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
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

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洛阳
  • 出版时间: 2007-04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公关协作组;;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加血浆吸附(PA)救治重型肝炎疗效与价格的关系,旨在进一步了解ALSS在救治重型肝炎中的价值。方法将86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ALSS,对照组采用内科综合疗法,两组患者按中早晚三期各分为3组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有关实验室检查、好转率、平均住院日和平均费用。结果:治疗组早中期患者经ALSS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TBIL、ALB、PTA、NH。改善明显(P<0.05)、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费用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晚期患者中,治疗组在好转率和平均住院日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费用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ALSS在救治早中期重型肝炎效果较好,具有很好的效价关系,对该类病人应强调及时给予人工肝治疗,而对晚期重型肝炎患者效价关系不合理,对晚期重型肝炎应慎重选择ALSS这一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观察基泰(胸腺肽α1)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2例重型肝炎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给予基泰1.6mg,1次/2d,皮下注射,配合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30例仅用内科综合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生化指标,并观察临床症状和休征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肝功能的恢复程度和PTA的上升幅度均好于对照组,且临床症状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预后较好。结论:基泰治疗重型肝炎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重型肝炎开辟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抗菌素联合整肠生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疗效观察。方法:10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护肝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成3组:A组45例,抗菌素联合整肠生;B组32例,单用抗菌素:C组31例单用整肠生。对3组患者SBP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病死率进行以比分析。结果:A治疗组,较B、C对照组SBP(x2≥4.19,P<0.05)院天数显著缩短(t≥2.56,P<0.05),病死率显著降低(x2≥4.12,P<0.05);在3个治疗组中,A组较B、C组疗效变化更显著。结论:抗菌素或微生态制剂(整肠生)的使用均可有效地降低重型肝炎的SBP发生率及病死率,缩短住院天数;两者联合使用疗效更佳。
  • 摘要:目的:评价肝胆超声征象在重型肝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筛选病例后,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与凝血酶原活动度比较)。结果:肝胆超声征象对重型肝炎诊断的敏感性为99.12%,特异度为83.33%,符合率98.35%;阳性符合率98.26%:阴性符合率71.43%:正确诊断指数0.824。结论:肝胆超声征象对重肝的诊断和预后的判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 摘要:目的:评价床旁紧急血液灌流技术对毒鼠强中毒的疗效。方法:比较30例常规疗法及28例加用血液灌流治疗患者疗效。结果:血液灌流组和常规治疗组相比,患者意识障碍时间明显缩短(P<0.005);抽搐时间明显缩短(P<0.005)。结论:紧急床旁血液灌流治疗毒鼠强中毒可以明显改善意识障碍、控制抽搐发作、提高生存率、缩短住院时间;不失为一种有效安全的救治毒鼠强中毒的重要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重度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大于1000U/L)肝炎的发生、发展、转归经过,及与重型肝炎的关系,提出先兆重型肝炎的诊断概念。方法:全部病例来源于本科2006年住院患者,其中ALT1000-1500U/L共21例,1500-2000 U/L共9例,2000-2500U/L共6例,2500U/L以上4例,所有病例均予支持、保肝、抗炎及促肝细胞生长素等综合治疗,分析统计平均住院日及病情进展情况。结果:40例重度ALT升高病例中27例(67.5%)经过尚好,临床痊愈;13例(32.5%)进展为重型肝炎,产生腹水3例,死亡1例,平均住院41.4天。结论:ALT重度升高是肝弥漫性损害的一个早期有一定特征性指标,往往优于黄疸出现,本文观察研究发现40例约三分之一(32.5%)演变为重型肝炎,但早期并不适用目前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又不符合一般普通型肝炎的演变,此类重度ALT升高肝炎目前尚无明确诊断标准,拟用先兆重型肝炎诊断概念较妥,对此类先兆重型肝炎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防止重肝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日本IQ10机型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检测38例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各项肝功能、凝血指标。结果:38例112次经人工肝治疗后的各项肝功能、凝血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其中胆红素、ALT、AST、r-GT、LDH、TG、TP、G球蛋白有好转变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下降,经统计学处理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置换对重症肝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日本Plasauto IQ血浆分离机对5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123例次PE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介质、血氨、内毒素、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并与内科综合治疗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50例患者经人工肝PE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现为食欲增加、乏力改善、腹胀减轻、意识转清,尿量增多等: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血氨水平明显下降,白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显著(P<0.05)。PE治疗前后电介质、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数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PE组死亡率明显低于综合内科治疗组(54.0%VS 75.0%),差异有显著性(X2=5.5,P<0.05)。结论: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凝血功能障碍和生化指标,增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明显降低病死率。治疗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提示PE安全性较好,适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摘要:目的:介绍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股静脉留置管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右大腿外旋外展,在腹股沟下方1从2cm处触及股动脉搏动,其内侧0.5cm-1cm处即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后,在局麻下进行穿刺,以30~45度进针,进入2~4cm时可见到暗红色回血,用备用盐水的注射器反复回抽及推注2-3次,并观察血液颜色和压力。静脉血颜色暗红,压力低。当确定穿刺针在静脉内,沿针头送入引导钢丝,拔出套管针,沿导丝扩张后将导管插入股静脉,至导管硅胶段,抽出导丝,将导管缝于皮肤上,连接体外血管通路,即可进行治疗。结果:89例次股静脉置管患者中,留置时间3~90d,平均时间14.6d。置管伤口少量渗血和渗液20例,误穿股动脉引起血肿8例,留置管管腔阻塞3例,导管脱出3cm以内2例,导管完全拉出1例,拔管后局部出现大片淤斑4例。结论:经皮股静脉留置管因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是较为理想的血管通路,血流量可达200m1/min。只要在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加强观察和护理,可明显减少局部感染、渗血、皮下血肿的发生。
  • 摘要: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PE)是目前较为成熟的肝脏替代方法,有学者认为它既具有非生物型人工肝的功能,又具有生物型人工肝的部分功能,可以将其单独归为中间型人工肝。文章对38例慢性重型肝病患者在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护理,体会到高质量的护理工作可以减少和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人工肝替代疗法的安全性。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对重症肝炎的治疗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日本PlasautoIQ10型血浆交换机对38例重症肝炎患者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检测38例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胆红素,感染及预后。结果:38例112次经人工肝治疗后的胆红素有下降,感染有上升趋势,经统计学处理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预后,治疗率47.37%。结论:人工肝支持疗法对重症肝炎疾病的治疗效果较满意。
