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史跨学科博士生论坛
中国史跨学科博士生论坛

中国史跨学科博士生论坛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重庆
  • 出版时间: 2017-12-01

主办单位:;西南大学;;

会议文集:中国史跨学科博士生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蔡全法《新郑郑韩故城出土战国牛肋骨墨书账簿考》一文公布了四件郑韩故地出土的战国牛骨墨书账簿,蔡文对账簿文字进行了很好地释读研究.随后也有一些学者相继对账簿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是账簿的文本释读仍存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账簿中的“昷”字,旧释为“卤”,并被认为是收支的物品“缠”或“卤牛肉”,其实此字当是动词,应读为“蕴”,意为存储.通过对账簿文字的校注,可以为充分发挥其经济学、会计学、古文字学价值提供帮助.
  • 摘要:西汉时期,五铢钱成钱总量多少的问题,可以从青铜货币铸造的盈亏平衡点着手考察.据《食货志》记载,此一时期盗铸问题的消解是因为参与平民“计其费不能相当”而实现,那么官铸从业者及其家属同期的生活成本便与其铸币产值相近.另外从语义考察,西汉五铢的铸币总量“二百八十亿万余”也应该是280万万钱略多.
  • 摘要:“禹生石纽”同“禹兴于西羌”为两件事,双方在文献中出现的时间各异,影响的区域各异,涉及的内容各异. “禹兴于西羌”,对应的是夏族的发源;“禹生石纽”对应的是夏族的迁徙,实不能混为一谈.“禹生石纽”是“禹生于石”这一神话传说在流变过程中发生演化的结果,是夏人迁徙过程中将自己的神话传说同蜀人对山、石浓郁的崇拜相结合后的一种变异.此说反映的是蜀地同中原的文化交流和族群迁徙,而并非夏族起源于蜀地.
  • 摘要:在经历了六镇之乱以后,东魏政权中出现了“胡化逆流”的现象.高欢家族的鲜卑化、胡人为主的将领构成都是其“胡化逆流”的重要表现.东魏名将高敖曹作为汉人在军队中的代表,虽然地位尊崇,却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并被高欢限制性使用.但高敖曹却始终刻意突出自己的汉人族属,使得他与东魏众胡将的胡汉矛盾愈演愈烈.在河桥之战中,高永乐坐视高敖曹战死,也正是这种胡汉矛盾激化的表现.
  • 摘要:古代西域,其大部分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整体自然情况虽然未及中原地区优良,但它一直以来就是重要的畜牧业产区.由于受到交通位置与食品来源的影响,生活在该地区的人群亦开展了各类农业生产活动.这些生产活动均和水资源的利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本文拟对汉至北魏时期西域地区使用水资源情况进行简略考释.
  • 摘要:舟曲县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境内有一江两河环绕,从远古时期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存,到历史悠远的氐羌文化,从古老神秘的藏文化,再到互相排斥又彼此借鉴的佛道文化的融入,这里汇集了种类繁多的文化,这里流传着多样的习俗.本文拟从舟曲历史发展的沿革,揭示多元文化在这里的沉淀、碰撞与融合.
  • 摘要:道教科仪规定,女性入道就须斩断六情,脱离家庭,死后也要独葬高山或深林,这种理念也为皇家女冠与某些女性遵行,如赵丽妃和李氏.但墓志中也有不少女冠终后与夫合葬,通过对许英、何氏、徐盼等个案的分析,发现在唐人的日常生活中,普遍的伦常观与道教思想其实是彼此共融的,这些女冠在入道之后,她们仍具有家人属性,这已是时人的共识;再加上家人为其丧葬时的自身能动性,于是就出现了与道教经典相悖的合葬现象.
  • 摘要:元丰改制前,宋廷中央政务决策体制以中书主管民政,枢密院主管军事,二者并为“二府”参与决策军国大事.三司使掌邦国财用大计、经略天下财用,号日“计相”,职掌户部、度支、盐铁三个机构.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七月,因宋与辽、西夏政权外交关系的日趋紧张,军政事务繁重,二府职能及军政事务决策机制需要不断调整和改革,以适应不断恶化的周边外交环境的需要,宋廷以施行宰相兼枢密使之制作为应对.至宋仁宗中后期,中央财政事务决策与运作也发生诸多改变,逐渐形成中书主民政、枢密主军政、三司主财政的政治格局.
