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一种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项目实施阶段以及实施阶段的各个环节物料需求特性构建物料指标库;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通过加权平均、逐层收敛的方式确定评价对象的低碳绿色综合指数,进而获取各项目的最终低碳绿色评分;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指标层的取值;通过德尔菲法对各层权重进行赋值;通过对构建完成的碳排放评价体系进行瘦身,生成权重分配表。方案针对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从设计和施工两个角度进行了碳排放核算评价,站在电网建设应用的角度深化细化了各项评价指标,立足行业特点,为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Q10/06 专利申请号:2022101786552 申请日:202202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2-08-09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排放评估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已显著影响气候的稳定性,带来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包括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洋温度的升高,大范围积雪和冰川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等等。如何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环境管理制度,在已有的评价框架基础上,可以将气候因素纳入评价范围,对碳排放量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

2003年颁布实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试行)》对温室气体的评价做出了一些指导,其中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能源规划的环境目标中提出了“减少”、“限制”或“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指导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还未将温室气体纳入评价范围。2006年,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我国出版,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14年我国重新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使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更加健全完善。由于我国在绿色建筑上面的持续不断地发展壮大,而原本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对绿色建筑的要求,所以2019年我国颁发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该版本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更加满足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要求。

目前在林业、农业、城市住宅、建筑等领域中国已有少数案例在环评中纳入气候因素,但电网建造与一般建筑存在显著性差异,需要立足行业特征,结合工程实际,建立输变电工程绿色建造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电网设计、建造、交付全过程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建立了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输变电工程建设碳排放核算及评价体系,可实现对已完成项目的低碳性进行后评估和对新建项目的低碳设计参考,从设计阶段的选材、选型和选址等方面减少建设碳排放,并对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进行实时碳排放监管,依托基建全过程综合数字化管理平台,对项目的施工和设计提供指导。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项目实施阶段以及实施阶段的各个环节物料需求特性构建物料指标库;

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通过加权平均、逐层收敛的方式确定评价对象的低碳绿色综合指数,进而获取各项目的最终低碳绿色评分;

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指标层的取值;

通过德尔菲法对各层权重进行赋值;

通过对构建完成的碳排放评价体系进行瘦身,生成权重分配表。

作为优选,所述项目实施阶段包括有项目设计阶段和项目施工阶段,所述项目设计阶段和项目施工阶段均包括的项目有变电站工程和输电线路工程,通过对变电站工程和输电线工程阶段各个工况环节的规划设计,获取表征需求的物料指标库。

作为优选,所述物料指标库的建立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项目需求的物资特性对物料进行分类,将联系密切的指标归为同一类,构建指标群,通过不同的指标群构建物料指标库。

作为优选,低碳绿色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GI为低碳绿色综合指数,以百分制计;α为目标层权重;β为准则层权重;γ

作为优选,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指标层的取值包括如下步骤:

采用目标值分级的方式对定性类指标进行分级;分别取值为0和1;

采用实际值分级的方式对定量类指标进行分区,根据工程项目碳排放量的对碳污染边界划分三个区间,根据各工况物料碳排放总量占用总碳排放的比重确定落入的区间。

作为优选,区间的划分原则如下:

占用总碳排放总量5%以下的工程指标为一类指标,碳污染评分为0;

占用总碳排放总量5%至20%的工程指标为二类指标,碳污染评分为0.5;

占用总碳排放总量20%以上的工程指标为三类指标,碳污染评分为1。

作为优选,通过对构建完成的碳排放评价体系进行瘦身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项目工程样本数据,保留准则层下表征碳排放量>90%的5项定量指标数据生成对应的权重分配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针对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从设计和施工两个角度进行了碳排放核算评价,站在电网建设应用的角度深化细化了各项评价指标,立足行业特点,为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的一种最佳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碳排放评价体系设计的原则:总体根据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MRV)体系方法学,立足行业特征,结合工程实际,以一级指标同时分别设立多个具体的子指标。在众多指标中,把联系密切的指标归为一类,构成指标群,形成不同的指标层,有利于全面清晰的反映研究对象。产出效益为核心,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针对性原则:结合输变电工程建设工艺流程、设备、资源能源与原材料消耗等,针对性地设计评估指标,衡量工程绿色低碳状况;

