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11-03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基于广东省1999-2012年的闪电定位系统数据,利用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和分级统计方法研究广东省地闪密度空间分布规律并进行风险区域划分.结果表明:广东省平均地闪密度值为14.12次/平方公里·年;东莞、广州、佛山、中山、深圳为极高地闪密度区,年平均地闪密度达17.33-26.35次/平方公里·年;惠州、茂名、湛江、阳江、江门为高地闪密度区,年平均地闪密度为达13.01-16.53次/平方公里·年;珠海、肇庆、清远、云浮、汕尾为中地闪密度区,年平均地闪密度达10.01-12.72次/平方公里·年:河源、揭阳、潮州、梅州、韶关、汕头为低地闪密度区,年平均地闪密度达8.29-9.81次/平方公里·年.地闪密度风险的区域分布与雷暴日、地形和社会经济等有关.
  • 摘要:该文章以多次遭受雷击的某新型自动气象站为例,分析自动气象站雷电灾害原因,得出是抽水设备无防雷保护措施、线缆屏蔽措施不完善、地电位不均等导致雷电灾害频繁发生.针对该观测站存在的防雷隐患,提出金属储水罐作防雷等电位连接、对抽水设备安装电源电涌保护器、完善线缆屏蔽、增大防雷塔与风塔的距离、增加风塔顶端金属框网格等综合防护措施,有效降低雷电灾害事故的发生,保证观测场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4年桂林市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低层辐合线是这次强雷暴的触发系统,前倾槽迭加在低层台风辐合线上,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桂林上空为强的位势不稳定层结,上干冷下暖湿的结构有利于强对流发生,Ose(850-500)达到18-20°C,并具有较强的大尺度环境场的抬升速度:桂林站强对流各参数较强,强对流发生时广西潜势预报产品达到2级:强对流云团沿低层台风辐合线合并加强,稳定少动,TBB最低达200K: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达50dBZ以上,呈块状且移动缓慢,回波顶高达10-12km,最高14km,径向速度图存在逆风区或气旋性辐合区,径向速度最强达14m/s,VIL达35-50kg/m2,强回波单体呈倾斜和垂直结构,45dBZ以上的强回波主要位于7km高度以下,较低的强回波质心有利于暴洪及下微下击暴流的发生:桂林市区强雷暴出现前40分钟左右,VWP双干区开始破坏并消失.
  • 摘要:农村防雷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村防雷现状有其自身的特点.比较突出的有雷灾造成人员伤亡、牲畜伤亡以及近年农村雷灾经济损失有扩大的趋势,这是与城市雷灾有明显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加强农村防雷工作的宣传、防雷工作管理、防雷技术投入才是解决当前农村防雷工作被动局面的因应措施.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小区也越来越多,门禁系统已被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因雷击导致门禁系统失灵的事故屡有发生,给人们带来极大不便.本文通过对门禁系统的防雷措施现状、门禁系统的特点以及遭受雷击的途径等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等电位连接、合理布线、电源及信号线路防护等相应的防雷措施.
  • 摘要:海南岛是中国雷暴最多的地区之一,海南岛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4至10月.利用海口多普勒雷达资料和海南省系统天气过程编型集,统计分析了2013年6至10月和2014年4至5月海南岛雷暴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影响海南岛雷暴的天气系统主要有低压槽、冷空气、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低压槽天气影响下的雷暴占总雷暴天数的62%,其次是冷空气(占24%)、热带气旋(占8.7%)和副热带高压(占5.3%).海南岛雷暴天气复杂,有本岛局地雷暴(占47.6%)、海面发展过来的系统性雷暴(占21.9%)和海陆交界处生成的雷暴(占5.5%)以及这三种雷暴混合形成的雷暴(占25%).在低压槽天气形势下,海南岛雷暴主要为本岛局地生成:冷空气天气条件下,主要发生本岛局地和系统性雷暴:热带气旋绝大多数产生系统性雷暴:副热带商压天气形势下,主要是本岛局地和海陆交界处生成的雷暴过程.雷暴云生成的起始时间主要集中在10至15时,11至14时是其高峰期,半夜0至1点有个次峰值:雷暴云一般持续2至13个小时,其中5至10个小时最常见.海南岛雷暴往东北方向移动的最多,其次是北、西南和西北,其他移动方向较少.影响文昌火箭发射基地的雷暴大多(52.9%)为系统性雷暴,雷暴多从东、东北方向发展到发射基地.
