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复眼

复眼

复眼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993篇,主要集中在昆虫学、动物学、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56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小学阅读指南(低幼版)下半月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环境昆虫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二〇〇六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等;复眼的相关文献由1694位作者贡献,包括宋乐、王汉熙、不公告发明人等。

复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5 占比:23.6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756 占比:76.13%

总计:993篇

复眼—发文趋势图

复眼

-研究学者

  • 宋乐
  • 王汉熙
  • 不公告发明人
  • 房丰洲
  • 万雄
  • 刘永顺
  • 吴一辉
  • 盛春
  • 邓启凌
  • 郑晓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席金合
    • 摘要: 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人体最奇妙的感觉器官,更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伟大杰作。据说,人类大脑所获得的信息60%以上来自于双眼。人类的眼睛大同小异,而在动物界,眼睛可是大有不同。成正立像昆虫的眼睛由许多小眼组成,称为复眼。蜻蜓的复眼就由28000个微米级小眼构成,样子很像拉磨毛驴所戴的蒙眼。
    • 摘要: 昆虫的视力都不太好,可蜻蜓却是个例外,它的复眼特别大,整个头部差不多都让那凸出来的复眼给占领了。说出来你可能会大吃一惊,蜻蜓的两只眼睛是由1000只~28000只小眼睛构成的,这在昆虫中是最多的,所以它在昆虫中视力也是最好的,能看清五六米远的东西。
    • 苑鹏宇; 胡可炎; 钱沉鱼; 王胜坤; 温秀军; 王偲; 马涛
    • 摘要: 【目的】柚木野螟Eutectona machaeralis主要取食危害珍贵树种柚木。本研究旨在观察研究柚木野螟成虫复眼的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分析其复眼结构特征,为更好了解该物种复杂的视觉行为与感光、趋光机制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运用光学显微镜以及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柚木野螟成虫复眼的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结果】柚木野螟成虫复眼着生于头部触角基部,呈椭球形,属对称性复眼。雌、雄成虫复眼分别有2300~2755和1950~2316个小眼。小眼呈正六边形,表面密被角膜乳突,间隙偶有感觉毛。每个小眼由1个角膜、4个晶锥细胞、1对初级色素细胞,6个次级色素细胞、不同水平面分布的12个视网膜细胞和基膜等组成。沿小眼纵轴11个视网膜细胞的向心侧细胞膜特化成细丝状微绒毛,形成放射状排列的视小杆,组合呈融合型视杆;第12个视网膜细胞位于小眼基部。基膜上方,视网膜细胞和次级色素细胞末端膨大,以轴突形式穿过基底膜。【结论】柚木野螟复眼为典型的重叠像眼,雌、雄成虫小眼排列方式及内部结构无明显差异,但雌、雄虫小眼数量和大小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 胡杨
    • 摘要: [本刊讯]2022年7月8日,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与重庆云阳县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设“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项目(又称“中国复眼”)。该项目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建设,拟研制世界探测距离最远的雷达,可高分辨率观测1.5亿公里范围内的小行星。
    • 赵瑞; 彭超; 张凯; 孔梅梅; 陈陶; 关建飞; 梁忠诚
    • 摘要: 为解决仿生复眼系统不能自适应变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介电润湿液体透镜曲面阵列的可变焦仿生复眼系统.分析系统结构对成像性能的影响,计算系统的自适应变焦能力及相应像平面可移动范围.结果表明:系统成像的视场角随着基底曲率的增大而增大.相比于非均匀透镜阵列,均匀透镜阵列可明显降低系统的离焦像差.适当减小子透镜单元尺寸,也可以达到降低边缘透镜离焦像差的目的.当物距或者接收器位置发生改变时,通过调整子透镜单元焦距降低系统的离焦像差.系统接收器可移动范围为1.9 mm~15 mm.
    • 吕岩;
