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联合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的温度控制系统及装置

一种联合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的温度控制系统及装置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联合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的温度控制系统及装置,所述温度控制系统包括驱动装置、磁热装置、弹热装置和换热装置,驱动装置的传动轴分别与磁热装置和弹热装置连接,以带动磁热装置加磁或者退磁,并同时带动弹热装置在磁热装置加磁时拉伸变形,在磁热装置退磁时回缩,磁热装置与换热装置连接,换热装置包括热端换热器和冷端换热器,热端换热器和冷端换热器通过流体驱动机构连接,弹热装置拉伸变形时与热端换热器贴合,回缩时与冷端换热器贴合。本实用新型将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进行耦合设置,采用一套驱动装置即可实现两种效应的同步制热/制冷,使得温度控制系统结构更为紧凑,也使得温度控制系统具备更高的温度控制效能。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7-29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制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联合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的温度控制系统及装置。

背景技术

磁制冷/制热技术是通过利用磁热材料的磁热效应实现制冷/制热的典型的非蒸汽压缩式制冷/制热技术。由于目前主流的蒸汽压缩式技术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人们逐渐把视线转移到其他绿色新型制冷/制热技术的应用中。而磁制冷/制热技术由于其环保和节能的特点无疑具备显而易见的优势。其中,磁制冷/制热技术是利用磁热材料的磁热效应来产生制冷/制热效果。对磁热材料反复地进行加磁/退磁,磁热材料内部的磁熵会不断地减小/增大,对外界表现为放热/吸热。即,当外磁场增大时,磁热材料被加磁,其磁熵减小,向外界放出热量;当移除外磁场时,磁热材料退磁,其磁熵增大,从外界吸热。理论上,在相同条件下,磁熵变越大,其换热量越大。利用磁热材料的这个特点,可在换热系统中引入换热流体,将磁热材料产生的热量/冷量带走。不断重复上述过程,并用特定的循环流路使其连接,使之构成一个换热系统,即可实现连续制冷/制热。

磁制冷/制热机通常包括:磁热材料、磁场系统、换热流体、蓄冷器(用于填充磁热材料)、驱动机构以及热交换系统等。磁场系统用于反复给磁热材料加磁/退磁;蓄冷器内装有磁热材料,换热流体与磁热材料在蓄冷器内进行热量转换;热交换系统用于实现介于蓄冷器和外界环境之间的热量交换;驱动机构是磁制冷/制热机的动力源,用于实现磁场系统和蓄冷器的相对运动,或者驱动换热流体流动。

磁热装置的循环运行过程一般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加磁阶段、热流动阶段、退磁阶段、冷流动阶段。这4个阶段为一个周期,磁制冷/制热机以此周期循环运行。在加磁阶段,磁体给磁热材料施加磁场,磁热材料磁熵减小,向外释放热量,温度上升;而后向蓄冷器内通以传热流体,传热流体带走磁热材料产生的热量,使得磁热材料温度下降;接下来移除磁场,磁热材料因退磁而磁熵增大,需从外界吸收热量;随后再向蓄冷器内通以传热流体,让磁热材料冷却传热流体,传热流体温度下降。系统再将此传热流体通至冷端换热器中,用以实现制冷/制热。通常情况下,磁热装置中的冷流体是指吸收了退磁阶段中磁热材料冷量的流体;相反地,热流体是指吸收了加磁阶段中磁热材料热量的流体。

热弹性制冷/制热技术是指通过热弹性材料的弹热效应实现制冷/制热目的。常用的弹热材料如NI-TI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其存在有两种固态,一种为马氏体态,一种为奥氏体态,当对奥氏体施加超过其相变应力的外力时,奥氏体相变转化为马氏体,同时释放潜热,对应了放热过程;当撤掉应力时,马氏体重新变回奥氏体,逆向相变吸热,对应了制冷/制热过程,这便是弹热制冷/制热效应。现有的技术大多采用多台电机用于实现弹热材料的拉伸和卸载过程、弹热材料和热源热汇接触的过程,因此温度控制系统运动部件多且组成复杂;此外弹热材料所释放的热量、冷量的高效传递需要合理的系统设计以及较高的系统加工装配工艺,基于上述问题,弹热制冷/制热技术领域的突破需要综合系统流程以及加载方式的优化,从而进一步利用弹热材料的潜热以及减小外界提供的驱动力,实现温度控制系统的高效和紧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多台电机用于实现弹热材料的拉伸和卸载过程、弹热材料和热源热汇接触的过程,因此温度控制系统运动部件多且组成复杂;此外弹热材料所释放的热量、冷量的高效传递需要合理的系统设计以及较高的系统加工装配工艺。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联合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的温度控制系统,包括驱动装置、磁热装置、弹热装置和换热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传动轴分别与所述磁热装置和弹热装置连接,以带动所述磁热装置加磁或者退磁,并同时带动所述弹热装置在磁热装置加磁时拉伸变形,在所述磁热装置退磁时回缩,所述磁热装置与换热装置连接,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热端换热器和冷端换热器,所述热端换热器和冷端换热器通过流体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弹热装置拉伸变形时与热端换热器贴合,回缩时与所述冷端换热器贴合,所述磁热装置加磁时产生热量,退磁时吸收热量,所述弹热装置拉伸时产生热量,回缩时释放热量。

