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国际艺术教育高端研讨会
2016国际艺术教育高端研讨会

2016国际艺术教育高端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6-12-02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世界艺术教育联盟;;

会议文集:2016国际艺术教育高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艺术教育是推行美育最好的手段之一,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实施美育的最好途径之一.在积极提倡美育全球化的时代,可以发现中国舞蹈美育相较西方而言,出现了从面向少数特长生到面向全体学生过渡的特殊现象,而且就当前舞蹈美育现状而言又有两个层面的发展趋势,分别是浅层舞蹈美育和深层舞蹈美育,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各自的教学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浅层舞蹈美育可以说仍停留在传统舞蹈美育认知的基础上,是以舞蹈修炼身体、传输舞蹈审美概念和提高审美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且具有强烈的功利目的.而深层舞蹈美育是以舞蹈为手段,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滋养学生生命而进行的教育,它是"无功利而合目的"的教育.
  • 摘要:2015年国家有关"全民艺术普及"的提出是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挑战,也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机遇.要实现全民艺术普及,艺术普及教育要先行,本文以舞蹈普及教育为例,介绍艺术普及教育在广东发展的情况并提出思考.舞蹈普及教育可以分为学校舞蹈普及教育和社会舞蹈普及教育两类.学校舞蹈普及教育在高校和中小学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学校舞蹈普及教育是全民艺术普及的基础工作.本文重点介绍学校舞蹈普及教育在广东各类学校的实践情况.社会舞蹈普及教育是学校舞蹈普及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它包括对传统舞蹈的传承和保护、社区的全面舞蹈普及、政府事业单位的培训和社会私立机构的培训等多方面的工作,这对实现全面艺术普及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可以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华、精神积淀、审美情趣.通过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美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完成育人的功能的同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西汉传承至今,这一传统艺术时被这些凝结着先人们智慧与心血的文化精髓所透漏出的灵性美感和古典的气质所感动.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收藏的皮影人物表达对皮影的热爱,使学生充满好奇.再组织学生上前观赏触摸,直观地感受传统的民间艺术.正是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感动了孩子,启迪了孩子的心智才把孩子们引入忘我学习的境界,才取得了良好的课堂实效.
  •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小学六年级至初三阶段学生.这个年龄的美术发展阶段为写实期,其特征是从视觉平面的意像期,逐渐向有视觉法则的三维空间过渡.此时期也是儿童绘画发展的危机期,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容易半途而废.其问题的实质本人认为有两方面:一是主观感受的变化,因为此时期是一个从以游戏、手工、表演等多元手段,走向讲究分析和遵从视觉法则的素描学习.这种转变令学生产生无所适从或枯燥感;二是绘画技术的欠缺,导致儿童做出能力不继的判断,从而中途放弃.针对此阶段的特点,有理由对儿童画末期的教学内容作出有针对性的适当调整,为写实期这一特殊过渡阶段作好准备.
  •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个人在儿童视觉艺术实践过程中得到的一些体会和个人观点,通过对当下儿童视觉艺术教育以及传统艺术教育的探究,查阅、学习大量的国内为儿童艺术教育的相关书籍和资料,去论证和探究,总结出一些儿童视觉艺术教育的理念和观点。
  • 摘要:"美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跨学科教学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美术,建构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教和学.它不是一门艺术课程,而是教师及其合作者设计课程的一种方式,是用视觉语言来计划和组织儿童的学习,是一种艺术的、关注儿童学习的教学方式本文主要通过对"美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内涵、跨学科性、本质特征、指导原则、教学要素、对儿童学习的影响、教学设计步骤及案例等内容的理论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指导,推动广大老师的教学研究,把"美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教学运用到实践中,建构出具有特色的跨学科课程.
  • 摘要:介绍了新时期我国专业型(狭义)艺术教育的辉煌成果和新时期我国普及型(广义)艺术教育的迅速发展,认为如果把过去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作为我国新时期艺术教育的第一个历史阶段,称之为“新时期艺术教育的开创期”的话,这个阶段的历史任务可以说己经基本完成了。在过去的这三十余年时间里,美育和艺术教育主要是在争取自己的地位,也是艺术教育从复苏走向兴旺的时期。经过全国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多年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美育已经被列入教育方针,从而确立了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地位,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育和艺术教育在当今全国大、中、小学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一切,标志着我国艺术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遵从艺术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综合课程实施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阐述了基础教育学校艺术综合课程的价值追求.
