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油气论坛2012--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专题研讨会
中国油气论坛2012--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专题研讨会

中国油气论坛2012--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专题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10-19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学会;科技部社会发展司

会议文集:中国油气论坛2012--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断层破碎带是由断面附近派生裂缝和断面充填物组成的地质体.根据野外露头考察可总结出断层破碎带四种主要组成模式,即充填带、裂缝带、裂缝带加充填带、上下裂缝带加充填带.本文重点以地震方法对断层破碎带的精细描述进行了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基于本征值的相干体技术、由地震数据体提取的曲率属性、基于旋转体的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及多属性地震融合技术.研究表明:1)断层破碎带的诱导裂缝会对地震波相位产生较大的影响,断裂发育带地震记录的频谱会有错断、杂乱现象;2)基于本征值的相干、曲率属性、RGB融合显示,目前是最好的断层破碎带及低序级断层描述手段;3)基于旋转体的属性提取方法,可以定量描述井点的断裂发育方向,有助于精细刻画断层破碎带.
  • 摘要:目前基于反射系数随方位角变化或振幅随方位角和入射角变化特征的裂缝预测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平行竖直裂缝(HTI)方位、密度的预测.这种基于振幅方位各向异性的裂缝表征方法是建立在Rüger公式的基础之上,它描述了纵波振幅随方位角和入射角的变化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对HTI介质的裂缝进行描述.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利用该方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该方法在强振幅处预测较为准确,但在弱振幅处则存在预测结果不可靠的问题;同时该方法适用于单组平行的竖直裂缝,对于交叉裂缝以及更为复杂的缝洞系统该方法则具有很大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各向异性振幅属性和蚂蚁追踪算法的裂缝表征方法.最后,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实际的野外地震资料,并利用岩心和成像测井资料进行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摘要:油气勘探面临的地表和地下条件越来越复杂,勘探目标越来越隐蔽,同时勘探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地震勘探技术必须致力于提高信噪比、成像精度和保真度.高密度空间采样及宽方位三维地震采集作为主要技术对策,为复杂构造成像和岩性勘探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本文介绍了在中国陆上进行高密度三维地震数据采集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充分采样、均匀采样和对称采样;以及为保证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的实施而发展的可控震源扫描拆分、多组震源高效激发、现场质控、数据快速转储和信噪分离等高效采集技术.近几年,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在中国西部复杂区应用于十几个地区或油田,获得了高品质的地震资料,为油田增储上产发挥了重大作用.
  • 摘要: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是地球物理勘探开发最为核心的装备之一,它获取的详实的地震资料是地质构造解释和钻井部署的基础.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要求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不仅能满足常规地震数据采集的需要,同时能够充分支持高密度、大道数的地震数据采集,具有先进的网络遥测功能和万道采集能力.本文以"十一五"国家重点攻关的具体研发项目为例,描述了大型地震仪器"ES109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发过程、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及科研开发与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并且简单介绍了研发成果"ES109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总体结构、特点及其基本性能指标."ES109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总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卓越的实时大道数采集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需求,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地球物理数据采集的效率、降低采集施工成本、实现高效高精度勘探的普及.为地球物理勘探开发提供了装备的保证.
  • 摘要: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属致密裂缝性气藏,储层为低孔低渗致密砂岩,裂缝是获得高产关键因素.由于储层波阻抗与围岩叠置,加之裂缝预测的复杂性,常规地震勘探技术难以适应气藏勘探开发的需要.3D3C地震勘探技术具有储层预测和裂缝检测的优势,以储层岩石物理参数敏感性分析为基础,利用多波联合反演,多波属性分析及多属性交会方法,能够更好预测相对优质储层的分布,分析储层含气性;利用纵波及转换波振幅特征,可以识别规模网状裂缝形成的高效储渗区,利用相干、曲率、循环重褶积、PS波方位各向异性、横波分裂等技术可以可靠预测裂缝,特别是高角度裂缝的分布及发育程度.全波属性的综合应用能有效提高川西深层致密储层勘探开发效果.
