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11-03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对云浮市近47年的气象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云浮市风、太阳辐射、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的特征及其对云浮新城规划的影响,并就将其与城市规划及其建筑设计相结合,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进行了探讨.重点从城市功能布局、低耗宜居、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探讨适应气候条件的城市规划对策,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目标.
  • 摘要:近地面O3对人体健康有显著影响.通过检索国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对O3暴露-反应系数进行Meta分析,得到综合的暴露-反应系数后,采用相对危险度模型,利用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监测的O3浓度数据,对2006~2012年珠三角地区O3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进行评估.暴露-反应系数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我国O3浓度每升高10μg·m-3,非意外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分别上升0.45%(95%置信区间CI:0.40%~0.50%)、0.70%(95%CI:0.57%~0.86%)和0.64%(95%CI:0.47%~0.86%).健康影响评估结果表明,由于暴露人口和O3浓度的增加,珠三角地区归因O3污染的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O3浓度的增加对归因死亡增量贡献相对较大;2006~2012年年均归因的非意外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分别为3982 (95%CI:3543~4420)、1894(95%CI:1546~2319)和1128 (95%CI:830~1508)人.对评估模型的敏感性试验表明选择不同的参数,评估结果有较大的偏差,在以后的相关研究工作中需要深化参数适用性的探讨.
  • 摘要:近年来,雾霾天气在全国各地频繁发生,给人们的工作、生活乃至人身健康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及威胁,并日益受到公众、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本文从多方面介绍分析了霾的有关知识,如霾的概念与危害特点、霾与雾的区别与联系、霾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霾的防御与自我防护等灾害知识及灾害防御建议,供有关部门及个人在应对、治理大气霾污染时参考.防止雾霾再次来袭,政府、企业以及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对这样的事件需要反思自省,更需要具体的行动.即便雾霾退去(得到有效治理),环境保护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合力治污的干劲一点也不能松.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之地.
  • 摘要:利用GIS信息系统和降水实况资料,对发生在广西漓江的洪涝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洪涝灾害进行实地调查,利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对漓江洪涝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对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进行探讨.漓江上游是广西的暴雨中心,汛期暴雨常造成漓江洪涝灾害,特别是5-6月份,每年基本上都有2~3次大面积的洪灾;沿江两岸都是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漓江洪水具有来得快,消得也快的特点;造成漓江致洪暴雨的天气形势主要是华南静止锋;加强上游降水量的监测和预报,加强上游水库蓄水错峰的调控能力,完善低洼地段防洪堤坝建设,可以有效地防御洪涝灾害.
  • 摘要:利用MICAPS资料、地面观测资料、NCEP资料和衡水市环境监测站PM10及PM2.5浓度资料,对2013年1月衡水市出现的连续雾霾天气以PM10及PM2.5浓度演变、雾霾天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要素关系、中低层环流形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雾霾天气期间6~7时和16~21时为P10和PM2.5浓度较低时段,PM10最大值出现在15时,PM2.5最大值出现在2时,两者并不同时达到极信.(2)雾霾天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湿度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还和许多其它因素有关.(3)衡水市污染源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源、扬尘污染、冬季燃煤采暖、局部污染源及区域性污染.(4)雾霾天气相对湿度和能见度基本呈负相关,气压变化不大,风向频率最多为北到东北风,平均风速一般都在2m/s以下.雾日时大部分时段为雾和霾的混合物.(5)重污染日期间500hPa为平直偏西气流或西北偏西气流,没有明显的槽脊活动.而污染较轻的时段500hPa为明显的西北气流控制或有槽脊活动.(6)雾霾天气期间大部分日数08时在850hPa以下都存在逆温层:地面气压场偏弱,尤其河北平原一带基本为均压场.最后对雾霾天气影响及对策进行了简单探讨.
