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浙江余杭
  • 出版时间: 2016-07

主办单位:;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对闭合性Pilon骨折的手术切口和内固定选择进行探讨. 方法:60例患者,男42例,女18例,年龄18~63岁.患者X线和CT检查,确定骨折类型,然后选择不同的手术切口或组合切口.根据骨折情况采用解剖钢板、LCP钢板、重建钢板、克氏针、螺钉等单独或组合固定;手术中给以植骨的7例.手术中单纯前外侧切口3例,前内侧+后外侧切口32例,内外侧联合切口22例,单纯内侧切口3例. 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5月,术后按照AO-FAS后足功能评分标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为优37例,良17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5%.术后有6例出现切口或创面愈合困难,病人经换药、清创植皮、皮瓣转移后愈合. 结论: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确定骨折类型选择正确的手术切口,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和良好的复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摘要:目的:总结腓动脉穿支皮瓣治疗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经验并探讨其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2015年1月间我科61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在内固定拆除后,均予以一期扩创,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予以修复治疗.结果:感染有效控制,皮瓣存活良好,光泽弹性,外表美观,患者满意.结论:腓动脉穿支皮瓣安全简便,效果良好,在跟骨骨折术后感染所造成的软组织缺损修复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宜于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股骨外侧壁的完整性对髓内与髓外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影响,指导临床固定方式选择. 方法:采用成人尸体同侧股骨标本12具,均造成股骨粗隆间骨折AO分型A1型骨折,并且其中6具标本保留股骨外侧壁完整,随机分为髓内(PFNA)对照组和髓外(PF-LCP)对照组,每组3具,另外6具标本造成股骨外侧壁损伤,随机分为PFNA观察组和PF-LCP观察组,每组3具,四组股骨标本采用万能材料测试机进行压缩载荷实验,观察并比较三组股骨标本的最大载荷力,并用游标卡尺测量骨折断端的压缩时的间隔位移情况及骨折远、近端沿粗隆间的滑动位移情况. 结果:PFNA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最大载荷力均分别大于PF-LCP对照组和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压缩前骨折端间隔距离相互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压缩后PFNA对照组的骨折端间隔距离和压缩前后的压缩位移与PF-LCP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并且骨折远、近端的滑动位移相互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但压缩后PFNA观察组的骨折端间隔距离和压缩前后的压缩位移均小于PF-LCP观察组,差异相互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PFNA观察组的骨折远、近端的滑动位移明显小于PF-LCP观察组,相互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髓内固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更强的载荷力,股骨外侧壁完整时髓内与髓外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有较强的稳固性,但髓内固定具有微创优势,股骨外侧壁损伤时髓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可见髓内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式,这值得临床注意.
  • 摘要:目的:关节镜下以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 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修复膝前交叉韧带损伤16例.同种异体肌腱对折后成2股,分别建立胫骨隧道及股骨隧道,用Endobutton和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肌腱,重建ACL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术后即行功能锻练. 结果:16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9个月.术前Lachman征(+),术后Lachman征(-).术前Lysholm评分从27分到71分,平均53.75分;术后Lysholm评分从70分到99分,平均90.83分,术前、术后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同种异体肌腱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刚度,在关节镜下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治疗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行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0例肩袖损伤患者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术前、术后进行有效的系统护理和康复锻炼.结果:20例患者术后3个月肩关节均恢复正常活动范围,疼痛消失,并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精心细心的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和康复锻炼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并发症,是肩关节镜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缝线桥技术(suture bridge)修复全层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对32例全层肩袖损伤患者予以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复,并对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平均为12.4个月(6-15个月).肩袖撕裂平均为(2.6±0.25)cm,术后无锚钉拔出现象.患者术后患肩前屈、外展、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01),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由术前的45.2±16.0分提高到79±15.8分(P<0.001),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分标准由19.1±5.4提高至35.7±8.5(P<0.001).Constant评分由58.0±19.6分提高到58.0±19.6分(P<0.001). 结论: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在修复全层肩袖,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及关节功能,对不同程度的撕裂均有较好的治疗疗效,是一种疗效确切的修复技术.
  •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手术治疗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两部分以上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治疗81例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两部分以上损伤患者,男43例,女38例;年龄16~74岁,平均41.5岁;其中锁骨骨折合并肩胛颈骨折33例(Ⅰ型),锁骨远端骨折或脱位伴喙锁韧带、肩锁关节损伤35例(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合并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其余部分损伤13例(Ⅲ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9d,平均3.4d,肩胛颈及肩胛盂骨折均以重建钢板或空心钉或桡骨远端T形钢板固定,肩峰骨折以重建钢板固定,锁骨骨折以重建钢板或肩锁钩状钢板固定,喙突骨折以空心钉固定,所有韧带损伤均行一期修复.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进展,及时指导功能康复.骨折愈合后以Rowe评分系统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其中7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月~33个月,平均17.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2周,平均8.3周,无不愈合病例.Rowe评分为75~97分,平均92.7分,其中优53例、良21例、可3例. 结论: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两部分以上损伤可采用钢板或空心钉固定进行早期固定手术治疗,辅以积极康复锻炼,可获得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经EDC劈开入路内固定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近期疗效. 方法:本院从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采用经EDC劈开入路内固定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13例,对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采用HSS肘部评分系统评价. 结果:术后未出现骨间后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骨化性肌炎等情况.随访12~18个月,末次随访时依据HSS肘关节评分系统评分.本组优7例,良5例,一般1例,平均HSS总评分91.92分;平均关节活动度:屈伸120.38度,旋转117.31度. 结论:采用经EDC劈开入路内固定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桡骨头前方显露好,软组织剥离范围小,术后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骨圆针固定技术在上肢长骨干骺端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可靠性. 方法:从2012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140例上肢长骨干骺端骨折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72例;年龄13-78岁,平均53.45岁.本组肱骨近端骨折45例,肱骨髁部骨折30例,桡骨远端骨折45例,随机分为四组: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固定组、接骨板治疗组、外固定支架固定组、骨圆针固定联合石膏或夹板固定技术组.术后及术后每隔四周门诊复查的形式进行随访,对比骨折端X线表现及关节功能评分.腕关节功能按照Sarmiento标准评定,肱骨近端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方法进行评定,肘关节评分采用Mayo评分标准,将经皮骨圆针合石膏或夹板分别与其余三组相比较.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进行分析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组1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6.8个月,各组恢复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皮骨圆针合石膏或夹板固定技术组患者较其余三组患者在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结论:经皮骨圆针固定技术结合手法整复辅助外固定是治疗上肢长骨干骺端骨折有效方法,具有微创、固定可靠,关节功能恢复佳.
