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分析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及基于脂肪酸组成的食用植物油真伪鉴别方法

一种用于分析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及基于脂肪酸组成的食用植物油真伪鉴别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分析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及基于脂肪酸组成的食用植物油真伪鉴别方法。其分析方法步骤如下:将待测食用植物油样品经甲酯化后去除杂质,得到前处理后的样品,备用;将前处理后的样品放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采用选择离子扫描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测定,分析得到样品中脂肪酸组成。其处理过程比较简单,快速,重复性好,精确度高,可同时处理多个样品;采用选择性离子模式,灵敏度高,可分析食用植物油中30多种脂肪酸的定性定量分析;运用蒙特卡洛模拟多种食用植物油同时掺伪情况,利用化学计量学多类分类方法,可以同时实现几种食用植物油的真伪鉴别,且可识别出几种食用植物油同时掺伪的情况。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09004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10-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1410338395.6

  • 申请日2014-07-16

  • 分类号G01N30/02;

  • 代理机构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乔宇

  • 地址 430062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徐东二路2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1:44:2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3-23

    授权

    授权

  • 2014-10-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N30/02 申请日:201407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10-0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分析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及基于脂肪酸组成的食用植物 油真伪鉴别方法,属于食品质量安全领域。

背景技术

食用油是国民营养必需品和重要生活日用品。民以食为天,油脂是人体必须的三大营养 来源之一,也是国民重要的生活日用品近年来我国食用油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不法商贩受利 益驱使,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屡禁不止。2010年曝光的“地沟油”事件,引起全社会对食 用植物油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使消费者“谈油色变”。卫生部曾两轮向社会征集“地沟油”检 测方法,至今尚无公布有效方法。2013年10月台湾曝光棉籽油添加香精冒充花生油的“造假 事件”。近日,地沟油风波又起,“毒麻花”事件再次引发消费者对食用油及油炸产品的安全恐 慌。伪劣食用油在市场上流通,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给食用油产业遭受了严重不 良影响。因此,亟需研究建立食用植物油保真技术,为食用油市场最严格的监管提供必要的 技术支撑,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我国主要的食用植物油有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葵花籽油、芝麻油、玉米 胚芽油、米糠油、茶油、橄榄油、亚麻籽油、棉籽油、棕榈油、葡萄籽油、核桃油等。建立 食用植物油的真伪鉴别技术是防止“地沟油”、低价油掺伪,保证食用油质量与安全的直接有 效措施。脂肪酸是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成分和国家标准中重要的品质参数,国内外专家尝试利 用脂肪酸组成建立食用植物油的保真与掺伪鉴别技术,并声称建立了食用油的保真与掺伪鉴 别(甚至定量掺伪鉴别)技术。这些方法存在明显的不足:(1)现有的脂肪酸分析方法仅能 准确定量分析食用植物油中10余种甚至更少种脂肪酸,无法实现食用植物油的保真与掺伪鉴 别。若仅利用食用油中主要脂肪酸,国外专家已证实利用几种食用油可调和出与橄榄油相似 脂肪酸组成的油脂,因此,仅利用主要脂肪酸信息建立的食用植物油保真与掺伪鉴别与定量 掺伪技术可靠程度值得质疑;(2)现有基于主要脂肪酸组成建立的食用油保真与掺伪鉴别技 术,仅讨论了掺伪一种食用油的情况,而且仅利用少数样品(n<10)掺伪后脂肪酸的直观变 化趋势鉴别掺伪,这些方法忽略了同类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的分布,鉴别的正确率不高。 因此,发展新的能够反映食用植物油全脂肪酸组的检测技术,进而建立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 组成特征文库,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食用植物油的保真与掺伪模型,对真正有效的杜绝 食用植物油的掺伪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用于分析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及基于脂 肪酸组成的食用植物油真伪鉴别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分析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将待测食用植物油样品经甲酯化后去除杂质,得到前处理后的样品,备用;

