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八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大会暨心血管病学术论坛
第八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大会暨心血管病学术论坛

第八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大会暨心血管病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6-10-09

主办单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八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大会暨心血管病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素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伐檀》,《庄子·南华经》中称为"蔬食".按照现代定义,素食是一种不食肉、家禽、海鲜等动物产品的饮食方式,有时也戒食或不戒食奶制品和蜂蜜.一些严格素食者极端排斥动物产品,不使用那些来自于动物的产品,也不从事与杀生有关的职业.饮食还是要均衡,要吃的合理才能活得更长、看起来更年轻,才能减轻体重、腰围偏小、降低血脂,才能预防甚至逆转心脑血管病、降低前列腺癌或乳腺癌发病危险、预防糖尿病、减轻便秘。总之多吃点素、多吃点瓜果还是有好处的。在这里给尝试素食的人一些建议,素食要考虑几点:第一条,从长远来看,素食比肉食成本更低一些;第二条,要尝试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素食品种;第三条,应尽量吃饱;最后一条,素食要多样化一点,以保证身体获得充足的营养为前提。素食不仅有益于心血管健康,对强健身体、增强免疫力、抗癌、祛斑美肤等等人体健康,其带来的益处尤为显著。很多研究显示,同荤食相比,素食有利于人们形成更健康的生活状态,素食者往往更加长寿。
  •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中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是导致中国城乡居民死亡最主要的原因.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达3亿人,随之伴发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将大大增加.如何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遏制其快速增长的趋势,已成为中国重大疾病防治的主要任务之一.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不会丧失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中的特色地位,反而使中医药的治疗更具有针对性,疗效更具有可信性,使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优势得到发挥。因此,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随着现代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将中医药传统理念和现代西医理论有机结合,在继承祖国医学宝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打破既有的医学思维定势,不断将祖国医学发扬光大。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在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方面取得了确切疗效,同时制定了一批病症诊疗标准和治疗方案,研制了一批安全有效的中成药,临床和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中西医结合是利用现代医学手段和中医治未病、辨证施治的理念,取两法之长,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的特色也是优势,用中医整体调节的方法,用辨证论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西医有针对性的药物,组建一个合理的方案,取两者之长,将是中西医结合努力的方向。
  •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结构和功能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血管硬化,这一过程称为血管老化.研究表明,血管老化是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血管病的病理基础.硬化后的血管对心脏射血的缓冲能力下降,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加快,结果反射波落到收缩晚期,导致收缩压逐渐升高,故从某种意义来讲高血压是血管老化的临床表现.而长期的高血压又会损伤血管内皮的结构与功能,加速血管的老化.