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
2017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

2017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7-04-14

主办单位:北京协和医院

会议文集:2017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开展隐匿性中毒诊断的探讨,提高诊断质量,预防中毒事故.方法:按照隐匿性中毒的定义,收集临床诊治中毒的典型案例,认真分析隐匿性中毒的原因及其后果.结果:隐匿性中毒原因多,主要为职业性和非职业性,后者为其主要因素,尤其以化学物污染食品、空气、水源为主,并且危害性大、涉及面广大.结论:部分隐匿性中毒采取有效措施,能有效防范化学物引起的损害:采取合适的诊断程序,可尽早明确隐匿性中毒,提高诊治效率.
  • 摘要:本文对重症监护室发热现象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发热病因,给出了针对性治疗措施。人类有三大敌人:发热、饥馑与战争,迄今为止最强大、最可怕的敌人就是发热.(William Osler)一般讲,当口腔测温在37.3°C以上,或经肛门测温在37.6°C以上,并且24小时内温度差波动在1°C以上,即认为是发热在ICU中,患者的核心体原因在ICU,研究中发现,发热的最常见原因是感染,术后和脑出血.有其它的研究显示住院的人发热的最常见原因是感染.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吸收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常药物热。测量体温最准确的方法有肺动脉导管、膀胱内导管、食道探头、直肠探头。可选的方法有(依准确性排序)口腔探头、红外线耳内测量。其他不可靠的方法有颞动脉测温、腋下测温、化学指示剂测温。建议:在ICU内不应使用腋下、颞动脉估算、化学指示剂等测温方法(Ⅱ级).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直肠体温测量法(Ⅱ级).
  • 摘要:现代呼吸机除提供各种有关监测参数外,同时能提供机械通气时压力,流速,容积和各种呼吸环。可以根据各种不同呼吸波形曲线特征来指导调节呼吸机的使用。判断通气模式是否合适、人机对抗、气道阻塞、呼吸回路有无漏气、呼吸机和患者在呼吸过程中的做功,评估机械通气效果,评估使用药物(如支气管扩张剂)和治疗手段的疗效。
  • 摘要: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又称"肠系膜血管疾患",在未经系统治疗情况下,该病能够引起急性肠道梗塞、坏死,进一步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基至死亡.本文阐述了急性肠系膜缺血的现状、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分型、辅助检查,详细分析了开放手术、介入、抗凝、药物治疗方式。
  • 摘要:急诊绿色通道是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凡是危及患者生命的均属于收治范围.人员保证、设备仪器保证、基本设施完善是急诊绿色通道三大要素。具体分析了急诊绿色通道诊治流程,建议加强急诊室改造、急诊检验室建设、普及医疗常识、兄弟科室合作,完善通道救治范围。
  • 摘要: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译为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的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管的出血,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病变所致的出血。下消化道出血是指距十二指肠悬韧带50cm以下的肠段,包括空肠、回肠、结肠以及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习惯上不包括痔、肛裂引起的出血在内消化道出血。阐述了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出血程度临床分级。详细分析了抑酸药、降门脉压药物、全身/静脉止血药物、局部止血药物的选择与应用。
  • 摘要:本文分析了阳性菌分类及流行病学、常用阳性菌治疗药物分类、重症阳性菌感染及脏器改变、特殊部位耐药阳性球菌感染、新型阳性菌治疗药物特点。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草药所致肝肾损害的概况、中草药肝肾损害的早期识别与诊断,给出了科学使用中草药的建议。临床用药时要动态监测及评估患者肝肾功能,及时发现药物性肝肾损伤,以早诊断、早干预。
  • 摘要:气道湿化机体可以耐受的湿化程度很难确定,维持正常粘膜纤毛功能可能需要的绝对湿度为>33mg/l,吸入气温度32-37度,相对湿度100%,24小时湿化液量至少250ml。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均需进行气道湿化。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病人用HMEs能满足常规需求的湿化。给低潮气量的患者提供湿化时不推荐使用HME,因其会造成额外死腔,增加气道阻力、吸气做功及PaCO2.低体温患者建议使用主动加温湿化装置,当体温低于32°C时HMEs湿化效果显著降低。加温湿化装置和HMEs,在氧合、VAP、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方面两者无差别。
  • 摘要:本文阐述了酒精中毒的发病机理和主要机制、纳洛酮的药理作用、纳洛酮在酒精中毒中的作用。研究者的共识及临床报道说明纳洛酮对急性酒精治疗有效。
  • 摘要:目的:探讨"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综合症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8月期间南京总医院收治的29例"小龙虾"相关性横纹肌溶解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特点,评价其预后. 结果:共29例患者确诊为"小龙虾"相关性横纹肌溶解综合症(Haff病),呈小流行样发病,所有患者发病前1~48h均有进食"小龙虾"病史,无性别差异;病程中CK值均显著升高,最高达41575.0U/L,CK值中位数为2445.0U/L(1187.0~4722.0U/L),并入院后第2~3天达最高值,CK-MB同步升高,无肝肾功能损害,尿液检查呈一过性异常;症状以肌痛(100%)最常见,其次为肌无力麻木感(51.7%),胸痛胸闷(41.4%),后背部酸痛(41.4%)及四肢酸痛(37.9%)等;所有患者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出现. 结论:"小龙虾"相关性横纹肌溶解综合症(Haff病)是一种致病因素不明,机制不清,但临床症状与体征相对较轻的疾病,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 摘要:背景:2016年ESC关心心衰的指南更新,新增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衰,关于慢性心衰的药物及器械治疗最新进展较多,但是关于急性心衰的指南更新较少.本院急诊科每年收治大量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即使行急诊PCI的患者,仍有急性心衰的发生,有些患者有心衰症状,但是彩超显示射血分数正常,笔者对1年来收集的STEMI行急诊PCI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希望为这类患者心衰的发生找到评估及治疗的临床依据. 目的:探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心衰发生的影响因素,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后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减少心衰的发生及评估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预后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行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急诊PCI的STEMI患者240例的病历资料,分为心衰组(94例)和非心衰组(146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入院临床特征、急诊PCI相关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诊PCI后心衰发生的因素.心衰组按射血分数高低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心衰组(LVEF≤40%),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组(LVEF≥50%),射血分数中间范围心衰组(41%≤LVEF≤49%),记录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并随访1年内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 结果:与非心衰组相比,心衰组患者年龄更高,有糖尿病史的更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更高,血NT-Probnp更高,开通血管时间更晚,降支血管狭窄或闭塞更常见,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及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的发生无明显差别. 结论:STEMI住院期间心衰的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病史,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心衰标志物,前降支血管病变,较晚开通血管;射血分数保留的症状性心衰患者预防的关键措施是及早开通病变血管.
  • 摘要:本院近期收治1例采用口吸的方式将柴油吸出管道加油,误吸入柴油引起吸入性肺炎的病例,现介绍如下:病例介绍:患者男,30岁.因误吸柴油后出现咳嗽、咳痰、发热于2016年6月23日由外院转入本院.患者入院前两天采用口吸的方式将柴油吸出管道加油,误吸柴油后出现咳嗽、恶心、呕吐,第二天开始出现发热,23日上午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持续吸氧、抗生素、抗病毒等治疗,当地检查结果示:总胆红素60.4μmol/L,直接胆红素18.8μmolL,间接胆红素41.6μmol/L,C-反应蛋白129.51mg/L,白细胞10.5×109/L,红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4.8s,为进一步治疗于23日晚22时转至本院.入院查体:体温37.5°C,心率72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03/60mmHg.意识清楚,精神差,巩膜及皮肤黏膜黄染,右肺呼吸音减弱,可闻及湿性啰音.心率72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肝脏肋下未触及.柴油误吸可以引起吸入性肺炎,其可能的发病机理如下:(1)化学物直接损伤呼吸道粘膜诱发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阻力增加,气道高反应性。肺泡型上皮细胞受损使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呼吸衰竭。细胞因子参与化学物对呼吸道的作用、化学物对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肺纤维化本例患者为典型的柴油误吸引起的吸入性肺炎,给与以激素为主的综合治疗起到很好的疗效。随着各种汽车相关工具的普遍使用,近年来柴油误吸事件已经少见。本病例提示我们,相关作业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合理使用工具,坚决摒弃用口吸柴油、汽油的不良习惯,以免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摘要:作为医院最高危的科室——急诊科,应如何管理,才能保证急诊病人质量和安全,做到高危科室不高危呢?通过10年探索,在管理上,做到"细、深、实"精细化,措施上采取了坚持"八个有",实现"三无—满意"的管理目标,确保急诊高质量运行,摸索出了高危科室不高危管理思路.
