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可加工性和耐蚀性优良的锌-铝合金镀敷钢板的生产方法及装置

可加工性和耐蚀性优良的锌-铝合金镀敷钢板的生产方法及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加工性和耐蚀性优良的锌-铝基合金镀敷钢板的生产方法,其在包含35~55重量%的锌、0.5~3重量%的硅、0.005~1.0重量%的铬、0.01~3.0重量%的镁、0.001~0.1重量%的钛和余量为铝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镀敷浴中对基体锌-铝基合金镀敷钢板进行镀敷。该方法能够生产出锌-铝基合金镀敷钢板,因基于镀敷层内的Cr对金属间化合物层(Zn-Al-Si-Cr)的控制和AlCr2的形成而具有优良的可加工性,减少了成形时镀敷层的剥离及镀敷膜的裂纹的发生,即使在加工后耐蚀性仍优良,由于Mg2Si合金相及对氧化膜形成的抑制,因而具有更加优良的耐蚀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57218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联合铁钢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310314043.2

  • 申请日2013-07-24

  • 分类号C23C2/06(20060101);C23C2/12(20060101);C23C2/04(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16 北京三幸商标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刘激扬

  • 地址 韩国釜山广域市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1:57:2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11-03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C23C 2/06 专利号:ZL2013103140432 登记生效日:20231019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权利人:东国控股株式会社 变更后权利人:东国涂覆金属株式会社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权利人:韩国首尔市 变更后权利人:韩国首尔市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5-12-09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C23C2/06 登记生效日:2015112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30724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5-11-18

    授权

    授权

  • 2014-03-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23C2/06 申请日:201307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2-1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加工性及耐蚀性优良的锌-铝合金镀敷钢板的 生产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确保基体钢板的耐蚀性,镀锌钢板基于经济性和丰富的 资源而被广为利用,且是最普遍使用的镀敷钢板。并且,为提高 镀锌钢板的耐蚀性,进行了很多研究。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六十 年代后期提出了具有55%Al-Zn含量的镀铝钢板(又称为“镀铝锌 板(Galvalume)”),直到目前表现出优良的耐蚀性和美丽的外观。

这种镀铝钢板与镀锌钢板相比,耐蚀性和耐热性更优良,因 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消音器、家用电器、耐热材料等。

例如,日本特开昭57-47861号公开了一种在铁中含有Ti的铝 钢板,日本特开昭63-184043号公开了一种在铁中含有C、Si、Cu、 Ni以及少量Cr的镀铝钢板,而日本特开昭60-243258号公开了一 种含有0.01~4.0%的锰、0.001~1.5%的钛和3.0~15.0%的硅的镀 铝钢板。

此外,为了抑制基于铝和铁的反应的Fe-Al合金层的生长或 抑制铝金属急速向铁内扩散,向铝镀敷浴中添加10%以下的Si。 由于通过该方法生产的镀敷钢板的可加工性及耐热性比较优良, 因而被广泛用于汽车的消音器、热水器、供暖器、电饭锅内胆等 耐热部件。

但是为了抑制合金层的形成而添加的硅可能经常损害镀敷钢 板的表面外观并且不利地使表面外观不清晰。在这一点上,已知 通过添加少量的镁可一定程度地解决这种由于添加硅而引起的表 面外观的损伤(Sprowl的第3,055,771号美国专利)。

此外,在最近几年,用于汽车尾气系统的部件的寿命延长, 带来了对通过将Cr导入到镀铝钢板而获得的钢板的开发。例如, 日本特开昭63-18043号公开了一种含有1.8~3.0%的铬的镀敷钢 板,日本特开昭63-47456号公开了一种含有2~3%的铬的钢板。

同时,Zn-Al合金镀敷钢板表现出加工切割部不能充分发挥耐 蚀性的缺点。这种现象是由于锌-铝合金层的露出于切割剖面部的 一面因防止铁的腐蚀的牺牲防蚀性锌的减少而导致耐蚀性下降而 引起的。此外,Zn-Al合金镀敷钢板具有在加工后耐蚀性劣化的缺 点,原因在于形成的是不具有异质合金相的镀敷层并且接口面在 弯曲加工或拉制加工后使用时易损坏,所以加工后耐蚀性被劣化。