2)将前处理后的样品放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采用选择离子扫描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 测定,其中,质谱条件:离子源:电子轰击源,电子能量为70eV;离子源温度250℃,四级 杆温度150℃;接口温度280℃;选择离子扫描模式;选择离子检测:m/z=55,67,74,79;

3)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工作站的积分功能,获得信噪比大于10的色谱峰,利用各色 谱峰对应的质谱和保留时间信息,采用与标准品质谱和保留指数对比的方法确定/推断脂肪酸 甲酯结构,同时将色谱峰面积归一化后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样品中脂肪酸甲酯组分的定 量分析,得到各脂肪酸甲酯含量,由此反映出衍生前即甲酯化前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的组成。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样品前处理为:

1)将100-200μL待测油样加入离心管中;

2)加入2mL体积比为4:1-1:4的石油醚和乙醚溶液,1mL0.4M的KOH的CH3OH溶液 为甲酯化试剂;涡旋振荡,静止反应1.5-4.0小时;

3)混合振荡,并静置10-20分钟后,加入1-4mL去离子水;取上层50μL,定容到 0.5mL-2.0mL,供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

上述方案中,所述步骤2)中的色谱条件:载气:氦气,载气流速为1.2mL/分钟;进样 量:1-3μL;分流比10:1-40:1;进样口温度220℃;升温程序:初始温度100℃,保持0.2min, 升温速率10℃·min-1升温至215℃,保持0.1min,然后以升温速率2℃·min-1升温至224℃,保 持0.2min;溶剂延迟时间3min。

上述方案中,所述步骤2)中使用的色谱柱:DB-23柱(30m×0.25mm,0.25μm)。

上述方案中,所述步骤3)中的确定和推断脂肪酸甲酯结构的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a) 识别样品中的直链饱和脂肪酸甲酯:如化合物的质谱中四个选择性离子相对强度的大小顺序 为74>55>67(79),且与相同或相近色谱条件下某一直链饱和脂肪酸甲酯标准品的保留时间相 差小于0.2min,则可判定该化合物为与其保留时间最接近的直链饱和脂肪酸甲酯,利用该方 法识别出食用植物油样品中所有直链脂肪酸甲酯;(b)计算样品中除直链饱和脂肪酸甲酯外其 它化合物的等效链长:利用下面公式计算除饱和脂肪酸甲酯外其它脂肪酸甲酯等效链长 (ECL);

ECL(x)=n+RT(x)-RT(n)RT(n+1)-RT(n)              公式1

其中RT(x),RT(n),RT(n+1)分别代表该未知脂肪酸甲酯及其相邻前后的直链饱和 脂肪酸甲酯的保留时间,n是未知脂肪酸甲酯相邻前面的直链饱和脂肪酸甲酯中脂肪酸部分 的碳原子数;通过搜索相似或相同色谱条件下的标准品等效链长数据库确定未知脂肪酸甲酯 的结构;(c)以上步骤无法确定结构的脂肪酸甲酯,利用质谱中四个选择性离子的相对强度 推测其类型,最大峰为74,55,67,79分别推断为支链饱和脂肪酸甲酯,单不饱和脂肪酸甲酯, 双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

基于脂肪酸组成的食用植物油真伪鉴别方法,包括:

a利用上述用于分析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获得不同种类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 组成,根据各种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的检测结果,建立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组成数据库;

b利用蒙特卡洛方法将上述数据库中的各种食用植物油以随机比例勾兑成为模拟掺伪油 样品,各掺伪油样品的脂肪酸组成结合抽取的样品的脂肪酸组成及随机比例通过加权得到;

c基于步骤a得到的各种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和步骤b的掺伪油样品中脂肪酸组成 数据,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食用植物油与掺伪食用植物油的分类模型;

d利用上述用于分析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对待测食用植物油样品的脂肪酸 组成进行分析;