  • 摘要:中国大陆是一个拼合大陆,具有三横(天山—阴山—燕山、昆仑—秦岭—大别—南岭),两竖(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贺兰山—龙门山)和两个三角(祁连山—柴达木、松潘—甘孜)的宏观构造格架.在此构造格架的边界上正是金属矿床的分布区域;而在格架边界中间,多为沉积盆地存在,是石油天然气的赋存场所.在这样一个辽阔而复杂的大陆上,寻找油气资源是高难度的,因此需要改进地震装备和技术,开展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的研究,同时继续深化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勘探.从世界油气勘探开发及其需求的情况出发,具体部署海相、海洋、海外的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坚持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原则,使其勘探开发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 摘要: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三低"砂岩气藏,其陆相沉积的砂体纵向相互叠置,横向复合连片,有效储层相对较薄、气水关系较复杂.通过近十年的全数字多波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近三年开展多波地震勘探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了以转换波静校正、转换波速度分析、纵横波一致性处理为核心的多波处理系统,突破了转换波成像处理及流体检测技术的瓶颈,提高了多波地震资料叠加成像和叠前资料的品质.创新应用多波叠前同时反演、多波叠前弹性参数交会、多波联合反演和多波叠前地质统计学反演等技术,获得了更加准确的弹性参数体,降低了单一纵波储层预测的多解性,突破了单一地震参数分辨率的限制,提高了岩性和流体检测的精度.攻关三年来应用多波地震勘探技术共部署天然气勘探开发井位63口,地震预测符合率达84.1%,使鄂尔多斯盆地地震勘探实现了单一纵波解释到多波描述、从岩性识别到流体检测的转变,应用效果显著,成为中国陆上最大的全数字地震(含多波)工业化推广应用项目和国家科技示范工程标志性成果之一.
  • 摘要:针对东部老油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十一五"以来以三维地震二次采集为背景,进行高精度地震技术攻关研究,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东部老油区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发展了一套精细近地表探测与建模技术,建立精细近地表多参数模型,突破了长期以来制约东部老油区高精度地震勘探对近地表精细认识及探测技术的瓶颈;实施了陆地井炮式、全数字、三分量、超万道、单点高密度地震勘探,形成了基于健全波场的地震采集技术;研发了多项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开发了油区特殊噪音去除和中深层高精度速度分析等技术,改善了中深层地震资料的成像品质;解释方面实现了复杂断块、岩性、深层油气藏的地震精细描述,拓展了勘探空间,提高了勘探精度.高精度地震技术在东部老油区得到规模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
  • 摘要:地震AVO反演技术是通过振幅和偏移距的变化信息得到地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等弹性信息,在岩性分析和油气储层预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规的AVO反演方法需要将地震数据从偏移距域转换到角度域,之后再利用角度域的Zoeppritz方程进行反演计算.然而,在进行角度域的转换过程中需要预先知道上覆地层的速度信息,从而使得整个反演过程依赖于精确的速度模型;此外,根据角度域的Zoeppritz方程,反演只能获取速度和密度的比值信息,要得到绝对值信息必须加入约束条件.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探讨将地震数据从偏移距域转换到射线参数域进行反演(AVP).根据射线参数的定义,射线参数的求取可以直接从地震数据计算得到,无需依赖于速度信息,从而避免了不准确的速度模型给反演带来的误差;同时,在Zoeppritz方程中使用射线参数去替代角度,可以对地层速度进行无约束反演,减小了AVO反演的多解性.
  • 摘要:电磁和地震是两种传统的勘探方法,但由于地球物理原理的差异以及相应技术发展的剪刀差现状,致使两者在油气勘探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和重视程度迥然不同.最近几年,随着电磁勘探技术的加快发展,电磁勘探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电磁—地震联合勘探技术已经成为解决勘探难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电磁—地震联合勘探技术现状及在四个方面的应用,一是在山前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带提高对下伏目标的成像精度;二是在深层反射成像差的目标区提高目标识别能力;三是预测圈闭内含油气有利目标,采用地震—电磁联合成果部署钻探井位;四是一口或数口探井见油后,运用井地电磁法配合地震圈定油水边界.
