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首届广州湾历史文化国际研讨会
首届广州湾历史文化国际研讨会

首届广州湾历史文化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广东湛江
  • 出版时间: 2016-12-10

主办单位:;岭南师范学院;;

会议文集:首届广州湾历史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广州湾时期的建筑样式融合了中式建筑样式和欧式建筑风格,是反映湛江近现代历史与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清末时期的广州湾的房屋建筑形式以砖木结构的建筑为主,融合了广东各地的建筑风格.广州湾被法国租界期间,出现了哥特式和仿罗马式的法式建筑.并且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和西方建筑文化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碰撞和交融.然而,在现代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广州湾时期的历史城区与历史建筑的保存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主要问题有:单位人口居住密度大,公共设施陈旧落后,安全及卫生条件堪忧;居住人口老龄化、复杂化;年久失修,建筑本身老化.在对历史城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由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政府宏观把控,专家学者作专业指导与智力支持,民众和社会力量参与保护、规划和管理.这种自下而上积极参与、自上而下科学引导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历史城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更加效率化、开放化、透明化.对单体建筑的保护方法宜采用完整保存、风貌保存或精华保存的形式.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广州湾的历史城区和历史建筑才既能延续下去,立足当代,又能连接未来.
  • 摘要:在中国的法租界或是租借地兴建的建筑可以说具有一些特殊之处.这里的建筑有的可以说是一丝不苟、极其工整地复制了法国本土建筑的样式,展示了迥异于中国本土的另一种建筑文化和理念,也有的则是结合本土建筑的特征,创造了中西混合的建筑风格.而且无论是在上海、天津,还是汉口和广州湾,这些建筑都拥有一个共通的历史——大量的建筑先是在法国人当政期间所兴建的,建成后其中大部分建筑的使用者是中国人,后来它们被交还给中国,再后来建筑的用途也开始出现或多或少的变化.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很多老城区的改造,对这些非中国传统式建筑遗产的甄别和保护的问题也渐渐凸显了出来。虽然保留而不是摧毁这些建筑已经成为今天的一种共识,但是哪些建筑应当得到保护、如何保护、建筑遗产是否应当恢复其原有用途还是应当赋予新的用途、建筑最初的兴建者、今日的使用者或是建筑保护管理部门等有关方面在建筑的保护中应当或者可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问题可以说依然未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解答。作者认为此类建筑遗产可以说是一种共享的遗产,从共享的遗产这个角度出发,对在此类建筑遗产保护中展开讨论。
  • 摘要: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我国沿江沿海的上海、南京、广州、海口等港口城市相继失守,特别是香港沦陷后,海上交通基本被切断,广州湾(今湛江市)由于是法国租借地的特殊身份,成了当时中国唯一可以自由通商的对外港口,一跃成为出入中国的商业重镇和航运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中国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海上通道,与空中通道“驼峰航线”、陆上通道“滇缅公路”齐名,是战时中国军事和生活物资的重要补给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门户.关于人们当年逃难广州湾的历程,大家见到的多是回忆录之类的文字记载。今天,笔者有幸收藏到一套叶浅予先生当年逃难广州湾绘制的《从香港到桂林》漫画图片,描述其夫妇逃难全过程,为人们留下一份珍贵的抗战时期广州湾逃难手绘线路图。同时也给其他人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交通线路图。
  • 摘要:广州湾,始名于明末.原指南三岛外海一带的渔村、海湾等.1898年4月,法国借口“停船趸煤”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广州湾要求,次年11月,法国胁迫清政府签下《广州湾租界条约》,将赤坎、霞山(西营)硇州一片陆地水域统称为广州湾,并入印度支那联邦管辖范围,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殖民统治.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内各大城市相继沦陷.广州湾由于法租界的特殊背景,偏安一隅,成了当时中国唯一可自由通商的航运中心.广州、香港等地的商人和曲艺名伶为逃避战难,汇集于此,亦促进了这一商埠重镇的经济贸易和文化繁荣,形成了广州湾时段的曲艺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
  • 摘要:郑香山公以笔为匕首投枪,将法兵赶出新场大宗,阻抗法国征收人头税,揭露法国驻坡头公局通事劣迹,维护坡头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公虽贫穷,地位低微,但不愧为人师表。公以中国进步文人所共有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座右铭,关心国家兴亡,关心民族存亡,关心民族事业,维护宗族团结,痛斥社会腐败丑恶,广交朋友,独善其身,处处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和高尚品德。公一生所录、著的文、典、诗、词、联、赋、文数千万言,天文、地理、历史、文物、名人无所不包,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可惜数经劫难,十损八九,诚可叹也!今所剩的只是凤毛麟角,但对探讨粤西地区的风土民情、历史、人文、地理,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公的确是清末民初粤西地区的一位著名文化名人。