  • 摘要:利用1970-2012年廊坊地区逐日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和城市化发展资料,通过对城市化发展不同时期同一站相对湿度纵向对比及同时期城区站与郊区站横向对比研究了城市化进程对廊坊地区相对湿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廊坊地区城市化进程对相对湿度的年、月、日变幅有明显的影响;湿岛效应很大程度是城市化过程中植被、水面面积增加所引起的;干湿岛强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上升,廊坊地区“湿岛”效应将会加强.
  • 摘要:目的:模拟一次典型天气过程,对比过程中Apo E-/-小鼠体重、肛温及HSP60、SOD、TNF、sICAM-1、HIF-1α、ET-1、NO的变化,探讨冷热刺激对小鼠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奠定基础. 方法:通过分析南京市实际气象要素资料,选取一次典型天气过程,并利用气象环境模拟箱模拟,将Apo E-/-小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测量实验过程中各组小鼠体重、肛温,采用ELISA法测定热浪后小鼠HSP60、SOD、TNF、sICAM-1、HIF-1α、ET-1、NO变化情况. 结果:小鼠体重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模拟实验过程结束后有所下降(P>0.05).肛温热浪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升高(P>0.05),强降温组则又下降.HSP60、SOD、TNF、sICAM-1、HIF-1α表达水平上热浪组均高于对照组,与热浪组相比强降温组有所下降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强降温将导致血管收缩. 结论:热浪过程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强降温过程可能会极大地增加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
  • 摘要:根据邢台市逐日气象要素日平均气温、日平均风速、日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54~2013年邢台市冬季采暖期的气候变化特征,探讨了采暖期HDD、采暖期寒冷指数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邢台市采暖期HDD长期变化趋势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变化主要集中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采暖期低温日数呈显著递减趋势.采暖期寒冷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采暖期舒适日数、凉日数随年代变化呈增加趋势,很凉日数(冷日数、很冷日数)随年代变化呈减少趋势.
  • 摘要:本文对发生在2013年1月12日-24日,河北平原地区一次连续大雾天气从高低空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及气象要素场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本次大雾天气发生在500hPa中纬度平直偏西气流、中低层西北气流以及地面均压场控制的形势下.大雾发生期间有3次弱冷空气南下,使大雾短时消退.在大雾持续期间,夜间辐射降温明显,近地层大气有逆温.水汽聚集在近地层通过地面蒸发和辐射冷却而达到饱和.充足的水汽和近地面明显的水汽饱和是河北大部分地区出现连续大雾的重要原因之一.
  • 摘要:利用Micaps常规天气资料对2013年冬季沧州市出现的大范围雾霾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雾霾发生时高空环流形势平直,且地面长时间处于弱气压场控制.探空曲线上有明显的逆温层存在,且中层另一个逆温的存在有利于大气稳定度的进一步维持.近地面相对湿度长期维持近饱和状态.地面的弱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雾霾的进一步维持加强.
  • 摘要:利用环境监测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4年2月22-25日邯郸PM2.5严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持续污染过程的发生与雾霾天气、高空系统性的下沉运动、近地层弱的气压场、风场、近地层逆温密切相关,稳定的大气层结使空气污染长时间维持.
  • 摘要:2014年2月22日-26日,秦皇岛出现了罕见的高污染天气,首要污染物为PM2.5.利用Micapes资料、环保监测站的每日污染物资料对此次持续污染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高污染期间,秦皇岛高空以纬向环流为主,没有冷空气活动,地面为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弱气压场:大气层结稳定,空气湿度大、风速小,边界层内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能力差;但当空气湿度达到90%以上时,对PM2.5浓度有一定的稀释作用.PM2.5浓度与能见度有负相关.秦皇岛东临渤海湾,22日-23日低层为偏东风,主要为秦皇岛本地污染源导致的高污染天气:24日-26日低层风为西到西南风时,上游的污染物输送至秦皇岛,与秦皇岛本地污染物一起造成此次秦皇岛罕见的持续高污染天气.
