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堡寨

堡寨

堡寨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建筑科学、中国军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求索、天府新论、新西部(下旬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西夏学国际论坛(黑水城文献与西夏国际学术论坛)等;堡寨的相关文献由7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绚、付永正、侯鑫等。

堡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 占比:98.5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1.49%

总计:67篇

堡寨—发文趋势图

堡寨

-研究学者

  • 王绚
  • 付永正
  • 侯鑫
  • 毛瑞
  • 吴景山
  • 崔玉谦
  • 张玉坤
  • 强文学
  • 李虹瑶
  • 杜林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洁
    • 摘要: 福建的土堡和庄寨是福建省内独特的有别于福建土楼的另一种堡寨式民居,壁画属于彩绘的一类,主要分布在闽中地区,该地区多处堡寨保留着珍贵的壁画资源,其中在永安青水、大田、小陶、吉山以及福清等地的十几余处的堡寨尚存着部分的壁画图像。闽中地区的堡寨建筑壁画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一个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美术形式,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和影响力大,符合壁画创作的一般规律,是中国壁画乃至世界壁画史学的一个重要支脉。由于闽中地区闭塞的地域环境.
    • 罗权
    • 摘要: 嘉庆白莲教之役,不少州县城池陷落,被迫迁治于寨堡之中,在四川者包括东乡大成寨、 巴州平梁城、通江得汉城和南江惠民寨.与一般寨堡相比,这类寨堡有着内部空间较大、建筑设施较齐全、作为军粮供应的重要基地和转运枢纽,以及官员在寨堡修筑中起主导地位等特征,依靠其州县政府驻地的政治向心力吸引人口集聚并具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成为交通枢纽和区域经济中心,发展了一定规模的商业,具备了一些城市所应具备的要素,但城市职能并不健全,将其归为城市或乡村皆不妥当,应视作"似城聚落"更为合理.
    • 龙珠多杰; 王晓晶
    • 摘要: 苯教建筑是藏族宗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附于苯教传承下来的建筑传统和营造理念,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产物及重要物质载体.但由于佛教在藏区的广泛传播,造成完整的早期苯教建筑布局和形制已很难找寻.在建筑遗址和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完整、准确地描述早期苯教建筑的真实面貌是困难的,但现有的一些文献资料和建筑实体,使我们追溯早期苯教建筑形态成为可能.本研究从原始苯教和雍仲苯教的历史分期入手,尝试对苯教建筑的发展脉络进行勾画,认为苯教建筑文化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原始苯教(笃苯)时期用于聚集祭祀的"杜耐"建筑与建于山顶的堡寨建筑是藏族传统建筑的滥觞;"赛康"建筑形制的出现标志着苯教建筑文化正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独特的藏族宗教建筑元素;佛教传入吐蕃后,与苯教进行了碰撞和交融,最终形成了具有佛、苯兼具的宗教建筑文化.就建筑史的视角而言,苯教建筑是藏族古代建筑文化的根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苯教建筑堡寨、赛康的根基之上才能产生如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举世瞩目,多元文化交融的藏族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因此,对苯教宗教建筑文化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自成体系的藏族传统建筑文化.
    • 林晓丹
    • 摘要: 黄河晋陕沿岸中原官话区汾河片的风土聚落,与相邻的晋中及晋东南地区相比,呈现自然的有机形态,并存在"村寨分离"特征.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口述史研究,从"村-寨"关系及边界限定方式出发,根据村落本体是否设防,总结"村-寨"和"堡-寨"两种模式,并在组合数量上有一村一寨、一村多寨和多村一寨等不同类型;进而借助族谱等民间文献的历史信息,还原聚落从建村到筑墙、再到陆续建寨的历程;最后总结"村-寨"组合的地域分布规律,即"村寨分离"布局集中在黄河沿岸,越往东"村寨合一"布局更为多见,聚落形态特征整体呈现从关中地区向晋语方言区过渡的趋势.
    • 林晓丹
    • 摘要: 黄河晋陕沿岸中原官话区汾河片的风土聚落,与相邻的晋中及晋东南地区相比,呈现自然的有机形态,并存在“村寨分离”特征。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口述史研究,从“村-寨”关系及边界限定方式出发,根据村落本体是否设防,总结“村-寨”和“堡-寨”两种模式,并在组合数量上有一村一寨、一村多寨和多村一寨等不同类型;进而借助族谱等民间文献的历史信息,还原聚落从建村到筑墙、再到陆续建寨的历程;最后总结“村-寨”组合的地域分布规律,即“村寨分离”布局集中在黄河沿岸,越往东“村寨合一”布局更为多见,聚落形态特征整体呈现从关中地区向晋语方言区过渡的趋势。
    • 保宏彪
    • 摘要: 北宋在与西夏争夺河套南部的过程中,组织当地驻军开展了以屯垦和筑堡为代表的大规模屯戍活动,对土地的粗放式经营和对森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严重破坏生态.在气候逐渐转冷的大背景下,气温和湿度的间歇性波动导致河套南部农牧业生产摇摆不定,严寒、暴雨等极端天气和过度屯田、广筑堡寨、修筑道路、兴办马政四种人为因素进一步加剧了河套南部的生态恶化.
    • 梁晶; 程圩
    • 摘要: 传统堡寨为我国古代人民求安防乱的典型建筑产物,是历史演化过程中人民生活的载体.黄河流域晋陕段是传统堡寨聚集之区,文章对沿黄晋陕段堡寨资源及其历史沿革进行系统的梳理,深入挖掘其现实价值,探索其保护利用的思路与举措.
    • 汪勃; 范东日
    • 摘要: 南宋扬州蜀岗上城池的相关名称有堡寨、堡砦、堡砦西城、堡城、宝祐城、平山堂等,近来有学者就堡寨、宝祐城的位置范围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认识.基于相关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献记载,通过再次探讨南宋扬州蜀岗上城池的位置范围,可以认为传统观点就宝祐城位置范围的认识无误.南宋扬州蜀岗上城址大致可分为东、西两半部分,西半部分外围有土垄,是一座独立、完整的城池,其使用下限要晚于东半部分;文献记载中,南宋扬州蜀岗上城池的沿革较为清楚,淳熙二年(1175年)郭棣“依古城旧基帮筑堡寨”,绍定三年(1230年)李全“布置筑围”围堡砦西城,宝祐三年(1255年)贾似道“复广陵堡城”改称宝祐城,景定元年(1260年)至咸淳五年(1269年)间李庭芝包平山堂;另外,明代墓志文中有“葬于堡城之原”.综合来看,堡寨包括蜀岗古城的东、西两半部分,其范围与唐子城的基本相同,蜀岗古城北城墙东段上南宋时期的遗迹或与之相关;堡砦与堡寨相同,堡砦西城系蜀岗上的西半部分城池;堡城是宝祐城前后乃至现在蜀岗古城西半部分的称谓;宝祐城在蜀岗古城的西半部分,不可能包括东半部分,与堡寨名实均异;平山堂通过蜀岗古城西半部分西门外的瓮城及其南侧向南的高地与该城池连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