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建筑垃圾处理系统的操作方法

一种建筑垃圾处理系统的操作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垃圾处理系统的操作方法,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包括搅拌组件和成型组件,所述搅拌组件用于免烧砖原料的混合搅拌,所述成型组件用于将搅拌组件输送来的浆料成型并养护,所述成型组件包括升降板、底板、模板、驱动机构以及蒸汽养护机构,本发明能够实现建筑垃圾的搅拌、成型处理,成型组件中借助于四个模板和底板构成的成型区,实现了免烧砖的浇注成型,再利用蒸汽养护机构对其进行短暂的养护处理,加速其表面干燥成型,从而实现了免烧砖的快速成型。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19273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马鞍山市新桥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0929352.0

  • 发明设计人 吕春霞;李良柱;夏皖萱;朱翠平;

    申请日2019-08-08

  • 分类号B28B13/02(20060101);B28B7/00(20060101);B28B11/24(20060101);B28C5/16(20060101);B28C5/08(20060101);B28C7/16(20060101);

  • 代理机构34138 芜湖思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房文亮

  • 地址 243000 安徽省马鞍山市慈湖高新区霍里山大道北段1669号2栋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29:07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建筑垃圾处理系统的 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垃圾是指在工程中由于人为或者自然等原因产生的建筑废料,包括废渣 土、弃土、淤泥以及弃料等。这些材料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但 却是在建筑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 效果,所以其处理环节的考虑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技术中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建筑材料时,均须添加一定量的水泥及其他配 料来提高所制成品的强度和成型性能,以使得所制产品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

现有的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免烧砖的技术方案为破碎、筛分、搅拌混合、浇注 成型、自然养护等。搅拌和成型过程一般位于两个地方,搅拌后的浆料转移较为 不便,且对于成型阶段,多采用半自动成型机或全自动成型机进行成型,再运至 他处进行自然养护,但是现有的全自动成型机多存在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缺陷, 而对于半自动成型机,则存在成型效率低,成型后的产品输送不便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垃圾处理系统的操作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 中导致的上述缺陷。

一种建筑垃圾处理系统的操作方法,包括搅拌组件和成型组件,所述搅拌组 件用于免烧砖原料的混合搅拌,所述成型组件用于将搅拌组件输送来的浆料成型 并养护;

所述成型组件包括底座、包括升降板、底板、模板、驱动机构以及蒸汽养护 机构,所述升降板的顶面设有导轨,所述底板滑动连接于导轨上,所述模板有四 个且呈四边形排列,模板的底部连接至驱动机构以实现四个模板的同步向内聚拢 和向外打开,驱动机构的下端安装于底座上,所述模板的外侧还连接有导向机构, 所述升降板的底面连接至驱动机构,以实现模板向内聚拢和向外打开的同时升降 板也随之上下移动,所述蒸汽养护机构位于底板的正上方并通过支撑架与底座连 接,蒸汽养护机构能够在开合机构的作用下下降至底板处对由底板、模板构成的 成型区内的坯料进行相应的蒸汽养护处理。

优选的,所述搅拌组件包括搅拌桶、搅拌电机、搅拌轴、进料管、加料口以 及螺旋输送机构,所述搅拌桶的顶部设有顶盖,所述搅拌电机安装于顶盖上且其 输出端连接至搅拌轴,搅拌轴的侧面沿其长度方向等距设置有所述的搅拌叶片, 所述搅拌桶的底部设有排料管,所述螺旋输送机构安装于排料管的下端并与其垂 直设置,螺旋输送机构的末端连接有输送软管,所述进料管和加料口均设置于顶 盖上。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伸缩机构、连接块、顶杆以及导向座,所述伸缩 机构的输出端连接至连接块,每个模板与连接块之间均铰接有连杆,所述顶杆固 定于连接块的顶部且顶杆的上端与导向座连接,所述导向座安装于升降板的底 面。

优选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导向杆和导向板,所述导向杆的一端固定于模板 的外侧,导向杆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导向板上的导向孔内,所述底座上设有支撑 柱,所述导向板安装于支撑柱上。

优选的,所述蒸汽养护机构包括两个罩体和一个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安装于 其中一个罩体的顶部并与其内部连通,另外一个罩体上设有进料管,所述开合机 构包括四连杆机构、支撑件、连接板、立板、横杆、拉杆,所述四连杆机构为平 行四边形且有四个,四连杆机构的一端连接于罩体的侧面,其另一端连接至支撑 件的侧面,所述支撑件安装于垂直于导轨方向上的导向板的侧面,所述横杆连接 于同一个罩体上的两个四连杆机构之间,所述拉杆的一端与横杆转动连接,拉杆 的另一端与立板转动连接,所述立板固定于连接板上,连接板安装于相邻的两个 导向杆之间。