  • 摘要:目的:总结并探讨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瓣联合植皮一期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运用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5年3月间本院就诊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切口感染患者27例,在扩创彻底清除病灶组织的基础上,根据组织缺损情况选择性植骨,选择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瓣转移联合游离植皮的方法予以一期修复治疗.通过对术后感染治愈情况、肌瓣及植皮成活情况及功能活动等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0月,内容包括创面愈合情况、肌瓣及游离植皮成活情况、功能活动等.切口感染得以有效控制,所有转移肌瓣及游离植皮均全部一期良好成活,光泽弹性,外表美观,患肢功能活动恢复良好. 结论: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瓣联合植皮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应用中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缩短病程,治疗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及实用性,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总结并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一期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术后感染切口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5年4月间39例胫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导致内固定或者骨外露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一期扩创彻底清创的基础上,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予以修复治疗.术后通过对皮瓣成活、感染控制情况情况及功能活动等进行疗效综合评估. 结果:术后3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6月,平均15月.患者皮瓣成活良好,形态满意.感染控制好,无复发情况,患肢功能活动恢复良好. 结论:在一期扩创彻底清创的基础上,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予以修复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术后的感染创面,治疗周期短,简便安全,疗效良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 摘要:报告7例应用股骨剔骨肌皮瓣修复创伤性截瘫患者Ⅳ压疮合并髋周感染的围术期护理,认为充分术前准备、全过程的心理支持、营养支持、严密生命体征、皮瓣血运及并发症观察,做好基础护理等是关键.7例患者肌皮瓣全部一期存活,期间并发贫血7例,创口愈合不良3例,晚期癫痫2例,低血容量休克、肌肉抽搐痉挛、败血症、尿路感染、低蛋白血症各1例,均经对症处理愈合出院.
  • 摘要:目的:比较Endobutton钢板结合锚钉修复与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Rockwood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患者83例.34例患者接受了Endobutton钢板结合锚钉修复治疗,其中男23例,女11例,平均年龄39.0岁(26~51岁),平均受伤至手术平均时间为4.1天(3~7天),伤侧:左14例,右20例,摔伤28例,车祸伤6例;49例患者接受锁骨钩钢板治疗,其中男33例,女16例,平均年龄37.9岁(27~53岁),平均受伤至手术平均时间为4.1天(2~7天),伤侧:左18例,右31例,摔伤36例,车祸伤13例.比较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喙锁间隙、肩关节功能、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钩钢板组49例患者中43例患者行二次手术拆除钢板,所有患者中术后32例患者出现肩关节活动时疼痛或活动范围受限症状;Endobutton组中34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及活动范围受限的症状.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患侧肩锁关节再次脱位.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钩钢板组切口长度长于Endobutton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6个月时健侧和患侧喙锁间隙无明显差异,且钩钢板组和Endobutton组患侧比较喙锁间隙也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月钩钢板组患侧Constant评分及SF-36评分与Endobutto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月时钩钢板组和Endobutton组患侧Constant评分均高于术后2月的Constant评分(P<0.05),但钩钢板组患侧Constant平均分值为88.2,低于Endobutton组的9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钩钢板组健侧Constant平均分值为93.7,与Endobutton组的94.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钩钢板组健侧Constant明显高于患侧(P<0.05),Endobutton组健侧与患侧Constan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6月时钩钢板组和Endobutton组SF-36评分高于术后2月的SF-36评分,但钩钢板组SF-36平均分值为89.0,低于Endobutton组的9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ndobutton钢板结合锚钉修复能够有效固定RockwoodⅢ型以上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并发症少,避免了二次手术拆除.
  • 摘要:目的:比较Endobuton钢板结合锚钉修复与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Rockwood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患者83例.34例接受了Endobutton钢板结合锚钉修复治疗,其中男23例,女11例;平均年龄39.0岁(26~5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4.1d(3~7d);左侧14例,右侧20例;摔伤28例,车祸伤6例.49例接受锁骨钩钢板治疗,其中男33例,女16例;平均年龄37.9岁(27~5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4.1d天(2~7d);左侧18例,右侧31例;摔伤36例,车祸伤13例.比较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喙锁间隙、肩关节功能、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钩钢板组49例中43例行二次手术拆除钢板,32例出现肩关节活动时疼痛或活动范围受限;Endobutton组34例术后均未出现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及活动范围受限.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患侧肩锁关节再次脱位.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钩钢板组切口长于Endobutton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6个月时健侧和患侧喙锁间隙无明显差异,且钩钢板组和Endobutton组患侧比较喙锁间隙也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个月两组患侧Constant、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两组Constant评分均高于术后2个月(P<0.05),且钩钢板组患侧Constant评分低于Endobutton组(P<0.05),钩钢板组健侧Constant评分高于患侧(P<0.05),Endobutton组健侧与患侧Constan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两组SF-36评分均高于术后2个月,且钩钢板组SF-36评分低于Endobutton组(P<0.05). 结论:Endobutton钢板结合锚钉修复能够有效固定RockwoodⅢ型以上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并发症少,避免了二次手术拆除.
  • 摘要:目的:探讨STOPPA手术入路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收治30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2~58岁,平均38岁.按Tile分类方法,其中:A2型3例,B1型8例,B2型4例,B3型3例,C1型9例,C2型3例. 结果:30例患者手术时间60~180min,平均120min;出血量160ml~650ml,平均300ml;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根据Matta标准,30例骨盆骨折前环骨折均得到满意复位,28例患者术后获得4~8个月随访,均获得骨性愈合. 结论:探讨STOPPA手术入路治疗骨盆骨折中具有操作视野清晰,固定简便,创伤小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入路.
  • 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髌骨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30例小儿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在臂丛阻滞或全麻下,C形臂引导,手法复位,经皮髌骨针内固定.根据病情可选择三种固定方式,即经内外侧髌骨针交叉固定法、经外侧双髌骨针交叉固定法和外2内1个共3枚髌骨针固定法.根据年龄选用1.5mm或2.0mm的髌骨针,一般6岁以上的可用2.0mm髌骨针.具体方法是:选择肱骨外髁作为进针点,髌骨针经皮刺入直达骨膜下,在肱骨干的矢状面上成角30°~40°以及冠状面上向后成角10°方向缓慢钻入,针尖穿透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即停止进针,同法在肱骨内上髁处向外钻入另1枚髌骨针交叉固定.若2枚髌骨针均从外侧进针,应注意尽量使两枚髌骨针不在同一平面上,使之呈交叉状态.若骨折严重极不稳定,可在内外侧交叉穿针的基础上,整合外侧交叉固定法,即内侧1枚髌骨针,外侧2枚髌骨针. 结果:3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对线对位均良好,骨折在3~6周(平均4.1周)均愈合,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针孔轻微感染2例,拔针后即愈.根据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24例:丢失携提角和丢失肘关节伸屈功能在0°~5°;良5例:丢失携提角和丢失肘关节伸屈功能在5°~10°;可1例:丢失携提角和丢失肘关节伸屈功能在10°~15°;差0例:丢失携提角和丢失肘关节伸屈功能大于15°.优良率为96.7%. 结论:闭合复位经皮髌骨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疗效较好,较传统克氏针相比,具有操作简便(无需折弯尾端)、固定可靠的优点,同时避免了克氏针尾端对皮肤可能造成的损伤.
