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区主义

地区主义

地区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44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2927篇;相关期刊165种,包括国际论坛、瞭望、当代韩国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届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博士论坛、2003建筑教育国际论坛等;地区主义的相关文献由261位作者贡献,包括汪长明、庞中英、卢光盛等。

地区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2 占比:1.8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2927 占比:98.15%

总计:13171篇

地区主义—发文趋势图

地区主义

-研究学者

  • 汪长明
  • 庞中英
  • 卢光盛
  • 傅菊辉
  • 张祖国
  • 李华锋
  • 麻陆东
  • 于玉宏
  • 何跃
  • 保克·斯特凡诺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鲁鹏
    • 摘要: 近年来,南太平洋地区主义发生剧烈变化:太平洋岛国发展论坛(PIDF)的建立、美拉尼西亚先锋集团(MSG)的复兴以及太平洋岛屿发展国家集团(PSIDS)获得国际社会的关注均在不同程度上冲击了当前以太平洋岛国论坛为平台的地区主义模式。引起这一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平洋岛国自主性与自我意识增强,希望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地区主义发展道路。从长远来看,太平洋岛国不会完全打破现有地区主义合作机制,但会逐步推动地区主义朝更加公平、更加务实的方向改变。
    • 陈型颖; 王衡
    • 摘要: 伴随着20世纪以来地区主义实践的全球拓展,层次介于主权国家和世界体系之间的"地区"日渐成为国际政治的基本分析单元,形态各异的地区主义理论方兴未艾.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的张力意味着地区主义存在实质性与象征性的分野.所谓象征性地区主义即参与者不是为了真正履行地区制度安排的实质功能或实现区域一体化的价值目标,而是从技术或策略的角度将地区主义建设作为政治表达功能的载体或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性手段的地区主义实践.在东亚和拉美,象征性地区主义的核心特征是地区共同体建设进程中制度统合性的缺乏和市场向心力的低下,具体表现为复杂重叠的地区制度建设和"弱互补与强依赖"的地区市场.象征性地区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后发国家摆脱西方殖民体系以来国家建设的特殊需要,是主权巩固目标驱动下的实用主义决策.
    • 姜毅; 文龙杰
    • 摘要: 上合组织建设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主义属性,各方具有地区主义共识.20年来,上合组织不断凝聚和逐步丰富的地区共识、特殊权力结构中引导者与参与者的正向互动,以及多元利益博弈中反复磨合和不断累积成果的建设过程,是其与其他类似区域合作机制的不同之处.这样一种范式为地区主义建设提供了一个新型模板.但上合组织也存在仍需谨慎应对的内部博弈问题,包括成员国间利益分歧、历史遗留问题、对发展路径和方向认知不同等.在全球化面临的挑战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上合组织更需要不断改善和深化地区治理,加强地区秩序建设.地区行为体(各成员国)、地区机制(上合组织)和地区建设(各领域合作)共同的和不断的进步,有助于上合影响力的提升,可为新的全球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 赵银亮
    • 摘要: 基于地区情势尤其是地区主义的加速演进,东南亚民主化进程及其话语叙事正经历异常复杂的系统重构.这一进程的过渡态、分散性和不稳定等客观现象,不断改写着传统与现实话语叙事逻辑的价值和空间.东南亚地区和国家精英对于该地区民主化路径的叙事话语构筑中,有一条清晰的逻辑理路贯穿其中,即地区主义发展沿循地区主导性而展开.历经多样文明和复杂历史进程的考验之后,在筛选外来影响、形成自我认同、勾勒未来图景、加速治理变革等叙事-话语系统的构建方面,东南亚显然还存在着长期的挑战.
    • 苏·泰勒; 刘抗民
    • 摘要: 在中西部民风的表达形式下,格兰特·伍德创造了表现复杂的内心的作品,这是他毕生在与自我表露的抗争中塑造出来的.
    • 毕健康