通过上述设置,所述磁热装置和弹热装置在制热/制冷时都产生了叠加的效果,从而大大增加了所述温度控制系统的制热/制冷效果,同时,所述磁热装置和弹热装置同时采用一个驱动装置进行驱动,使得温度控制系统的结构更为紧凑,有利于系统的小型化。

进一步的,所述磁热装置包括磁体转动组件和蓄冷转动组件,所述磁体转动组件用于提供磁场,使所述蓄冷转动组件加磁或者退磁,所述蓄冷转动组件与所述换热装置连接,所述磁体转动组件与所述驱动装置的传动轴连接,或者,所述蓄冷转动组件与所述驱动装置的传动轴连接,所述传动轴带动所述磁体转动组件与蓄冷转动组件做相对转动。

通过上述设置,在所述蓄冷转动组件的加磁过程中产生热量送入热端换热器,在所述蓄冷转动组件的退磁过程中产生冷量送入冷端换热器中,实现了所述磁热装置的加磁或退磁过程。

进一步的,所述磁体转动组件包括磁体组件和磁体托盘,所述磁体组件用于对所述蓄冷转动组件加磁或者退磁,所述磁体托盘用于承载所述磁体组件;所述蓄冷转动组件包括蓄冷器和磁工质盘,所述蓄冷器与所述换热装置连接,所述磁工质盘用于承载所述蓄冷器,所述磁体托盘与所述传动轴连接,或者,所述磁工质盘与所述传动轴连接。

所述磁体组件中包括磁体,所述磁体部分地围绕在所述传动轴外侧的设置,使得沿所述传动轴外侧周向上形成了一个以上的充磁区和一个以上的退磁区,所述蓄冷器中的磁热材料在靠近磁体组件时加磁,远离所述磁体组件时退磁,在加磁时放热,在退磁时吸热,实现了所述磁热装置的磁热效应。

进一步的,所述磁体组件包括半圆环形的磁体,半圆环形的磁体与所述传动轴同轴心设置。

该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外侧周向上形成了一个加磁区和一个退磁区,从而使得所述传动轴转动一周的过程中,所述磁热装置加磁的同时弹热装置拉伸变形,在所述磁热装置退磁的同时弹热装置回缩,实现了所述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的叠加控温,大大提高了温度控制系统的效能。

进一步的,在所述传动轴上设置有可移动伸缩的定位销,所述定位销具有两个工作位,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当所述定位销位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传动轴通过定位销与所述磁工质盘连接,所述传动轴转动时带动所述磁工质盘及蓄冷器转动;当所述定位销位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传动轴通过定位销与所述磁体托盘连接,所述传动轴转动时带动所述磁体托盘及磁体组件转动。

所述定位销的设置实现了磁热效应的两种工作方式,一种是磁体托盘转动的方式,一种是磁工质盘转动的方式,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作方式,从而避免了其中一个部件长时间工作的状态,有助于延长所述温度控制系统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弹热装置包括弹热机构、转动圆盘和固定板,所述弹热机构的一端与固定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动圆盘连接,所述转动圆盘与所述传动轴连接。

在该设置中,当所述传动轴转动时,所述转动圆盘转动,带动所述弹热机构发生拉伸变形或者回缩,从而实现所述弹热机构的弹热效应,使其与所述磁热装置的磁热效应配合制冷/制热,提高了所述温度控制系统的温控效率,同时,采用同一个驱动装置即可实现两种效应的联合制热或制冷,从而使得温度控制系统的结构更为紧凑,有助于温度控制系统的小型化。

进一步的,在所述转动圆盘上设置有定位部,所述弹热机构通过连杆与所述定位部可拆卸连接。

该设置使得所述弹热机构与所述转动圆盘可拆卸连接,有助于所述弹热机构的维修或更换。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部有两个以上,每个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固定板之间的距离不同。

该设置便于设置不同材质或者不同型号规格的弹热机构,使得其与所述转动圆盘顺利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部为凹槽状结构,在所述连杆上设置插接结构,所述凹槽状结构与插接结构配合连接。