典型性原则:评价指标尽可能准确反映工程设计、建设及管理过程各环节的综合特征,指标层次、权重以及评价标准的设置都应结合输变电工程特征进行设计,确保评价指标具有一定典型代表性;

可量化原则: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评价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选取的指标应该具有可量化的特点,以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同时数据来源要有稳定性、权威性,保证正确评估研究对象;

层次化原则:在一级指标下分设多个具体的子指标,从宏观/整体层面到微观/局部层面,形成不同的指标层,有利于全面清晰的反映研究对象;

有效性原则:指标内容要与评价目标、评价任务一致,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普适性。原则上指标之间应该既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能够全面评价研究对象的整体态势;

如图1所示,一种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项目实施阶段以及实施阶段的各个环节物料需求特性构建物料指标库;

项目实施阶段包括有项目设计阶段和项目施工阶段,所述项目设计阶段和项目施工阶段均包括的项目有变电站工程和输电线路工程,通过对变电站工程和输电线工程阶段各个工况环节的规划设计,获取表征需求的物料指标库,其中,表1为各个输电线路工程各个工序其对应的碳排放量;表2为变电站工程各个工序及其对应的碳排放量。

表1.输电线路工程碳排放总量

表2.变电站工程碳排放总量

物料指标库的建立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项目需求的物资特性对物料进行分类,将联系密切的指标归为同一类,构建指标群,通过不同的指标群构建物料指标库。

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通过加权平均、逐层收敛的方式确定评价对象的低碳绿色综合指数,进而获取各项目的最终低碳绿色评分。

低碳绿色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GI为低碳绿色综合指数,以百分制计;α为目标层权重;β为准则层权重;γ

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指标层的取值;

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指标层的取值包括如下步骤:

采用目标值分级的方式对定性类指标进行分级;分别取值为0和1;

采用实际值分级的方式对定量类指标进行分区,根据工程项目碳排放量的对碳污染边界划分三个区间,根据各工况物料碳排放总量占用总碳排放的比重确定落入的区间。

区间的划分原则如下:

占用总碳排放总量5%以下的工程指标为一类指标,碳污染评分为0;

占用总碳排放总量5%至20%的工程指标为二类指标,碳污染评分为0.5;

占用总碳排放总量20%以上的工程指标为三类指标,碳污染评分为1。

通过德尔菲法对各层权重进行赋值;具体的,考虑到全行业统计资料获取的限制和分类统计的难度,权重赋值基于主观权重法(即菲尔德专家打分法),同时参考统计数据和案例分析结果。德尔菲方法通常是由一定数量的专家组组成,通常专家组比专家个人考虑的更加全面,可以通过信息、知识的协同使权重更加合理。因此,由课题组甲乙双方拟定专家库名单,按照规定通过函件征询专家组成员意见,专家组成员之间通过调查的反馈材料匿名地交流意见,经过若干轮反馈,专家们的意见逐渐集中,最终获得有统计意义的专家集体判断结果。

通过对构建完成的碳排放评价体系进行瘦身,生成权重分配表。

通过对构建完成的碳排放评价体系进行瘦身包括如下步骤:

具体的,构建的评价体系内指标库内在的冗余程度和灵敏程度达标,不存在多余指标(即某些指标之间高度相关),且具有普适性。依托指标库,在保证信息完备的前提下,利用收集到的工程样本数据,结合案例调研和专家咨询,保留准则层下表征碳排放量最大的5项定量指标(>90%碳排放量),有效提高系统的操作效率并保证体系的准确性。

以上所述之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发明一种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范围,本发明的范围包括并不限于本具体实施方式,凡依照本发明之形状、结构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