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变形破坏机理

变形破坏机理

变形破坏机理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公路运输、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61872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中国科技投资、工程地质学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5年全国矿山开采损害防治与数字矿山学术会议、深部煤炭开采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论坛、四川省2014年度煤炭学术年会等;变形破坏机理的相关文献由35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广宁、刘德富、卢应发等。

变形破坏机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1872 占比:99.77%

总计:62014篇

变形破坏机理—发文趋势图

变形破坏机理

-研究学者

  • 刘广宁
  • 刘德富
  • 卢应发
  • 石峻峰
  • 黄波林
  • 张敏
  • 杨保存
  • 王世昌
  • 王芳婷
  • 王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龙; 王玉杰; 孙平; 林兴超
    • 摘要: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地表变形遥感监测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空间分辨率高、测量精度高、全天时、全天候监测等特点。应用D-InSAR监测技术,对阿拉沟水库库区左岸变形的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变形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D-InSAR技术可用于滑坡变形分析,当SAR影像达到30幅及以上时,数据分析精度可达mm级别,可为库岸滑坡的全域识别、前期变形演化、预测及评价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2)左岸变形体变形趋势与水位波动较为吻合,整体表现为微变形从上游侧开始逐渐贯通,直至整体变形下沉协调一致,且能够准确判别微变形区域边界;(3)左岸变形体为一牵引式滑坡,库水位波动升降为主要诱因,且整体稳定性较差,需尽早采取相应的加固处理措施。
    • 沙仙武; 吴健辉; 刘现培; 黄智强
    • 摘要: 针对高海拔软破大断面皮带巷道变形破坏难题,以西藏巨龙铜矿主运输皮带巷道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对开挖过程中皮带巷道及其围岩应力分布状态、位移演化规律、塑性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阐述了高海拔软破大断面皮带巷道变形破坏机理。结果表明:破碎带处的皮带巷道整体应力分布较小,围岩位移量持续增加,且破坏模式为剪切破坏,并且破坏范围较大,极易造成皮带巷道失稳。进而提出对该处皮带运输巷道合理的支护方式,以期满足矿山安全高效开采需要。
    • 秦盼盼; 黄波林; 秦臻; 闫国强; 白林丰
    • 摘要: 三峡水库在正常运行期间库水位在145.00~175.00 m之间周期性波动,这对库区内广泛发育的顺层岩质岸坡造成损伤劣化,严重影响坡体稳定性。以三峡库区内典型的顺层岩质岸坡青石6号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FEM/DEM(有限元/离散元)耦合分析的方法模拟其变形破坏全过程。同时结合室内饱和-风干试验结果,讨论库水位长期变动条件下消落带岩体强度与结构的劣化对岸坡变形破坏演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岩体强度逐渐劣化时,仅会加快坡体变形演化速度但不会改变破坏模式;当坡体结构劣化程度增加时,坡体的变形演化速度不仅会加快,变形破坏模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研究成果对库区内顺层岩质岸坡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 吕游
    • 摘要: 对露天矿高陡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边坡变形失稳状态;基于Flac3D数值模拟和Geo-slope极限平衡分析理论,研究片帮区域边坡变形位移规律及破坏模式,运用极限平衡分析计算岩土体坡体的稳定性,为在北帮东部岩石台阶处利用削坡措施保证边坡稳定提供依据;针对高陡边坡变形区域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削坡后的岩土体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提出合理的边坡变形综合防治措施,保证边坡安全、稳定。
    • 赵荐; 郑文俊; 江浩; 雷怡; 帅飞翔
    • 摘要: 降雨引起地下水渗流场变化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渗透系数较低的残坡积土边坡,受降雨影响更为显著.315省道K92边坡岩土的力学强度较高,但由于开挖边坡后缘的自然斜坡有广阔的降雨入渗补给区,表层坡积土渗透性好,而前缘开挖边坡残坡积土渗透性差,造成雨季地下水位在坡面出露,从而诱发滑坡灾害.通过计算地下水位变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表明随着边坡后缘地下水位的抬升,边坡稳定系数逐渐减小,可见地下水位的上升引起渗透力增加是导致边坡失稳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低渗透性土质边坡,应特别注意地下水渗流场变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程柯力; 白慧林; 方宏宇
