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震加速度

地震加速度

地震加速度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球物理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79287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城市建设、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刊)、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工程院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超(限)高层建筑电气设计高峰论坛、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等;地震加速度的相关文献由284位作者贡献,包括唐岚、俞瑞芳、俞言祥等。

地震加速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9287 占比:99.87%

总计:79387篇

地震加速度—发文趋势图

地震加速度

-研究学者

  • 唐岚
  • 俞瑞芳
  • 俞言祥
  • 冯成华
  • 卓建平
  • 吴昊
  • 吴雄伟
  • 周拥辉
  • 夏界宁
  • 孙开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焦志鹏; 喻泽红
    • 摘要: 建立毗邻边坡的连续刚构梁桥三维有限元动力计算模型,分析结构体系自振特性,计算刚构连续梁桥结构体系主要特征点的地震位移和加速度反应,并与桥梁实际地震破坏性状和特征比较,证实计算方法的合理性。计算分析表明,桩体横向地震位移最大值为11.9 cm,出现在边坡上侧的边桩桩顶位置;纵梁以横向位移反应为主,最大位移10.7 cm出现在边跨纵梁跨中位置,在边坡中位置不同的3根同跨纵梁横向位移差别不大。横梁最大横向位移11.8 cm出现在边坡下侧边跨横梁跨中位置,比相应位置的纵梁高1 cm左右,但中间跨不明显。桩体最大加速度为边坡上侧边桩桩顶横向加速度9.949 m/s^(2),竖向和纵向加速度最大值在边坡中部边桩桩顶位置,分别为9.81、8.54 m/s^(2);边坡上侧边跨纵梁竖向加速度11.1 m/s^(2)为纵梁最大加速度值;中间跨纵梁各位置的横向加速度与边跨纵梁相差3.31 m/s^(2)以上;边坡上、下侧次边跨横梁横向加速度10.55、10.84 m/s^(2)为横梁加速度中较大者,边坡上侧3根横梁的竖向加速度相差不大,但次边跨横梁与边跨和中间跨横梁的纵向加速度相差较大,分别达到3.43、1.42 m/s^(2)。这些位置为该类体系地震作用下的薄弱点。
    • 徐龙辉
    • 摘要: 为对比地震加速度在时域和频域积分的优缺点,该文用2种方法分别对EL-Centro波和Northridge波进行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对初始加速度不进行任何处理时,时域积分因直流通量和干扰噪声的原因会存在较大的基线漂移现象,导致速度或位移信号“失真”;在进行了二次项趋势项校正后,虽能改善基线漂移现象,但是却有可能使得时域积分后的信号与初始加速度信号存在较大形变;频域积分相较于时域积分则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准确性和适用性,进行高通滤波后更能改善基线漂移现象,同时使积分后的信号与初始加速度信号保持较好的一致性。
    • 吴昊宸; 王运生; 胡东雨; 赵方彬; 寇瑞斌; 毕杨杨; 唐涛
    • 摘要: 在宜宾市珙县五同村布设斜坡地震动监测仪器,采集兴文县3.1级、珙县4.5级及长宁县4.6级地震数据。对监测剖面上1^(#)、2^(#)监测点采集到的珙县余震地震动响应数据进行滤波和校正处理,对比分析震级、高程、方位等因素对斜坡造成的地震响应后认为:(1)当地震波的半波长与山体某些特定部位之间的距离接近时,斜坡地形与地震波的波峰产生耦合作用,地形放大效应显著,达到参考点的2.765倍,此处山体更容易产生较大幅度的摇晃,造成山体地质灾害;(2)分析珙县4.5级与长宁县4.6级地震得出,当地震波沿特殊部位(如山脊等)传播时,地震加速度及阿里亚斯强度更加显著;(3)分析地震加速度变化得出,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随着震级的增大,斜坡的加速度响应也会增大;(4)随着高程和震级的变化,监测点的地震加速度和阿里亚斯强度随之变化,高程和震级对斜坡的地震动响应具有放大效应;(5)在高程和微地貌的耦合作用下,斜坡地震加速度也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