  •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几年肝衰竭临床研究的文献,就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在肝衰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了综述。介绍了MARS的技术原理以及MARS人工肝在肝功能衰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情况。
  • 摘要:目的:分析一次性大量放腹水治疗肝硬化大量腹水的疗效。方法:选择156例住院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85例采用一次性大量放腹水治疗,对照组71例采用利尿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腹胀、气短等症状改善情况,及食欲、尿量等变化情况,同进观察放腹水前后血清电解质、白蛋白和外周血白细胞变化。结果:治疗组放腹水后即刻感气短、腹胀消失或减轻,尿量渐增加、食欲改善,疗程缩短;对照组多数在卜2周后气短、腹胀渐减轻;放腹水治疗前后血清电解质、白蛋白及血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一次性大量放腹水治疗安全、可行,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为治疗顽固性大量腹水的有效手段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基泰(胸腺肽α1)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33例重型肝炎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18例加用基泰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功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继发感染、死亡率和肝功复常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下降明显,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明显,肝功复常时间缩短,感染发生和死亡率均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基泰能显著减轻肝细胞损伤,促进肝功能恢复,降低死亡和感染率,缩短病程。
  • 摘要:本文对急性肝衰竭治疗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其药物治疗、细胞因子治疗、人工肝治疗、肝移植和肝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指出急性肝衰竭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而研究其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其治疗方法更趋完善,从而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 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病例中重型肝炎肝衰竭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与其肝脏干细胞活化状态的关系。方法:收集肝移植病例中重型肝炎肝衰竭33例,以供肝组织作为正常对照,分析肝衰竭病例肝脏病理组织学、病毒抗原表达、有无人工肝治疗史以及c-kit阳性肝脏干细胞活化数量。结果:33例中男性25例,女性8例,年龄分布为21-64岁。符合急性肝衰竭6例,其中2例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3例为药物中毒所致,1例为急性妊娠脂肪肝。亚急性肝衰竭5例,均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慢性急性发作型肝衰竭22例,均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肝移植手术前有人工肝治疗史13例,未接受人工肝治疗者20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正常供肝内无或偶见c-kit阳性细胞;急性肝衰竭组c-kit阳性细胞为3.5±2.66(0-8个/mm2);亚急性肝衰竭组c-kit阳性细胞数为11.47±8.85(3-30个/mm2);慢性急性发作型重型肝炎组c-kit阳性细胞数为15.5±10.95(5-45个/mm2),各组之间c-kit阳性细胞数有显著性差异。有无人工肝治疗史对c-kit阳性细胞计数无明显影响。结论:急性肝衰竭时肝细胞大片坏死但内源性干细胞活化不足是预后差的原因之一。随着病程迁延至亚急性肝衰竭或慢性,肝脏干细胞活化水平逐渐升高,提示积极治疗急性肝衰竭,设法使其渡过急性期,可以不同程度调动肝脏自身再生重建机制。
  •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状况,对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肝病的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种慢性肝病的微生态疗法,针对临床应用的微生物制剂作了介绍。
  • 摘要:目的:为重型肝炎患者行血浆置换探索一种能有效保持血管通路,从而保证血浆置换顺利进行的方法。方法:将拟行血浆置换的223例次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20例次采用建立动一静脉通路,对照组103例次采用建立静一静脉通路。观察血浆置换中两组患者引血流量、进端压力变化。结果:研究组引血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其进端压力的稳定情况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建立的动-静脉通路更有利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的顺利进行。
  • 摘要:目的:通过实验研究灵芪蠲肝液对大鼠肝急性损伤和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模型组灵芪蠲肝液三个剂量组、肝苏颗粒阳性对照组。肝急性损伤药物组:开始给药5天后,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300mg.Kg-1,复制急性肝损伤,造膜36小时后;将大鼠用乙醚麻醉,心脏取血,测定肝功能、测血浆内毒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取肝制备10%肝匀浆,测定其中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取肝组织做病理检查。肝纤维化模型用40%的四氯化碳油液3m1.Kg-1皮下注射,每周两次,连续10周。实验开始时,正常对照组除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皮下注射40%的四氯化碳油液3ml.Kg-1,4周后各用药组开始给药。造摸10周后麻醉大鼠,心脏取血,测定肝功能、血清一氧化氮(N0)、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取肝制备10%肝匀浆,测定其中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羟脯氨酸(HYP)水平,并取肝组织做病理检查。结果:大鼠急性肝损伤时,ALT、AST活性,TBil、血清NO、血浆ET,肝匀浆MDA均升高,肝匀浆SOD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灵芪蠲肝液能使血清ALT、AST、TBil降低,减少NO,血浆ET水平降低;肝匀浆MDA降低,肝匀浆SOD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检查发现灵芪蠲肝液能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减少炎细胞侵润。大鼠肝纤维化损伤时,ALT、AST活性及血清NO、HA、LN、PCⅢ、CⅥ、MDA、含量,肝匀浆MDA、HYP明显增加。而ALB、SOD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灵芪蠲肝液可降低ALT、AST活性及血清NO、HA、LN、PCⅢ、CIV、MDA含量及肝匀浆MDA、HYP水平。而提高ALB、SOD含量,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病理检查发现灵芪蠲肝液能减轻肝脂肪变性,减少纤维组织的增生。结论:灵芪蠲肝液对大鼠肝急性损伤和肝纤维化具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急慢性肝功能衰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急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采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方法,MARS治疗前后分别采集血样标本,测定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氨和血气分析,所有数据以x±s表示,均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1例患者共接受MARS人工肝治疗29次,无一例出现严重副反应,治疗后患者白觉症状如乏力、腹胀症状减轻,食欲增加,精神好转,肝、肾功能指标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细胞分析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肝脏酶学指标改善不明显,电解质、酸碱失衡可明显改善。结论:临床应用和研究充分证实了MARS能有效替代肝脏解毒功能,清除肝衰竭时累积的多种毒素,为肝细胞的再生和恢复创造条件。此外,还可纠正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稳定内环境,改善患者肝、肾及脑等多脏器功能损伤,有可能使患者完全恢复、度过危险期、准备和过渡到肝移植或避免再次肝移植。
  •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应用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对8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肝性脑病患者,2例直接穿刺动静脉,5例使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1例应用动静脉内瘘。首先血液灌流器联合血液透析器治疗2-3小时,灌流器吸附能力达饱和后取下灌流器,再继续透析1-2小时,总的治疗时间为4-5小时。治疗间隔时间为3-7天不等,治疗次数为2-5次不等。结果:8例患者中,1例治疗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7例经1-3次血液透析加灌流于12-50小时后神志恢复正常。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稳定。结论:对于肾衰竭合并肝性脑病的患者,早期(本文均在24小时以内)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效果确切。
  • 摘要:本文回顾分析了一例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抢救重症肝炎伴Ⅳ期肝性脑病患者的病例,指出对于急性肝衰竭或慢肝急变伴N期肝性脑病的患者,亦不应放弃抢救,经积极人工肝支持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患者仍可能预后良好,并有可能避免肝移植。
