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塞北

塞北

塞北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9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音乐、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专利文献10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学理论、黄河、歌海等; 塞北的相关文献由28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怀平、魏永义、王朔等。

塞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 占比:94.90%

专利文献>

论文:10 占比:5.10%

总计:196篇

塞北—发文趋势图

塞北

-研究学者

  • 李怀平
  • 魏永义
  • 王朔
  • 贾勋
  • 王德
  • 任松鹏
  • 单玉刚
  • 姬涛
  • 孙绪丁
  • 寇军谱

塞北

-相关期刊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康胜利
    • 摘要: 早些年,女高音歌唱家张华敏老师曾送我一盒磁带,其中有一首百听不厌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她那百灵鸟般的深情演唱,让人对塞北涌起无法抑制的憧憬。可今天我要讴歌的,不是塞北的雪,而是塞北的“海”。或许您要发问:长城外,古道边,海从何来?没错,塞外的确有海。不过此“海”非彼海,不是浩瀚蓝色的海,而是莽莽绿色林海。朔风吹。
    • 摘要: 国语词典中对“厚道”的解释是待人诚恳宽厚,不刻薄。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实在的解释。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城市经济、历史、文化的长期凝练。对阜新而言,“厚道”正是这座塞北城市经历岁月洗礼而传承下来的精神和涵养。阜新“小长城”--柳条边筑起的边门文化300多年前,曾有一条与长城相媲美的绿色长城横亘在广袤的东北平原上,这就是清代柳条边。
    • 王松迪
    • 摘要: "先去你的塞北,再回我的江南。"这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阿朱的愿望。江南是人人向往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江南,对于很多没有生长在江南的人来说,是一种强烈的梦想。江南在哪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诗里的江南;"风到这里就是粘,粘住过客的思念",是歌里的江南;壮丽的《富春江山居图》,则是画中的江南。
    • 马发
    • 摘要: 日子难过。我深有感触,那还是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的塞北农村,男人外出走口外。我与母亲守家挖野菜度荒年。吃了上顿没下顿,把苦杏仁炒着吃,一不小心,妈妈中毒了,一时天昏地旋,我忙剥杏树皮煮水喝解毒,才得救了。一日三餐由谷子碾面熬糊糊喝。喝得便不下,常年口角生疮。
    • 苏敏
    • 摘要: 1草木有草木的味道,山川河流有山川河流的味道;塞北塞北的味道,江南有江南的味道;春天有春天的味道,秋天有秋天的味道;平淡有平淡的味道,精彩有精彩的味道;安稳有安稳的味道,漂泊有漂泊的味道……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没有味道,也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用味道来描述形容。
    • 吴新财
    • 摘要: 客车在辽阔的原野上飞驰,我的目光透过车窗,向远处张望。绿树、野草、泥土,还有在农田里辛勤劳作的人们及机车都不时的映入眼帘,让思绪变的不安,似乎在梦中一般。我产生了疑问:这就是久违的故乡吗?在这五月春暖花开的季节,我踏上了去祖国北部边陲的长途旅行,这是漫长而又激动时刻。从关中的沿海到关外塞北的边陲,我已经很久没有走过了。
    • 周洪松; 程波; 李艳梅
    • 摘要: 一路辗转,张家口市第一中学的王塞北老师经历了摔跟头、误早饭、失落登机牌等各种波折,终于与同事王俞瑜在怒江相聚。对坐叙谈,两人竟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这次来怒江支教,她俩已经是第二回。一定要给边城教育留下点儿什么2020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织“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培养基地领导。
    • 齐凤翔; 齐向真
    • 摘要: 一塞北的夏日,丰茂的庄禾铺满大地。大地被干涸了的顺义河河道划成两片。左岸上散落着一些村庄,右岸上也散落着一些村庄。左岸上有一个村庄叫野狐滩,距河三公里左右。村舍有高有低,街道交错无序。村边有条臭水沟,通往顺义河。野狐滩右边的顺义河河道里坑坑洼洼,杂草丛生。这是多年来河道采砂造成的。
    • 于志学; 季小芽(图)
    • 摘要: 七月,塞北大地炎热无比。大人们下地之后,我的任务是在晌午来到之前,把水和米饭担到地里。我用扁担的一头儿担个水罐,另一头儿担个装着米饭的水罐,到了地头的一棵红毛柳树下,便放下扁担,钻进地里,去叫大人。等我走出玉米地时,发现一只青灰色的母狼,它的脖子上套着水罐正焦急地在地头上来回乱窜。我立即明白了,它一定是想去吃水罐里的米饭,结果因为罐口小,卡住了头,拔不出来了。
    • 马德
    • 摘要: 在我们塞北农村老家,把父亲叫“大大”。直到有一天,我突然觉得,这个叫法是那么土气。事情还得从邻居家说起。邻居家的男人叫秋生,在城里的一家钢厂上班,妻儿都跟着去了,平时很少回来。我9岁那年,中秋节前夕,秋生一家回来了,父母过去嘘寒问暖地说了好一阵子话。我怯生生地站在他家门口,往里张望。恰好,秋生的儿子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串晶莹黑亮而又水灵灵的东西,正一颗一颗揪着吃。我不住地咽着口水,怯怯地问:“你吃的什么?”“葡萄,我爸爸给我买的。”秋生的儿子说完,一转身,快步跑进自家院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