优选的,所述成型组件还包括与底板上的滑轨相配合的辅助输送组件,该辅 助输送组件分别位于底板的两侧,其具体包括辅助轨道和轨道基座,辅助轨道安 装于轨道基座上,轨道基座通过托板安装于导向板的顶部。

优选的,所述螺旋输送机构包括送料电机、送料管、轴杆以及螺旋叶片,所 述送料管与排料管垂直设置且一体成型,送料电机安装于送料管的一端且其输出 端连接至轴杆,所述螺旋叶片安装于轴杆的周侧,送料管的末端安装有封盖,所 述输送软管连接至封盖上,输送软管的另一端连接至注料管。

优选的,所述伸缩机构具体为直线电机或液压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处理系统采用搅拌组件与成型组件的组合,实现了建筑垃圾从 颗粒状到免烧砖成型的再生利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搅拌、成型过程分散,浆料 转移成本高,效率低的缺陷,且无需准备多个浇注模板,节约了材料成本。

2、本发明借助于四个模板和底板构成的成型区,实现了免烧砖的浇注成型, 再利用蒸汽养护机构对其进行短暂的养护处理,加速其表面干燥成型,从而实现 了免烧砖的快速成型。

3、本发明借助于驱动机构实现了模板自动开合以及底板的同步升降,即在 需要成型时,模板与底板合拢构成一个成型区,进行浇注成型,在需要转移成型 的产品时,模板本身之间以及与底板分离,底板被顶升至一定高度,借助于升降 板上设置的滑轨,再经辅助输送组件转移至他处,实现了产品的快速成型和转移, 此外,本发明的开合机构也能够随着导向杆的移动实现罩体的自动开合,提高了 整体结构的紧凑性和操作的便捷性,无需额外设置电动或液压驱动设备。

4、本发明的成型过程简单,不需要复杂的结构设计,制造成本低,且能够 实现免烧砖的快速成型,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搅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搅拌组件的正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合拢后的成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合拢后的成型组件的正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中合拢后的成型组件不同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底板及升降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搅拌组件,10-搅拌桶,11-搅拌电机,12-搅拌轴,13-进料管,14-加料 口,15-螺旋输送机构,151-送料电机,152-送料管,153-轴杆,154-螺旋叶片, 155-封盖,16-顶盖,17-搅拌叶片,18-排料管,19-输送软管,110-堵板;

2-成型组件,20-底座,21-升降板,22-底板,23-模板,24-驱动机构,241- 伸缩机构,242–连接块,243-连杆,244-顶杆,245-导向座,25-蒸汽养护机构, 251-罩体,252-进气管,26-导轨,27-导向机构,271-导向杆,272-导向板,273- 导向孔,28-开合机构,281-四连杆机构,282-支撑件,283-连接板,284-立板, 285-横杆,286-拉杆,287-进料管,9-辅助输送组件,29-辅助输送组件,291- 辅助轨道,292-轨道基座,293-托板,210-支撑架,211-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 限于下列实施例。

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建筑垃圾处理系统的操作方法,包括搅拌组件1 和成型组件2,所述搅拌组件1用于免烧砖原料的混合搅拌,所述成型组件2用 于将搅拌组件1输送来的浆料成型并养护;

所述成型组件包括底座20、升降板21、底板22、模板23、驱动机构24以 及蒸汽养护机构25,所述升降板21的顶面设有导轨26,所述底板22滑动连接 于导轨26上,所述模板23有四个且呈四边形排列,模板23的底部连接至驱动 机构24以实现四个模板23的同步向内聚拢和向外打开,驱动机构24的下端安 装于底座20上,所述模板23的外侧还连接有导向机构27,所述升降板21的底 面连接至驱动机构24,以实现模板23向内聚拢和向外打开的同时升降板21也 随之上下移动,所述蒸汽养护机构25位于底板22的正上方并通过支撑架210与底座20连接,蒸汽养护机构25能够在开合机构28的作用下下降至底板22 处对由底板22、模板23构成的成型区内的坯料进行相应的蒸汽养护处理。

所述搅拌组件1包括搅拌桶10、搅拌电机11、搅拌轴12、进料管13、加料 口14以及螺旋输送机构15,所述搅拌桶10的顶部设有顶盖16,所述搅拌电机 11安装于顶盖16上且其输出端连接至搅拌轴12,搅拌轴12的侧面沿其长度方 向等距设置有搅拌叶片17,所述搅拌桶10的底部设有排料管18,所述螺旋输送 机构15安装于排料管18的下端并与其垂直设置,螺旋输送机构15的末端连接 有输送软管19,所述进料管13和加料口14均设置于顶盖16上。