  • 摘要:以石家庄市区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5 TM遥感数据第6波段热红外通道,采用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选用地面实测0cm地表温度数据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该算法精度基本控制在2°C以内,足以满足研究的需要.以反演得到的地表温度为基础,研究石家庄城市热岛时空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比2004年和2010年,石家庄市区均存在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并且从中心向东西方向呈现逐渐扩张的空间特征:2、一定面积的水体和绿地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水体比绿地的降温效果更加显著;3、五种地表类型的地表温度高低顺序依次为:城区建筑>村落/乡镇>城区绿地>农田>水体.地表温度随着植被指数NDVI的增大而减小,两者之间呈较好的负相关性,R2=0.71;4、定量分析一定规模的水体和绿地对周边热环境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水体的影响范围可达300m,而绿地仅在100m范围内对周边热环境有影响.
  • 摘要:根据邢台市多年气象资料和2004-2011年空气污染指数(API),简要分析了邢台市气候特征、主要污染特征、污染影响因素及其城市规划.结果表明:邢台市自然地理特征对城市污染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弱偏东风引起的污染物地形堆积和山谷风机制加剧了冬季空气污染: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热岛效应在小城市明显存在,且热岛效应与地形效应相互迭加是邢台市污染加重的关键因素;合适的天气系统与太行山地形作用是污染加重的重要原因;邢台市工业结构现状,以及严重的城市周边污染源是污染物超标的重要因素;违背地理特征和气候规律,盲目的城市扩张和重污染源企业建设是邢台市污染越来越重的根源;符合自然地理特征和气候变化规律的城市规划必须大力实施,绿色生态环保是今后城市发展的指导方向.
  • 摘要:本文采用邯郸市环境监测站2011年-2013年SO2、NO2、PM10和2013年1月-2014年7月PM2.5、NO、O2逐日质量浓度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利用统计方法,结合邯郸市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对空气污染及其气象条件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邯郸市的空气质量总体以轻度污染为主,空气质量指数AQI和空气污染物SO2、NO2、NO、PM10、PM2.5的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一致,均为秋冬季污染严重,春夏季污染减轻,这与秋冬季大气层结稳定、易产生逆温、冬季采暖期污染物排放量增大,春夏季大气湍流较强、天气形势不稳定等因素有关;O3变化情况与之相反,夏季严重,其他三季减轻,这与夏季太阳辐射增强,CO、NOx易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O3有关;邯郸市空气质量指数AQI的高值区位于峰峰矿区地税局,低值区位于涉县北关小学;邯郸市生导风向为南风和北风,刮东南风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污染最大,刮北北西风时,有利于污染物扩散,污染最小;降水对空气污染物有明显的清除稀释作用,但降水达到一定量级后清除作用不再明显;适量的风有利于污染物扩散,过大的风会引起浮尘、扬沙等可吸入颗粒扬浓度增加,导致AQI不降反升;温度与AQI呈负相关,即温度越高,空气质量越好,AQI越低.
  • 摘要:研究高温热浪对老年人死亡的影响.采用描述性研究、滑动平均法和时间序列广义相加模型,研究南京市2005-2008年夏季(6-8月)高温热浪对老年人死亡的影响.死亡人数与平均气温存在一个阈值,为29°C,当>29°C时,死亡人数逐渐增加.热浪过程造成老年人超额死亡率平均为15.91%,但热浪持续时间对超额死亡率的影响较小.最高温度每升高1°C,综合气压、湿度和风速,老年人死亡危险增加1.4667(95%CI:1.1004~1.9549).老年人日死亡数主要受到滞后1天、4天和6天的影响,估计系数分别为0.29842、0.3072和0.2564.高温热浪是夏季死亡人数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特别是老年人,易受高温热浪的影响.应采取相应有效预防措施,以减少热浪造成的健康危害.