  • 摘要:根本上说,艺术教育始终是人的教育,因此"以人为本"应该是艺术教育课程的宗旨所在.本文从艺术实践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出发,通过对综合性大学艺术实践课程的非功利性、人文性、启发性和群体性特点的详细阐释,力图揭示出在综合性大学开设艺术实践课程对学生艺术潜能、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自信心培养等方面具有的现实意义,并进而指出其是一种值得肯定并得到推广的做法,有助于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 摘要:公共艺术教育既是普通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立德树人功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这些课程涉及两大类16门,此外还包括艺术选修课和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同时也涉及教学、管理、师生等多个方面,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加强体系建设来加以推进,这是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 摘要:柳州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全市少数民族人口达全市总人口的52%以上,且少数民族人民多聚居于偏远山区,艺术教育资源匮乏,造成全市教育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和教育条件的落后,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发展,柳州市青少年宫以流动青少年宫的模式,均衡已有的优质艺术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受到艺术教育的机会,让他们寓教于乐,深刻理解学习的快乐,均衡教育发展的同时,挽救少数民族那些即将失落的灿烂文化,让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发出应有的光芒,也促进的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的发展.
  •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艺术多样化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面临着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手段较为传统、教学内容较为枯燥等问题,传统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鉴赏类"课程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所有学习需求,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源特点、学习兴趣与知识需求,从"三大方面,六对路径"提出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学习途径,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陶冶情操,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艺术表现能力、艺术传承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美育目的.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日新月异,艺术教育也早不能满足于单一、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跨学科的教育早已是教育领域的重点,通过跨学科的学习,能够解决本学科的局限性,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区别于传统舞蹈教育,"歌·舞·剧"三位一体的跨学科艺术教育具有理论以及实践研究价值;同时促进多项艺术学科的交叉互融、提高学生的审美以及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化以及提高综合素质能力.总的来说具有极为突出的教育教学意义.
  •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通过系统、丰富、高质量的艺术类社团活动为学生艺术素养搭建上升阶梯,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近年来,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类社团作为中学生发展艺术兴趣、展示艺术特长、提高艺术素养的有效载体,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推广的作用不容忽视.艺术类社团活动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课外实践活动,能把教师的艺术课堂延伸开来,同时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目标得以巩固与提高,将情感进行升华,也是培养良好公民的一种手段.
  • 摘要:本文以深圳特色的城中村新生代劳务工子女学校为例,试图通过阐述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尝试提出一些新生代劳务工子女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效实践路径,并结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成事成人"的角度,探索面向未来的劳务工子女学校艺术.
  • 摘要:在坚持文化自信,构建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非遗校园传承成为开展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客观需要,创新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题中之意.深入推进非遗校园传承是坚持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在此过程中,必须面向核心素养,坚持重要的基本原则,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尝试灵活的课程模式,探索有效的课程实施,开展多元的课程评价.应引起足够重视的是,非遗校园传承要尽快与核心素养全面对接,进一步明确标准和导向,并且走出校园走向世界.
  • 摘要: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传统美育正向基于互联网的大众美育转向,而其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互动关系也越发明显.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进一步普及与提升,也是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重要步骤.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停留在了技能和知识这一"术"的层面,已不足以应对瞬息万变、已在"自由"和"失控"边缘徘徊的新媒体环境.当下必须将媒介素养教育上升到"道"的层面,也就是以大众美育之形式重提媒介素养教育,即通过训练审美思维,提升审美理想,构建审美情趣,进而外化成恒定的可持续的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与态度,美育或将成为一种隐形的宗教和潜伏的秩序.
  • 摘要: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于2008年在东北地区高等院校首开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依托学院的美术学、美术教育、艺术品鉴赏、服饰设计、工艺美术等专业课程,开设非遗讲座课、田野考查课、剪纸实践课、非遗研讨课、非遗理论课、剪纸创作课、衍生品设计课、社区互动等课程。形成了以乔晓光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游江滨教授为专业带头人的教学团队,多名教授、副教授参与到非遗课程的教学研究之中。以剪纸创作工作室、剪纸衍生品设计工作室为基础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开发与教学研究,针对东北地区的剪纸艺术展开调研,探索非遗研究的方法、保护模式,课程教学与学术研究和中国乡村社区保持着持续的田野关联,形成了作为大学课程与专业学科发展的教学模式与培训方法,通过基地建设拓展课程内容。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与活力,学院充分发挥其优质的教学资源,加大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依托本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考察民间文化在当下的生存与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走进大学课堂,高校教育与社区文化共融,通过田野的普查、整理、保护与传承,让非遗本土文化精神和艺术传统资源,为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注入清新的生命活力。让文化基因的传递在一代代人不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的创造中延绵发展。在课程的研制过程中也在文化部的传承培训经验交流会上发现有些课程套用高校本科课程,经过认真论证确定以乔晓光教授的“三知”理论为指导:“文化要知情,技艺要知艺,发展要知辩”。通过课程构建完善传承链条、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结合东北地区的特色传承、开发、创新的课程,服务于传承人、服务于大学生、服务于社区文化、艺术惠于人民,让受教育者、受培训者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基本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传统艺术的创作、设计及衍生品开发水平,使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实现活态传承。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象征,但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是对"非遗"文化在高校教育中传承的严峻挑战."非遗"舞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非遗"舞蹈由于技术性高、封闭性强,且不易用文字记载的特性,使得其在传承中面临着不易被普及、理论性弱、缺乏文字记载等问题.高校专业舞蹈教育的教学系统规范,其教授对象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较强的舞蹈技能,具备良好的"非遗"舞蹈传承环境,从而高校专业舞蹈教育肩负着将"非遗"舞蹈世代相传的重大责任.