  • 摘要:大庆油田低渗透油藏资源丰富,仅扶杨油层赋存了20亿吨的可探明资源量,是大庆油田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的重要资源接替.但是,扶杨油层勘探开发面临单层薄、物性差、有效储层预测不能满足地质需求等难题,有近8亿吨的探明储量难以动用.地震技术如何准确刻画主体河道砂体分布是破解低渗透油藏有效勘探开发的重大技术需求.常规的地震高分辨率处理、测井约束反演等技术过多强调了纵向分辨率,降低了横向可预测性,使地震技术进入了误区.本文提出充分利用地震横向分辨率优势、充分保持弱信号动力学特征的高分辨率处理解释理念,重点回答了保幅高分辨率的基本要义,提出了一系列有效适用的薄储层预测技术,为扶杨油层沉积和成藏规律认识提供了技术支撑,提高了低渗透油藏有效勘探开发的经济性.
  • 摘要:针对塔里木盆地沙漠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特点和地震成像的难点,开展了沙漠区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成像技术研究.研究认为,关键参数的选取应以叠前时间偏移对缝洞系统的成像效果作为参考依据;叠前低频信号的有效保护对缝洞系统串珠特征的成像影响明显,缝洞系统成像研究需向低频成像发展;针对缝洞系统的成像,反褶积预测步长不宜过小;在缝洞系统串珠特征成像方面t-int-vel模型成像优于t-rms-vel模型;多次波是否有效消除影响到缝洞系统串珠特征的成像;RTM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成像方面比叠前时间偏移成像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应用.研究建立的一套塔里木盆地沙漠区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成像方法的实践应用表明,研究区缝洞系统地震资料成像品质较前期有明显提高,断裂特征清晰、风化面成像改善明显、串珠状地震反射异常特征突出,大大提高了沙漠区碳酸盐岩风化面及内幕岩溶特征的成像精度,为塔里木盆地沙漠区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 摘要:中国海上油气资源勘探二十世纪80年代起,在大规模合作勘探的背景下,形成了以技术引进为主导的技术发展与应用模式,海上油气地震勘探技术基本保持与国际同步,基本能够满足浅中层构造勘探需求.rn 但是,海上油气地震勘探技术依然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技术挑战.如:近海陆相沉积盆地中深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分辨率低、成像差;古近系地震资料极差;深水海域陆坡、复杂海底地形及海水等影响、地震分辨率低和成像差、储层评价及流体检测可靠性差等.rn 因此,以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成像精度和高保真为目标的"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是海洋油气地震勘探技术发展与应用的主要方向.以无组合高灵敏度检波器、高密度空间采样和高精度电缆控制与定位等技术为核心,构成海上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针对高精度地震资料的特点和基于复杂数学物理模型,以去噪、压制多次波和鬼波、反褶积、能量补偿和叠前偏移等技术为主体,构成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基于先进的信号分析理论和信息融合理念,以充分挖掘利用高精度地震资料信息,提高地震储层研究和流体检测水平为目标,以岩石物理分析、边缘检测、频谱成像、分频、属性提取优化和弹性参数反演等技术为核心,构成高精度地震解释技术.
  • 摘要:南海深水区油气勘探面临深水复杂海底地貌和复杂构造等地质条件,勘探程度低,以往采集往往针对中浅层目标,中深层成像差.针对上述复杂因素,笔者开展深水区地震资料采集设计、处理关键技术研究.采集方面通过对大量不同气枪阵列组合开展震源子波模拟试算,提出高分辨率气枪阵列立体组合,有效压制鬼波,拓展频带宽度,提高分辨率;提出大容量非常规枪阵组合,激发的子波主脉冲大,穿透力强,频谱中低频丰富,大大增强了中深层信号能量,提高中深层信噪比.处理方面,采用波动方程反馈迭代法去多次波技术,有效压制多次波,突出有效信号能量;采用各向异性介质速度分析及动校正技术,将道集中远偏移距同相轴校平,保留远偏移距信息,提高成像质量;采用多次聚焦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增强中深层弱反射信号能量,提高信噪比.2012年采用设计的立体阵列组合和非常规阵列组合气枪震源在南海深水区开展野外采集试验,通过综合应用上述深水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中深层信噪比、成像质量显著提高,凹陷结构、地层充填特征明确,为深水区构造解释、烃源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基础,获得良好试验效果.