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高血压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如何在评估血压对血管的损伤同时,从血管老化的新视角来探讨高血压的降压治疗策略,对于优化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年龄增加、RAS激活、血压水平升高,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动脉逐渐硬化,进而导致循环障碍,最终演变成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深入认识血管老化的机制、评价指标以及管理措施将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靶点,同时有助于优化高血压治疗方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 摘要:缺血性心肌病定义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又称冠心病心力衰竭型和心律失常型,随着近年来中医药与血运重建治疗的结合应用的不断增多,中医药在ICM血运重建的应用的作用价值及优势逐渐得到体现,提示中医药在ICM人群血运重建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中医药在ICM治疗方面的重视不够,有关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中医药诊疗经验十分丰富,而针对ICM的诊疗实践较为忽略,临床缺乏针对ICM的中医诊疗方案或共识;临床研究少且多为小样本的观察性研究,缺乏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高质量临床研究较少:对中医药优化血运重建效果的机制研究欠深入,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欠明确。总之,随着对ICM这类特殊人群的关注度和重视度的提高,以及中医药与血运重建治疗相结合的日益密切和深入,中医药在血运重建中的作用价值将被进一步体现,这将对ICM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及预后改善起着积极的作用。
  • 摘要: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VD)是心肌缺血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近年来随着对心肌缺血发生机制认识的逐渐深入,CMVD在冠心病防治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方概要介绍CMVD有关临床表现、检测方法、发生机制及西医防治措施等,并综述中医药在CMVD防治方面的现状与前景,以冀为中医药防治CMVD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 摘要: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精神因素如焦虑状态、抑郁状态是ACS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之一,ACS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状态的患病率较高,本文就ACS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患病率、预后及治疗现状方面进行综述,ACS属于中医学中“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中医学“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和中医体质学、心身医学、非药物疗法等,在诊断、预防、治疗亚健康状态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方法,应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把中医“治未病”思想以及“七情调摄养生法”、“食疗药膳养生法”贯穿到治疗ACS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日常生活中。
  • 摘要: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己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它不仅是男性,同时也是全球女性的第一杀手.心血管疾病是女性死亡最多的单病种死亡原因,年龄校正后的女性冠心病死因约占女性全部死因的一半[1].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冠心病防治水平的不断提高,男性冠心病的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但女性冠心病却因未得到相应的关注和重视,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反而呈上升趋势.因此,迫切需要人们提高对女性冠心病特殊性的认识,并开展积极的防治工作.本文就女性冠心病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进行探讨,强调心身同治,重视整体治疗,从明确疾病的全貌和关心患病的人开始,将“用药医人”的观念转化为“用心医人”,在给予患者躯体药物治疗的同时,重视其精神心理的治疗,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干预,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学术思想,对临床诊治冠心病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 TRA)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行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术,在世界范围内应用越来越多.临床研究以及大型注册研究同样也证实桡动脉穿刺入路要由于股动脉穿刺入路.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PCI的临床获益主要来自较少的主要出血事件以及可能带来的死亡率的降低,但是,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时,类似的获益并没有太多数据支持.之所以STEMI患者可以从桡动脉穿刺获益更多,可能于STEMI本身出血风险就非常高有关.