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SO3

SO3

SO3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39345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93175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洁净煤技术、电力科技与环保、热力发电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08年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论坛、第六届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交流会、全国水泥生产关键检测及控制技术研讨会等;SO3的相关文献由5000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张伟、王伟等。

SO3—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6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3175 占比:99.93%

总计:393456篇

SO3—发文趋势图

SO3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伟
  • 王伟
  • 王磊
  • 张磊
  • 李伟
  • 王勇
  • 王涛
  • 张勇
  • 张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俞峰苹; 李济东; 彭志敏; 尤晨昱; 赵金龙
    • 摘要: 介绍了基于中红外吸收光谱的高温条件下SO_(2)和SO_(3)同步测量技术。在该测量实验系统中,SO_(3)由SO_(2)与O_(2)在钒基催化剂作用下高温反应得到,并且在SO_(2)催化氧化过程中同步测量SO_(2)和SO_(3)的浓度,进而计算得到了该催化氧化反应的转化率随温度(550~1000 K)和压力(3~20 kPa)的变化关系。通过对SO_(2)和SO_(3)高温吸收光谱模型的修正,将测量的混合气体的耦合光谱成功解耦,分别得到SO_(2)和SO_(3)各自的吸收光谱和气体浓度。同时,在实验系统中还设计有冷却分离装置,将反应后的高温SO_(3)气体冷却吸收后测量剩余SO_(2)浓度,并对比验证同步测量得到的SO_(2)浓度的准确性。实验发现,当温度低于590 K时,无SO_(3)生成,但SO_(2)在催化剂表面有明显的吸附效应,且吸附率随压力上升而增大。当加热温度高于590 K时开始观测到SO_(3)生成,且反应转化率随温度升高先逐渐增大至92%(800 K),后随温度升高逐渐减小至3%以下(1000 K)。在每个测量温度下,反应转化率随压力升高呈对数增长趋势。
    • 朱愉洁; 杨学宝; 张健翔; 张文平; 石国利; 那钦; 郝素华
    • 摘要: 为了研究火电厂双塔双循环湿法脱硫对SO_(3)的脱除能力,采用现场烟气采样和实验室控制冷凝法(DL/T1990-2019)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某35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配套的双塔双循环湿法脱硫设施的原烟气和净烟气中的SO_(3)进行了测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脱硫设施的SO_(3)脱除率。探讨了机组电负荷、燃煤硫分和脱硫入口(原烟气)颗粒物浓度对SO_(3)脱除率及SO_(3)排放浓度的影响,分析总结了SO_(3)在脱硫系统中的脱除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燃煤全硫分越高,双塔双循环湿法脱硫系统原烟气和净烟气的SO_(3)浓度越高。当燃用中硫煤时,排烟可能会发生“蓝烟”现象。当机组负荷在182~350MW之间变化时,SO_(3)脱除率在46.7%~65.3%之间,净烟气SO_(3)浓度在16.0~20.5mg/m^(3)之间。由于设备布置等原因,二级塔的SO_(3)脱除率高于一级塔。SO_(3)脱除率还受原烟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由于SO_(3)在颗粒物上的凝结和吸收塔的洗尘作用,原烟气颗粒物浓度越高,SO_(3)脱除率越高。双塔双循环湿法脱硫的SO_(3)去除能力对负荷和煤种变化适应性较好,有效调整脱硫参数可以进一步提高SO_(3)脱除率。
    • 黄见勋; 谢玉仙; 王乐乐; 苏胜; 尹子骏; 王中辉; 雷嗣远; 向军
    • 摘要: 针对某电厂300 MW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条件下电除尘器极线出现的严重裹灰、板结现象,通过分析积灰样品烧失量、可溶性离子浓度、灰成分、粒径以及比电阻特性,结合锅炉超低排放运行特点,研究了电除尘器极线裹灰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低低温电除尘器极线上裹灰样品的NH_(4)^(+)、SO_(4)^(2-)及灰样中SO_(3)含量均较高,证实了电除尘器极线裹灰的主要原因是SCR脱硝系统逃逸氨与烟气中SO_(3)反应生成硫酸氢铵,且由于低低温电除尘器工作温度较低,烟气中硫酸氢铵一旦形成后难以分解,造成电除尘器极线裹灰严重。同时由于除尘器入口烟气湿度过大,导致飞灰黏性增加,加剧了电除尘器极线裹灰与板结现象。硫酸氢铵使飞灰性质发生改变,飞灰粒度降低,同时硫酸氢铵的附着会影响电除尘器荷电,导致电除尘器除尘效率下降,进一步加剧极线积灰现象。因此,为减少电除尘器裹灰、板结现象,必须有效控制电除尘器入口烟气含水率,同时严格控制脱硝系统氨逃逸及SO_(3)生成浓度等关键影响因素。
    • 秦刚华; 杨敬东; 杨志明; 罗梦超; 吴贤豪; 陶子晨; 郝润龙