  • 摘要:本文通过对粤海铁路栈桥及液压传动系统防雷设计的实践,经过10年以后,验证实际的施工效果,截止到现在,粤海铁路栈桥及液压传动系统的防雷装置,经过10年的运行,每天都有上万人次、上千辆汽车和上十辆火车从栈桥上通过,防雷装置和现行使用的各种设各曾经过上无数次100kA以上强度云地闪的考验,从未出现过雷电击坏设备和人员伤亡现象,实践验证当时的设计与安装是符合规范要求的,并提出了解决其用接地网后处理杂散电流干扰的初步思路.
  •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高层建筑物的雷电风险评估,给出了该建筑物雷电风险评估综合结论,对其雷电安全防护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探讨强雷区高层建筑雷电风险评估的技术.
  • 摘要:本文采用海南岛雷暴日和闪电定位资料进行克里金插值计算,得出文昌发射场中心位置的年平均雷暴日为82.37天、地闪密度为1.2742次/(km2·a)、地闪极值为241.05kA.分析发现,发射场雷暴日的年变化呈双峰曲线特性:年际变化呈明显的下降趋势,40年间每10年下降12.6天:发射场周围地闪密度等值线呈纵向排列,发射场处地闪密度较低的区域:发射场地闪的年变化呈双峰曲线特性,与雷暴日年变化并不同步;地闪日变化呈双峰曲线特性,发射场受冷空气、辐合带等系统性天气影响早上会出现的雷电天气.本文还探讨了影响文昌发射场地闪活动的天气系统以及相关的雷达回波来向等问题.
  • 摘要:本文在海口美兰机场选取了三个测试点,采用四极法对测试点的土壤电阻率进行了测量,并对数据进行了季节修正.结果显示,三个测试点之间的土壤电阻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测试电极间间距为2m、5m和10m时,土壤电阻率明显呈减小的趋势.根据四极法测量原理,这种关系同时反映了土壤不同深度处电阻率的差异,为防雷接地工程的实施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基于MATLAB GU1编程技术实现对海口新一代S波段的天气雷达(CINRAD/SA)基数据的读取显示及雷达回波与地闪定位数据叠加.利用MATLAB GUI界面编程手段,设计制作了雷达基数据读取显示软件,该软件能够直观、方便地查看雷达回波的空间分布及三维视图.并且实现了雷达回波与对应时段地闪定位数据的叠加并且叠加结果基本一致,能较好地结合雷达回波和地闪定位资料实现对雷暴天气过程的分析.通过对比雷达回波与地闪定位数据的叠加图,本文还简要分析了"威马逊"台风引起的闪电活动.结果表明:地闪活动多发生在台风后方的螺旋云带,随着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地闪活动由西南海面发展至海南岛昌江、白沙等地,并在7月18日19-21点时段,海南岛的地闪活动发展最为旺盛,随后逐渐沿东南-西北方向发展到海南岛西北部海域.当台风于19日凌晨7点10分左右登陆广西,海面闪电活动再次发展至最旺盛阶段,随后闪电活动开始减弱.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球载探空仪系统的设计,实现对雷暴云中垂直电场及水成物粒子的图像拍摄和相关大气参数的数据采集,并根据探空仪前端信号传输需求,提出无线图像模拟传输和无线数据传输的混合无线传输方案.根据远距离传输需求,设计了带有自动跟踪功能的定向天线接收系统,将探空仪拍摄的图像和采集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地面,在测控计算机中进行相关处理、图形化显示和数据存储.
  • 摘要:接地电阻测量在建筑工程验收和防雷检测中必不可少,由于测量方法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对测量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导致接地电阻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减小或者抑制测量误差发生的措施.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正确测量接地电阻及获得准确的数值提供了技术参考.
  • 摘要:本文从山地旅游景区地形状况导致的雷电活动频繁、强烈的雷电环境特征及景区栈道窄、长且人员密集、疏散困难的客观条件探讨景区栈道直击雷防护的必要性.又由于栈道地质、地理因素的复杂性,文章分别讨论了由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进行直击雷防护的布设要求及可行性.并对栈道直击雷防护的接地措施进行了探索、分析,提出栈道接地应因地置宜的布设接地体,并通过等电位联接等方法提高接地效果.