为了解决这种现象,韩国专利第0586437号公开了一种在镀 敷浴中镀敷耐蚀性优良的Zn-Al-Mg-Si合金镀敷钢板材料的方法, 该镀敷浴含有45~70重量%的铝、3~10重量%的镁、3~10重量% 的硅、余量为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并且在韩国专利第0928804 号公开了一种耐蚀性及可加工性优良的Zn-Al-Mg合金镀敷钢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做出的,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 在于提供一种镀敷锌-铝基合金镀敷钢板的方法,其通过向常规锌 -铝-硅镀敷浴中同时添加适当含量的铬、镁以及钛来进一步提高可 加工性及耐蚀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镀敷锌-铝基合金镀敷钢 板的方法,其通过向镀敷浴中添加预定量的钙来抑制镀敷钢板的 表面上MgO氧化膜的形成。

本发明的又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形成氮云(幕)的装置,其 通过以氮气包围由镀敷浴的表面向上的镀敷钢板的周围,以进一 步抑制镀敷钢板的表面上氧化膜的形成。

根据本发明,上述及其它目的可以通过提供一种具有优良可 加工性和耐蚀性的锌-铝基合金镀敷钢板的生产方法来实现,该方 法包含在含有35~55重量%的锌、0.5~3.0重量%的硅、0.005~ 1.0重量%的铬、0.01~3.0重量%的镁、0.001~0.1重量%的钛、 余量为铝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镀敷浴中对基底锌-铝基合金镀敷 钢板进行镀敷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生产锌-铝基合金镀敷钢 板的方法,其通过向镀敷浴中进一步添加基于镁的总重量为1~10 重量%的钙,以抑制镀敷钢板的表面上MgO氧化膜的形成。

上述镀敷层可以在普通镀铝锌钢板的典型表面组织上形成 Mg2Si相、Al相、Zn相、MgZn2相、Al-Zn-Mg-Ca混合相、 Al-Zn-Si-Cr-Ca混合相和AlCr2相的组合。

同时,优选地,考虑由低附着量的镀层以及由此不稳定生长 的晶粒所致的耐蚀性的劣化和由高附着量所致的低经济效率,将 镀敷附着量设定为20~100g/m2(基于一个表面)。

此外,镀敷浴的温度为550~650℃,并将镀敷后的冷却速度 控制为15~30℃/秒。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形成氮云的装置,其通过 以氮气包围从镀敷浴的表面向上的镀敷钢板的周围,从而进一步 抑制镀敷钢板的表面上氧化膜的形成。

本发明的装置设置在用于生产锌-铝基合金镀敷钢板的镀敷 浴的表面和气刀之间,在从上述镀敷浴向上的镀敷钢板的周围形 成氮云。

这种装置可以包括:下端氮排出条,从上述镀敷浴的表面隔 开预定距离,用于沿着上述镀敷钢板的周围向上述镀敷浴的表面 方向排出氮气;侧面盖,以向上倾斜的方式,从上述下端氮排出 条的侧部,向上述镀敷钢板的方向延伸;上端氮排出条,形成于 上述侧面盖的上表面来向下方排出氮气。

根据本发明,通过适当调节镀敷浴的成分来控制金属间化合 物层及结晶粒的大小,能够生产出可加工性和耐蚀性优良的锌-铝 合金镀敷钢板。

此外,通过向镀敷浴中添加适当含量的钙并以氮云包围从镀 敷浴向上的镀敷钢板的周边,解决了抑制镀敷钢板表面形成MgO 氧化膜以及镀敷层表面质量劣化的问题。

因此,期待本发明将广泛应用于建筑内外饰材料、家电用部 件及耐热材料等的需要耐蚀性的领域。

附图说明

从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 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其它优点,其中:

图1为显示镀铝锌基Mg和Mg-Cr-Ca镀敷钢板的表面照片(放 大1000倍)。

图2为显示镀铝锌基Mg和Mg-Cr-Ca镀敷钢板的剖面照片(放 大2000倍)。

图3为说明通过添加镀铝锌基Mg和Mg-Cr-Ca而产生的抑制 MgO氧化膜的形成的示意图。

图4为说明形成氮气坝的装置(形成氮云的装置)的平面示意 图。

图5为沿图4的A-A′剖面的剖视图。

图6为图4中所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镀敷浴含有35~55重量%的锌。锌对铁 具有优良的牺牲防蚀性,因而起到抑制腐蚀的作用。需要确保35 重量%以上的锌。这是因为当锌含量低于该范围时,镀敷浴的温度 将上升,由此增加浮渣并且降低可加工性,这对操作具有负面影 响。此外,当锌含量为55重量%以上时,由于镀敷钢板的比重上 升将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且经济效率下降。

本发明的镀敷浴含有0.5~3.0重量%的硅。硅具有抑制合金 层的生长的作用,能有效提高镀敷浴的流动性并且赋予光泽的效 果,应以0.5重量%以上的添加量来进行添加。硅在镀敷层中的关 键作用为控制基体钢板与铝的合金层的形成。若硅的添加量为0.5 重量%以下,则硅的功能受限且可加工性显著下降。另一方面,若 硅的添加量超过3重量%,则在镀敷层的表面上过度产生和生长作 为有助于提高镀敷层的耐蚀性的因素的Mg2Si,使得表面粗糙并在 早期引起表面变色并阻碍后处理的被覆特性。因此,优选地,硅 的添加量为0.5~3重量%。

添加于镀敷浴的铬起到在镀敷层的表面形成致密的钝态氧化 膜的作用,提高镀铝钢板的耐蚀性并因为铬均匀地分布于镀敷浴 中而使镀敷层的晶粒微小化。

并且,铬起到形成聚集于镀敷层内的预定形态的Al-Zn-Si-Cr 混合相的带(band)(图2)的作用。存在于镀敷层内的铬与铝反应形 成AlCr2相,起到提高可加工性及加工后断裂面的耐蚀性的作用。 铬使得能够将上述硅的含量控制为3重量%以下并防止硅在镀敷 层内以针状形态过度析出。

已知提供这种效果的铬的含量为0.1以上(Sprowl的第 3,055,771号美国专利)。但是,在本发明的方法中铬的含量为 0.005~1.0重量%。若铬的含量为0.005重量%以下,铬不能快速 均匀地分布在镀敷浴中,当其含量在1.0重量%以上时,则随着铬 含量的增加需要使镀敷槽的温度上升,浮渣(dross)增加,该浮渣 附着于镀敷钢板的表面而不利地使外观受损。

因此,优选地,铬的添加量为0.005~1.0重量%。

并且,本发明的镀敷浴含有0.01~3.0重量%的镁。

与铬一同添加的镁与接触镀敷层的空气中的氧相结合形成钝 态膜,来防止氧向合金层的内部扩散,并抑制额外的腐蚀以此改 善耐蚀性。在腐蚀和形成局部电池的过程中,由镀敷层中的镁和 硅的反应形成的Mg2Si相(参照图1和图2)和由镁和锌的反应形成 的MgZn2相的存在,通过锌的牺牲防蚀性,起到降低腐蚀速度的 作用。此外,镁与铝反应而阻断氧的渗透,从而显著改善剪切断 面的耐蚀性。

若镁的添加量为0.01重量%以下,则分散度及与氧化特性相 关的耐蚀性的改善效果小,若超过3.0重量%,则镀敷浴饱和,熔 点变高,可加工性下降,表面质量由于表面持续产生浮渣而下降, 生产成本上升并且与生产工序相关的问题变得严重。

因此,优选地,镁的添加量为0.01~3.0重量%。

本发明的镀敷浴还含有相对于镁的重量为1~10重量%的钙。 与镁和铬一同添加的钙防止在镀敷的熔融金属的界面上镁氧化物 的生成,并从而通过附着于镀敷钢板表面的微细氧化镁膜而防止 外观品质的劣化。