  • 摘要:流体识别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地震叠前反演是储层流体识别与评价的有效途径.本文在论述现有地震叠前反演和流体识别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储层流体敏感参数构建的必要性,研究了基于地震岩石物理理论的敏感流体因子构建和评价方法,发展了基于弹性阻抗反演的流体因子直接提取方法,避免了间接计算的误差累计,提高了储层流体识别精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表明:流体有效识别要以地震岩石物理为基础,选择合理的流体敏感参数评价方法,明确目标储层有效流体因子;以地震资料为支撑,形成有效地震资料品质评价方法;以地震反演为技术保障,发展可靠的叠前地震反演策略.
  • 摘要:油藏地球物理是面向油藏开发,以岩石物理为基础,以单项地球物理技术突破为前提,以多尺度地球物理资料联合反演和约束的确定性油藏建模为核心,综合利用油藏开发地质和油藏工程等多信息实现精细油藏描述和动态监测的交叉学科.其核心技术是建立在井间地震、多分量地震、非一致性时移地震等单项技术基础上的联合反演、综合解释及匹配建模技术,并在陆相薄互层和复杂断块油藏取得了显著应用效果.
  • 摘要:西非深水区是当前最重要的勘探领域,受复杂的盆地地质条件影响,地球物理勘探面临诸多难题,需要在创新地质认识的同时,大力开展地球物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本文对西非深水区深水水道沉积、碳酸盐沉积、复杂断块构造、盐下构造等复杂地质研究需要的一系列地球物理关键技术予以探讨,相关技术在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有效促进了西非深水领域勘探进程.
  • 摘要:物探测量定位技术服务于地球物理勘探.目前,全球导航定位技术已经在陆上、海上石油物探测量生产中得到了全面应用.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GPS、GLONASS、GALILEO、Compass等多星座多频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其次从陆上物探测量、浅海过渡带海底电、OBC勘探综合导航定位、深海拖缆勘探综合导航定位四个方面,对物探测量技术、设备以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介绍.最后,对GIS技术特性以及该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的应用做了综合性阐述.
  • 摘要:井下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是目前一种比较先进的压裂裂缝测试技术.胜利物探公司早在2005年就与长庆油田、美国Pinnacle公司合作进行微地震监测采集实验.借鉴成熟的井筒地震技术经验及国外研究成果,在采集工艺技术、处理分析技术、软件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掌握了井下微地震采集施工技术,具备采集施工能力;对微地震资料处理、事件识别、反演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大创新;并自主研发了首套井下微地震资料处理、反演软件.整体上,物探公司在现有设备基础上已形成了井下微地震压裂监测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系统.在多个井区开展了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服务,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 摘要:本文论述了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的叠前去噪技术及应用效果.通过对原始地震记录中普遍存在的干扰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六分法去噪技术对各种干扰波进行去除的方法技术,同时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加以应用,并对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摘要:研究区中下侏罗统为断陷期,主要发育地层—岩性圈闭,具有沉积相带窄、砂体横向变化快、砂体等时对比难度大等特点,圈闭地震识别难度大.本文以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结合层序约束进行储层预测研究.研究中,在建立等时层序格架基础上充分运用层序约束地震储层反演技术、地震属性优选及分析技术,并结合基于沉积模式的等时地层切片技术,不仅对该区的沉积相研究提供依据,并有效识别地层—岩性圈闭十七个,为该区下部岩性勘探提供决策依据.
  • 摘要:地震数据体经过频谱分解后的解释分辨率能够高于常规地震主频所能达到的分辨能力.在识别断裂系统时,可以指导剖面的断层解释和平面组合,有利于断层的精细解释;在进行储层预测时,可以有效识别储层的形态和轮廓,有利于储层的精细描述.本文对比分析了频谱分解技术中短时傅里叶变换、连续小波变换和S变换的适用条件,将这三种方法应用到碳酸盐岩储层识别中,可见经过S变换的分频剖面是最有利于识别储层和断层的.
