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
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

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宁夏
  • 出版时间: 2013-03-21

主办单位:;宁夏医学会;;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会议文集: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对该科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围手术期54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观察组接受舒适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结果:两患者术后均无出现明显并发症,随访8~12个月,观察组的满意率为96.2%,对照组满意率为70.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采用舒适护理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压疮是因身体局部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造成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而形成.由于行下肢骨折患者行牵引术、活动障碍、足跟局部受到压力增大等原因使足跟部位容易压疮发生.对该科下肢骨折行牵引术病人采用充气后的一次性橡胶手套预防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0例骨科卧床病,男32例,女18例,年龄18~82岁,平均54.4岁.,术前患者均行下肢皮肤牵引术或骨骼牵引术.住院卧床时间最短10d,最长23d,平均卧床时间15.34d.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25例)及对照组(25例).结果: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为0,与对照组(10%)比较明显降低(P<0.01)。结论:对行足跟牵引术的骨科卧床病人在进行预防压疮的常规护理的同时使用一次性橡胶手套,可以明显降低足跟压疮发生率。
  • 摘要:目的:探讨组长负责制在创伤骨科病房实施的可行性及价值体现.方法:在护士长指导下,设立护理组长职务,改变护士排班模式,实行护理组长负责制,创造温馨病房、提供人性化服务、提供连续、无缝隙的健康教无缝隙的健康教育落实基础护理,提高患者满意度.结果:患、医、护满意度均得到提高.结论:护理组长负责制有利于提高创伤骨科病房的护理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结核围手术期的护理和康复.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月,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结核病例共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8-59岁,平均34.8岁,病程3~10个月,住院天数7-25天,平均15.7天.以关节肿痛为主要表现,伴窦道形成2例,合并踝关节化脓性感染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明确诊断并采用四联抗结核治疗2周以上,血沉降至40mm/h以下或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关节镜下行踝关节病灶清除术,术后正确的护理和康复,并继续进行全身营养支持和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16个月门诊随访均无一例关节结核复发.所有关节功能良好,疗效均满意.结论: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前提下,行关节镜下结核病灶清除术,创伤小、结核复发率低,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及术后早期的康复锻炼对关节功能恢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髋关节镜在诊断与治疗滑膜软骨瘤病诊治中作用.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0年4月经髋关节镜明确诊断与手术治疗的滑膜软骨瘤患者5例,年龄15岁~58岁,术前全部病例X线及MRI均提示髋关节有占位性病灶.全部患者术前髋关节疼痛,其中4例患者四字试验(+),2例患者外展受限.手术方法:患者平卧位于牵引床,全麻以获得良好的麻醉、肌松效果,患肢轻度外展,C形臂X线机透视下纵向牵引以适度牵开关节间隙,确立理想穿刺方向的体表标记线,按改良方法分别建立前侧、粗隆前侧及近侧入路,镜下仔细探查髋关节中央间室及外周间室,探查清楚病变组织及游离体后,逐一摘除游离体.中央间室病变组织的游离体摘除较为方便,外周组织游离体去除则相对困难,必要时需要前外侧辅助入路及屈髋30°体位方便外周间室探查及操作.仔细完全摘除游离体后,对于有软骨样病变的滑膜组织予以刨除,存在软骨损伤者关节腔彻底清除后,常规放置引流管.术后患者康复按髋关节镜常规处理.结果表明髋关节镜是滑膜软骨瘤病诊治的理想工具,不仅能镜下探查关节内病变情况以明确诊断,同时又能在微创条件下取出关节腔内瘤体,这不仅使患者术后症状缓解,避免关节退变,且可早期下地活动,保证患髋功能的恢复。当然,病变如果存在于外周间室,必要时需要前外侧辅助入路。
  • 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镜手术应用于后踝三角骨综合症治疗的价值,及其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在应用解剖研究基础上,采用俯卧位,跟腱旁切口,在关节镜辅助下显露三角骨,然后完整摘除,术后制动休息2周,逐渐加强功能训练.从2009.1.1-2011.5.1的病例纳入观察研究范围,手术适应症是诊断明确的后踝三角骨综合症,经保守治疗3月后症状仍存在或者反复发作3次以上的患者.排除标准:合并踝关节或者距下关节破坏者,局部韧带损伤者等. 结果:共收集12例患者,术后随访12-25月(15±2月).男性5例,女性7例,全部患者切口甲级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早期开展的2例患者,术中延长了切口,扩大显露后摘除三角骨,其余患者接受了常规关节镜手术.10例患者在术后3月复查时已经恢复所有运动,2例诉行走30分钟后踝关节轻微不适,但疼痛较术前减轻,经休息后不适感可以缓解而无特殊处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从术前的60.2±12.3分提高到86.5±10.2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关节镜手术由于创伤小、切口美观、术后康复快,手术适应症掌握得当,可以获得理想的疗效,但掌握该技术存在学习曲线和设备要求,要有开放手术的预案准备.
  •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关节镜下复位清创联合二期韧带重建手术在急性膝关节后外侧旋转脱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2007年9月-2008年8月期间2例急性膝关节后外侧旋转脱位,两例患者脱位后均急诊行关节镜手术复位、清创治疗.镜下撬拨、松解卡入髁间窝的内侧关节囊,复位膝关节后1例患者内侧副韧带Ⅲ°损伤行内侧副韧带修补缝合术,1例患者内侧副韧带Ⅱ.损伤,佩戴铰链支具保守治疗.术后患者在铰链支具限制下逐步负重行走锻炼和非负重屈伸功能锻炼和股四头肌肌力训练.3月后2例患者接受了LARS人工韧带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随访患者膝关节活动度、lyshlom评分,平均随访15月.结果:韧带重建术后3月患者均恢复正常膝关节活动度,术后12月lysholm评分94分,91分(MCL缝合患者).结论:急诊膝关节镜手术能早期诊断并微创下复位后外侧旋转脱位,彻底的关节清创避免次生损伤,结合标准化ACL韧带重建术对进一步提高急性膝关节后外侧旋转脱位的治疗效果具有优良临床疗效.
  • 摘要:本文首先简述了传统韧带损伤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比了当前的韧带重建技术。分析了理想的移植物特点及自身韧带的优缺点等。同时介绍了人工肌腱的功能分类和优缺点。
  • 摘要:目的:探讨了经皮Krackow缝合法修复跟腱断裂术后患者的护理和康复.方法:通过对26例患者行经皮Krackow缝合法修复跟腱断裂术,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和康复计划.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无神经损伤,跟腱再次断裂发生.MRI示全部病例断裂跟腱均得到良好修复.结论:经皮Krackow缝合法是治疗跟腱断裂的一种疗效较好的新术式,在初始力学性能优于Kessler缝合法.术后采用积极有效的整体护理和康复锻炼,对预防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恢复功能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检查及镜下手术在髋关节结核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004年6月~2009年2月经髋关节镜明确诊断行病灶清除术,结合抗痨、支持及早期康复等综合治疗的35例髋关节结核,均为单髋.男25例,女10例;年龄5~71岁,平均24.7岁.术前可疑诊断者29例,患髋疼痛、低热待查6例.术前所有患者ESR均高,平均为:47.5mm/h;31例患者血结核抗体阳性;21例PPD强阳性7例,7例阳性(7例儿童患者未行PPD检查);血结核PCR检查14例阳性;5例患者合并肺尖或肺门部考虑结核的局限性陈旧病灶,未见弥漫侵润性病变.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关节内积液检查.2例病因待查患者X线及MRI仅见髋关节积液,未见明显骨髓内异常信号及骨质破坏,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内异常信号及骨质破坏.患者手术方法:患者平卧位于牵引床,全麻或腰麻以获得良好的麻醉、肌松效果,患肢外展25°,C形臂X线机透视下纵向牵引以适度显露关节间隙,建立前侧、粗隆近端及粗隆前侧入路通道,关节镜下探查关节腔内情况,取组织活检并行关节腔清理、病灶清除,术后均常规置管负压引流,拔管前注入抗痨药物.所有患者术后均予以正规抗结核及支持治疗,术后早期(3月)避免患髋负重行走.结果:随访12~60月(平均24.3月).本组病例术中均可见关节腔内滑膜明显充血、水肿及滑膜内出血.除6例探查患者外,其余患者关节内坏死组织较多,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软骨剥脱,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提示结核病变.所有患者术后患髋疼痛、结核全身中毒症状逐渐缓解,ESR下降.术后三月内,ESR恢复正常.2例出现屈曲明显受限.无一例出现血管及神经损伤,所有伤口均无感染及窦道形成.结论:结核的诊断由于结核杆菌亚型的变异、临床表现的不典型,而变得愈加困难.目前提示结核感染的实验室检查,阳性率均较低.髋关节镜既能直接探查髋关节结核的关节内病变情况并获取送检组织以明确诊断,还可镜下清理关节腔、去除病灶组织,因其具有微创的优点,避免了既往开放手术创伤大,病灶清除不彻底的缺点.但对于髋关节明确结核但MRI未见明显破坏病灶的患者,如行试验性抗痨治疗自觉症状缓解明显且ESR下降明显,并不建议关节镜探查.