因为临床上往往对STEMI患者采取更加激进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从而大大增加出血风险.综述介绍了经桡动脉处理PCI的获益证据以及指出了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不同亚型之间获益的差异.STEMI的患者中,尤其是给予强化抗凝方案的患者,TRA组较TFA组的出血事件减少,而且由此可以使短期及远期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对于UA/NSTEMI患者,当出血风险并不高时并没有表现出类似的获益。在涉及到出血事件时一些基线水平经过预先处理,包括老年、女性、消瘦、肾功能异常、贫血、外周血管疾病、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甚至强化抗血小板药物。基于这些特征,识别出UA/NSTEMI患者中的出血高危人群,更可能使这些患者从TRA中获益。
  • 摘要:1993年,正常血压的定义为无论任何年龄段都应该保持在120毫米汞柱的收缩压和80毫米汞柱的舒张压.如今,经验告诉,超过80岁老年人的高血压,在各种药物大剂量的治疗下,加之人体老化的关系,而面临血压突发性降低的出现和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剂量的初始治疗高血压往往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对老年人的治疗时应该从小剂量人手,探视性,逐渐性地增加。临床已经证明,大剂量单独一种药物的治疗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远超小剂量两种药物的治疗结果。而且,事实证明,两组的对比,一组的收缩压能保持在150毫米汞柱,另一大剂量组的收缩压能保持在120毫米汞柱以下,两者的心血管事件没有差别。脆弱的老年人,在高血压治疗上应该采取小剂量,一般不超过三种不同的降压药给予治疗。收缩压保持在150毫米汞柱以下,并监测血钠、血钾和血肌酐。
  • 摘要: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系统(MAPKs)是目前发现的最主要的生长信号调节蛋白家族,参与众多跨膜信号转导的级联式激活过程,是信号从胞外经由胞膜转导至胞核的重要信号通路,从炎症、细胞凋亡与增殖等方面调控相关蛋白表达及mRNA的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活化的MAPK可被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KP-1)去磷酸化而失活,MKP-1作为一种双重底物特异性蛋白磷酸酶,对MAPK起着负性调节作用.本文就MKP-1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中的表达以及其在抗炎、抑制细胞凋亡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诸多方面作用机制的新近研究结果进行综述,MKP-I能够从抗炎、减少MMPs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与VSMC增殖等方面调控相关蛋白与mRNA改变,从而起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网络十分复杂,单纯地研究一条或几条通路并不能全面科学地揭示其作用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在多因素、多基因的共同参与下,经多信号、多步骤、多阶段病理进程后的综合体现。虽然现阶段尚未达到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中所涉及的信号通路的全面剖析及深入探究,但对MKP-1的分子机制研究使人类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理机制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开发抗AS的特异性靶点药物的角度上来说,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 摘要:不稳定性斑块和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关系密切,斑块内血管新生是衡量斑块稳定性的新指标,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和斑块内血管新生一直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两大热点.1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1]: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变的形成是动脉对内皮、内膜损伤做出的炎症-纤维增生性反应.在长期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作用下,LDL-C进入内膜氧化修饰成ox LDL-C造成内膜损伤;单核细胞在黏附因子作用下,在内皮细胞上聚集从而移入内皮成为巨噬细胞吞噬ox LDL-C转变为泡沫细胞形成最早的粥样硬化病变脂质条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导致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研究发现AS斑块内的病理性新生血管能诱发斑块破裂,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以稳定斑块成为防治AS的热点。现代医学重在探索血管新生具体的发病机制以及新生血管与斑块的不稳定性的相关性,而中医药侧重于治疗效果的观察,存在样本量少,疗效判定标准不一;缺乏大样本、前瞻性、规范化的科学研究;药物剂量、针刺穴位无法统一等问题,临床报告难以作为循证医学证据。尽管如此,中医药治疗在治疗AS斑块内血管新生还是表现出多靶点干预等独特的优势。如果中医药抗板块内新生血管的基础理论、药物筛选、临床前药理、临床应用等方面开展更多更深入的研究,采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的诊断方法,提高临床辨证准确性,建立统一分型标准,进行大样本,前瞻性的RCT研究,加大力度研究中药复方和针灸刺穴的作用机制,相信其应用前景将更加开阔。