  • 摘要:总库容大于1亿m3的大型水库,不但改变了当地水资源分布和地质、地形条件,还改变了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当地雷击概率及地闪强度的变化,许多库区群众谈"雷"色变.水库周边建筑物应根据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防护等级确定、制定防护措施.由于水库周边雷电活动较为频繁、强烈,应尤其注意,即使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达不到防护水平,均应最低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进行防雷设计、施工.应优先采用框架式结构,该结构既能坚固防震,也能比较方便和经济的利用自然结构安装防雷装置.水库周边建筑物内配电系统、电子信号系统必须适当提高防雷等级,加装适宜的电涌保护器.有线电视馈线、无线电视天线接收器、卫星电视天线接收器、电话线、广播设备、移动通信基站等的信号线路靠近设备端安装适配的信号电涌保护器.架空的金属导体、金属线路最容易遭受雷击,这也是水库周边地区家用电器及其它用电设备遭常雷击的重要原因.所以,对电源线路及其它金属管道、线路应当尽量采取埋地引入的方式,还应当在入户处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接.应合理运用地形和周边商大树木、通信塔等防直接雷击.根据雷击的选择性,易遭雷击区域为:地形位置较高,突出于周围地貌:邻近潮湿和水草地区: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处于上升气流的迎风面方向:地下有金属矿藏的地区:从以往经验了解常常遭雷击的地区等.因此房舍位置的选择不但要考虑以上因素,还要避开电力系统的高压输电线路,不宜将房舍建在高压输电线路的下面和近旁,而应离开一定的距离.输电线路的电压越商,离开的距离越大.高大树木是最好最便宜的天然避雷针,特别是笔直高大的树,能起到很好的避雷效果.树的保护范围可以按普通金属避雷针计算,或者稍缩小一些.通信塔因为接地良好,其真击雷防护作用更是优于高大树木.水库周边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各类人员防雷意识,普及防雷知识,设置经济合理的防雷避雷场所和明显防雷场所指示牌,进行避险区划和做好雷电预警.一旦遭遇雷雨天天气,能够快速避险,以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 摘要: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3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生物发电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雷电对生物发电厂运行产生的影响逐步得到了重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工矿企业、智能化建筑、信息系统是否要进行雷电保护的重要依据,也是设计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防雷工程的重要依据.生物电厂各区域功能、建筑特性差异巨大,简单依据《GB/T21714.2-2008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进行评估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提出根据生物发电厂功能、建构筑物性质、建构筑物雷击危险相关性、设施布局情况划分区域,使被评估项目的评估分区适当简化,分别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同时增加雷击跨步电压、接地体最小等效半径、接地电阻、雷击建筑物热效应四个参数作为雷电灾害风险值的补充,与《GB/T21714.2-2008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的风险评估结合,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评估体系.
  • 摘要:本研究首先在分析防雷检测机构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在开展计量认证方面存在制度建设不健全,能力建设不足,管理和监督执行力度不够,管理体系不适用,管理体系运行表面化、形式化等问题.然后从开展业务的基本条件,管理水平提高的基本保障,业务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等三方面阐述了防雷检测机构开展计量认证的必要性.最后结合本地气象部门防雷检测机构开展计量认证的基本情况,探索建立了适用于市、县两级防雷检测机构集约化和规范化管理的组织机构体系,并就如何实现市、县两级计量认证集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和难点,提出了几项意见和建议.力求以计量认证为契机推动气象部门市、县两级防雷检测机构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实现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上下协调和统一管理,以解决市级监管力度不够,县级资源技术有限的问题,在融合和互补中促进市、县两级防雷检测机构的技术创新和管理突破.
  • 摘要:为验证建筑工程防雷装置安装后是否起到了有效的防护作用,本文作者在接闪轩的引下线、电涌保护器的接地线上安装了可以记录每次雷击具体时间和总雷击次数的雷击计数器,查询了闪电定位资料,比对了安装防雷装置后还出现雷击的实例,探索、总结了以雷击计数器与闪电定位资料相结合和雷击实例比对为方法的防雷效果验证技术.
