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粤湘赣康复医学论坛
2016粤湘赣康复医学论坛

2016粤湘赣康复医学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广东韶关
  • 出版时间: 2016-04-21

主办单位:;广东省康复医学会;;湖南省康复医学会;;江西省康复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6粤湘赣康复医学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研究肉毒毒素注射对脊髓损伤所致的出口梗阻型排便障碍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一组78例脊髓损伤患者,应用排便日记初筛,并经结肠传输试验、肛肠动力学检查等明确为出口梗阻型排便障碍患者16例,选择在肛门的1、5、7、11共4点注入肛门直肠环内,肉毒毒素用量32-48单位;注射后1个月、3个月分别观察排便情况和肛肠动力学检测的指标变化,分析其疗效. 结果:16例患者的排便频率由注射前1.81±1.33次/周增加到第1个月的3.69±1.14次/周(p<0.01)、第3个月的2.88±1.09次/周(p<0.05);每次排便耗时由注射前29.13±10.74分减少到第1个月的16.75±7.49分(p<0.01)、第3个月的23.94±9.90分(p<0.05),需要栓剂及手掏大便等辅助排便方式的病例减少;肛管最大收缩压由注射前的166.68±30.23mmHg降至第1个月的105.01±32.25mmHg(p<0.01). 结论:肉毒毒素肛门直肠环注射对脊髓损伤出口梗阻型排便障碍是一个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具体治疗方案和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膀胱逼尿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并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NDO)伴尿失禁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和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对NDO伴尿失禁患者采用膀胱镜下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200U注射.记录治疗前2周和治疗后4周、8周和12周患者尿失禁生命质量评分表(I-QoL)、平均每日尿失禁次数、尿失禁患者、平均每次排尿量(导尿+自然排尿),治疗前2周和治疗后12周储尿期膀胱逼尿肌最大压力(Pdetmax)、首次出现逼尿肌过度活动时膀胱容量(VFIDC)、DO发生率和DO持续时间,并记录治疗后不良事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法,α=0.05. 结果:139例患者入选,137例完成试验.术后4周、8周和12周,患者尿失禁生命质量评分、每日尿失禁次数、尿失禁患者例数和平均每次排尿量与基线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平均尿失禁生命质量评分较基线增加94.29%,平均每日尿失禁次数减少75%,尿失禁患者例数由137例(100%)下降至92例(67.5%),平均每次排尿量增加92.19%.术后12周,患者平均Pdetmax较术前下降46.77%,VFIDC增加60.78%,DO发生率由100%下降至69.34%,DO持续时间缩短64.49%.术后6例出现尿路感染. 结论:膀胱逼尿肌注射BTX-A治疗NDO能降低Pdetmax和增加VFIDC,且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 摘要: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能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引起肌肉松弛性麻痹.目前肉毒毒素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现将肉毒毒素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摘要:康复医学的工作模式强调的是团队合作,由于我院是一间比较大型的康复专科医院,科室多、分科细,为有效开展团队合作以保障康复效果,我院构建了康复评价会、康复内涵式集体查房、康复内涵式集体交班等三种团队工作模式,本文简述其构建方式及作用.我院通过住院部、康复部等共同努力,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形成和构建了康复评价会、康复内涵式集体查房、康复内涵式集体交班等三种团队工作模式(或者称为工作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目的:通过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人员筛查,宣传,让更多的工伤职工了解工伤职工在受伤后,存在身体肢体功能障碍,可以通过康复得到一定恢复,康复对功能恢复的重要性,作为一种个人权益,应当得到享受,让更多工伤职工受益. 方法:通过工作人员现场检录资料、劳鉴中心医生现场查看并咨询伤情及专家在鉴定过程中发现,一些工伤职工其功能方面的问题,通过宣传,鼓励工伤职工进行康复,协助单位或个人办理康复申请. 结果:2014年本院共收治工伤康复病人3002人,劳动能力鉴定筛查有康复价值人员386人,成功办理住院康复84人,占当年住院康复人数的2.8%;2015年医院收治工伤康复病人3095人,劳动能力鉴定筛查有康复价值人员258人,成功办理住院康复42人,占当年住院康复人数的1.36%. 结论:劳动能力鉴定窗口,也是一个发现有康复价值工伤职工场所,且是一个工伤政策宣传的很好窗口.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本院自2012年4月-2015年6月以来所收治的7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37例)和早期组(38例).常规组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护理,1个月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早期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生命体征平稳48小时后开始进行早期康复干预管理.评价:(1)康复干预满意率;(2)干预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FMA评分、ADL评分. 结果:(1)早期组患者康复干预满意率显著比常规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后早期组改良Barthel指数、FMA评分、ADL评分显著比常规组好,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早期康复干预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大,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其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改善生活质量.