  • 摘要:法殖民者侵略广州湾初期,为巩固其殖民统治,整个教育基本上蒙罩着殖民地色彩.1908年法人在麻斜(后迁西营即今霞山)开设培训法语的安碧沙罗学校,后又在赤坎设立法华学校,除当局开办服务法人的学校外,其他学校寥寥无几,居民子女很难有入学机会.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和爱国开明士绅,冲破藩篱,兴办华人社团学校或私人学校,当中陈学森是杰出的先驱者之一.他不仅身体力行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学校,而且呼吁号召社会士绅共同善举,为华人子弟兴师重教不遗余力.他创办的培才中学别树一帜,饮誉省内外,对当地的教育影响极其深远,对促进湛江日后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提高,作出积极贡献.陈学森创建的培才中学,在湛江教育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
  • 摘要:作为法租界的广州湾抗战时期偏安一隅,随着各类人口的大量涌入,广州湾出现了短暂的繁荣.1943年2月日军侵占雷州半岛,而当时广州湾重要报纸《大光报》(粤南版)在迁往信宜前的最后两个月(1943年1月、2月)间一反常态公开登载了一些招嫖广告,折射出战乱时期的广州湾社会奢靡、绝望与最后的疯狂,同时也透视出报纸经营者的以营利为目的投机心理.
  • 摘要:1916年1月1日,法国外交部向法国无线电公司购买了位于上海顾家宅无线电台.1918年初,法国方面调电信专家博罗尔曼由广州湾来沪主持无线电台.博罗尔曼将电机改良,增进接收电信的能力,于是该电台能接受6000英里以外的讯号.博专家与巴黎议定,每日由里昂发电,传至上海,发电时间在欧洲为夜间10点,而在上海则为清晨6时,因此往往战讯在欧洲未发表之前,就传到上海,上海居民与欧洲居民几乎能同时接读战事报道,此时各报都特辟“法国无线电”一栏来容纳这种新闻.自从法国电信专家博罗尔曼由广州湾奔赴上海改良了法国无线电公司的顾家宅无线电台后,增强了发信息功能,使上海乃至国内的新闻媒体以及国民能及时地、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的战况的同时,也了解了各地的经济信息,并从侧面了解到当年法国租借地广州湾的官方通信能力,已能与欧洲传送信息,从中可窥见一斑。
  • 摘要:广州湾是近代法国在华唯一租借地(1898-1945),是今广东省湛江市的前身,地理范围略小于湛江市市辖区。长期以来,由于档案文献等史料的欠缺,学界没有对广州湾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挖掘研究。随着岁月的冲刷和时间的流逝,这段历史给人留下颇多遗憾,使得今人对广州湾的方方面面缺乏认识和了解。2016年12月10日至13日,由岭南师范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和粤西濒危文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首届广州湾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岭南师范学院举行。此次会议旨在搭建平台,汇聚力量,促进合作,共同深化广州湾历史文化研究,为加快地方社会管理创新和驱动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文化自信。来自法国、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岭南师范学院副院长李江凌教授、岭南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钦峰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费成康研究员、湛江市社科联主席邵锋和法国图尔大学塔坦·古里耶(Tatin-Gourier)教授、美国学者乔尔·蒙塔古(Joel Montague )先生等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会议在广州湾租借地的特殊性、广州湾与环北部湾海上航线及邮路、广州湾前史、抗法和法国统治期历史的研究、广州湾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进展。
  • 摘要:广州湾是南路抗日救亡运动最早兴起及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抗战爆发后广州湾一度成为中国的航运中心,肩负着中国战时运输物资的重任,成为战时中国贸易重镇,对大西南物资供给起到重要保障作用,是南路各界人士进行抗日活动最活跃的舞台,展示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画卷,是南路抗战文化最繁荣的胜地,引领着南路抗战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共在南路进行统战工作最主要的阵地,为壮大抗日力量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共地下交通的主要枢纽之一,成为沟通各地党组织、人民武装之间联系和传输情报、物资的桥梁,是南路抗日武装起义的坚强后盾,为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提供了人力物力的支持,是侵华日军投降书签署地之一,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及收回殖民地扬眉吐气、激动人心的时刻,并传承了各地的文明因子,为南路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难逢的发展机遇。
  • 摘要:十九世纪末,腐败没落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成了任人宰割的肥羊.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在中国设立了30个租界,1894年甲午战争后,列强还争先恐后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并以租借地形式霸占中国沿海主要海湾和要塞重镇.在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法国强占广州湾为其租借地,并将广州湾划归其在越南的殖民地一并统治.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欲扩张领土、称霸东方的野心骤然膨胀,不可避免地与西方列强在争夺中国的势力范围中产生矛盾.这些矛盾为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提供了机会.基于此试就日本与法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关系变化对广州湾的影响及中共南路特委的统战策略作一探索.