  • 摘要:心为君主之官,居于高位,其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心气(阳)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从而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血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脉管通畅、血液充盈、心气充沛,缺一不可。另外,心在五行属火,为阳脏。所以《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心为阳中之太阳”。心脏必须保持充足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周身。另外,在水谷精微的腐熟运化以及水液代谢的调节中,心阳也起着重要作用。心阳不足则血脉塞滞、神识衰弱,水谷运化因此障碍,水液代谢因之失常。附子作为温补阳气的主要药物之一,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强心、抗心衰、扩张心脑血管和外周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重要器官和外周的循环、增加氧的供给、改善氧代谢。
  • 摘要:冠心病的病因是阳虚阴虚,或阴阳两虚,病机是痰和瘀,所以,补阳,补阴或阴阳双补是治本。散瘀和去痰则治其标。标本兼治其愈之自然。然而,历代医书都曾说,痹证无补法,补之则碍去邪,甚或助纣为虐,但虚则补之这是万宗不变的真理,临证灵活运用则是每个医者智慧的表现。而且现代医学认为黄芪与丹参山楂搭配,对冠心病起很好的除痹止痛作用,所以在临床都加上以上三味药,效果都不错。并且在用以上味药时,同时进补其他药也没感到不适。冠心病心阳虚或心阴虚患者,在前人用药的基础上加丹参,黄芪,山楂这三种药,可以起到补气消食化痰活血去瘀的作用。而对阴阳两虚的患者,一定要认识心阳和肾阴的相济关系。古人云“心包相火,附于命门”补心阳必用桂附,然张介宾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而且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阿胶麦冬生地养阴可助桂附生化阳气,且可使桂附温和不燥。而且人参不换西洋参,效果更好,所以每遇阴阳两虚患者,都把炙甘草汤加附子,白术,黄芪,丹参,山楂,而且药量都酌量加大且分多次服完,效果都很理想。于是深深的体会到学习古人的医疗经验很重要,但学古不要泥古,只有不断创新,中医学才能够不断进步发展。
  • 摘要: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糖心病)是糖尿病性心脏病中的一种,因病情复杂且预后凶险,故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常需中西医结合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疗效.本人采用西药加中草药颗粒剂成功治愈糖尿病性冠心病合并心包积液1例,本例患者心包积液,中医属心水”范畴,是在糖心病本虚标实,即气血亏虚、痰湿瘀毒壅滞的病机基础上,多因水肿、虚劳日久、正气虚弱、浊邪不能及时排出而蕴结体内,水湿壅滞三焦,气机不利,内迫心而外迫肺,引发气促所致。简言之,本病患者的病机属气虚兼脾肾阳虚、水气凌心证,治予健脾补气,温阳利水。方选真武汤合二陈汤加减。方中药用:黄芪健脾补气、制附子温通心脾肾之阳,二药同为君,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水,赤芍、鸡血藤活血化瘀养血利水而不伤阴,两组药共为臣,陈皮、半夏、厚朴行气畅中调气机而利水祛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五药均为佐。诸药合用全方共奏补气温阳行气活血祛湿利水之功,故使该患者血脉畅通、阴阳调和,水饮之气尽归其位,心包积液完全吸收。本病例中采用了中草药颗粒剂治疗,亦能取得较好疗效。因中草药颗粒是将中草药饮片通过将有效成份浸出的方法,浓缩后与一定的辅料制成供临时配方用的中草药颗粒,是对我国传统中药使用的一次变革。中草药颗粒具有用药效能高、易于保存、降低了保存费用和损耗、患者服用依从性高等特点。本病例患者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选用中草药颗粒治疗,在临床上对患者的治疗亦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 摘要:目的:观察头针配合体针治疗脑栓塞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按传统体针治疗;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焦氏头针给予综合治疗,2组均每周治疗3次,12次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再续第二疗程,连续3疗程.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5例、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治疗组73.3%结论:头针配合体针可更有效恢复脑栓塞后遗症的功能.
