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同位素地球化学

同位素地球化学

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412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化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7篇、会议论文65篇、专利文献207261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岩石学报、地质学报、地球化学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第十届全国矿床会议、全国第五次火山学术研讨会、2008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等;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相关文献由1053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步台、张连昌、周家喜等。

同位素地球化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7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6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07261 占比:99.80%

总计:207673篇

同位素地球化学—发文趋势图

同位素地球化学

-研究学者

  • 徐步台
  • 张连昌
  • 周家喜
  • 陈衍景
  • 黄智龙
  • 丁悌平
  • 常向阳
  • 张静
  • 朱炳泉
  • 毛景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亚龙; 刘馨; 简伟; 叶会寿; 耿艳光; 石永兴; 金文强
    • 摘要: 萑香洼金矿位于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地区,是大型的构造蚀变岩-石英脉复合型金矿床。该矿床热液成矿作用经历了4个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Ⅰ)、石英-黄铁矿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和碳酸盐阶段(Ⅳ)。为查明成矿流体的类型、性质、演化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对脉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的显微测温、成分及H、O、S同位素测试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成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Ⅰ、Ⅱ、Ⅲ阶段主要发育CO_(2)-H_(2)O-NaCl型包裹体和NaCl-H_(2)O型包裹体,以富液相包裹体为主,同时发育少量富气相包裹体,第Ⅳ阶段仅发育NaCl-H_(2)O型包裹体。从早到晚,各成矿阶段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260-320°C、220-280°C、180-240°C和120-180°C,盐度分别集中在5%-9%NaCleq、7%-12%NaCleq、5%-10%NaCleq和0%-2%NaCleq,成矿流体由早阶段的中温低盐度热液体系向晚阶段的低温低盐度热液体系演化。石英-硫化物(Ⅰ、Ⅱ、Ⅲ)阶段流体气相成分以H_(2)O、CO_(2)为主,含少量的H_(2)S、N_(2)、C_(2)H_(6)、CH_(4)、CO、H_(2)等,液相成分中金属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SO_(4)^(2-)、Cl^(-)为主;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中多数离子含量较早阶段出现了降低。H-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第Ⅰ阶段至第Ⅲ阶段的成矿流体δ^(18)O_(水)分别为3.8‰-11.9‰(均值7.7‰)、3.3‰-8.2‰(均值5.2‰)、1.2‰,相应的δD分别为-96‰--72‰(均值-84‰)、-98‰--67‰(均值-87‰)、-90‰,早阶段成矿流体与岩浆热液特征相似,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大气降水出现一定程度的混入;萑香洼金矿δ^(34)S的值介于-24.2‰-0.6‰,其中成矿早阶段未分馏的δ^(34)S的值主要在0值附近,认为萑香洼金矿硫源与早白垩世岩浆-热液系统或幔源流体相关,二者或参与成矿。萑香洼金矿为早白垩世区域岩石圈减薄、伸展环境下形成的“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 摘要: 【院士介绍】徐义刚:岩石学和火山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主要从事地幔岩石学和深地科学研究。在华北克拉通破坏、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地幔柱成因以及东亚大地幔楔的形成与演化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