  • 摘要:抗战时期,由于是法国租借地的关系,广州湾偏安一隅.特别是赤坎作为租借地的商贸中心,更是一度商贾云集,货如轮转.中共地方组织充分利用租借地这一特殊的政治环境,在赤坎设置领导中心,领导雷州半岛和整个南路的抗日斗争;各类抗日团体将赤坎作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的主阵地,掀起抗日救亡高潮.相对和平的环境,自然也成为广州、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南亚等地战争难民的逃生处、落脚点.同时由于处在雷州半岛的核心地位,因而也是中日双方争夺、占有雷州半岛的标志地.
  • 摘要:黎民伟不仅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志士,也是香港历史上文化名人,更是早期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中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却与广州湾结下不解之缘.主要与他父亲黎兆昆一直在广州湾从商有关,黎民伟年轻时也在广州湾做过稻米生意.香港沦陷后,他为了摆脱日本人的纠缠,避难广州湾,在艰苦的环境下,他开饭店、演话剧、放电影,成立游乐场,始终难舍一个文化人的救国之心.日本军队占领广州湾后,他毅然携全家奔赴广西,又开始新一轮的流亡生活.
  • 摘要:作为中国著名文学家、报人,夏衍抗战期间长期奔波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等地,以《救亡日报》《华商报》《新华日报》为阵地,从事团结抗战、反对日军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工作。夏衍在此期间,曾两次路经广州湾,并撰有《广州湾通讯》一文,在广州湾名人史上留下了浓烈的一笔。在他的笔下,广州湾既是抗战期间中国联系海外的重要物资、人员的交通枢纽,也是畸形“繁荣”的法国租借地,这提示需要客观看待广州湾历史的多样性。另外,也要客观对待名人史,不可一味夸大名人对于广州湾的意义,如误认夏衍曾在广州湾逗留两月,并推行“小先生教学法”,强调为广州湾、湛江历史添光。夏衍与广州湾的交集不是偶然的,它反映出当时广州湾独特的历史特点:抗战“第三号孤岛”的法国租借地、优越便利的地理位置。这些独特因素共同塑造了一个多样的广州湾,也使得这个偏居中国大陆南端的法国租借地第一次进入到夏衍等名人视野之内。
  • 摘要:抗日战争期间,日寇相继占领我国大中城市,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沦陷,我国沿海出海口也遭到日军的封锁,海外邮路多处阻断.广东是海外华侨侨眷的聚集地,海外侨胞寄往家乡的书信和侨汇常常被日军截获和检查.为了维持海外邮路的畅通,支持抗战,从1938年12月15日起,遂溪邮局成立了国际邮件总包互换处,到1945年抗战结束,广州湾—遂溪的邮路成就了一条抗战国际邮路.这条邮路不仅是一条军事秘密邮路,也是海外华侨银信进入广东的重要邮路.
  • 摘要:广州湾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的方志和图经上,是以渡口形式展示给世人的,它的频频出现与海防密切相关.广州湾自唐初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它的前身是“九州湾”,陆名沿革于九州岛,“九州岛石”作为“广州通海夷道”的航海地标至今已有1300多年.在广州湾坊都,法人已于百年前设立引导灯桩,新中国成立后,湛江商港在建港时又对之予以修复,使其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海上导航作用.