  • 摘要:目的:探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在治疗急慢性肝功能衰竭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对11例肝功能衰竭患者,29例次实行MARS人工肝治疗运行方法,MARS治疗前后分别采集血样标本,测定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氨和血气分析,所有数据以x±s表示,均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结果:11例患者共接受MARS人工肝治疗29次,无一例出现严重副反应,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如乏力、腹胀症状减轻,食欲增加,精神好转,肝、肾功能指标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细胞分析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肝脏酶学指标改善不明显,电解质、酸碱失衡可明显改善。MARS人工肝治疗后血中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尿素氮、肌配、血氨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相对于既往常规方法和常规透析的疗效,MARS的效果有很大提高。但由于目前总的治疗例数尚少,对MARS的疗效需进一步观察总结。
  • 摘要:目的:研究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人工肝治疗重型乙肝肝衰竭10例临床应用。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MARS人工肝治疗,辅以20%人体白蛋白支持疗法。治疗前患者于股静脉置入单针双腔管建立血液循环通路。治疗时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调整肝素用量,对患者进行持续性床边心电图、血压、氧饱和度及体温监测。MARS治疗前后,检测肝肾功能、血象、电解质、血氨、血凝等并进行分析对比,并观察MARS治疗中、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变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如乏力、腹胀症状减轻,食欲增加,精神好转,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不同程度改善,电解质失衡可明显改善,血氨明显下降,血凝、血细胞分析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10例经MARS人工肝治疗后死亡3例,存活率为70% (16/26),其中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死亡,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晚期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成功地过渡到肝移植并成活;在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发冷、恶心、呕吐,过敏反应,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无其它特殊并发症。结论:由于目前总的治疗例数尚少,对MARS的疗效需进一步观察总结。
  •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对单纯性血液透析不能控制的尿毒症性顽固性心衰的疗效。方法:选择长期血液透析连续3次以上达到干体重后心衰症状体征始终不能缓解且心功能Ⅲ一Ⅳ级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的方法。连续治疗3次。对照组除不用血液灌流器外,其他条件与治疗组相同。结果:两组相比在临床疗效、心功能各项指标及血中中分子物质(Middle molecular substances,MMS)含量方面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疗效段MMS含量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能有效治疗单纯性血液透析不能控制的尿毒症性顽固性心衰。②尿毒症性顽固性心衰患者血中bIMS含量与心衰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能有效降低尿毒症患者血中biMS浓度。
  • 摘要: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血透患者微炎症状态和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临床疗效。方法:高通量血液透析组使用日本东丽TS-1.3U型聚飒膜透析器,每周透析2~3次,4.5~5h/次。对照组用普通肝素抗凝,规律透析6个月。所有患者均给予钙尔奇D、叶酸、铁剂,EPO纠正贫血,合并高血压给予降压药控制血压,高血糖患者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CRP, Hb, Alb, Tch, TG, Bun, C: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1<0.05,p2>0.05;与治疗前比较,p1>0.05,p2<0.05;高通量透析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维持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使用高通量透析对改善微炎症状态,营养不良,纠正贫血,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进一步提高透析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义。对于没有条件开展血液滤过的单位,高通量透析尤为必要。
  •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癌(HCC)发病规律。方法:将稷山县人民医院近十年住院的82例HBV相关性HCC的临床资料,分别从HBV-M、HBVDNA定量、肝功能、肝炎及肝硬化病史等方面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一、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者占HCC的41.27%(26/63),抗-HBe阳性者占HCC的65.08%(41/63),提示HBV前C区变异,导致HBV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不断复制,可能导致肝肿瘤发生。二、HBV相关的HCC中,90%(9/10)的患者HBV DNA定量正常或处于低复制状态,这与HBV DNA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有关,也与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和了血液中的病毒颗粒,可导致HBV DNA含量下降。三、73.17%(60/82)的肝癌患者无肝炎或肝硬化病史,31.71%(26/82)的肝癌患者入院时肝功能正常,提示HBV相关性HCC发病隐匿。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要定期检查身体,以便极早防治。
  • 摘要:目的:探讨隔日输液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疗效。方法:对该“肝硬化腹水”病例,1.给予白蛋白、冰冻血浆、还原型谷胧甘肤、甘利欣、丹参,精氨酸、头抱曲松钠、速尿,拉米夫定等治疗10天;2.隔日保肝、对症、支持(冰冻血浆、白蛋白交替)等输液治疗20天,结果:1.10天后,患者肝性脑病及腹水感染症状较前缓解,但腹胀和下肢水肿现象无明显改善,复查肝功能,B超亦无明显好转。2.患者腹胀明显减轻,B超提示少量腹水。然后继续治疗2周后,患者腹水及双下肢水肿均消失,化验肝功能明显好转。结论:(1)隔日输液治疗可控制患者液体总入量,减少回心血流量,降低门脉压;(2)部分药物需要在肝脏中代谢,隔日给药可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肝细胞恢复;(3)隔日输液治疗还可减少患者的费用支出和护士的工作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参考。
  • 摘要:肝硬化是指由各种原因长期或反复损害肝脏,导致广泛的肝实质损害,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的一种慢性疾患,病程迁延且具有反复性。绝大多数的肝硬化患者,在病情稳定没有严重并发症时大都留在家中治疗。这些患者在家中,将面临着并发症的预防及加重后的治疗保健等许多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疾病知识,进行自我护理,而健康宣教的质量又是肝硬化患者获得知识的关键,从而使他们获得一定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对264例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接受健康宣教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一定的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医院自2003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的25例重症肝炎病例,对其病情进行了临床观察,探讨了临床护理措施及其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 摘要:本文回顾分析了从2005-2006年间,共治疗的重型肝炎16例,通过对这些病例的治疗观察,探讨了了早期诊断,综合支持治疗,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总结对重型肝炎患者的综合护理经验。方法:对86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综合护理:包括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消化道症状和黄疸的进退、各种并发症等的临床观察和预防,采取严格合理的休息和饮食、临床和心理护理等。结果:临床治愈8例(9%),好转12例(14%)。自动出院40例(54.7%)、死亡26例(30%),总有效率70%。结论:对重型肝炎患者采取全面、细致、优质的综合护理,是减轻病人痛苦、预防并发症,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 摘要:目的:评价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检测对于判断慢性重症肝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干化学测定胆碱酯酶活性,按入院时患者病程早、中、晚期的不同分为病程早期组(A组)7例、病程中期组(B组)4例、病程晚期组(C组)3例。结果:检测了14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血清胆碱酯酶活力平均水平(u/L)由高到低依次为A(2 615±1 015)>B(1 756±766)>C(1 075±434);比较观察各组别内存活者与死亡者血清胆碱酯酶活力,表明病程早期和中期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病程分期越晚,血清胆碱酯酶活力越低;死亡患者较存活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更低;血清胆碱酯酶活力对于慢性重症肝炎早期和中期患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乳果糖及新鲜血浆治疗重症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治疗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基础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HGF)、乳果糖及新鲜血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40%。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乳果糖及新鲜血浆治疗重症肝炎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
