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5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
2015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

2015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5-11-13

主办单位:;全国艺术学学会;;

会议文集:2015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集体记忆又称群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美国建筑理论家克里斯汀·博耶在其著作《集体记忆的城市:历史的映像与建筑的愉悦》中认为:建筑以一种特别的形式为人们提供城市的记忆.从集体记忆出发对传统村落进行研究应该是从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开始的,其著作《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第一次将建筑研究的视线从公共建筑走向了之前一直被忽视的村落民居的研究上.
  • 摘要:民族艺术之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象征与隐喻载体,民族艺术一方面具有民族共同体'娱人娱神'的审美愉悦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强化民族记忆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凝聚民族向心力的'文化表演'功能与目的."而在当下越来越多的艺术人类学家和都市社会学家已经开始关注民族艺术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城市空间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比如城市艺术田野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当前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 摘要:依据这样的理论观念和研究视角,本文以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研究为研究对象,在大量的实地调查和文献阅读基础上,透过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及其所构建的空间,试图解析土家族吊脚楼空间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 摘要:当代摄影作品讲究创意、创新,单纯的保存时间长,清晰度高已不再是评判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同时,伴随着Photoshop等后期处理软件的出现,摄影师们想要达到自己设想的效果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绘画主义摄影追求视觉效果至上,摄影师们已经开始了创新,并且不仅仅是在研究提高技术、发明设备上动脑筋,它还使人们的观念转变,认识提高,使摄影上升为一种唯美的艺术形式。所以,在今天的摄影艺术殿堂中,绘画主义摄影仍有它的一席之地,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最初的机械临摹,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从而促使了摄影艺术的发展,并切实有力地推进了摄影进步的步伐。
  • 摘要:本文中探讨的图案的同质性指的是纹样类型和造型特征中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本文在阐述同质性的同时,采用辩证的研究视角,认为两者图案的同质性中包含着异质性,故而在研究时不排除两者图案中出现的显著的异质性,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两者独立发展的特殊性,二是继承传统与适应现代的对立性。文中对于异质性的描述是在承认两者具有同质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是为了从相反的角度论证同质性的特点。
  • 摘要:20世纪中叶,自有了电视这一新的媒体出现,戏曲便瞅准机会,抢占先机,最先与之结合,以一次性转播舞台戏曲的形式传播戏曲.随着电视技术的提高,研究、参与的戏曲人越来越多,戏曲与电视的结合方式也多样化了,其中有一种便是戏曲电视剧.戏曲电视剧,粗浅地理解,就是戏曲以电视剧的形式播放.它既不同于舞台转播,也不是平时观看的连续剧,而是加入了戏曲因子的电视剧.戏曲电视剧交叉了戏曲艺术和电视艺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既要遵循电视拍摄原则,又要兼顾戏曲因素,从起初的简单结合,到后来娴熟拍摄遍地开花的过程,出现了诸多需要突破的难点,主要为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困难.
  • 摘要:文学与图像关系(包括诗画关系)的研究和探讨一直是古今中外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关注的热点.简言之,文学与图像关系的核心是语言与图像的关系,即语图关系,而语图关系的核心,则是文学表意实践中的"语象"与"图像"关系.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传媒的发展变化,人们的审美表意方式、精神文化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于是,在各种新媒体主导的当代"文学生产场"中,就涌现出电子书、"超文本"、影视文学、网络游戏和各种语图元素"共生"的混合文本,它们极大地丰富了当代的文学表意实践,并且和"内嵌"于新媒体语境中的各种"泛文学"形态一起,深度地拓展了文艺实践研究的理论视野,也将文学图像关系的学术探讨推入了新的阶段.