  •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评估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开腹手术(OA)组与腹腔镜手术(LA)组,分析两组手术方式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两者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无粪漏、术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与OA组比较,LA组的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腹痛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切口感染率减少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腹腔脓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穿孔性阑尾炎较传统开腹手术方式具有临床优势,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胸痛患者就诊时间及急救车使用情况的调查. 方法:本研究属单中心前瞻性描述性研究.使用统一表格记录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既往病史,发病时间,到达医院急诊时间,初步诊断,急诊的诊治情况,辅助检查,确定诊断和去向.所有数据经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2016年6月15日-2017年1月5日,共66例患者确认获得有效记录而入选.年龄(58.3±14.3)岁,男性52例,占78.8%,女性14例,占21.2%;胸痛患者中,工作日为77.3%,非工作日为22.7%.胸痛患者就诊时间在0点到8点为31.8%,8点到16点为37.9%,16点到24点为30.3%.胸痛患者就诊47.0%使用救护车,其中AMI患者64.5%;自行就诊的患者9.1%.其中AMI患者16.7%. 结论:患者的急救知识的宣传国家目前还很缺乏.积极完善急救系统也是目前势在必行,重视无胸痛患者和以伴随症状就诊的患者.正确地做出诊断,及时给予患者进行规范诊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 摘要:目的:通过对创伤休克患者早期进行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02)监测在休克,研究创伤休克患者早期应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以来,在本科接受治疗的295例严重创伤患者参与研究,依据是否予以呼气末二氧化碳早期监测分为研究组(n=148)与对照组(n=147),对照组入院后仅予常规监测,研究组入院后在常规监测基础上给予呼气末二氧化碳早期监测,对比两组患者死亡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 结果:直到所有患者治疗时间结束,统计发现研究组患者死亡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相对于对照组均有了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创伤休克患者早期应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能够早期、及时发现休克前兆,通过积极抗休克治疗,能够有效稳定患者病情,及时预防和纠正MODS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应予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的早期动态变化与多发伤患者伤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5.8-2016.5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多发伤患者85例,排除(1)烧伤、化学伤;(2)妊娠、绝经后女性;(3)1周前有细菌感染者;(4)合并慢性疾病患者.患者按照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分为3组,即轻微(22例,9≤ISS<15);中度(35例,15≤ISS<25)和重度创伤组(28例,ISS≥25分).收集患者创伤后第6、12、24、48、72h的静脉血,以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IL-1β,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年龄、住院天数等基本情况;比较3组患者在各时段IL-1β水平,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IL-1β峰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其并发症的关系. 结果:(1)随着创伤程度的增加,患者住院天数显著延长、病死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uome,MODS)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2)中度和重度创伤组在各时段血IL-1β水平较轻微创伤组明显升高(P<0.02).(3)3组患者血IL-1β水平在创伤后6h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4)IL-1β峰值是创伤严重程度(中度创伤组:危险度(OR):1.21;95%可信区间:1.05-1.39,P=0.007;重度创伤组:危险度(OR):1.20;95%可信区间:1.03-1.40,P=0.019)和脓毒症(OR:1.2895%可信区间:1.10-1.50,P=0.001)独立预测因子,但与MODS发生率及创伤病死率无显著关系. 结论:多发伤患者创伤后6h外周血IL-1β可以作为评估多发伤伤情及预测感染并发症的早期有效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开发药物中毒救治软件,方便临床医生在急诊医疗工作中对药物中毒的快速准确处理. 方法:采用Visual Studio2005和SQL Server2008编程技术编写,结合药物中毒理论知识开发药物中毒急救实用性软件,建立药物中毒数据库、临床症状分析数据库、解毒药数据库和临床病例数据库. 结果:成功研制的药物中毒救治软件可以查询中毒药物的相关信息,根据症状反向查询中毒药物,查询解毒药的使用方法、中毒危重症的相关诊治方案、抢救技术操作流程及视频,方便快捷地录入患者信息并进行统计,培训医护人员. 结论:该软件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查询检索功能强大,对计算机配置要求低,可以辅助急诊医生业务考评,具有强大的流行病学统计和分析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ICU患者家属焦虑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6年9月本院ICU收治的90例患者家属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仅给予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对家属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家属的焦虑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家属焦虑的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7,P=0.032<0.05).结论:针对患者家属的焦虑情绪进行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使家属更好地照顾患者,有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
  • 摘要:目的:对急诊护理人员在工作场所存在的暴力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可行的、相应的防范策略,以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方法:选择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共44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出暴力事件发生的数目及类型,据此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并对防范结果进行最终的评估. 结果:导致急诊科出现暴力风险因素较多,归类为患者方面、护理人员、就诊环境、系统支持四大类.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及消除相关暴力因素后,暴力事件明显降低,与培训前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诊护理属于高风险性工作,因此护理人员更容易遭受暴力事件的威胁,及时发现和恰当处理暴力事件有利于确保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患者满意度,充分缓解护患关系.
  • 摘要:目的:落实急诊危重病院内转运标准化流程.方法:结合改良院内转运标准化流程,比较改良前后院内转运的实施效果.结果:改良后的转运流程在物品配备率、药品配备率显著性提高,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转运终止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的急诊危重病院内转运标准化流程,减少了急诊危重病及潜在危重病患者院内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大大提高了院内转运的成功率.
  • 摘要: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优质护理概念的引入,结合当前卫生部门的要求,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成为医院护理发展的重中之重,提升护士的理论水平与护理技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目的:情景模拟法在急诊科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新入院急诊科的56名护士,其中,随机挑选28名作为实验组,28名作为对照组.并对所有新入职护士培训效果进行量化分析. 结果:两组新入职护士在理论、实践操作、健康教育等综合能力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构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调动规范化培训护士学习主动性,激励教学老师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巩固.从而护士的理论、实践操作、健康教育等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科室2015年10月~2016年03月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基础护理,选取我科2016年04月~2016年9月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并加以总结分析.结果: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能促进患者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康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充分调动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诊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病人抢救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0月经本院急救车送诊的4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观察组,给予院前急诊护理干预;另选取同期由家属送诊的4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抢救介入时间、抢救成功率及死亡率. 结果:抢救效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及抢救介入时间分别为(4.07±0.53)min和(16.25±4.28)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7.67%(42/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5%(37/43).上述指标的组间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院前急诊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手术准备时间与抢救介入时间,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必流引起重视.
  • 摘要: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一类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由于其生存条件十分简单,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和医院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力和耐药性,是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近年来在临床上发现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逐年增加,且根据2012年中国细菌耐药检测数据发现,临床上不动杆菌属的检出率已经超过铜绿假单胞菌,位于非发酵菌的第一位.而且不动杆菌属(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占89.6%)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是61.0%和57.0%.目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甚至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出现成为了临床抗感染治疗的一个难题.