  • 摘要:目的:观察苍柏清热燥湿汤内服对半月板损伤并关节镜术后肿胀控制的效果.方法:将96例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术后常规处理;其中对照组术后给予塞来昔布200mg/天;治疗组术后采用苍柏清热燥湿汤内服治疗,每天1剂,常规煎煮2次温服;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55%,对照组88.30%,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苍柏清热燥湿汤内服治疗对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术后肿胀具有明显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急诊利用反取皮回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taling drainage,VSD)技术治疗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15例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男8例、女7例;年龄18~65岁,中位数35岁.左侧9例,右侧6例;交通事故伤10例、机器绞压伤5例;足背皮肤撕脱3例、小腿皮肤撕脱6例、大腿皮肤撕脱1例、足背至小腿皮肤撕脱4例、足背至大腿根部皮肤撕脱1例.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均合并肌肉、肌腱损伤,3例合并休克,7例合并骨折7例,其中内外踝骨折2例、跟骨骨折1例、胫腓骨骨折1例、髌骨骨折1例、跖骨骨折1例、多发骨折1例.皮肤撕脱最小面积为足背10cm×8cm,最大面积为足背至大腿根部.受伤至手术时间0.5~6h,中位数1h.均急诊采用反取皮回植联合VSD技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移植皮肤的愈合情况、外观、患肢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中位数6个月.15例患者的创面均Ⅰ期关闭,5例移植皮肤发生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原位移植的皮肤颜色、弹性、耐磨性、耐压性及收缩性好,患肢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骨关节软组织感染、大面积皮肤坏死、严重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结论:急诊利用反取皮回植联合VSD技术治疗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能有效控制创面感染率,提高撕脱皮肤的成活率,较好地恢复患肢皮肤的颜色、弹性、感觉和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经小腿前外侧单一切口治疗伴有腓骨骨折的Pilon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2014年2月~2015年8月采用小腿前外侧单一切口暴露胫骨远端关节面、腓骨下端、胫骨内侧及内踝,治疗10例伴有腓骨骨折的Pilon骨折,男6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1.2+3.46)岁;女4例,年龄19~47岁,平均年龄(32.2±2.56)岁.左踝部骨折6例,右踝部骨折4例;车祸伤所致骨折7例,坠落伤所致骨折3例;按照AO分型:43-A1型2例,43-B1型5例,43-C1型3例,腓骨骨折均为C1型;受伤至手术时间4~8d,平均6d,切口位于腓骨前缘偏内侧,至腓骨远端后斜向第四跖骨方向,注意横跨切口的腓浅神经分支,显露胫腓骨远端,切开关节囊,显露踝关节辅助复位.术后伤口愈合后开始不负重踝关节功能锻炼. 结果:10例均获得4月以上随访,1例伤口边缘部分坏死,自行愈合,其余伤口均按期拆线.按Mazur评定标准评估疗效,优7例,良2例,可1例. 结论:小腿前外侧改良单一切口治疗伴有腓骨骨折的Pilon骨折,能充分暴露腓骨下端、胫骨内侧及内踝,直视下复位关节面,对局部软组织损伤重的患者能够避免软组织进一步损伤,有效恢复关节面平整.
  • 摘要:目的:探讨在骨盆环不稳定骨盆骨折中手术入路与内固定的选择. 方法: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45例骨盆前后环不稳定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固定方法及手术入路治疗,男38例,女7例;年龄21~61岁,平均45岁.病程在2周内.按照Young-Burg分型,其中LC型23例,VS型6例,APC型16例.术前患者髋部疼痛,活动受限,摄片示骨盆环断裂骨折移位. 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佳,无相关并发症.45例患者术后获得9~21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术后患者髋部疼痛缓解,X线片示骨盆复位满意,骨盆环形态恢复良好.根据Majeed功能评分进行评价,优35例,良8例,可2例. 结论:伴有骨盆环不稳定的骨盆髋臼骨折,往往并发复合伤,手术原则既要考虑减少手术创伤,又要顾及骨折复位,特别要考虑关节内骨折复位和骨盆环的稳定性,所以往往需要切开手术入路和微创手术相结合,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短期石膏制动对跟骨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自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对22例26足跟骨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单足18例,双足4例,男20例,女2例,年龄20~62岁,平均42.6岁.骨折按照Sanders分型:Ⅲ型22足,Ⅳ型4足,按照入院住院号的单双号分组,单号为非石膏固定组15足(A组),双号为石膏固定组11足(B组),两组患者骨折类型、性别、年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A组按照常规处理,B组术后除按照常规处理外应用石膏托将踝关节中立轻度外翻位固定,一般固定三周左右,观察两组切口渗出、切口愈合、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踝关节功能情况,踝关节功能评分参照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美国足外科协会评分系统). 结果:两组在切口渗出方面无明显差异,但A组出现1例皮肤坏死,经换药愈合,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7个月,26例均获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术后3个月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差异,术后6个月、12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有统计学差异,B组踝关节功能优于A组. 结论:石膏固定虽然不是预防跟骨手术切口并发症的决定性因素,但对切口愈合过程中有促进作用,石膏固定有利于跟腓韧带的修复,增强踝关节稳定性,由于本研究样本数量有限,随访时间较短,还需大样本长期的随访研究来进一步支持该结论.
  • 摘要:目的:观察利用断掌再植术治疗掌部完全离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急诊行断掌再植术治疗掌部完全离断的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5~65岁,中位数36岁.左侧14例,右侧1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0min至6h,中位数为3h.随访观察再植肢体愈合、并发症发生及手外形功能感觉恢复情况. 结果:3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中位数6个月.术后再植手掌全部成活,均未出现肢体创面感染、手掌坏死、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1例患者再植术后发生动脉危象,予以手术探查,动脉危象解除.2例患者出现肌腱粘连,术后6个月予以肌腱松解手术.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疗效:本组优18例、良10例、差2例. 结论:采用断掌再植术治疗掌部完全离断,有利于手部外形、感觉和功能的恢复,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 摘要:目的:分析三步复位法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0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及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三步复位法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三步复位法闭合复位骨折,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疗.通过观察肘关节活动功能恢复、骨折愈合情况、肘关节提携角变化等对治疗结果进行评定比较. 结果:二种治疗方式在肘关节提携角变化及肘内翻发生率方面无差异(P>0.05),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肘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方面三步复位法结合小夹板外固定组克氏针固定组(P<0.05). 结论:三步复位法结合小夹板外固定在恢复肘关节活动功能及促进骨折临床愈合方面优于三步复位法结合克氏针内固定,其操作相对简便安全、易于被患者接受,故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研究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逆行转移治疗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12例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患者均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逆行转移治疗.观察手术后皮瓣成活及创口一期愈合情况,随访6~12个月观察皮瓣外形是否臃肿、质地柔软,色泽良好,皮肤感觉情况;以及皮瓣供区肢体感觉、活动无影响.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10例一期愈合,2例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二期愈合.所有患者获得6月~12月随访,各皮瓣质地柔软,皮瓣不臃肿,外形美观,供区植皮均成活,无并发症,无明显感觉减退,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损伤小,成活率高,适用范围广,安全可靠.