  • 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镜手术围手术期康复锻炼体会.方法:回顾该科从2010年4月-2011年4月所进行的踝关节镜手术共23例,踝关节结核10例,痛风4例,前踝撞击综合症3例,创伤性踝关节炎3例,踝关节骨折3例.分析术前指导、术后康复锻炼计划和并发症防治等情况.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软组织愈合条件;2.镇痛和消肿,以避免肌肉萎缩;3.早期进行功能锻炼;4.限制负重的时间;5.早期肌肉收缩锻炼;6.循序渐进的进行下肢力量锻炼.结果: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康复功能训练,平均随访时间6周-1年,所治患者均能生活自理,去拐行走,无关节疼痛,效果良好.结论:踝关节镜手术围手术期康复锻炼能促进手术成功,最大程度的恢复踝关节功能,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 摘要:目的:探讨半月板Ramp损伤关节镜下全内缝合修补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自2011年2月-2012年2月共收治36例半月板Ramp损伤患者,关节镜下采用全内缝合法修补半月板Ramp损伤,术后采用持续的、渐进的康复护理:术前康复护理1、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耐心解释,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增强信心,使患者处于最佳状态.2、术前指导:床上排便;健肢做示范,指导患者输血和掌握各项康复训练内容;教会患者术后支具的穿卸,扶拐行走.术后康复护理1、术后常规护理2、心理护理:特别是术后康复过程中给予患者的鼓励和支持对患者术后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3、支具佩戴:患者术后均需佩戴卡盘支具4-6周,伸膝位固定4、冷疗:术后冷疗可有效减轻患膝炎性反应.将患肢伸膝位支具固定,抬高30°,将冰袋至于膝关节两侧及髌骨上,,30分钟/次,3-5次/天;每次功能锻炼后均需进修冷疗,冷疗可以促进血管收缩,减轻水肿,防止渗血,减轻疼痛.5、功能锻炼: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CPM机被动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直腿抬高训练、行走训练要求跟-趾式走路,不能跛行每一步都必须伸直膝关节.结果:平均住院7天,随访9-12月,未出现相关并发症,随访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关节镜下全内缝合法修补半月板Ramp损伤手术特点为指导的阶段性功能训练及个性化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主关能动性,对术后功能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半月板损伤进行关节镜下部分切除术后,改良RICE原则的运用方法和疗效评定.方法:2011年4月至2011年12月,本科室同一治疗小组收治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83例,依据患者年龄、性别、受伤时间长短、半月板损伤部位(内侧或外侧)进行配对,共纳入研究24例,12对.其中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20~40(平均30.4)岁.将各配对患者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改良RICE原则护理,即:Rest(卧床休息),Ice(冰敷,冰袋持续外敷48小时),Compression(普通敷料包扎配合弹力绷带),Elevation(患肢垫高,布朗氏支架抬高15°~20°,膝后垫软枕,膝关节屈曲5°位).辅以麻醉消退后进行踝关节屈伸训练,以及下肢等长舒缩训练,术后第2日进行CPM机锻炼(每次30~60min,每日1~2次,每天增加屈膝5°~10°).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天,开始扶拐下床部分负重.纳入24例半月板损伤患者进行此项临床配对试验,按照年龄、性别及术前Lysholm评分将患者进行配对,随机分入改良RICE原则护理组(试验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比较患者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VAS)、术后3日疼痛评分(VAS)、膝关节引流量、术后1月Lysholm评分情况.结果:2例失访.共20例患者(10对)完成研究.两组间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术后3天疼痛评分、术后引流量和术后1月Lysholm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后运用改良RICE原则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引流量,同时对患者远期关节活动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 摘要:目的:分析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术后注射玻璃酸钠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通过对临床查体诊断以及关节镜检确诊半月板损伤的114例(123膝)进行随机分为二组:A组为单纯关节镜组,B组为关节镜+术后玻璃酸钠组,每组根据年龄分层,小于30岁及大于30岁两层.两组采用美国史塞克(Stryker)关节镜系统,根据半月板损伤情况进行半月板修整术或半月板缝合术(Fast-fix或外内缝合).术后第1天开始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活动,术后第4天逐步主动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半月板修整的患者逐步下床负重活动,半月板缝合患者进行非负重功能锻炼.B组术后第4天注入玻璃酸钠(阿尔治,2.5ml∶25mg分子量:大于4000Kda,)2.5ml,如有积液关节穿刺抽出积液.此后,每周注射玻璃酸钠1次,连续5次为1个疗程.对比分析两组疼痛及膝关节活动改善情况.结果:术前各组的疗效观察指标疼痛总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无显著差异(P>0.05).经规范治疗后各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有明显增加,提示两种方案均取得了明显疗效(P<0.05).经统计分析认为B组缓解关节疼痛及膝关节功能改善方面与A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其中主要是在缓解行走疼痛方面B组与A组存在差异.但在缓解静息疼痛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修补/缝合术后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可有效地缓解疼痛,特别是年龄大于30岁患者的行走痛;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特别是年龄小30岁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应用伯格而氏运动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减轻肢体肿胀、糾正肢体畸形的影响情况,以利于病人的康复.方法:选取对象2011年1月-2012年12月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2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140例选择性的应用伯格而氏运动,140例常规的应用油枕24小时抬高患肢病人进行对比,观察术后肢体小腿周径、病人舒适度、以及高度屈曲缓解进行对比、进行差异性显著检验.结果:1-3伯格而氏运动肢体小腿周径比常规的应用油枕24小时抬高肢体小腿周径减小1-3厘米;病人舒适度明显提高;对术前高度屈曲患者膝关节明显伸直,2周基本达到5-10度.结论:术后有选择性的应用伯格而氏运动明显缩短了术后肢体肿胀时间,有利于纠正膝关节屈曲畸形,提高病人舒适度,促进了病人的早日康复.
  • 摘要:目的:讨论成骨不全儿童髓内钉内固定围术期护理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期间共治疗5例成骨不全患儿(男4例,女1例)术中实行多段截骨后髓内钉内固定术.根据患儿不同病情采用个性化护理.结果:本组5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随访影像学资料提示所有患儿截骨处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0周,未再次发生骨折,内植物无移位或者穿出;髋关节、膝关节功能大致正常,4名患儿已经可以独立行走.结论:成骨不全反复多次的骨折使患儿入院后极易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截骨髓内固定后卧床时间短,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而系统全面的护理在围手术期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可减轻疾病和治疗对患儿造成的痛苦,协助治疗,促进康复,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程序化康复指导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科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530例,按照康复程序由专人每天监督患者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项目进行训练.结果:所选53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出院时膝关节屈曲度均大于90°。结论:程序化康复锻炼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
  • 摘要:目的:总结13岁以上大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功能锻炼指导.方法:从2007年3月~2012年6月,患儿均采用内移股骨粗隆下截骨矫形术,围手术期根据患儿的年龄特点制定护理措施,个体化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儿术后髋关节活动良好.结论:精心的护理、良好的心理沟通及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发育性髋关节患儿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自粘性弹力绷带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住院需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穿刺后用常规方法固定,观察组穿刺成功后用常规方法固定后再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固定.结果:观察组因患儿输液时间久哭闹,家长疲倦,患儿自行拔出1例,致重新静脉穿刺,而对照组有8例患儿胶布松动,滑脱,使液体外露2例.结论:穿刺成功后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固定留置针保护留置针导管,延长留置时间,减少患儿痛苦,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 摘要:目的:评估成人Mason Ⅱ~Ⅳ型桡骨小头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得出可供临床实用的适宜治疗方法,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分析我院骨科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经治的32例成人Mason Ⅱ~Ⅳ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根据患者术前、术后4周及术后12周的患肢肘关节Brobery和Morrey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按Brobery和Morrey肘关节评分,总体优良率为87.5%.于末次随访固定组均获得临床愈合,内固定组未发现螺钉松脱、骨折再移位现象,术后12周固定组平均评分86.5分,优良率为90.9%(10/11),切除组平均评分为84分,优良率为83.3%(5/6),置换组平均评分为86.9分,优良率为86.7%(13/15).结论:Mason Ⅱ~Ⅳ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总体临床疗效满意,骨折粉碎程度愈严重、肘部合并伤越多,疗效越差.相比桡骨小头切除,内固定及置换两种手术方式患者更容易接受.不同Mason类型的桡骨小头骨折采取个体化治疗模式应该更好.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带线缝合锚钉治疗肌腱、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特点以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对25例肌腱、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患者行带线缝合锚钉手术治疗并对相应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5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4个月,平均14个月,疗效优18例,良7例,无差者.结论:肌腱、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损伤中应充分重视修复重建肌腱、韧带止点,缝合锚钉既修复了肌腱、韧带的连续性,又重建了肌腱、韧带止点,此方法符合撕脱骨折的特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免除患者二次手术痛苦,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总结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近2年收治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35例进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内固定方法采用重建钢板(或)结合植骨.疗效评定标准采用Maryland评分系统.结果:32例骨折术后获平均12.5个月随访,患足功能优15例,良12例,可5例.结论:开放复位内固定(或)结合植骨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总结H形人工骨板在腰椎后路手术中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收治的行腰椎后路手术、椎板切除减压、H形人工骨板重建椎板的骨科患者43例,采用JOA评定腰痛疾患手术疗效,影像学了解腰椎手术前后相邻节段椎体高度及植骨融合,采用VAS评价手术前后腰腿痛程度.结果:41例骨折术后获平均16.8个月随访,患者手术前后JOA、VAS评分明显改善,手术前后相邻节段椎体高度变化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H形人工骨板临床应用腰椎后路手术中重建椎板,防止后柱高度的丢失,防止瘢痕长入椎管,改善患者功能,获得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探索使用Ilizarov外固定架矫正大龄儿童(6岁及以上)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患儿的整体护理方法,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儿康复.方法:对2005年8月-2010年8月入住该科的52例(64足)使用Ilizarov外固定架矫正僵硬型马蹄内翻足患儿进行整体护理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每位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护理经验.在护理过程中重视对患儿及其家庭进行持续的系统评估,包括人院时评估患儿的全身情况、足踝局部情况、心里社会状况及家长的照护能力,手术前后的评估、出院前的评估,以及出院后的电话随访评估,发现本组患儿存在的护理问题有:“自卑、焦虑”,“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和术前配合知识”,“疼痛”,“潜有局部组织血液灌注不良或神经血管损伤的危险”,“有针道感染的危险”,“有肌肉挛缩与关节僵硬的危险”,“家长缺乏外固定架相关家庭护理知识”等.结果:52例患儿均获得满意的护理,无护理并发症发生。全部患儿均按期随访,按治疗计划拆除Ilizarov外固定架,足踩畸形获得满意矫正。结论:运用整体护理方法来护理使用Ilizarov外固定架矫正足踩畸形患儿,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儿康复。
  • 摘要:目的:本研究在探讨应用Orthofix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2011年收治的陈旧性孟氏骨折12例,年龄2-15岁,采用Orthofix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患儿的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是3年7个月,均无桡骨头脱位,1例术后出现桡神经麻痹,3个月后自行恢复;Kim'S评分标准,10例优秀,2例良好.结论:Orthofix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能达到良好的固定目的,对骨骺损伤及关节功能影响较小,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同时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以及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时患儿全面康复的重要保证.