  • 摘要:利用廊坊市9个气象站1964-2011年的雷暴日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通过分区分析了1964-2011年近50a廊坊地区雷暴发生周期分量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就年际变化而言,大部分气候区的降水年际变化存在着显著的周期变化,并以高频(准3-5a)变化为主,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得出廊坊地区雷暴的发生具有准周期性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周期叠加外推算法对未来20a(2012-2031年)雷暴发生的可能变化趋势做了预测,预测效果较好,预测值与观测值相关系数在0.8左右,平均偏差在3.0d左右.周期叠加外推结果表明:未来20a,廊坊各地区的雷暴变化将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其中北部和中部有比较明显的减少趋势,南部的文安和大城减少趋势较小.
  • 摘要:本文以某单位一次雷击事故实例为线索,首先分析了出现雷电灾害的天气特征、雷达回波及遭受雷击事故的原因,总结出机关单位雷电防护的重点和方法,将明显的降低雷电造成的危害及风险.
  • 摘要:利用地闪定位系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科和卫星云图,分析了一次夏季典型雷暴的地闪特征及其与云体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雷暴整个生命史中负地闪占主导地位,正地闪极少,仅占总地闪的0.5%,负地闪平均强度在负地闪频次较少时较高,而在负地闪频次较高时较低:在雷暴快速发展和成熟阶段,负地闪频次维持在100次.(6min)-1以上,持续时间和强对流的维持时间几乎相当:该雷暴初次地闪产生时雷暴快速增强,雷暴内部存在强的上升气流,此时最大雷达组台反射率为55dBZ.雷暴顶高为15km:负地闪几乎全部分布在雷达强回波中心或周围、云顶亮温<2(00K的云区,可以很好地指示或有助于识别强对流区:正地闪的分布或许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负地闪和雷暴的变化趋势.
  • 摘要:本文定量估算了雷电感应电流在单、双股架空铝、铜金属线上的最大温升,对最大温升能熔断多大截面的架空金属导线问题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雷电感应电流在单股架空铜和铝金属线路上产生最大温升与雷击电流幅值I、架空线路高度hd、金属线路截面积孙雷击电流波下降沿半值时间T1和两股导线芯线之间的距离D有关.雷击架空金属线路附近时,雷击电流在架空金属导线上形成的雷电感应电流使之产生的温升一般不能熔断1.5mm2单股架空铜和铝导线,但存在熔断架空护导线的可能性.
  • 摘要:因雷电导致的地震台站观测系统瘫痪以及设备损坏产生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影响地震台站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地震台站观测系统电子特性通过雷电表现形式对雷击成因进行分析并找出原因.根据地震台站布设的地理、地质特点及其重要性,按照国家防雷相关规范要求做出了地震台站的防雷类别划分即二类防雷类别.运用综合雷电防护技术措施从直击雷防护、雷电感应防护、等电位连接、综合布线及屏蔽、接地装置等技术措施对地震台站观测系统进行了防雷设计和施工技术要求的论述.
  • 摘要:本文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卫星、闪电定位仪和自动站及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4年6月1日凌晨武汉地区的雷暴降水天气过程.此次过程局地性明显,黄陂、新洲区出现了短时大到暴雨,雷击造成黄陂区2人死亡.经分析,雷击死亡事故发生与闪电密度值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导致此次过程的原因主要有:1)5月31日20时至6月1日08时高空处有冷平流,中低层,500hpa上高空槽不断东移过程中,后倾槽逐渐转变为前倾槽,在移动过程中,槽后的干冷空气叠加于低层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之上,武汉市上空大气不稳定:2)中低层有暖湿气流且有明显的切变线东移和西南暖湿急流生成,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3)副高外围西南急流的增强为这次雷暴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
  • 摘要:根据《2007-2012年全国雷电灾害汇编》中关于武汉市农村地区雷灾事例的记录,对事例进行分类,分析事故成因,并且结合湖北省闪电定位监测系统监测到的闪电数据,浅析各个区事故发生时监测到的闪电情况、事故发生地的客观环境与雷电选择性的联系.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对国民经济建设、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日益重要,而高速公路是陆路交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已充分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的集成并运用,从而有效的保证了运营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但与此同时,由于高速公路设施的综合防雷薄弱环节较多,集成运用的机电系统遭雷击损毁的事故时有发生,从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投运至今,几乎每条高速公路的机电系统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雷电侵袭.轻者部分设备被雷电击坏,系统丧失部分功能,重者全系统瘫痪,经济损失惨重,给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安全带来极大隐患.2014年2月1日,我国第一部涉及高速公路设施防雷装置检测方面的气象行业标准《高速公路设施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正式实施,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该标准,从标准起草的背景、编制的原则和依据、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对该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为标准的宣贯和适用提供帮助.