  • 摘要:国务院推出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分级诊疗的基础是要有足够的全科医师,而目前中国全科医学发展刚刚起步,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而且,目前存在一个争议,就是是否有必要在综合医院成立全科医学科.目前现状是,各大综合医院均设有全科医学科,大多数为新生学科,承担着全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任务.但是,综合医院的全科医学是否应该持续存在,存在的话该如何建设,它的出路在何方依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摘要:随着剧毒农药逐渐被禁止使用,具有低毒、高效等特点的吡虫啉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近年来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同时也发现中毒患者不同于其他杀虫剂的一些特性,但相关临床报道较为少见.科室收治的2例急性吡虫啉中毒患者,就急性吡虫啉中毒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吡虫啉属硝基亚甲基吡啶类较新型的农药杀虫剂,其化学结构类似烟碱,属于乙酞胆碱受体(nACh R)拮抗剂,与乙酸胆碱受体结合后不易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阻断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引起肌肉震颤抽搐,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心脏骤停。中毒患者可伴有多个器官系统损害,其表现多样,轻者仅出现无力、恶心、呕吐、困倦、头疼、头晕等,重者可出现四肢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甚至死亡。吡虫啉虽然毒性较低,摄入量较大时仍可能引起严重的中毒,且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拮抗剂,治疗主要以促进排毒,保护脏器,对症治疗为主,重度中毒患者早期可考虑给予血液灌流等治疗。
  • 摘要:随着剧毒除草剂逐步被限制生产和使用,草甘膦等低毒除草剂被推广应用,近年来口服草甘膦中毒事件逐渐增加,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毒与职业病科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收治10例急性草甘膦中毒患者就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报道.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收治10例口服草甘膦农药中毒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15-68岁,平均(33±16)岁,其中14-20岁1例,21-40岁6例,41-60岁2例,60岁以上1例;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服毒史,其中服毒量20-50ml4例,50-100ml3例,100-200ml2例,250ml1例;服毒后0-2h洗胃4例,2-6h洗胃3例,6h以上洗胃2例,未洗胃者1例(服毒量150ml).本文所报道的患者具有以下特点:1.中毒患者服毒量越大,脏器损伤越严重,但整体较轻;2.严重患者可出现胸闷、憋喘,血氧饱和度的降低等肺损伤表现,以渗出为主,部分并可发展为肺纤维化,但相对较轻;3.肝肾等脏器损伤较轻微,损伤后恢复也较快;部分严重患者伴有胆红素的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4.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血胆碱酯酶水平的降低。草甘磷为非有机磷类中毒虽不引起胆碱酯酶活性的降低,但其是有机磷类,属于有机磷除草剂,但常伴有肺水肿及呼吸衰竭发生,治疗过程中出现此类情况应当与急性有机磷中毒相鉴别。患者胆红素的升高可能与草甘磷及代谢产物与草甘磷中的添加的助剂对红细胞损伤有关。上述患者能够长期临床存活,认为主要得益于早期采用了“全胃肠洗消”技术,及时彻底的清除了胃肠道残留毒素,阻断其肠肝循环,同时早期给予一定剂量的激素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肺脏的渗出及损伤。
  • 摘要:磷化铝是一种高效磷化物熏蒸杀虫剂,其作用机制为与空气中水分反应释放出磷化氢气体,磷化氢气体具有杀虫、灭鼠作用,是粮仓储粮普遍使用的杀虫剂,如防护不当,可吸入磷化氢,出现一系列临床中毒症状,甚至死亡.病例1为2位患者中的姐姐,19岁。因“呕吐、四肢无力10小时余”于2016年7月23日由当地120转入我院。患者与病例2(其妹9岁)两天前学校放假回家,晚上在放置有磷化铝药物的仓库隔壁睡觉,2人于23日凌晨出现呕吐、浑身发麻、口渴以及心动过速症状,当地乡村医生初步考虑食物中毒并给予对症治疗,病情无缓解,于上午11时左右送至当地县级医院,拟诊药物中毒,常规处理后立即由120转运至我院,转运途中,病例2出现呼吸心跳停止,120医护人员在救护车上行心肺复苏术,送至我院后经检查呼吸心跳停止,双侧瞳孔散大,心电图示直线,没有生命体征,临床死亡。病例一诊断:急性磷化氢吸入性中毒。入院后给予地塞米松、韦迪、天晴甘美等综合治疗,并给予血液灌流治疗。磷化铝是一种高效磷化物熏蒸杀虫剂,多为灰绿色或黄色的复方片剂,每片重约3g,其中66%为磷化铝,28%为氨基甲酚胺,后者能在空气中自行产生二氧化碳和氨气,有调节磷化铝分解速度和防止自燃的作用,其余为石蜡和硬脂酸镁。磷化铝与水、盐酸接触或环境潮湿时,它可离解出磷化氢、氨、二氧化碳,每片约可释放1g磷化氢。磷化氢为无色气体,腐鱼样气味,其致死量为1.5g o磷化氢作用于细胞线粒体,导致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由于磷化氢是一种全身性毒剂,不管其何种途径中毒,其毒性作用基本相似。除直接作用致消化道粘膜水肿、出血外,以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肾脏损害为主。对预后影响最大的为心血管系统的损伤,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病例以顽固性低血压为主要表现,肺及肝肾功能损害相对较轻。分析原因,可能为毒物作用于患者全身毛细血管,引起周围血管扩张,血浆外渗,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有关。当前,我国农村关于农药中毒的科普宣传工作开展得相对较差,剧毒农药的保管及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剧毒农药可以自由买卖,农药中毒仍然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鉴于磷化铝毒性大,中毒后无特效解毒剂,病死率高,因此,在磷化铝使用中应加强安全宣教,规范化使用.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 摘要:溴甲烷(MB)属剧毒化学品.是重要的熏蒸杀虫剂及化工原料.有严重的神经毒作用.自2015年10月1日起,将MB的登记使用范围和施用方法变更为土壤熏蒸,撤销除土壤熏蒸外的其他登记.MB应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目前MB中毒国内甚少报道,2016年2月14日我科收治了1例因MB中毒后出现昏迷的23岁男性患者,经精心治疗后.患者康复出院.MB诱导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在哺乳动物组织中,MB由细胞外液缓慢进入细胞内,抑制许多含疏基的酶,如眠酶、磷酸丙糖脱氢酶等,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可能是由中枢神经系统谷胱甘肽耗竭。MB的毒性是否由于细胞直接烷基化组件(主要是谷肤甘肤然后大分子),或可以归因于有毒代谢物如甲硫醇和甲醛存在广泛争议。研究表明在各个系统中MB能诱导谷胱甘肽耗竭。然而,这一发现的意义尚不清楚。肌酸激酶(CK)是一种酶催化酶,它能把三磷酸腺昔,肌酸转化为二磷酸腺昔和磷酸肌酸。MB能迅速抑制CK在所有的大脑区域活动。抑制大脑中CK活性似乎是一个MB中毒敏感的指标,并可能与神经毒性的起源有关,抑制似乎是由于MB本身而非溴离子。之前的文献描述MB中毒后的MRI结果会出现小脑白质,基底神经节,和前连合、下橄榄核等部位明显异常对称的T2信号,而在该病例中患者的MRI并没有揭示明显变化。总之MB中毒,可能会导致急性神经损伤,甚至导致死亡。该病例就是由于患者家人售卖澳甲烷农药,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在使用、运输、贮存、装卸中的规定所致,所以掌握MB中毒相关的潜在危害,重视个人防护,减少职业危害就有很大的必要性。
  • 摘要:莠去津为中国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之一,能在土壤及水中长期存留,具有潜在毒性,近年来相关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国内外缺乏相关临床报道.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毒与职业病科收治5例急性莠去津中毒患者,就其临床特点报告如下.科室收治的5例急性莠去津中毒患者男1例,女4例;年龄17-50岁,平均(33±13)岁;服毒量分别为40、70、100、150、200ml,5例患者均于服毒6h内洗胃.均无合并其他农药中毒的混配农药中毒;无其他疾病;服毒至转入本科时间均未超过48h.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早期给予洗胃、“全胃肠洗消”等以彻底清除胃肠道残留毒物,同时依据病情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保肝,补液、利尿,保护胃肠钻膜等治疗后所有患者好转出院。所有患者目前已随诊1年以上,均一般状况良好,未见明显异常及不适。莠去津(atrazine),又名阿特拉津,是三嗪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苗前、苗后除草剂.水溶性较大,喷洒后在土壤中长期存留,以植物的根茎吸收为主,植物吸收后迅速传导到植物活跃组织及叶部,干扰正常光合作用,使杂草死亡。莠去津为低毒类农药,对机体的毒性相对较低,中毒机制多认为:在体内可通过参与氧化还原循环,产生过量氧自由基,引起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最终导致细胞功能障碍、死亡。
  • 摘要:初步探讨急诊骨盆骨折三种固定方法(床单环绕、捆绑带装置及外固定支架)临床疗效。收集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间本院诊断为骨盆骨折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4例,记录以下人口统计学指标和临床特点作为统计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受伤方式,骨折分型(Tiles A/B/C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动脉栓塞(是/否),初始血红蛋白水平,复杂创伤(是/否),入院后6小时内输入浓缩红细胞量及住院时间.在骨盆骨折时采取床单环绕、对于前两种固定措施而言止血效果更佳,捆绑带装置及外固定支架均可迅速稳定骨盆,有效控制出血。虽然外固定支架相但床单环绕和捆绑带装置的固定时间短,因此更适用于院前急救及急诊室内应用。
  • 摘要:目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的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缺氧,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凶.是急诊危重急症之一,并且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本文为了寻找有效的方法,确立本院前诊断,急救,转运及有效的院内救治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