将所述定位部设置成凹槽状结构则无需考虑定位部与连杆和/或弹热机构发生干涉的问题,使得系统结构更为简单。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温度控制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一种联合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的温度控制系统。

所述温度控制装置与上述一种联合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的温度控制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联合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的温度控制系统及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进行耦合设置,采用一套驱动装置即可实现两种效应的同步制热/制冷,使得温度控制系统结构更为紧凑,由于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过程共同作用于同一系统,使得系统具备更高的温度控制效能,通过定位销的两种工作状态的设置,实现了系统的不同运行模式,有助于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联合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的温度控制系统结构简单,便于控制,大大提高了温度控制系统的能效。

附图说明

图1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联合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的温度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定位销位于第一工作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定位销位于第二工作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弹热伸缩机构处于拉伸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定位销位于第一工作位时系统运行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6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定位销位于第一工作位时系统运行第一阶段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7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定位销位于第二工作位时系统运行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8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定位销位于第二工作位时系统运行第一阶段后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驱动装置;102-蓄冷器;103-磁工质盘;104-传动轴;105-定位销;107-磁体组件;108-磁体托盘;110-冷端换热器;111-热端换热器;112-定位部;113-弹热机构;114-转动圆盘;115-连杆;116-流体驱动机构;117-固定板;201-第一工作位;202-第二工作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联合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的温度控制系统及装置。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联合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的温度控制系统,如图1-图8所示,包括驱动装置101、磁热装置、弹热装置和换热装置,所述驱动装置101的传动轴104分别与所述磁热装置和弹热装置连接,以带动所述磁热装置加磁或者退磁,并同时带动所述弹热装置在磁热装置加磁时拉伸变形,在所述磁热装置退磁时回缩,所述磁热装置与换热装置连接,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热端换热器111和冷端换热器110,所述热端换热器111和冷端换热器110通过流体驱动机构116连接,所述弹热装置拉伸变形时与热端换热器111贴合,回缩时与所述冷端换热器110贴合,所述磁热装置加磁时产生热量,退磁时吸收热量,所述弹热装置拉伸时产生热量,回缩时释放热量。应当理解,所述热端换热器111用于将磁热装置加磁和弹热装置拉伸时释放的热量带出,所述冷端换热器110用于磁热装置退磁和弹热装置回缩时产生的冷量带出,所述流体驱动机构116用于驱动热端换热器111和/或冷端换热器110中的换热流体流动。通过上述设置,在所述磁热装置加磁时,其产生的热量被热端换热器111带走,同时弹热装置拉伸时产生的热量也经过换热进入所述热端换热器111,在所述磁热装置退磁时,其产生的冷量被冷端换热器110带走,同时,所述磁热装置回缩时产生的冷量也经过换热进入所述冷端换热器110中,由此可见,通过上述设置,所述磁热装置和弹热装置在制热/制冷时都产生了叠加的效果,从而大大增加了所述温度控制系统的制热/制冷效果,同时,所述磁热装置和弹热装置同时采用一个驱动装置101进行驱动,使得温度控制系统的结构更为紧凑,有利于系统的小型化。在部分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101为伺服电机,所述流体驱动机构116为活塞推移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磁热装置包括磁体转动组件和蓄冷转动组件,所述磁体转动组件用于提供磁场,使所述蓄冷转动组件加磁或者退磁,所述蓄冷转动组件与所述换热装置连接,所述磁体转动组件与所述驱动装置101的传动轴104连接,或者,所述蓄冷转动组件与所述驱动装置101的传动轴104连接,所述传动轴104带动所述磁体转动组件与蓄冷转动组件做相对转动。通过上述设置,在所述蓄冷转动组件的加磁过程中产生热量送入热端换热器111,在所述蓄冷转动组件的退磁过程中产生冷量送入冷端换热器110中,实现了所述磁热装置的加磁或退磁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传动轴104带动所述磁体转动组件与蓄冷转动组件做相对转动是指,所述磁体转动组件不动,所述蓄冷转动组件以所述传动轴104为轴心转动,或者,所述蓄冷转动组件不动,所述磁体转动组件以所述传动轴104为轴心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所述磁体转动组件包括磁体组件107和磁体托盘108,所述磁体组件107用于对所述蓄冷转动组件加磁或者退磁,所述磁体托盘108用于承载所述磁体组件107;所述蓄冷转动组件包括蓄冷器102和磁工质盘103,所述蓄冷器102与所述换热装置连接,所述磁工质盘103用于承载所述蓄冷器102,所述磁体托盘108与所述传动轴104连接,或者,所述磁工质盘103与所述传动轴104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蓄冷器102中设置有磁热材料,所述磁热材料为现有技术,所述磁热材料在加磁时放热,退磁时吸热,本实用新型并不涉及磁热材料的改进,对此不再加以限定和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体组件107中包括磁体,所述磁体部分地围绕在所述传动轴104外侧的设置,使得沿所述传动轴104外侧周向上形成了一个以上的充磁区和一个以上的退磁区,所述蓄冷器102中的磁热材料在靠近磁体组件107时加磁,远离所述磁体组件107时退磁,在加磁时放热,在退磁时吸热,实现了所述磁热装置的磁热效应。