  • 摘要:为研究竹山县雷暴日的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根据竹山县气象台站1961~2012年雷暴日资料,利用0riginpro 8.0绘制该台站52年来各要素的变化趋势,得出气候倾向率、F值和Prob>F值等.结果显示:52年来年平均雷暴初雷日没有明显提前或推迟趋势:雷暴终雷日有显著的提前趋势,平均每10年提前5.977天:年平均雷暴日有很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2.902天,其中夏季雷暴日的减少是主要原因,占全年减少量的82.18%;在夏季雷暴日变化中,7月份减少显著,8月份减少非常显著,8月份雷暴日的减少是夏季雷暴日减少的主要原因:利用小波分析得出,该台站52年来存在着1 1年和17年左右的周期振荡,其小周期的震荡以1980年为界,1980年以前以4年为振荡周期;1980年以后振荡周期主要以6年为主.
  •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湖北雷暴气候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利用1961-2012年近52年湖北省68个气象台站雷暴日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和EOF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湖北地区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2年湖北年平均雷暴日数在波动中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东亚夏季风强弱与夏季雷暴日数多少相关性显著,初步认为东亚夏季风减弱是夏季和年雷暴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湖北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0-53d,平均为36d.平均初雷日期在2月28日,并在波动中有弱的推迟趋势;平均终雷日期在10月6日或7日,在波动中没有提前或推迟趋势.月平均雷暴日数变化呈双峰型,主峰在7月,次峰在4月,7-8月雷暴日数较多,占全年雷暴日数的47.2%.5-9月各月平均雷暴日数减少趋势显著,8月平均雷暴日数减少最显著.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雷暴日数分别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9.2%、59.2%、8.2%和3.4%,春夏季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8.4%.鄂西北和江汉平原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少,鄂西南、鄂东南和鄂东北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多.地形对终雷日期、夏季和年平均雷暴日数影响明显,同纬度地区,山区雷暴日数比平原多.经M-K法检验,1984年是年平均雷暴日数明显减少的气候突变年份,通过小波分析,年平均雷暴日数变化主要存在着11 a、18 a左右长周期和3-5a小周期振荡,目前湖北年平均雷暴日数正处于偏少期的中后期阶段.根据EOF分析,将湖北年平均雷暴日空间分布划分为一致型、反相型和局地型3种类型.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将湖北地区划分为多雷区、中雷区和少雷区三个雷暴等级.
  • 摘要:近几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对于东西湖区这样一个拥有保税物流中心和国家级高科技开发园区以及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区而言,如何管理好不断涌入的大量小型化工厂的防雷设施,显得尤为迫切.如果防雷安全措施不完善,将有可能造成更多重大安全事故隐患,严重威胁到了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工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所以,对于化工厂特别是小型化工厂雷灾隐患的消除,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 摘要:通过对雷击建筑物危险事件的次数(ND)各组成参数的分析,得知其中两个参数建筑物的截收面积(Ad)和建筑物的位置因子(Cd)的算法和取值存在重复性.采用作图法,对两栋建筑物不同周边环境的三种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分析计算得知:(1)现行规范GB/T21714.2-2008在计算建筑物危险事件次数(ND)时,其参数设置及方法存在明显不足,采用本文中得出的公式k*Ng*A出*10-6对ND进行计算出结果的合理性明显好于规范中的公式.(2)在两栋建筑物3H相互有影响的状况下,当某建筑物周边环境不变时,该建筑物的危险事件的次数随着自身商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周边环境改变时,该建筑物的危险事件的次数随着周边建筑的高度的增加而减小.(3)建筑物危险事件次数主要用于雷击风险评估,规范中的公式和本文提出的公式算得的结果差异显著,会对风险评估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 摘要:雷暴是威胁飞行安全的重要天气现象之一,强烈雷暴的重要征兆就是闪电,因此,加强对闪电的监视,是保障航空安全的有效手段.本文利用Visualc#2005作为开发工具,基于Google EarthV6.0,根据湖北省气象局提供的原始闪电数据,开发出一种新的信息丰富,功能多样,界面美观的闪电定位显示系统.
