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尺度方法

多尺度方法

多尺度方法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3年内共计291篇,主要集中在力学、一般工业技术、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0219049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复合材料学报、振动工程学报、振动与冲击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4年中国计算力学大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等;多尺度方法的相关文献由74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立群、史舟、许剑辉等。

多尺度方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219049 占比:100.00%

总计:10219183篇

多尺度方法—发文趋势图

多尺度方法

-研究学者

  • 陈立群
  • 史舟
  • 许剑辉
  • 杨骥
  • 钟凯文
  • 马自强
  • 丁虎
  • 曹晨
  • 杨英宝
  • 潘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光武; 贾蕴发; 高希光; 宋迎东
    • 摘要: 对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涡轮叶片服役安全寿命预测方法展开研究,为充分考虑CMCs细观结构的非均质性和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发展一种多尺度力学分析方法。首先,从纤维/基体的组分尺度出发,通过细观力学方法获取纤维束尺度的力学特性;然后,采用细观有限元方法,通过对代表体元的分析获取材料编织结构尺度的力学性能;最后,通过宏观有限元分析,获取CMCs涡轮叶片结构尺度的力学响应。根据宏观应力-应变场分析叶片的危险区域,提取应力状态作为代表体元边界条件,分析细观应力-应变场。在此基础上引入基于细观力学的疲劳失效判据,进行叶片寿命预测。相关方法和结果可以为CMCs在涡轮发动机高温部件中的安全服役提供参考。
    • 曾雄志; 胡伟; 郑晓; 赵瑾; 李震宇; 杨金龙
    • 摘要: 纳米系统在许多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山于纳米体系的复杂性,准确表征其结构和性质很具挑战性.一种重要的表征手段是基于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计算的理论模拟.近年来低标度和高精度的电子结构算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适用于周期性体系的杂化密度泛函计算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利用电子结构信息,可以发展模拟算法直接获得可与实验对比的数据.例如,扫描隧道显微谱现在可以使用先进的算法高效地模拟.当感兴趣的系统与环境存在强耦合时,例如在近藤效应中,求解级联运动方程被证明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计算表征方法;此外,激发态动力学的第一性原理模拟近年来进展迅速,其中非绝热分子动力学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涉及化学反应的纳米系统,例如石墨烯生长体系,往往需要发展多尺度模拟方法来表征其原子细节.本文综述了纳米系统计算表征算法的一些最新进展,先进的算法和软件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纳米世界至关重要.
    • 钱逸星; 杨振宇; 卢子兴
    • 摘要: 以各类织物作为增强体的纺织复合材料具有复杂的细微观结构,且表现出明显的多尺度结构特征,通常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理论方法很难对这类复合材料的强度及其损伤等行为进行准确的定量描述,而以有限元为代表的数值模拟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工艺参数、预制体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纺织复合材料的优化设计及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对纺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数值模拟方法在近些年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首先重点介绍了纺织复合材料最新的几何模型建模技术;其次对纺织复合材料刚度、强度和损伤演化数值预测方法进行了回顾;然后讨论了现有的多尺度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此外,还简单介绍了机器学习在纺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中的应用;最后对纺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数值模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万磊; 刘灿昌; 孔维旭; 贺成泰; 党壮; 周长城