  • 摘要: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下肢骨干骨折过程中不予预弯弹性钢针对骨折固定效果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该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下肢骨干骨折手术病例21例,均采取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将21例病例术后X片结果与2011年的25病例的X片结果从骨折有无成角情况以及弹性钢针弓形最突出部位进行比较分析;根据两组病例的随访愈合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第一组病例术后X片未见骨折端成角,第二组病例有3例出现骨折端成角畸形;第一组病例弹性钢针弓形最突出部位平均水平落差0.15mm,弯曲度基本一致,第二组病例弓形突出部位平均水平落差0.3,弯曲度不一致10例;第一组病例未出现骨折端内外侧愈合时间差,第二组病例中5例出现骨折端内外侧愈合时间差.结论:不预弯弹性髓内钉固定儿童下肢骨干骨折,更符合弹性力学原理,只要进针点处于同一水平,同样直径的弹性钢针在同一水平面对翻腔内壁产生的压强一致,可以有效的避免预弯弹性钢针产生的压强不一致而造成骨折端有成;畸形的问题,长时间的压强不一致亦可能造成骨愈合不平衡而致骨愈合时间延长。
  •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股骨近端意外严重,复杂性及传统方法治疗困难的股骨转子下骨折,采用支撑钢板(LCP)对大龄儿童、复杂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临床病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股骨近端支撑钢板内固定法可以有效的改善传统保守牵引治疗、克式针固定法对于股骨转子下骨折治疗的不足,达到解剖复位,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去除钢板后随访中发现颈干角及前倾角均未受到明显影响,股骨近端支撑钢板内固定法对于大龄、粉碎性、移位严重,不适宜牵引、克式针、弹性钢针及外支架治疗患儿不适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可取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尺骨延长治疗陈旧性盂式骨折。方法:该科于2010.1~2011.12采用尺骨延长治疗陈旧性盂式骨折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5.6~12.3岁,平均约8.7岁.受伤时间距手术时间11月~5年,平均约3.5年,均系受伤后被误诊,仅诊断尺骨骨折而行保守治疗,以后因发现肘前包块就诊而确诊.所有病人X片提示尺骨原骨折处已骨性愈合,肱桡关节脱位,且桡骨近端相对尺骨过长.麻醉后在C臂监视下于尺骨近端先定位,分别做四个长约0.5~1cm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并分离达骨膜,钻入四根螺纹钉并达尺骨对侧皮质,用orthofix外支架固定.然后于第2、3根螺钉之间做一切口,长约2-3cm,切开骨膜并保护,用电锯横断尺骨后缝合骨膜、皮下皮肤,包扎切口结束手术.术后第7日开始行尺骨延长术,每日延长尺骨1mm,每1-2周复查X片,根据骨痂生长情况调整尺骨延长速度,必要时需减慢延长速度或暂停延长.结果:所有病人均术后随访6月—1年。其中一期治愈陈旧性盂式骨折5例,即尺骨延长顺利,无骨不连发生且肪挠关节切开复位并活动关节时稳定不脱出。另尺骨延长足够后脸挠关节切开复位并用克氏针固定肪挠关节而治愈2例。还有3例病人,因未及时随访,1例延长过度发生骨不连而失败;另2例因术后骨延长未坚持致截骨处过早骨愈合,尺骨延长不够而行第二次尺骨延长术而治愈。结论:尺骨延长是治疗陈旧性孟式骨折的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减少了传统手术后肪挠关节再脱位的发生。但是术后必须定期及时随访,避免尺骨延长不够或骨不连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患儿及正常儿童各个年龄段的影像学数据,探讨寰齿间距、寰齿侧间隙、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帮助.
  • 摘要: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是指寰枢椎的正常活动受限或固定,但尚未达到脱位的程度.本文通过分析患儿及正常组儿童各个年龄段的影像学数据及临床资料,期望能在临床上对该疾病科学合理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提供一定的帮助。
  • 摘要:半椎体畸形是引起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常见原因,所引起的脊柱畸形常常进行性加重,早诊断、早治疗成为各家共同的观点.儿童半椎体畸形常常伴发其他系统的畸形.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是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发展比较成熟,但是仍存在很多严重并发症,本文通过总结近5年国内外文献,总结相关手术治疗方法、手术并发症及相关预防策略,认为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椎弓根骨折、植入物失败以及脊髓、硬脊膜和周围神经损伤、伤口感染或延迟愈合、代偿弯加重等.
  • 摘要:不稳定骨盆骨折的非手术治疗结果令人失望,其高致残率促使手术治疗成为不稳定骨盆骨折的首选.本文详细分析了该院2006年7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52例TileB型及TileC型骨盆骨折患者的诊治情况,及临床疗效。指出骨盆骨折的治疗以恢复整个骨盆环稳定性为前提。在临床工作中,需根据患者的骨折分型、合并伤、患者一般情况、术前住院时间等因素选择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PFN或DHS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患者合并股骨近端和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近端微创PFN或DHS联合远端外固定器治疗股骨近端和远端骨折16例,采用近端闭合复位外固定联合远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远端骨折2例,术后通过临床功能及影像学检查两方面对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功能及并发症等进行评估.结果:18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18例骨折全部骨性愈合.除2例患者下蹲中度受限外(其中包括股骨颈缺如患者),其他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合并患者股骨近端及远端骨折患者,近端采用内固定、远端采用外支架固定治疗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 摘要:骨关节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本文首先讲述了人工关节术后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及人工关节感染的定义和分类。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人工关节感染的诊治。以期早期、准确、有效地诊断人工关节感染、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ULDH)是指突出部位位于L3/4及其以上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而导致的疾患.本文就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关问题做一综述.首先简述了高位腰椎间盘的解剖特点及发病机理,同时描述了其临床特点和诊断。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对策及其疗效。
  • 摘要:目的:了解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生物活性人工椎板在预防椎管内瘢痕组织粘连及重建椎管后方结构中的长期疗效.方法:对2003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板重建椎板切除术后椎板缺损12例进行随访.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1~73岁,平均56岁.手术节段:腰21例,腰33例,腰44例,腰4、52例,腰52例.10例使用1个人工椎板,2例使用2个人工椎板.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从患者主观症状、体征、日常活动情况及膀胱功能等方面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通过CT检查测量椎管矢状径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12例获7~9年随访.影像学变化:X片提示内固定在位,无松动及断裂情况;CT检查示椎管明显扩大,椎板形态良好,未见塌陷;CT及三维重建提示人工椎板与周围骨接触面愈合较好,椎管后壁结构完整、稳定;MRI示椎管内无明显疲痕形成,硬膜囊膨胀良好。按JOA评分标准:优10例,良2例。结论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板能有效预防硬膜周围瘫痕组织形成,恢复椎管后壁结构。
  •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玻璃纤维(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66/glass fiber,n-HA/PA66/GF)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及其对MC3T3-E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后期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制备圆片状n-HA/PA66/GF材料并按照ISO10993标准制备其浸提液.取MC3T3-E1细胞,分别与圆片状材料或其浸提液共培养.通过直接接触实验、扫描电镜观察及CCK-8法检测该材料对成骨细胞黏附、生长、增殖的影响;通过BCA法检测材料对成骨细胞总蛋白合成的影响;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材料对成骨细胞骨钙素分泌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材料浸提液对成骨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AnnexinV-FITC/PI双标记法检测材料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检测材料对成骨细胞迁移的影响;通过双标记间接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在激光共聚焦仪上观察材料及其不同浓度的浸提液对细胞骨架及肌动蛋白纤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n-HA/PA66/GF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成骨细胞相容性,对细胞生长、增殖、分泌、钻附、周期和迁移等行为均有一定调节作用。
  • 摘要:本文旨在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玻璃纤维(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66/glass fiber,n-HA/PA66/GF)生物螺钉的体内生物相容性、内固定性能及骨传导性能,为后期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实验依据.通过注塑成型方法制备n-HA/PA66/GF生物活性螺钉.使用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及红外图谱分析对材料进行表征.取24只成年中华田园犬,随机分为两组:生物螺钉实验组和金属螺钉对照组.所有动物均造股骨髁间骨折,分别使用生物螺钉及金属螺钉固定骨折.结果表明n-HA/PA66/GF生物活性螺钉具有良好的体内相容性,内固定性能和促进新骨形成、成熟能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评价经腰后路外科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degenerative lumbar stenosis with scoliosis,DLS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该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腰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椎冠状位Cobb角进行手术疗效评估.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8.4±4.12)月.术前患者平均VAS评分(7.07±0.96)分,ODI评分(69.53±8.82)%,Cobb角(20.60±11.06)°,末次随访患者平均ODI评分(27.73±9.48)%,Cobb角(5.20±3.59)°,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改善优良率为86.67%.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内固定无断裂,植骨融合率100%.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能重建腰椎稳定性,解除神经根牵拉,是一种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的有效手段.