  • 摘要:目的:观察皮瓣转移修复臀骶部褥疮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褥疮患者20例26处,年龄32-88岁.骶尾部褥疮18处,股骨大粗隆部褥疮5处,坐骨结节部褥疮3处,褥疮范围5×3cm2-22×13cm2.根据患者年龄、褥疮部位、范围及深度等选择皮瓣类型,应用臀大肌上部皮瓣旋转修复骶尾部褥疮8处,臀大肌下部皮瓣瓣旋转修复坐骨结节部褥疮1处,全臀大肌皮瓣旋转修复骶尾部、大粗隆部褥疮10处,双侧臀大肌V-Y推进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5处,股薄肌肌(皮)瓣旋转修复坐骨结节部褥疮2处. 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良好,20处Ⅰ期愈合,4处肌皮瓣皮缘部分坏死,2处肌皮瓣局部感染裂开,经换药及再次缝合后Ⅱ期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原手术部位无褥疮复发. 结论:应用皮瓣转移修复臀骶部褥疮的临床疗效满意,充分的术前准备、适当的皮瓣设计、精细的手术操作、精心的术后护理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 摘要: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运动损伤中最为普遍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患者表现为膝关节不稳定,尤其对于运动员,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当前在关节镜下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是国际公认的治疗方式.韧带重建术到目前为止,关于在临床上的应用材料移植物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以下3类:同种异体移植物、自体移植物和人工韧带.自体肌腱移植物重建ACL术后长期疗效较好,被认为是手术修复ACL的金标准.其最大的缺点是存在切取自体髌韧带重建ACL后伸膝肌力下降,康复期长,对于运动员来说,会明显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取得,因此本文主要就人工韧带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手法闭合复位与切复内固定治疗青少年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手法闭合复位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或朱氏中医骨伤科门诊部采用手法闭合复位或切复内固定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青少年桡骨小头骨折32例,其中手法闭合复位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7~24岁,平均(14.62±5.35)岁,分型为Ⅱ型9例,Ⅲ型4例;切复内固定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9~26岁,平均(15.16±4.76)岁;分型为Ⅱ型9例,Ⅲ型1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治疗费用进行比较观察,并随访半年采用Broberg and 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及采用Metaizeau等肘关节功能后期疗效标准评定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手法闭合复位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VAS评分和治疗费用分别为(2.67±0.98)、(0.69±0.11)万元,随访半年后的Broberg and Morrey评分分数较高为(86.92±11.69),并且肘关节功能Metaizeau的良好为7例,较好为4例,总较好率为84.62%,其中VAS评分和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切复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oberg and 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切复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etaizeau疗效评价的总较好率、不良率与切复内固定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手法闭合复位治疗青少年桡骨小头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具有费用低,创伤小等优势,有利于后期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引起临床注意.
  • 摘要:目的:探讨钛制弹性髓内钉对于治疗儿童闭合性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弹性髓内钉治疗的优缺点. 方法:对2010年9月~2015年9月应用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胫腓骨骨折38例进行随诊.平均年龄7岁(4~14岁).平均随访12个月(6个月~20个月). 结果:38例儿童应用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的胫腓骨骨折患者均获得随诊.平均手术时间:30分钟(15~45分钟);术后住院日:平均5天(4~10天);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周(10~16周),38例均骨性愈合,未发现肢体功能障碍者,无血管、神经损伤者. 结论: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具有微创、损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确定糖尿病足截肢平面的方法.方法:采用经皮氧分压(TcPO2)测定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糖尿病足截肢平面,并与以往靠临床经验确定截肢平面的方法作回顾性对照,对比两组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试验组根据TcPO2>20mmHg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动脉管径狭窄<50%为截肢平面的37例患者,20例甲级愈合;10例切口有炎症反应;5例切口部分皮瓣坏死,需换药.对照组28例中,8例甲级愈合,15例切口有炎症反应,10例切口部分皮瓣坏死,需换药.结论:以TcPO2>20mmHg,动脉管径狭窄<50%作为糖尿病足截肢平面能促进创面的愈合、降低创面炎症反应和皮瓣的坏死.
  • 摘要:目的:观察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多条指伸肌腱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创伤性手部指伸肌腱缺损患者14例42条,均为2条及以上肌腱缺损,缺损长度平均(6.5±3.2)cm,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Ⅱ期修复指伸肌腱,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疗效评定采用国际手外科联合会制定的总活动度(TAM)评定标准.结果:本组14例42条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术后随访5个月至3年,均未见排斥反应发生及再肌腱再断裂现象出现,疗效评定:优10条,良14条,可12条,差6条,优良率57.1%.2例6条行Ⅱ期肌腱粘连松解术.结论: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多条指伸肌腱缺损,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存在肌腱粘连等并发症,使修复优良率降低.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技术治疗股骨干骨髓炎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及优势. 方法:自2008年8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股骨干骨髓炎合并有大段骨缺损病例16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13~62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2月~4.5年,平均18月;骨缺损长度4.5cm~15cm,平均7.8cm.全部病例应用外固定架骨搬运技术治疗骨缺损,术后1周开始骨搬运,每天1mm,分4次进行. 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月~36月.16例中1例患者由于不配合治疗,致治疗失败,后采取截肢术.余15例骨髓炎均得到控制,其中12例骨搬运达到Ⅰ期骨愈合,3例骨搬运远端不能Ⅰ期愈合予以自体髂骨植骨后达到骨愈合,骨愈合时间5~13月,平均7.9月.13例患者双下肢长度基本一致,2例患者有1.5~2.0cm肢体短缩畸形存在.外固定架拆除时间6~16月,平均9.3月. 结论:应用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技术是治疗股骨干骨髓炎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控制感染,消灭创面,均衡肢体长度.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应用微型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共31例患者,本组31例患者,男21例,女10例,年龄16~56岁,平均32.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小时~3月,平均8天.均为手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其中拇指掌指关节损伤23例,示指近侧指间关节损伤2例,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损伤1例,环指近侧指间关节损伤2例,小指指近侧指间关节损伤3例;右手18例,左手13例.闭合伤25例,开放伤6例.新鲜损伤(<2周)26例,陈旧损伤(>2周)5例.撕脱骨折块大小约为3mm x4.0mm~6.0mm x7.5mm. 结果:本组31例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经随访6个月~6年,平均3年.根据Saetta等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手指功能,优27例,占87.1%,良4例,占12.9%. 结论:应用微型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摘要:全世界前叉韧带重建技术已经非常普遍.2006年,全美一年累计完成13万例前交叉韧带手术.对于轴向要求高的运动员,ACL是唯一的恢复到伤前运动水平的治疗方式.过去十年ACL的重建水平明显提高.从关节外至关节内技术,从开放到镜下,从非解剖重建至非解剖重建.但是理想的ACL重建方式仍然具有争议.仍有一小部分病人解剖重建ACL后仍存在残余的前向和旋转不稳.此外有些伴有ALL损伤的ACL损伤出现重度的轴移试验阳性.由此近来刺激许多学者关注这一韧带,并进行大量研究.介绍了其生物力学特征、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治疗等。
  •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断指再植及功能康复.方法:本组26例35指,男23例,女12例.均行断指再植,术后行功能康复.结果:本组有3指发生血管危象,经探查,重新吻合,其1指再植成功,2指坏死.断指再植成活率94%.本组病例中35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5年,平均为15.4个月,优占36.3%,良占52.5%,差占7.6%,劣占3.6%.结论:小儿断指尽可能行再植,通过功能康复可获得良好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适应症和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7月~2014年9月期间采用小切口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股骨颈骨折87例,按Garden分型:Ⅰ型5例,Ⅱ型35例,Ⅲ型28例,Ⅳ型1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h~5天,平均约14.6小时.术后第一日即可进行肌肉收缩锻炼,早期以主动功能锻炼,逐渐加大髋膝关节伸屈活动范围.切忌过早下地负重练习,定期摄片复查内固定稳定及骨折愈合进展情况.建议术后3月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下地行走.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及临床效果. 结果:本组患者87例骨折均复位满意,术后81例获得平均13.5个月(4~35个月)随访,68例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20周~30周(平均26.4周),无切口感染.其中6例出现骨折愈合但并发股骨头不同程度坏死,随访期间功能尚好,未作其他处理.7例出现骨折端吸收延迟愈合,其中3例拔除远端锁钉后骨折愈合,2例仍在随访中,2例作人工关节置换术.无内固定松动病例,考虑不愈合改作人工关节置换术. 结论:小切口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可选方案,并可满足患者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获得较好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儿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足背软组织缺损小儿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4-10岁,均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进行修复.