  • 摘要:宋代植物全面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衣食住用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充斥其间的群卉众柏让宋人精神世界里有了花的绚丽多姿和树的挺拔傲立.植物的人化在宋代基本完成,命名、修谱、立传,人类已将植物归为己类;变异的植物经常被人们用来占卜吉凶,预测未来.但吉凶不定,未来无形,植物的喻示在吉凶间无规律的摇摆也让人们对植物的崇拜多了些理性;植物的人化、喻示,令宋人在思想观念中赋予其更多的神话色彩.树神、花鬼、草精,敬也好惧也罢,反映了时人多元的信仰对象和信仰过程中较为明显的实用色彩.于此,可以知道各种自然事物如何影响人的精神情感,古代先民又是如何认识和理解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植物的人化和神化过程中得到诠释.
  • 摘要:辽代射柳活动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体育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演变受到多元文化因素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考古材料分析,对契丹射柳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得出射柳活动具有一套完备的活动仪式,举行时间以4-6月为主,场所则不固定,视仪式活动内容而定;举行目的除祈雨外,还涉及祭祀、狩猎、竞技比赛、宴饮等方面;在射柳用具的选择上则有弓射和弩射之分,铁镞的选用以横镞箭为标准,既反映契丹族骑射军事水平的高超,也体现了射柳文化多元性和传承性的文化特征.
  • 摘要: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佉卢文书是研究古代佉卢文使用国家及其周边地区历史、法律社会、经济的重要史料.佉卢文书的发现,除了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处外,在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亦有发现,尤其是尼雅等地出土的佉卢文书为大宗.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关佉卢文的出土资料及传世文献的释读、整理与研究,尤其是法律、社会、经济类文书的发表、出版逐渐增多,故有必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从遗址考古发掘、对出土文书文物的释读、地理环境的变迁等方面,为学界同仁深入研究古代新疆塔里木盆地鄯善、于阗及其他地区的社会形态、民族构成、区域关系、历史地理等提供参考资料之便利,对丝绸之路、西域史研究大有裨益.
  • 摘要:清代河南的理学发展始终较为兴盛,未受到乾嘉汉学兴起的根本冲击.它处于官方意识形态保障和地方官员支持的大背景下,并在清初中州名儒的集群效应及书院教学活动中定下主基调.中州学术史著作在清代大量问世,重申的是理学“道统”论和中州理学学脉的正统性,这种重宋明理学而轻汉唐经学的指向同时体现在中州文献的整理中,一并加固着理学的主体地位并使汉学的兴起缺乏必要的思想和文献资源.清代中州理学的延续起到了保存文化传统的作用,在多因循继承少发挥创造中呈现出明显的头重脚轻特点,其背后蕴藏的是中州学术整体地位的日渐没落和创新活力的式微.
  • 摘要:地层构造是自然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历史聚落地理研究者在分析聚落空间分布特征时亦应关注地层构造.西南地区的川东平行岭谷区和大巴山区是典型的褶皱地层构造.场镇在一县之中是一类尤为重要的聚落,本文选取嘉道年间大巴山区的城口厅和川东平行岭谷区的梁山县为研究对象,试析褶皱地层构造与场镇空间分布之间的相关性.
  •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战局的变化和国民政府西迁,亟须将文澜阁《四库全书》及善本内迁.但由于当时浙江省政府及教育厅的掣肘和腐败,致使库书转移运费和交通工具受限.时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不得不为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转移多方斡旋,同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也积极向教育部致电力争迁至后方.最终这批珍贵典籍在多方协助下得以西迁贵州,开启了文澜阁《四库全书》的抗战文化苦旅.九年间,辗转浙、闽、赣、湘、黔、川六省,这其间麻烦之事,困苦之状,非数纸所能尽.在文澜阁《四库全书》存贵期间无论是庋藏改进、经费保证、人员安排均得到了国民政府上下的全力支持,使民族瑰宝得以在抗战烽火中完整保存,最终安然返杭.