  • 摘要:退行性腰椎滑脱系长期的椎间盘、关节突关节以及周围韧带的退变、松弛而导致的椎体间失稳,表现为上位腰椎向前、向后或者向侧方发生滑移.本文首先分析了其病因及分类。在此基础上简述了常规的治疗原则,同时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其手术治疗方法,并指出了手术治疗腰椎滑脱常见的问题。
  • 摘要:本文通过对无明显脊柱症状成人的腰椎椎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进行多平面及三维立体重建,并对L1-L5椎板的各项相关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进一步完善腰椎椎板解剖形态学的定量研究.同时选取性别间无差异的部分参数进行实体腰椎椎板的测量,所得出的各项参数的实际测量数值与CT所测数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实际数据与CT测量数据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应用PHILOS锁定钢板治疗1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通过影像学资料、Constant-Murley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CMS)及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对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肩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进行评估.结果:16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个月(6~25个月).其中16例(100%)患者获得骨性愈合,14例患者基本获得解剖复位(87.5%),1例(6.2%)患者术后肩关节轻度疼痛,1例(6.2%)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严重障碍.所有病例均无钢板螺钉断裂、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平均ASES评分为80.5分(40-96),平均Constant评分为72.4分(32-93);其中患肢肩关节功能优12例(75.0%)、良3例(18.7%)、差1例(6.2%).结论:采用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型骨折,尤其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不仅可提供稳定的骨折固定,而且能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小腿开放性骨折常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及坏死,早期处理的原则是:在彻底清创后尽量一期闭合创面,充分覆盖重要组织结构如神经、血管、肌腱以及骨骼,同时复位稳定骨折.本文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骨外支架早期治疗小腿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小腿开放性骨折患者36例,均安排急诊手术,对小腿开放性损伤创面彻底清创后复位骨折,用单边单平面骨外支架进行固定,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待创面达到足够清洁度和新鲜度后,结合游离皮片、转移皮瓣或游离肌皮瓣移植覆盖创面.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根据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后最终结果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6例患者中33例移植物全部存活,2例转移皮瓣远端少许坏死,经换药后完全愈合.1例转移皮瓣大部分坏死,经植皮愈合.36例骨折均愈合.根据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后最终结果评定标准评分:开放性骨折ⅢA、ⅢB、ⅢC型的优良率分别为94.12%、83.33%、57.14%.结论:VSD联合骨外支架早期处理小腿开放性骨折起到复位稳定骨折,有效封闭创面,促进肉芽组织生长,避免感染,为进一步治疗创造良好条件.减轻病人痛苦,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量,缩短治疗周期,治疗效果较满意.
  • 摘要:骨质疏松症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日渐成为一个严重社会-经济问题.双膦酸盐自从1969年被首次完整报道其生物效应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已成为抗骨质疏松症的一线用药.但因其在抑制骨吸收的同时会迅速减少骨形成和骨组织的更新,容易导致一些长期的副作用产生,其临床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论.本文将对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首先对骨质疏松症进行了简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双磷酸盐作用于骨质疏松症的生物学特性。同时描述了骨组织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治疗新药。
  • 摘要: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以期为两种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我院骨科分别采用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的9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手术1年后的髋关节功能.结果:共95例,男27例,女68例.人工关节置换组45例,平均年龄77.2±4.8岁,大于80岁者占42%,大于85岁者占16%.内固定组50例,平均年龄74.8±4.1岁,大于80岁者占26%,大于85岁者占8%.跌倒为主要受伤原因,占92.6%.内固定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均少于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内固定组少于关节置换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关节置换组低于内固定组(13.3%∶3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关节置换组优良率93.3%,内固定组优良率90%,两组间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粉碎严重、严重骨质疏松、依从性差的转子间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若能获得良好复位和固定,内固定治疗也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近年来,胫骨、股骨和髌骨关节面骨折发生率亦逐年上升,治疗不当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和关节僵硬等严重后果.本课题组在国内较早开展膝关节内骨折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希望改善疗效. 方法:采用现代医学方法,先后研究①膝关节内骨折及其合并损伤的影像学研究;②中医正骨、中药外敷、中药内服和支具固定的保守治疗膝关节内骨折的指征和方案;③关节镜微创治疗膝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案;④建立系统的膝关节内骨折后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方案.结果:7年来,成功救治各种膝关节内骨折患者329例。男201例,女128例;其中车祸伤141例,运动损伤119例,重物砸伤49例,其它外伤20例。发生在胫骨平台和裸间棘部位的骨折219例,发生在骸骨部位的骨折30例(合并半月板等腔内结构损伤),发生在股骨裸部位的骨折61例,其余为2个部位以上骨折的19例。随访2-5年,骨折愈合率达99.4%,根据Rsamussen评分,92%病例为优良。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内骨折,其疗效显著优于国内外文献报道。本项目成果已在全军及全国1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4件,临床药物使用批文9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 摘要:目的:探讨流程图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宣教中的应用.方法:选择84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功能锻炼健康宣教,实验组实施流程图功能锻炼健康宣教.结果:观察组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相关技能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流程图能提高膝关节置换患者对功能锻炼的掌握度和护理满意度.
  • 摘要:本文讲述了2008年11月~2010年4月该中心利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了80例ACL损伤的患者,总结使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ACL的手术技术以及对并发症的预防.随访时利用IKDC,Lysholm问卷随访调查膝关节功能,同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0例Lars人工韧带重建ACL后临床疗效优良.利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ACL需要注意对隧道直径、螺钉直径的选择非常注意,同时由于人工韧带的粘弹性较差,其预张的力量和张紧时膝关节所处于的角度对于膝关节的初始稳定性非常重要.其早期康复与传统的自体或异体材料ACL重建亦有较大不同.
  •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髋关节镜下股骨髋臼撞击征(FAI)的诊断及治疗初步经验.分析2009年2月~2012年8月髋关节镜下治疗的17例21髋Cam型FAI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随着对FAI重视的提高,FAI的诊治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与开放手术可能带来的更大损伤和对髋关节血供的影响比较,关节镜下治疗显示了良好地前景。但关节镜下头颈联合部位需要准确判断,通过局部凸出骨质、软骨变性等特征标识畸形部位,必要时术中C臂透视准确判断,避免矫形过度或不足,引起并发症或症状改善程度欠佳。
  • 摘要:目的:利用关节镜再观察研究保留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残余组织对重建ACL的异体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T-B)移植物再血管化的影响. 方法:选择异体B-PT-B移植物重建治疗ACL损伤并需克氏针加强胫骨侧骨块固定的患者28例,依据ACL残存纤维束量两两配对分为两组,A组清理残存ACL纤维,B组保留残存纤维.术后6月建议患者行关节镜检查,探查中松开止血带后连续拍摄移植物数码照片直至10分钟,利用Photoshop软件分析移植物表面红色色度值,计算三级红色色度值区域面积随时间变化情况并制作曲线以了解表面血供. 结果:A组有14例患者接受再次关节镜探查,B组13例,Photoshop色度法发现B组移植物表面红色色度在松开止血带后各时段均优于A组,B组曲线出现两次明显血供增加的峰值. 结论:异体B-PT-B移植物重建治疗ACL部分损伤术中可成功保留残余纤维束,术后6月异体移植物再血管化明显优于未保留残存纤维束的病例;所有异体移植物表面在术后6月可发现不同程度的微血管生成.