  • 摘要:脑卒中是中国中老年人群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来呈上升和低龄化趋势,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和生命质量,给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医疗、经济和社会负担.如何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帮助患者达到最大限度康复成为目前临床康复研究的重点.本研究观察了医院规范化康复治疗配合社区家庭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体位垫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治疗的应用.方法:选择2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实施良肢位摆放,观察组的患者采用规范的体位垫实施良肢位摆放,对照组采用普通枕头实施良肢位摆放.结果:观察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DL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特制规范的体位垫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正确率,有效的预防偏瘫肢体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分析探索综合言语康复治疗对卒中后失语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81例卒中后失语症患者.采取数字抽签法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常规组给予改善循环、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综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综合言语康复治疗,一疗程为4周,一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及言语功能分数的差异.结果:与常规组比较,(1)综合组总有效率更高,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综合组言语功能分数更佳,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言语康复治疗对卒中后失语症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言语功能,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减退与情感障碍的关系,为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取马王堆医院康复科、中西医结合科2015年11月~2016年2月收治的30例脑卒中合并认知功能减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测定其认知功能及焦虑、抑郁状态. 结果:抑郁情绪与"受教育年限、语言能力"负相关,与"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正相关.焦虑情绪与"记忆力、语言能力、命名"负相关,与"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延迟回忆、定向"正相关. 结论:通过对"受教育年限、语言能力、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记忆力、命名、延迟回忆、定向"等方面的识别、积极干预,能早期改善卒中患者的情感障碍,充分唤醒患者的心理防御功能,有助于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康复.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比较2种管饲方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吞咽障碍患者按照人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应用经口间歇胃管注食,对照组应用留置鼻胃管注食,其他康复治疗方式基本相同.一个月后对两组患者吞咽障碍恢复情况、鼻咽部的舒适度、配合程度、心理影响、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鼻咽部的舒适度、配合程度、心理影响、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口胃管法可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病房延伸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7月于本科收治的160例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通过系统病房延伸护理干预,在入院时、入院后1个月通过Fugl-meyer表对两组肢体运动功能(FMA)恢复情况进行比较,通过Barthel指数量表,对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FMA与ADL评分均在对照组基础上,其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结论:通过病房延伸护理后,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改善,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至今仍然缺乏根治性的治疗方法.对于COPD患者,临床治疗除了积极处理急性期的症状外,还应该制定中西医结合的肺康复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醋离子导入治疗膝关节骨质增生疼痛的治疗效果,以进一步提高骨质增生的疗效.方法:将126例膝关节骨质增生患者按住院号的单双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热敷、药物治疗等.实验组在传统组的方法上,加用醋离子导入.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有效率为97.8%,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83.6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醋离子导入治疗膝关节骨质增生疼痛具有明显效果且安全,操作方便易被患者接受.
  • 摘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被认为是与现代生活模式有关的一种时代疾病,该病在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中发病率较高.相当数量的感觉统合失调障碍儿童的存在,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困扰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尤其影响着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帮助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摆脱困难,为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对感觉统合失调的病因、表现及训练矫正方法研究越来越多,逐步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的一个重要科研课题.
  • 摘要: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数患者会遗留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的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而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亦可显著的改善期肢体活动功能.本研究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进行.