已知在熔融Mg浴中添加Ca、Be、Al等即使在高温下也可显 著地抑制熔融Mg浴的氧化及燃烧。通过添加钙来抑制熔融Mg浴 的氧化的机制是,通过添加钙,熔融Mg浴的燃烧温度提高到200℃ 以上。这种Mg合金的燃烧温度的上升通常使得通常形成于表面的 氧化层由多孔质的氧化层变为致密的氧化层,由此能够有效地阻 断氧的渗透。

若钙的添加量相对于镁的重量在1重量%以下,分散度变差且 MgO氧化膜的抑制效果变低,若相对于镁的重量超过10重量%, 则有可能产生由生成铝和钙的金属间化合物所致的镀敷层可加工 性低下。因而,优选地,钙的添加量为镁的重量的1~10重量%。

本发明向镀敷浴的气刀的下表面应用能够氮气吹扫(nitrogen  purging)并防止氧化膜吸附于试片(Strip)的氮喷嘴连接坝(Dam)。在 将试片浸渍于镀敷浴后,以氮气气氛吹扫上升到镀敷浴的界面的 气刀的下表面,从而抑制氧化膜的生成,并且为了防止在熔融镀 敷浴的表面的外侧与空气接触后而生成的微细氧化膜流入到坝内 部并吸附于试片上,通过氮帘式喷嘴在氮坝的下表面进地氮擦拭 (Wiping)。

另外,本发明的镀敷浴还含有0.001~0.1重量%的钛,以便 减少亮片(Spangle)的尺寸,该亮片构成镀敷层的外观并形成镀敷 层的花纹形。若钛的添加量在0.001重量%以下,在钢板上的分散 度会下降,若为0.1重量%以上,则难以在镀敷浴中溶解且钛无法 提高其效果。

本发明以亮片的尺寸减少为基础,是通过向含有铝、锌和硅 的镀敷浴中添加合适量的铬、镁、钙和钛以增加常规镀铝锌镀敷 钢板上成核的可能性来实现的。

即,在钢板被镀敷处理后,所添加的组分分散于镀敷层内形 成Mg2Si相、MgZn2相和AlCr2相等的各种核,且晶界之间的相互 干扰控制晶粒的生长。

因此,确保了美丽的表面外观,抑制了晶界之间的腐蚀并增 强了耐蚀性。并且,抑制了铝与铁的合金层的生长并由此形成了 可加工性优良的镀层膜。

同时,优选地,将沉浸于熔融镀敷溶内的基体钢板的温度设 定为570~650℃,并将熔融镀敷浴温度设定为550~650℃。

这是因为,若基体钢板的入浴温度低于550℃,则镀敷浴的流 动性下降,镀敷膜的外观不良、镀敷膜粘附性降低。另一方面, 若入浴温度为650℃以上,基体钢板的快速热扩散导致合金层的异 常生长,使得可加工性下降并且在熔融镀敷浴内生成过多的Fe氧 化物层。

优选地,以一面为基准,镀敷量为20~100g/m2。若镀敷量为 20g/m2以下,控制镀敷量的气刀设备的气压过度增加,将产生镀 敷量的偏差,并且由熔融镀敷浴内表面氧化物的急速增加产生膜 的外观损伤及氧化物浮渣的附着。

此外,若镀敷量在100g/m2以上,则过度形成合金层,从而可 加工性显著下降。

同时,本发明提供一种形成氮膜的装置,其通过以氮气包围 从镀敷浴表面向上的镀敷钢板的周围以进一步抑制在镀敷钢板的 表面氧化膜的形成。

在图4至图6为说明本发明的装置示意图。

本发明的装置以预定的距离与镀敷浴3的表面隔开,并通过 提升装置5在镀敷浴3的表面和气刀2之间上下移动。

本发明的装置包括沿着从镀敷浴3的表面向上的镀敷钢板1 的周围以方形形成的下端氮排出条41和42。下端排出条41和42 从配置于其侧部的氮供给管46接收氮并且朝向镀敷浴3的表面排 出氮气。虽然未图示,但是在下端氮排出条41和42的下表面以 预定间隔配置有用于喷出氮气的多个孔(喷嘴)。

下端氮排出条41和42为方形的管,其能够以一体的方式形 成。如图4所示,第一条41和第二条42被支化并彼此分离开来, 由此在宽度方向上(附图中为纵向方向上)彼此间隔开。

