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5年全国绿色公路发展论坛
2015年全国绿色公路发展论坛

2015年全国绿色公路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5-08

主办单位:中国公路学会

会议文集:2015年全国绿色公路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以江西省泰和县东岳府改线段的昌赣公路为例,详细介绍膨胀土的概念与特性、该公路的概况、施工现状,并且针对这些现状,提出可行的对策,指出要想提高高速公路膨胀土路基施工的施工质量,保障行车的安全性,施工人员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膨胀土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相关工作人员对膨胀土的认识只有扩展到其形成及变化规律层面,才能真正做到分辨、勘测、设计与施工的完美结合。要想使高速公路膨胀土路基施工更加顺利、科学地进行,贯彻相关规范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际的工程中,一定要注重将新理论付诸公路膨胀土路基施工实践之中。以昌赣公路膨胀土路基施工出现上述现状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含水量对膨胀土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因此,解决含水量问题是提高高速公路膨胀土路基施工质量的重要前提。
  • 摘要:介绍了山西省高速公路运营期附属设施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现状,分析了高速公路运营期节能减排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高速公路运营期节能减排措施和对策,以推动高速公路节能减排的健康发展.
  • 摘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绿道建设中存在的制约问题,探索绿色公路应用技术,科学地提出绿道建设创新措施,较好地破解了农村公路发展难题.
  • 摘要:通过对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竖井自然风通风进行的现场测试,获得竖井、检修道以及隧道内的风速、风向、气压、温度、湿度、CO/VI等参数,并借助对气象条件的观测分析,进行竖井风阻力计算,得出长大公路隧道竖井自然风利用的可能性,并分析评价其节能效益.
  • 摘要:活性橡胶是一种新型沥青改性材料,能有效消耗废旧橡胶和磷矿工业废弃物.选择应用较为广泛的70#基质沥青、SBS改性沥青,对掺加活性橡胶前后的沥青胶结料常规技术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室内性能试验,进行掺加活性橡胶对普通沥青连续级配混合料与SBS改性沥青断级配混合料的性能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掺入活性橡胶后,70#基质沥青与SBS改性沥青胶结料针入度、延度明显降低,普通沥青连续级配沥青混合料与SBS改性沥青断级配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抗水损害性能和低温抗裂性能得到改善.
  •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航拍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公路绿化效果快速检定技术,由无人机整体调查(普查并识别未绿化或效果较差的部位)和局部样方抽查(布设样方,调查样方里的绿化覆盖度)两部分组成,两者在不同的尺度发挥作用,优势互补(点面配合、粗细结合),实现客观、准确、定量的公路绿化效果检定.
  • 摘要:柳南高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通往东盟的国际贸易通道,在国家高速公路网中具有重要地位.设计过程中,按照绿色公路生态环保、节能低碳的要求,在多个路段采用了多方案比选优化、路线纵坡优化以及黑点路段优化等手段,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 摘要:针对近年来高速公路强调优质高效、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探讨了如何在设计环节贯彻落实"环保优先"的理念,确定了结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九条选线原则及相应的指标和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公路路线方案设计研究分析,为江西高速公路结合周边环境选线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 摘要:探索提高旧沥青混合料掺量至30%、45%、60%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室内进行了大量高温稳定性能、水稳定性能、压实特性试验.车辙试验、GTM试验、单轴贯入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合料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且车辙动稳定度与混合沥青针入度计算值之问存在良好线性关系;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肯塔堡浸水飞散试验结果表明,水稳定性随RAP掺量的增大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RAP用量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以保证再生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满足路用要求;压实特性表明再生混合料比全新沥青混合料易压实,RAP掺量越高越易压实,利用马歇尔击实法设计大比例再生混合料有一定局限性.将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应用于广惠高速公路大修工程,两年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应用效果良好.
  • 摘要: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公路建设,是加快公路交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总结了全寿命周期下的绿色低碳公路建设途径与关键技术,阐述了在公路建设各阶段的节能减排方法,论证了在全寿命周期理念下绿色低碳公路建设的可操作性,为绿色低碳公路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 摘要:文章对当代桥梁的施工与养护管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探讨当代桥梁施工与养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出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严格执行《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将桥面养护作为中心,以承重部位养护为重点,强调科学的养护管理,同时重视经济技术对环境的保护。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纠正“养路不养桥”的传统思想,加强对桥梁养护的重视。同时,抓好桥梁建设工程的质量,引人竞争机制实施对桥梁的改造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各级养护部门应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明确桥梁养护的工程制度,及时安排具有专业知识的桥梁工程师负责桥梁日常的养护管理工作。