通过观察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受区的外形、色泽、质地、出汗和感觉恢复情况等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结果:术后临床疗效满意,供区均无感染发生,其中13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2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后发生血管危象,经用药、血管探查等处置,2例皮瓣尖端坏死,通过局部清创、换药等,创面Ⅱ期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11例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感觉存在,4例略臃肿,经二次皮瓣修复整形术后外观较好.皮瓣供区无明显凹陷畸形,无疼痛等感觉异常. 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具有血供可靠,血管蒂长,切取面积大,部位隐蔽,不损伤主要血管等优点,是修复小儿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的选择,熟悉小儿游离皮瓣移植的特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远端万向锁定接骨板不植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1年12月至2015年4月本院骨伤科收治的采用远端万向锁定接骨板不植骨治疗的A3、C2、C3型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46例患者,所有患者为均为桡骨短缩(和)或关节面塌陷的闭合性骨折.术前术后均评估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轴向短缩及关节面畸形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1~57个月(平均30.6个月)随访.x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为2.5~4个月,平均2.7个月.影像学指标明显改善,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22例,良20例,可4例,优良率为91.3%.无伤口感染患者或桡动脉、正中神经受损伤患者. 结论:本组病人单独采用远端万向锁定接骨板不植骨治疗此类桡骨远端骨折可获得骨性愈合及满意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功能锻炼方法,或称炼功法,是指通过医患合作,以医师给予患者具体指导,充分调动患者对骨折治疗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熟练掌握功能锻炼的基本要领,以及功能锻炼前后的注意事项及中西医结合的调护内容.在患者受伤后的住院期间(损伤早期2-3周内)全方位地增强躯干及四肢的肌力,加强脊椎的稳固性. 方法: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功能锻炼方法,主要方法有仰卧位的五点支撑法;俯卧位的燕子点式等.通常这二种功能锻炼的方法,在正常人中做起来,难度并不大,但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患者来说,则有一定的难度;鼓励患者树信心;通过积极的功能锻炼,加速骨折的愈合.具体的功能锻炼方法,要细化、分解,使较难完成的动作,变为容易,而且是能够进行的. 结果:从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的三年内,本组共收集稳定性胸椎骨折19例、稳定性腰椎骨折48例,合计67例,均选择保守治疗,期间经过功能锻炼之前的健康宣教育,功能锻炼期间的具体指导;后期的随访,均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结论:对于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病员的功能锻炼方法,要给予详细的宣教、具体的方法指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
  • 摘要:目的:探讨肘内外侧切口Hobert螺钉固定治疗肱骨远端B3型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23例肱骨远端B3型骨折患者均采用肘内外侧切口的方法显露,Hobert螺钉固定骨折.对手术入路、内固定的使用、术后并发症及手术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7个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3周.肘关节平均活动范围5°(伸)~120°(屈).参照Broberg-Morrey标准评分平均为90.5分,其中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7.0%. 结论:肘内外侧切口结合Hobert螺钉固定治疗肱骨远端B3型骨折暴露充分,固定可靠,适合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组织瓣-载万古霉素硫酸钙-自体髂骨联合治疗创伤性胫骨骨髓炎一期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 方法:从2013年1月到2014年7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胫骨创伤性并获随访的骨髓炎患者34例,确定为A组,即治疗组,采用组织瓣-载万古霉素硫酸钙-自体髂骨联合一期治疗方案.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300例骨髓炎患者,其中符合纳入标准且采用病灶清除+载万古霉素硫酸钙植入+组织瓣修复创面方案一期治疗的15例,确定为B组,即对照组.A组术后收集引流液进行万古霉素浓度测定直至拔除引流管.所有病例进行随访,随访指标包括:引流管放置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感染控制率,骨不连发生率,其他并发症等. 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40个月,无1例患肢行截肢术.软组织缺损修复:A组采用组织瓣修复25例,直接缝合9例,所有皮瓣全部成活,2例出现皮瓣创口愈合不良,经换药治愈;B组均采用组织瓣修复,其中2例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创面渗出伴感染,经清创换药后治愈.A组中骨髓炎复发3例,B组有1例;其他并发症包括骨不连、外固定钉道感染、取髂骨侧大腿前外侧麻木、取髂骨区积血.B组有2例治愈后18个月及25个月时原病灶部位再骨折,经再次钢板固定自体髂骨植骨后治愈,术中病理证实无骨髓炎复发.引流管放置时间:A组平均(12.53±4.56)天,B组平均(17.07±3.87)天,P<0.0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骨折愈合时间:A组平均(6.20±2.16)个月,B组平均(8.36±2.84)个月,P<0.0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组织瓣-载万古霉素硫酸钙-自体髂骨联合治疗方案,在一期治疗局灶型和弥漫型创伤性骨髓炎时,能有效缩短骨愈合时间,增加骨愈合强度,减少术后渗出,且不增加感染复发率,较单纯植入载万古霉素硫酸钙更具有疗效优势.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INFIX内固定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对2013年12月到2015年01月收治的12例骨盆骨折患者行INFIX手术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26-65岁,平均38岁.按照分型Young-Burg分型,其中LC型5例(LC2型3例,LC3型2例),VS型3例,APC型4例(APC2型2例,APC3型1例).经应用INFIX技术进行内固定. 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得3-13个月随访,平均6个月.术后X线片示骨盆复位满意,骨盆环形态恢复良好.按照Matta标准对骨折复位进行评估,优10例,良2例. 结论:INFIX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疗效满意,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
  • 摘要: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回顾2011年3月~2015年11月间收治的91例腰痛患者进行椎间盘造影检查,常规造影L34,L45,L5S1三个间隙,加L232个,共275个椎间盘.造影剂选用欧乃派克.确诊椎间盘源性腰痛后全部给予后路TLIF手术治疗,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结果:有90个阳性造影间盘,共78例,其中L344例,L4537例,L5S127例,L34合并L452例,L45合并L5S18例.7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5年零10个月,平均2年零9个月.手术疗效优良率92.3%;植骨融合率:94.9%. 结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确诊依据仍然是椎间盘造影,MRI只可作为筛选检查;后路TLIF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疗效确切;植骨来源取棘突、关节突和椎板骨质,操作简捷,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经济费用低,融合率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经口咽入路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经口咽入路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横韧带完整的不稳定型寰椎骨折共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1-57岁,平均40.9±10.6岁;前1/2Jefferson骨折12例,半环Jefferson骨折6例,前弓合并单侧侧块骨折3例.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4-9分,平均7.6±1.3分. 结果:手术时间为45-145min,平均86.3±25.3min;术中出血量80-200ml,平均120.5±33.3ml;术后VAS评分0-3分,平均1.6±0.7分.术后无切口感染、椎动脉/脊髓损伤、骨折不愈合病例;随访3-48个月,平均13.7±10.6月,全部病例骨折愈合良好,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颈部屈伸旋转活动无明显受限. 结论:经口咽入路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创伤小、费用低、愈合率高,可保留上颈椎活动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经肋弓下小切口入路进行上腰椎结核病灶清除的可行性. 方法:2010年11月到2013年11月期间,我科对39例上腰椎结核患者进行手术治疗,19例患者采用了肋弓下小切口入路(Minimally invasive subcostal incision MISI组),20例患者采用了经第11肋骨切除入路(Eleventh rib resection incision ERRI组),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别,记录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前及术后l、6、12个月VAS疼痛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所有患者术后6、12个月进行CT检查,分析植骨融合,结核病灶情况. 结果:39例患者获得12~48个月(平均28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深部感染及窦道形成,39例患者术后结核中毒症状逐渐减轻,MISI组术中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低于ERRI组(P<0.01).术前VAS分值无明显差别;而术后1、3、7天,MISI组VAS分值明显低于ERRI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I组植骨骨性融合平均时间为4.7±0.28个月(3-6个月),ERRI组植骨骨性融合平均时间为4.7±0.51个月(3-6个月),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与ERRI入路术式相比,MISI入路术式具有出血少、入路简单、对腹部肌肉损伤小和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 摘要:目的:评价经皮腰椎间孔注射结合腰痹通胶囊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为治疗组(经皮腰椎间孔注射结合腰痹通胶囊治疗)和对照组(单纯经皮腰椎间孔注射),两组各40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天后、治疗1月后、治疗6月后、治疗1年后进行的VAS评分及JOA下腰痛评分,并观察比较两组结果. 结果:经皮腰椎间孔注射能够较快的缓解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治疗后1天两组患者较治疗前在VAS评分及JOA下腰痛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结合腰痹通胶囊能够使腰腿痛症状缓解时间更长,治疗后1月及6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经皮腰椎间孔注射结合腰痹通胶囊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临床可以广泛推广.