    • 摘要: 近年来,青海省军功滑坡变形破坏程度逐渐增强,严重威胁到下方村镇以及公路安全.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钻探、物探、室内土工试验以及数值稳定性计算,分析了该滑坡的基本变形特征和变形机理,并讨论了降雨条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军功滑坡是发育于黄河深切割区新近系岩层中的一巨型老滑坡,坡体内发育多层滑面和小型-中型的浅表层次级滑坡,坡表发育数十处裂缝群.该滑坡的变形破坏受多种因素控制,特殊的岩土体组成、工程开挖切坡、降雨和冻融作用是滑坡变形破坏的最主要原因.通过稳定性计算可知,暴雨条件下,滑坡稳定性下降了8%~25%,表明降雨是滑坡发生的最主要诱因.
    • 刘广宁; 黄长生; 齐信; 王芳婷
    • 摘要: 为了查明西江上游封开段花岗岩类边坡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分布特征,以1:50000面上调查为基础,取得了翔实的花岗岩类边坡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据此对边坡破坏类型及失稳模式进行划分,对变形破坏机理进行分析,进而对破坏宏观判据进行研究,以作为区内花岗岩类边坡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依据.研究区共调查花岗岩地质灾害点87处,均为小型,以全风化和微风化灾害居多,多发育分布在50~220 m、25°~45°的边坡地带;风化程度对其变形破坏模式起到控制作用,总体可划分为"滑移(滑塌)、倾倒、崩落(坠落)"3种类型.风化程度、坡型特征、地形坡度、节理裂隙发育状况、宏观变形特征等5个因素可作为研究区花岗岩类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失稳前的宏观判据.研究区花岗岩地质灾害主要包括"软化崩解、累进性破坏、刚性破坏"3种变形破坏机理.其中累进性变形破坏机理覆盖了所有花岗岩地质灾害体,软化崩解机理主要体现在中-全风化花岗岩类边坡地质灾害中,而刚性变形破坏机理主要体现在微风化和球状风化花岗岩类边坡中.
    • 李文洲; 康红普; 姜志云; 司林坡; 蔡瑞春; 郭罡业
    • 摘要: 为了对深部高应力裂隙煤岩体变形破坏特征及改性强化机理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小孔径水压致裂法对埋深500 m左右和1 000 m左右的地应力分布特征进行现场实测研究,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了不同埋深条件下地应力分布特征、煤岩体破裂强度及典型裂隙分布发育特征,拟合得到了不同埋深条件下裂隙煤岩体摩尔强度包络线公式.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研究了不同埋深不同应力水平条件下煤岩体不同角度裂隙变形破坏特征.根据裂隙扩展应变能释放率与能量吸收率间的关系,探讨了影响深部裂隙煤岩体改性强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建立裂隙悬臂梁力学模型,采用格里菲斯裂纹扩展破坏准则分析了裂隙扩展临界载荷和裂隙不同角度间的关系.基于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研究结果,通过对不同埋深煤岩体破裂强度的统计分析,结合煤岩体改性强化的工艺及装备要求,提出了深部裂隙煤岩体改性强化的基本原则及临界值范围.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在千米深井工作面巷道进行了现场试验,得到了裂隙煤岩体改性强化高压注浆全过程改性压力曲线.通过对裂隙煤岩体不同改性强化阶段浆液扩散特征的分析,最大注浆改性强化压力为30 MPa,一般为15~20 MPa,与提出的改性原则相符.通过现场取样表征分析、实验室扫描电镜对尺度2~ 20 μm浆液固结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纳米压痕试验对浆液固结体和煤岩体的界面弹性模量效应进行了分析,从宏观到微观验证了裂隙煤岩体改性强化效果良好.
    • 应智超; 王定武; 梁日胜
    • 摘要: 贵阳市南明区茶山沟斜坡工程建设地块在进行平基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了土体开裂变形、下沉.文章通过资料的收集、野外现场调查,采用Flac3D有限差分法对开挖后的斜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第三阶段的开挖是导致斜坡整体发生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斜坡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为蠕滑—滑移—拉裂.
    • 蒋文洋
    • 摘要: 以贵州某新区市政道路滑坡为研究对象,对该滑坡变形破坏机理及治理对策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滑坡区地质构造复杂,受节理裂隙切割,岩体较为破碎,下伏软弱结构面为滑坡的变形破坏奠定了物质基础,受开挖切脚及降雨入渗等影响,边坡产生后退式渐进拉裂滑动破坏;对于较破碎岩体,采用锚固措施进行加固则难以保证成孔及注浆等,本次通过采用抗滑桩结合挡土板反压回填进行处治,经过为期一年的深层位移监测,该措施对边坡的整体稳定具有良好的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