  • 摘要:为了研究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近地层风特征,尤其是垂直风速的变化特征,及不同高度污染系数的变化情况,本文使用黑龙江省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依兰测风塔2010.05~2011.04期间10、50、70、100m四层测风数据,对依兰风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测风塔各高度风速具有一致的日变化规律,均是白天大,夜间小.随高度升高,风速变化趋势减弱,到100m高度与下层显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具有高空风速的日变化特征;垂直风速各时刻平均值均为正值,风速上升趋势比下降趋势明显,日变化规律与水平风速基本一致,也是白天较大,夜间较小;风廓线指数a值夜间较大,且稳定,均在0.25左右,8时后,随着温度升高,上下层空气能量交换增大,a值迅速减小,12-14时最小,仅为0.11,之后又迅速增大;湍流强度随高度升高而减小,各高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高度主导风向一致,随高度增大,主导风向频率升高;各高度污染系数最大值对应的风向一致,随高度增加,污染系数较小的风向区间增加,越有利于大气污染数的扩散,增加排放高度可以有效减少城市近地面的大气污染物浓度.
  • 摘要:利用欧洲数值模式产品ECMWF 20:00的零零场的资料和大兴安岭地区自动站的实况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逆温对大兴安岭地区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逆温会导致大兴安岭地区最低气温明显偏低;冬季,它会使南部最低气温比前一日ECMWF 20:00的零零场的温度场低8~14°C,北部低16~18°C;春季,使南部最低气温比前一日ECMWF20:00的零零场的温度场低3-12°C,北部低10~14°C;秋季,使南部最低气温比前一日ECMWF 20:00的零零场的温度场低3~10°C,北部低10~12°C;夏季,使南部最低气温比前一日ECMWF 20:00的零零场的温度场低2~8°C,北部低8~10°C;逆温还会导致大兴安岭地区雾的生成.
  • 摘要:用2005~2013年EOS/MODIS卫星数据定量反演了襄阳市地表温度,并结合GIS技术,分析地表温度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植被和水体对襄阳市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襄阳市白天城市热岛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2季为热岛,其中夏季热岛现象更明最;秋、冬季为稳定的冷岛,其中冬季的冷岛现象更明显.近10年来,襄阳城市热岛面积变化和热岛强度均呈增加趋势,热岛区域的空间差异与襄阳城市发展、规划有关.夏季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地表温度会降低.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了白天水体对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作用明显,在距离水体1km范围内,水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能力最强.在相同的气象条件下,同一缓冲区内,比较发现水体的降温效应总体大于植被的降温效应.因此在中心城区增加水体覆盖面积和提高城市植被覆盖度对降低地表温度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重要影响.
  • 摘要:利用1959~2013年常规观测资料,对鄂东南大雾日数、大雾持续时间、大雾天气气象要素特征以及大雾日数的周期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鄂东南各县市大雾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上世纪70-80年代雾日数较多,90年代之后呈下降趋势,南部雾日较北部更多,冬季为大雾出现日数最多的季节,月份分布中11月份日数最多;大雾持续时间波动较大,上世纪70年代之前持续时间较短,80年代末大幅下降,90年代波动幅度较大,21世纪初呈波动增长的趋势,2008年之后呈波动下降趋势,季节分布中冬季持续时间最长,月分布来看,分布不均匀,平均而言1月持续时间最长,7月持续时间最短;弱的偏东风或者西南风对形成鄂东南大雾天气更为有利,大雾期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南部比北部湿度条件要求更高;大雾日数时频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准2年、4年和6~8年尺度的周期振荡,且时域分布不均匀,局部化特征明显;年代际尺度主要表现在14~16和24年尺度的周期振荡.
  • 摘要:利用武汉市2011~2013年共3年的紫外线辐射强度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对武汉市紫外线辐射强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统计.研究发现:(1)在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下,紫外线辐射强度日变化曲线和太阳高度角变化保持一致,基本呈现正态分布的特征;(2)1~2月和11~12月紫外线辐射强度最小,3~10月较大,7~8月最大.(3)近3年来武汉市年紫外线辐射强度值基本持平,无明显年际增减变化.其季节变化特征为紫外线辐射强度夏季>春季>秋季>冬季;3年里紫外线辐射强度等级出现最少的为五级,仅69天;出现最多的为四级,共667天;(4)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变化与天气条件联系密切,本文中对紫外线辐射强度与大气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得出了等级预测模型,预报效果较为满意.