  • 摘要:目的:研究滑膜皱襞病理组织中神经解剖结构变化,证实髌内侧滑膜皱襞中神经纤维分布增多、与痛觉产生和传导密切相关的P物质表达增多是导致髌股关节疼痛的重要结构基础.方法:通过膝关节镜获取髌内侧、髌上滑膜皱襞标本,采用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方法观察P物质在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中的分布规律、变化趋势,并比较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实验组3组共51例患者髌内侧滑膜皱襞中神经纤维密度的差异性.结果: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患者髌内侧滑膜皱襞中SP染色阳性与痛觉传导紧密相关的神经纤维密度为261.72+79.39,髌上滑膜皱襞神经纤维密度88.21+66.76,髌内侧滑膜皱襞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高于髌上滑膜皱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髌内侧滑膜皱襞SP神经纤维密度为255.44+87.91、阳性对照组密度为268.00+71.60,均明显高于空白组23.23+18.41.结论:病理性髌内侧滑膜皱璧中神经纤维分布密度的高低和患者疼痛程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髌内侧滑膜皱璧中神经纤维,尤其是表达SP的伤害性疼痛感觉神经纤维是疼痛发生的重要神经病理学基础;是髌内侧滑膜皱袭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MPS)患者病理性滑膜皱襞组织中神经解剖结构的分布规律.方法:膝关节镜下采集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实验组(MPS)20例和对照组11例(无症状滑膜皱襞)患者的髌内侧滑膜皱襞,采用LsAB和免疫荧光法进行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P物质(SP)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测量神经分布区域密度,采用t检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神经分布密度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皱襞游离缘和基底部之间神经密度的差异.结果:1、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中存在神经纤维的分布.神经结构主要呈游离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束、血管周围神经网络三种主要的形态存在.走行与血管相伴,主要分布于血管周围区域.2、实验组PGP9.5阳性纤维密度(纤维/cm2):滑膜皱襞游离缘为190.17±91.66,基底部为334.39±115.68; SP染色阳性纤维密度在游离缘为153.63±100.73,基底部为282.95±126.10.对照组PGP9.5阳性纤维密度为37.65±22.91;SP阳性纤维密度为23.23±18.41.两种神经染色方法均证实(1)MPS患者髌内侧滑膜皱襞中阳性纤维密度显著高于无症状的髌内侧滑膜皱襞(P<0.01);(2)病理性髌内侧滑膜皱襞基底部阳性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游离缘(P<0.01).结论: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中存在神经纤维的分布,在引起髌股关节疼痛的病理性髌内侧滑膜皱襞中神经纤维分布明显增多,其分布规律为:皱襞基底部的神经纤维数明显高于游离缘;表达与疼痛的产生和传导密切相关的P物质染色阳性的感觉神经纤维明显增多提示髌内侧滑膜皱襞基底部区域是产生髌股关节疼痛的高危区域.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术后持续大量灌注冲洗治疗化脓性关节炎的整体护理.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中心对20例化脓性膝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及术后持续灌注冲洗治疗.结果:经门诊随访6-12个月,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关节活动度达到要求,并可负重行走.结论:膝关节镜具有诊断准确、清创彻底、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的优点.通过整体的护理,患者对手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满意.
  • 摘要:髋臼盂唇撕裂是髋痛的常见原因,既往由于诊断及治疗技术的限制难以全面认识而未受重视.MRI和关节镜技术的发展,使髋关节疾病的诊治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对于盂唇撕裂的认识也更为深入。本文介绍了一例术后证实为盂唇撕裂合并前内侧盂缘囊肿的少见病例,采用关节镜下治疗。首先分析了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和诊断,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其治疗过程。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伤早期临床疗效对比结果,对比Ⅰ期手术重建所有韧带与Ⅰ期重建侧副韧带并Ⅱ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2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了15例膝关节脱位患者,术前平均病史17天(3天至4个月),根据患者要求将患者分为2组:A组5例,Ⅰ期重建所有损伤韧带(4例内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1例外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B组10例,Ⅰ期重建或修复侧副韧带(3例内侧副韧带重建,4例内侧副韧带修复,3例外侧副韧带重建),Ⅱ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均采用半腱肌和界面螺钉重建,前交叉韧带采用骨-髌腱-骨重建,后交叉韧带采用股四头肌-骨重建.手术后佩戴铰链支具保守治疗.结果:Ⅰ期重建所有韧带患者出现不同程度活动受限,平均活动度90.6度(90-120度);分期重建的患者鲜有活动度丢失现象,平均活动度125(110-140度)。结论:侧副韧带和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后功能锻炼方式存在很大不同。分期手术虽然延长了治疗时间和跨度,但是在分期手术中在不影响关节稳定性的前提下,有限创伤和个体化的康复锻炼能够让患者最大程度减少功能丢失。
  • 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镜对髋关节圆韧带损伤的镜下诊断及治疗作用.方法:2007年6月~2008年2月收治髋关节圆韧带损伤3例,28~45岁.3例患者均存在腹股沟疼痛及外展并极度外旋痛(“4”试验阳性),一例为训练瑜伽后引起,一例为坐姿时膝部受到撞击,大腿受到从前向后的暴力后出现疼痛,另一例则是在长时间深蹲后引起(割草),该患者X线提示存在croweⅠ度髋臼发育不良.所有患者术前怀疑圆韧带损伤,但MRI及造影未能显示出髋关节圆韧带的断裂.3例均行髋关节镜检查,探查明确存在圆韧带损伤且基本完全断裂,予以关节清理、圆韧带残端清除术.结果:3例患者经髋关节镜探查确诊,均为完全断裂,髋臼窝内及股骨头均未见撕脱骨折,韧带组织散乱呈绒毛状,组织间有少量瘢痕及出血、水肿滑膜组织.结论:由于缺乏敏感的检查手段而无典型、特异的临床症状,既往圆韧带损伤诊断很困难,常常存在漏诊。艘关节镜术不仅能准确探查、诊断妓关节圆韧带损伤,而且可同时在艘关节镜下对损伤的艘臼圆韧带进行有效处理。
  • 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镜对髋关节圆韧带损伤的镜下诊断及治疗作用.方法:2007年6月~2008年2月收治髋关节圆韧带损伤3例,28~45岁.3例患者均存在腹股沟疼痛,外展并极度外旋痛("4"试验阳性),一例为训练瑜伽后引起,一例为坐姿时膝部受到撞击,大腿受到从前向后的暴力后出现疼痛,另一例则是在长时间深蹲后引起(割草),该患者X线提示存在croweⅠ度髋臼发育不良.所有患者术前怀疑圆韧带损伤,但MRI及造影未能显示出髋关节圆韧带的断裂.3例均行髋关节镜检查,探查明确存在圆韧带损伤且基本完全断裂,予以关节清理、圆韧带残端清除术.结果:3例患者经能关节镜探查确诊,均为完全断裂,髋臼窝内及股骨头均未见撕脱骨折,韧带组织散乱呈绒毛状,组织间有少量瘫痕及出血、水肿滑膜组织。此外,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还合并前外盂唇的磨损镜下对损伤的圆韧带予以清除,并同时清理损关节腔,髋臼发育不良患者对前外磨损的盂唇予以修整术。结论:由于缺乏敏感的检查手段而无典型、特异的临床症状,既往圆韧带损伤诊断很困难,常常存在漏诊。髋关节镜术不仅能准确探查、诊断髋关节回韧带损伤,而且可同时在髋关节镜下对损伤的髋臼圆韧带进行有效处理。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双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手术技术及近期疗效分析;方法:回顾该中心自2005年至今收治的13例儿童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行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双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疗效.结果:13例患者均骨折愈合良好,膝关节功能早期康复满意,未发生骨块再骨折、关节功能障碍等手术并发症;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双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手术早期疗效确切,创伤小,早期可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有助于膝关节内其他合并伤的诊断和处理,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同时该手术技术可避免损伤儿童胫骨干骺端生长板,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Haglund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6月-2011年12月,该科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Haglund畸形16例.16例患者均表现为踝关节后侧疼痛,主动及被动跖屈时疼痛加重.术后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个月(9-18个月).根据主观和客观评分判断疗效.结果:术后患足的美国足踝外科(AOFOS)后足评分(91.5±2.8分)显著高于术前(71.0±3.7分)(t=17.38,P<0.05);术后主观疼痛程度评分(1.3±0.6分)显著低于术前(5.10±0.44分)(t=19.2,P<0.05).结论:关节镜手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而言,由于减小创伤、恢复更快以及减少并发症等优势,在临床上是有效和安全的.