    • 摘要: 阿盟成立76年来的安全治理,既有成功的样本,也有失败的案例.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埃及被逐出阿盟,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再次严重撕裂阿拉伯世界以来,阿盟的功能被边缘化,其化解冲突、抑战止暴的安全治理绩效明显下降,唱衰阿盟的西方学术话语霸权也因之兴起,阿盟无用论、阿盟过时论和阿盟崩溃论甚嚣尘上.本文在简要梳理地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选取阿拉伯国家与地区非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政治冲突、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主权争端以及在域外强权干预下的阿拉伯国家战后重建等三类案例进行研究,从结构与建构两个视角深入分析阿盟安全治理绩效低下的原因,旨在从历史史实、个案研究和理论分析对阿盟安全治理失败论的偏颇之处进行修正,并对在西方人权高于主权、"保护的责任"诱导下的阿盟转型提出了质疑.阿盟2005年修改宪章,废除协商一致、全票通过的决策机制,改行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提高了决策效率,实际上抛弃了阿盟传统的政治协商优势.阿盟的改革与转型误入歧途,阿盟自身制度建设及阿拉伯共同利益的建构任重道远.
    • 范斯聪
    • 摘要: 美国自提出印太战略以来,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这三个印太战略支柱型国家积极响应,各自出台了本国的印太战略,形成了所谓四国机制.地处美国印太战略核心区域的东盟一直没有受到美国应有的重视,东盟对于印太战略也表现出迟疑态度.东盟认为,美国印太战略阻碍了东盟的发展和安全.美国出于无法单独应对中国的认知,推行印太战略的东南亚化而非东盟化,目的在于安全上侵蚀东盟的作为空间,实质上却消弭了东盟的内部团结,动摇了其在该地区的中心地位,最终给东盟造成经济地区主义与安全地区主义、传统安全的方式与东盟方式之间的矛盾和维护东盟外部中心与内部团结冲突三大困境.东盟虽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但却面临对其国际地位的考验.
    • 范斯聪
    • 摘要: 美国自提出印太战略以来,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这三个印太战略支柱型国家积极响应,各自出台了本国的印太战略,形成了所谓四国机制。地处美国印太战略核心区域的东盟一直没有受到美国应有的重视,东盟对于印太战略也表现出迟疑态度。东盟认为,美国印太战略阻碍了东盟的发展和安全。美国出于无法单独应对中国的认知,推行印太战略的东南亚化而非东盟化,目的在于安全上侵蚀东盟的作为空间,实质上却消弭了东盟的内部团结,动摇了其在该地区的中心地位,最终给东盟造成经济地区主义与安全地区主义、传统安全的方式与东盟方式之间的矛盾和维护东盟外部中心与内部团结冲突三大困境。东盟虽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但却面临对其国际地位的考验。
    • 马文
    • 摘要: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以下简称“拉美”)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开始一体化理论探索并付诸实践的地区之一。从19世纪初期至今,拉美一体化历经美洲主义时期、地区主义时期、开放的地区主义时期和“粉红浪潮”时期,进入到当前的后“粉红浪潮”时期,始终保持向前发展的态势,呈现出时代性、地区性、开放性和随意性等特点。
    • 陈晓晨
    • 摘要: 近年来,太平洋岛国地区主义的发展给这个长期在国际舞台上处于边缘地位的地区带来了新变化.2008年以来的全球治理进程凸显了金融与发展治理、气候治理和海洋治理三大重点议题,出现了"小集团化"、民主化和网络化三大趋势,推动了太平洋岛国以地区集体外交机制实现共同利益,提升了太平洋岛国在地区事务中的自主权,塑造了新时期的太平洋岛国地区身份认同,促进了太平洋岛国地区主义的发展.通过对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改革和太平洋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集团的创建进行案例研究,本文考察了全球治理在改革既有地区组织和创建新地区机制两个方面的作用,认为全球治理进程通过太平洋岛国在气候变化、海洋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治理议题上的利益表达最终对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改革产生了影响,驱动了太平洋岛国"联合自强",推动了太平洋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集团、太平洋岛国发展论坛、机制化了的《瑙鲁协定》缔约国、首席贸易顾问办公室、成为正式国际组织的美拉尼西亚先锋集团等新的地区机制的兴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