    • 罗顺开; 周怀阳; 赵国庆; 袁伟
    • 摘要: 深海铁锰结壳的定年对其记录的百万年尺度古海洋环境变化研究至为关键。综合运用10Be/9Be、Co经验公式、230Thex/232Th和磁性地层学,对采自加瓜海脊的铁锰结壳样品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开阔大洋的铁锰结壳,较多的陆源物质输入造成了不同定年方法获得的年龄或生长速率的明显差异。其中,因为大量陆源物质携带的232Th以及对Co含量的稀释,铁锰结壳表层的230Thex/232Th初始通量以及样品部分层位的Co通量出现显著变化,230Thex/232Th定年方法与Co经验公式获得的结果受到碎屑物质的影响最为显著。尽管10Be/9Be初始通量也受到了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但是10Be/9Be初始通量变化很小,应该是本研究中最为可信的结果。而古地磁地层学定年法需要参考其他定年结果,最后也只能得到几个年龄控制点。最终得出加瓜海脊该铁锰结壳样品的年龄为7.09 Ma,而不同核素在铁锰结壳中的赋存状态应该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 张艺璇; 白辰阳; 刘宇佳; 杨海琳; LIVIO Ruffine; 赖勇; 卢海龙
    • 摘要: 【研究目的】在末次冰期,全球气候变化以千年尺度的快速、大幅度温度波动旋回为特征,这种波动变化在两极冰芯、深海沉积、中国黄土和洞穴石笋等诸多地质样品中均有记录。黑海位于北大西洋与东亚季风区过渡带,具有极有代表性的沉积记录。本文旨在通过对黑海沉积序列的研究,建立起其区域环境变化与北大西洋及东亚季风气候域气候变化的联系。【研究方法】研究对取自黑海西北部罗马尼亚陆坡区多瑙河峡谷北侧GAS-CS12钻孔的长22.0 m的岩芯样品,进行了粒度、矿物成分、主量元素、有机碳、总氮及碳氮同位素等分析。【研究结果】揭示出该段岩芯沉积于末次冰期中后期“Neoeuxine”湖相阶段,可划分为5个沉积单元,对应于北大西洋H4、H3、H1气候变化事件、末次冰盛期(LGM)及Bolling-Allerod气候变暖事件。【结论】建立起了其沉积序列及区域环境变化与北大西洋及东亚季风气候域气候变化的联系,印证了末次冰期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事件在北大西洋、东亚季风区及两者过渡带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 何钊; 高兆龙; 李国蓉; 何赛; 莫国宸; 田家奇; 李肖肖
    • 摘要: 为确定川南云锦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碳酸盐岩储集层成因,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岩石学特征分析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溶蚀作用期次与机制开展研究。云锦地区茅口组储集层存在3期溶蚀作用,表生期大气淡水岩溶作用的流体为大气降水,东吴运动期裂缝为渗流通道,表现为由裂缝向溶蚀缝洞和岩溶洞穴转化,不整合面和古地貌为主要控制因素;早成岩期热液溶蚀作用,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相关的岩浆期后幔源深部热液,沿断裂上移到茅口组内部并进行改造,鞍形白云石发育;晚成岩期埋藏溶蚀作用流体为二叠系碳酸盐岩内部流体与泥岩成岩转变流体的混合酸性流体,在上覆地层压力下,燕山运动期裂缝和缝合线为流体渗流通道,沿裂缝和缝合线溶蚀缝洞发育。整体而言,表生期大气淡水岩溶作用是研究区储集层形成的决定性成岩作用,早成岩期热液溶蚀作用和晚成岩期埋藏溶蚀作用可以形成少量溶蚀孔洞和溶蚀缝,提高储集层的储集性能。
    • 李剑锋; 付建明; 马昌前; 卢友月; 程顺波; 马丽艳; 秦拯纬; 盛海琴
    • 摘要: 对南岭九嶷山地区金鸡岭岩体开展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主体粗中粒似斑状正长花岗岩和补体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56.40±0.66 Ma、153.00±2.20 Ma;结合已有资料将二者的形成时代约束在(156.40±0.66)~(159.00±0.45)Ma与(146.00±0.86)~(153.0±2.2)Ma之间;确定其成岩年代同为燕山早期,也明确了两者的形成顺序.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金鸡岭岩体整体具有富硅、碱,贫钙、镁,准铝-过铝质(A/KNC=0.97~1.14)等特点;主体岩性稀土含量较补体明显偏高,分别为488.63×10^(-6)~571.67×10^(-6)和166.33×10^(-6)~275.51×10^(-6),(La/Yb)_(N)分别为10.27~15.84、0.38~1.13;前者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轻稀土富集型,而后者则无明显轻、重稀土分馏;两类花岗岩的δEu值都很低,分别为0.049~0.063、0.003~0.007,为铕亏损型;分异指数(DI)为88.76~89.20、90.66~94.06,表明补体发生了更强的岩浆分异作用.