  • 摘要:本文针对2002年6月~2006年12月,该中心利用关节镜技术诊治青少年膝关节结核41例,详细的介绍了其诊治过程。同时指出了关节镜对膝关节结核的诊治价值及关节镜下清理术的注意事项。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围手术期的护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并发症和功能障碍.方法:对该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实行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80例患者(80膝,男56例,女24例),平均年龄14-45岁(24.4+7.1)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了总结.结果:经随访3-12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均消失,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膝关节镜下治疗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剥离囊壁的必要性.通过2008年6月~2012年1月该中心利用膝关节镜治疗腘窝囊肿106例,其中6例为开放切除术后复发.术前MRI证实腘窝囊肿内口位于关节腔后内关节囊,术中通过关节镜探查处理膝关节内合并疾病如半月板损伤、病变滑膜增生等,利用后内和后外入路探查后方关节囊,经穿间隔通道获得后内关节室的操作空间.辨认腘窝囊肿内口单向活瓣,利用等离子刀和刨刀清除活瓣.74例患者通过关节镜入路进入腘窝囊肿,清除囊肿内壁滑膜,术后加压包扎.结果表明利用关节镜治疗腘窝囊肿是一类效果优良、复发率低的手术方式,术中彻底切除后内间室单向活瓣是保证疗效关键;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结核和化脓性关节炎患者常规切除囊肿内壁滑膜以防止囊肿复发。
  •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髋关节镜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髋关节病变的疗效.通过自2007年4月~2011年7月收治脊柱关节病患者14例,年龄17岁~27岁,均存在患髋疼痛反复发作史,病史2月~6年,其中双髋疼痛7例,就诊时一侧髋关节疼痛明显,所有患者疼痛发作频率平均3.3次,年,疼痛期平均23天.所有患者术前HLA B-27阳性,X线未见患髋关节间隙明显狭窄(关节间隙大于2mm),MRI均提示髋关节积液,5例出现股骨头脂肪抑制序列局部高信号,但软骨下板完整,未见股骨头及髋臼侧明显的骨性破坏.全部患者术前ESR均高,3例CRP增高,2例WBC升高.对所有患者行一侧髋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术.结果表明强直性脊往炎常致髋关节疼痛,对于早期并未出现明显髋关节间隙狭窄且疼痛发作频繁的患者,髋关节镜下清理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髋部症状,减轻疼痛发作的频度及程度,增加髋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对于是否能够延缓关节置换时间,并不肯定,仍需严谨对照研究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肘关节伸直受限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9月~2009年12月间收治23例肘关节伸直受限患者,病程中均有慢性肘关节过伸落空损伤史,有过伸受限合并疼痛症状,平均伸直滞缺17.3°(10°~25°).全部采用五通道入路法行关节镜探查手术,术中清理前关节腔,必要时松解前方关节囊,清除肱骨滑车骨赘,行肱骨鹰嘴窝和尺骨鹰嘴成形术.术后常规抗炎、康复训练及预防骨化性肌炎治疗.随访时对比手术前、后的肘关节活动度,并利用Mayo评分表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总结术后并发症. 结果:术后随访2~29个月(平均18.3个月).23例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过伸度均得到改善,疼痛症状消失.平均伸直滞缺2.4°(0°~5°).Mayo评分:术前良13例,中6例,差4例;术后优18例,良5例,中0例,差0例.未见神经并发症.结论:肘关节镜下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的特点,配合合理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肘关节的功能,是治疗肘关节伸直受限的有效术式.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松解治疗重度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2月~2012年6月间收治31例肘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五入路法”行肘关节镜术,术中清理关节腔,清除骨赘,清除类骨样组织,鹰嘴及鹰嘴窝成型,冠突成型,松解挛缩的关节囊,恢复肘关节活动度.术后镇痛药物辅助下进行康复锻练.对比肘关节术前及术后屈伸活动度,行Mayo评分.结果:术后随访4~18个月(平均8.5个月),31例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最大主动伸直位角度均值术后为4°,术前为42°;最大主动屈曲位角度均值术后为123°,术前为92°.Mayo评分:术前,良2例,中14例,差15例;术后,优6例,良15例,中10例,差0例.结论:“五入路法”是肘关节镜较为安全且有效的手术入路,关节镜下行肘关节松解并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练是治疗肘关节功能障碍的有效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在关节镜辅助下对痛风性膝关节炎进行微创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及康复要点.方法: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共治疗痛风性膝关节炎28例,均为男性,年龄为42-63岁,平均年龄55岁,病史为3-9个月.所有患者均完善术前相关检查,采用关节镜辅助下行膝关节镜探查、关节腔清理术.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了合理有效的护理及康复锻炼:术后行有效的护理及康复锻炼(术后12小时内进行踝关节及髋关节的主动运动,膝关节保持静止,可行患肢的股四头肌“静态收缩训练”;术后1周以在床上训练为主,可行患肢膝关节屈伸训练,大腿力量训练即“直腿抬高训练”,活动度在90°左右;术后2周可加大活动度,负重进行直腿抬高训练,重物加在踝关节处,加重量在1000-1500g,运动量以每日患者感到大腿酸软为度,逐渐增加运动量;患处持续冰敷72小时以利消肿,术后2周拆线.同时配合饮食治疗多食用低嘌呤、富含碱性的食物,并增加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的摄入.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患处持续冰敷.由于膝关节痛风病程长且易复发,患者及家属均存在焦虑情绪,应做好心理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后做好出院及康复锻炼指导.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门诊随访无关节痛风复发,通过关节镜手术治疗,患者关节功能均有很大程度改善.结论:痛风性关节炎为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内、外沉积所致的一种炎症性关节疾病,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节奏的变化,痛风发病率逐年增高,通过关节镜手术治疗痛风性膝关节炎可明显缓解局部症状,出血少,功能康复快,及时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锻炼对确保手术疗效与预防并发症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在关节镜辅助下对膝关节结核进行微创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及康复要点.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治疗膝关节结核合并膝关节感染、伴窦道形成等共42例.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10-46岁,平均年龄26岁,病史为3-8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四联抗痨治疗2周以上,血沉降至40mm/h以下或呈明显下降趋势并行常规行术前检查后,在关节镜辅助下行膝关节镜探查、关节腔清理术,术后行有效的护理及康复锻炼(术后12小时内进行踝关节及髋关节的主动运动,膝关节保持静止,可行患肢的股四头肌“静态收缩训练”;术后1周以在床上训练为主,可行患肢膝关节屈伸训练,大腿力量训练即“直腿抬高训练”,活动度在90°左右;术后2周可加大活动度,负重进行直腿抬高训练,重物加在踝关节处,加重量在1000-1500g,运动量以每日患者感到大腿酸软为度,逐渐增加运动量;术后2周拆线,同时遵循全身支持疗法和抗结核药物治疗(早期、联合、适量、规范、全程)五大原则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患处持续冰敷.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门诊随访无1例膝关节结核复发,Lysholm评分75--97分,平均93分。结论:近年来,膝关节结核发病率较高,仅次于脊椎及舰关节结核,关节镜下诊断和治疗膝关节结核,手术创伤小,减少关节僵直发生率,及时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和康复能对手术疗效和预防手术并发症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促进作用。
  • 摘要:目的:随访采用髋关节镜手术结合外展支具限制负重治疗Legg-Calve-Perthes患者临床疗效,探讨微创髋关节镜结合外展承重法治疗perthes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例perthes病患者行HOS评分后行髋关节镜下关节腔情理术,术后佩戴外展支具早期限制性功能锻炼,术后6月开始逐步由限制性负重过渡为完全负重,在术后12月对患者行HOS评分,采用T检验对术前、术后HO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例患者行髋关节镜术后疼痛明显缓解,髋关节自主活动范围增加,术后HOS评分中ADL和Sport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应用髋关节镜微创的方式有效清除既往病变导致的髋关节腔内病变滑膜、软骨碎屑、盂唇损伤、炎症因子,近期临床效果显著,术后康复速度迅速,结合外展支具固定下逐步限制性负重过渡到完全负重的动力性负重治疗,能够取得近期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镜下手术在髋关节盂唇撕裂伴盂缘囊肿形成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007年6月-2011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探查、盂唇修整、囊肿切除术治疗7例9髋关节盂唇撕裂伴盂缘囊肿形成,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33.8岁(19岁-45岁),5例有髋关节扭伤史,术前均有患髋疼痛症状,大范围活动时明显,行MRI确诊髋关节盂唇撕裂伴盂缘囊肿形成,均行关节镜手术,术后引流24-48小时,术后第2天开始下地行走锻炼.结果:本组病例术中均在关节镜下探及盂唇撕裂及邻近部位盂缘囊肿,并予盂唇修整、囊壁切除,合并不同程度的反应性滑膜增生、充血均予清除.随访时间平均13.6月(12月-48月).所有患者术后患髋疼痛均逐渐缓解,术后1月疼痛基本消失,活动、行走自如,随访期内无一例复发,3例复查MR/提示盂唇无异常,囊肿消失.结论:髋关节镜能准确探查盂唇撕裂及盂缘囊肿形成部位,镜下完成盂唇修整、囊肿切除操作,达到治疗目的,具有创伤小、视野开阔、恢复快等优势。
  •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关节镜下清理对慢性疼痛性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通过2009年起对收治的3例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疼痛性股直肌钙化性肌腱炎,尝试采用关节镜下病灶组织清除的方法来治疗.三例患者年龄38~55岁,病史8月~3年.一例有患髋“扭伤史”,其余无外伤病史.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口服药物、局部理疗等保守治疗0.5年~2年,症状无明显改善.结果表明慢性疼痛性股直肌钙化性肌健炎作为髋痛的原因,对保守治疗疗效欠佳的患者,关节镜下清理钙化病灶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合理的清理,不会对股四头肌肌力产生影响。
  •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外侧弹响髋的临床疗效.通过2004年12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的34例(共47髋)外侧弹响髋,所有患者均在关节镜下挛缩臀肌和/或阔筋膜挛缩带松解术,采用粗隆近端、挛缩带远端两通道法,游离阔筋膜浅面,显露挛缩的臀肌及臀筋膜、阔筋膜,以等离子刀镜下“Z”形逐层切断臀肌和/或阔筋膜挛缩带,术中确认弹响及Ober's征消失.术后次日予以并膝屈、伸髋及交腿训练.观察术后步态、并膝下蹲、交腿试验及日常活动能力.结果表明关节镜下外侧弹响碗松解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避免传统切开手术带来的早期活动疼痛,有利于早期康复。“Z”,切断一定程度上获得挛缩部位延长,减少了对臀肌肌力的影响。但对于严重的臀肌挛缩伴有髋周所有软组织挛缩的患者,尤其继发髋关节、骨盆及下腰椎发育异常时,镜下松解后可能难以完全、彻底,需要配合针对性康复。
  • 摘要:目的:初步总结利用五通道入路行膝关节镜下全关节滑膜切除术的手术技术、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02年6月~2006年12月我中心利用膝关节镜下五通道入路法(前内入路、前外入路、后内入路、后外入路、穿间隔入路)行全关节滑膜切除术治疗了41例关节疾病患者,随访时利用Lysholm问卷随访调查膝关节功能,同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患者中24例为膝关节结核;11例为弥漫型绒毛结节性滑膜炎;5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为骨性关节炎.随访6~58个月(平均43.5月),结核和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病患经膝关节镜下全关节滑膜切除和药物治疗后无复发.Lysholm评分75~98分,平均91.4分.结论:利用五通道入路法行膝关节镜下全关节滑膜切除术是有效的膝关节滑膜炎治疗方式,对于选择恰当的病例具有视野好,切除完全,疗效好等特点.对于髌上囊滑膜增生非常明显的病例需加做髌上内和髌上外辅助入路,应注意对有后髁退变和骨质增生的患者行五通道入路操作会在术中遇到困难.