  • 摘要: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月至2006年5月,住院的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原因,并根据血钠值分为轻度(135mmol/L-125mmol/L)26例,中度(125mmol/L-110mmol/L)24例,中度≤110mmol/L10例,探讨其转归。结果:60例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低钠血症患者,轻度、中度、重度,经积极治疗,轻度纠正率为100%,中度72.22%,重度20%。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低钠血症与患者预后有关,血钠越低其病死率越高。轻度易纠正,重度不易纠正。
  • 摘要:目的:探索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采取随机分组,两组对照。抽取空腹血化验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及乙肝病毒复制指标,用卡方检验。结果:治疗组ALT、TBIL复常率及HBV—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是抑制病毒复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把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全过程。通过干预肝硬化患者的心理和行为,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从而达到改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病痛。方法:对肝硬化患者的心理进行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指导,加强个性化护理。结果:通过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沟通的方法,干预肝硬化患者的不良心态和行为,促进了疾病康复。结论:重视肝硬化患者的心理护理,了解和掌握病人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护理,尤其加强个性化护理,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有力保障。
  • 摘要:文章针对不对学者对于脾脏器官的认识与功能分析,介绍了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脾脏及免疫系统发挥的作用,进而探讨了门脉高压症巨脾切除的价值。
  • 摘要:苦参碱是天然药物苦豆子提取物中的一种成分,本文研究了苦参碱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对肝纤维化指标(HA、LN、PⅣ)合成的影响,对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并对苦参碱抗肝纤维化的机制进行探讨。
  • 摘要:探讨:慢性重症肝炎相关化验指标与预后的关系,重度低钠血症,低血糖,凝血酶原活动度异常(PTA),血清总胆红素改变,甲胎蛋白(AFP)25低的病死率显著高于轻度改变者。相关化验指标改变和严重程度与预后呈正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甘露糖结合蛋白(MBP)基因突变与慢性及重型乙型肝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基因扩增和DNA测序方法检测了35例健康人和32例慢性乙肝及62例重型乙肝患者MBP基因第一外显子的DNA序列,然后与GeneBank中参照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组人群中MBP基因仅存在密码子54突变,而无密码子52、57的突变。健康人、慢性乙肝和重型乙肝组密码子54突变率分别为14.3%(5/35)、15.6%(5/32)和35.5%(22/62),前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重型乙肝组密码子54突变率则显著高于前两组(均P<0.05)。结论:该地区乙肝人群MBP基因仅存在密码子54突变,突变与乙肝慢性化无明显关系,而与重型肝炎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故监测MBP基因突变可作为重型肝炎判断预后的一个可行性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PBMC)表面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4,TLR4)、TLR2表达与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的关系,观察抗生素治疗对TLR4与TLR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三色荧光染色法,荧光素标记的抗TLR2/抗TLR4/抗CD14单克隆抗体对血液细胞表面分子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肝硬化腹水组(n=30 TLR247.65±0.75、TLR4 22.28±0.80)与正常对照组(n=15 TLR2 24.40±2.77;TTLR4,14.45±3.2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腹水患者治疗前(n=20,TLR2 47.79±0.76;TLR4 28.58±0.79)后(n=20,TLR2,17.22±2.48;TLR4,12.37±0.3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腹水患者与肝硬化无腹水患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无腹水患者组(n=12,TLR2,25.37±1.62;TLR4,14.81±0.2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较正常人TLR4与TLR2的表达显著上调,抗生素治疗后显著下调。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细菌感染包括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对有抗生素使用指征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及时使用抗生素可以得到肯定的疗效。
  • 摘要:血浆置换是将患者的血液在体外分离成血浆和血细胞成分,弃去血浆,再把细胞成分和与弃去血浆等量的置换液一起回输体内,借以去除病理性物质(如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高精度物质和与蛋白结合的毒物等),来达到一般疗法无效的多种疾病的一种新的血液净化疗法。本文对医院自2001年10月开展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重型肝炎192例,653人次患者的临床转归进行分析评价。通过研究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采用相应处理措施后的效果,为各类危重病患者安全有效地实施血浆置换提供指导。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解放军302医院215例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急重患者发生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及脑水肿,而病死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脑疝、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亚急重患者发生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腹水、电解质紊乱及肝性脑病,而病死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脑疝、肝。肾综合征及脑水肿。结论:积极防治并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病死率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治疗术的护理隐患及对策。方法:对应用ALSS治疗前、中、后的重症肝炎患者进行密切观察,评估分析ALSS治疗术中常见不良反应及护理隐患。结果:出现过敏反应;心率、面色、肢端温度的变化:低血压;休克;穿刺部位渗血、皮下出血或血肿;血流量不足;管路不通畅;血浆分离器、透析器或滤过器内凝血、破膜;患者心理障碍等等。结论:操作者认真负责,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熟悉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频率,才能做到在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各种护理隐患的先兆,有效地预防和处理,提高人工肝支持治疗术的安全性,使其成为提高重型肝炎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手段。
  • 摘要:目的:解决纤维蛋白絮状物堵塞腹水回输管路的问题。方法:将回输端滴壶垂直竖立倒置,使腹水流入孔道、带开关夹的压力感应器连接管和预留管置于滴壶的底端,腹水流出孔道及过滤网置于滴壶的顶端。将预留管与50m1抽液器引流袋(抽液器包内配备)相连。患者取平卧位,应用一次性使用抽液器(穿刺包)行常规腹腔穿刺,有腹水流出后,将两穿刺针分别与脚S通用管路引出端、回输端相连。根据患者情况设置泵速为:100ml~200ml/min,治疗时间为1.5h~3h,可超滤出液体量1000ml~6000ml。结果:絮状物清除过程仅用10~20秒钟,可重复操作,不会对治疗过程产生任何影响。清除絮状物后的腹水清澈,经过滴壶上端的过滤网和腹水流出孔道回输至患者腹腔内。结论:此改进操作方法可有效的清除回输端滴壶内积聚的絮状物,保证管路的通畅,达到腹水浓缩预排超滤液体量,使患者顺利完成治疗过程。
  •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特点,探讨化验指标和治疗方法不同对预后影响。方法:依照预后将急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死亡组,设立同期入院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30名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之间病毒学、生化指标的差异,比较好转组和死亡组之间血液净化和激素治疗方法的差异性。结果:急性乙型重型肝炎HBV-DNA阳性率升高,且死亡患者DNA阳性率最高,而HBsAg阳性率下降,PT指标在死亡组明显升高,而AFP水平下降,激素治疗患者病死率下降。结论:乙肝病毒s抗原消失和机体对c抗原的免疫反应可能是造成急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原因,PT和AFP可以判断患者预后,激素治疗此类患者有效。