  • 摘要:李杲东治学上的最大特点,是研究《内经》等古典医著,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并以此据经立论,创立新说.脾胃之论,莫详李东垣,李东垣阐发《内经》之微旨,吸收仲景之精要,著《脾胃论》成为补土派的创始人. 临床除上述所列诸证外,还有以本方为基本方治疗排尿晕厥、内痔手术后肛门坠胀、过敏性鼻炎、反复性角膜上皮脱落、女性尿道综合征,髂窝脓肿、胆汁反流性胃炎、喉喑、术后肠麻痹、小儿复发性腹痛、直肠内脱垂、阴吹、前列腺增生故尿潴留、变应性鼻炎、小儿过敏性紫癜、手术后发热、慢性肝炎、肝斑、高龄性肾功能不全、脊髓麻醉后低颅压综合征、胃切除术后骨损害、胃癌术后、肾下垂、不育、中风痴呆、足跟痛等笔者以原方重用生白术50-60克治顽固性便秘奇效。白术性温味苦甘,入脾、胃经,《本草求真》称其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而且生白术有润肠通便作用,尤其对虚证便秘,重用白术有促进肠胃分泌和促进肠蠕动的作用。总之,补中益气汤加重量生白术,治疗顽固性便秘疗效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 摘要:脊椎病很常见有的是长期积累而造成的,有的是在不经意间,脊椎病会引起人体近百种疾病。头晕,头痛,手脚麻木,冰凉,颈痛,落枕,上背、中背痛,胃痛,驼背,腰酸,腰疼,腰椎间盘突出,侧弯症,骶骨关节错位,梨状肌综合症,心悸,气短,胸闷,腰骶弯曲过度,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中草药颈肩舒水蜜丸,治疗颈、胸、腰椎骨质增生,头痛,头昏,颈、肩、臂、腰疼痛和手指麻木,及胸、腰椎的骨质增生引起的腰腿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
  • 摘要:面瘫久治不愈、除方法不当外基本原因是患者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延误治疗最佳时候,手法不当.针灸能很快达到目的,中医疗法作用并不缓慢主要手法要当,中医治疗、以针灸医疗并以手法为主、治疗过程中不加用药物,电针,法则祛风通络。通常使用处方穴位、合谷、太冲、牵正、颊车、地仓、风池、下关、迎香、承浆每次三、四穴。加减法;眼睑不能合露流泪者加攒竹、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廉泉、手法补平泻、抽针法。操作:合谷、太冲、 风池泻法。下关、牵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可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后抽动留针20分钟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正常中医取穴功效有时未能得到明显效果使得病者,性急乱投医,延误最佳时机至使病者怀疑针刺能医否。多年来所采用针灸治面瘫,关键手法针刺方向除正常中医运用相配合。掌握留针时候以人为本,针刺方向取向、穴位按排看病情决定,有很多人怀疑到底是自愈还是针灸效果,在临床上有年轻及年岁高者举不胜举。
  • 摘要:一般静脉曲张,是由于气虚,复感寒邪而引起。血行于脉中,依赖于气的推动,气充足则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畅通。反之气虚则涩滞不通,加之复感寒邪侵袭。又因气血得温易行,得寒则凝滞不畅。故素体脾胃气虚,寒邪侵袭经脉,气血凝滞,易发本病。火针具有温通,祛寒除湿,清热解毒,生肌敛疮等效果。所以,针在局部起到整体调整.治疗甚佳。运用火针速刺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好,疗效可靠,见效快,容易掌握.要注意掌握:热度,速度,深度:手法要稳,准,快,在治疗中才能得心应手。
  • 摘要:目的:探讨增城市荔城农村老年高尿酸血症流行现状与相关生化指标及相关危险因素,探索社区综合防治措施.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共抽取60岁以上老人1036名,常规体检(包括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血尿酸、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检查.应用风险模型研究老年人高尿酸血症患者健康状况相关因素,对老年人高尿酸血症患者和尿酸正常对照组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指标进行检测. 结果:老年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18.3%,男患病率22.5%,女患病率15.9%;随年龄上升而递增,到75-79岁为高峰,到80岁以上反而下降.老年人高尿酸血症组与尿酸正常对照组在低密度脂蛋白(IDI)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有统计学差异(P<0.05).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高尿酸血症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性别、高血压、吸烟、超重(肥胖)、血脂异常及肾功能不全. 结论:增城市荔城农村老年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较广州其他地区低,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性别、高血压、吸烟、超重(肥胖)、血脂异常及肾功能不全.防治上要做到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知晓率,通过生活方式及行为的干预,控制危险因素,降低血尿酸水平,降低高尿酸血症,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 摘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约有3~5%的患者发生严重的心肌缺血综合症.因病人自身可移植的动脉数量有限,CABG对静脉血管的依赖性依然较强,但大隐静脉旁路血管(The great saphenous vein bypass vascular,SVG)术后再狭窄率逐年增加,10年后仅有40%旁路血管开放且无显著狭窄.