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大纵坡斜井缓冲平台变坡点处二衬变坡施工临时支架

一种大纵坡斜井缓冲平台变坡点处二衬变坡施工临时支架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纵坡斜井缓冲平台变坡点处二衬变坡施工临时支架,该支架包括设在斜井洞身缓冲平台的变坡位置的隧道钢模二衬台车以及内端头模板。所述隧道钢模二衬台车的顶部设有面板,一端设有二衬台车端头,一侧设有二衬变坡混凝土;所述面板上设有数个呈三角支撑形状的模板定位固定桩,每个模板定位固定桩上沿环向设有环向双拉筋;所述二衬变坡混凝土的内侧设有防水板,该防水板与所述面板之间嵌有所述内端头模板。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经济性好、安全性高、施工质量有保证,可广泛应用于隧道洞身发生变坡,在变坡点处,二衬混凝土变坡、衔接施工时的临时支架。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速公路、铁路特长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纵坡斜井缓冲平台变坡点处二衬变坡施工临时支架。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公路建设工程的快速发展,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公路隧道工程,特别是高速公路长、大隧道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整个公路建设中逐年增多,特长隧道为确保施工、运营期间的通风效果,多以设置斜井的方式进行通风排烟,而隧道斜井的设置往往纵坡较大,对于大纵坡隧道二衬混凝土的安全、快速、优质的施工,在施工技术和施工经验上是一个新的起点。而对于连续变坡混凝土的施工,国内工程已研究总结甚多,已形成了很完整的施工技术和指南,但是,针对隧道内封闭式拱形模筑二衬混凝土发生连续变坡施工的研究和总结少之又少。

目前,在长、大纵坡隧道通风斜井设计中,在洞身中段会设置缓冲平台,在缓冲平台处,洞身纵坡发生连续变坡,随之隧道二衬也发生变坡,按照传统的隧道二衬施工工艺,在缓冲平台变坡点处,由于二衬钢模台车的刚性局限性,致使二衬会遗留一片间隔段,二衬不能连续施工。如果采用传统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完成间隔段的二衬施工需定制模板,搭设支撑支架及工作面平台完成,这样施工速度慢、加固耗费辅助材料多,耗费的人工较多,且加固不当容易造成跑模、胀模、漏浆等问题;施工质量差、施工危险性较大,花费成本高。所以,在变坡处,如何安全快速地完成封闭式拱形模筑混凝土连续变坡的施工,和如何采用快速、经济、安全的支撑支架完成混凝土的变坡施工,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简单易操作、安全性好的大纵坡斜井缓冲平台变坡点处二衬变坡施工临时支架。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大纵坡斜井缓冲平台变坡点处二衬变坡施工临时支架,其特征在于:该支架包括设在斜井洞身缓冲平台的变坡位置的隧道钢模二衬台车以及内端头模板;所述隧道钢模二衬台车的顶部设有面板,一端设有二衬台车端头,一侧设有二衬变坡混凝土;所述面板上设有数个呈三角支撑形状的模板定位固定桩,每个模板定位固定桩上沿环向设有环向双拉筋;所述二衬变坡混凝土的内侧设有防水板,该防水板与所述面板之间嵌有所述内端头模板。

所述模板定位固定桩是由宽度为50mm、高度为60mm、壁厚为4mm的小槽钢制成。

所述内端头模板是由长度不等、宽度为200mm、厚度为50mm的木板安装形成。

所述二衬台车端头上的映射点的环向间距为200mm。

所述环向双拉筋是指2根Φ25的螺纹钢筋,该环向双拉筋距离所述内端头模板的两端各150m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设置内端头模板,将洞内缓冲平台变坡点处的二衬混凝土在变坡时快速、安全施工完毕,并且能够平顺衔接,解决了大纵坡隧道内纵坡发生变坡,在变坡点处二衬混凝土施工速度慢、施工质量差、施工危险性大的技术难题。

2、本发明采用整体式钢模二衬台车上的内端头模板完成变坡点二衬混凝土施工,一次安装,重复使用,减少木材等周转材料损耗,减少人工投入与资源浪费,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省了总体工期,提高了工程质量,提高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并节约了生产成本。

3、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经济性好、安全性高、施工质量有保证,可广泛应用于隧道洞身发生变坡,在变坡点处,二衬混凝土变坡、衔接施工时的临时支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构造图。

图2为本发明的纵断面图。

图3为本发明的横断面图。

图4为本发明的细部分解图。

图中:1—变坡点;2—斜井洞身缓冲平台;3—二衬变坡混凝土;4—隧道钢模二衬台车;5—调平层;6—二衬台车端头;7—内端头模板;8—面板;9—防水板;10—映射点;11—模板定位固定桩;12—木板;13—环向双拉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大纵坡斜井缓冲平台变坡点处二衬变坡施工临时支架,该支架包括设在斜井洞身缓冲平台2的变坡位置的隧道钢模二衬台车4以及内端头模板7。

隧道钢模二衬台车4的顶部设有面板8,一端设有二衬台车端头6,一侧设有二衬变坡混凝土3;面板8上设有数个呈三角支撑形状的模板定位固定桩11,每个模板定位固定桩11上沿环向设有环向双拉筋13;二衬变坡混凝土3的内侧设有防水板9,该防水板9与面板8之间嵌有内端头模板7。

其中:模板定位固定桩11是由宽度为50mm、高度为60mm、壁厚为4mm的小槽钢制成。

内端头模板7是由长度不等、宽度为200mm、厚度为50mm的木板12安装形成。

二衬台车端头6上的映射点10的环向间距为200mm。

环向双拉筋13是指2根Φ25的螺纹钢筋,该环向双拉筋13距离内端头模板7的两端各150mm。

具体应用如下:

如图1,在变坡点1前后的调平层5高度进行放坡、调低,为内端头模板7的设置提供充足的操作空间,待防水板9挂设完成后,将计算的内端头模板7放样在防水板9上,并标记。

如图2~4在二衬台车端头6上,再次放样、标记内端头模板7的映射点10,以环向每200mm的间距标记一点,根据已计算出的数据,用角尺和钢卷尺垂直拉量,把二衬台车端头6的每个映射点10按计算长度垂直映射至面板8内,将映射在面板8上标记成型的点采用细线绳全环拉量,复核映射点10的精确性,经检验合格后,使用红色墨斗弹出面板8上的内端头面,这样,内端头断面完全映射在了面板8内。

按照映射的内端头点,采用50mm×60mm×4mm(宽×高×壁厚)的小槽钢,在面板8上按照内端头断面的线型环向焊接一排模板定位固定桩11,每个模板定位固定桩11的间距为500mm。

焊接成型的模板定位固定桩11环向采用2根Φ25的螺纹钢筋内附焊接在模板定位固定桩11上,常规的二衬端头钢模在内端头模板的使用中,操作繁琐,具有空间的局限性,而且在安装时,不能安装出内端头断面的线型,所以使用L(不等)×200mm×50mm(长×宽×高)的优质木板12作为内端头模板7。拉量防水板9上标记点与面板8映射点10之间的间距,按拉量的间距,切割等长度的木板12,将木板12楔进面板8与防水板9之间(木板宽度200mm,所以所有标点距离也为200mm,可以消除板缝,防止漏浆),紧贴两根环向双拉筋13,待全部木板安装完成,对内端头模板7进行纵向加固、锚定,这样就形成了变坡点1处二衬变坡混凝土3施工的临时支架。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