e利用上述建立的食用植物油与掺伪食用植物油的分类模型,基于待测食用植物油样品 脂肪酸组成对该待测食用植物油的真伪进行判定。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利用蒙特卡洛方法将上述数据库中的各种食用植物油以随机比例勾 兑成为模拟掺伪油样品,包括在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组成数据库的每种食用植物油中随机各抽 取一个样品,并以随机比例勾兑获得多个模拟掺伪油样品,及模拟一种食用植物油含量至少 为80mol%,另外以随机比例混配的其它种食用植物油含量总和为余量的掺伪油样品多个。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化学计量学方法为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支持向量机 (SVM)、回归与分类树(CART)或随机森林(RF)等化学计量学方法。

本方法的优点:

1、处理过程比较简单,快速,重复性好,精确度高,可同时处理多个样品;

2、采用选择性离子模式,灵敏度高,可分析食用植物油中30多种脂肪酸的定性定量分 析;

3、运用蒙特卡洛模拟多种食用植物油同时掺伪情况,利用化学计量学多类分类方法,可 以同时实现几种食用植物油的真伪鉴别,且可识别出几种食用植物油同时掺伪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298个食用植物油与600个模拟掺伪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组成的主成分分析得分 图;

图2为亚麻籽油与五种大宗食用植物油的主成分分析得分图;

图3为亚麻籽油与掺伪亚麻籽油的支撑向量机分类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菜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分析方法

样品处理:准确量取150μL菜籽油于10mL具塞的聚丙烯离心管中;加入2mL体积比为 1:1的石油醚和乙醚溶液,1mL0.4M的KOH的CH3OH溶液为甲酯化试剂;涡旋振荡,静 止反应2.5小时;再次混合振荡,并静置15分钟后,加入2mL去离子水;混合振荡,以4500 转/分钟离心2分钟,取上清液,并稀释20倍,供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

样品测定:

色谱条件:载气:氦气,载气流速为1.2mL/分钟;进样量:1μL;分流比20:1;进样口 温度220℃;升温程序:初始温度100℃,保持0.2min,升温速率10℃·min-1升温至215℃, 保持0.1min,然后以升温速率2℃·min-1升温至224℃,保持0.2min;溶剂延迟时间3min;

质谱条件:离子源:电子轰击源,电子能量为70eV;离子源温度250℃,四级杆温度 150℃;接口温度280℃;选择离子扫描模式;选择离子检测:m/z=55,67,74,79。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工作站的自动积分和手动积分功能,获得信噪比大于10的色谱 峰的峰面积,利用各色谱峰对应的质谱和保留时间信息,采用与标准品质谱和保留指数对比 的方法确定/推断脂肪酸甲酯结构,步骤如下:(a)识别样品中的直链饱和脂肪酸甲酯:如化 合物的质谱中四个选择性离子相对强度的大小顺序为74>55>67(79),且与相同或相近色谱条 件下某一直链饱和脂肪酸甲酯标准品的保留时间相差小于0.2min即将阈值设定为0.2min,则 可判定该化合物为与其保留时间最接近的直链饱和脂肪酸甲酯,利用该方法识别出食用植物 油样品中所有直链脂肪酸甲酯;如表1所示,可识别到菜籽油中直链饱和脂肪酸12个;(b) 计算样品中除直链饱和脂肪酸甲酯外其它化合物的等效链长:利用下面公式计算除饱和脂肪 酸甲酯外其它脂肪酸甲酯等效链长(ECL);