  • 摘要:万荣花鼓所在的晋南地区位于黄河东岸,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尧、舜、禹都曾在此建都,古汾阴(即今天的万荣)曾是历代皇帝幸游之地.万荣花鼓是击鼓和舞蹈相结合的民间艺术,丰厚的历史文化的积淀滋养了它,它通过高超的击鼓技艺和相应的舞姿动态的展现,抒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摘要:由于气的联系,当艺术媒介成功地被创造出来时,它就可以实现身体、媒介、天地之间的感应,创作者的身体感受,可以借着气、象实体化地传递出来,从而使得艺术活动具有整体性,而非创造、欣赏、作品分别地断裂开来;当这种整体性的感应成立之时,就可以“生动”一语来命名。气韵生动,即为一种整体性的身体媒介感应状态的实现;在此状态,身体与世界也达到了自然的联络,也就是常说的天人合一,或者所谓的由技而道的境界。
  • 摘要: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当代构建,离不开对民族学理与本土资源的继承与挖掘。宏观层面的理论概括与分析:河南大学王中原副教授从宏观层面探讨了“中国艺术学的民族学理和本土特色”,认为民族学理探讨的是中国艺术学的民族文化根据问题,“天人合一”观念奠定了中国艺术学的学理基础,决定了理论形态风貌的本土特色,即本质论的“原道”、创作论的“技进乎道”、作品论的“美在意境”、欣赏论的“澄怀观道”、艺术史发展论的“变则可久,通则不乏”。从影像、数字技术或新媒体角度论及传统资源的开发与传播:上海大学金丹元教授认为中国电影作为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应将民族化与时尚化相揉,这是中国电影审美的新选择。对传统表演艺术资源的研究与保护:黄山学院洪永稳副教授在对徽剧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其戏剧精神概括为海纳百川的融合精神、扎根民间的乡土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 摘要:门头设计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表征着当时社会一定的属性和文化内涵.那些大户人家,在门头设计上也有着万般的讲究.如山西乔家大院的精雕细刻的砖雕式门脸设计,安徽卢村志诚堂木雕式的莲花门更多体现的是木雕技艺的精湛.郑义门设计论装饰不如志诚堂的雕刻技艺,论财富不及乔家大院富有,论气势也不够恢宏大气.不过,他的独特之处却是孝义的表征及家族的教育理念呈现于门脸媒介上.郑氏家族后裔延续千百年而处于不衰之地便归功于此.
  • 摘要:早在1989年10月17日至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五届会议通过《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建议世界各国尽快采取行动,保存、保护并传播民间创作与传统文化这一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嗣后,该组织颁发了"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在经过各国代表严格的评选之后,向会员国发布了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日本的能乐、印度鸠提耶耽梵剧、西班牙埃尔切神秘剧和意大利西西里木偶剧,都成为首批获选的戏剧类代表作.探究这些首批获选的戏剧类代表作的保护模式,从世界戏剧类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中国昆曲的保护特色,可以大致地分成几种保护模式或者不同特色的艺术承传阵营。
  • 摘要:"情境"(situation或context)不仅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时间概念.情境不但关涉周围环境,而且尤其关涉到生命历程中不同时期的日常生活遭际和生命感怀.所以,无论"日常书写"还是"情境书写"的主题,都非常有必要从时间和生命成长的角度进行哲学的考察.书写是什么,不仅仅是抄录文字,或记事而已。用笔,即心在笔端。但又不是死死守住,而是若即若离的。这样,才可细致入微地体会其锋抒变化,下笔即有起收、藏露等,以和于情境,和于音乐,和于人心,以感物、达情、通乾坤之理。只有在此阴阳变化之端的上通汇,书法才有可能融注生命之流。
  • 摘要:艺术,尤其是设计艺术主要是通过具体形式来呈现的,如果没有形式的承载,人类想要表达的任何思想、情感也就无从呈现了。黎族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体验和模仿,发现了物质世界和人类自身所包含的形式美的规律,并最终用自己民族的表现方式,主动地将形式美的规律运用到造物设计的各个方面。从形式来看,认为黎族造物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意象形式,因为此类形式最能体现出黎族造物的神秘性思维,也最能投射出黎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 摘要: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戏剧和公元2世纪的印度梵剧都已消亡,只有中国戏曲仍是活态的艺术形式.究其原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戏曲有着上千年历史,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的过程,也几经衰弱,又几度重生.由于具有包容而旺盛的生命力,他总能在危急关头吸收、融合其他有利因素,内容与形式不断丰富、与时俱进,从而寻求到最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摘要:在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范式"概念的产生是"常规科学"的,"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共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便称之为"范式",这是一个与"常规科学"密切相关的术语.但这一范式概念被迅速扩大了使用范围,因为其所带来的普适性意义.在研究中,"范式"特指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结构与表现形式的典型复杂文化存在物.这种存在物是具体社会交往的历时过程中生成,与其所处时代具有内在相关性,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表象物.当依附于社会存在的基础发生变革,其"范式"必将发生转化,依笔者在大量田野基础上的判断,旧有民间戏曲的复杂结构来源于旧有农耕机制上的集权产物,在文化以"产业"的形式寻求利益点的经济化时期,民间艺术资源将呈现出合久必分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综合性艺术会将原有的整体性解构,在原有艺术因子碎片的各点形成单元或者多元的新的创新发展样态,表现为新的"范式"建构.本文试图以山西北路梆子为例,对这一问题做初步阐释.