  • 摘要:目的:应用膝踝足矫形器实现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步行能力.方法:对24例处于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使用膝踝足矫形器,利用残存的躯干及骨盆的力量实现站位平衡,初步实现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患者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评定等级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临床实践的观察,在脑卒中患者后遗症期,针对患者的步行功能障碍,采用膝踝足矫形器辅助,这一康复措施是积极的、正确的、有效的,此项治疗方法值得长期推广及应用.
  • 摘要:目的:探索在成人偏瘫与失语症的医疗康复中建立"一日流程"、开展"四课教学"(Full-Time Process and Four Courses Teaching,下称FTP-FCT)的"医教结合"模式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等合并偏瘫、失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按常规进行康复评估与治疗,观察组于入院5-7天即制定全日康复流程,交由护士督导陪人实施,在全日流程中有生活自理训练和康复治疗,也有偏瘫康复操和口肌运动操练习,还包括小组教学,后者为运动促进课、精细作业课、音乐语言课、趣味生活课四个周主题课程,每天一节,每次40分钟.四周为一疗程共两个疗程. 结果:两组均有效果.观察组在日常生活、运动与平衡、认知与交流功能方面提升显著,显效率30%,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显效率26.6%,总有效率达76.7%,两组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资料表明,FTP-FCT模式应用以后的效应是多方面的.与医疗康复治疗有机结合,使病人在轻松愉快的康复环境中接受训练,不但促进了患者言语康复,对运动康复、认知康复和心理康复都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此模式突显教育引导,实现"医教结合",相比单纯康复治疗效果显著,也不增加机构人力成本,不但不影响患者原有的治疗项目,同时还丰富了患者的训练内容,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康复效果.也为医疗康复手段的创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所从事教学的康复治疗师也从中积累了知识和经验.这在目前康复技术资源不足的现状下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应用与推广价值.基于住院病人医保等因素限制,此研究时间仅两个月,该模式的完善和推广有待同道者的共同努力.
  • 摘要: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可能相关机制.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应用VN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用ELISA、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PFC)和下丘脑组织的Orexin-A及OX1R表达. 结果:刺激组30只大鼠中20只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30只中8只出现翻正反射;将3组的Orexin-A及OX1R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刺激组Orexin-A及受体OX1R水平高于假刺激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VNS可提高脑外伤昏迷大鼠意识状态,其可能机制为上调PFC及下丘脑部位Orexin-A及OX1R水平,因此VNS有望成为脑外伤后昏迷促醒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频次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45例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和治疗3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其中治疗1组每天1次,治疗2组每天2次,治疗3组每天3次;3组患者均常规行基础吞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行才藤氏吞咽障碍评定,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患者行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并对比3组治愈患者平均治疗天数. 结果:以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后为时间节点进行才藤氏吞咽障碍评定:在不同时间节点比较,治疗1组、治疗2组后一时间节点显效率显著高于前一时间节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显效率均高于前一时间节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显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相同的时间节点比较,治疗2组、治疗3组显效率较治疗1组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治疗1周、治疗2周后显效率较治疗2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3组与治疗2组治疗4周后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治疗前、治疗2周后为时间节点进行VFSS检查:治疗2周后,各组患者的VF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治疗2组(7.600±1.793)分、治疗3组(8.900±1.636)分明显高于治疗1组(6.700+1.873)分,且治疗3组评分高于治疗2组(P<0.05).3组治愈患者以实际治疗天数计算,平均治疗天数显示:治疗2组、治疗3组平均治疗天数较治疗1组均有下降(P<0.05),且治疗3组平均治疗天数低于治疗2组(P<0.05). 结论:NMES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具有较好的效果,且在每日1~3次的治疗范围内,随着治疗频次的增加,疗效增强,治愈患者平均治疗时间明显缩短.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再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膀胱功能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一个月的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膀胱结石和肾积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再训练能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核心稳定训练结合麦肯基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近期和远期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麦氏组和核心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核心稳定训练联合麦肯基疗法治疗;麦氏组单纯予麦肯基疗法治疗;核心组单纯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三组患者治疗后进行改善率、治疗6个月后腰椎功能评分和复发率比较.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改善率高于麦氏组与核心组,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腰椎功能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麦氏组与核心组,复发率观察组明显低于麦氏组与核心组(P<0.05). 结论:核心稳定训练联合麦肯基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行麦肯基疗法与单纯行核心稳定训练.