金鸡岭岩体富集Rb、K、Th、U、Nd、Hf等大离子高场强元素,亏损Ba、Sr、P、Nb、Ti等元素;Ga/Al(×10^(4))比值为3.32~5.02,平均3.50;Zr+Nb+Ce+Y为255.5×10^(-6)~554.9×10^(-6),平均422.37×10^(-6);锆石饱和温度T_(Zr)=780.31~820.67°C,平均803.77°C;显示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属性.Sr、Nd、Hf同位素显示金鸡岭岩体具较高Sr同位素初始值(I_(Sr)=0.712 58~0.732 51),较低的ε_(Nd)(t)(-6.2~-7.0)、ε_(Hf)(t)(-4.2~-5.5)值特点;示踪其源区以地壳物质为主,无地幔/新生陆壳物质贡献;钕、铪二阶段模式年龄十分接近,分别为1 465~1 566 Ma和1 459~1 541 Ma,揭示其源岩从地幔储库中脱离的时间为中元古代.结合南岭地区地质演化史,推测金鸡岭岩体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为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陆内伸展环境.
    • 王海; 祝新友; 王京彬; 贾德龙; 石煜; 陈磊; 许正繁
    • 摘要: 天宝山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缘,为川滇黔铅锌矿集区具有代表性大型铅锌矿床,其金属储量(Pb+Zn)可达2.6Mt,铅锌品位10%~15%.本文在系统的分析流体包裹体和C、H、0、S、Pb、Sr同位素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并探讨其成矿机制.H-O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均一温度峰值为140~200°C)及中低盐度(盐度峰值为6%~12%NaCleqv)的特征.灯影组白云岩与海相沉积碳酸盐岩的C、O同位素组成较为相似,热液方解石与含矿白云岩O同位素组成均稍低于灯影组白云岩,表明成矿流体中的CO2可能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矿区硫化物δ34S值介于1.1‰~7.5‰之间,表明S主要来源于灯影组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和岩浆硫的混合.矿石硫化物的Pb同位素比值在Pb演化图解上主要落入上地壳与造山带之间,表明Pb具有壳源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自于盖层沉积岩和基底地层.闪锌矿的87Sr/86Sr值(0.71099~0.71856)及热液方解石87Sr/86Sr值(0.71014~0.71169)均高于灯影组白云岩87 Sr/86Sr值(0.70773~0.71026),表明成矿流体流经了具有高87 Sr/86Sr值的基底地层,并与其发生水岩反应及同位素交换.
    • 潘晟
    • 摘要: 青海共和盆地是我国正在建设的唯一国家级干热岩开发示范基地,其资源成因与开发利用潜力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共和盆地高热流(102mW/m^(2))的形成机制及其热源究竟是什么?仍存较大争议。争议的焦点为在共和盆地之下是否存在局部熔融体,即是否存在岩浆热源?
    • 韩善楚; 姜垚; 潘家永; 万弘; 黄天宇
    • 摘要: 跃进沟铜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该带发育众多的大型-超大型斑岩型、矽卡岩型铜矿床.通过对跃进沟铜矿床中绿泥石以及单矿物开展岩相学、化学成分以及硫-碳-氧同位素研究,为认识该矿床成矿作用提供地质地球化学信息.结果 表明,矿床中绿泥石主要呈粒状,与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等共生,少量呈脉状分布于矿物裂隙中,其类型主要以密绿泥石为主,形成温度为177.7~ 245.3°C.方解石δ13CpDB值为-4.8‰ ~-1.6‰,平均值为-3.4‰;δ180sMOw值为12.0‰~ 16.4‰,平均值为14.0‰;硫化物δ34S值为-3.1‰~-2.1‰,平均值为-2.5‰,其与区域上斑岩型、矽卡岩型铜矿床具有一致的硫同位素组成.该矿床方解石和硫化物的碳、硫具有幔源特征.综合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跃进沟铜矿床为矽卡岩型铜矿床.
    • 李顺达; 陈川; 夏芳; 高玲玲
    • 摘要: 矿床位于山东半岛SW部.角砾状及脉状矿化发育在石英闪长玢岩与辉石闪长岩中.成矿阶段划分为:I镜铁矿–自然金–石英阶段,II黄铁矿–黄铜矿–石英阶段,III贫硫化物–石英–方解石阶段.I阶段石英中发育富气相与含子矿物包裹体,盐度分别为0.7~5.4 wt.%与40.6~51.3 wt.%,均一温度352~479?C;II阶段石英中发育富液相、富气相及含子矿物包裹体,盐度分别为0.7~2.1 wt.%,4.2~18.4 wt.%,34.5~40.2 wt.%,均一温度233~342?C;III阶段仅发育富液相包裹体,盐度5.0~9.9 wt.%,均一温度135~246?C.石英样品氢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指示成矿流体初始为岩浆水,随后大气降水混入,并与含碳地层发生水–岩交换.黄铁矿及黄铜矿硫同位素指示成矿物质源于石英闪长玢岩及部分其他围岩.矿床属于典型的中温岩浆热液矿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