  • 摘要: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以院落围合的独栋花园洋房组构,其建筑风貌异彩纷呈、样式多元,整体分为地域特色鲜明(如英国都铎式、法国孟厦式、西班牙连拱廊式等)的西式折衷、江南园林式(如马歇尔公馆等)、混合式、现代主义等风貌类型,但细查现存完好的225栋民国建筑,几乎都有本土建筑要素融入其中.因此,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的南京民国建筑特征,且完美遵循了《首都计划》"从规划布局到建筑设计要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而于吾国美术之优点,亦多所保存"的指导思想.在此,拟从整体规划与单体建筑风貌人手,解析其中的本土特色.
  • 摘要:中国杂技是一门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群众广泛参与的艺术形式.中国杂技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在人体技巧、群众基础、观众数量、演出经验等方面引领潮流.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中国杂技率先走出国门,是中国艺术中对外演出最多、创汇最多、获得国际大奖最多的一门艺术.杂技在与国际市场、赛场的交流中,形成了先进的艺术观念和经营理念,是与国际接轨并践行创作演出、市场经营、立法保护和"动物福利"等现代观念的艺术领域.
  • 摘要:笔者从符号消费理论角度人手,基于民间艺术当代符号价值的分析,探究当今消费社会背景下"民间艺术何以能产业化"的内在理论渊源,一方面可为民间艺术产业化路径规律及民间艺术符号化生存问题的探讨提供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有助于彰显民间艺术符号价值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可持续运营提供科学指导.
  • 摘要:"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是一个人不论身在何处,回顾所来径时最感亲切、最能产生归属感的生活记忆.因为民俗不仅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内在基本力量,而且是大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俗的代代延续对于促进国民的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下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到现代的文化转型时期,很多民俗在社会变迁和激荡中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过去的风景.幸而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危机,对民俗承继断裂的担忧使民俗复兴的理念正深入人心,民俗纪录片的摄制和传播正是民俗复兴的一个表现.
  • 摘要:教育人类学,是以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教育.教育人类学将田野调查、人、教育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自远古以来,从"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开始,人们就将舞蹈教育与人的发展、技能的习得以及文化传统的传承联系在一起.西周,雅乐舞的教育更是注重舞蹈对于人的礼乐教育.古希腊也是将舞蹈教育作为培养完美人格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 摘要:建筑彩画在古建筑中具有装饰与保护木构的作用,在历史上也具有表现建筑等级的作用,到现代彩画又具有传达各地区文化特点的作用.明代早期的建筑彩画重点是大木构梁枋上的找头部分,也就是木构相连接部位,最多见的装饰是不同组合形制的"旋花"纹样,它们发展到清代成为高度规范化的"旋子"纹样.
  • 摘要:作为“互联网+”戏剧资源模式下的戏剧教育,也将不再是戏剧圈内专业人士的精英型教育的产物。专业的戏剧学院不能成为追随者的专门培训机构。商业的发展,戏剧市场的繁荣为全体人群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代表官方的戏剧学院不能成为评判戏剧艺术的唯一的“标准制定者”。通过“互联网+”,在学校之外,全体人群都能够通过对戏剧资源的获取,从容地参与到戏剧艺术的发展中来。
  • 摘要:迪庆是以藏族为主体,多民族、多宗教相融共济,各民族文化极其丰富的地域,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传统歌舞文化深受影响,面临着被淡化、替代、失传或变异的危机.因此,为提高广大群众对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抢救的自觉意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产生制作《筛巴布姆》音乐专辑的梦想.传统歌舞文化的保护传承是当务之急.