  • 摘要:百草枯为剧毒农药,无特效解毒剂,中国百草枯原药生产厂家有34家,产能已超过6万吨/年.2011年中国百草枯原药共生产4.31万吨,环比增10.7%.截至2012年8月,中国百草枯水剂登记数量达664个,中国已成为百草枯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1百草枯中毒的事件屡有发生,国家为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禁止生产百草枯,为减低百草枯的毒性,颗粒百草枯这一新型剂型应运而生.2016年8月29日收治了一位口服百草枯颗粒的患者,该患者为年轻女性,百草枯颗粒为山东绿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含百草枯50%的颗粒剂,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经过进行分析.百草枯颗粒作为百草枯的新型替代剂,口服后会引起中毒,百草枯中毒可引起多脏器的损伤,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为肺,表现为急性肺泡炎和迅速进展的肺间质纤维化,是百草枯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百草枯颗粒具有毒性,本例中的患者口服颗粒型的百草枯后出现了肝肾功能的损伤和肺纤维化,入院后给予全胃肠洗消,行血液灌流,给予保护重要脏器等综合治疗后,患者血液中的百草枯浓度有所减少。经过综合治疗后患者病情较前好转出院。临床中应注意颗粒百草枯与百草枯一样具有毒性。
  • 摘要:2016年4月2日收治了1例口服工业汞中毒患者,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经过进行分析.患者男,76岁.2016年4月2日在家中与家人吵架后口服汞10ml,为求专科诊治,门诊以"口服汞10ml5小时"收入科室.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胃炎,否认药物过敏史.入院后查体:T36.8°C,BP132/80mmHg,P24次/min,HR101次/min;神清,精神差,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01次/分,房颤律,腹软,腹部有轻度压痛,以上腹部为主,无反跳痛,腰部有压痛,四肢肌力正常,双巴氏征阴性.入院查腹部平片:可见腹部有大量金属影.急性汞中毒最常见的是以吸入汞蒸气及口服汞盐引起,其主要表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口腔病变为主,可累及吸收道、胃肠道、肾脏等器官系统,还可导致金属内稳态失去平衡、免疫损伤、神经损伤等作用,本例中的患者口服大量工业汞后出现胃肠道反应,腹部有轻度压痛,以上腹部为主,无反跳痛,患者年龄较大,既往有高血压,在住院期间并发心衰,中毒后期继发间质性肺炎,其免疫系统受到了损伤,虽经驱汞治疗使体内汞排出,但间质性肺炎在短期内难以恢复。Nyland JF认为环境污染物中的汞会对人的神经发育和免疫系统有影响。科学家认为汞会对人的神经发育有不良的影响,并且最近的研究也发现了接触有机汞和无机汞会引起免疫系统的紊乱。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也要注意汞对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
  • 摘要:酸洗液用于清除各种型号奥氏体不锈钢零件、板材及其设备表面的锈、氧化皮、焊接后产生的黄蓝黑色焊斑等污物,清洗后金属表面成银白色,同时钝化表面,提高不锈钢抗腐蚀能力.起作用的主要成分为硝酸及氢氟酸的混合液,其比例大约在7~10%左右.硝酸和氢氟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和毒性,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急性气体中毒,严重者表现为急性肺水肿,并可导致死亡.氢氟酸是一种无机酸,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及反复损伤特征,吸入后支气管黏膜和肺组织缓慢进行性破坏,可造成呼吸道严重损伤.硝酸蒸汽中含有多种氮氧化合物,如NO、NO2、N2O3、N2O4、N2O5,其主要是NO2.因此,硝酸气雾中毒实质上是氮氧化合物中毒.临床上单独硝酸或氢氟酸引起的中毒较多见,而这两种共同引起中毒的报道较少.2015年11月本院收治1例酸洗液严重中毒患者,病情治愈出院。硝酸又名氢氮水、硝强水,是一种用途广的重要化工原料,广泛地用于化肥、国防、冶金、化纤、化工、染料、制药等工业它的性状透明、无色或带有黄色,有独特的窒息性气味的腐蚀性液体,是一种强氧化剂。硝酸液体及硝酸蒸气对皮肤和钻膜有强刺激及腐蚀作用,浓硝酸烟雾可释放出五氧化二氮,遇水蒸气形成酸雾,可迅速分解成二氧化氮,浓硝酸加热时产生硝酸蒸气,也可分解产生二氧化氮,吸入后引起急性氮氧化物中毒,吸入性肺炎。本例患者误服一口,可能是由于液体刺激性大,随即出现恶心、呕吐,出现呛咳后直接腐蚀气管,出现左支管离断的CT征象,临床极少见,文献罕有报道。对于有类似成分的酸洗膏,随着使用的增多,中毒病例也会日渐增加,应引起医务人员注意。
  • 摘要: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和冠脉病变特点,评价经桡动脉直接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在本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年龄≥65岁为老年组共115例,年龄<65岁对照组,共102例.观察2组临床特征和冠状病变特点以及直接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效果.虽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和冠脉病变特点与年轻患者相比有所不同,但经挠动脉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年轻患者一样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目的:探讨门脉高压多发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患者病情的严密观察,制定针对性强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疾病知识宣教,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本身有了更深入了解,积极配合治疗,使手术期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积极有效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对肝硬化、脾大、门脉高压合并骨折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 摘要:脓毒血症(sepsis)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严重创伤、感染、休克、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热、心动过速并伴有外周血白细胞的增加,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感染性休克,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在过去的50年中由于抗生素的使用使脓毒血症所致病死率已大大地降低,但患者却没有明显的减少.因此,搞清脓毒血症所致的组织功能障碍及死亡的中间环节和探讨新的治疗措施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患者一旦发生脓毒血症则需要早期进行积极的综合性对症治疗措施,如广谱抗生素、肺保护性通气、加压素、激活蛋白C、糖皮质激素及强化胰岛素治疗等。随着对脓毒血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策略,包括:靶向细胞凋亡技术、腹膜透析、血液净化技术及CRRT等。脓毒血症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认为TNF-α、IL-1、IL-8等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是患者发生脓毒血症的主要原因。治疗上积极采取综合性对症治疗措施是早期治疗的关键因素,靶向细胞凋亡是治疗脓毒血症的新策略,亟待进一步研究。血液净化技术目前尚无确切的疗效,CRRT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治疗方法.但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阻碍和难题。
  •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常见安全隐患的原因方法:对2013~2016年记录在册有关院前急救投诉26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院前急救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急救前隐患、现场急救隐患、转运途中安全隐患三个方面.结论: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能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
  • 摘要:三氟乙醇全名2,2,2-三氟乙醇(2,2,2-Trifluoroethanol)简称TFE,常温下为有醇气味的五色澄清液体,它是含氟医药、农药合成的关键中间体,近日,我科收治一名七氟醚生产工人三氟乙醇中毒一例.病例介绍:患者男,20岁,是七氟醚工厂的一名清洗工人,因头晕、嗜睡2天收入我科.患者于2017年1月22日在七氟醚生产车间清洗垃圾桶时闻到不明气体气味,5分钟后昏迷,由同事送到当地医院治疗,治疗两天头晕症状无缓解,于1月24日转入本院寻求进一步治疗.当即询问了详细的接触史并向厂家了解了七氟醚生产环节,得知患者所清洗的垃圾桶内含有残留的四氟乙烷、三氟乙醇以及七氟醚.入院检查:心率91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36/87mmHg,血氧饱和度98%,神志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91次/分,律规整,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此病例在中毒第一天即出现了肾脏损伤,考虑原因为一次性吸入量过大,在之前的工作中也曾多次闻到过类似气味但相对较淡,并未造成明显不适,考虑患者多次重复吸入有毒气体,但具体吸入量及车间浓度不详,血液毒物检测报告数值为患者发病后2天所取样本浓度,估测中毒发作当日血药浓度更高。与患者同工种者曾出现过头晕症状,但症状较轻,住院两天即出院。由于三氟乙醇的应用广泛,其毒理研究尤为重要,应当引起相关行业的重视,为相关工作者的自我保护提供一定的依据。建议接触三氟乙醇的工作人员一定做好防护措施。
  • 摘要:患者,男,21岁.因"突发胸闷、气促40分钟"于2016年9月17日16:45入急诊科抢救室,伴口唇麻木、双手痉挛,呼吸急促,无胸痛、无呼吸困难.既往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颅内感染、颅内高压病史,未规律口服阿司匹林及羟基尿治疗血小板增多症.发病前1周有感冒史,发病前2小时在网吧上网,回学校后紧急集合,跑步下楼后出现上述症状.查体:体温36.8°C,心率79次/分,血压122/78mmHg,呼吸38次/分,SPO298%.急性病容,稍烦躁,查体合作,心肺腹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血气分析:PH7.74,PaCO29mmHg,PaO2160mmHg,K+2.6mmol/L,Lac6.3mmol/L,,HCO3-12.2mmol/L.心电图提示:Ⅱ、Ⅲ、AVF导联ST段轻度抬高,异常Q波,V2-V3导联ST段压低(图一).血常规:白细胞12.69×109/L,血小板702×109/L.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肌红蛋白、超敏肌钙蛋白)、肝肾功、生化、凝血功能、BNP均正常.初步考虑:过度换气综合征,给予面罩,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安定10mg肌肉注射,补钾1g.发病2小时后复查血气:PH7.58,PaCO218mmHg,PaO2118mmHg,K+3.2mmol/L,Lac4.2mmol/L,HCO3-16.9mmol/L.复查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回落正常,异常Q波.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精神状态好转,生命体征正常.继续给予补钾、补液治疗.发病4小时后再次复查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异常Q波.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189.80ug/L,肌红蛋白:475.0ug/L,超敏肌钙蛋白2.10ug/L.