  • 摘要: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与传统开放椎板间开窗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两种单节段手术患者30例,其中16例患者行PTED术,14例行椎板间开窗术,记录两组术前、术后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等,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大于6个月的随访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ODI),并按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手术临床疗效,所得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4个月,对2种手术疗效进行比较,比较两组的出血量、卧床时间、手术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月、末次随访VAS及0D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PTED组优良率为87.50%,传统开窗组优良率为71.42%,两组疗效优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PTED是传统手术的微创化,其结合传统术式与经皮穿刺技术的优势能直接到达突出椎间盘位置,摘除病变髓核,直接解除椎管内压迫,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达到与传统术式相似的疗效,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可靠术式.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并发骨水泥椎旁静脉外渗原因及对策. 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从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出现椎旁静脉外渗的5例患者. 结果:145例患者中出现椎旁静脉外渗的有5例,占3.45%,3例为腰椎患者,2例为胸椎患者;2例患者出现胸闷气急不适,予以对症处理后缓解,3例患者未见异常;4例患者椎旁缘静脉渗出,1例患者椎体后缘静脉渗出.术前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均P<0.05. 结论:术中注意穿刺技术,控制注入骨水泥的量及粘稠度,出现渗出时立即停止手术,并使用激素冲击治疗,术后予以严密观察氧饱和度及排查肺栓塞均是处理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椎旁静脉外渗的重要对策.
  • 摘要:目的:依据影像学评价标准分析不同减压方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具有完整资料的55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析,根据影像学评价标准,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方式,前路采用1~3节段椎间盘切除取髂骨植骨Cage/钛网置入钛板内固定术,单或双椎体次全切取髂骨植骨/钛网置入钛板内固定术,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术;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等术式.按影像学评价、年龄、性别及病程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和术后平均改善率,评价不同减压方法的疗效. 结果:5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至3.5年,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前、后路手术组均可获得较高的平均改善率.前路不同减压方法之间、不同性别组之间术后平均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年龄组的平均改善率高于高年龄组,短病程组平均改善率高于长病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病均有显著疗效,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选择正确,减压彻底,融合固定可靠;对颈前路手术,依据影像学评价进行分类手术,选择1~3节段单纯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及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手术方式,均可取得良好的手术疗效.
  • 摘要:患者,男,57岁,因"右上肢无力3个月,加重伴右侧肢体活动受限2天"入院.病历:患者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体无力,无肢体麻木,当时未重视,,2天前,右上肢无力加重并伴右下肢无力,后右下肢无力急性加重,行走活动障碍,无大小便异常.既往体健.无外伤史.体格检查:颈后部棘突压痛,颈部活动已明显受限,四肢肌张力增高,无明显肌肉萎缩,T2平面以下左侧肢体痛温觉和感觉明显减退,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为1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减弱,膝踝反射消失,右侧腱反射正常,阵挛征阴性,Hoffmann,Babinski征阴性.MRI显示颈4/5椎间盘向右后侧突出,脊髓右侧半受压,椎体后缘低信号影.介绍了其磁共振成像、手术治疗等。
  • 摘要:目的:探寻临床上在扩张通道下植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治疗下颈椎损伤可行性.方法:选取下颈椎损伤需要后路固定患者4例,平行棘突旁开3cm分别在两侧做切口,置入扩张通道并游离横突棘肌在侧块上止点显露侧块,置钉22枚,观察术中肌肉损伤、置钉操作难易度、切口大小、出血量、手术并发症、CT检查置钉准确率.
  • 摘要:目的: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提供一种费用较低、止痛效果好且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的治疗方法. 方法:在2011年3月~2012年9月将过伸牵引震动手法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相结合用于治疗胸腰段脆性骨折,与同期进行的单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注入量、胸腰背部疼痛VAS改善分数、伤椎高度恢复率和节段后凸纠正角度方面的差异. 结果:与单纯PKP组比,手法整复结合PVP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但在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注入量、胸腰背部疼痛VAS改善分数、伤椎高度恢复率和节段后凸纠正角度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过伸牵引震动手法与PVP相结合应用于治疗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一种安全的,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纠正节段后凸畸形角度,且相对于PKP费用大大减少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胸腰段结核的中期临床疗效. 方法:自2006年7月~2011年7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加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段结核患者,且获得中期随访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17例患者合并神经损伤,根据Frankel分级,B级6例,C级5例,D级6例.全程督导抗结核治疗,术后观察结核中毒症状和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植骨融合和腰椎功能情况分别评估. 结果:28例患者获得39~85个月(平均57个月)的随访,术后患者结核症状逐渐得到控制,胸腰痛缓解.17例合并神经损伤患者中,术前6例B级患者,3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5例C级和6例D级患者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腰椎功能按JOA疗效评定方法,术后3个月、6个月、1年、3年、5年的JOA优良率分别为67.86%、82.14%、85.71%、89.29%、91.30%术后6月、1年优良率与术后3个月进行x2检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5年与术后3个月进行x2检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5年与术后3年进行x2检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加州大学(Universith of California at LosAngeles,UCLA)评分对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进行评价,术后3年53.57%.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术后获得5年随访,退变率为86.96%,与术前及术后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能达到彻底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恢复腰椎功能和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中期随访发现术后邻近节段出现较高的退行性改变.