  • 摘要:在新的美术转型期间,“材料”已经经历了多次角色转换与定位。传统“石色”在“器”与“道”的关系中的确存在着鲜明的价值重构。笔者认为,从近代到当代的中国绘画,经历了“石色”色彩断层、“石色”复兴和“石色”认知苏醒等动荡的百年,中国处在美术转型期的巅峰阶段,对于当代美术的“资源再生”问题,石色系统画材对“天然性”的强调,与当代实验美术在能源环境下关照的“可再生宇宙同化系统”的精神核心达到了高度契合。可以想见,其内里画材是绘画风格形成的根本。本文的论述和探讨将为石色的可建设性发展提供一条理性思路。当把天然画材放到未来生态的大环境中去考量,发现“器”与“道”已浑然一体。中国天然的“石色系统”从一开始生发就葆有天地之气,当今天在当代艺术精神内核的关照下被重新定位,它似乎在中国广裹的土地上坚定地站立了许久,与艺术家的手从未稍离。但是,在人类对美不停顿的追求中,在中国艺术史的意识形态发展中,绘画材料的“石色系统”完成了一次性从古代跨越到当代,又从当代对接未来的两个层面的新定位。
  • 摘要: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与文化变迁造成大量传统民间艺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逐渐丧失了"活态性",面临着灭失的危险.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与集体记忆的主要载体,对于文化传承、创新乃至国家形象建构与文化认同等国家文化战略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有识之士早就提出了"传承"、"保护"等话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政府、学者、民间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了项目保护、传承人保护等,但效果却不太理想,最近又提出了生产性保护概念.
  • 摘要:本文试以舞台戏曲为依托,用电影的眼光来探讨戏曲电影,这一百年中国电影中特殊的电影类型。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与艺术中的“虚实”概念,并从中国电影美学这个大的命题出发去研究中国戏曲电影中的虚实艺术表现,进一步展现其意境美。虽然在艺术创作中,眼光是现代的,手段也是现代的,但也应该给经过历史打磨沉积后的传统美学以一席之地,毕竟这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过历史审视的,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表达。
  • 摘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增强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要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美术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和农村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在学习国家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地方民间优秀美术文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形式的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美术综合素质.
  • 摘要: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一概念的形成,是国家响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所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重要举措,国际贸易、文化、经济等领域密切交流,本土的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保护、传承、发展等方面均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少项目几近陷入困境.基于此国家进行了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多种保护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举措.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将物质性的民间传统文物古迹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在一个相对完整区域性明显的生态环境中加以保护,以期使得留存至今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果实得以科学保护,使得传统的优秀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 摘要:目前中国艺术设计史的源流承传与原创的研究急需统合跨学科研究,有些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艺术设计史(如笔者所在学院)排成选修课,在"眼低手也低"的二本院校学生队伍连"包豪斯"、"长信宫灯"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更谈不上承传与原创,不少二本院校的设计史教学方式传统陈旧,在"头脑营养失调"、"重技轻道"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局限于技艺熟练而整体思维越来越淡漠.95后美术生对艺术史论知识匮乏,进了大学还得补课美术史知识,艺术理论水平偏低,在大学课堂上学不好艺术设计史知识,学到的只是那些泥古不化的书本教条,对当代艺术设计现状、理念以及趋势更是一无所知,大多数高考进来的美术生无美术史设计史知识,艺术理论水平偏低,认为艺术设计承传就是学习设计史,不少设计史论老师们在教学中基本都是按照设计史时间顺序滔滔不绝讲授,不能深入展开研讨式双边教学,造成设计史论课堂听课者瞌睡不断或玩手机.
  • 摘要:研究山水画,总是会先探究山水画发展的轨迹.众所周知,山水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直到隋末唐初山水画完全独立出来,并逐渐确立同人物画同样重要的地位.山水画的创作不同于人物画或花鸟画,艺术家往往描绘客观景物的真实意图不是单纯地描绘记录自然的山山水水,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文人隋怀,寄托某种精神信仰抑或标榜自己的人生追求.