    • 摘要: 时程分析法是20世纪6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抗震分析方法。用以进行超高层建筑的抗震分析和工程抗震研究等。到80年代,已成为多数国家抗震设计规范或规程的分析方法之一。时程分析法是由结构基本运动方程输入地震加速度记录进行积分,求得整个时间历程内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一种结构动力计算方法,也为国际通用的动力分析方法。
    • 李锦华; 柴世宗; 张耀; 涂勇
    • 摘要: 采用调谐质量阻尼器惯性(tuned mass damper inerter,TMDI)对梁结构进行减振控制,推导了地震加速度激励下梁结构位移响应解析式和移动力作用下梁结构位移响应解析式.给出了梁-TMDI系统的最优参数,并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然后通过数值分析研究了 TMDI系统的控制效果,并对比了 TMDI系统与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TMD)系统的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由频域法得到的梁结构振动位移响应谱能有效地反映梁结构位移响应;利用增广拉格朗日参数优化法可以准确地获得使梁结构振动响应最小的参数;TMDI系统的敏感性受惯性器控制,惯性器对其鲁棒性影响明显;TMDI系统减振性能明显优于常规TMD系统.
    • 刘清福; 孙言飞; 林元鑫; 高忠
    • 摘要: 详细统计并分析了乌恰地区近几十年的地震数据,确定了乌拉根铅锌矿不同年限下发生地震的概率以及加速度选取值,研究了乌拉根铅锌矿边坡风险等级以及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安全系数.在充分考虑地震偶发性的工况前提下,计算不同分区剖面的边坡稳定性系数,根据计算结果对当前边坡结构参数进行优化.
    • 陈瑜; 张小艳; 许汉华; 刘文连; 李泽
    • 摘要: 基于动力学理论、塑性极限分析下限法理论、块体单元离散技术以及数学规划理论,提出了一种岩质边坡地震动力稳定性的时程分析下限法。首先使用块体单元离散岩质边坡,然后采用拟动力法原理计算块体单元形心的地震时程加速度,最终建立符合平衡方程、屈服条件、力边界条件的岩质边坡地震动力稳定性的线性数学规划模型,最后使用数学规划算法求解模型,获得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相对于拟静力法只能得到单一的边坡安全系数值,本方法可以获得边坡安全系数的时程曲线和内力时程曲线。本方法概念明确、理论严谨、计算精度和效率高,可将其应用于岩质边坡的动力稳定性计算领域,为岩质边坡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 孙立川; 杨乾坤; 张乾
    • 摘要: 对石家庄城区主要地质构造的特征进行了整理和汇编,并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对断裂进行活动性判别、分级.针对石家庄城区地层分布特点,讨论了场地分类和错划场地分类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影响,分析了与场地类别划分密切相关的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地震加速度调整、地震分组调整和设防烈度调整等问题.
    • 陈行; 陈文宇; 宋兴海; 林国进; 郑建国; 吴聪
    • 摘要: 基于弧形结构在抗压承载方面的优势,以九寨沟某边坡实际工程为依托,研究地震作用下不同弧形排布形式的抗滑桩加固边坡的动力响应特性和边坡的稳定性.结果 表明:边坡坡面各监测点的X向水平位移均随着地震加速度幅值的增加而增大;弧形排布抗滑桩能承担并分担边坡土体下滑力,使边坡整体水平位移减小,有效地限制边坡上方土体的滑移,减少地震作用下边坡发生失稳的风险;对边坡位移的约束作用上,表现为:弧形排布抗滑桩>直杆排布抗滑桩>反向弧形排布抗滑桩;不同边坡坡面位置处的地震加速度均随着边坡高程的增加而增大,呈现出一定的放大效应,且这种放大效应随着边坡高程的增加而越来越明显;汶川地震波(0.3 g)作用下弧形排布抗滑桩连系梁和汶川地震波(0.2 g)作用下反向弧形排布抗滑桩连系梁的混凝土已经出现拉裂,无法满足结构抗震承载能力的要求,对此需进行结构尺寸的调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