作为其中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如图1-8所示,所述磁体组件107包括半圆环形的磁体,半圆环形的磁体与所述传动轴104同轴心设置。该设置在所述传动轴104的外侧周向上形成了一个加磁区和一个退磁区,从而使得所述传动轴104转动一周的过程中,所述磁热装置加磁的同时弹热装置拉伸变形,在所述磁热装置退磁的同时弹热装置回缩,实现了所述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的叠加控温,大大提高了温度控制系统的效能。优选的,所述磁体的截面为C型结构,在所述磁体转动组件与蓄冷转动组件做相对转动的过程中,所述蓄冷器102转动进入C型结构中加磁,转出C型结构时退磁。

作为其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如图2、图3所示,在所述传动轴104上设置有可移动伸缩的定位销105,所述定位销105具有两个工作位,第一工作位201和第二工作位202,当所述定位销105位于第一工作位201时,所述传动轴104通过定位销105与所述磁工质盘103连接,所述传动轴104转动时带动所述磁工质盘103及蓄冷器102转动;当所述定位销105位于第二工作位202时,所述传动轴104通过定位销105与所述磁体托盘108连接,所述传动轴104转动时带动所述磁体托盘108及磁体组件107转动。所述定位销105的设置实现了磁热效应的两种工作方式,一种是磁体托盘108转动的方式,一种是磁工质盘103转动的方式,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作方式,从而避免了其中一个部件长时间工作的状态,有助于延长所述温度控制系统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定位销105位于第一工作位201时,在工作的初始阶段,所述蓄冷器102的第一边界与磁体的第一边界在垂直方向上重合(如图5中C部位所示),在其运行的第一阶段,设定所述磁工质盘103按照顺时针旋转,磁工质盘103从零点相位转动至180°相位,所述蓄冷器102的第一边界与磁体的第二边界在垂直方向上重合(如图6中D部位所示),所述蓄冷器102内的磁热材料在此过程处于加磁阶段,释放热量,温度升高;在此过程之中,弹热装置中的转动圆盘114也从零点相位转至180°相位,被连接至转动圆盘114上的弹热机构113也逐渐被拉伸,直至达到最大拉伸状态,在此过程中所述弹热机构113释放热量,温度升高;在其运行的第二阶段,所述磁工质盘103停止不动,所述蓄冷器102的第一边界与磁体的第二边界在垂直方向上重合(如图6中D部位所示),流体驱动机构116从A端移动至B端,推动温度控制系统中的换热流体从冷端换热器110流向所述蓄冷器102,带走蓄冷器102中产生的热量,并将热量输送至热端换热器111中(此为热流动过程),同一时间段内,所述弹热机构113与所述热端换热器111贴合,将其在拉伸变形阶段产生的热量释放;在运行的第三阶段,所述磁工质盘103继续转动,从180°相位转动至360°相位(也即零点初始相位),所述蓄冷器102与磁体的相对位置也回归初始状态,所述蓄冷器102的第一边界与磁体的第一边界在垂直方向上重合(如图5中C部位所示),所述蓄冷器102内的磁热材料在此过程处于退磁阶段,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在此过程之中,所述转动圆盘114也从180°相位转至360°相位,被连接至转动圆盘114上的弹热机构113也逐渐回缩,直至回复初始状态,在此过程中,所述弹热机构113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在运行的第四阶段,所述磁工质盘103停止不动,所述蓄冷器102的第一边界与磁体的第一边界在垂直方向上重合(如图5中C部位所示),流体驱动机构116从B端移动至A端,推动温度控制系统中的换热流体从热端换热器111流向所述蓄冷器102,带走蓄冷器102中产生的冷量,并将冷量输送至冷端换热器110中(此为冷流动过程),同一时间段内,所述弹热机构113与所述冷端换热器110贴合,将其在回缩变形阶段产生的冷量释放,完成一次工作循环。