  • 摘要:目的: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LD)正逐步成为一项有效的、能够取代后路开放手术的新技术.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穿刺方法,游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挑战.我们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安全有效的穿刺技术以摘除向下游离的椎间盘碎片,并通过与传统穿刺方法比较,研究其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 方法:从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连续45名被诊断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通过详细的临床查体和磁共振(MRI)检查,证实他们有接受PELD治疗的指征.他们被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取通过下位椎弓根上缘穿刺方法来行椎间孔成形术,B组则采取传统椎间孔入路途径.通过下肢的VAS(Visual AnalogScale)疼痛评分和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功能评分来评价临床结果.然后,根据术前MRI成像所呈现的椎间盘游离程度,将参与者划分为两种类型游离(高度和低度).最后,分别分析两种穿刺方法的技术优势,以及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22名患者被纳入A组,其中高度游离型12例(54.5%),低度游离型10例(45.5%);23名患者被纳入B组,其中高度游离型11例(47.8%),低度游离型12例(52.2%).随访时间大约持续了1年.两组术后的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性降低(P<0.01).在随访期间,两组的临床疗效差异逐渐地缩小;在随访的最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VAS∶P=0.32;ODI∶P=0.46).在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上,两组亦无统计学差异(P=0.36;P=0.08).B组中高度游离类型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较A组中高度游离类型的患者延长(P=0.02).但是,游离程度对于采用改良穿刺方法的A组来说,手术操作时间几乎不受影响(P=0.19).在操作过程和随访期间,A组患者均没有发生穿刺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通过下位椎弓根上缘的椎间孔成形PELD技术治疗向下游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被视为一种安全而有效的微创技术.此外,识别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特点进而选择最合适的穿刺技术至关重要.
  • 摘要:目的:评价熏蒸牵引法应用于痹证型腰突症的疗效. 方法:本试验选择60例痹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通过治疗4周有效率、疼痛评分来评价熏蒸牵引法治疗痹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0%(23/3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x2=5.192,P<0.05),两组VAS疼痛评分明显下降(治疗组t=4.813,p<0.01;对照组t=4.516,p<0.01),治疗组疼痛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t=2.713,p<0.01),两组Prolo评分改善明显(治疗组t=3.315p<0.01;对照组t=2.923,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2.429,p<0.05). 结论:熏蒸牵引法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摘要:目的: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功能锻炼方法,或称炼功法,是指通过医患合作,以医师给予患者具体指导,充分调动患者对骨折治疗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熟练掌握功能锻炼的基本要领,以及功能锻炼前后的注意事项及中西医结合的调护内容.在患者受伤后的住院期间(损伤早期2-3周内)全方位地增强躯干及四肢的肌力,加强脊椎的稳固性. 方法: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功能锻炼方法,主要方法有仰卧位的五点支撑法;俯卧位的燕子点式等.通常这二种功能锻炼的方法,在正常人中做起来,难度并不大,但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患者来说,则有一定的难度;鼓励患者树信心;通过积极的功能锻炼,加速骨折的愈合.具体的功能锻炼方法,要细化、分解,使较难完成的动作,变为容易,而且是能够进行的. 结果:从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的三年内,本组共收集稳定性胸椎骨折19例、稳定性腰椎骨折48例,合计67例,均选择保守治疗,期间经过功能锻炼之前的健康宣教育,功能锻炼期间的具体指导;后期的随访,均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结论:对于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病员的功能锻炼方法,要给予详细的宣教、具体的方法指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
  • 摘要: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效果. 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2月,收治22例(26个退变间盘)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35~69岁,平均45.7岁;病程3~26个月,平均8.7个月.突出节段:L3/42个,L4/514个,L5/S110个.椎间盘退变分级:Ⅲ级16个,Ⅳ级10个.于术前、术后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手术时间1~2.0小时,平均1.3小时;术后住院时间3~8天,平均4.7天.22例均获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术中发生脑脊膜破裂1例,但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后无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术前VAS评分为(8.11±1.20)分,术后为(2.09±1.2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ODI指数为(76.15±13.61)%,末次随访为(17.48±7.2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18例,良3例,可1例,差0例. 结论: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可用于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指间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指间关节损伤的效果.方法:对7例指间关节损伤畸形的患者行人工指间关节置换术,评价术后疗效.结果:7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到2年,指间关节假体运动功能良好,7例患者8指近中指间关节活动度20(°)~51(°).结论:指间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指间关节损伤畸形可有效矫正畸形和改善手指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经THA(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和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围手术期失血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01——2015-01月的老年(≥65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髋关节置换76例,PFNA固定82例.计算其隐性失血量,比较并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年龄、性别、有无合并基础疾病等情况下隐性失血量的差别及影响因素;先将所有患者分为THA组和PFNA组,再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有输血的PFNA组(A组),有输血的THA组(B组),无输血的PFNA组(C组),无输血的THA组(D组).比较各组术前及术后第1、4、7天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输血量等指标及变化趋势. 结果:THA术后失血总量平均为789ml,隐性失血量为(524±82)ml,显性失血量为(264±18)ml,PFNA术后失血总量平均为682ml,隐性失血量为(521±67)ml,显性失血量为(160±33)ml;THA组与PFNA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显性失血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B组术前白蛋白与术后白蛋白下降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术前白蛋白与术后白蛋白下降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术前与术后第一天血红蛋白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第一天与术后第四天血红蛋白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术后第一天与术后第四天血红蛋白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术后第四天与术后第七天血红蛋白差值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THA组总失血量稍大于PFNA组(p>0.05),隐性失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性失血明显多于PFNA组(p<0.05).THA输血量也相对较大.输血组白蛋白下降无统计学意义,未输血组THA白蛋白下降更加明显.手术以后两种手术方式都会使白蛋白和血红蛋白下降,输血PFNA组下降的时间略晚于THA组.两种手术方式,无论有没有输血,术后第四天以后血红蛋白都是明显上升趋势.术后第1-7天,白蛋白上升量低于血红蛋白上升量(p<0.05),应加以重视.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 方法:对本组18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进行了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其中男1例,女17例;年龄65~80岁,平均71.5岁.新鲜骨折17例,陈旧骨折1例;根据Neer分类均为四部分骨折,合并脱位2例,均为前脱位. 结果:随访6个月至48个月,平均16个月.围手术期无感染、神经损伤和假体周围骨折.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采用Neer标准评定人工肩关节功能,其中既有主观标准也有客观标准,对肩关节疼痛、功能、活动范围、解剖重建四项指标进行测定.评分为百分制,其中肩关节疼痛方面35分,功能方面30分,活动度25分,解剖重建方面10分.评分标准90~100分为优,80~89为良,70~79为可,小于70分为差.本组评定结果为:90分以上(优),8例;80~89分(良)7例;70~79分(可)3例;优良率达83.33%. 结论:对于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而言,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一种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人工肱骨头假体安装和肱骨大、小结节解剖重建是提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疗效的关键,并且术中注意修复损伤的肩袖,术后需要求患者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 摘要: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各种髋关节疾病或损伤的重要手段.该手术暴露范围广,术中涉及松质骨丰富的髋臼挫骨和股骨髓腔开放,容易导致出血及骨碎屑的产生,使手术野不清晰,影响手术医生操作.为保证术野清晰和手术的顺利,设计了一款一次性防堵吸引器头,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效果良好,并取得发明专利.