ECL(x)=n+RT(x)-RT(n)RT(n+1)-RT(n)          公式1

其中RT(x),RT(n),RT(n+1)分别代表该未知脂肪酸甲酯及其相邻前后的直链饱和 脂肪酸甲酯的保留时间,n是未知脂肪酸甲酯相邻前面的直链饱和脂肪酸甲酯中脂肪酸部分 的碳原子数;通过搜索相似或相同色谱条件下的标准品等效链长数据库确定未知脂肪酸甲酯 的结构(等效链长阈值0.1);(c)以上步骤无法确定结构的脂肪酸甲酯,利用质谱中四个选 择性离子的相对强度推测其类型,最大峰为74,55,67,79分别推断为支链饱和脂肪酸甲酯, 单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双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其鉴定结果如表1所示, 共鉴定获得34脂肪酸甲酯,与全扫描模式(扫描范围50-450)只能鉴定出19个脂肪酸甲酯 相比(见表2),可多鉴定出15个脂肪酸,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同 时将色谱峰面积归一化后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样品中脂肪酸甲酯组分的定量分析,得到 各脂肪酸甲酯含量,由此反映出衍生前即甲酯化前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

实施例2五种大宗食用植物油的保真与掺伪鉴别方法

利用实施例1中用于分析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分析五种大宗食用植物油包括 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葵花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建立了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组成 数据库。样品来源:17个大豆,75个花生,57个葵花籽,76个菜籽和73芝麻样品,共298个, 利用物理压榨法获得的各食用植物油样品。

利用蒙特卡洛方法,即在数据库中的五种食用植物油随机各抽取一个样品,以随机比例 勾兑获得模拟掺伪油样品300个。同时为了考察方法效果,模拟一种食用植物油含量为 90mol%,随机比例混配的其它四种食用植物油含量总和为10mol%的掺伪油各60个,共计600 个掺伪油样。各掺伪油样品的脂肪酸组成结合抽取的样品的脂肪酸组成及随机比例进行加权 得到。将898个油样的脂肪酸组成输入MetaboAnalyst (http://www.metaboanalyst.ca/MetaboAnalyst/faces/Home.jsp)数据处理平台进行主成分分析, 如图1所示,五种食用植物油可获得完全分离,证明本专利发明的方法可以防止五种食用植物 油中任意一种冒充另一种;同时,对于芝麻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当掺伪量等于10%时, 可以实现几乎完全正确鉴别。

利用食用植物油数据处理平台上随机森林方法,基于样品中的脂肪酸组成,对上述898 样品进行分类,建立了食用植物油与掺伪食用植物油的分类模型即5种食用植物油的保真与 掺伪鉴别模型,如表3所示,正确识别率为99.4%。其中大豆油错误率较高,考虑到其它四 种油的价格低,利用其它食用植物油掺伪大豆油的情况在实际市场上很少出现,本专利建立 的判别模型适合于食用植物油的保真与掺伪鉴别。

采用上述用于分析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对待测食用植物油样品脂肪酸的组 成进行分析,利用上述建立的食用植物油保真与掺伪鉴别模型,基于待测食用植物油样品中 脂肪酸组成对该待测食用植物油样品的真伪进行判定。

实际掺伪样品验证:如表4所示比例混配掺伪油,包括五种食用植物油分别以10%和20% 掺伪量掺入了另一种食用植物油,五种食用植物油分别以10%,20%为掺伪量掺入了等比例 的其它四种食用植物油。利用上述用于分析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对20个掺伪油样脂肪酸组成进 行分析,获得各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组成,并利用上述建立的五种食用植物油保真与掺伪鉴别 的模型,将待测样品的脂肪酸组成输入Matlab平台建立的5种食用植物油的保真与掺伪鉴别 模型,属于结果为五种食用植物油之一或掺伪食用植物油,经鉴别,本案例20种食用植物油 全部正确被判为掺伪油,证明本专利方法可以用于多种食用植物油掺伪的鉴别。

实施例3: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分析方法

样品处理:准确量取150μL待测亚麻籽油样于10mL具塞的聚丙烯离心管中;加入2mL 体积比为4:1的石油醚和乙醚溶液,1mL0.4M的KOH的CH3OH溶液为甲酯化试剂;涡旋 振荡,静止反应3小时;再次混合振荡,并静置20分钟后,加入3mL去离子水;混合振荡, 以4500转/分钟离心2分钟,取上清液,并稀释20倍,供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