  • 摘要:目的:观察苯海索治疗不同亚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疗效差别. 方法:随机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36例,在统一物理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苯海索口服治疗,起始剂量给予0.5mg/d,缓慢加量,每周加量1mg至目标剂量4mg/d,每天剂量分2~3次服用.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后(6月后),对其进行GMFM、GMFCS、FMFM、WeeFIM评定,并记录其流涎及药物耐受情况. 结果:三组患儿治疗后GMFM得分有统计学差异(F值=4.988,P<0.05),AB组与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B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儿WeeFIM得分有统计学差异(F值=4.319),AB两组与C组患儿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AB两组患儿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儿FMFM及GMFCS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儿流涎均有好转,无统计学差异.痉挛徐动型患儿可观察到痉挛加剧. 结论:苯海索治疗张力障碍型及舞蹈徐动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有助于提高其运动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疗效优于痉挛徐动型患儿.其对于三组间大运动功能分级及精细运动功能的改善无明显区别.
  • 摘要: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NE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将120只SD大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刺激组和Orexin-A受体(OXlR)拮抗剂组.应用VNE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NMDAR1(NR1)表达的变化. 结果:刺激组30只大鼠中20只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30只中8只出现翻正反射;拮抗剂组30只大鼠12只出现翻正反射,将4组的NR1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假刺激组NR1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刺激组NR1水平高于假刺激组和拮抗剂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VNES对脑外伤后昏迷具有促醒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FC区NR1水平的上调有关,且Orexin-A可能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McKenzie技术联合中药熏蒸及中频电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 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行康复治疗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组均接受中药熏蒸及中频电疗法等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施加McKenzie技术,每日1次,每周6次,共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测痛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下背痛评价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评分、临床疗效评定来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组间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VAS、JOA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后治疗组患者VA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JOA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内配对比较,2周后两组患者的VAS得分均明显降低且JOA得分显著增高;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93,P=0.010). 结论:结果显示McKenzie技术结合温热疗法及中频电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明显的效果,是一种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脑外伤(TBI)后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TBI后昏迷大鼠给予VNS治疗,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各实验组大鼠前额叶皮质(PFC)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α1R)含量. 结果:假刺激组和刺激组大鼠各30只,观察行为学变化发现,刺激组中20只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仅8只出现翻正反射;将3个实验组中α1R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刺激组α1R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 结论:VNS可改善TBI后昏迷大鼠的意识状态水平,对促进TBI后昏迷大鼠的觉醒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FC去甲肾上腺素α1R水平上调有关.
  • 摘要: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据统计,15%-25%的脑瘫患儿存在有肌张力障碍,见于不随意运动型和混合型脑瘫.肌张力障碍造成的功能障碍广泛,在多数情况下肌张力障碍阻障了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的建立,加之目前对于肌张力障碍定义的混乱,如何正确有效的对脑瘫患儿肌张力进行管理是儿童物理治疗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重点对儿童脑性瘫痪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评定及康复管理进展进行综述.
  • 摘要: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损害了大脑运动中枢而致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言。笔者通过跟师学习,把老师在临床用针灸治疗脑瘫的经验作一梳理与总结,以便提高临床疗效.
  • 摘要:针刺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肯定的疗效,近年来,对其机制的研究表明,针刺可通过保护神经细胞组织形态、改善脑血流量、升高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调节信号传导通路、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刺激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等方面,对损伤脑组织发挥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cnki)数据库,纳入针灸治疗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由评价者分别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而后用Revman5.1软件对针灸治疗失眠疗效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个RCT,2430例患者,纳入文献同质性欠佳,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疗失眠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5,95%CI为(1.21,1.30)].结论:针灸治疗失眠临床疗效明显.