  •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在解剖重建和功能上的恢复在过去存在很大的困难,一直是骨科和神经科医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增殖,更新,分化成多种细胞的特性,被广泛用作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再生修复的理想材料和基因载体.
  • 摘要:目的:椎间盘退变是造成临床上腰痛症状的主要原因,中医理论认为肾虚和腰痛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该理论体系背后潜藏的各种机理尚处于模糊阶段,本实验的目的是为探究肾虚和椎间盘退变的关系,从而明确肾虚腰痛的潜在机理. 方法:选用12只9周龄的雌性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去卵巢至肾虚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每月称量并记录其体质量并于3月后处死,取出L2-L5,通过HE、ABH染色比较两组小鼠腰椎间盘组织学差异,通过免疫组化测定Ⅱ型胶原的表达来说明两组小鼠椎间盘退变的不同情况. 结果:去卵巢至肾虚组小鼠体质量较对照组小鼠逐月升高;组织学染色示去卵巢至肾虚组小鼠纤维环出现裂隙,板层结构紊乱,排列不规则,髓核破坏或皱缩,软骨终板潮标前移,终板内出现多个骨化中心;髓核、终板、骺板内软骨细胞减少,基质染色较浅.免疫组化结果示去卵巢至肾虚组髓核、骺板内Ⅱ型胶原免疫原性略有降低. 结论:去卵巢至肾虚的小鼠腰椎间盘表现出轻微的椎间盘退变症状,这一改变在其终板内最为明显.
  • 摘要:目的:本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骨科手术机器人,并进行精度测试.方法:在原有新型无创式实时激光定位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一种骨科手术机器人.该机器人系统主要由无创式实时激光定位系统和手术执行系统构成,并完成配套软件的开发.利用精度盘进行机器人精度测试,共随机测试10个点×5组,收集并分析相关数据.结果:机器人系统中定位系统能够快速提供准确定位,同时引导执行系统进行相应操作.精度测试显示结果(1.02±0.3)mm.结论:该新型手术机器人采用全新的导航方式,建构方式简单,并能精准定位,为后续的临床推广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 摘要:典型病例患者,男,18岁,学生,2007年6月21日初诊.患者于9个月前因不慎扭伤左足跖部,未经治疗,此后渐致左足背、臀部及脊背部疼痛,多家医院曾按"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治疗,收效甚微.半月前病情加重,遂休学就诊于某医院康复科,经针灸、推拿、理疗、中药等治疗10余天,病情日重,渐至足不任地,生活不能自理.采取中药治疗的方法,分析了其药理,疗效显著。
  • 摘要: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协调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医生的基本工作之一.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处理好医患关系是其将来医生职业生涯中的永恒主题.因此,如何培养我国医学生的医患交流与沟通技能,引导医学生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 摘要:两宋时期,太医局始设疮肿兼折疡科,骨伤科正式与外科疮肿并列为医学一门分科.随着这一时期解剖学的发展,骨伤科理论和临床诊疗均有较大发展.两宋时期由于对人体骨骼系统解剖、生理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对骨创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检查及危重创伤的诊断,此期也有较明显的进步.同时,治疗创伤的三大原则,即活血化瘀,养血舒筋和补肾培元,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又经过广泛实践,在创伤治疗上得到确立.
  • 摘要:金元时期,政府设"正骨兼金镞科",进一步确立骨伤科在医学的重要地位.这时期《永类钤方》、《世医得效方》和《回回药方》有关正骨的论述,反映了骨伤科在诊断治疗学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藻酸钙复合体体治疗大鼠膝关节软骨缺损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及指导临床实践. 方法:48只大鼠采用股骨髁间钻孔进行全层软骨缺损造模.所有大鼠随机分成4组:模型组、补肾活血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藻酸钙组、补肾活血联合髓间充质干细胞-藻酸钙组.灌药组术后每天给予补肾活血方灌胃,连续8周;其余组术后每天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各组动物在术后第4周、第8周分批处死,收集并作相关检测. 结果:形态学及病理组织学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软骨缺损损伤加重,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其余3组缺损可见白色软骨组织填充,软骨及软骨下骨基本修复,纤维组织不明显,尤以补肾活血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藻酸钙组修复组织最佳.Mankin评分结果表明补肾活血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藻酸钙组优于其他各组(P<0.05);RT-PCR结果也证实,补肾活血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藻酸钙组修复组织中Ⅱ型胶原、聚集蛋白聚糖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 结论:补肾活血方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藻酸钙复合体对关节软骨缺损具有修复治疗作用,且两者联合使用时通过增加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合成,软骨修复效果达到最好.
  • 摘要: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痹证"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两大类型.风寒湿痹又分为风痹(行痹)、寒痹(痛痹)、湿痹(着痹)三种.中医认为痹证的发生,与体质虚弱,生活失常、居处潮湿、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风寒湿痹是由于人体阳气不足,腠理空疏,卫气失调,风寒湿邪乘虚侵入,流注经络,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热痹系由素体阳气偏胜,内有热,感风寒湿邪,内热为外邪所郁,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蕴化为热而成.
  •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患者的发病部位多为手、腕、足的小关节.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出现关节游走性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等症状.晚期的此类患者可出现关节僵硬畸形、骨骼肌萎缩等症状,甚至可发展为残疾.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都证实,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若适当饮酒可使其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的减轻.在临床上,中医经常将一些具有通络除湿、宣痹止痛的中药用低浓度的白酒泡制成药酒治疗此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介绍5则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酒方。
  • 摘要:关节痛属于中医学中的痹症范畴,是人体肌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其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临床上分为寒湿阻络型、湿热阻络型、寒热错杂型、痰湿阻络型、肝肾亏虚症型、瘀血阻络型辨治,效果较好.
  • 摘要:《肘后备急方》,古代汉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景增补录方101首,改名《补阙肘后百一方》.此后又经金代杨用道摘取《证类本草》中的单方作为附方,名《附广肘后方》,即现存《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肘后备急方》对包括骨伤科在内的多学科的发展皆有诸多贡献.
  •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髋膝部手术,特别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后果.大量研究表明接受髋部手术的患者LDVT的高发期是术后24小时内,其中髋关节置换术后LDVT高发期是术后1-5天,各类髋部手术术后1周LDVT发生的风险大大降低,术后2周发生LDVT目前还很少有报道.本院2010年7月收治一例左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第16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析了如何通过手术治疗中使用抗凝药物等措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 摘要:目的:明确p27基因在调节骨发生和骨转换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选择同窝8周龄野生型(WT)和p27纯合子(p27-/-)小鼠胫骨和股骨行骨髓抽除术,利用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方法比较分析了术后3天、7天、11天和14天WT和p27-/-小鼠骨发生和骨转换的差异. 结果:骨髓抽除术后3天WT和p27-/-小鼠骨髓均无明显新骨形成,但术后7天、11天和14天p27-/-小鼠骨髓中的新形成骨量均较WT小鼠明显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与WT小鼠相比,术后7天、11天和14天p27-/-小鼠新形成成骨细胞数和Ⅰ型胶原阳性面积均明显增加,而破骨细胞数和破骨细胞面均明显减少. 结论:结合p27基因敲除和骨髓抽除术证明p27基因缺失能通过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从而发挥增加骨量的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