在其中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定位销105位于第二工作位202时,在工作的初始阶段,蓄冷器102的第二边界与磁体的第二边界在垂直方向上重合(如图7中E部位所示),在其运行的第一阶段,设定所述磁体托盘108按照顺时针旋转,磁体从零点相位转动至180°相位,所述蓄冷器102的第二边界与磁体的第一边界在垂直方向上重合(如图8中F部位所示),所述蓄冷器102内的磁热材料在此过程处于加磁阶段,释放热量,温度升高;在此过程之中,弹热装置中的转动圆盘114也从零点相位转至180°相位,被连接至转动圆盘114上的弹热机构113也逐渐被拉伸,直至达到最大拉伸状态,在此过程中所述弹热机构113释放热量,温度升高;在其运行的第二阶段,所述磁体托盘108停止不动,所述蓄冷器102的第二边界与磁体的第一边界在垂直方向上重合(如图8中F部位所示),流体驱动机构116从A端移动至B端,推动温度控制系统中的换热流体从冷端换热器110流向所述蓄冷器102,带走蓄冷器102中产生的热量,并将热量输送至热端换热器111中(此为热流动过程),同一时间段内,所述弹热机构113与所述热端换热器111贴合,将其在拉伸变形阶段产生的热量释放;在运行的第三阶段,所述磁体托盘108继续转动,磁体从180°相位转动至360°相位(也即零点初始相位),所述蓄冷器102与磁体的相对位置也回归初始状态,所述蓄冷器102的第二边界与磁体的第二边界在垂直方向上重合(如图7中E部位所示),所述蓄冷器102内的磁热材料在此过程处于退磁阶段,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在此过程之中,所述转动圆盘114也从180°相位转至360°相位,被连接至转动圆盘114上的弹热机构113也逐渐回缩,直至回复初始状态,在此过程中,所述弹热机构113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在运行的第四阶段,所述磁体托盘108停止不动,所述蓄冷器102的第二边界与磁体的第二边界在垂直方向上重合(如图7中E部位所示),流体驱动机构116从B端移动至A端,推动温度控制系统中的换热流体从热端换热器111流向所述蓄冷器102,带走蓄冷器102中产生的冷量,并将冷量输送至冷端换热器110中(此为冷流动过程),同一时间段内,所述弹热机构113与所述冷端换热器110贴合,将其在回缩变形阶段产生的冷量释放。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所述弹热装置包括弹热机构113、转动圆盘114和固定板117,所述弹热机构113的一端与固定板117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动圆盘114连接,所述转动圆盘114与所述传动轴104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弹热机构113中包括弹热材料,所述弹热材料为现有技术,所述弹热材料在被施加超过相变应力的外力时放热,在撤掉应力时吸热,本实用新型并不涉及弹热材料的改进,对此不再加以限定和赘述。在该设置中,当所述传动轴104转动时,所述转动圆盘114转动,带动所述弹热机构113发生拉伸变形或者回缩,从而实现所述弹热机构113的弹热效应,使其与所述磁热装置的磁热效应配合制冷/制热,提高了所述温度控制系统的温控效率,同时,采用同一个驱动装置101即可实现两种效应的联合制热或制冷,从而使得温度控制系统的结构更为紧凑,有助于温度控制系统的小型化。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在所述转动圆盘114上设置有定位部112,所述弹热机构113通过连杆115与所述定位部112可拆卸连接。该设置使得所述弹热机构113与所述转动圆盘114可拆卸连接,有助于所述弹热机构113的维修或更换。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定位部112或者转动圆盘114与弹热机构113的连接位置避开所述传动轴104的轴心设置,以避免在传动轴104转动过程中,所述弹热机构113无法被拉伸,影响弹热效应的问题。

作为其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定位部112有两个以上,每个所述定位部112与所述固定板117之间的距离不同。该设置便于设置不同材质或者不同型号规格的弹热机构113,使得其与所述转动圆盘114顺利连接。

作为其中部分可选的实施例,所述定位部112为凹槽状结构,在所述连杆115上设置插接结构,所述凹槽状结构与插接结构配合连接。应当理解,如果定位部112设置成凸起结构,需要额外考虑设置避让结构,以避免所述连杆115和/或弹热机构113在所述转动圆盘114在转动过程中与其余的定位部112发生干涉,将所述定位部112设置成凹槽状结构则无需考虑定位部112与连杆115和/或弹热机构113发生干涉的问题,使得系统结构更为简单。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温度控制装置,所述温度控制装置包括实施例1所述的联合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的温度控制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制热机、制冷机、制热/制冷机,任何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联合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的温度控制系统而形成的,具备温度控制功能的装置,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所述温度控制装置与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联合磁热效应和弹热效应的温度控制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