  • 摘要:地方戏曲融文学、音乐、美术、表演于一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遗产.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坐落于"锡剧之乡",2002年起担负起传承锡剧艺术,弘扬锡剧文化的历史责任.学校立足锡剧艺术本体,用情景创设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分层教学,建构普及、选拔、提高相结合的戏曲课堂;在实践中不断拓展锡剧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实现戏曲文化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内在价值,为"地方戏曲文化进校园"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
  • 摘要: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它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未来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学校美育已初步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在实施美育过程中,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力求探寻有效的美育途径,以确保美育在育人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相较其他艺术学科,充分展现了其优越性.因此,准确把握美育中的戏剧概念、核心与内涵,深刻认识戏剧美育的优越性,对戏剧美育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 摘要:本研究依据《意见》以J省35所高校和11个市(州)教育局为例,分别对高校和中小学美育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运用SPSS数据22.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目前学校美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学校美育实施的重要因素,并建议转变观念,厘清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途径,增加投入,持续支持美育发展的政策和经费,重视评价,构建评价美育质量的制度和标准。
  • 摘要:本文根据新木桶理论,探索了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舞蹈美育的特殊微妙关系,并由此提出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量度理论以及素质教育舞蹈木桶理论,其中包括舞蹈美育短板理论和美育舞蹈宽带理论.同时,本文还把这个新木桶理论看作是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而舞蹈美育或舞蹈美育正是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短板和缺板.对此,本文认为,素质教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基础教育和普通教育来说,舞蹈美育和美育舞蹈就是素质教育,对于舞蹈艺术专业教育来说,科学理论文化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因此,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全面发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本文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而且还应包括情感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因此,艺术教育和舞蹈美育的本质并不是智育,也不能代替智育,舞蹈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和全脑教育.这就是本文和本项课题研究超越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及其"多元智能"的地方.也许,这正是舞蹈美育和美育舞蹈存在的价值和责无旁贷的意义.同时,本文和本项课题研究还通过对全国舞蹈大样本,北京舞蹈美育小样本和全国普通学生大样本的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研究,验证了上述理论、结论和观点,并认为基础教育需要增加和加强美育课程与内容,舞蹈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不仅包括智力发展,而且还包括情感发展、人格发展、全脑发展和身心协调发展。为了配合基础教育美育课程改革,同时建议,将美育课程和美育舞蹈列入高考招生录取的科目内容,并以此推进和推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另外普通高等教育也要增加舞蹈美育课程,其中应该包括艺术鉴赏和美育理论课程等,同时也要大力发展艺术师范教育。
  • 摘要: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在构筑素质教育的框架中越来越显现出重要价值,因为其目的是使少年儿童通过舞蹈学习提高审美感知、审美创造的能力.同时发展少年儿童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所以,少儿舞蹈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们的重视,越来越受到热心培养孩子的家长们的青睐.故而,如何进行少儿舞蹈教学的创新,切实丰润其素质教育的蕴涵,值得深入探求.作为青少年宫的舞蹈教师如何把舞蹈知识和技能轻松愉快地传授给学生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少儿舞蹈教学结构的优化设计除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程序,突出知识技能重点,突破其难点,适当安排复习巩固以外,还应重视课堂教学的导语和情感教学基调,把握好反馈的时机及强化的手段,成为学生主体和教材客体有机的和谐的融洽,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控制.
  • 摘要:在我国音乐教育学分类中,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指基础教育(中小学),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个新崛起的学科,它的理论建设尚处于初创阶段.本文章主要记述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副修的办学模式,阐述了音乐学副修专业教育的宗旨与培养目标,音乐学副修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含艺术实践),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研究课程与艺术实践及研究方法,着力为我国培养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等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 摘要:面向综合性大学学生开展非专业领域的普通高等音乐教育,是一项极具挑战性与开拓性的教育工作,既不能照搬专业音乐教育相对成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也不能延续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中侧重音乐知识储备的教育模式.因此,寻找一条"既顺应中国国情又接轨于国际音乐教育先进理念"的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教学思路,一直是笔者多年来苦苦探索并将不断开拓进取的目标.从国际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倡导的"通识教育"理念出发,罗薇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致力于研发一种以"多元文化视角"(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引领的音乐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是"从文化了解音乐现象,从音乐透析文化内涵",即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放置于一个更加宏观的文化框架中予以阐释,一方面引导学生挖掘音乐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寻找不同艺术门类之间隐藏的艺术共性,另一方面启发学生用音乐打开一扇审视社会文化的窗口,重新思考音乐乃至艺术对于人类生命的意义.