  • 摘要:当人们看到本文所叙写的“安菲特里特号”简史时,会发现其中存在两个有意味的因素。第一是存在于“安菲特里特号”最初两次中国远航中的的两头欺骗行为。其中有很多善意的谎言,正是这些谎言促使这两次早期的航行合法地发生了,否则路易十四是不可能敲开中国的大门的。此外,法国的历史学家如马德罗列,还留下一个谜没能解开,即法国人在第二次航行时绘制了一副广州湾地图,并通过这种做法、以某种方式早早地在这个后来成为法国租借地的地方插下了他们的国旗。尽管在法国档案里非常努力、非常认真地寻找这张地图,但仍然找不到。第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可以看到这艘船的风光起航和惨淡收场,两者相比有天壤之别。在早期的几年里,由于“皇家中国公司”和路易十四的非凡想象力,“安菲特里特号”成为促使中国向法国敞开大门以及法国向中国敞开大门(尽管没有讨论这一点)的工具。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说,由于这艘船是由私营机构来运营的,因此,从一种激动人心的商业冒险,到另一种涉足剥削、人性堕落和船主周顾道德从事奴隶买卖的冒险,足以证明这艘船已经蜕变为它那个时代的罪犯。
  • 摘要:“广州湾”一词最早在明代的文献中已有记载,且有“广州湾”与“广州湾”两种不同的写法,最初是指广东吴川县南三都附近的水陆地域,随着1898年法国提出租借广州湾的要求并派兵强占,“广州湾”的地名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其面积比明清时期扩大了很多,并从模糊的没有明确界限的水陆地域变成了具有明确边界的行政区.1898年法军强行登陆广州湾占领海头炮台的野蛮行径遭到了激烈的反抗,但法军以少胜多,故以法国军人崇拜的白雅特(Bayard)骑士的名字来命名所占炮台乃至租借地的首府,即白雅特城(Fort Bayard).
  • 摘要:湛江硇洲岛经过了宋朝至近代的长期开发过程.宋元时期属开发的早期,以军事驻防为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足,在南宋二王驻跸之后有所改观;明清时期仍保留优越的军事战略地位,成为两朝抗击海盗的前沿阵地,同期经济和文化建设有长足发展,在迁界和复业等历史事件中与朝廷有复杂的互动;到了近代硇洲岛开发有所拓展,表现为修整道路和振兴教育等计划及实施;法国租借硇洲岛后由于其强烈的建设军港计划,硇洲岛的开发实际上有所停滞和转变.全面梳理其开发历程对今天硇洲岛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 摘要:通过对租借地与租界的对比,两者的差异便明显地显现出来。列强在中国开辟租借地与开辟租界的不同动因,导致了它们在地理位置、占地面积等方面的不同。在行政、司法、税收等方面,中国在租借地内比租界内丧失更多的国家主权,租借地已与被割让的领土相似。不过,租借地都有租借的年限,租界却似乎可以永远存在下去。中国的外交官员认识到租界和租借地的区别,始自民国初年。这些外交官从海外学成归来后,于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将“归还租借地”和“归还租界”分别列为“希望条件”中的两项,并对两者的特性有所阐述。此后,中国的政治家、外交家、法学家和史学家通常都将租借地与租界区分开来。因此,再将两者混为一谈是不妥当的。广州湾是租借地,不是租界。
  • 摘要:广州湾是中国遭受殖民侵略的缩影,它对殖民化的抗拒是中华民族独立的象征。当今时代,首先要认识与理解西方中心主义的形成的过程,这就是要回过头来看它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而回头看它的过去,一定意义上又可以说就是回顾这个西方向世界扩张发展的近代世界殖民的历史。因为“起源意味着本质”,正是这段历史造就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出现、传布与不断深化的影响。其次,深入研究中国何以止步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以及今天迅速发展的因缘。从葡萄牙、西班牙最初对于中国的侵略算起,差不多三百年,西方列强持续不断地侵略夺取,只是得到中国的一些边地、岛屿,未能像吞并美洲、印度一样并吞整个中国。中国独立性的保持为后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个情况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广州湾人民坚持不断地反抗法国殖民,虽是中国人民反对殖民的一个微而小的例子,但是可以折射中国顽强反对殖民统治的决心与努力。进一步地,中国人顽强反抗殖民统治的背后的文化因素也是值得关注的。比如,她的尊重民族国家的自我选择同时主张“和而不同”的共在意识,她的非西方性特质但不排斥西方的特点,她强调共通性而不是普遍性没有知性独断的意识,她强调世界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发展权意识,她追求伙伴关系而不是组建盟国集团为自己在世界上的绝对优势地位而“平衡”别国,还有尤其重要的是她的天下相与观念建立在家国一体的基础上,蕴含着家的温暖,而不是在势均力敌与国家利益至上观的基础上,她率先在国家的层面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如此等等,都体现出这个文化背景中的家国情怀与世界大同的和平愿景。而这些是人类心智追求的最根本的所在。它支持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殖民,也是今天中国发展与未来世界和平的内在动力。
  • 摘要:目前广州湾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并不太多,在论述问题上主要是受史料的局限,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法国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原始档案资料和已经面世的汇编资料及私人著述.对于这些资料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整理,乃至翻译,在此基础上,才能重建广州湾租借地的历史.
