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黑龙江流域嫩江怀头鲇规模化繁殖的方法

一种黑龙江流域嫩江怀头鲇规模化繁殖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龙江流域嫩江怀头鲇规模化繁殖的方法,通过采用鱼卵孵化器,缩短了怀头鲇亲鱼繁殖周期。该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鱼卵孵化器、怀头鲇亲鱼选择和培育、人工催产、鱼苗孵化、鱼苗短期培育、亲鱼产后培育。本发明的繁殖方法,填补了国内黑龙江流域嫩江土著怀头鲇鱼种工厂化繁殖的空白,亲鱼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高,鱼苗质量好,并且整个繁殖周期不受外界环境干扰、全程可控有助于怀头鲇苗种产业化、规模化,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9-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K61/10 专利申请号:2022107976315 申请日:202207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及苗种繁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黑龙江流域嫩江怀头鲇室内规模化循环水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怀头鲇(学名六须鲇)原产地在东北黑龙江流域松花江嫩江,因为它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体型庞大,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刺少而肉多,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目前野生的怀头鲇已经越来越少,甚至很难再看到10千克以上的个体.因此加大其原生种的保护力度,是当务之急,但是多年来怀头鲇苗种繁育方法依旧传统且设施简单,对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怀头鲇产业的规模化。

怀头鲇的繁殖是由鱼卵孵化器、怀头鲇亲本培育、人工催产、鱼苗孵化、鱼苗短期培育和亲鱼产后培育六个部分组成。近年来由于人们通过用地笼、拖网、电鱼等手段过度捕捞再加上自然灾害及水体污染,黑龙江流域野生怀头鲇只在特定江段有少量出产,很难形成种群,目前正处于濒危状态。怀头鲇繁育方法目前依旧是传统繁殖设施及方法,亲本依旧在土池中培育,培育周期长而且捕捞过程中容易造成亲本的损伤;繁育池和孵化环道修建在室外,繁殖时流水持续刺激,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及环境污染,而且水温等条件不可控,出膜周期长,苗种培育过程中风险极高。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怀头鲇苗种繁育期间由于设施和环境的不可控性造成大量种质资源的浪费及环境污染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黑龙江流域嫩江怀头鲇规模化繁殖方法,通过该方法可显著性缩短亲鱼培育周期至1个月,缩短受精卵出膜周期至42小时,通过自然受精方法降低怀头鲇亲本损伤并提高受精卵受精率至90%以上,同时通过孵化过程中的控温操作,使得受精卵脱膜时间集中在6小时以内从而使得怀头鲇苗成熟度一致、开口时间一致,极大的提高怀头鲇苗种的存活率。运用本方法有助于怀头鲇苗种产业化、规模化。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黑龙江流域嫩江怀头鲇规模化繁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鱼卵孵化器:包括孵化桶、孵化桶顶进水管道、孵化平台、排污管道、生物过滤箱、水温及水氧调控设备、紫外线杀菌器、微纳米增氧设备。

2)怀头鲇亲本培育:挑选发育度好、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重4~5kg的怀头鲇作为亲鱼,雌、雄鱼经体表消毒后按1~1:1.5的比例混养在亲鱼池中,放养密度为1~2尾/立方米,培育池水温控制在22~26℃,夏天气温高时可搭建遮光棚以降低水温,冬天低温期间应搭建保温棚以保持水温,亲鱼培育期间,保持池水水质清新,采用流水不间断刺激,水流速度控制为0 .5~0 .7米/秒,采用微纳米增氧器对亲鱼池进行增氧,水体溶氧量保持在7mg/L以上,pH值为7~9,定期投喂规格适口的饵料,保证饵料充足;

3)人工催产:选择性成熟度好的亲鱼,即雄鱼轻压腹部有精液流出,雌鱼腹部膨大柔软,肛门粉红色时可以进行人工催产,采用促黄体素释放素类似物(LRH-A2)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药物进行催产,一次注射,每尾亲鱼注射配制药剂量不超过1ml,催产后放于产卵池中,让其自然产卵受精;

4)鱼苗孵化:将受精卵收集后,采用鱼卵孵化器,为保证良好的孵化环境,鱼卵孵化器要控制水温、水质、水氧、水流和受精卵密度,水温控制在22~26℃,水流速度控制为0.2~0 .3米/秒,密度控制在40~50万粒/立方米,保持水流通畅,及时清除鱼卵孵化器中卵膜,保证水质清新;