所述驱动机构24包括伸缩机构241、连接块242、顶杆244以及导向座245, 所述伸缩机构241的输出端连接至连接块242,每个模板23与连接块242之间 均铰接有连杆243,所述顶杆244固定于连接块242的顶部且顶杆244的上端与 导向座245连接,所述导向座245安装于升降板21的底面。借助于连杆243驱 动模板23做水平横向移动,实现其打开和合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机构27包括导向杆271和导向板272,所述导向 杆271的一端固定于模板23的外侧,导向杆271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导向板272 上的导向孔273内,所述底座20上设有支撑柱211,所述导向板272安装于支 撑柱211上。

所述蒸汽养护机构25包括两个罩体251和一个进气管252,所述进气管252 安装于其中一个罩体251的顶部并与其内部连通,另外一个罩体251上设有注料 管287,所述开合机构28包括四连杆机构281、支撑件282、连接板283、立板 284、横杆285、拉杆286,所述四连杆机构281为平行四边形且有四个,四连杆 机构281的一端连接于罩体251的侧面,其另一端连接至支撑件282的侧面,所 述支撑件282安装于垂直于导轨26方向上的导向板272的侧面,所述横杆285 连接于同一个罩体251上的两个四连杆机构281之间,所述拉杆286的一端与横 杆285转动连接,拉杆286的另一端与立板284转动连接,所述立板284固定于 连接板283上,连接板283安装于相邻的两个导向杆271之间。罩体251在下行 至最低点时,两个罩体251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总罩体,且其下端与模板23的上 端面相接触,形成一个相对密封的养护空间,此时,借助于进气管252向内通入 蒸汽,进行短暂的养护处理,加速产品表面的干燥成型,利于脱模。此外,为了 降低脱模阻力,可事先在模板23的内壁喷涂脱模剂或设置成利于脱模的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螺旋输送机构15包括送料电机151、送料管152、轴杆 153以及螺旋叶片154,所述送料管152与排料管18垂直设置且一体成型,送料 电机151安装于送料管152的一端且其输出端连接至轴杆153,所述螺旋叶片154 安装于轴杆153的周侧,送料管152的末端安装有封盖155,所述输送软管19 连接至封盖155上,输送软管19的另一端连接至注料管287。

本发明的成型组件2还包括与底板22上的导轨26相配合的辅助输送组件 29,该辅助输送组件29分别位于底板22的两侧,其具体包括辅助轨道291和轨 道基座292,辅助轨道291安装于轨道基座292上,轨道基座292通过托板293 安装于导向板272的顶部。其中,轨道基座292的底面要高于模板23的顶面并 与升降板21上升至最高点时的高度保持一致,如此,辅助轨道291才能与导轨 26相配合,将底板22及其上的产品转移至他处,同时也便于下一个底板22的 送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机构241具体为直线电机或液压缸,当然也可以选 择其他类似设备,以实现升降板21的升降。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

搅拌过程:首先通过进料管13向搅拌桶10内通入经粉碎筛分后的建筑垃圾 混合料,接着启动搅拌电机11开始搅拌,搅拌过程中不断加入相应的其他混合 料以及水,待混合完全后,打开排料管18侧面设置的堵板110,并开启送料电 机151,浆料经输送软管19排至成型区内;

成型过程:首先人工或借助于机械手将底板22沿着辅助轨道291组件运至 升降板21上,接着伸缩机构241收缩,驱动模板3向内收拢,导向杆271也会 随之模板23一起移动,与此同时,导向杆271带动连接板283向内移动,罩体 251在四连杆机构281的作用下也随之向底板的中心靠拢并下降,当罩体251下 降至最低点时,底板22、模板23构成了成型区,此时通过罩体251上的进料管 287向成型区内浇注浆料,浇注完成后,借助于进气管252向罩体251内通入蒸 汽,进行短暂的养护处理,加速产品表面的干燥成型,利于脱模。养护结束后, 伸缩机构241伸出,模板23与底板22分离并向外侧移动,连接板283在导向杆 271的作用下也向外移动,借助于四连杆机构281驱动罩体251向导向板272处 移动并随之升高,底板22上升至最高点时,导轨26与辅助轨道291齐平,此时 的罩体251也与坯料完全分离并位于其两侧,人工或借助于机械手水平推动底板 22并将其转移至他处,下一个底板22再进入到成型工位,继续下次成型。

本发明中,为了提高浆料浇注后分布的均匀性,可在升降板21的底部加装 振动电机,浇注完成后启动振动电机进行振实,再通入蒸汽养护。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发明。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 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发明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 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发明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