样品测定

色谱条件:载气:氦气,载气流速为1.2mL/分钟;进样量:3μL;分流比40:1;进样口 温度220℃;升温程序:初始温度100℃,保持0.2min,升温速率10℃·min-1升温至215℃, 保持0.1min,然后以升温速率2℃·min-1升温至224℃,保持0.2min;溶剂延迟时间3min;

质谱条件:离子源:电子轰击源,电子能量为70eV;离子源温度250℃,四级杆温度 150℃;接口温度280℃;选择离子扫描模式;选择离子检测:m/z=55,67,74,79。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工作站的自动积分和手动积分功能,获得信噪比大于10的色谱 峰的峰面积,利用各色谱峰对应的质谱和保留时间信息,采用与标准品质谱和保留指数对比 的方法确定/推断脂肪酸甲酯结构,步骤如下:(a)识别样品中的直链饱和脂肪酸甲酯:如化 合物的质谱中四个选择性离子相对强度的大小顺序为74>55>67(79),且与相同或相近色谱条 件下某一直链饱和脂肪酸甲酯标准品的保留时间相差小于0.2min即将阈值设定为0.2min,则 可判定该化合物为与其保留时间最接近的直链饱和脂肪酸甲酯,利用该方法识别出食用植物 油样品中所有直链脂肪酸甲酯;如表5所示,可识别到亚麻籽油中直链饱和脂肪酸11个;(b) 计算样品中除直链饱和脂肪酸甲酯外其它化合物的等效链长:利用下面公式计算除饱和脂肪 酸甲酯外其它脂肪酸甲酯等效链长(ECL);

ECL(x)=n+RT(x)-RT(n)RT(n+1)-RT(n)      公式1

其中RT(x),RT(n),RT(n+1)分别代表该未知脂肪酸甲酯及其相邻前后的直链饱和 脂肪酸甲酯的保留时间,n是未知脂肪酸甲酯相邻前面的直链饱和脂肪酸甲酯中脂肪酸部分 的碳原子数;通过搜索相似或相同色谱条件下的标准品等效链长数据库确定未知脂肪酸甲酯 的结构(等效链长阈值0.1);(c)以上步骤无法确定结构的脂肪酸甲酯,利用质谱中四个选 择性离子的相对强度推测其类型,最大峰为74,55,67,79分别推断为支链饱和脂肪酸甲酯, 单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双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其鉴定结果如表5所示, 共鉴定获得28个脂肪酸甲酯,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同时将色谱峰 面积归一化后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样品中脂肪酸甲酯组分的定量分析,得到各脂肪酸甲 酯含量,由此反映出衍生前即甲酯化前亚麻籽油中脂肪酸的组成,见表5。

实施例4亚麻籽油的掺伪鉴别方法

利用实施例3中的用于分析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分析五种大宗食用植物油 (包括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葵花籽油)及亚麻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建立了食 用植物油脂肪酸组成数据库。样品来源:17个大豆,75个花生,57个葵花籽,76个菜籽, 73芝麻和20个亚麻籽,利用物理压榨法获得的各食用植物油样品。

利用蒙特卡洛方法,即在数据库中随机抽取一个亚麻籽油样品,其含量为90mol%,随机 比例混配的五种大宗食用植物油(包括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葵花籽油)含量 总和为10mol%的掺伪油各42个,各掺伪油样品的脂肪酸组成结合抽取的样品的脂肪酸组成 及随机比例进行加权得到。将上述318食用植物油样品和42个掺伪油样品的脂肪酸组成输入 MetaboAnalyst(http://www.metaboanalyst.ca/MetaboAnalyst/faces/Home.jsp)数据处理平台进 行主成分分析,如图2所示,亚麻籽油与五种食用植物油获得完全分离,证明发明的方法可 以防止五种食用植物油中任意一种或其调和冒充亚麻籽油。

