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225篇,主要集中在测绘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575238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北京测绘、测绘工程、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2011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相关文献由562位作者贡献,包括靳国旺、徐青、朱建军等。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75238 占比:99.96%

总计:575446篇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发文趋势图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研究学者

  • 靳国旺
  • 徐青
  • 朱建军
  • 张红敏
  • 李志伟
  • 何秀凤
  • 杨成生
  • 刘国林
  • 季灵运
  • 李振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波; 谭志祥; 邓喀中
    • 摘要: 针对常规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在西部矿区受高原堆积型沙丘地貌的影响难以获取足够数量的监测点,无法完整提取矿区地表形变信息的问题,以西部矿区内蒙古石拉乌素煤矿为例,基于覆盖研究区域的52景Sentinel-1A数据,利用一种针对西部矿区高原堆积型沙丘地貌的基于分布式目标InSAR(Distributed Target InSAR,DS-InSAR)的时序地表形变监测方法,获取了2016—2018年研究区域采动引起的地表形变时空分布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在监测时段内矿区地表出现了2处明显的下沉盆地,盆地内垂直方向最大累计沉降超过400 mm;与常规时序InSAR方法相比,该方法可在研究区域内获取更多数量空间分布均匀的监测点,从而更加准确地提取研究区域的面状地表形变信息。与水准实测数据对比结果显示,二者相关系数为0.97,二者间绝对误差较小且误差整体分布合理,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很好地应用于西部矿区高原堆积型沙丘地貌特征下非充分采动时的地表形变监测。
    • 李岩; 韩蕾
    • 摘要: 由于InSAR干涉图的形变信息不全会对后续的分析反演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干涉形变场质量,本文将最邻近插值、双线性插值、立方卷积插值和正弦函数插值算法用于InSAR处理过程中,并基于真实震例对4种图像插值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及优缺点评估。结果表明,InSAR形变场空值越多,与真实形变差异越大;立方卷积法插值效果最稳定;正弦函数法运算量太大且数据质量提高不明显。
    • 贾会会; 张海清; 李克达; 张小朋
    • 摘要: 为了对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铁矿区进行形变调查和监测,消除安全隐患,在时序CSInSAR(相干散射体InSAR)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48景Sentinel-1数据的DS-CSInSAR(融合分布式散射体和相干散射体InSAR)技术。该方法首先采用AD (Anderson-Darling)检验对同质像素点进行识别,然后基于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分解算法对最优相位进行估计,最终通过时序形变解算得到铁矿区的地表形变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年平均形变速率范围为-34.50~24.50 mm/a;大部分矿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降,其中周台子村和路边附近矿区沉降量较大,窑岭沟矿区出现明显抬升现象,最大沉降量和最大抬升量分别达到了34.00和24.03 mm,其形变结果与当地4个GPS监测点结果一致。与CSInSAR技术相比,DS-CSInSAR技术极大提高了目标点的密度和干涉图的质量。
    • 彭思佳; 陈聪; 马金辉
    • 摘要: 为研究矿区滑坡灾害形成诱因,采用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方法(SBAS-InSAR)对研究区进行形变监测,联合升降两轨视线向形变结果提取二维时序形变结果,对滑坡体进行形变诱因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得研究区的时间序列二维形变结果,该技术对于滑坡体形成过程监测较好;分析得出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因为煤矸石堆积场失稳;从不同的形变趋势分布中发现,非线性特征区是滑坡体启动区。
    • 童成功; 靳国旺; 滕惠忠; 余洋; 熊新
    • 摘要: 针对岛礁沉降监测中DEM现势性差、数据不完整等因素造成干涉处理困难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利用长空间基线干涉对生成DEM辅助时序InSAR处理的岛礁沉降监测方案。该方案选取空间基线较长且干涉质量良好的干涉对提取相对完整、精确的岛礁区域DEM,并利用该DEM仿真时序干涉处理中所需的地形相位,从而获取差分干涉图,实现精确、稳健的岛礁沉降监测。利用2020年04~09月覆盖某岛礁的12景TanDEM-X影像进行了沉降监测试验,在利用长空间基线像对获取DEM的基础上,得到了试验区沉降速率和沉降量分布图,验证了本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朱建军; 付海强; 汪长城
    • 摘要: 传统光学遥感主要采集地表覆盖层表面几何信息及部分物理信息,难以对其厚度及内部结构属性信息进行全方位监测。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PolInSAR)具备穿透地表覆盖层并记录内部结构与物理属性的能力,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契机。因此,如何对地表覆盖层进行“穿透测绘”,全面采集地表覆盖层空间几何、内部结构属性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尝试定义“穿透测绘”的基本内涵;然后,梳理了基于PolInSAR技术的穿透测绘在植被、冰雪、沙漠等自然地表覆盖层的应用进展;最后,分析总结了PolInSAR穿透测绘面临的挑战。
    • 王海虹; 姚晓光; 于海龙; 肖学勇
    • 摘要: 流域边坡的地质灾害不仅会造成水利工程破坏,更会对周边地区群众和安置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严重威胁,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因其宏观、动态、快速、经济等优势,为大范围地表形变动态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考虑西南流域库岸植被覆盖特征,采用PS-InSAR和DS-InSAR两种InSAR技术融合获取监测流域段的异常形变区域,进一步结合异常形变区域坡度、坡向、植被和土壤等因素建立边坡稳定性评估模型,评估形变区域风险等级。组织实地勘察,对评估结果进行复核与验证,以实现边坡库岸的隐患点排查。
    • 乐颖; 夏元平; 钱文龙
    • 摘要: 针对传统InSAR技术反演DEM时控制点选取准确性不高的问题,提出利用相干系数改进的数字高程模型反演方法。该方法通过设置相干性系数阈值剔除相干性低的像元点,从而减少轨道精炼中的误差。以赣州市定南县岭北镇为例,定量对比该方法与传统InSAR技术反演DEM的精度,并以SRTM DEM作为参考DEM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技术反演DEM方法相比,该方法轨道误差降低了52.11%,最终反演DEM的均方根偏差和标准差分别降低了75.78%和8.53%,说明该方法获取DEM精度更高。
    • 刘文锴; 刘辉; 宋志敏; 胡青峰
    • 摘要: SAR卫星全天时、全天候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可或缺的“灾难之瞳”地位。在商业卫星小型化、轻量化、组网化的时代,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国家重大战略和部署为背景,从“国家-行业-地方-学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出发,以解决水工程安全和水灾害等问题为重点目标,在系统梳理SAR卫星国内外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实验星+首发星+组网星”的迭代建设策略,并探讨了其在水利行业广泛的潜在应用。通过“极轨+倾斜轨道”的国产内陆水InSAR卫星星座建设方案,预期可弥补水利系统天基的空白,验证国产百公斤级商业小卫星的干涉能力。
    • 王霞迎
    • 摘要: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微波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突破了GPS等传统测量手段以点构网的特点,为大地测量科学在地表监测领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成为人类更加全面地了解地表形变灾害规律的重要手段。论文首先分析了常规InSAR中各种误差特征及消除方法,重点研究了解缠误差的探测及改正,大气误差在时序形变中的估算;同时,为全面了解研究区域形变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升降轨InSAR和GPS获取多维形变的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