  • 摘要:本文首先描述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和关节镜下软骨损伤的分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关节镜治疗该病的作用以及行关节清理术时的主要事项。
  •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在直接造影磁共振(MR)检查下的影像和在关节镜检查下的形态表现,分析滑膜皱襞直接造影MR影像与镜下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提高直接造影MR对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诊断率.方法:甲组选取该院33例已在关节镜下确诊为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的患者,按照Sakakibara分型标准分为4组,测量患者术前膝关节直接造影MR影像中髌内侧皱襞相对宽度,拟定在MR图像中使用滑膜皱襞相对宽度作为指标进行分型诊断的初步数据范围.乙组选取34例已行直接造影MR检查的患者,按照拟定的MR分型标准分为3组,关节镜下对直接造影MR分型诊断的初步标准进行验证.结果:甲组33例患者33膝直接造影MR图像测量结果显示,Sakakibara A型滑膜皱襞相对宽度为(0.226+0.039);B型:(0.463+0.053);C型:(0.738+0.037);D型:(0.825+0.026).A、B型与C型皱襞相对宽度测量结果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D型与C型之间无明显差异.乙组34例34膝直接造影MR分型和关节镜分型的一致性检验结果:Kappa值>0.6;符号秩检验Wilcoxon法的P值>0.05.结论: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直接造影MR表现与关节镜下形态紧密相关.直接造影MR分型诊断的初步标准与关节镜下Sakakibara分型具有一致性.直接造影MR是诊断膝关节滑膜皱襞极有价值的方法,是采用膝关节镜手术治疗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术前的重要检查.
  •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膝关节镜在髌股关节紊乱诊断与动态监测下实施三级髌股序列重排术式的早中期疗效.通过2005年1月-2011年8月该科收治了102例(143膝)年龄在9~27岁(平均16.7岁)之间的膝关节髌股关节紊乱的患者,均采用膝关节镜进行诊疗,三级髌股序列重排术式分别为:外侧支持带的滑膜外松解术;术式1+内侧支持带紧缩缝合术;术式2+胫骨结节止点内下移位并用三枚螺钉内固定术.在关节镜动态监测下对不同程度的髌股关节紊乱纠正程度进行监测.以0~120°屈膝过程中髌股关节适配均良好做为术中髌骨侧方软组织平衡满意的标准.结果表明关节镜动态监视下对髌骨序列排列异常的诊断和分级更具有实用治疗价值,依据动态监视结果选择性实施三级髌股序列重排术在术中均可精确平衡髌骨两侧软组织适配性并达到满意,术后随访中发现总体随访效果良好。
  • 摘要:目的:髌股关节发育不良是关节外科的常见疾病.研究比较盘状与正常半月板合并髌股关节发育不良的重要差异,为从进化医学和发育生物学角度对其病因和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于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关节外科中心关节镜手术数据库中,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接受膝关节镜手术患者434例,分析比较其盘状与正常半月板合并髌股关节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性别构成比及年龄分布与平均年龄.结果:盘状组:盘状半月板者137例,合并髌股关节发育不良者16例;对照组:正常半月板者297例,正常半月板合并髌股关节发育不良63例.结论:盘状半月板合并髌股关节发育不良的发生率较正常半月板合并髌股关节发育不良的发生率低。盘状半月板中女性居多,非盘状半月板者男性居多。
  • 摘要:目的:探讨骨与软组织包虫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本科室2009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9例骨与软组织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30~70岁,平均45.5岁;首次发病年龄9~68岁,平均37.1岁.病程9个月~ 21年,中位病程5.2年.临床症状因发病部位的不同可表现为胸、腰、背部疼痛可伴下肢放射痛,髋部疼痛伴跛行,腰骶部疼痛伴会阴区感觉减退,小腿胀痛.影像学检查多示骨包虫病呈囊性或不规则骨质破坏,软组织包虫病呈分隔的多房样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4年,中位时间25.3个月。手术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5例复发,行2-5次病灶清除术。结论:骨与软组织包虫病罕见,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MRI及包虫八项免疫血清学检是诊断本病的有效手段,但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本病复发率高,提高首次治疗的彻底性是减少术后复发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新鲜Bennett骨折患者15例,均行闭合复位第一、二掌骨间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术.结果:15例患者,随访10-16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手功能恢复良好,均无创伤性关节炎症状.X线检查显示骨折全部愈合,关节面平整.患指功能与健侧拇指功能比较,优11例,良3例,中1例.结论:闭合复位经第一、二掌骨间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新鲜Bennett骨折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从生物力学角度为出发点,建立踇外翻足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踌外翻足部生物力学的变化,为研究踌外翻足部病理形态以及生理功能的变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活体踇外翻足为标本,排除其他足部疾患.应用SIEMENZ 16排螺旋CT以层厚1.0mm扫描,所得数据输入Mimics、Geomagic studio、UG、ANSYS等软件进行进行装配、网格划分、赋材料属性.结果: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几何形状与材料特性的还原性良好,可以满足有限元分析的需要;踇外翻足的前足底压力分布与正常足有明显改变,前足压力中心有向外侧转移趋势。结论:使用CT扫描数据并结合运用Mimics、Geomagic studio、UG、ANSYS等软件建立的踇外翻足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真实有效,建模方法实用,可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的力学分析;踇外翻畸形在足部的结构以及生物力学表现上与正常足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本研究总结的各拓骨头下应力分布的规律,能够为踇外翻的临床治疗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生物力学评估,对于各种踇外翻的疗效做出客观评价。
  •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锁定加压钢板与DHS(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分别应用锁定加压钢板与DHS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15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按照Evans分型:Ⅰ型39例,Ⅱ型18例,Ⅲ型46例,Ⅳ型54例.DHS系统治疗102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55例.结果:5例失访,其余术后随访1.4~5.2年.术后根据黄公怡髋关节功能判定标准:使用DSH系统患者优61例,良26例,差7例,优良率92.5%.使用锁定加压钢板患者优44例,良13例,差1例,优良率98.2%.结论:DHS系统与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Ⅰ型Ⅱ型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而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Ⅲ型Ⅳ型粗隆间骨折显示出明显优势。
  • 摘要:目的:探讨臭氧冲洗联合紫草油纱布贴敷治疗重度压疮的疗效与护理.方法:Ⅲ~Ⅳ期压疮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33处)和观察组(30例36处),两组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对照组采用:创面清创,生理盐水冲洗,碘伏消毒,无菌敷料包扎,3次/d.观察组采用:刨面清创,浓度10mg/L臭氧液冲洗20min,自制紫草油纱布贴敷,无菌敷料包扎,3次/d.每天观察创面大小、深度、分泌物多少、肉芽生长情况、愈合时间,进行临床观察及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比较,压疮愈合时间及治愈效果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臭氧与紫草的双重协同作用、正确的护理操作方法和不间断的时间安排是治疗的关键,臭氧冲洗联合紫草油纱布贴敷治疗重度压疮效果显著.
  •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与ICU联合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减少术后ICU治疗期间的精神症状,使其配合治疗的影响.方法:将105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需转入ICU治疗的患者按随机法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后转入ICU治疗1~3d,前后接受了护理干预;对照组术后转入ICU治疗1~3d,未接受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精神症状的发生率和能否配合治疗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精神症状的发生例数减少,发生率降低,实验组有精神症状的18例,对照组有精神症状的36例,X2值为14.014,P<0.01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配合治疗方面,实验组36例配合治疗,对照组25例配合治疗,X2值为4.606,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确可行的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精神症状的发生率,使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因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研究、预防干预及健康服务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115例病例组和116例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用调查表调查病例组和对照组,收集有关研究因素资料,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评价研究因素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之间的关系.结果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关联的危险因素有:腰部过度活动(0R=4.753,95% CI: 2.002-11.284),缺少体育锻炼(0R=0.029、0.366、0.321,95% CI: 0.002-0.350,0.101-1.324,0.116-0.886),腰部外伤(0R=7.553,95%CI: 2.097-27.205),吸烟(0R=2.506,95%CI:1.035-6.067)和心理因素(0R=3.384,95%CI:1.223-9.363).结论:过度腰部活动、缺少体育锻炼、腰部外伤、吸烟和心理因素等因素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有关;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应从注意适当体育锻炼,避免腰部外伤,不吸烟或戒烟,保持健康的心理,早期诊断和治疗腰部疾患等方面做起.