利用MetaboAnalyst数据处理平台上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上述318食用植物油样品 和42个掺伪油样品进行分类。建立了亚麻籽油的保真与掺伪鉴别模型,如图3所示,掺伪量 为10%时,正确识别率为95.6%。

采用上述实施例3中用于分析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对待测亚麻籽油样品脂 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利用上述建立的亚麻籽油保真与掺伪鉴别模型,基于待测亚麻籽油样品 中脂肪酸组成对该待测亚麻籽油的真伪进行判定。

实际掺伪样品验证:从上述20个亚麻籽油样品中,根据脂肪酸组成选取两种具备代表性 的亚麻籽油,选取大豆油掺杂其中,掺杂量为10%,20%,30%,50%,调配掺伪亚麻油。利 用本发明中的分析方法对8个掺伪油样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并利用建立的亚麻籽油保真与 掺伪鉴别的模型,将待测样品的脂肪酸组成输入MetaboAnalyst (http://www.metaboanalyst.ca/MetaboAnalyst/faces/Home.jsp)数据处理平台建立的该模型,属 于结果为亚麻籽油或掺伪亚麻籽油,结果显示8种掺伪亚麻油全部正确被判为掺伪油,证明 本专利方法可以用于亚麻籽油掺伪鉴别。

表1 选择性离子扫描模式测得菜籽油脂肪酸组成

注1:脂肪酸A:B n-x c,其中A为脂肪酸的碳原子数;B为双键数;x表示最末端的 双键距末端的碳原子数;c表示所有双键为顺式结构。

注2:不饱和脂肪酸定性根据保留指数,其中正常字体为通过对比参考文献中标准品 数据确定,倾斜字体是根据Chrombox数据库,‘-’是根据质谱特征推测可能结构

参考文献:L.X.Zhang,B.B.Tan,M.M.Zeng,H.M.Lu,Y.Z.Liang,Establishment of  reliable mass spectra and retention indices library:Identification of fatty acids in human plasma  without authentic standards,Talanta88(2012)311-317

Chrombox数据库:http://www.chrombox.org/index.html

表2 全扫描模式测得菜籽油脂肪酸组成

注1:脂肪酸A:B n-x c,其中A为脂肪酸的碳原子数;B为双键数;x为最末端的双 键距末端的碳原子数;c表示所有双键为顺式结构。

注2:不饱和脂肪酸定性根据保留指数,其中正常字体为通过对比根据参考文献中标 准品数据确定,倾斜字体是根据Chrombox数据库,‘-’是根据质谱特征推测可能结构

参考文献:L.X.Zhang,B.B.Tan,M.M.Zeng,H.M.Lu,Y.Z.Liang,Establishment of  reliable mass spectra and retention indices library:Identification of fatty acids in human plasma  without authentic standards,Talanta88(2012)311-317

Chrombox数据库:http://www.chrombox.org/index.html

表3 随机森林分类结果

表4 20个掺伪油的混配比例

注:SB:大豆油;SF:葵花籽油;SO:芝麻油;RS:菜籽油;PO:花生油

表5 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

注1:脂肪酸A:B n-x c,其中A为脂肪酸的碳原子数;B为双键数;x为最末端的双 键距末端的碳原子数;c表示所有双键为顺式结构。

注2:不饱和脂肪酸定性根据保留指数,其中正常字体为通过对比根据参考文献中标 准品数据确定,倾斜字体(标记b处)是根据Chrombox数据库,‘-’(标记c处)是根据 质谱特征推测可能结构;

参考文献:L.X.Zhang,B.B.Tan,M.M.Zeng,H.M.Lu,Y.Z.Liang,Establishment of  reliable mass spectra and retention indices library:Identification of fatty acids in human plasma  without authentic standards,Talanta88(2012)311-317;

Chrombox数据库:http://www.chrombox.org/index.html

以上所述仅为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所列举的几个具体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 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故凡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述的特征、结构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 或修饰,均应包括在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