  • 摘要:目的:研究口服鲜地黄汁联合人工肝支持系统对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给予重型肝炎综合治疗及人工肝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鲜地黄汁,每日60ml分服;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观察患者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内毒素、细胞因子(TNF、IL-1β)变化。结果:治疗前慢性重型肝炎口干发生率高达81.40%,腹胀发生率为67.44%,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为100%。经治疗两组症状均有所好转,胆红素、内毒素、细胞因子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回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胆红素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回升、内毒素下降及细胞因子下降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鲜地黄可促进排便,有效降低血清内毒素及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促进胆红素下降,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减少严重出血的危险,并可改善口干舌燥等症状。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临床及化验室指标,并建立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13例慢性重型肝炎,记录确诊24小时内临床及化验室检查结果,并记录3个月时患者死亡或存活。结果:本组患者病死率47.42%,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年龄、肝硬化基础、感染、肝性脑病程度、Tbil、CHO、CHE、BUN、Cr、Na、WBC、AFP、INR、PT均存在明显差异。而ALT、AST、ALB、HGB无明显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Logit(P)=1.573×Age+1.338×HE-1.608×CH0+0.011×Cr-0.109×Na+1.298×INR+11.057,与MELD评分相比,该模型预后判断价值更大。结论:单因素分析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存在偏差,应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经过回归分析所构建的模型对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老年重型戊型肝炎的护理体会。方法:使用百特BM25和JMS-M04或HF400人工肝治疗机器,PzS血浆分离器及百特HF1200血滤器,采用单针双腔或单针三腔针进行股静脉穿刺留置,建立体外循环通路,在肝素抗凝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4小时-24小时。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减轻,乏力、腹胀改善、肝性脑病改善明显,胆红素明显下降,15例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进行人工肝治疗、保护肾功能和促进肾功能的恢复的治疗和护理显得特别重要。
  • 摘要:目的:研究各型肝衰竭患者感染发生率及感染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依照我国肝衰竭指南回顾我院近3年来肝衰竭患者合并感染情况,并依患者预后不同比较好转和死亡或肝移植组的感染部位、感染类型、感染比例是否不同,结果:各型肝衰竭患者发生感染率为89.3%,培养阳性标本中革兰氏阴性菌比例为92.59%,好转患者感染率为72.60%,低于死亡患者感染率(98.63%)。结论:肝衰竭患者感染率在近年来还在上升,主要感染病原来自肠杆菌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发生感染和重叠多部位感染会导致肝衰竭患者病死率增加。
  • 摘要:舒适护理模式,又被称为“萧式双C护理模式”,它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增进患者的舒适度是护理学方面的主要课题,也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具体表现。股静脉置管术可用于重症肝炎患者的人工肝支持治疗,置管术后由于患者肢体制动,使其产生舒适度的改变。文章把舒适理论运用到护理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了患者的舒适程度,包括:营造安全舒适环境、生理舒适护理、心理舒适护理以及社会舒适护理。
  • 摘要:目的:研究肝肾综合征透析期间患者的营养状况及予以合理的饮食指导,尽早发现营养不良,及时予以纠正,提高肝。肾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择肝肾综合征透析患者30例,平均透析时间32.45±25.67月,每周透析2-3次,每次3-4小时,采用聚枫膜透析器在sambroak95型血透机进行碳酸氢盐透析,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及饮食护理指导。结果:通过对30例病人进行为期6个月的营养指导,患者的皮下脂肪层明显增厚,精神及体力亦较前有明显好转,干体重、白蛋白等明显增加。结论:做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护理指导,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透析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减少患者透析并发症、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
  • 摘要: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天津塘沽传染病医院76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PE、对照组予内科综合治疗,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变化、乙肝病毒-DNA(HBV-DNA)滴度的改变,2周后的死亡率。结果:PE联合基础治疗,其中毒症状及生化指标均明显改善,降低HBV-DNA载量,提高存活率,降低病死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PE联合内科基础治疗既可以改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状态,减轻异常的免疫反应,维持内环境稳定,又可以快速降低患者的血清病毒载量,是一种值得更深入研究的新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31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总死亡率为41094%,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可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人工肝血浆置换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184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相似的内科支持对症治疗,104例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共170例次。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总有效率为61.53%。结论: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疗效肯定,掌握治疗时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手段。
  •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富裕地区最常见的肝病,近来文献报道美国成人发病率高达30%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发生的心血管疾病是影响其预后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主要介绍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心血管疾病独立相关,并可能与心血管事件总死亡率增加有关。探讨了疾病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血管内皮功能、心肌胰岛素、氧应激与亚临床炎症、脂联素以及血脂异常。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与血液透析串联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溶血尿毒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用股静脉双腔导管为血管通道,采用膜分离法血浆置换,使用0. 5m2血浆分离器做一次分离,将血浆分离器置于血液透析器前并与透析器串联,用等量冰冻新鲜血浆(FFP)为置换液,在血浆分离器与透析器之间的连接管侧枝输入,每次置换量按每公斤体重40~60ml计算。置换速度为每公斤体重lOml/hr,首先每天一次,连续三次后改为隔日一次,五次为一疗程,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血小板计数,如果病情有反复迹象则行第二疗程PE+HD,不用抗组织胺药物。串联血液透析时,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液钙离子浓度2.lmmol/L。此外,在必要时进行单独血液透析治疗。每月复查一次,了解临床表现,查血常规、尿常规及肾功能。结果:4患者共进行PE+HD治疗18人次,其中仅有2人次(11%)治疗过程中发生荨麻疹,其它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发生构橼酸中毒、其它血清反应、低血压及低钙表现等其他不良反应,经药物治疗(未做血浆置换治疗)均无好转。结论:TTP及HUS患者应尽早接受血浆置换,PE+HD在同样有效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肝细胞与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细胞)混合共微囊化对肝细胞生物学活性的支持作用。方法:利用微囊发生器制备含肝细胞/sertoli细胞/混合细胞的微囊,依微囊内包裹细胞种类不同,分为微囊化肝细胞组、肝细胞sertoli细胞分别微囊后共同培养组和肝细胞sertoli细胞混合共微囊组。通过观察囊内细胞形态和体外培养测定培养液中白蛋白和尿素的分泌,判断各组囊内肝细胞活性和功能的维持。结果:与微囊化肝细胞组相比,肝细胞sertoli细胞分别微囊后共同培养组与肝细胞sertoli细胞混合共微囊组肝细胞的存活时间延长,培养液上清中白蛋白分泌和尿素合成量明显增加(P<0.001)。相对于肝细胞sertoli细胞混合共微囊组,肝细胞sertoli细胞分别微囊后共同培养组在培养中后期白蛋白、尿素含量下降趋势明显。结论:肝细胞与sertoli细胞混合共微囊化能明显改善囊内肝细胞的存活寿命、形态和功能的维持。