  • 摘要:据笔者考察,近年来,孝义市为弘扬传统文化,建立了皮影戏传承基地,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授活动,鼓励年轻人学习技艺。专门成立皮影木偶中心,聘请孝义皮腔、碗碗腔唱法及表演技巧精湛的老艺人授课。在孝义市艺术学校毕业生中挑选优秀学员作为传承对象,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由老艺人分工传授,口传口,手把手,从理论到实践,原汁原味地把孝义皮影戏的操作技艺、影人雕刻、音乐理论、原生态唱腔等全方位传承下来。尽管如此,新人的培养淘汰率仍很高,人才梯队很难形成。
  • 摘要:古村落作为区域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建筑艺术的承载者,清晰地记录了中国乡村社会文明进程的发展脉络,是人类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加快,部分古村落渐渐湮没于城镇化建设之中,传统民俗风情逐步衰落,传统文化呈碎片化急剧消亡,古村落沦为"文化的空巢".历史文化和民俗艺术是古村落的价值特色重要所在,作为"活文物"的古村落应该如何因地制宜地生存发展、继承并且发扬历史文化和民俗艺术。
  • 摘要:在一般意义上,视觉艺术可分为叙事性视觉艺术与非叙事性视觉艺术.前者往往具有明确的故事脉络或事件情节、规定对象等内容,如历史题材、神话主题、宗教绘画等;而后者侧重于绘画本体的探索,专注于表达艺术家主体的感悟与情感,现代主义许多流派的艺术创作都属于此类.本文将在叙事性视觉艺术的范畴内,围绕底层叙事的功能变迁展开讨论.
  •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逐步发展,近年来各体育院校纷纷依托自己原有的专业拓宽领域延伸专业方向,艺术专业成为部分体育院校的新兴特色专业.然而,随着艺术生存环境的改变,体育院校艺术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借鉴和模仿艺术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将会带来体育院校艺术教育的故步自封,因此,为因应艺术市场的挑战,应构建具有体育特色的中国体育院校艺术学科,使体育院校的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回归体育的本源和初衷,构筑健康的体育艺术生态环境.
  • 摘要:新中国大量的有关少数民族绘画主题的创作问世,带有强烈的弘扬主旋律的意识形态符号,是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其创作重要命题那个年代的丰硕成果.这些绘画艺术作品,为关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艺术作品中表现少数民族地域文化、风情、地理地貌、原生态的生活图景,成为生活在喧嚣雾霾的都市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绘画主题创作淡化了意识形态的符号,艺术家们用新的视觉,从生命的本源探索少数民族文化、宗教和民俗,一些绘画主题创作超越有限的世俗条件和抱负,使追求不变的宇宙秩序和实现人类审美理想成为一种可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语言与形式.
  • 摘要:为促进设计学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设计学组召集全国高校的相关专家,对设计学的学科体系和学位标准进行了专项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居环境问题和用户需求的日益复杂,以用户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逐渐成为近年来设计教育的重心。在此背景下,2014年以来发生在教育界的各种学术研讨,表达了对设计教育观念的种种思索。
  • 摘要:戏曲文物之发现与研究,不仅昭示着戏曲研究重心由"案头"向"场上"的回归,而且开拓了曲学研究的新领域,使之得到多元化解读.而剧场作为戏曲文物重要类型之一,自生成以来便与戏曲有着不解之缘,其形制、布局的变化无不与戏曲演出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从剧场遗存的数量、形制及时代传承的完整性等方面来看,神庙剧场在中国剧场史上具有无可争议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 摘要: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中国的文人们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书法文化.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将书法纳入到中西文化的整体结构中深入考察了中国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书法为中国特有之高级艺术:以抽象之笔墨表现极具体之人格风度及个性情感,而其美有如音乐."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情感与人格的表现.它不是描摹实物,却又不完全抽象,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成为一种表达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艺术表现出多元化景象,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不断地寻找并确立新的意义.结合社会中的文化语境,一批艺术家开始"关注对当下人们生活状态的描述、思索和讨论,这种转变是中国的传统艺术里面都没有的".这种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有意无意地使他们获得市场份额,成为当代艺术中较具影响力的人物.然而,以知识分子身份出现的艺术家在对底层的叙事中,总是表现出一种精英主义立场,加之受到市场化的影响,其艺术作品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涉力度.尽管如此,"底层叙事"还是使艺术家们找到与社会问题对话的可能性,艺术介入现实正日渐凸显,其批判意识也进一步加强.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