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咏史诗

咏史诗

咏史诗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67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4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456种,包括求索、青春岁月、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等; 咏史诗的相关文献由589位作者贡献,包括韦春喜、赵望秦、马昕等。

咏史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4 占比:99.85%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15%

总计:675篇

咏史诗—发文趋势图

咏史诗

-研究学者

  • 韦春喜
  • 赵望秦
  • 马昕
  • 许晓芳
  • 傅望华
  • 刘秀芬
  • 徐传武
  • 魏一峰
  • 毛德胜
  • 刘静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锦凡
    • 摘要: 6月18日,中华诗词学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科技与文创诗词工作委员会(简称“科创诗工委”)成立仪式并启动“中华科技颂”短视频大赛。科创诗工委是中华诗词学会本着“千方百计调动千军万马、激发千家万户投身中华诗词事业”的工作思路而挂牌成立的第十八个专业委员会。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表示,古人从诗词题材上创造出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民生诗、爱情诗等,科技诗从古到今都有人涉足。
    • 朱林
    • 摘要: 左思与陶渊明的咏史诗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陶渊明延续了左思以史抒怀的范例,表述自己归隐而穷但忠于无悔之志,但他不同于左思图景式呈现各色历史人物的写法,而是与所咏历史人物精神合一,又赋予了他们丰富的审美意蕴,使其咏史诗的解读具有了无限性。
    • 李鹏飞
    • 摘要: 通过互文性理论的借用,将古代诗学中的用事拓展为对《咏史诗》中用事、引语的全面细读,发现《咏史诗》主要继承了《古诗十九首》以组诗构建士人原型的结构,把“游士”的原型进一步转换为“寒士”原型。左思以组诗形式创造士人精神原型,是形式冲动下的诗学创造。用典的古今对比与意象的异质对举的基本结构糅合言语、意象与典故为有机整体,将历史事象纳入时空对比之中,为通过组诗的形式形成类比结构、建立认知原型提供了可能,也是发愤抒情、美刺讽谏、明志修身等文学功能发生的基础。《咏史诗》奠定了咏史诗体美感表达的基本技术,凸显了咏史诗体的认知价值。
    • 张赫
    • 摘要: 赖山阳1827年所作《十二媛绝句》与袁枚1741年所作“十六首咏女绝句”均是以女性为主题的七言绝句组诗。二人在诗中均表达赞赏女性才华、支持女性追求爱情的观点,但前者多塑造坚韧、果断的女性形象,后者侧重描写女性的柔弱与悲情。在表现手法上,赖诗多用典,袁诗多翻案。从《十二媛绝句》的主题与体裁能够看出袁诗影响的痕迹,但相近的女性观主要源于两位作者相似的成长经历,不同的表现手法是赖袁二人各自遵循自己诗学理论的结果。
    • 张霁文
    • 摘要: 颜延之是刘宋时期的庙堂大手笔,本文通过探讨其《秋胡诗》进入《文选》“咏史”类的原因,发现颜延之采用图写情兴的方式,借鉴了乐府诗的创作艺术,有裨益教化的意图。
    • 黄佑梦
    • 摘要: 刘定之是明朝前期典型的台阁文人,以“颂圣”“鸣盛”为主题的台阁体诗歌创作贯穿其一生。在明朝景泰到成化这一台阁体衰落时期,刘定之创作的台阁体诗歌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但受其理学家的身份和同乡陶渊明的影响,平易冲淡的题画诗创作又约占到刘定之诗歌创作的三分之一。这类诗蕴含刘定之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与刘定之为人熟知的台阁大臣身份格格不入。在“土木堡之变”后,忠君爱国的刘定之心灵受到重击,他把自己对国家政治的忧虑和对英烈的敬慕融入奇崛悲凉的咏史诗创作中,这也是刘定之作为明朝前期台阁文人以国家乐观主义面貌示人的独特一面。
    • 陈海娴
    • 摘要: 春秋时期的息夫人,事迹载于《左传》《吕氏春秋》《史记》等书,她曲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吸引了众多诗人的注意,自唐以来佳作频出。有对息夫人饱受屈辱经历的怜悯与同情,有借息夫人的不幸经历感慨自身的,亦有对其失节行为的问责与调侃,本文列举的三首诗歌均能一一找到对应。
    • 阎震宇
    • 摘要: 南宋理学家陈普的咏史组诗围绕儒学内核展开,诗人眼光别具一格,对历史做出了诸多新颖的论断.一是在全维度视角下纵向、横向剖析历史,分析人物、事件,通过全方位的观察,细致的考证,得出更为全面,具有深度的论断.二是诗人以立体化的眼光审视历史的各个面,翻转历史的侧重点,以不同门径入同一史实,亦获得了不同于旧说的观点.但对于部分历史人物,诗人以极端道德化的标准进行评判,产生了一部分不同以往,但立论偏颇、有失公允的评断.研究陈普咏史组诗于儒学思维下表达的新史论,需要同时把握"新""异"两种类型的诗歌.
    • 钟艳玉
    • 摘要: 李商隐为晚唐杰出诗人,其诗以深婉绵密、典丽精工之风格,于唐代诗坛独树一帜。咏史诗是他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贾生》《马嵬(其二)》被选入人教版教材。《贾生》借古讽今,欲抑先扬,揭露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又借贾谊的遭遇,寄寓怀才不遇的感慨。《马嵬(其二)》则于对比反衬中,委婉表达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
    • 王帅
    • 摘要: 本文分析了咏史诗中"咏"的不同方式和"史"的不同含义,在此基础上对咏史诗的内涵进行一个明确的界定:咏史诗是指诗人通过诗歌对于真实历史、历史信息载体、文学史历史形象三个层次的内容所进行的记录、评论和颂赞.根据咏史诗创作的实际,咏史诗又可以分为:传体咏史、论体咏史、赞体咏史三种具体的类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