  • 摘要:目的:评价Lipo-PGE1治疗对肝衰竭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收集Lipo-PGE1治疗肝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筛选、评价文献并提取数据,计算Lipo-PGE1治疗和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治疗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发生死亡结局的优势比,并对结果作敏感性分析和偏倚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提示Lipo-PGE1组死亡优势比对照组低22%,其OR=0.37,95%CI(0.27~0.50)。亚组分析结果提示对早、中期肝衰竭的病死率有统计学意义,而对晚期肝衰竭病死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结果通过敏感性分析未见结果逆转,偏倚分析提示结果的偏倚较小。结论:Lipo-PGE。能降低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尤其是对早、中期肝衰竭。在临床实践中,为延长肝衰竭患者的生存期,常规剂量长疗程治疗为最佳选择。
  • 摘要:人工肝(MEARS)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具有透析、滤过及吸附功能的白蛋白吸附透析技术。本文回顾分析了医院于2000年12月购买德国Teraklin公司MARS人工肝-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重型肝炎52例患者病例,介绍了人工肝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后的护理措施,最终52例重型肝炎患者应用人工肝治疗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中好转出院37例,肝移植者5例,总存活率为77.8%。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PCT水平的影响,探讨PCT水平改变对重症肝炎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测定46例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PCT水平。结果:重肝患者治疗前与对照组血清PCT水平比较明显增高(P<0.05),人工肝治疗后血清PcT水平明显下降(P<0.05),好转患者其PCT水平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结果提示人工肝治疗能降低重症肝炎患者PCT的水平,检测PCT也可以作为观察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评价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次接受MARS治疗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行MARS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指标、外周血象和电解质的变化,统计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单次MARS治疗8 h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胆红素、总胆汁酸水平(P均<0.05),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谷草转氨酶、外周血象无明显变化(P均>0.05);凝血指标、肾功能和电解质指标亦无明显变化(P均>0.05)。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平稳,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32位患者随访1个月,18例(56.3%,18/32)患者仍然存活,14例(43.7%,14/32)患者死亡。结论:MARS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可作为辅助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治疗(ALSS)——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PA+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时机、可行性。方法:对81例慢性重型肝炎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均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PE+PA治疗,对照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PE治疗,并及时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有关实验室检查,随访观察3个月。结果:两组经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胆碱酯酶(Eh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NH3)、内毒素(12S)、肿瘤坏死因子(TNF-a)、可溶性CDl4(sCDl4)改善明显(P<0.01或者P
  • 摘要:目的:探讨浓缩腹水回输光量子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平均每次抽腹水4325±1372ml,平均腹水浓缩8.25±2.93倍,治疗组平均每次抽腹水量4682±1513ml,腹水浓缩8.29±3.01倍,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对照组治疗前有26例腹水HBsAg阳性,23例HBeAg阳性,治疗前后无变化,治疗组治疗前有25例HBsAg阳性,23例HBeAg阳性,治疗后有12例HBsAg阳性,8例HBeAg阳性,两组相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1。对照组治疗前有16例细菌培养阳性,治疗后有19例细菌培养阳性:大量腹水者3例。中等量腹水7例;大量腹水者10例,治疗组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66.67%,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腹水浓缩超滤技术可迅速缓解腹水压迫,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提升有效血循环量,增加肾血流量,尿量增多,腹水得到控制,腹水超滤浓缩与光量子结合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杀灭腹水中的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避免致病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造成感染,并能激发腹水中的蛋白质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的活性,增强其生物利用度,并能调整机体的免疫状态,改善机体各脏器血液循环,促进患者病情好转,达到控制腹水的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灌流治疗肝性脊髓病临床疗效。方法:(1)治疗原发病。给予支链氨基酸等治疗(2)消除产生高血氨等的诱发因素。(3)限制蛋白质摄入量。(4)应用谷氨酸、精氨酸、Y一氨基丁酸、丝氨酸等中和血氨。(5)使用左旋多巴治疗消除假介质的干扰等。在此基础上均给予血浆置换并联合血浆灌流,血液灌流前对整套管路预冲。结果: 2例病人给予原发病治疗、清洁肠道’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应用谷氨酸、精氨酸、γ-氨基丁酸、丝氨酸等中和血氨,使用左旋多巴治疗消除假介质的干扰等传统的治疗,病人的精神状态‘食欲’体力包括肝功能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不太明显;加用血浆置换并联合血浆灌流后,病人的精神状态,食欲’体力好转明显;一例病人治疗后第二天下肢肌力明显增强,原来不能站立,治疗后第二天可以在他人的搀扶下或双手扶墙行走一段距离;另一例病人在进行了两次血浆置换联合灌流吸附治疗后,精神状态’食欲’体力较单纯的药物治疗有了明显的好转。结论:肝性脊髓病是肝病患者发生的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后索与侧索联合病变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血液灌流是血液净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比较置换前后临床症状、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的变化和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血浆置换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早、中期生存率明显改善,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浆置换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早中期患者疗效较好。
  • 摘要:目的:观察床旁连续性血液滤过加灌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床旁连续性血液滤过加灌流技术。结果:本组13例除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外,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应用床旁连续性血液滤过加灌流辅助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能有效地降低并发症,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探索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和对凝血功能、电解质的影响。方法:对36例慢性重型肝炎进行血浆置换及血浆吸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血糖、电解质的变化,比较慢性重型肝炎不同病期ALSS治疗效果。结果:ALSS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好转,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血糖明显升高,血钠、血钾、血氯、血钙降低(p<0.01)。36例总存活率为44.44%,对照组为20.58%(x2=4.30,P<0.05)。早、中期和晚期存活率分别为53.85%和10%(x2=5.7,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安全可靠,应在早、中期及早治疗,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应预防电解质紊乱。