  • 摘要:防雷检测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业务技术工作.通过对法律法规和相关防雷规范的解读,了解了防雷检测的必要性;结合建筑物检测过程中所需使用的仪器,对常用的仪器仪表的使用注意事宜做出了探讨:通过对规范的理解及实践,得出了防雷检测的诸多要领,并依照从上至下,从外到里的检测顺序,做到了防雷检测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同时,对检测报告书的编写以提出了见解,对防雷检测人员的素质要求及使命给出了建议.
  • 摘要:信号系统应用十分广泛,信号系统防雷却是防雷中的一个弱点.信号系统浪涌保护器涉及的不仅是抑制暂态过电压电路的设计,同时要兼顾到浪涌保护器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尽量的减小插入损耗、回波损耗等.因此对于原件的选择和各个元器件之间的配合要求很高.通过改变某一个参数量来测量整个电路通讯参数的变化,对这种变化进行总结则可以得到电路中的电阻,放电管.TVS管等对通信参数的影响.进而总结出各电器元件与各通信参数之间关系.
  • 摘要:雷电自然灾害对各行各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场SPD防雷器的使用量也逐年增大,但目前对现场的SPD防雷器定期检测和安全监督实施还存在诸多实际困难和一定的监控盲区.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分析现场SPD防雷器的基本选型判断识别和检测监控要点,笔者建议作为防雷检测和监管部门应积极与防雷工程方及SPD防雷器生产厂家进行多方位的合作和学习,以推动防雷检测工作和监管工作的持续不断改进,进而满足日益广泛应用的SPD防雷器的检测和监管需求,真正为防雷减灾工作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高层建筑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外墙结构也相应的出现了一些针对性改进,这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内部电子设备抵抗电磁干扰的能力.结合作者本人在防雷及建筑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对此类能够影响建筑电磁防护能力的新材料及新工艺进行介绍,本文重点介绍了LOW-E中空玻璃幕墙、外挂一体化保温板、外墙外保温层、中空玻璃断桥铝合金门窗总计四种外墙新型结构或工艺,针对其存在的金属结构并与建筑主体结构的钢筋如框架或剪力墙内部的钢筋网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在通常情况下雷电电磁波传到到建筑物时其内部磁场强度的变化情况,为综合性的利用建筑结构及降低防雷专项成本作参考.
  • 摘要:本文结合危爆危化物品灾害事故现象实际,针对危爆危化物品在雷击条件下的脆弱性和风险分析,指出政策性规范、技术护航、做好雷电防护等减灾对策.
  • 摘要:通过对荆岳长江公路大桥防雷系统的设计,较全面的介绍了大型跨海桥梁雷电防护工程的设计技术.直击雷防护主要从大桥主塔和桥面设施着手设计,并探讨了桥梁电源部分(监控接、高杆路灯、主桥塔顶航空障碍灯、监控设备、收费站)和信号通信部分防雷电感应的设计方案.根据荆岳长江公路大桥的结构特点和环境特点,针对性提出合理的建议,最大限度地减少大桥建成后的雷电风险.
  • 摘要:湖南省已有大于5年的较为完整的闪电资料,通过对已有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的监测网站布设基本能实现对全省的覆盖,但在湘南、湘西南的部分地区,本省的监测站网效率稍低;湖南省雷电活动时空特点与雷暴分布特点有一定的相关性,每年3-9月为湖南省雷电商发期.目前监测资料已大量应用在雷灾调查鉴定、雷击风险评估、雷电预警预报等工作中.
  • 摘要:采用电气几何模型、CDEGS和边界元等方法,通过对两座大型钢结构桥梁被雷击后对所在区域静电场、落雷次数以及既有建筑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在大型钢结构建筑的建设给周边环境以及当地雷电活动可能带来的影响评估的着眼点,并对于项目选址以及后期规划提出建议.