    • 摘要: 最古老的复眼化石6亿年前的海洋很平静,没有掠食者的存在,动物的体型都很小,行动也非常缓慢,随着洋流漂浮或者吸附在海底。那时的生物还没有形成眼睛,因为没有需要用到眼睛的地方。寒武纪发生了一次“生物大爆发”,产生了更多种类的生物。它们比以前的生物体型更大,身体结构也更复杂。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著名的布尔吉斯页岩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很多那个时期的神奇生物三叶虫。它们长着大大的向外凸起的复眼。三叶虫的眼睛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可以很好地石化,因此得以保存下来。
    • 杨胡平; 菠萝插画(图)
    • 摘要: 蝉是一种家族庞大的昆虫,世界上从温带到热带的很多地方,都有蝉的身影。全世界的蝉有两千多种,而中国有两百种左右。我们黑蚱蝉,就是中国最常见的一种蝉。我们的翅膀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就像是一双“隐形的翅膀”。我们的脑袋上长着两个圆圆的复眼,在每个复眼的中间还长着三个单眼。
    • 蒋月丽; 武予清; 李彤; 苗进; 巩中军; 段云; 梅诗琼; 王雪芹; 刘启航
    • 摘要: [目的]蛾类昆虫的趋光性与复眼明暗适应状态的转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本研究旨在阐明光照与草地贪夜蛾Spodotera frugiperda复眼明暗适应状态转化的关系.[方法]在光、暗适应条件和不同光照强度黄光照射下,在不同时间段,用相机迅速拍照,观察统计草地贪夜蛾成虫复眼的明暗适应状态及明、暗适应状态转化率.[结果]在明适应状态下,草地贪夜蛾成虫经黄光照射1h后,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复眼明适应状态保持率逐步升高:雄成虫复眼在0.1 ~0.5 lx时明适应状态保持率为67.77%(有32.23%的转化为暗适应状态与中间状态),4~6 lx时明适应状态保持率达到100%;雌成虫复眼在7~ 10 lx时,明适应状态保持率达98.90%.在明适应状态下,经黄光照射3h后,草地贪夜蛾成虫复眼明适应状态保持率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逐步升高,在0.1 ~0.5 lx时雄成虫复眼明适应状态保持率为50.00%,雌成虫为32.23%;在光照强度7~10 lX时,雌雄成虫复眼明适应状态保持率分别为90.00%和100%.在暗适应状态下,草地贪夜蛾成虫经不同光照强度的黄光照射30 min后,成虫复眼向明适应状态逐渐转化:在0.1 ~0.5 lx光照强度时雌、雄成虫复眼明适应状态转化率均为93.33%;当光照强度达到0.6~0.9 lx时雌成虫复眼的明适应状态转化率达到100%,雄成虫复眼则在1~2 lx时达到100%.[结论]结果说明,草地贪夜蛾成虫有较强的光敏感性,且雌虫对黄光的光敏感性略强于雄虫.
    • 张良; 戴博; 张大伟
    • 摘要: 复眼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视觉器官,常见于节肢动物中,其有着极高的视场角、低像差、低失真、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和无限景深等优点,近些年受到较大的关注.概述了最新的复眼制作工艺和成像系统,介绍了常用的制作复眼透镜的工艺技术,同时还介绍了复眼透镜的成像系统.最后,对人工复眼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杨小凡; 路子云; 苑士涛; 李建成; 魏国树
    • 摘要: 作为昆虫种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夜行性昆虫成功进化出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感觉机制,普遍认为夜行性昆虫主要依靠嗅觉和机械性感受等来探索环境,其视觉器官发生了退化或功能丧失.近年来,随着红外夜视、视网膜电位(electroretinogram,ERG)和视觉神经等生物新技术的应用,昆虫视觉生态学研究出现了突破性进展,自2002年以来陆续发现蛾类、蜜蜂和蜣螂等夜行性昆虫进化出了非凡的微光视觉(dim-light vision)能力,在夜晚(光照强度低于0.3 lx)依然可以如同在明亮的白天一样清晰、准确地感知目标物体特定的视觉特性,如明暗、颜色、形状、大小、对比度、偏振光和运动状态等,展现出视觉调控夜行性昆虫行为活动的巨大潜力.此外,这些夜行性昆虫复眼瞳孔、小眼焦距、视杆和色素颗粒等方面进化出了一些相应的形态生理特征,以提高光学灵敏度适应夜间微光环境.鉴于夜行性昆虫微光视觉行为及其视觉适应机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见于少数访花昆虫或粪食性昆虫,建议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重大夜行性农业害虫的微光视觉及其应用的研究;(2)非典型重叠复眼的光学结构特征及其应对微光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3)夜行性昆虫响应微光环境的视觉适应机制研究;(4)基于夜行性昆虫微光视觉行为研发新型害虫防控技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