对于CABG后心绞痛复发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当桥血管闭塞后,原来闭塞的原位冠脉就显得对心肌缺血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根据ACC/AHA指南推荐,不应该对桥血管进行PCI治疗。一方面是技术上比较困难,而且桥血管病变的特点是斑块和血栓的负荷量大,再通后很容易脱落栓塞远端血管。因此,可以对再次闭塞的原位血管进行介入治疗,如果原位血管没有完全闭塞,可以大大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对于原位血管行PCI的时间选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多数情况下,对CABG术后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甚至根据造影结果判断需要行支架植入术,均是在患者再次出现心绞痛后进行的,往往此时患者的桥血管会出现血栓负荷重、完全闭塞或者原位血管的原病变进一步狭窄或闭塞。然而在患者CABG术后未出现心绞痛情况下,即在桥血管尚未出现狭窄或血栓病变之前,在有桥血管保护的情况下对原位血管病变进行介入干预,对病变血管所供应的心肌起到保护作用,甚至对远端搭了桥的左主干病变进行介入治疗,安全性得到了大大提高,对远期心绞痛症状的缓解以及对心功能的恢复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之间的关系,以期推进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证型研究,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方法:对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脉造影的92例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通过冠脉造影明确急性闭塞血管,分析两者间的关系;分析冠脉病变的支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结果:92例患者均存在冠脉急性闭塞(血管狭窄程度≥90%),其中左主干急性闭塞1例,前降支急性闭塞34例,回旋支急性闭塞18例,右冠脉急性闭塞39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心血瘀阻证(15例)、气阴两虚证(35例)、心肾阴虚证(21例)、痰阻心脉证(21例).1例左主干急性闭塞中医辨证分型为痰阻心脉证.前降支急性闭塞中心血瘀阻证(6例)、气阴两虚证(8例)、心肾阴虚证(11例)、痰阻心脉证(9例).回旋支急性闭塞中心血瘀阻证(4例)、气阴两虚证(5例)、心肾阴虚证(5例)、痰阻心脉证(4例).右冠脉急性闭塞中心血瘀阻证(5例)、气阴两虚证(22例)、心肾阴虚证(5例)、痰阻心脉证(7例).按冠脉病变的支数分为单支血管病变(48例)、多支血管病变(44例).单支血管病变中气阴两虚证>心血瘀阻证>心肾阴虚证>痰阻心脉证,多支血管病变中痰阻心脉证>心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血瘀阻证. 结论:左主干急性闭塞病例数量少无法进行分析,前降支、回旋支急性闭塞按中医辨证分型未发现统计学差异,右冠脉急性闭塞患者多为气阴两虚证,有统计学差异,为右冠脉急性闭塞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依据.多支血管病中痰阻心脉证病例数多,提示痰阻心脉证可能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 摘要:目的:探讨在常规降尿酸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毒清颗粒,对冠心病合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脂氧素A4(LXA4)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5年2月确诊为冠心病合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343例,随机分为三组:尿毒清+苯溴马隆干预组(103例,A组),苯溴马隆干预组(110例,B组)、生活方式干预组(130例,C组).测定三组血清MPO、LXA4水平,计算MPO与LXA4的比值(M/L比值),并进行比较. 结果:干预后,三组血清尿酸浓度较前有明显下降(P<0.05);A组以及B组MPO、M/L比值较前明显下降(P<0.05),LXA4较前明显上升(P<0.05),A组血清尿酸浓度、MPO、M/L比值较B组下降明显(P<0.05),LAX4浓度上升明显(P<0.05). 结论:常规降尿酸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毒清,利于高尿酸血症的进一步控制,且对血清促炎症因子有抑制作用,对促炎症消退因子有正性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HDL抗炎抗氧化功能与中医脾虚证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60例确诊为稳定型冠心病的病人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气)虚组和非脾虚组,所有病例均进行血清脂蛋白谱(SLPG)、对氧磷酶-1(PON1)、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的检测. 结果:与冠心病非脾虚患者比较,冠心病脾虚患者HDL在SLPG中异常率表达增高(P<0.01),HDL3含量明显下降,HDL5含量明显升高,MPO、hs-CRP及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冠心病脾虚患组PON1水平明显下降(P<0.01). 结论:血清HDL亚组分表达异常与中医脾虚证有一定的相关性,冠心病脾虚患者HDL亚组分发生失功能改变,可能主要表现为HDL抗氧化能力减弱,促炎作用增强,HDL抗炎抗氧化功能与其亚组分HDL3、HDL5关系密切,深入研究脾虚与HDL抗炎抗氧化功能的关系,可望为研发改善HDL功能的中药新药和防治冠心病提供线索.
