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基于XML、VXML开放接口的智能网开放系统

基于XML、VXML开放接口的智能网开放系统

摘要

一种基于XML、VXML开放接口的智能网开放系统,包括智能网一侧的业务控制点和智能外设、第三方业务提供商一侧的应用服务器;在业务控制点和智能外设中分别设有XML解释器和VXML解释器,并分别向应用服务器提供呼叫控制接口和语音浏览接口。利用开放的接口系统不仅可以降低目前网络运营商的业务开发与维护成本,还为第三方业务提供商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54527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4-11-1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电信技术研究院;

    申请/专利号CN200310108580.8

  • 申请日2003-11-11

  • 分类号H04L12/46;

  • 代理机构上海欣创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袁会庆

  • 地址 200122 上海市浦东南路1835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5:39:0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11-05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H04L12/46 授权公告日:20081231 终止日期:20181111 申请日:20031111

    专利权的终止

  • 2008-12-31

    授权

    授权

  • 2008-04-30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080328 申请日:20031111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 2007-03-21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070302 申请日:20031111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 2005-01-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4-11-10

    公开

    公开

查看全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智能网开放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和语音可扩展标记语言(VXML)开放接口的智能网开放系统。

背景技术

智能网(IN)是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于1992年制定出标准的一个以计算机和数据库为核心的系统平台。它是一种业务提供网络,其目的是利用独立于业务的功能模块、功能实体的标准通信,有效地利用已有的资源,快速、简便、灵活地为所有的通信网络(包括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移动通信网等)提供各种新的补充业务。国际电信联盟电信分部(ITU-T,即原先的CCITT)在第一能力集(CS-1)中定义了25种业务,38种业务属性,目前典型的业务有300、800等。

智能网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包含:业务控制点(SCP)、业务管理点(SMP)、业务交换点(SSP)、业务数据点(SDP)、业务管理接入点(SMAP)、业务生成环境点(SCEP)和智能外设(IP)。图中,信令链路用短划线表示,数据链路用点线表示,而话路用实线表示。

随着互联网(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深入普及,用户对IN与Internet互通业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ITU-T第11研究组于1997年9月成立了IN与Internet综合的专题研究小组,提出了IN与Internet互通的总体功能模型。

图2示出第四能力集(CS-4)的IN/Internet互通的网络结构。可以看出,在传统智能网一侧所包含的功能实体仍然是专用资源功能(SRF)、业务控制功能(SCF)、业务数据功能(SDF)、业务交换功能(SSF)和呼叫控制功能(CCF)。但这些功能实体需要进行相应的扩展。在Internet侧需提供的功能实体是PINT服务器、呼叫控制功能(CCF)、业务交换功能(SSF)和会话管理功能(SM)。在两网交界处提供业务应用网关功能(SAGF)、信令网关功能(SGF)和业务控制网关功能(SCGF)。

现有的IN/Internet互通网络结构有如下的缺点:

(1)业务网的封闭性

智能业务逻辑运行环境在呼叫控制点(SCP)处,而业务生成环境为业务生成环境点(SCEP)。智能业务逻辑开发和运行都在一个独立的智能网结构中完成。

在这种封闭的结构下,网络运营商要负责所有业务和应用的开发和维护。这就很难实现业务开发和部署的灵活性,特别是网络运营商很难获得对特定市场内的商业需求的深层了解。因此推出新业务的周期很长。

(2)CS-4模型的实施难点

IN与Internet互通的业务虽然极具想象力,但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应用。其原因在于ITU-T提出的IN/Internet互通模型在实现时存在下述问题:

a)新增实体多,对网络结构影响较大;

b)网络实现比较困难,投资大,周期长;

c)对Internet上的第三方业务提供商(即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CP))的开放性不够,ICP需要通过复杂的PINT协议来访问电信网资源;

d)没有提供通过PSTN来访问Internet上内容的有效途径。

因此,探讨并建立一个简化、实用的IN/Internet互通系统结构模型是IN与Internet互通业务进入使用阶段的重要环节。另外,为了使Internet业务开发商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能够方便、快速、独立地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智能网与互联网的互通类(PINT)业务,推进IN/Internet互通业务更好地发展,智能网必须为ICP开放简便、易用的呼叫控制接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智能网开放系统,包括智能网一侧的业务控制点和智能外设以及第三方业务提供商一侧的应用服务器,其中:

在业务控制点中设有可扩展标记语言(XML)解释器,业务控制点除了具有传统的业务控制功能之外还向应用服务器提供呼叫控制接口;

在智能外设中设有语音可扩展标记语言(VXML)解释器,智能外设除了具有专用资源功能之外还向应用服务器提供语音浏览接口;

应用服务器进行业务数据和用户数据的存储、管理和维护,完成业务逻辑的开发、运行和控制,并且处理与业务有关的行为;

业务控制点与智能外设通过INAP信令链路耦合;业务控制点和智能外设分别通过XML/HTTP数据链路和VXML/HTTP数据链路与应用服务器耦合。

本发明的智能网开放系统在其智能网一侧还包括业务交换点,它与呼叫控制点通过INAP信令链路耦合,它与智能外设通过ISUP/TUP信令链路耦合。

本发明的智能网开放系统在其第三方业务提供商一侧还包括业务数据点,它与应用服务器通过数据链路耦合。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智能网基本结构;

图2示出第四能力集的IN/Internet互通的网络结构;

图3示出智能网开放系统结构;

图4示出Internet侧发起的新业务的一例的业务流程示意图;

图5示出PSTN侧发起的新业务的一例的业务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基于XML、VXML开放接口的智能网开放系统

图3示出本发明的基于XML、VXML开放接口的智能网开放系统的结构。它是在CS-4互通模型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电信研制开发提供IN与Internet互通业务的解决方案。在IN侧,智能网开放系统具有业务控制点(SCP)、智能外设(IP)和业务交换点(SSP);在第三方业务提供商一侧具有应用服务器(AS)。

在业务控制点中设有可扩展标记语言(XML)解释器,这样,业务控制点除了具有传统的业务控制功能之外还向应用服务器提供呼叫控制接口(SCP-AS接口)。呼叫控制接口基于http协议,SCP向ICP发送请求时,内容格式采用参数定义的编码串方式,即键值接口定义方式。SCP收到ICP的请求或响应时,内容格式采用XML编码方式。

在智能外设中设有语音可扩展标记语言(VXML)解释器,这样,智能外设除了具有专用资源功能之外还向应用服务器提供语音浏览接口(IP-AS接口)。语音浏览接口基于http协议,采用标准的VXML格式组织业务逻辑。语音浏览接口协议采用VXML2.0标准。考虑到开放业务的应用,在VXML2.0的基础上扩展了二次呼叫、传真、限时呼叫和计费功能。

业务控制点与智能外设通过INAP信令链路耦合;业务控制点和智能外设分别通过XML/HTTP数据链路和VXML/HTTP数据链路与应用服务器耦合。

基于XML、VXML开放接口的智能网开放系统在其智能网一侧还包括业务交换点,它与呼叫控制点通过INAP信令链路耦合,它与智能外设通过ISUP/TUP信令链路耦合。

基于XML、VXML开放接口的智能网开放系统在其第三方业务提供商一侧还包括业务数据点,它与应用服务器通过数据链路耦合。

所有的业务控制和业务逻辑全部由ICP自行开发和管理,而智能网只作受动的业务分析和执行。

与传统智能网相比,其主要的区别体现在业务开发的模式及业务逻辑控制点的位置上。智能网开放系统将业务逻辑的运行控制功能从传统的智能网中分离出来,由第三方业务应用服务器承担。通过向第三方业务开发商提供标准的开放接口协议,为智能业务提供呼叫控制、计费控制和连接管理等功能。

同CS-4的互通模型相比,基于XML、VXML开放接口的智能网开放系统有如下特点:

a)一种平台能够承载多种业务,可以同时支持从IN侧触发的业务和从ICP侧触发的业务,满足互通类业务的需求;

b)新增实体少,对现有网络结构改动较少,易于实施推广;

c)接口协议靠近Web现有技术,第三方业务开发商可以在不做任何升级的情况下,利用自身优势方便、独立地开发出更多地智能业务。

XML、VXML接口协议是一种抽象的、面向对象、独立于具体网络技术的可编程语言。它将新的业务应用从现有的通信网络中隔离出来,业务逻辑在网络外部开发和运行,并通过分布式处理环境以一种标准的和可靠的方式访问通信网络信息以及使用网络内部的能力。