  • 摘要:目的:分析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相似内科基础治疗,治疗前根据病人血凝情况给予不同剂量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常规应用地塞米松5mg iV或非那根25mg im防止血浆过敏,治疗中血浆分离速度22-28m1/分,密切观察跨膜压和静脉压变化,调整肝素用量及治疗参数,连接心电监护,防治各种并发症。治疗时间90-150分钟。每次血浆置换量2000-2200m1,每例患者1-9次,共计195人次,平均2.3次,治疗间歇3-5天。结果:84例病人接受血浆置换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症状改善一般在术后6-12小时开始,部分病人术后稍作休息后即刻有轻松感。症状改善持续时间多为1-4天,以后开始反复。持续好转超过治疗间歇时间者绝大多数预后良好。所有84例患者在195人次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血浆置换是根据血液净化学的原理,清除血液中自身抗体、异种抗体、可溶性免疫物质、肿瘤坏死因子和内毒素,同时补充血浆白蛋白、凝血因子、调理素、促肝细胞生长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与功能恢复。有研究表明,血浆置换能改善肝功能,降低血内毒素,降低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的护理措施。方法应用:通过对28例重型肝炎患者40次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护理观察,总结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型肝炎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的护理经验和措施。结果:血浆置换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但需要专业的护理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结论: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和患者的心理准备、术前准备、管路准备,术中监测、观察、处理和记录,术后插管局部护理是顺利治疗成功的关键。
  • 摘要:目的:观察杭州大力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DSG-I型(生物信息)电脑肝病治疗仪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化患者129例,分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以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DSG-I型(生物信息)电脑肝病治疗仪照射肝区,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T细胞亚群、IL-2、IL-6、IL-8变化。结果:经治后治疗组患者ALT、TBil明显降低,A和A/G升高,肝纤维化指标显著降低,治疗前增高的IL-2、IL-6、IL-8,随病情恢复而下降,治疗后T4/T8比值升高,同时失眠、肝区不适症状明显好转。结论:DSG-I型(生物信息)电脑肝病治疗仪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化疗效明显,能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且能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肝病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救治百草枯中毒的体会。方法:将41例百草枯中毒患者分为: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中毒时间短者,用白陶土再次洗胃,然后主要应用大剂量激素(地塞米松10mg或甲强龙80mg,每8h1次静脉注射)、维生素C、还原型谷肤昔肤、环磷酞胺等药物治疗。氧分压<40 mm Hg或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ARDS)时才用>21%浓度氧吸入或呼吸末正压给氧。治疗组加用HP治疗,应用HA330丽珠树脂型碳肾行充分血液灌流,术中应用肝素抗凝,采用中心静脉穿刺,血流量150~OOml/min,灌流时间2~2.5h,每天或隔天一次。重复治疗2~7次。对12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者联合血液透析。结果:治疗组21例抢救成功11例,对照组20例抢救成功4例,两组比较有差异,。存活与服药量和就诊时间两组比较无差异。但服药量与发生MOF有关,服药量越大,发生MOF的比例越高,死亡率也越高,18例出现MOF患者全部死亡,但灌透组存活时间比非灌透组明显延长,两组比较有差异。结论:近几年百草枯中毒有明显增加趋势,中毒后又没有特殊解救药,因此早期争分夺秒的抢救非常重要,而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的早期应用又显得特别重要。
  • 摘要:重型肝炎伴发出血者病情严重,死亡率高,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特效治疗。本文对116例重型肝炎中发生出血的26例患者,进行抢救、护理。并将出血急救护理体会进行探讨。出血组26例,死亡21例,病死率80.8%。无出血组90例,死亡42例,病死率46.7%。在病情观察护理方面,护士必须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出血前的先兆症状,如病人烦躁、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均应提高警惕,及时报告医生,及时配合医生给以病人止血。护士应根据病人的症状随时观察记录出血量及病情变化,禁食并停用一切口服药物(止血药除外),根据医嘱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及凝血物质,合理运用止血药物。病人发生鼻出血时,一般可取坐位或半坐位,头部抬高,额部冷敷。出血量较多时,甚至出现休克时,应让患者体位为头低侧卧位,防止血流入下呼吸道。护士应严密观察出血病人的病情变化,密切观察出血量,T、P、R、BP及瞳孔等生命体征等病情变化,30分钟详细记录一次,记录24h出入量。病人呼吸困难者,应给氧气吸入。注意观察病人黄疸有无加重,观察巩膜黄染程度及尿色的变化,有无肝臭。在心理护理方面,护士态度应该镇定和蔼,亲切安慰病人,保持严肃的工作态度、娴熟、精湛的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动作,使病人消除紧张心理,对医务人员信任,护士应帮助病人解除紧张情绪,以免因此导致反射性血管扩张加重出血,必要时给予病人镇静剂。护士应根据病人特点,具体分析病人情况,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使病人病情转危为安。因此,重型肝炎出血的治疗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防治出血,消除影响重型肝炎的不利因素、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细胞进一步坏死及防治其它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继发感染等)。此外,细致、全面、及时、准确的护理是防治重型肝炎出血的重要措施。
  • 摘要:本文报道1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持续服用拉米夫定100mg/日抗病毒治疗3年,当骤然停用2个月后病情突然恶化。入院时肝功能:TBil 20.7μmol/L,ALT331U/L,AST 824U/L。血清HBVDNA定量:由8.3×103copy/ml升至2.4×106copy/ml。治疗1周,TBil 54.7μmol/L,DBil 20.2μmol/L,ALT 295U/L,AST 279U/L。治疗2周后病情加重,TBil 220.1μmol/L,DBil 111.7μmol/L,ALT 184U/L,AST 148U/L。PT 25.5秒(PTA 18.0%)。治疗3周后病情显著恶化,出现极度乏力及严重消化道症状,腹水征(+),TBil490.5 μ mol/L,DBil 228.6μmol/L,ALT 54U/L,AST82U/L。PT 30.8秒(PTA 13.7%)。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腹水型、中期)。住院治疗40天后,抢救无效死亡。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已得到证明,可使病人获得病毒学、肝脏生化功能和肝脏组织学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本文系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不属拉米夫定最佳适应症,停药后2个月导致病情加重,形成慢性重型肝炎。分析其发生原因:①慢性肝炎自然活动加重;②出现YMDD耐药变异株;③拉米夫定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停用拉米夫定后致病情恶化,尚属少见,应引起重视。从目前临床实践的观点出发,对于每一个就诊和求治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应仔细了解病人的病情、病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权衡利弊,与病人说明治疗带来的利益和风险,并与病人探讨,取得病人同意后,再下决定。在治疗过程中,要求病人合作,按时服药,定期随访,并对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和反应作出及时处理。
  • 摘要:本文对医院近7年来收治的116例各型重型肝炎,分别从年龄、性别、临床分型、肝衰竭分期、病原学、并发症(腹水、自发性腹膜炎、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肝功能(TB、ALT、A/G、PTA)以及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本文116例中死亡63例,病死率54.3%。研究表明,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40岁者、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晚期、出现腹水、自发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低钠血症及Ⅱ级以上肝性脑病、PTA<30%的患者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P<0.05);而性别、病原学、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及ALT、A/G及血清钾水平的高低等因素对病死率未产生明显影响(P>0.05)。然而,对于伴有腹水、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Ⅱ级以上肝性脑病、PTA<30%的患者,一般均隶属于肝衰竭中晚期患者。因此作者指出,患者年龄、临床分型及肝衰分期、低钠血症是预测重型肝炎预后的四个主要指标。近年来,重型肝炎的病死率已有下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并不很大,病死率仍在5096左右。因此,积极探索重型肝炎新的治疗方法,消除影响重型肝炎的不利因素、促进肝功能恢复及防治并发症等方面,是重型肝炎治疗的关键。