考虑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入院,行冠脉CTA提示:双侧冠状动脉多发软化斑块,血管腔狭窄程度约25~80%,以左前降支近段狭窄明显.冠脉造影结果提示:右冠优势型;左冠主干未见明显狭窄,前降支血管近中段狭窄约30-40%,TIMI3级;回旋支血管开口轻微狭窄,中段狭窄约30-50%,与第二钝缘支交界处以下局限性狭窄约70%,TIMI3级;右冠血管近段狭窄约20%,TIMI3级.给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保胃、调脂、扩冠、营养心肌等治疗.一周后出院,随访病人无特殊不适. 误诊原因:①青年患者,无冠心病发病的高危因素,且临床症状不典型。超急性期心肌酶及心肌结构蛋白尚未释放入血,对诊断意义不大,故不能以超敏肌钙蛋白结果来判断,仍需动态连续观察心电图及超敏肌钙蛋白。②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认识不足,局限于年龄、高危因素等的影响.而忽略了入院时心电图已有Q波及ST-T改变。③受制于临床常见病的思维局限,用过度换气综合征解释患者症状及心电图改变,缺乏重症思维。 经验教训:①重新认识血小板增多症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②作为急诊抢救室医师要有危重病思维,对疾病的诊断采取降阶梯的思维模式,先排除致命性疾病,最后再考虑功能性疾病,过度换气综合症的诊断是需要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的。③对疑似患者连续动态的观察尤为重要,该患者经镇静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之所以未漏诊得之于4小时后动态复查。④作为一名急诊医生,仍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针对任何异常的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结果,要综合深入分析,既“同症异病”又“同病异症”;对于少见病要及时快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查漏补缺,严防误诊漏诊。
  • 摘要:探讨实时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急诊危重症抢救中的应用价值,并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做对比.选择本院急诊抢救室休克患者10例,排除局部皮肤感染、凝血异常等禁忌症后,对其中8例患者采用实时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建立深静脉通道.操作要点如下:使用高频线阵探头,术前调节好合适的深度、增益,操作过程中使用无菌套包裹探头;术前对腋静脉、腋动脉行短轴、长轴等多角度扫查,初步了解其位置、走向及毗邻关系,确定穿刺点;采用平面内引导能实时观察到针尖位置;探头按压力度适中,过轻易造成图像不佳、探头晃动,过重易压闭腋静脉管腔;进针过程不必带负压,可在针尖进入血管后再回抽确认;置入导丝后可再次超声扫查确定导丝走行在腋静脉内;术毕常规扫查排除气胸及局部血肿.选择腋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具有锁骨下静脉感染发生率低、方便护理等优点,同时其可使用超声引导,操作更加安全快速,不易出现气胸、血胸等严重并发症。实时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可以安全快速建立深静脉通道,值得在急诊临床中推广。
  • 摘要:百枯草农药致死性极强,临床暂无特效解毒药,根据中毒方式不同,如不及时治疗,致死率达到85%-95%,临床上百草枯中毒以口服、皮肤接触、经呼吸道吸入等多见,也可见于肌肉注射中毒病例.百草枯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使用量最大的有机杂环类接触性脱叶剂及除草剂,生产或使用不当可经消化道摄入、呼吸道吸入及皮肤吸收引起中毒,故认为经呼吸道吸入或经皮肤吸收百草枯后,病人同样会出现各系统中毒表现,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及强有力的治疗。最常见的受累脏器是肺、肝和肾,且肺部病变最突出,最严重,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及相关辅助检查提示急性百草枯中毒诊断成立,但是中毒途径不明确。考虑中毒途径如下:可能经皮肤吸收:a.直接接触药液:患者给予其母亲清理沾染百草枯衣物、擦拭污染皮肤等操作时,接触到药液,可能通过持续性皮肤吸收,出现百草枯农药中毒症状。接触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等百草枯在体内很少降解,常以完整的原形物随粪、尿液排出,在处理百草枯中毒患者的呕吐物、分泌物及大小便时如有接触,同样可以导致百草枯中毒。多种形式的百草枯中毒经吸收后均可造成全身性的损害。探讨本病例中毒的原因,可以提示医护及陪护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工作的必要性。1)清洗中毒患者皮肤及污染衣物等过程中避免皮肤的密切接触;2).处理患者洗胃液、尿液、大便、分泌物等时避免直接接触;3).血液灌流过程中避免接触患者血液。
  • 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疗法与传统补液疗法在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创伤性休克患者1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采用传统补液疗法,即给予足量快速补液,观察组80例,采用限制性补液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液体复苏后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平均输液量、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液体复苏后PLT、Hb、HCT水平较高,PT、APTT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输液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存活患者液体复苏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对照组为36.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7.5%,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16.2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限制性补液疗法在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与传统补液法比较有显著优势,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对控制出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提高急救效果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摘要:硝酸具有强腐蚀性和毒性,在遇到潮湿环境、阳光照射、受热等条件下能产生氮痒化物气体,为刺激性气体,人吸入后会出现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甚至出现急性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及时的救治非常关键.2016年4月27日成功救治了1名硝酸气体中毒患者.硝酸作为溶剂、酸洗剂、蚀刻和清洁剂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生产行业。浓硝酸挥发后变成氮氧化物气体,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甚至急性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临床中及时的救治非常关键20本例患者吸入硝酸气体后出现一系列呼吸系统症状,患者出现喘气,咳嗽、咳痰,咳黄色脓痰,在当地诊所给予止咳化痰治疗后症状仍无明显好转,入院当日患者肺部CT示有肺炎,转入我科后立即给予吸氧,地塞米松激素,止咳化痰,保肝护胃抗氧化剂应用等对症及支持治疗。地塞米松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抑制炎性细胞,抗休克、抗毒素。患者经治疗后双肺较入院时好转。硝酸气体的吸入引起人体以呼吸系统为主的多个系统的损害,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也是无法预测的,结合病人的病史及影像学表现,认识其在不同阶段的血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及肝肾功能受损的变化情况,以及肺部CT影像学改变,通过积极合理的对症支持治疗,尤其是激素的早期应用,对硝酸气体吸入性肺损伤患者的病情预后及远期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急诊护理干预在急性脑出血病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因高血压脑出血来本院急诊就诊的患者360例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中由"120"接入的病人180例作为观察组,患者使用规范化急诊护理流程;由病人家属送来我科的病人18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使用急诊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抢救时间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分诊评估时间、静脉用药时间、完成CT时间及急救总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致残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规范化急诊护理流程,可以显著节约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ICU患者家属焦虑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6年9月本院ICU收治的90例患者家属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仅给予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对家属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家属的焦虑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家属焦虑的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7,P=0.032<0.05).结论:针对患者家属的焦虑情绪进行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使家属更好地照顾患者,有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
  • 摘要:探讨人性化护理对犬咬伤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急诊犬咬伤患者3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3例.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满意度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对护理质量评分.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的并发症情况.咬伤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并能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 摘要:探讨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03月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基础护理,选取我科2016年04月~2016年9月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并加以总结分析.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充分调动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