  • 摘要:文章以承德至秦皇岛高速公路秦皇岛段隧道为例,简要介绍了高速公路隧道交通环境与通常道路交通环境的不同,以及对高速公路隧道运营安全管控采取的具体措施,指出要增加高速公路安全管控措施,确保最大限度地控制安全的事故发生,要建立和完善高速公路隧道应急处置预案,确保突发事故得到有效处置。
  • 摘要:文章指出在各工程项目施工开展之前,结合工程施工地点的实际情况,编制出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为工程施工的开展提供一定科学依据很有必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我国,众多隧道工程在施工组织设计方面均存在着这样或是那样问题,直接影响到后期施工的全面展开。指出应从思想上给予施工组织设计工作高度重视,强化对其的管理,并严格要求后期施工按照组织设计来开展。综合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如隧道工程多涵盖井上与土建等各类工程,为此,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各工程与工序间的交替,还需考虑同一地点与时间上多工种的立体交叉施工,并做好时间、资金与劳动力、物资以及设备的平衡。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合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即将安全生产与危险源识别评价、控制以及应急救援预案等作为隧道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重点内容,根据施工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具体安排。由于隧道工程项目施工的特殊性,在实际施工中,必须结合具体工程施工所在地的水文地质、交通等条件,编制出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将其有效贯彻到施工管理中,积极做好施工管理控制工作,最终确保隧道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完成。
  • 摘要:沿河公路路基水毁严重地影响着该路段的交通运行和行车安全,同时也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有效地治理沿河公路路基的水毁危害,需要在治理沿河路基水毁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在沿河公路路基水毁防护中,护墙+矶头坝防护方案,产生的阻水截面小,具有较强的抗冲击性能,在防护治理中,布设简单、灵活,可以与护墙有效地结合,增加防护墙的整体强度。其唯一的缺点就是对水流的调治相对较差。指出公路是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公路投入使用后,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公路的安全受到影响。沿河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占用河道,将水流方向改变,在其投入使用中,水流对沿河公路的路基进行撞击、冲刷,造成沿河路基水毁严重。为了保护沿河公路的正常运行,对其路基进行防护,就需要对路基水毁类型、防护原则、防护技术、防护方案等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制订合理的、科学的、有效的沿河公路路基水毁防护措施,保护沿河公路路基的安全。
  • 摘要:文章结合具体的一级公路设计实例简要探讨路基路面排水设计的要点,指出路面排水设计主要包括:路面表面排水设计;中央分隔带排水设计;路面内部排水系统设计;路面边缘排水设计;排水基层或面层排水设计。降落在路面上的雨水,应通过路面横向坡度向两侧排流,避免行车道路面范围内出现积水。在路线纵坡平缓、汇水量不大、路堤较低且边坡坡面不会受到冲刷的情况下,应采用在路堤边坡上横向漫坡的方式排除路面表面水。在路堤较高,边坡坡面在未做防护而易遭受路面表面水流冲刷,或者坡面虽已采取防护措施但仍有可能受到冲刷时,应沿路肩外侧边缘设置拦水带,汇集路面表面水,然后通过泄水口和急流槽排离路堤。设置拦水带汇集路面表面水时,拦水带过水断面内的水面,在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上不得漫过右侧车道外边缘,在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上不得漫过右侧车道中心线。路面内部排水设计的设置要求:路面内部排水系统中各项排水设施的泄水能力均应大于渗人路面结构内的水量,且下游排水设施的泄水能力应超过上游排水设施的泄水能力;渗人水在路面结构内的最大渗流时间,冰冻地区不应超过1h,其他地区不应超过2h(重交通)-4h(轻交通);渗人水在路面结构内的渗流路径长度不宜超过45-60m;各项排水设施不应被渗流从路面结构、路基或路肩中带来的细料堵塞,以保证系统的排水能力不随时间推移而很快丧失。
  • 摘要:排水泵站作为下穿式立交主要的排水方式,为了确保排水泵站有效发挥作用,尤其是解决暴雨条件下的立交积水问题,必须对排水泵站系统进行优化设计。通过稳定性好、耐久性强、排水通畅的排水泵站系统,确保下穿立交段积水能够迅速排除,从而保障立交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于下穿立交排水泵站系统的设计,应该遵循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同时结合泵站抽排,及时地将雨水迅速排出立交范围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准确地进行雨水量的计算,进而确定水泵、集水池、泵站位置、雨水管管径、雨水管布置方式等多项设计参数,确保排水能力满足使用要求,进而在下穿立交范围内形成通畅的排水体系。
  •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路面质量试验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指出在分析路面质量问题时,需要把各方面的内容都分析进去,以保证分析内容的完整性。在建设公路时,需要采用合适的施工材料,以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把好质量检测关。要重视质量检测工作,对施工设备和材料进行检测,根据分析结果研究公路质量问题,从施工各环节人手,保证公路质量。施工材料的类型会影响到公路的弯拉应变、车辙,施工材料在到温度影响下,也会发生变化。在施工时,需要做好排水处理工作,以免影响施工质量。有些施工材料在高温或者低温下会发生变化,可以在工程中应用新材料或者做好路面养护工作,从而延长公路使用寿命。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指出公路质量指标之间并没有存在较为明显的关系。经过验证和数据分析,高速公路路面质量的试验指标的数量是不会互相影响的。
  • 摘要:文章简要阐述了填石路堤的特点,并以密涿高速公路廊坊至北三县段工程为例,探讨了填石路堤施工关键点质量控制.指出填石路堤因其填料粒径变化较大、料源复杂,故对摊铺及碾压要求较高,而且碾压后的检测比较困难。要想做好填石路堤施工和保证路基质量,必须从填石材料的选择,摊铺施工以及碾压的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严格控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