  • 摘要:运动并发症是帕金森病后期最常见的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生活,可是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本文将从运动并发症的主要表现、发生机理、危险因素以及防治等方面展开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 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cnki)数据库,纳入中药治疗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由评价者分别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而后用Revman5.1软件对中药治疗失眠疗效进行Meta分析.主要对失眠的近期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共纳入温胆汤8篇/酸枣仁汤9篇/归脾汤12篇/血府逐瘀汤7篇,其Delphi分级为Ⅰ级,推荐级别为B级以上,Jadad评分1-2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68,95%CI(2.,58,5.30)P<0.01];酸枣仁汤加减治疗失眠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76,95%CI为(1.94,3.93),P<0.01];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54,95%CI为(1.87,3.45),P<0.01];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失眠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67,95%CI(2.35,5.74),P<0.01)]. 结论:中药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 摘要:目的:观察药枕应用在治疗临床中风后抑郁(PDS)中的效果.方法:采取先后次序法将本院收治的120例PDS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0例,分别给予其针刺治疗与药枕结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情况均有所好转,HAMD评分与SDS评分均同治疗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HAMD评分与SDS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PDS患者中医药枕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加强对桥本脑病的认识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临床确诊为桥本脑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血液、脑脊液特点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本例患者以双侧海马受损症状起病;头颅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FLAIR、DWI高信号,ADC值明显降低;MRS检查可见升高的乳酸峰,并可见脂质峰;ASL-MRI呈局部异常高灌注.血液化验伴有免疫指标异常,脑脊液细胞学可见免疫活性细胞.大剂量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有效,病灶基本消失.结论:桥本脑病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应加强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早期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自身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在桥本脑病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相关因素. 方法:对急性脑血管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测定,比较两组的各项分值差异;进一步对急性脑血管患者进行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aire,EPQ)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调查,并与患者的PSQI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急性脑血管病患者PSQI睡眠质量指数平均得分13.12±2.73分,睡眠质量指数>7分者126例(54.07%).急性脑血管病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药物、日间功能和睡眠质量指数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左侧病变、前循环病变是影响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与患者个性特点和积极、消极应对分值具有相关性. 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其睡眠质量受年龄、左右侧别、病变血管、个性特点和应对方式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危机干预对飞行事故后飞行员的脑灰质体积的影响.方法:入组16例飞行事故后飞行员作为研究组和16例健康飞行员作为对照组,进行静息态脑功能数据采集,利用SPM5软件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方法处理静息态磁共振数据,对比两者的差异.而后对研究组人员进行危机干预,继而采集干预后飞行员脑功能数据,处理后与干预前数据进行对比.结果:相比对照组,研究组干预前双侧额上回、额中回,双侧海马和双侧扣带回前部灰质体积减小.而相比研究组干预前,干预后飞行员双侧额上回、额中回,双侧海马灰质体积增大.结论:飞行事故后飞行员的脑灰质体积相对正常飞行人员缩小.心理危机干预后飞行员脑灰质体积相对干预前增大.