  • 摘要:通州师范学校是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也是比较早就聘请日本教习的师范学校.为了学习日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张謇为通州师范学校聘请过7位日本教习,他们大多都完成了张謇交托的教育任务,完善了通州师范学校的制度,提高了师范生的教育水平,紧密了通州师范学校校友之间的联系.7位教习中,有3位曾在日本明治末期爆发的教科书疑狱事件中被判犯有受贿罪.选择这样的教习,一方面是因为张謇受制于南通教育资金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是他结合南通的实际情况,重视这些有严重污点的日本教习的知识和能力.张謇的这种“实用主义”的人才观,为通州师范学校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南通地区的教育近代化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 摘要:取得战争的胜利,稳固且资源丰富的大后方是关键性因素之一.1935年蒋介石首次入川统一川政、建立重庆行营、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经营和建设重庆等一系列谋划和行动,表明建立以四川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是对日作战的战略需要且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已有所筹划.本文以蒋介石1935年首次入川为中心,证明蒋介石于1935年首次入川并不仅是“剿匪”,同样有寻找抗战大后方的战略考量,随着西南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和抗战形势的发展,是蒋介石确定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应然选择.
  • 摘要: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法律在中国法治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涌现,中国开始寻求适合自身实际的法治形式,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基层调解委员会就是在追寻适合中国法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重庆及附近地区基层调解委员会的分析,可以发现调解委员的身份大多为地方精英,基层调解委员会工作成效也存在一定缺陷.不过,在社会关系纷繁复杂的今天,这种具有“东方智慧”的行政调解机制也能提供诸多的历史借鉴.
  • 摘要:1926年4月,出身重庆的中日混血诗人黄瀛,进入位于东京的文化学院本科学习.文化学院在“大正自由教育运动”潮流中应运而生,主张力行新教育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天分、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设了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及文艺实践范畴的多种课程.黄瀛在该校学习期间,与在校任教的日本文坛知名文化人展开了文艺交流活动,如与谢野晶子、奥野信太郎、新居格等人,并与同校生创办文艺杂志,积极进行了文学创作实践.笔者认为,文化学院阶段的生涯经验,奠定了黄瀛独具世界性、跨国界、跨文化多元文学书写的基础,对其创作生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稿立足于中日双方第一手史料,考证并梳理黄瀛在此阶段的活动历史.
  • 摘要:近代以来,长江航运发生质的变化,随着轮船运输的产生和发展,长江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轮船运输进入长江以后,在中西航运业竞争的格局下,长江航运取得巨大进步.近代长江航运的快速发展直接推动了长江流域贸易的增长,“因商而兴”是长江沿岸城市发展的普遍规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近代金融业和工业的发展,三者共同推进了长江中上游城市的发展.因此,近代长江航运的进步对长江中上游城市在近代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长江成为东西向贸易的主要通道,长江流域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进一步促进了近代长江沿岸城市发展.
  • 摘要:巴渝地区大多为山地丘陵地貌,先民因地制宜利用山溪泉水进行多种形式的灌溉,水利设施以堰塘为主.由于地貌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水利开发从中部、东部、西部到东北、南部、东南渐次展开,明代中叶开始大规模兴起堰塘建设,清代康雍乾时期达到全面繁荣,改变了四川盆地水田分布格局,为巴渝地区跻身盆地富庶地区奠定了基础.历史时期四川盆地积累了深淘滩、低作堰、宽砌底、斜结面等建造技术.由于巴渝地区地形复杂,冬水田成为塘堰蓄水功能的延伸,冬水田保栽插,山坪塘、堰保渗灌形成了巴渝特色的“堰塘—冬水田”用水过程,形成丘陵地区水田灌溉的两道防线.传统社会巴渝地区堰塘主要由群众自发修建,维护管理大多是由群众公议形成管理条规,然后由政府勒石刻碑形成法令,形成了基层自治、政府引导的堰塘维护管理模式.
  • 摘要:西方经济学已经在历史上漫步了三百余年,其优美的足迹值得每一个当代学者研究.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仍旧沿袭西方经济学的演化规律,但在我国的实践又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本文正是立足于西方经济学的演化过程,力求从中发现经济学的演化规律,结合发展中国家资源难题及城镇化路径,探索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最终在经验研究基础上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本质是选择性的经济配置,这是历史演化不变的主题,而当前城镇化是实现发展中国家资源有效配置与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现实途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