  • 摘要:通过对湖南某大桥采用软件工具CDEGS,以8/20、1.2/50、三种10/350典型的雷电波波形为例,模拟雷击发生在大桥一侧索塔顶部时,索塔底部方圆500米,时城内地面地电位升;分别就雷电流峰值270kA、50kA以及9.1kA三种情况计算的雷击索塔顶时,大桥本身及周边包括小型化工厂区、七里山油库、输煤及输油管道、化工片区的雷击下与人员安全相关的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的雷击安全参考值.对雷击时人员安全产生影响的相关参数做了初步定量计算.
  • 摘要:随着防雷工作的深入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起来,但与此相对应的,雷评方法本身却基本没有改进.目前,国内的主流方法是基于IEC62305的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适用于大部分的普通单体建筑,实践时间长,方法的算法是建立在丰富的经验上.但是在实际的评估工作中,该方法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适用范围有限、因子涉及面有所缺失、因子取值有较多修正空间、致灾因子体现不明显.通过对该方法的局限性阐述,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进行了展望,改进现有方法与引进新的技术并行,将是当前雷评工作的一个新趋势.
  • 摘要:仅根据标准规范规定数值,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针对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不强.而ADTD型闪电定位监测网能针对项目提供具体的、科学的雷电活动数据,尤其是雷电流强度参量在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中极其有用.本文深入分析雷电流强度参量,研究其在闪电数据质量控制、项目选址、防雷设计参数选取、SPD型号选择等方面的价值,并有效应用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工作中,切实指导设计院方面的防雷设计,促进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为了研究年雷暴日数与雷击大地密度的关系,满足雷电防护工程设计、雷击风险评估、雷电灾害鉴定等工作的需要,本文采用2008-2009年长春地区的6个自动气象站的人工观测雷暴日数,以及2008-2009年吉林省12个LD-Ⅱ型闪电定位子站的闪电定位资料,对气象站分别以5km、10km、15km、20km、25km、30km为半径,据此得到的云地闪电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长春地区的6个站随着不同观测半径的变化,年平均云地闪电密度也呈现不同的变化,可能与各气象站地形地貌以及雷暴的发生规律有密切关系;(2)各个站平均云地闪电密度都要小于依据《规范》算出的雷击密度.其中,榆树的平均云地闪密度远小于其它地区;(3)经过对年平均雷暴日数与其对应的不同半径范围内的地闪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相关性为正值,相关系数在0.08至0.72之间,在l0km处达到最大值为0.72.可以认为观测人员只能听见观测点周围1 0km左右的雷声:(4)对年均雷暴日与l0km范围内测得的年均云地闪l电密度进行拟合,得出长春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与雷击云地闪密度的表达式为:Ng=0.1205Td-2.8681;(5)按照拟合公式计算出的长春地区的雷击大地密度要小于根据《规范》算出的雷击密度.
  • 摘要:当发生雷暴天气时,地面大气电场仪所测范围内的大气电场强度会出现不规则的波动,结合吉林省闪电定位数据和大气电场仪资料对吉林省2014年7月16日一次强对流活动引发的雷暴天气过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该日雷电主要发生在松原、长春地区,其次为四平地区,其它地区雷电发生次数较少.(2)当电场扰动达到一定阈值时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达到雷暴出现的强度,电场的快变抖动是云层频繁放电现象的表现,这样当观测到波型曲线扰动达到阈值时就可以判断将会有雷暴发生.(3)结合闪电发生频数,可将大气电场的演变可分为3个阶段,各个阶段显示出不同的电场特征.(4)大气电场探测数据所体现的电场值的变化与闪电定位系统所统计的闪电定位数据具有一致性,二者数据能清晰地反映带电云从电荷积累、放电至结束的整个过程,结合大气电场仪和闪电定位资料对雷电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残压比是衡量压敏电阻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针对压敏电阻在冲击老化过程中残压比的变化问题,通过对压敏电阻样品进行8/20μs雷电流冲击老化试验,发现残压比在标称电流(ln)冲击老化试验过程中呈现缓慢降低——缓慢增加——快速上升的变化趋势;根据双肖特基势垒理论及热老化理论分析,得出冲击过程中残压比的大小主要由晶界层状态所决定,残压比快速上升阶段是由于晶界层大量破坏的结论:提出了利用残压比变化率来衡量压敏电阻老化程度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参考价值.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