XML、VXML接口协议与现有Web技术风格相近、技术相互兼容。通过该接口协议可以将Internet领域内灵活的应用开发模型引入到传统电信领域内,使任何独立业务开发商都能够开发基于公众和专用通信网络功能的增值应用,从而极大地促进新业务的开发。

随着通信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第三方业务提供者提供开放的接口,建立新一代智能网——面向公众的、开放的通信业务支撑网络,快速有效地提供丰富、高质量和个性化的跨网业务,促成独立业务运营商和独立业务提供商的形成。在基于XML、VXML开放接口的智能网开放系统的开放模式下,业务提供商既可以是电信运营商,也可以是电信以外的第三方业务提供商。业务提供商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对特定市场内的商业需求的深层了解,不仅可以推出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智能业务,而且可以大大缩短新业务的推出周期,从而极大地促进新业务的开发,为用户带来了繁荣业务市场。第三方业务提供商的引入,不仅降低了目前网络运营商业务开发与维护的成本,而且丰富智能业务的种类,提高了通信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2.PSTN与互联网互通类新业务

根据发起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Internet侧发起的新业务和PSTN侧发起的新业务。

2.1 Internet侧发起的新业务

图4示出Internet侧发起的新业务的一例的业务流程示意图。用户在线浏览网页时对某一互通业务感兴趣,输入相应信息并发起业务请求到相应的应用服务器(Web Server);服务器响应该请求并通知智能网SCP有业务请求;SCP读取ICP传送的业务控制信息,通知IP向ICP请求相应的业务逻辑流程;IP收到业务逻辑后解释执行,执行完成后,向ICP报告执行结果。

业务举例:语音短信

业务描述:Internet用户将文本或歌曲等信息发送给电话用户。

业务流程:

(1)用户在网页上填入文本(或点播歌曲)信息、需要发送的电话号(固定电话或手机的号码)和主/被叫用户名,完成后提交业务请求到Web服务器;

(2)Web服务器对该请求作出响应,并将该业务的请求(控制)信息通知SCP;呼通被叫号码;

(3)用户呼通后SCP通知IP向ICP请求并执行当前业务逻辑;

(4)用户收听发送的信息内容。

2.2 PSTN侧发起的新业务

图5示出PSTN侧发起的新业务的一例的业务流程示意图。业务发起用户为电话网侧用户。用户拨打接入码触发一智能网业务,当SCP收到请求后识别到该业务为互通业务,并向ICP发送业务请求;ICP响应并处理当前请求后回送业务控制信息;SCP根据业务控制指示IP向ICP请求并执行业务逻辑(特定业务也可不必使用IP),执行完成后SCP向ICP报告业务执行结果。

业务举例:语音短信重听功能

业务描述:当被叫用户收听到一封语音短信时,系统会通知该短信的编号及密码。这样被叫用户就可以在任意话机上,在系统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拨打短信重听业务的接入码,按照系统的提示输入短信的编号和密码来重新收听这封短信了。

业务举例:语音短信重听功能

业务描述:当被叫用户收听到一封语音短信时,系统会通知该短信的编号及密码。这样被叫用户就可以在任意话机上,在系统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拨打短信重听业务的接入码,按照系统的提示输入短信的编号和密码来重新收听这封短信了。

业务流程:

(1)用户在电话终端上拨打短信重听业务的接入码;

(2)SCP在收到SSP的上报后判断该智能业务类别,识别为语音短信重听功能,并向Web服务器发送业务请求;

(3)Web服务器响应SCP的请求,SCP得到呼叫控制脚本XML,对其进行解析,并通知SSP建立与IP的连接;

(4)IP向Web服务器请求获取重听语音短信的业务逻辑,并得到响应;

(5)用户按照IP的放音提示输入短信编号和密码;

(6)Web服务器对短信编号和密码进行验证,并将验证结果以一段VXML脚本的方式返回IP;

(7)IP对被叫用户播报短信,若为文字内容,则IP进行TTS合成后,放给用户听,若为语音文件(如歌曲、或验证失败通知),则IP从服务器上下载后,放给用户听。

上面以示范的例子说明,利用本发明的基于XML、VXML开放接口的智能网开放系统可以开发出许多新的业务。虽然开放的接口技术本身不能给传统的智能网运营商带来新的业务,但可以降低目前网络运营商业务开发与维护的成本,并且给具有创新能力的互联网业务提供商提供了一个极其广阔的施展空间,为用户带来繁荣的业务市场。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