  • 摘要:卒中后失语(Post-stroke Aphasia)是指由优势半球言语中枢经历缺血、损伤后出现的言语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在卒中患者中的发病率超过30%.卒中后失语患者丧失了与外界沟通的能力,这不但阻碍其重返工作岗位和社会角色重整,而且可造成抑郁,甚至死亡.因此,卒中后失语的治疗是脑卒中康复中的重要内容.目前,被广泛用于治疗卒中后失语的手段主要包括言语功能训练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本研究采用rTMS治疗一例脑出血后遗留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效果显著。
  • 摘要:气管切开是抢救严重颅脑损伤、脑出血、大面积脑梗塞、上颈段脊髓损伤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连接呼吸机、降低气道阻力、方便排痰.但急性期过后,留置气管切开导管也使鼻腔过滤湿润系统功能降低,气管的黏液纤毛传递速度减慢,导致痰液难以彻底消除.患者是否存在肺部感染、是否需要使用抗感染治疗常使临床医生难以判断.本文观察普通神经康复病房中,长期留置气管切开导管的患者下呼吸道痰液细菌培养与细菌性肺部感染诊断的一致性,探讨下呼吸道细菌培养对长期气管切开患者细菌性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小鼠颅脑外伤后自噬活化和β-分泌酶的变化情况,并初步探讨盐酸小檗碱对这种自噬和β-分泌酶的影响. 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小檗碱组,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颅脑外伤小鼠模型,小檗碱组通过灌胃给予盐酸小檗碱(50mg/KG),共21天.采用LC3和BACE的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同侧皮层和丘脑的自噬活化情况以及同侧皮层β-分泌酶的表达情况,并计算其平均荧光密度进行比较. 结果:模型组同侧皮层和丘脑的自噬活化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1和P<0.05),小檗碱组同侧皮层和丘脑的自噬活化较模型组被抑制(P<0.01和P<0.05).模型组同侧皮层β-分泌酶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1),小檗碱组同侧皮层β-分泌酶的表达较模型组被抑制(P<0.05). 结论:颅脑外伤可以导致同侧皮层和丘脑自噬的活化及β-分泌酶的过度表达,盐酸小檗碱能够显著抑制同侧皮层和丘脑自噬活化和β-分泌酶的表达.
  • 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血清标志物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与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否存在相关性及以及对VBD继发脑梗塞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9月在本院确诊为VBD的患者110例,并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VBD非脑梗死组58例及VBD脑梗死组52例,并选取非VBD患者60例作为对照.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等),既往病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情况,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等血清学指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LP-PLA2浓度.对VBD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非VBD患者、VBD非脑梗死组及VBD脑梗死组三组间LP-PLA2浓度进行比较. 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VBD患者组LP-PLA2浓度较非VBD患者组显著升高(P<0.05),VBD脑梗死组较VBD非脑梗死组LP-PLA2浓度显著升高(P<0.05),VBD非脑梗死组较非VBD组LP-PLA2浓度显著升高(P<0.001). 结论:LP-PLA2是VBD独立危险因素,并且,随LP-PLA2浓度越高,VBD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也越高,因此LP-PLA2是判断VBD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强有力的血清标志物.
  • 摘要:目的:观察小鼠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远隔对侧皮层的炎症反应、氧化损伤及神经元丢失的情况,并探讨盐酸小檗碱对这种继发性脑损害的影响. 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小檗碱组,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TBI小鼠模型,小檗碱组通过灌胃给予盐酸小檗碱(50mg/kg.day),共21天.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对侧皮层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活化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对侧皮层COX-2(cyclooxygenase-2)、iNOS(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的表达情况以及DNA氧化损伤和神经元丢失的情况. 结果:模型组对侧皮层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活化、COX-2和iNOS的表达以及DNA氧化损伤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或P<0.05);小檗碱组对侧皮层小胶质细胞、COX-2和iNOS的表达显著被抑制(P<0.01或P<0.05),而星形胶质细胞和DNA氧化损伤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之间神经元丢失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TBI导致远隔对侧皮层继发性损害较轻,仅导致炎症反应、氧化损伤增加,但并不会导致远隔对侧皮层神经元丢失;盐酸小檗碱能够显著抑制TBI后远隔对侧皮层的炎症反应而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
  •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探讨美多巴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下肢功能障碍恢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根据脑梗死的诊断要点为诊断标准,且经过CT或MRI检查,均为第一次发病的脑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80人,按CT或MRI的病灶分型,随机配对分为美多巴+运动想象+常规康复组(A)、美多巴+常规康复组(B)、运动想象+常规康复组(C)、常规康复组(D).在治疗前后分别在治疗前后给予评定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以及Berg平衡功能量表. 结果:所有患者在干预前临床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FAC、Berg平衡功能量表在干预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均得到改善(P<0.05),其中A组在干预后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FAC、Berg平衡功能量表与其余三组进行对比,发现改善较其余三组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在患肢肌力、灵活性、步态正确性等明显改善. 结论:美多巴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下肢功能障碍.