  • 摘要:根据咸宁市6个气象站1960年12月~2013年2月霾天气人工观测资料,运用趋势系数统计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咸宁市近53年来霾日数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咸宁市霾日数中间多南北少,丘陵地区多于沿江地区,年平均霾日赤壁最多,达16.7天, 嘉鱼最少,仅1.5天.除赤壁外,其他县市年霾日数呈减弱趋势.霾日数冬季最多,占全年的47.7%,春季、秋季次之,分别占全年的25.7%和20.5%,夏季最少,仅占全年的6.1%.咸宁市区霾日12月和1月最多,平均分别达2.1天和1.8天,6月、7月最少,7月仅0.1天,6月有近94%的年份都没有出现霾天气.咸宁市区霾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阶段性明显,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霾日数急剧上升阶段,面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没有出现霾天气,存在着2-4年的显著周期,这种阶段性变化与当地经济发展有一定关系.
  • 摘要:根据2003年12月-2013年12月空气污染资料,对岳阳城区空气污染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API指数与同期地面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2013年岳阳城区出现的典型空气污染过程的天气实况、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成因,并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API指数预报方程.结果表明近10年来,岳阳城区API指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冬季空气污染最严重且年际变化较大,而夏季空气污染相对较轻且年际变化较小.1-12月API指数基本呈“v”型变化,且具有冬半年(10-3月)偏高,夏半年(4-9月)偏低的变化规律.岳阳市5个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中,三面临水的城陵(矾)空气质量最好,滨临南湖的南湖风景区次之,开发区和君山区基本相当,石油化工基地云溪区最差.岳阳城区年、冬季主导风向叠加在污染源之上,导致空气污染加剧;夏季S方向风向频率最大,空气质量最好.气温日较差大、逆温等大气处于稳定状态下空气污染加重.本地气象和外地输入因素导致2013年岳阳城区出现一次比较典型的空气污染过程.采用地面气象因子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稳定,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 摘要:利用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2014年5月PM2.5、PM10、O3等环境监测指标数据和江苏气候中心整理的降水、日照等常规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2014年5月江苏省环境空气质量,并与2013年同期情况对比,探讨了2014年5月江苏污染严重的气象条件.2014年5月全省环境空气污染严重,空气质量达标率较2013年5月下降21%.PM2.5、PM10是主要污染物,全省O3超标情况明显加重.结合大气环流背景及全省各市雨量雨日、气温、风速、日照等要素分析了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2014年5月有效雨日和降水量明显减少,大气净化次数减少,不利于污染物稀释和沉降;日照时数增加,平均气温高于历史同期,太阳辐射加强,光化学反应活跃,利于臭氧浓度的升高:地面日平均风速较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扩散;近地层强逆温天数较多,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垂直扩散.
  • 摘要:我国定义日最高温度(Tmax)超过35°C为高温天气、日最低温度(Tmin)超过25°C为闷热天气,两个条件同时满足可视为一个高温闷热日,同时,将连续三天≥35°C或连续2天出现≥35°C并2天≥38°C定义为一次高温过程,连续出现8天≥35°C或连续3天≥38°C定义为强高温过程,本文就无锡地区1961~2013年夏季的高温闷热天气及高温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了53年里无锡盛夏高温天气的变化及此类天气发生时温湿气象要素的特征,对本世纪强高温过程特别是2013年高温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简要分析了2013年强高温过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无锡夏季闷热天气远多于高温天气,在90s以来明显增多,且高温往往伴随着闷热同时发生,高温日里高温闷热日所占比例高达93%.高温闷热天气具有气温高、温度日较差小、湿度高的特征,进一步分析高温成因,可以看到高温闷热天气的多发与副高强度有较密切关系,2013强高温则既有全球增温大背景的影响,也与大气环流异常关系密切,本地高温频发还受到梅雨期短、台风偏少、城市化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对本世纪强高温过程中体感温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强高温过程中体感气温均在32°C以上,高可达36°C以上,易引起人体不适,中暑等疾病发生,在高温多发就诊人次明显增多.