    • 摘要: 工业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检测存在传感器灵敏度不高、检测时间长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气体吸附应力的浓度分析方法.考虑纳米梁表面气体扩散产生的表面应力敏感效应,通过分析纳米梁非线性振动性质的变化,得到泄漏气体相关信息.以Euler-Bornoulli梁为非线性振动模型,建立考虑气体扩散表面应力的纳米梁非线性振动方程,利用多尺度方法研究气体扩散表面应力影响下的纳米梁非线性振动.通过分析幅频响应曲线,研究了扩散气体浓度、偏摩尔体积、扩散时间、阻尼、直流激励电压和交流激励电压等参数与纳米梁振动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改变参数来减弱系统非线性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扩散气体、浓度、扩散时间会对纳米梁振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检测纳米梁的振动可以进行扩散气体信息的检测;通过改变系统参数可以降低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该研究工作从振动角度为检测气体浓度以及扩散速度提供一种物理检测方法和检测理论.
    • 禹海涛; 宋毅; 李亚东; 张劭华; 徐磊
    • 摘要: 针对目前沉管隧道多质点-弹簧抗震简化分析模型的不足,如无法合理模拟沉管接头的细部构造及力学特征,提出了一种同时表征沉管隧道宏观整体响应和细观接头构造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其中宏观多质点-弹簧-梁耦合模型用于描述沉管隧道结构与地层的动力相互作用以及宏观整体地震响应特征,细观精细化模型用于捕捉沉管接头的张合量、剪力键受力等动态演化规律.以广州某沉管隧道为应用实例,建立了相应的地震响应多尺度分析模型,综合考虑地震动输入方向、运营期环境温度变化等工况组合,研究了沉管隧道管节受力、接头变形、剪力键受力等地震响应特性以及关键因素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震动输入方向随着与隧道轴向夹角的增加,结构剪力及弯矩明显增大,而轴力及接头变形随之减小,90°输入时峰值轴力的降幅超过了85%,而接头最大张合量仅为0°输入时的17%;环境温度变化对沉管隧道轴向受力及接头变形影响显著,降温导致接头最大张开量增加了约30%,并使隧道出现了接近峰值轴力60%的拉力.
    • 张雪峰; 何昊
    • 摘要: 针对多聚焦图像融合问题,借鉴多尺度融合方法对各个尺度的互补信息进行针对性融合.首先,运用L0梯度最小化的平滑方法将源图像分解为背景层和细节层,然后在背景层的融合中运用分数阶边缘检测掩模保持边缘信息,在细节层中引入分数阶梯度能量算子进行权值分配.实验结果表明,与整数阶梯度能量清晰度算子相比,本文所提出的分数阶梯度能量算子符合人眼视觉感知且更加敏锐.上述融合方法有效避免了融合图像中的伪影和块状效应,更加充分地保留了源图像信息.
    • 李创第; 谭伟东; 葛新广; 柏大炼
    • 摘要: 为了克服复阻尼耗能减震结构运动方程在时域求解时不能保证计算结果稳定收敛的缺陷,研究了此类结构的新型等效系统.首先,依据耗能减震结构的振动响应特性可通过其自振特性确定的性质,重构复阻尼耗能减震结构的基本分析方程,然后根据结构阻尼损耗因子为小量的特性,利用多尺度方法获得了单自由度复阻尼耗能减震结构的等效频率和等效阻尼比.经过对比分析表明,对于工程中常见的单自由度复阻尼耗能减震结构,即结构阻尼损耗因子小于0.4的情况下,该等效系统的误差可控制在2%以内,精度明显优于经典模态应变能法.算例表明该等效系统在地震激励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计算结果稳定收敛.
    • 常云霞; 张琪昌
    • 摘要: 在自顶向下制造纳米结构的过程中,热膨胀失配或边界支撑件发生底切刻蚀而引起的压缩松弛会产生应力和应变,可导致纳机电系统静电驱动梁的初始曲率.因此,实际上很难构建无曲率的纳米结构.本文综合考虑尺度效应、卡西米尔力和静电力的边缘效应等因素,应用Euler Bernoulli梁理论,建立了静电驱动纳米浅拱固支梁式谐振器的分布质量模型;应用Galerkin方法研究了不同初始曲率幅值对系统静态分岔与谐振频率的影响;进而以静态解为基础,引入五次非线性刚度的一阶离散动态模型,并应用多尺度方法研究了不同初始曲率幅值和五次非线性刚度对于系统主共振频响特性的影响;提出了非线性软硬特性转变的判据.结果表明:与直梁相比,拱梁的静态吸合电压增大,临界位移增大,随着初始曲率幅值的增加,导致系统出现突跳和吸合不稳定性;与直梁相比,初始曲率改变了系统频率,降低了响应幅值,出现了复杂的非线性特性.因此,初始曲率缺陷不可忽略,反而可以加以利用来扩展工作范围,提高系统性能.分析结果与已有报道结果相符.
    • 刘高杨; 丁宇婷
    • 摘要: 考虑到肿瘤细胞会发生扩散和免疫细胞识别肿瘤细胞存在滞后现象这两个因素,基于KADDAR和ALAOUI的模型,建立了一个带有时滞的肿瘤免疫扩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免疫细胞识别肿瘤细胞时间较短时,免疫系统清除肿瘤细胞的能力较强,这时系统存在很少的肿瘤细胞,治疗肿瘤相对容易.反之,免疫系统衰竭,肿瘤细胞疯狂增长,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肿瘤,治疗变得困难.通过分析免疫细胞识别肿瘤细胞时间的阈值,可判断肿瘤的最佳治疗时间,减少患者因肿瘤导致的死亡率.
    • 罗杰威; 王国伟; 斯托马
    • 摘要: 各国的发展计划通常不包含传统聚落,但它们仍是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生动而具体的例子,也是传递无价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示例。在这些珍贵的案例中,运用生态村落策略可为中国传统村落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生态村落是指一个社区的人们意图创建一个根据可持续发展策略,基于自给自足、有限生态影响的聚落。其特点与传统村落的需求完美契合。生态村落的一些关键定义以及对国内外一些重要研究案例,为中国传统村落的未来发展和可持续振兴提供可能的共同点和策略。此外,多尺度方法和物联网的思想,可以作为实现传统村落效率的可能策略,以尊重聚落的地方特色和性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