此外,本发明的装置包括侧面盖43,其以一定角度向上倾斜 的方式,从下端氮排出条41和42的侧部朝向镀敷钢板1的方向 延伸;和上端氮排出条44和45,其形成于侧面盖43的上表面并 向下方排出氮气10。

上端氮排出条44和45为具有朝向镀敷浴的表面的氮排出孔 (未图示)的管,所述管在侧面盖43的上表面彼此相对,并向内侧 喷出氮气。上端氮排出条44和45从氮供给管46接收氮。

同时,侧面盖43以一定角度向上倾斜的方式,从下端氮排出 条41和42到上端氮排出条44和45朝向镀敷钢板1的方向延伸。 由此能够使所排出的氮气10不扩散而停留在镀敷钢板1的周边。

使用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形成氮云的装置,通过在从镀敷浴3 表面向上的比较高温的镀敷钢板1的周边形成氮云47,能够抑制 在上述镀敷浴3的表面氧化膜的形成。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和比较例之间的比较来更为详细地描述 本发明。这些实施例仅提供用于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不能被解 释为对本发明的范围和宗旨的限制。

利用熔融镀敷模拟器,对厚度为0.8mm、宽度为120mm、长 度为250mm的冷轧钢板实施镀敷。如表1所示,通过改变镀敷浴 的组成,生产了锌-铝基合金镀敷钢板。此外,使用图4至图6所 示的氮云形成装置形成了氮云。

以气刀控制镀敷附着量,并将以所生产的锌-铝基合金镀敷钢 板一面的镀敷量为基准的评价结果见表1。

评价项目为耐蚀性和可加工性。耐蚀性根据KSD 9504试验法 在5%、35℃的氯化钠(NaCl)盐水喷雾试验氛围下,以初期铁锈产 生时间(5%)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可加工性根据KSD 0006试验法, 并通过30~50倍率的立体显微镜(stereo microscope)来对在进行 180°OT弯曲(bending)试验后产生的裂纹(crack)的宽度(断裂的宽 度)进行观察并测定断裂面的宽度,从而进行比较和评价。使用X- 线衍射(XRD)来观察合金相。

通过试验方法的获得的详细测试结果如下。

1.可加工性:观察到的裂纹宽度水平

◎:断裂宽度10~20μm。

△:断裂宽度20~30μm。

X:断裂宽度40~50μm。

2.浮渣水平:根据本发明的镀敷组合物的镀敷样品熔融后,镀 敷浴上部产生的浮渣量

◎:相对于镀敷浴,浮渣产生量为5%以下。

△:相对于镀敷浴,浮渣产生量为10%~少于20%。

X:相对于镀敷浴,浮渣产生量为20%以上。

3.表面外观:用肉眼观察的镀敷层的表面外观的亮片的清晰度 和形成水平

◎:亮片的形成清楚,光泽高。

△:亮片的形成并不清楚。

X:亮片的形成很少,外观不良。

4.切断面的耐蚀性:在实施1000小时的盐水喷雾试验后产生 的锈蚀比率

◎:铁蚀比率为5%以下。

△:铁蚀比率为10~20%。

X:铁蚀比率为30%以上。

5.平坦部的耐蚀性:在实施2500小时的盐水喷雾试验后产生 的锈蚀比率

◎:铁蚀比率为5%以下。

△:铁蚀比率为20~30%。

X:铁蚀比率为30%以上。

如表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可加工性及耐蚀性优良。即, 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实施180°OT弯曲(bending)试验后所产生的 裂纹(断裂面)为约10~20μm,因此与比较例相比耐蚀性更优良。 本发明的实施例,基于一面计镀敷量为50g/m2,经3000小时以上 后产生总横切面锈蚀,并且经1000小时以上后在横切面上产生锈 蚀。这此结果显示,与常规组合物相比,本发明的实施例表现出 更加优良的耐蚀性。

并且,通过肉眼观察的结果,与比较例相比,实施例表现出 更优良的表面外观。这是由于亮片的大小被微细化的结果。

虽然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是本领 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中公开的本发明的范 围和宗旨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改变、添加和替换。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