  • 摘要:颈椎脊髓损伤属于骨科创伤范畴中非常严重的疾病之一,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多变.常伴有脊髓损伤,很容易引起患者高位截瘫,造成患者长期卧床,需经过长期的治疗才有可能康复,而治疗过程中各种并发症也会时常发生,例如压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常常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做好术后的护理工作,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极为重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减少该病死亡率、降低伤残率及并发症的重要保证.同时通过对颈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措施的探讨和总结,探索出此类疾病有效的护理模式,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帮助.我科2016年5月收治一例该患者,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患者男性,25岁,以"外伤致颈部疼痛伴四肢无力不能活动10小时"为主诉入院,入院体检:T:36.8°C,P:66次/分,R:17次/分BP:117/47mmHg,双上肢肌力为1级,双下肢肌力为0级,腹股沟以下平面感觉消失.CT提示:颈6椎体骨折,压迫相应节段脊髓.患者于2016年5月18日在全麻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诊断为:颈椎骨折并截瘫.术后生命体征平稳,给予激素应用、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消肿止疼、化痰等药物应用.患者咳痰无力,白色粘稠状痰液较多,给予雾化药物应用.病情稳定后转入康复科继续治疗. 详细介绍了心理、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统、皮肤护理,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功能锻炼几种护理措施。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通常发病突然,且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且该病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因此探讨颈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更全面、更充分的了解患者身心需求,更好、更全面的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减轻患者的疼痛及焦虑,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耐心,保持积极地心态,从而最大可能的提高患者生命的尊严和质量。为今后颈椎骨折患者术后的护理提供参考依据,并进一步探索此类疾病护理的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细致、更专业的护理服务。
  • 摘要:本文分析了2016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5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欧美指南。ACS优化救治重点阐述了早期评估、血运重建、PCI术中操作和并发症处理推荐、药物治疗。
  • 摘要:本文对对毒蘑菇进行了概述,详细分析了毒蘑菇中毒分型及临床表现,重点强调了毒蘑菇中毒综合救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减低毒草中毒死亡率至关重要(早期洗胃催吐、联合血液净化、保护脏器功能)。
  • 摘要:本文分析了法国/欧洲创伤患者救助的组织。最佳的院前管理模式是可以挽救生命的模式。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体系模式只有最适合相关国家资源情况的模式相信医生参与院前急救的设置和创伤救治网络的设置有巨大意义。
  • 摘要:本文分析了急诊管理临床科研大局观。一个成功的单位 拥有高标准的医疗水平、研究开发能力。强调自我增值,了解询证医学。
  • 摘要:灾难医学及紧急医学救援中国是一个自然灾难频发的国家.浙江省是台风、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不同类型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核电站、快速交通、矿山化工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各种行业相关灾害时有发生.恐怖活动等相关人为破坏活动.大规模伤亡事件处置分为搜寻与营救、伤员分类与初步治疗、确定性治疗、伤员疏散四要素。
  • 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要积极液体复苏、复苏时注意个体差异,避免过度复苏,注重液体复苏的评估。合并ARDS/IAH、ACS时权衡液体利弊。运用血流动力学检测手段指导液体管理。
  • 摘要:本文阐述了如何打造急诊优质护理团队,具体阐述了医院文化与团队认同感、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专业技术过硬、提升急诊护士职业幸福感、提高护士核心能力,增强职业认同感、领导者的引领六要素。
  • 摘要:本文阐述了急诊科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无缝衔接。具体分析了过敏休克、碎死急救、病程记录三个问题,强调抢救流程的规范性。
  •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护理改革与创新,强调人事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信息建设、文化建设七个方面内容。
  • 摘要:本文阐述了心脏复苏的内涵与临床决策。生理参数均达复苏成功水平,提示ROSC,可进行复苏后综合治疗生理参数不理想时,先观察物理参数是否达标,若未达标应加强复苏质量。若物理参数已达标,提示预后不佳,物理参数达标、生理参数不均一时,提示需不同决策。
  • 摘要:航空医学救援基本概念和要素、国内外发展情况以及浙江省发展与挑战。航空医学救援分为交通意外、医院间、野外三种任务。开展直升机医疗救援的三大核心是直升机、医疗机构、终端客户。建议建立一个常态的飞行机制,实现随叫随飞,开通4008-120-120直升机救援热线电话。从日间飞行到全天候飞行,从一个中心道多中心,实现中国东部的全部覆盖,建立合理的付费机制。
  • 摘要:中医药在急危重症中的应用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学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没有现代医学介入的漫长年代中,一切急、慢性疾病皆诊治于中医药.中医药在救治急危重症、保障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中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急症是中医学精华之所聚.历史上的著名医学家均为治疗急诊大家.江南吴越大地是温病学派发源地,历来名医突起,孕育了以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学巨匠近代以来更是名医璀璨,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 摘要:李××,女,45岁,502700来院时间2017-01-25主诉:咳嗽伴呼吸困难4天,发热1天。T39.6°C,P131,R18,BP123/65mmhg。双肺呼吸音粗,双侧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双下肢轻度水肿既往史。4年前发现血小板减少,予"激素"治疗,未规律用药。2月前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缺铁性贫血,结缔组织病不除外,口服甲泼尼龙40mg/天,2周前开始自行减量至12mg/天。PCP感染多发生于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器官移植术后、艾滋病、长期饥饿、恶性营养不良、原发性免疫缺陷、长期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中艾滋病成人患者感染率为59%。介绍了肺部CT影响特征、预防以及治疗药物。
  • 摘要:Talk Outline the history of US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Current issues.CCC-set up and assessment.Intro to Clinical Competency Committee.EM-CCC vs.other specialties.Discussion of Residents.Discussion of End-of-Shift Evaluations.3 years experience assessment.Purpose of CCC Increase the validity and accuracy of program assessment of resident competence throughout training and at graduation.Provide the benefit of "the insight and perspective of a group" to the resident evaluation process.
  • 摘要: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肺循环障碍的一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通过实际病例阐述了初始识别,强调注意反常化验、警惕诊断误区、评估治疗效果。
  • 摘要:本文阐述了非创伤性出血的分类、临床管理策略、止凝血治疗及止血药物的应用以及病因处理。止凝血治疗补充凝血因子类药物?新鲜冰冻血浆。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含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适合华法林引起的凝血障碍体积小,不易造成容量负荷较少传播病毒。重组活化因子vn(rFVⅦa)仅用作常规方法无法控制时的挽救性治疗。
  • 摘要:腹部创伤:漏诊/阴性探查138449例数据库中,腹伤占%5,合并腹伤的多发伤死亡率最高。具体分析了伤情评估误区以及紧急救治误区。伤情评估≠诊断,强调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是动态和变化的过程,允许早期仅认识威胁生命的损伤而忽略不危及生命的损伤。常见按疾病思维诊断创伤或用同样的模式诊断轻伤和重伤等错误,按疾病模式行辅助检查延长院内术前时间。
  • 摘要:本文阐述了什么是高流量氧疗、高流量氧疗装置、高流量氧疗的优点、高流量氧疗的应用指征、高流量氧疗的应用流程。
  • 摘要: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颅腔的容积是固定不变的颅腔内容物:脑组织、血液、脑脊液。颅腔内的上述三种内容物,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正常成人颅腔的内容物约1450ml,其中脑组织约占1300ml,脑脊液占65ml(不包括枕大孔以下的脑脊液),血液占110ml。颅内压测定(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一般以脑脊液的静水压代表颅内压力,通过侧卧位腰椎穿刺或直接脑室穿刺测量来获得该压力数值.具体分析了颅内压增高的类型、原因、诊断、治疗原则。
  • 摘要:本文阐述了急性中毒常用的评分系统、不同评分系统之间比较研究、如何给急性中毒患者打分。毒物纷繁复杂,中毒剂量及时间影响病程,中毒危重症涉及多器官多系统,多无特效解毒剂需多脏器联合救治。
  • 摘要:本文建议对危重病人预计摄食不足的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如营养风险评分NRS-2002,NUTRIC评分).应当包括对于合并症、胃肠道功能以及误吸风险的评估.除监测能量提供外,需动态监测蛋白供给的充分性.