  • 摘要:在中国,广州是唯一一座口岸城市,曾经有过两种截然不同形态的外国人居留地,其建设展示了不同制度下的两种居住区规划与营建模式.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前,位于广州西郊的十三行,是外国人在中国大陆的唯一居留地,贸易季期间男性外国商民允许在此居留贸易,英国人获得机会在此修建教堂,十三行逐渐成为较为稳定的外国人居留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的爆发导致广州民众的愤怒,1857年十三行被当地人烧毁。当时占据广州的英法盟军,迫使清政府填筑十三行旧址西南处的沙洲,以赔偿外国人在十三行火灾中的损失,为英法提供新的租界地。二十世纪初,沙面租界以其整齐的街道、西洋式建筑群,以及规范的租界管理,成为中国口岸城市中外国人居留地的典范。
  • 摘要:本文章试图通过光绪二十四至二十六年雷州府遂溪县抗法斗争的案例—“广州湾事件”来分析天地会的拒外问题。起事者所提出的“敢杀清皇、敢杀法鬼”两个口号,颇值得注意,显示了其抗法反清的决心。关于天地会对抗法斗争的史料,在清朝档案和知县李钟压个人文集等材料中零星留存,而以1957年中国史学会广州分会发起、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参与的“1899年遂溪人民抗法斗争调查工作团”(以下简称“调查团”)对参与者“抗法老人”的调查报告较为珍贵,这些都是亲历、亲见、亲闻所谓“三亲”资料。该报告编辑出版后,至今未见学者们的系统利用和专门研究。这给本文章的撰写提供了较大的研究空间。
  • 摘要:传统观念认为作为“旧封建组织”的宗族是近代中国革命动员所要克服的障碍,但是广州湾的革命史表明,地方宗族与革命动员之间存在着交结缠绕的复杂过程.宗族在广州湾革命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共产主义革命中起到重要的动员作用.对宗族关系的利用不仅成为共产党革命动员的有力手段,同时也可以为自身革命活动提供保护网络.广州湾革命史揭示了宗族与近代中国革命的关系,为剖析近代中国的历史脉络与变迁提供了典型的个案.
  • 摘要:笔者主要参考县志、当时人的记载、民国报纸等,从该地区鼠疫的传入、流行情况及其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补充对廉江县鼠疫研究的不足,对当今的公共环境卫生整治提供借鉴意义,提高人民的医疗卫生意识。
  • 摘要:抗战胜利后,中国国家独立进程取得历史性的进展,湛江港的建设发展真正纳入至国家层面的规划之中.由于结束了列强割据的局面,西南地区被纳入一体化建设,这充分反映了民族独立对国家规划发展的重要性.不过,湛江港的建设进程也体现出复杂的四角关系:美苏国共分别成为复杂局面的影响因子,美国与国民政府联合制苏,国共内战最终导致港口建设搁置.此后,这一区域的发展蒙上了冷战时代的阴影.
  • 摘要: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历史的尊重与承续。租借地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不平等条约的一种特殊产物,它的历史中包含了中国人的屈辱,但同时也是文明交往的重要窗口。租借地城市凝聚了中西方多元文化的智慧,没有理由再去忽视或有选择性地解读。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以深入的思考和严肃的态度看待租借地研究,正是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展望未来,政府和学界应投放更多精力于租借地研究,双方进行良性互动。其所能带来的研究成果和社会关注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更好的支撑,帮助城市更好地展现独特的韵味和风貌。
  • 摘要:湛江市霞山区主城区的前身是法国租借地广州湾的首府西营,法国人管治西营期间城市建设初具规模,文化交汇印记鲜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近年广州湾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初步实践以官方为主,社会力量也有自发参与,已初见成效,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推进地方立法能保障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善用,支持学术研究有利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转化,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则能调动社会力量,促进长远良性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