  • 摘要:利用NCFP6h再分析资料(1°×2°)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12月5日至8日南京地区一次大雾天气的演变过程,并用WRF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了用液态水含量变化与用风速和相对湿度变化预报大雾演变过程的效果.结果表明:此次大雾属于辐射雾,稳定的环流场、中低层有水汽供应且风速较小、地面长波辐射降温在低层形成逆温为大雾发生和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西北冷空气入侵是结束此次大雾过程的主要原因.数值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此次大雾演变过程,对发生浓雾时能见度的模拟接近实况,模拟能见度值较实况值偏大,模式对低风速有较强的模拟能力,相对湿度模拟值整体较实况值偏低,用模式底层相对湿度值与10m风速预报大雾能见度比单独使用液态水含量预报能见度效果要好.
  • 摘要:本文利用南京本站气象观测记录、环保局监测数据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2014年春节假期持续性污染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并结合南京地区探空资科、风廓线雷达资料以及激光雷达资料,分析这次春节假期前后的大气通风系数和逆温层特征,得到:按照春节假期污染情况,可将其分为两个过程:前期是1月30日-2月2日,污染较重,后期是2月3日-2月6日,空气质量显著改善,维持在良或优.前期,南京处于均压场里,冷空气活动弱,近地层风速小,污染物气象扩散条件差,逆温层容易形成,污染物堆积;后期冷暖气流活跃,大气湍流运动加强,混合层厚度升高,逆温层破坏.利用激光雷达反演的混合层高度计算通风系数有明显的优越性,激光雷达的高时间分辨率提供了混合层的连续变化,配合同步风的观测可得到该系数精确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通风系数与PM2.5浓度负相关显著,通风系数与风速、混合层高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通风系数与风速关系比它与混合层高度的关系更密切.利用微波辐射计的气温资料,计算逆温层的强度和厚度,发现春节期间,PM2,5质量浓度与逆温厚度和强度都与很好地对应,正相关显著.
  • 摘要:根据阳澄湖2010-2011年水环境和气象观测数据,应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阳澄湖东湖前期环境因子与蓝藻密度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阳澄湖蓝藻密度的重要环境因子有水温、溶解氧、营养盐和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等.(2)气温是制约阳澄湖蓝藻暴发的主要因子,日照条件不是导致蓝藻暴发的关键因子,微风、少降水的气象条件有利于蓝藻上浮、聚集并形成水华,湖面蓝藻的南北飘移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在水体满足富营养化的条件下,当某日前5d平均气温<30°C、日平均日照时数为4~10h、日平均降水量<3.0mm、平均风速为1~2.5m/s、盛行风向持续2d以上,则易暴发蓝藻水华.(4)利用前期对蓝藻密度变化有影响的重要环境因子建立了蓝藻密度预报方程,并对阳澄湖蓝藻水华发生状况进行拟合和试报,结果表明所建预报方程拟合率较高,但峰值误差较大.研究结果可为阳澄湖蓝藻监测预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及风云2E卫星资料,分析了2014年6月28日-29日南通地区一次大雾天气成因.结果表明:高空环流相对稳定,中低空存在弱风向辐合并有弱暖区配合,地面处于鞍形场中,这样的高低空环流形势配置对雾的形成十分有利.大雾发生前的降水在近地面积聚大量水汽,持续的东南偏东风不断输送暖湿气流,为此次大雾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对大雾的发展和维持有利的形势有:低层暖脊与湿舌几近重合;地面时有小尺度辐合形势出现;低层弱暖平流伴有水汽不断汇入雾区;对流层中高层存在下沉运动,中低层存在弱上升运动;2km高度附近持续出现180度转向的东、西风.同时利用风云2E卫星的红外云图配合相当黑体亮温(TBB)产品可以对雾区进行判定.风云2E卫星对流层上都湿度(UTH)产品的演变情况对雾的产生、发展和消散具有一定指示性意义.