  • 摘要:目的:研究脑卒中后言语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79例脑卒中后言语障碍患者进行分析和有关功能评定.结果:脑卒中后言语障碍发生率达58.22%,多发生在左侧半球或多发病变.结论:言语障碍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变性质、部位,有无伴发病、病程无明显关系;病变多发生在左侧半球,言语障碍患者多伴有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低下,部分患者伴有颜面失用、言语失用和吞咽障碍.
  • 摘要:目的:探讨视频健康教育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入住本院康复科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在住院期间予以常规的健康教育及指导,观察组予以科室自行制做的视频行健康教育和功能锻炼.结果:3天后JOA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第2、3周JO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出院后一月电话随访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频行健康教育应用后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率,提高遵医行为,提高JOA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胫骨平台骨折较为多见,通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术后骨科多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膝关节4-6周,大部分患者于术后4周复诊时发现膝功能障碍,这些障碍主要表现在膝关节周围肿胀,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膝周肌肉萎缩,关节稳定性差等,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骨科医生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视及康复医学的蓬勃发展,针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的功能障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使用物理因子治疗、运动治疗等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伊班膦酸钠对膝骨性关节炎大鼠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影响,并从MAPKs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将30只3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前交叉韧带切断术组(ACLT组)、前交叉韧带切断术+伊班膦酸钠治疗组(治疗组).其中ACLT组及治疗组均行ACLT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切断术)处理.术后1周,治疗组予以腹腔注射伊班膦酸钠10ug/kg,一周一次,共12周;ACLT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剂量参照伊班膦酸钠,一周一次,共12周.12周后处死动物,对关节软骨行Mankin评分、软骨下骨显微CT及骨组织定量分析、以及对MAPKs信号通路和MMP-13mRNA表达水平进行分析. 结果:(1).ACLT组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P<0.05),骨小梁厚度(Tb.Th)两组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骨小梁间隔(Tb.Sp)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治疗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明显高于ACLT组(P<0.05、P<0.0S),骨小梁厚度(Tb.Th)两组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骨小梁间隔(Tb.Sp)显著低于ACLT组(P<0.05).(2).ACLT组的Mankin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治疗组的Mankin评分明显低于ACLT组(P<0.05).(3).ACLT组中MAPKs信号通路(C-JUN、ERK1及P38)和MMP-13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P<0.01、P<0.01、P<0.01);治疗组的MAPKs信号通路(C-JUN、ERK1及P38)和MMP-13水平明显低于ACLT组(P<0.01、P<0.01、P<0.01、P<0.01). 结论:伊班膦酸钠可能通过调控MAPKs信号通路的机制缓解膝骨关节炎大鼠关节软骨退变,并且抑制软骨下骨的骨质疏松.
  •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为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听觉障碍最佳针刺时间提供较佳的临床依据. 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治疗30min;B组:治疗45min;C组:治疗1h;每组各30例.根据治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评估,观察各组治疗前后患儿的听力改善情况. 结果:三组治疗后BAEP检测与各组治疗前比较,结果显示Ⅰ、Ⅲ、Ⅴ渡波形的潜伏期及峰间期均缩短,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进一步说明针刺疗法在治疗患儿脑瘫听觉障碍方面疗效显著.治疗后三组BAEP检测结果组间比较:与A组比较,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C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结果相比,C组无差异,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最佳针刺时间为针刺30min. 结论:在针刺手法相同的条件下,针刺30min治疗小儿听力障碍疗效较好.