  • 摘要:目的:从定心方(DXR)含药血清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Angiopietin/Tie2(Ang1-Tie2)通路及血管形成的影响,研究DXR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采用OX-LDL1OOmg/ml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24h,分别观察DXR含药血清对其迁移及其小管形成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1,Ang1)以及Ang1受体Tie2的表达.采用鸡胚尿囊膜实验观察(Chick embryo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DXR对体外血管生成的影响. 结果:经DXR作用24h后,DXR高剂量组(DXR15%浓度)、中剂量组(DXR215%浓度)、低剂量组(DXR320%浓度)、空白组HUVEC细胞迁移数目分别为155.75士34.93、235.75±7.41、269.50±14.15、133.50±60.25,与模型组(Model)281.50±39.79)相比,DXR1和DXR2组与Model组相比迁移细胞数量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DXR3、DXR2、DXR1、空白组鸡胚尿囊膜实验中形成的一级血管数目分别为5.80±3.20、8.40±4.32、17.00±12.42、5.40±1.50,二级血管数目分别为56.80±16.51、82.40±17.59、107.60±36.60、46.40±7.23,与Model组一级血管数目(30.40±9.18)、二级血管数目(145.60±32.02)相比,DXR3、DXR2、DXR1与Model相比,一级血管数量明显降低(P<0.05),二级血管数量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实验显示:与Model组比,受DXR干预的HUVEC细胞中的Ang1蛋白和Tie2蛋白表达量上调,VEGF蛋白表达量下降.受DXR干预的HUVEC细胞形成小管密集程度明显低于Model组. 结论:体外实验结果表明DXR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这种效应与其可以调控HUVEC细胞内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Ang1,Tie2,VEGF有关联.
  • 摘要:目的:探讨人第十号染色体缺失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系物(PTEN)在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定心方(DXR)抗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AS病变的可能机制. 方法:将5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DXR低、中、高剂量组,另取10只野生型C57/BL6J作为空白对照组.ApoE-/-小鼠给予高脂饮食,并按分组情况分别给予DXR低、中、高组9.25mg·(kg·d)-1、18.59mg·(kg·d)-1、37.18mg·(kg·d)-1DXR药液灌胃,辛伐他汀组灌服辛伐他汀5mg·(kg·d)-1.第16周后处死,HE染色观察主动脉斑块面积,检测小鼠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HDL-C),以及血清中丙二醛(MDA)、总超氧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转移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胸主动脉PTEN表达.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G、TC、LDL-C、MDA显著升高(P<0.05),而HDL-C、T-SOD、GSH-PX、T-AOC、PTEN水平明显降低(P<0.05).DXR中、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ApoE-/-小鼠血脂水平(P<0.05),升高T-SOD、GSH-PX、T-AOC水平,下调MDA水平(P<0.05),且能够上调ApoE-/-小鼠主动脉PTEN表达水平(P<O.05).DXR低、中、高剂量组斑块面积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 结论:PTEN参与了AS发展,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机制有关.DXR可通过调节ApoE-/-小鼠血脂代谢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水平,及上调PTEN表达,进而抑制ApoE-/-小鼠AS的发生发展.