5)鱼苗短期培育:苗种培育采用循环流水培育的方式,为保证怀头鲇苗生长的营养需求,各个阶段要投喂相应规格的饵料,并随着怀头鲇苗的生长,需适时分池培育,以避免相互残食;

6)亲鱼产后培育:由于采用自然产卵受精的方式,亲鱼伤亡少,产后亲鱼用2~3%浓度的盐水消毒2~3分钟后,放入培育池中继续加强培育,作为下一次繁殖的亲鱼,亲鱼培育方法与产前培育相同。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黑龙江流域嫩江怀头鲇规模化繁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鱼卵孵化器、怀头鲇亲本培育、人工催产、鱼苗孵化、鱼苗短期培育和亲鱼产后培育。其中鱼卵孵化器使孵化池水水质、水温、水氧、水流实现智能管控;怀头鲇亲本培育可针对怀头鲇亲本重点培育并显著性缩短怀头鲇亲本培育周期至1个月,缩短受精卵出膜周期至42小时;人工催产可减少对怀头鲇亲本的损伤、提高怀头鲇受精率至90%以上;鱼苗孵化使得受精卵脱膜时间集中在6小时以内从而使得怀头鲇成熟度一致、开口时间一致,极大的提高怀头鲇苗种的存活率;鱼苗短期培育可提高苗种存活率,不受外界环境干扰;亲鱼产后培育采用自然产卵受精的方式,亲鱼伤亡少,产后亲鱼用2~3%浓度的盐水消毒2~3分钟后,放入培育池中继续加强培育,作为下一次繁殖的亲鱼。本方法将有助于怀头鲇苗种产业化、规模化,可大量节约土地成本、人力成本和水资源,并且相较于传统繁殖方法具备极强的可控性,受外界气候等环境干扰极小,苗种存活率高,具备极高的产业化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1 . 鱼卵孵化器:包括孵化桶、孵化桶顶进水管道、孵化平台、排污管道、生物过滤箱、水温及水氧调控设备、紫外线杀菌器、微纳米增氧设备。

2 . 怀头鲇亲本培育:挑选发育度好、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重4~5kg的怀头鲇作为亲鱼,雌、雄鱼各40尾经体表消毒后按1:1的比例混养在亲鱼池中,放养密度为1尾/立方米,培育池水温控制在22℃,夏天气温高时可搭建遮光棚以降低水温,冬天低温期间应搭建保温棚以保持水温,亲鱼培育期间,保持池水水质清新,采用流水不间断刺激,水流速度控制为0 .6米/秒,采用微纳米增氧设备对亲鱼池进行增氧,水体溶氧量保持在7mg/L以上,pH值为7~9,定期投喂规格适口的饵料,保证饵料充足。怀头鲇亲本在亲鱼池中进行29天强化培育,96 .3%的怀头鲇亲本肛门粉红,达到特定成熟度可供繁殖使用。相比于怀头鲇亲本室外池塘3个月的培养期,亲本培育极大的缩短了培养周期。

3.人工催产:选择性成熟度好的亲鱼,即雄鱼轻压腹部有精液流出,雌鱼腹部膨大柔软,肛门粉红色时可以进行人工催产,采用促黄体素释放素类似物(LRH-A2)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药物进行催产,一次注射,每尾亲鱼注射配制药剂量不超过1ml,催产后放于产卵池中,让其自然产卵受精,设施水体温度控制在25℃,通过在产卵池内泵气使水面出现翻滚即可刺激亲鱼发情,可以起到与传统的流水刺激模式相同的刺激效果,通过网箱将怀头鲇亲本限制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内,同时也不影响网箱内水体与外界水体的互换,该设置能极大的促进亲鱼的追逐发情,怀头鲇通过自然受精来进行繁殖,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授精模式不仅极大的减小了怀头鲇亲本受损程度,也提高了受精卵受精率,为避免催产期间水质的恶化造成受精卵的死亡,催产亲鱼密度应该控制在小于4kg/m3为最佳。30小时后,怀头鲇自然产卵受精,经过抽样检测发现受精卵数量为30万颗左右,受精率为90.5%。

4. 鱼苗孵化:将受精卵收集后,采用循环流水孵化,为保证良好的孵化环境,鱼卵孵化器控制水温、水质、水氧、水流和受精卵密度,水温控制在26℃,水流速度控制为0 .3米/秒,密度控制在50万粒/立方米,保持水流通畅,及时清除环道中卵膜,保证水质清新;36小时后,待受精卵内鱼苗即将破膜而出,调整水温至29℃,6小时内,受精卵出膜,而后重新调整水体温度为24℃。经过检测发现存活率达92%以上,只有极少部分成为死卵或者出膜过早能量消耗太大而死亡。