  • 摘要:本文阐述了急诊患者心理危机干预。具体分析了如何区分需要干预的目标人群并确定其数量、造成心理危机的事件。阐述了集体晤谈、眼动脱敏再加工、放松训练、一般性支持几个心理危机干预技术。介绍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分期管理与护士在其中的作用。
  • 摘要:胸痛是发生胸部范围内的疼痛感受,任何原因所导致的解剖学胸部范围内的任何不适,包括由于胸部疾患可能表现为其他部位的疼痛。胸痛涵盖的疾病复杂多样,根据胸痛的起病特点、性质和细致的体格检查,结合相关的辅助检查识别低、高危胸痛,熟悉掌握高危胸痛的诊治流程,稳定生命体征,现场急救、院内治疗或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 摘要:本文对2016 ESC急性心衰指南进行了解读。具体分析了新急性心衰处理流程:疑似/确诊急性心衰处理流程、先行床旁血流动力学评估:皮肤的干湿冷暖+组织灌注、根据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
  •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急危重疾病,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急性心肌梗死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的心前区疼痛,有压榨样、濒死感.且一般扩冠脉药物不能缓解.临床上亦见不少不典型症状,包括:①疼痛部位异常.常见有头痛、牙痛、咽痛、腹痛,而不是胸痛.②非特异症状,如心悸、气喘、恶心、呕吐、头昏、晕厥.③不明原因体征变化,如血压下降、心律失常、休克等.④极少患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对于不典型症状的心肌梗死,常常要依据心电图表现诊断.而临床上有少数AMI在整个病程发展与治疗过程中心电图表现正常或基本正常.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准确性在80%左右,国外学者发现心电图正常的心肌梗死比例占所有心肌梗死的10%以上.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变化较大,仅以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表现常难以评估。对于有心肌梗死的高危症状,特别是原有疾病不能解释新症状时候 ,不要轻易用心电图正常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一定要重视心肌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必要时争取及时冠脉造影评价病情及进一步治疗。
  • 摘要:挤压综合征:机体尤其是肌肉丰富的四肢长时间受挤压而发生肌肉坏死溶解等反应,合并肌红蛋白尿、高钾血症、酸中毒为特征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休克等表现疾病.具体介绍了挤压综合症的致病因素、诊断标准以及现场救治、后方综合治疗。
  • 摘要:本文阐述了急诊技术突破与认知迭代,分析了急诊临床思维之横向不同与纵向不同。由之前的分诊+专科支援转变为系统性思维。由评估、判断、抢救转变为抢救生命、对症救治、评估分流模式。
  • 摘要:本文阐述了对两例复苏病例的思考。介绍了心肺复苏2015年指南BLS重要更新以及ACLS重要更新。重点介绍了特殊情况下心肺复苏要点。
  • 摘要:急腹症是腹腔内、盆腔内和腹膜后组织和脏器发生急剧的病理变化,从而产生以腹部为主要症状和体征,同时伴有全身反应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分为急性炎症、急性梗阻或狭窄、急性出血、急性穿孔、急性缺血几种。具体分析了急腹症病因分类、疼痛机理、超声检查、鉴别诊断。
  • 摘要:本文阐述了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医学教育改革、急诊住院医师的核心岗位胜任力、要培养出合格的急诊住院医师所需的带教老师的教学岗位胜任力、基于教学岗位胜任力的师资培训课程(iTEACHER课程)。
  • 摘要:本文分析了急诊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流行病学特点、急诊CAP常见致病菌的耐药进展、急诊CAP微生物标本采集以及急诊CAP微生物检查报告解读。
  • 摘要:机械通气是各种原因所致呼吸衰竭的主要支持及救手段,但难免发生VILI.VILI的原因主要为:潮气量(vt)过高所致肺张力(应力)增加.即气压伤(Barotrauma)或容积伤(Volutrauma)膨胀不全或闭陷单位反复开闭所致剪切力增加,蒌陷伤(Atelectrauma)生物伤(biotrauma)Volume not pressure:主要取决于容积的变化.即引起肺损伤是由于肺泡膨胀的程度而不是大气道的压力水平.而是取决于肺泡容积超过功能残气量的跨肺压力和过高容积张力,即平台压(吸气末压力)。机械通气所致生物伤是VILI及肺外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发病机制。避免或减少“机械伤”所致生物伤是指导ARDS机械通气策略及其它救治手段的重要目标。开发和应用与生物伤相关的Biomarkers和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对“精准”机械通气以避免或减少VILI及伴发的生物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团队是互补技能、拥有共同的目标和方法、相互信任、相互承担责任的群体。团队培训方法多种多样,情景模拟教学法优势突出。急救医疗团队培训要点:闭环式沟通;明确的信息表达;明确的角色和责任。了解自己的不足、知识分享、建设性干预、再评估和总结、互相尊重。
  • 摘要:本文阐述了危重症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机械预防、药物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疾病好发于下肢深静脉,可无症状或局部疼痛、压痛和远端肢体水肿.发生于胭静脉以上的近端DVT是PTE栓子的重要来源.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可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严重时可发生低血压、休克甚至猝死.
  • 摘要:血气分析通过血气分析仪和联合血氧计可以得知身体肺泡通气、氧合、酸碱平衡状况。可以判断呼吸困难的原因、类型,指导机械通气,了解急危重症病人的酸碱平衡状态,某些不明原因的疾病的鉴别诊断,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不能替代动脉血气分析检查。
  • 摘要:氧疗的目的在于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及氧含量以纠正低氧血症,确保对组织的氧供应,达到缓解组织缺氧的目的.氧气如同药物一样应正确应用.氧疗有明确的指征,有其流量,并应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查帮助估计适当的流量.