  • 摘要:利用1980~2012年江苏省气象观测资料,对江苏省城市霾时空分布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2年江苏省霾日增加,重度和中度霾增加显著,苏北和沿海城市霾日增加显著.秋季和冬季霾日最多,夏季最少.秋、冬季霾主要在内陆,沿海略少.除苏南三城市,6月其他城市霾日都比较多.80年代霾日较为均匀,90年代苏南、苏西南增加,2000年代江淮之间和苏北增加,2010~2012年苏北霾日增加显著,苏南地区霾日略有减少.金省连续性霾日、区域性霾日及连续性区域霾都呈增加趋势.城市建成区面积逐年扩大、由工业及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逐年增加,导致区域气温升高、空气相对湿度下降,形成城市热岛和干岛效应,加上污染物的增多,增强了霾形成和维持的条件,持续性霾、区域性霾和持续性区域霾也增加较为显著.
  •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污染物浓度小时资料,从环流背景、边界层要素、污染物浓度、形成及维持机制等方面对2013年徐州市几次持续性的雾霾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持续雾霾天气的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持续雾霾出现时,秋冬季中高层一般为西到西北气流,有冷平流,低层暖脊,地面为高压后部或鞍型场:春夏季有所不同,在中高层吹西南风、低层高压后部偏南气流、地面风场不是很弱的情况下也出现了持续性雾霾.秋冬季夜间风速接近静风,白天风速略增,风向以偏北风和偏东风居多;春夏季风向风速相对稳定,风速维持2-3m/s,风向多为东到东南风.过程期间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其浓度变化与AQI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雾霾最严重的时段,细颗粒物浓度也处于峰值.秋冬季出现雾霾时段的温度层结稳定,具有明显的贴低层逆温结构,逆温层顶较低,春季逆温层顶要略高于秋冬季,而夏季出现雾霾时的层结可以是不稳定的,低层也不具备明显的逆温特征.垂直上升运动与边界层的浅层抬升和低层暖平流的输入相联系,二者会导致温度层结发生变化,对应雾霾天气的出现及向上发展;下沉运动导致的增温有利于底层形成相对稳定层结从而有利于雾霾的维持;雾霾最重的时段,上层的下沉运动也明显加强:在几次过程尾声,整层大都对应一致的上升运动,往往预示着雾霾的减弱或消散.
  • 摘要:应用HYSPLIT模式结合近年来观测资料,针对江阴市空气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可吸入颗粒物是影响江阴市空气质量的关键,且近年来其浓度有降低的趋势;夏季较其他季节大气污染指数明显偏低,且出现持续性大气污染或突发性重度大气污染的概率较低.降水对污染物的清除作用和风对污染物的输送、扩散作用是影响空气质量状况的重要因素,大气污染多发生在相对湿度50%至90%之间;秸秆燃烧产生的大量可吸入颗粒物是江阴市突发性重度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若近地面存在稳定的逆温层结,则更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累积;持续性大气污染多发生在范围较大、较稳定的弱高压、均压场或鞍形气压场内,若遇冷锋过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 摘要:屋顶绿化是缓解热岛效应的一项有效措施.本文利用WRF模式耦合单层城市冠层模式对屋顶绿化过程中的反照率、热容量、导热系数、地表湿度的改变分别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当反照率增加时,白天温度明显降低;(2)当热密量增加时,白天温度明显降低,但夜间温度明显升高;(3)当导热率增加时,白天温度降低,但晚上温度升高;(4)当地表湿度增加时,全天温度都明显降低.最后,文中还针对这4个参数进行了综合性的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屋顶绿化后对南京城市主城区和工业区白天的最大降温作用可达1.2K左右,能有效缓解热岛效应.