5. 鱼苗短期培育: 2天之后,待怀头鲇苗在孵化系统内能够正常平游后,将怀头鲇苗平稳转移至提前已使用10mg/L高锰酸钾过夜浸泡消毒的室内长条形水泥平池中(规格为5m×1m×0 .6m),怀头鲇苗种放养密度为1万尾/m3。期间正常养殖,待怀头鲇苗卵黄消耗殆尽准备开口。开口时,需要投喂刚刚破膜的鲢鱼苗,鲢鱼苗数量为怀头鲇苗数量的6倍,持续投喂4天之后便可投喂稍大的饵料苗。期间,水泥平池内水体温度通过温控设备始终控制在24℃,使用微孔纳米增氧器进行增氧,并且通过微流水对平池内水体进行更换以保证池内水体水质。通过在怀头鲇幼苗培育期间进行控温、纳米增氧以及微流水换水不仅能够使怀头鲇苗始终生活在适宜的水环境下,同时也减少了外界环境变化对怀头鲇苗产生应激作用从而有利于生长。

6. 亲鱼产后培育:由于采用自然产卵受精的方式,亲鱼伤亡少,产后亲鱼用2~3%浓度的盐水消毒2~3分钟后,放入培育池中继续加强培育,作为下一次繁殖的亲鱼,亲鱼培育方法与产前培育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从4月8日开始繁殖,到当年11月初结束,共繁殖7次,全年产苗6440万尾。

实施例2循环水自然产卵情况下,亲鱼催产密度对怀头鲇受精率的影响

为了确定室内循环水怀头鲇亲鱼催产的最佳密度,我们从培育池中挑选肛门发红、个体大的怀头鲇亲本设置了4组催产密度分别为1kg/m3、1 .5kg/m3、2 .5kg/m3、3.5kg/m3亲鱼催产组别,亲本雌雄配比为1:1。催产注射的亲本全部转移至架设在孵化池中的网箱内,孵化池规格为直径3米的圆形孵化池,水深1.5米,网箱规格为1 .5×1 .5m×1.5m。采用胸鳍腋窝一次注射法,催产药物为地欧酮(DOM)、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三种药剂的混合物,其中雌鱼用量如下:DOM 4mg/kg,LRH-A210μg/kg,HCG 1100单位/kg,雄鱼注射量为雌鱼注射量的一半。设施水体温度控制在25℃,30小时后,怀头鲇自然产卵受精,依次统计各组别受精率分别为85 .3%、92.5%,65.2%、21 .6%。从实验数据可知,水体温度控制在25℃时,室内循环水怀头鲇亲鱼最佳催产密度为1 .5kg/m3。

实施例3室内受精卵孵化温度对怀头鲇受精卵脱膜的影响

从网箱中收集所有受精卵全部转移至鱼卵孵化器中,鱼卵孵化内受精卵密度设置为18万粒/m3,鱼卵孵化器内有下进上出的流水持续进行水体替换,流速为0 .2m3/h,另外通过控制鱼卵孵化器内升温装置,设置4个温度梯度组别,分别为温度设置1(调试水体孵化过程温度为24℃);温度设置2(调试水体孵化过程中前30小时为24℃,后调整为26℃);温度设置3(调试水体孵化过程中前32小时为24℃,后调整为26℃);温度设置4(调试水体孵化过程中前36小时为24℃,后调整为26℃);分别统计怀头鲇受精卵脱膜情况。

实验结果如下:

温度设置1(温度全程设置为24℃)全部脱膜时间为48小时,脱膜时间跨度为12小时;

温度设置2(前30小时为24℃,后调整为26℃)全部脱膜时间为36小时,但是脱膜时间跨度较长,为6小时;

温度设置3(前32小时为24℃,后调整为26℃)全部脱膜时间为36小时,但是脱膜时间跨度较短为4小时;

温度设置4(前36小时为24℃,后调整为26℃)全部脱膜时间为40小时,脱膜时间跨度为5小时,且在温度调整前已经开始脱膜;

综合考虑发现,室内受精卵控温孵化温度设置为前32小时为24℃,后调整为26℃,脱膜时间较短且出膜一致性最佳。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