  •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其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斑块的稳定性.已有大量研究认为炎症反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展全过程,是导致易损斑块破裂的主要原因.sCD40L-CD40/CD40L系统是免疫和炎症反应的枢纽,参与斑块内主要炎症细胞反应的调节,可介导复杂的炎症反应,对斑块的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易损斑块与中医热毒血瘀病机密切相关,清热解毒活血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临床取得一定疗效.本实验通过兔主动脉球囊损伤加高脂饲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观察解毒活血方对该模型血清sCD40L及斑块CD40mRNA表达,旨在探讨中医清热解毒活血法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本课题组根据传统医学理论结合现代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基本病机为“热毒血瘀”,清热解毒活血法防治急性冠脉综合症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解毒活血方由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川芎、赤芍、丹参、红花、降香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之效。各组胸主动脉斑块HE染色示高剂量中药组为稳定斑块,稳定斑块作用优于辛伐他汀组及低剂量中药组,说明高剂量解毒活血方有较好的稳定易损斑块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定心方(DXR)含药血清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Angiopietin/Tie2(Ang1-Tie2)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采用OX-LDL100mg/ml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24h,MTT法观察DXR含药血清对其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 结果:经DXR作用24h后,20%DXR含药血清组与模型组相比,细胞增殖作用明显减弱,细胞培养液上清中VEGF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实验显示:与Model组比,受DXR干预的HUVEC细胞中VEGF蛋白表达量下降. 结论:体外实验结果表明DXR具有抑制HUVEC增殖的作用,这种效应与其可以调控HUVEC细胞内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VEGF有关联.
  • 摘要:目的:评价益气活血法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纳入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83例,随机分为常规降压组(对照组,n=40)和益气活血组(治疗组,n=43).对照组予以常规降压方案治疗,益气活血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2粒tid,随访治疗6个月.监测血压水平,糖脂水平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双侧颈动脉探查动脉斑块大小及性质并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平均厚度((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 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血压均明显降低,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益气活血法治疗后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降低更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益气活血法治疗后TG水平降低明显,而HDL-C水平升高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发现,益气活血法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更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亚组分析: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动脉斑块积分下降幅度更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益气活血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不但能够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同时具有稳定颈动脉斑块作用,而改善患者糖脂代谢可能是重要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评价中药浴足方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程度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纳入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常规降压组(对照组,n=60)和常规+中药浴足组(中药浴足组,n=64).常规组口服氨氯地平片5mg联合厄贝沙坦片150mg,1次/天;中药浴足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浴足,疗程为10天.应用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ABPM)评价两组患者24h平均血压、服药后18-24h平均血压和血压晨峰程度的变化. 结果:治疗10天后,两组患者24h平均SBP/DBP均有降低与治疗前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但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服药后18-24h平均血压均明显下降,中药浴足组SBP/DBP下降幅度(17.8±9.0)/(10.2±3.0)mmHg,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O.05);此外,中药浴足组血压晨峰程度下降6.4±4.0/4.8±2.5mmHg,与常规降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O.05). 结论:在联合常规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浴足方,不但24小时降压达标,而且更能有效控制血压晨峰程度,提高降压质量.
  • 摘要:目的:观察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iallyl trisulfide,DATS)对离体肾内动脉张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SD大鼠体质量250~300g,脱臼处死后,显微操作下取出肾内动脉,制备成1.8~2.0mm长的血管条,每根血管条固定于微血管测定仪的浴槽内,记录张力变化.分别给予血管收缩剂苯肾上腺素(Phe)、血栓素A2受体激动剂(U46619)、5-羟色胺(5-H3和KCl刺激血管产生持续性收缩,采用累积给药法加入DATS,观察不同浓度的DATS对肾内动脉张力的影响.观察DATS舒张效应的同时用等体积的药物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对照. 结果:DATS能呈浓度依赖性诱导舒张1μmol·L-1Phe、0.1μmol·L-1U46619和2μmol·L-15-HT预收缩内皮完整的肾内动脉环,pD2分别为(6.06±0.17),(6.14±0.26)和(5.37±0.16),其最大舒张率(Emax)分别为(91.24±2.71)%,(93.44±2.14)%和(92.51±1.15)%;但是,对60mmol·L-1KC1预收缩的肾内动脉环无明显舒张作用;分别用eNOS抑制剂L-NAME和sGC抑制剂ODQ预处理内皮完整的肾内动脉环不影响DATS舒张效应;去除肾内动脉血管内皮也不影响DATS对其舒张作用. 结论:DATS有浓度依赖性舒张大鼠肾内动脉作用,无明显内皮依赖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