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研讨会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研讨会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18-11-06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山大苏计钼矿作为示范矿山,建成了钼矿监测台阵。本文基于2017年12月-2018年2月25日台阵连续波形资料,基于地震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和能量监测方法,开展矿山边坡稳定性和监测矿山生产状况方面的研究。
  • 摘要:本项研究工作,主要结合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后,地电场观测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已经取得的比较大的进展,以及在地电场观测目的、观测目标、观测理论基础、观测技术系统、电磁环境干扰以及观测数据分析应用等方面开展的深入思考与研究探讨,通过在对国内外地电场观测、研究与应用领域开展的广泛调查与研究工作,以及我国地电场台网的观测运行、环境影响以及观测数据应用等方面的调研分析与试验研究,对我国地电场观测方法中观测对象、观测要求、观测台站、观测数据产出与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论证。并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GB/T 1. 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要求,在原标准框架及条款的基础上,对部分章节进行了重要修订。
  • 摘要:美国重大科学研究项目板块边界观测(PBO)的实施表明,钻孔应变仪正在成为地球动力学和地震学研究的主要观测仪器之一.众多地震专家学者对地形变前兆异常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邱泽华等(2013)根据100Hz采样率的YRY-4型钻孔应变仪发现P波的应变不仅含有面应变成分,而且具有剪应变成分.苏恺之等认为,钻孔应变仪的一项重要优点在于,当工艺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做到高频特效好,记录动态信息不失真的特点.现如今,我国正开展立体地震观测技术中,应变仪在进行动态观测时可以将其看作"速度型"的无摆地震仪,所以将应变仪的优点应用其中,结合地震仪观测的优势,在地震综合观测能力与科学研究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联合测定矩震级MW和能量震级Me对于量化和评估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参考地球模型AK135Q(Kennett et al, 1995)和QSSP (Wang, 2009)来计算球形地球的格林函数,设计完成了地震波能量测定软件,用于测定6.0级以上地震的地震波能量Es和能量震级Me。目前正在对该方法进行实用化研究,争取在地震台网的日常产出中测定能量震级,不断丰富地震台网的产出,为科学研究、地震灾害评估提供基础资料。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规定了地方性震级ML、短周期体波震级mb、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面波震级Ms、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矩震级Mw等6种震级的测定方法,待能量震级Me测定方法在地震台网的日常产出中得到应用,将形成完整的震级标准体系。
  • 摘要:2013年10月31日和2017年7月23日在吉林松原前郭和宁江地区发生两组震群型地震.为了更好的了解两个震群的震源构造特征以及震区的构造动力环境,分别对两组震群序列进行震源机制、精定位和应力场特征分析.利用近震全波形反演矩张量的方法获得M3.0级以上共36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前郭震群震源类型为走滑型和逆冲型,矩心深度集中在3~7km,而宁江震群震源类型则以走滑型为主,矩心深度集中在5~7km.精定位结果显示,前郭震群的优势分布为NNW向,震源深度分布为4~13km;宁江震群的优势分布为NE向,震源深度分布为7~11km.震源区域内7次中强地震全矩张量显示震源区发生的中强地震全矩张量解的双力偶成分(DC)所占百分比均比较小,各向同性体积分量(ISO)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子分量(CLVD)都很显著.进一步反演得到吉林前郭震群和宁江震群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断层优势取向,结果显示前郭震群所在区域的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EW向,倾角14.1°,近于水平;宁江震群所在区域的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EE-SWW向,倾角9.2°,两个震源区应力场方向稍有差异,但整体方向为近E-W向.结合上述结果以及周边地质构造,我们推测前郭地区的发震断层为一条与长岭—大山子断裂斜交的NNW方向的隐伏断层,而宁江震群的发震断层为NE向的扶余—肇东断裂.吉林松原地区地震的产生可能是在太平洋板块向东北亚大陆俯冲产生推挤作用,震源区若干断裂以及隐伏断裂等复杂地质条件共同作用下,致使前郭震群和宁江震群表现出明显分区特征.