  • 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干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XIAP和Caspase-9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64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生理盐水)和实验组(纳洛酮).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2缺血2h,再灌注0h、6h、24h及72h.分别在各时间点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纳洛酮.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XIAP和Caspase-9蛋白表达,以TUNEL染色法检测脑皮质细胞凋亡. 结果:①TUNEL染色发现,在6h、24h及72h,实验组细胞凋亡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②再灌注开始时,两组XIAP蛋白表达没有差异(P>0.05);但6h达最低值,之后24h及72h开始上调,但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再灌注开始时,两组Caspase-9蛋白表达没有差异,但6h两组均达最高值(P>0.05);24h至72h,实验组Caspase-9蛋白表达开始下调,而对照组则继续增加(P<0.05). 结论:纳洛酮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XIAP蛋白表达及抑制Caspase-9蛋白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中期照护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患者接受中期照护;对照组患者不予中期照护,患者可选择转入其他医院,或社区医院,或直接回家.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2月、4月及6月进行汉密尔顿量表评估.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卒中后抑郁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入组后1个月、2个月、4个月、6个月时实验组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期照护能够减少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
  • 摘要:目的:探析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2月本院收治的78例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其基础上行早期康复治疗,对比两组康复指标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Cobb角、Barthel指数、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摘要:背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综合征在临床上是极为常见的多发病,常见于35-55岁成年人,其临床表现往往差异很大,只有综合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常常不满意.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采用威伐光辅助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综合征,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材料与方法:本院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收治80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腰背肌功能训练、腰椎牵引、卧床休息、围腰制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威伐光照射治疗,每天1次,每周连续治疗6次为1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VAS评分及临床疗效. 结果:(1)治疗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14天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14天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疼痛症状明显减轻.(2)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4.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研究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威伐光辅助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综合征,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尚未见报道.德国威伐光wIRA(R)750W治疗仪是近年由德国引进的光治疗系统,临床及实验室数据显示:该系统处理过的780~1400nm的光能量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有效降解代谢产物.威伐光的能量作用于病灶区,可有效降低局部交感神经紧张度,减轻血管痉挛,建立良好的侧枝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从而起到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威伐光的能量可达到皮下7cm左右的距离,温度恒定在41°C,且不产生灼伤,这是优于其他物理治疗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性.另外,威伐光治疗仪为无创、可重复的特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威伐光治疗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综合征患者疼痛症状显著得到缓解,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摘要:外伤性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由交通事故.同位素的注射.封闭针的注射或高处跌落造成,从而引起面神经损伤所致.探讨电针治疗外伤性面瘫的方法和疗效.选取自2014年至2016年收治的外伤性面瘫16例.均采取电针和TDP结合疗法.取得了较满意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预后方面的作用.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本院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脑梗塞后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中医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尽早给予系统康复训练及中医传统疗法,就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及在入院当天及4周后进行MESSS和Barthel指数评分. 结果:中医康复护理组MESSS和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45例中,基本痊愈12例,占26.7%;显著进步16例,占35.5%;进步15例,占33.3%,无效2例,占4.4%,临床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45例中,基本痊愈8例,占17.8%;显著进步11例,占24.4%;进步14例,占31.1%,无效12例,占26.6%,临床总有效率为73.3%.护理前后两组病情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效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开展中医康复护理,可降低致残和致死率,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 方法:选取57例面肌痉挛患者,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采用BTX-A局部多点注射,于治疗前、后进行面肌痉挛强度评级.在注射治疗后72小时和6个月,根据面肌痉挛强度评级进行疗效评定,并随访3个月~9个月. 结果:患者治疗后面肌痉挛强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后72h和6个月疗效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72h后有效率为98.25%,显效率为92.99%;治疗6个月后有效率为91.23%,显效率为78.95%;疗效维持时间平均(23.1±2.3)周. 结论: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BTX-A局部多点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显著,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分析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康复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以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8例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进行康复训练,连续训练20天,对比两组的临床康复指标.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FMA)评分、平衡功能(BBS)评分、步行能力(FAC)评分及10m最大步行速度(MWS)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效果强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可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利于其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改善,故应予推广.
  • 摘要:为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县级康复医学科,本文从卒中单元的概念、重要性、分类、现状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与思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