    • 摘要: 针对碱性吸收剂喷射法,选用CaCO_(3)、Ca(OH)2以及实验室制备的一种多孔CaCO_(3)作为吸收剂,使用控制冷凝法进行烟气SO_(3)捕集,研究吸收剂种类、温度和钙硫比对SO_(3)脱除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三种吸收剂脱除SO_(3)效果排序为多孔CaCO_(3)>Ca(OH)2>CaCO_(3),多孔CaCO_(3)对SO_(3)脱除效率最高可达80%左右;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SO_(3)脱除效率;增大钙硫比可以提高SO_(3)脱除效率,但是当钙硫比增加到15∶1以上时,SO_(3)脱除效率提高不明显,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现场工况选择合适的钙硫比。从实际应用来看,多孔CaCO_(3)因其经济性具有更好的实用价值。
    • 刘毅
    • 摘要: 燃煤电厂SO_(3)排放造成严重环境问题,本文利用某电厂污染物脱除中试平台对神华煤燃烧烟气中的SO_(3)的生成和脱除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的脱硝反应器中烟气SO_(2)/SO_(3)的转化率随反应器入口烟气温度的增大而增大。低低温电除尘器(lowlow temperature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LLT-ESP)对SO_(3)的脱除效率随入口烟气温度的增加而减小;湿法脱硫系统(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WFGD)的喷淋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加喷淋量对提升烟气中SO_(3)的脱除效果并不明显。当SCR反应器、LLT-ESP入口烟气温度分别为290°C和130°C,WFGD系统3层喷淋层运行时,SO_(3)的脱除效率稳定在75%~80%,此时,NO_(x)和SO_(2)排放浓度远低于超低排放要求。
    • 王润生; 孔伟; 杨志国; 程常杰; 曲欣; 詹凌霄; 杨林军
    • 摘要: 燃煤烟气中的SO_(3)排入大气环境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有效控制其排放是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分析了燃煤烟气SO_(3)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不足,探讨了促进SO_(3)酸雾长大的团聚凝聚技术方法,结合国内外研究及国内相关领域政策环境,介绍了相变凝聚工作原理及其促进脱硫净烟气中SO_(3)酸雾脱除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最后,提出了基于相变凝聚技术进行SO_(3)排放控制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 杨圣业; 王祯杰; 潘维明; 于永强
    • 摘要: 在弘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催化裂化(TMP)装置上进行了硫转移剂JF-SN1的应用试验。根据硫转移助剂在TMP装置试用过程来看,加入硫转移剂后烟气脱硫的入口SO2含量下降明显,烟气入口的SO2含量由加入硫转移剂前平均值284.2ppm,稳定投加期取5天平均值为47.8ppm,脱硫率达到83.18%。烟气脱硫单元的碱液用量减少60.19%,根据原料硫含量计算实际减少71.86%。加入该剂后,碱液用量明显减少,蓝色拖尾减轻。催化裂化装置主要产物中硫含量变化不大,干气中硫含量有明显增加,烟气脱硫外排水COD、氨氮、悬浮物无明显变化。
    • 王艳鹏; 郭栋; 陈广伟; 王东
    • 摘要: 为研究燃煤电厂烟气中SO_(3)浓度迁移规律,以西南某660MW机组为例,在不同工况下、不同采样位置处对烟气中SO_(3)浓度进行测量,试验结果表明:燃煤电厂烟气中SO_(3)的整个迁移规律是先升后降的过程。在工况1条件下,SO_(3)生成率为57.6%,SO_(3)总脱除率为82.4%。在工况2条件下,SO_(3)生成率为52.2%,SO_(3)总脱除率为80.4%。该机组在超低排放改造后,其环境保护设施能够高效协同脱除烟气中SO_(3)。在燃用高硫煤工况下,出现了总排口烟气中SO_(3)浓度(36mg/m^(3))高于SO2浓度(27mg/m^(3))的现象,容易形成蓝色烟羽。建议针对我国燃用高硫煤电厂进一步开展高效协同脱除SO_(3)技术研究。
    • 桂本; 郭俊哲; 胡玉清; 陈牧; 刘瑜; 周子健; 刘小伟
    • 摘要: 为了探究NO对SO_(3)生成的影响机理,在富氧燃烧条件下进行均相和异相实验,利用Chemkin-PRO软件平台进行敏感性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均相和异相实验中,NO均对SO_(3)的生成起促进作用;均相实验中,随着NO体积分数的升高,SO_(3)体积分数升高,且其升高速率逐渐放缓;反应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NO通过增加O自由基、消耗HO_(2)和H自由基促进了SO_(3)的生成;异相反应中,SO_(3)体积分数随NO体积分数的升高先升高后下降,过高的NO体积分数会对SO_(3)的生成表现出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由NO氧化与SO_(2)氧化竞争O自由基导致的,也可能是高NO体积分数下,煤粉燃尽率降低,煤粉中S元素释放不完全所致。
    • 赵文滔; 赵毅; 李钊; 孙旭冉; 洪培斌
    • 摘要: 基于燃煤电厂中SOX、NOX和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在超低排放政策的大力推行下,SCR脱硝、湿法脱硫和电除尘等燃煤烟气污染物脱除技术在电力行业已广泛应用。由于SO3在燃煤烟气中含量少,毒性大,不易被污染物脱除设备捕集,且SO3大量排放对大气环境和燃煤电厂设备的正常运行均会产生不利影响,因而SO3的高效脱除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由于碱性吸附剂对SO 3脱除效果较好,并且有效降低了SO3对电厂设备的堵塞及腐蚀等危害,因此文章针对SO3吸附剂展开综述,分别介绍了钙基吸附剂、镁基吸附剂、钠基吸附剂对SO3的脱除效果,并对其吸附特性进行对比,旨在为促进燃煤烟气中SO3的高效脱除及新型SO3吸附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