  • 摘要:我国大陆破坏性地震多发生在深度为5~25km的地壳层,对于地壳层物理参数的动态监测是实现地震预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庄灿涛,2002).通过建立观测量与地震层介质参数的关系,实现对地震层物理参数的动态监测是地震预报的一种根本办法.人工震源克服了天然地震的时空分布不均匀、重复性差、震源位置不确定、信号源弱等缺陷,已成为"照亮"地下介质已成为地壳探测的有力手段(陈颙,2007;王洪体,2009).精密机械可控震源(CASS:Controlled Accurately Seismic Source)具有不破坏环境、对场地要求低和发射信号可控等优点,是主动探测地下介质结构的有力工具.目前开展大功率人工机械可控震源研究主要有俄罗斯、日本和中国.精密可控震源向地下发射线性调频信号,再通过预先布设的台站接收地震信号.目前,对于精密可控震源数据的应用主要限于走时变化,进而结合速度结构反演,得到较为准确的介质速度及其变化情况。精确地估计精密可控震源的走时信息成为精密可控震源推广和应用的主要技术瓶颈。已有的CASS波形检测方法有:互相关、短时相关、相干、反褶积、Wigner-Ville变换(WVD)。对于CASS资料预处理方法有:匹配滤波法、加权匹配滤波法,这两种滤波方式并没有考虑精密可控震源发射信号的特点,滤波信号互相关后得到震相信息精确性不高。时变窄带滤波方法根据CASS发射信号的特点设计窄带滤波器,震相全局扫描方法能够实时改变滤波中心与震源发射的线型调频信号频率中心保持一致。笔者在时变窄带滤波方法结合震相全局扫描技术仿真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密可控震源2010新丰江测线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到英德-河源-陆河测线的震相走时剖面图(图1红色曲线),并采用了汪荣江教授Qseis软件,结合新丰江库区P波速度2层模型(杨卓欣,2011)得到地震合成图(图1蓝色曲线),对所得震相信息进行验证。该方法能够更好地抑制干扰,提高弱信号背景下震相识别的信噪比,更有利于识别可靠震相信息。本方法的研究对于精密可控震源在地震预报方面应用的推广具有一定的意义。
  • 摘要:综述了两种主动震源:精密可控震源与陆上气枪的特性和在国内区域尺度上的应用.同时分析观测介质波速随时间变化的精度估算和探讨构建水库地震观测介质波速随时间变化的主动震源系统应用.本文的主动震源是指我国使用的精密可控震源与陆上气枪.精密可控震源是北京港震公司研制的精密可控震源(1),陆上气枪是引进美国Bolt公司的气枪,研发固定式气枪震源系统,在国内建设的三个固定陆上气枪发射台站及在大陆水域可移动的气枪发射台.
  • 摘要:三峡水库蓄水至今已有15年,三峡数字地震台网、库首区强化地震台网及坝体强震监测台阵圆满完成了监测任务,产出了大量的观测数据,为三峡工程库首区(范围109°30′~111°15′,30°40′~31°20′)地震活动跟踪和监测、地震趋势判断、库区的地震应急处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材料,发挥了应有作用.本文应用地震学分析方法,对蓄水后三峡工程库首区地震活动的空间特征、时间序列特征、强度特征、与库水位变化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较强有感地震坝体强震记录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蓄水后,三峡工程库首区发生了大量水库地震,总共发生M≥0级以上地震9110次,其中98%以上地震为3级以下的极微震、微震和小震;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两个地震条带,即秭归盆地东缘与黄陵地块相夹的条带区(含仙女山-九畹溪断裂展布区、盐关新滩煤矿区、杨林桥镇震群区等)和沿长江干流库水淹没区与库水影响区形成的近东西向条带区域(区域内有高桥断裂、周家山断裂、水田坝断裂、泄滩煤矿、宝塔-麂子岩煤矿、巫山岩溶区);地震活动月频度是蓄水前的23倍,小震和微震的频度明显增高;地震活动强度与蓄水前天然本底相当,最大地震M5.1,在专家前期预测的范围内[1];地震活动与库水位变化有一定相关性,多数有感较强地震或小震群发生在库水位抬升或下降阶段,并表现出周期性特征;坝体强震记录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蓄水后发生的8次M4级以上地震在坝址区的最大地震烈度值为Ⅴ度,远低于大坝抗震设防烈度Ⅶ度值,对三峡大坝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