  • 摘要:地层超覆油气藏已成为油田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但该油气藏的砂体预测是一个难题,不利于井位的部署,通过研究发现地层超覆油气藏就像一个楔状体嵌入在地层中,因此可以通过对不同楔状地层的干涉研究,达到如何更好地对地层超覆油气藏砂体来进行预测.根据由简到难的原则,设定了三种不同组合楔状地层模式的子波干涉研究,分别是单嵌入式地层模式、两阶式地层模式、双嵌入式地层模式,详细推导了砂岩顶部反射振幅、目的层下覆对顶部振幅干涉的理论公式.对于单嵌入式和两阶式地层模式,指出了砂岩顶部反射振幅、干涉作用与厚波比的变化关系,对于双嵌入式地层模式,指出了砂岩顶部反射振幅与地层时间厚度和夹层偏移时间的关系,同时指出了最大正向干涉所对应的时间厚度.另外研究了单嵌入式地层模式和两阶式地层模式的同相共振宽度与频率关系,指出两种模式的同相共振宽度随着频率的增加逐渐减小.
  • 摘要:伴随着地震技术飞速发展及各种仪器不断改进,地震资料蕴含的信息日益丰富,如何充分解读这些信息,对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相比陆上油田,海上油田开发寿命有限,一般仅20 ~ 30年;受海洋环境以及开发方式制约,钻井数量少;受钻井平台位置限制,滚动开发范围极其有限,地震资料对于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海上油田多处于勘探或开发初、中期阶段,而陆上油田多处于开发中、后期阶段.海上油田这些特点要求人们必须:1)吸取陆上油田经验教训,探索适应海上油田勘探开发现状的技术路线,少走弯路;2)针对海上油田开发寿命短、钻井少的现状,尽快充分解读地震信息以服务油田开发.中海油研究总院开发地震专业历时十余年,提出地震识别率概念,论述了小于1/4波长特殊地质体有无地震响应的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开发过程,从方法论的角度开拓了地震资料应用新范畴;提出地质体自适应选择优势频率理论,探讨不同沉积韵律和岩性组合条件下的地震响应规律;进而形成了包括正演、反演、属性分析等多套针对海上油田开发特点的技术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地震解释精细化进程,极大地降低了地震资料地质解读的多解性,指导了多个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及井网调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 摘要:碳酸盐岩岩溶风化壳常常是一类历经喀斯特改造的深埋缝洞型储层.塔里木盆地的塔北奥陶系碳酸盐岩为多期古岩溶喀斯特化与受后期构造叠加改造的孔、洞、缝等组成的非均质储层,储层具有大小规模不等、空间分布形态不规则、充填性质各异的复杂组合特性.实钻井揭示这类不同尺度的缝洞储集体具有多类型的地震反射响应特征,表现为杂乱—空白状、串珠状等不同的反射模式.以此类不同反射模式为目标,通过分解地震波场的不同特征信号,开发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尺度缝洞储集体地震预测与描述技术,塔河油田的预测实例揭示能有效检测受不同成因控制、具有不同发育规模及不同类型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精细描述残丘体上叠置的孔、洞、缝空间纵横叠置关系,实现复杂储层空间展布规律认识及缝洞位置精确定位.
  • 摘要: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深化,勘探对象从常规油气藏向复杂油气藏转移,勘探区域从盆地内向前陆盆地山前带转移,山地地震勘探当前面临地表复杂多变,地下构造高陡,储层非均质性强等复杂地质条件,由此造成地震原始资料信噪比低、地震成像困难,油气构造难以准确落实等难题.针对复杂山地地震勘探的难点、特点,本文在采集方面,依据不同的地表及地下地质情况,创新发展了地震干扰波系统测试、小道距层析表层调查、基于目标层CRP属性分析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宽线大组合、宽方位三维观测、工程遥感配套等技术;在地震成像方面主要发展了山地配套静校正、多域联合去噪、高精度叠前深度域速度建模和偏移技术;在综合地震地质研究方面发展了复杂构造综合建模、变速成图、裂缝检测、储层预测、流体判别等技术.通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研究和工程技术配套集成应用,大幅度改善了复杂山地地震资料品质,地震成像精度显著提高,提高了复杂构造、储层预测精度,先后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克深一克拉苏构造带、塔西南巨厚黄土区柯东构造带、准噶尔盆地南缘、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等地区实施应用,落实了一批油气构造,推动了西部重要含油气区带的重大发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