  • 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86例,其中病灶累及胸椎者5例,腰椎者7例,胸腰段椎体者11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者20例,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13例.后凸Cobb角21°~42°,平均33°±6°.术前均采用口服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并肌注链霉素(S)四联药物方案(HRES)抗结核治疗2周,术后继续HRES抗结核治疗2周,然后口服HRE三联药物方案抗结核治疗12个月.结果: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50min;术中出血量300~800ml,平均400ml.所有患者伤口均获一期愈合,脊柱后凸Cobb角恢复至8°~3°,平均3°±1°.除了4例失访外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有神经功能损害者于术后10个月内恢复至正常;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6 ~14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及折断.结论:在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的基础上,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满足了脊柱的生物力学要求,病变节段可获得即刻稳定,并有效纠正后凸畸形,可提高植骨融合率和治愈率,获得满意的疗效.
  •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膝关节结核的病理机制及流行病学。针对其治疗指出静止期膝关节结核,可考虑一期人工膝关节置换,但对于活动期膝关节结核,则需根据患者抗痨效果、全身条件及膝关节局部软组织条件等因素综合判断,需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对本院近几年膝关节结核人工关节置换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 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86例,其中病灶累及胸椎者15例,腰椎者17例,胸腰段椎体者54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者20例,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13例.后凸Cobb角21°~42°,平均33°±6°.术前均采用口服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并肌注链霉素(S)四联药物方案(HRES)抗结核治疗2周,术后继续HRES抗结核治疗2周,然后口服HRE三联药物方案抗结核治疗12个月.结果: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50min;术中出血量300~800ml,平均400ml.所有患者伤口均获一期愈合,脊柱后凸Cobb角恢复至8°~3°,平均3°±1°.除了4例失访外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有神经功能损害者于术后10个月内恢复至正常;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6~14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结论:在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的基础上,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满足了脊柱的生物力学要求,病变节段可获得即刻稳定,并有效纠正后凸畸形,可提高植骨融合率和治愈率,获得满意的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方法:102例患者采用静脉给予复方丹参、鹿瓜多肽、甲钴胺、七叶皂苷钠或甘露醇等药物,电动牵引,中药熏蒸,超声电导靶向给药,腰部功能锻炼等治疗和护理,结果:优:11例(11%);良:44例(43%);好转:36例(35%);无效:11例(11%).优良率为54%,总有效率为89%.结论: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经保守治疗和护理得到缓解和治愈,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理想治法.
  • 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并评价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07-2011年间在本院实施髋关节置换治疗的21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在本组病例中对于高龄骨质量较差,或出现股骨头坏死征象的患者,多行髋关节置换术.75岁以下,身体状况较好,首选全髋关节置换,75岁以上,或身体状况较差,则选择双极型人工股骨头.对于肢体短缩≤3cm,尽量完全纠正;对于短缩>3cm,在避免软组织张力过大的情况下尽量将短缩纠正在2cm之内.于术前及术后12个月进行Harri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分析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及功能改善率,比较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结果: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0.0%,疗效优良率85.7%.术后患者在SF-36量表各维度的评分上均高于术前,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Harris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Harris评分越高,生活质量也越好.结论:研究表明,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具有较好疗效,并能够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Ponseti方法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护理方法及效果,减少由马蹄内翻畸形足引起的残疾,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该科2007年~2010年68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期间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68例94足畸形患儿均获得满意的矫正,活动功能良好,未出现护理并发症.结论:对用Ponseti治疗的患儿进行科学的护理和良好的康复训练,方法简单,伤害低,有效减少和避免了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对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
  • 摘要:目的: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愈率,减少患者痛苦,减少住院天数,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将2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自体配对研究,在确诊当日,一周,二周分别在常规互利的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干预.根据SAS评分,解决其心理障碍,了解其对护理心理干预的满意度.结果:通过对2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心理干预,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信任度.降底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机率.结论:心理护理干预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战胜疾病.做出不可估量的效应.
  • 摘要:目的:评价启动《信息联动预警呼叫系统》(即《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部重大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编号:201002014)开展前后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救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2月间经该院急诊科抢救的严重创伤病例120例.根据启动《信息联动预警呼叫系统》时间前后分为项目开展前(对照组)和项目开展后(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来急诊到进人手术室的时间、住院时间、治愈率及致残率。结果:启动《信息联动预警呼叫系统》前后,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严重创伤、多发伤患者,启动信息联动预普呼叫急救系统,建立了院前与院内、院内急诊与各专业科室之间的联动机制,使院内专科救治团队能够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就位,为抢救患者燕得最佳救治时间,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
  • 摘要:目的:建立压疮风险评估表,减少骨科住院患者压疮的发生率.方法:调查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高危压疮人群、压疮风险评估表,根据评分数值建立患者压疮风险评估表,制定并落实住院患者压疮预防的护理安全治疗措施.结果:建立压疮风险评估表后,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人员对预防压疮的意识大大提高.结论:压疮风险评估表的实施能有效地降低住院患者压疮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翻身效果,降低压疮的发生率.方法:将该科自2010年4月~2013年4月625例确定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人院的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301例按照护理程序实施常规翻身;实验组对翻身间隔时间、体位、工具、效果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循证,观察两组压疮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压疮的发生率及个分期所占比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率的比较X2=3.821,P<0.05;分期的比较X2=23.436,P<0.001.结论:循证护理应用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翻身中,科学有效的正确翻身,减少压疮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病例探讨成人DDH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骨折的处理及其预后.方法:对2005年12月到2011年12月在DDH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骨折的1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Vancouver分型方法进行分类,其中A型6例,B型9例,C型2例,同时发生A、B型骨折的2例.对患者术后骨折部位疼痛、肢体长度、骨折愈合情况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6月(6-25月),术后8-20周骨折均愈合(平均13.8周),对位和对线良好,无假体松动、断裂或移位。1例患者术后患肢疼痛,1例同侧膝关节僵直。能关节Harris评分7291分,平均85.34分,优良率达到73%。负重行走时骨折部位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0-3分,平均1.3分。术前测量患侧肢体较对侧肢体短缩0.24.5cm;术后随访时短缩01.9cm,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DDH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发生股骨骨折给手术带来很大的挑战,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时间,但是只要根据患者的分型予以妥善处理,仍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术后效果,对假体的稳定性中期随访结果未造成影响。
  •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观察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模型,探讨骨组织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组分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1R)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在激素性ANFH发生中的作用.将2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0只,体重约3.5 kg,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30)肌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20mg/ks)制备激素性ANFH模型后,分别于注射激素后1、2及3周处死动物取双侧股骨头标本,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骨坏死情况,利用免疫蛋白印迹分析AT1R、ACE蛋白水平表达及实时定量PCR分析AT1R、ACE mRNA水平表达;并同时测定股骨头内ACE活性.结果表明糖皮质激素可以激活骨组织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骨代谢失衡与骨内微循环调节紊乱,从而在激素性ANFH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观察兔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模型,探讨骨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GIOP发生中的作用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对GIOP的治疗作用.将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n=10)、模型组(肌肉注射地塞米松,连续12周,n=10)、干预组(肌肉注射地塞米松+口服培垛普利,连续12周,n=10).利用western-blot分析观察骨内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1受体)和ACE的表达。并检测骨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浓度和ACE活性变化。利用骨密度(BMD)检查和显微-T检查来评价骨量以及骨强度变化。结果表明骨局部RAS在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下被激活,进而促进GIOP的发生。ACE抑制剂可以有效的治疗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强度和骨量的下降。
  • 摘要:目的:探讨酸敏感离子通道阻断剂阿米洛利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传统Allen's打击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4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miloride干预组、脊髓损伤组和假手术组,Amiloride干预组和脊髓损伤组各20只,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5只仅行单纯椎板切除术,分别于造模后12h,1d,2d,3d,7d,14d处死Amiloride干预组和脊髓损伤组大鼠各4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脊髓打击后神经元细胞表达ASIC1a的变化情况,Tunel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脊髓打击后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并对ASICla的表达同神经细胞凋亡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经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Amiloride干预组大鼠脊髓上ASICla的表达较脊髓损伤组减少(P<0.05),但较假手术组增多(P<0.05 );TIINEL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Amiloride干预组细胞凋亡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与ASICla有关,应用阿米洛利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所以阻断ASICla可以作为以后治疗脊髓损伤靶点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油枕、海绵垫在骨折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利用油枕、海绵垫,根据骨折不同的部位垫置.结果:垫置好骨折病人的体位,可缓解病人的痛苦,减轻患肢的肿胀,促进静脉回流,使患肢体位保持功能位,以利功能早日恢复.结论:正确垫置好骨折病人的体位,是护理骨折病人重要的一项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护理.方法:对32例跟骨骨折的患者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有效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加强患肢护理,营养支持及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有4例发生伤口皮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台,未发生切口裂开及感染.其余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患足功能,优(90-100分)20足,良(75-89分)14足,可(50-74分)3足,优良率91.9%.结论:加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护理,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骨科患者因酒精戒断出现酒精依赖性精神障碍的护理方法.方法:自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科收治的患者中,因酒精戒断出现酒精依赖性精神障碍患者21例,采用安全护理、心理护理、药物观察、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方法,系统护理,综合评价护理效果.结果:在所有患者中18例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并康复出院,通过系统护理及手术治疗患者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科学的护理对提高酒精依赖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