  • 摘要:川剧流行于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是融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美术艺术于一身的汉族戏曲之一.川剧有五大声腔: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其中属高腔最富盛名.川剧的曲牌上百种,集中反映了戏曲音乐的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之说法,在流传的过程中与四川方言、民间音乐、说唱艺术及小调逐渐融合.在小学教育中,将川剧融入课堂教学应以对川剧欣赏为切入点,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川剧主动性,感受其艺术之美,开发校本教材,推动川剧学习的持续性,尝试川剧戏歌的创编,增强川剧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SCOPUS、WOS、JSTOR和ProQuest等数据库近三十年来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和综述,发现音乐诱发情绪的测量方式主要分为自陈量表法、行为测量、心理生理指标测量和功能性神经成像测量,并归纳了在实际测量中每种测量方式的特点及其优劣,继而剖析现阶段音乐诱发情绪测量中所存在的基本概念混淆、测量方式维度单一和理论范式缺失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音乐诱发情绪研究领域在测量问题上的研究建议与展望.
  • 摘要:"构建高中音乐共享微型课程的实践研究"(以下简称"构建")是一种以传播经典音乐为载体,以校园广播微讲堂为平台,以激发"音乐思维碰撞"为资源,以学生自主参与为形式,以专家团队指导为保障,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和激发音乐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校本音乐课程构建研究.我校为直面新课改中出现的困境,基于对培养学生音乐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发掘、构建符合我校实际,强调师生共同参与,面向全校学生的校本音乐微课程(即:每周1节,20分钟/节,师生共同参与课程,面向全校传播经典音乐的系列音乐微讲堂).本课题的创新点在:立足校园多元文化,构建适合本校实际具有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师生共同参与特点的音乐教学新形式.本课题历经3年半的实践研究,已形成一套具有湖中特色:"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校本音乐共享微型课程,为大面积提升我校学生音乐素养,为学生今后持续发展、终身幸福奠定基础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 摘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应构建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的协同机制.本文研究目的是以儿童乐器学习中的家长参与为切入点,探讨在儿童乐器学习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家长参与,使社会美育与家庭美育有机结合,进而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的成长和美育发展,起到美育的育人功能.
  • 摘要:音乐源于生活,所有组成音乐的要素都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存在现象相关联.音乐教学的社会化是一种创意的思考.音乐要素,指构成音乐创作、音乐作品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等基本要素,以及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的形式要素,如节奏、曲调、和声、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音乐要素的社会化创意教学,是把音乐要素作为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最小组织单位,以音乐学习的感知、想象、认知、实践等心理和行为活动为线索,在与社会生活体验相碰撞中感悟,创意性地感知聆听、创意性地联想想象、创意性地比较认识、创意性地实践运用等环节过程中,将整个音乐教学有机关联起来,贯穿在音乐教学各个活动之中,成为音乐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内在骨架.
  • 摘要:农村学校小规模化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音乐教育面临的现实背景,全面加强和改进农村地区学校美育工作,需要将音乐教育的改进放置于农村学校小规模化的背景中,并在此背景下分析推进农村地区音乐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文通过对宁夏西吉县13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存在音乐课程师资缺乏,音乐课程由"主科"课程教师兼任,音乐教学缺乏教育性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基于农村小规模学校问题的现实成因分析,笔者立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际提出面向农村实际的全科教师培养以及音乐教学的教育性回归的对策与建议.
  • 摘要:在新理念的推动下,音乐教学更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经验与能力,促使个性的完善发展,为孩子们提供自由参与和自我表达的空间与舞台,拓展儿童的知识面,让他们获得艺术学习的愉悦与满足,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创造思维的儿童音乐教学模式.综合拓展式教学形式和主题式教学,促进儿童音乐素养的培养.
  • 摘要:鉴于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的现状,我校重点课程《中华传统舞蹈艺术》,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出发,以文化为视角,构建了"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了研究性教学与自主学习并重的教改举措,为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 摘要:舞蹈教育作为美育教学的重要途径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所重视,而当前小学阶段的舞蹈教育形成了"职业化舞蹈教育"和"业余舞蹈教育"两种教育模式,本文旨在分析两种模式中的相同性、相异性,探讨当下小学舞蹈教育的开展现状与发展思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