刘明; 刘晓培; 范馨月; 高雯雯; 王楠; 戴戬
    • 摘要: 基于飞矸法向碰撞恢复系数的数字特征,推导出飞矸切向碰撞恢复系数的数字特征。分析参数的随机性对飞矸运动特征量的影响,得到飞矸弹跳高度和动能的均值曲线。结果表明,飞矸运动参数的随机性对飞矸运动特征量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随着碰撞次数的增加,参数的随机性对飞矸弹跳高度和动能均值的影响逐渐增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