  • 摘要:无创通气与有创通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一机连接方式,前者无需建立人工气道,后者建立人工气道。广义的无创通气包括:无创正压通气、体外负压通气、高频通气、胸壁震荡通气、体外膈肌起搏等。而近十几年所说的无创通气主要是指无创正压通气(NIPPV),此技术被认为是近十年来机械通气领域的重要进展,是目前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之一。具体分析了无创呼吸机模式和参数选择,急诊无创正压通气要把握应用指征,规范技术操作、采用个体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结合—例以"牙痛"为首发症状的"牙源性下行性纵隔炎"病例,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在本院急诊ICU诊断治疗"牙源性下行性纵隔炎"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以"牙痛"为首发症状,在当地医院给予抗炎对症处理,效差,并进行性出现胸闷伴声音嘶哑,后行CT检查考虑"纵隔脓肿,纵隔炎",行"胸腔镜下纵隔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又行"间隙感染切开引流术",术后加强引流、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患者感染指标逐渐下降,引流量逐渐减少,症状缓解,1个月后好转出院. 结论:纵隔炎可以“牙痛”为首发症状,发病率低,病情发展迅速且凶险。对于以“牙痛”为症状就诊的患者,应考虑到“纵隔炎”的可能。
  • 摘要:通过Meta分析综合评价亚低温治疗对初始心律为不可电击心律的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检索2000.01-2016.7中英文文献中以对初始心律为不可电击心律的心脏骤停后昏迷患者是否进行亚低温治疗为控制因素的临床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是存活出院和出院时的神经功能预后;提取相关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研究提示CVVH可改善心梗后利尿剂抵抗心衰患者的预后,主要机制是减轻液体潴留、清除炎症因子,其中最重要的机制是减轻液体潴留。
  • 摘要:目的:通过综合分析急诊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系列因素,进一步明确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综合诊治方案.方法:结果:通过科室自2013年至今收容的200余例患者的综合保守治疗,包括口服骨化三醇、复方伤痛胶囊等药物,同时结合静脉输入骨肽注射液,肌注腺苷钴胺注射液,给予相应穴位的揿针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结论:对于急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经药物保守治疗结合揿针等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 摘要:随着肉毒在医学中逐渐推广应用,近年来医源性肉毒中毒事件明显增加,目前国内尚缺乏相关临床报道,本文结合近期本院收治的2例医源性肉毒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医源性肉毒中毒进行分析报道如下.病例1:患者女,26岁,于2016年4月14日于双侧眼眶周围注射肉毒100U,患者注射后未出现明显异常.患者为行瘦腿治疗于4月23日在"双侧小腿"各注射肉毒100U.4月26日,患者出现全身无力,嗜睡,全身烧灼感,表情呆滞,未行治疗.4月27日,患者出现吞咽困难,言语欠流利,并于4月29日到当地医院就诊,给予静脉输注生理盐水500ml,葡萄糖500ml,及维生素C等药物,病情逐渐加重并出现眼睑下垂,饮水呛咳,口腔分泌物粘稠、增多.5月1日后间断给予新斯的明、阿托品等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患者为行进一步治疗,于2016年5月3日转入我科.患者自第2次注射肉毒以来,进食差,小便偏少.既往"畸胎瘤"病史6年.入院查体:T36.6°C、P68次/分,R18次/分,Bp118/75mmHg,意识清、精神差,面具面容,眼睑下垂,右侧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口唇无紫绀,张口伸舌费力.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8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四肢肌张力可,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4+级.双侧腱反射未引出,巴彬斯基征(一).血常规、血沉、尿常规、肝功、肾功、心肌酶、电解质,心电图,肌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肉毒中毒(中度).入院后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维生素B1、维生素B12、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3周后痊愈出院. 医源性肉毒中毒,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诊断并不困难。由于医源性肉毒中毒,一般先出现注射部位的异常,后出现全身性中毒症状。因此患者对早期中毒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错失最佳的就诊、治疗时机,使症状进一步加重。所报道的病例.均有明确的肉毒注射史,后出现视物模糊、眼睑下垂、全身无力等中毒症状,但就诊时间相对较晚,由于接诊的2例中毒患者属于轻中度中毒,没有给与抗毒素治疗。另外,考虑到患者减肥美容的初衷,在治疗过程中没有使用糖皮质激素.仅给与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也取得较好的效果。综上所述,在应用肉毒作为治疗药物时,由于其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一旦发生医源性肉毒中毒,应给与积极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 摘要:曼陀罗是茄科曼陀罗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主要成分是莨菪烷类生物碱,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但由于其分布广泛,易于获取,常有群众应用不当引起中毒事件发生,我科收治两例曼陀罗中毒患者,因其均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曼陀罗中毒机制主要为抗胆碱作用,对周围神经系统的作用为抑制副交感神经,导致腺体分泌减少、瞳孔散大、心动过速、皮肤潮红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则有先兴奋.后抑制的特点,患者由躁狂澹妄进入昏迷,同时血压下降,呼吸减弱,可因呼吸、循环衰竭导致死亡。中毒确诊后,应尽快给予全胃肠洗消和血液净化以清除胃肠道和血液中的毒素,药物治疗首选毛果云香碱,但多数医院缺少该药品,也可选用新斯的明,但新斯的明对腺体、眼、心血管系统、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弱,在抢救时应用价值受到限制,且应用过量可致胆碱能危象。本文第1例病人由于确诊时已错过最佳胃肠清洗时间,且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给胃肠洗消带来限制,又没有果断给予血液净化治疗,患者在第二日出现了症状的反跳,第2例患者经积极的胃肠洗消及血液灌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逐步好转,没有反跳症状出现。所以,对于确诊的病人应给予积极的毒素清除治疗。中毒导致意识障碍的患者无法自己陈述病史,临床医生应以更强的责任心,更细致地查体,以及反复询问患者家属关于患者发病前的每一个细节,尽快明确病因,为患者抢救赢得时间。
  • 摘要: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训,达到最大化效果,急诊科在组织省市各级医院急救技能的"五精"方案(精心准备、精选内容、精选教员、精制方式、精心管理)得到各级好评.受训学员一致喻为"魔鬼式"培训,无不点赞之成效.
  • 摘要:探讨原发性胃黑素瘤的发病特征、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结合本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胃黑色素瘤的病历资料和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原发性胃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结果:患者66岁男性,因左下腹部包块伴疼痛1月余入院.血常规、肝功、生化及肿瘤标志物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原发性胃黑素瘤好发于老年人,患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腹痛、恶性、呕吐、呕血、体重减轻、吞咽困难和贫血等。胃黑色素瘤患者预后差,平均中位生存时间约为5月,早期行根治性胃癌手术是胃黑色素瘤患者的最佳治疗方式。
  • 摘要:目的:分析院外心脏骤停(OHCA)现场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参照Utstein模式,收集2012年01月到2016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院前120出诊的心脏骤停(CA)现场RO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数据特点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结果:纳入29名患者,ROSC≥6h的有9名(31.03%),ROSC<6h的有20名(68.97%).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初始发生地点、是否有目击者、是否提供CPR、初始心律、病因、抢救用肾上腺素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ROSC≥6h的患者中,无人生存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44.15±34.16)小时,最短住院时间为12.08小时,最长住院时间为125.75小时.所有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与返院时间相比(6.45min±3.60min vs.4.55min±2.46min,P=0.014),急救反应时间耗时更多.结论:现场ROSC的患者其入院生存率低,OHCA的发生需要早期预防.
  • 摘要:百草枯对人、畜有极强的毒性作用.癫痫是一组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癫痫可由多种病因诱发.本院有1例百草枯中毒患者治疗期间癫痫发作,癫痫发作时有窒息、受伤的危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百草枯中毒的患者全面护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百草枯中毒临床病死率高,中毒后百草枯可分布于全身各器官、组织,造成全身多系统损伤。百草枯可以通过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穿透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脑脊液中百草枯浓度大约为血液中浓度的0.3%,清除缓慢,半衰期大约3周。百草枯中枢神经损害可引起神经元损伤和凋亡,临床表现有烦躁、抽搐、昏迷等表现。在对该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并随时记录是否存在癫痫发作的前期症状及相关诱因,如恶心、呕吐、头昏、头痛、睡眠障碍、扑翼样震颤、出现幻觉谵妄等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采取了必要的护理措施如立即报告医生,加强巡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注意事项等。当患者癫痫发作时,除了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积极给予镇静药物控制癫痫大发作外,同时采取了防止病人坠床、远离坚硬锐利物品、减少意外事件发生等综合护理措施,患者神志清醒以后,积极给与心理护理与疏导,消除其害怕情绪,这些护理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应该指出的是,在积极借鉴其他原因引起的癫痫发作的护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百草枯中毒的具体病情,制定出一个符合患者本身疾病的个体化护理方案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发作次数的逐渐减少及程度的减轻,上述个体化护理措施贯彻到治疗的整个过程,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患者最终得以临床治愈。
  • 摘要:多发伤是指同一致伤因子引起的两处或两处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的创伤,且至少有一处损伤是危及生命的.当胸部创伤累及胸膜,空气进入胸膜腔,即形成创伤性气胸.陈克勤,男,42岁,于2017年3月9日急诊入院,主诉"重物砸伤致全身多处疼痛、呼吸困难6天"。多发伤常由高处坠落、交通事故、埋压、爆炸等因素引起。严重多发性创伤常伴随一系列复杂的应激反应。创伤后发生血容量急性减少,组织低灌注状态与缺氧等一系列危机组织生存的病理生理变化,可能长时间难以得到改善。详细介绍了现场急救、院内急救、紧急救护VIPC程序、手术治疗、预防感染、营养支持几种急救措施。在多发伤的整个护理过程中,要考虑每个创伤部位对机体的影响,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肾衰竭、心功能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应采取有效的观察护理措施,积极抗休克、抗感染治疗,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