  • 摘要:本文利用合肥市2002年7月11日的ETM+数据,经辐射定标,6S大气校正,反照率,比辐射率的估算,用单窗算法对合肥市进行了地表温度的反演,并结合气象数据,进一步反演合肥市的显热和潜热通量,研究表明合肥市区显热通量的高值分布区与城市建成区的分布范围基本吻合,与城镇高温区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 摘要:利用南京市1961-2012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采用自主研发的舒适度计算方法,确定南京市“最佳舒适温度”,并结合动力一统计方法评估气候变化对不同时间尺度南京市气候舒适度的影响以及近10年(2003-2012年)和近5年(2008-2012年)舒适期、酷热期和体感温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5、10月为南京市舒适月,7月酷热日数最多,为11.9 d/a,1月最冷;酷热期日数呈现多-少-多的变化趋势,且近10年酷熟期日数呈现为明显的增加趋势,且增加幅度较大:体感温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冬季最低体感温度上升趋势和夏季最低体感温度下降表现的最为明显.
  • 摘要:利用南昌市1953-2012年气候资料,分析城镇化对鄱阳湖地区城市气象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a来,由于城镇化进程下垫面的改变和城市居民活动,城市地面蒸发少,空气相对湿度低,细颗粒气溶胶浓度的增加,导致雷暴日数、大雾日效逐渐减少,雷暴强度、霾日数逐渐增多;由于城市快速发展导致暴雨日致下降,但是受城市热岛环流等影响,城市的短时强降水频数增加,且暴雨强度也较大;地表粗糙度的提升使得地面摩擦力增大,导致大风日数呈减小趋势,但狭管效应使得城市局地风灾严重;城镇化过程中既产生升温作用,也存在一定的降温效应,使得高温日的年际变化差异比较大,极端高温减少.
  • 摘要:利用景德镇市酸雨、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和常规天气图等资料,对比环保局二站点酸雨观测资料及SO2、NO2、可吸入颗粒物含量观测值,并对酸雨天气形势特征和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冬季酸雨频率大,酸性强,与北方冷空气有关.(2)景德镇市降水PH值与降水量有一定的正相关,降水量越大,PH值越大;而气压值越小,K值越小,PH值越大;湿度与酸雨的相关性不如气温与酸雨的关系明显.(3)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景德镇市发电厂、焦化集团等污染物排放较大的企业均处城区附近,加上汽车尾汽排放等因素,这些主要污染源造成景德镇市城区酸雨较农村、郊区要严重.
  • 摘要: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2013年发布的逐日均一化气温资料,对沈阳站资料均一化处理前后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指数序列的线性趋势及其城市化影响偏差进行了比较评价.结果表明:1)资料均一化处理对日最高气温及其衍生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趋势估计的影响较弱,但对日最低气温及其衍生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趋势估计具有显著影响;2)经资料均一化处理后,平均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有所增大,平均最低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增大尤其明显;与冷事件有关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的城市化影响偏差数值有所减小,与暖事件有关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的城市化影响偏差数值有所增加;3)资料均一化处理有效纠正了因迁站等原因造成的地面气温观测记录中的非均一性,但却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城市站地面气温观测记录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 摘要: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大连市1951-2010年年平均和冬夏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大连市年平均气温多尺度变化特征显著,主要存在2-4年、6-8年年际和16-17年年代际周期;大连市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和21世纪初呈下降趋势,20世纪60代中期至20世纪末升温趋势明显;近60年大连市年平均气温和冬夏季平均气温都呈现增长趋势;西伯利亚高压对大连市冬季气温的影响非常显著,不同时间尺度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在近30年更为明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在2-4年尺度上与大连市夏季气温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在30年左右年代际尺度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摘要:利用2010-2012年济宁市PM10的浓度资料对PM10的浓度变化特征以及PM10浓度与气象因子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采暖期PM10的浓度显著高于非采暖期,且日变化有明显的双峰型规律,采暖期比非采暖期PM10浓度的两个峰值出现时间早晨提前3h,晚上推迟1~2h; PM10浓度与4m/s以下风速呈反相关关系,但当风速达到4m/s时,PM10与风速呈正相关;PM10的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其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80%~90%区间;PM10浓度随热岛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 摘要:地表温度的变化是局部气候变化的关键反映参数之一.本文以鲁中地区(以泰安为代表)为研究区域,利用Landsat遥感数据、地面气象站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近20a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地表温度的变化及其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且对相应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