  • 摘要:生物人工肝体外支持系统(EBLSS)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方法之一,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EBLSS的温度控制不仅直接影响肝细胞的活性及功能表达,而且在系统整体结构优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针对传统水浴控温的体积大,升温慢,现场操作不便等缺点,在此设计了一个气浴控温腔体,用便于精确控温的半导体加热器作为加热元件,利用基于模糊PID算法的双控温回路来对EBLSS进行温度控制,同时在结构设计以及有效传热问题上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此温度控制系统在控制精度、减小EBLSS体积及便于操作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能够满足EBLSS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 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白蛋白净化系统(continue albuminpurification system CAPS)治疗重型肝炎的护理操作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irctllatingsystem MARS)治疗原理,利用床边血滤机和血透机对13例重型肝炎患者行CAPS治疗45例次,探讨护理操作方法并观察治疗前后各项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CAPS治疗重型肝炎操作方法相对MARS简单可行,治疗费用明显降低,治疗后各项肝功能、肾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明显好转。结论:CAPS是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system,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新方法,操作方法相对MARS简单可行,治疗费用明显降低,疗效肯定,但应总结护理经验,预防并发症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实施PE+CPFA治疗15例病人均采用单针双腔管静脉穿刺针行右颈内或股静脉置管术,建立血液通道。先行单纯血浆置换,每次置换新鲜冰冻同型血浆2000m1,置换速度1L/h,血流量160-200ml/min,将前面分离出的血浆1500 ml弃之,余下部分收集于一无菌空盐水袋,CPFA治疗作为置换液用,然后接上己预冲好的HA型灌流器行PE+CPFA治疗,置换速度调至2.5-3L/h, 3小时后更换另一HA型灌流器,治疗时间6小时,全过程持续8小时,吸附血浆总量约7000-9000ml。结果:采用CPFA治疗重型肝炎,血浆与树脂粒直接接触面积达100%,且治疗时间长,能更有效地清除体内毒性物质;同时对血细胞、血小板的破坏减少以及不存在灌流器血液凝固而肝素用量减少等优点,表明PE+CPFA较PE+HP治疗有效、安全。结论:PE+CPFA有娴熟专业护理技能,正确的护理方法和严密观察护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重型肝炎的新方法,而具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ALSS治疗的顺利完成。
  •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戊肝与慢性乙肝重叠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10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住院断为急性戊肝患者78例病例:(1)记录患者入院时临床症状,体征,发病时间,诱因等。(2)检测血常规,肝功能,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采用拜尔2400全自动生化仪。(3)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抗HAV-IgM, HBV-M,抗HCV,抗HDV,抗HEV-IgM均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采用SPSS11. 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本组患者以成人为主,平均年龄46.0±17.3岁;戊乙肝重叠感染患者黄疸较重255.6±140.6μmol/L (P<0.05),重肝发生率高40.0% (p<0.05)死率高14.3% (p<0.05)。重叠感染患者因为慢性HBV感染,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再次感染ITV。结论:至今戊肝无特效治疗方法,戊肝疫苗尚未用于临床,可行的预防方法是加强宣教,注意饮食卫生。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白蛋白净化系统(CAPS)或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CPFA)治疗中、晚期重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44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PE+CAPS组、PE+CPFA组与对照组,前两组在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上予PE+CAPS或PE+CPFA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内科保守治疗,比较三组临床效果及总存活率。结果:PE+CAPS组及PE+CPFA组单次治疗后血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胆汁酸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值均<0.01;白蛋白、电解质均无改变,P>0.05。CAPS治疗后血尿素氮、肌酐、血氨均下降,P<0.01。PE+CAPS组总存活率61.54%,PE+CPFA组总存活率53.33%,较对照组总存活率25.00%明显提高。结论:PE+CAPS及PE+CPFA是治疗中、晚期重型肝炎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明显提高病人存活率。
  •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行血浆置换重症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血浆置换的重症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护理程序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及传统的卫生宣教。于患者血浆置换治疗3~4周后,采用GLQZ生活质量指标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全程的健康教育,能有效地缓解患者和家属的心里压力,顺利过度到缓解期内科综合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重症肝炎的疗效。方法:所有病例在一般治疗、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活跃微循环药物的治疗、肝昏迷者给支链氨基酸加精氨酸、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给于止血输血浆、对症处理、口服乳果糖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所有患者均口服重肝解毒方:茵陈100大黄30三七20赤芍药20,水煎服。每日一剂。结果:10例病例中治愈1例,有效1例,无效7例,1例中断治疗转院。总有效率40%,治愈1例属药物性肝炎。
  • 摘要:目的:观察血液透析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疗效。方法:对35例重型肝炎患者所有病例均给予常规保肝、降脂、退黄、预防、分对症治疗及血浆、蛋白营养支持治疗,使用CambroAK-100透析机,GFsplusl2透析机及费森尤斯P2S血浆分离器。建立血管通路后每次置换同型异体血浆2500m1,低右500m1,白蛋白10~20g,间隔2~3天/次,一般每人做2~4次。结果:每次治疗后,几乎所有患者食欲、精神状况、睡眠等均有所改善,乏力、腹胀等症状减轻;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对比有明显改善尤以胆红素及PT指标改善明显;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有口周及四肢麻木,头晕,胸闷,荨麻疹,低血压等发应,无过敏性休克发生;存活率58.9%。结论:1、血透联合血浆置换对重肝的治疗确有疗效;2、重肝病情发现早,治疗早,并发症少的患者存活率较高。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41例血浆置换(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病例作为试验组,随机抽取同期未行PE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病原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结果:PE治疗后肝功能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特别是总胆红素下降明显;两组比较,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例在血浆置换过程中出现口周麻木,3例出现寒战,1例出现血压波动,出现低血糖反应。结论:人工肝PE是慢性重型肝炎的有效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本文针对自1999年至2005年对130例患者进行了286次血浆置换疗法的病例,分析了膜式血浆置换治疗中机器出现问题的原因,介绍了相应的处理对策。
  • 摘要:目的:分析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2003年6月-2006年6月住院的重肝患者病例56例。结果:感染率:56例重肝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6例,感染率为46.4%;感染部位以腹腔为主,其次为呼吸道,皮肤,肠道,泌尿道,胆道,深静脉插管等;患者均使用过抗菌素,均联合使用,第三代头抱菌素和哇诺酮33例次,泰能单独使用2例次,后发生二重感染联合氟康哩氟呱嗓青要素联合甲硝哇2例次。结论:重肝易发生医院感染、除疾病本身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外,医疗环境,创伤性操作如深静脉插管、针刺输液、腹穿。
  • 摘要:目的:比较血液透析、血液滤过抢救急性蜂毒中毒的疗效。方法:对1998年至2006年间,收治的40例蜂毒中毒患者分3组,有16例进行腹膜透析,17例进行血液透析,7例进行血液滤过,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HD组有2例死亡, 3例血透治疗时频繁出现失衡综合症,3例均出现烦躁不安、头痛、血压波动范围大。其中1例伴有极度口渴感,1例有事物模糊,1例伴有认知能力低下和肌肉阵挛,HF组患者全部治愈,无不良反应。结论:对于蜂毒中毒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肝功能衰竭的治疗,血液滤过效果明显优于血液透析。
  • 摘要:目的:总结血浆置换治疗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疗效以及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体会。方法:2004年2月-2006年12月期间,选择我院儿科住院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22例,在其发病后7天内接受血浆置换治疗,血浆分离速度3~5ml/min,一次置换血浆的量在患者体重的4%左右,治疗次数≥2次。结果:17例患者痊愈后出院,5例患者好转后出院退出治疗。结论:血浆置换是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治疗过程中正确的护理为该治疗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 摘要:目的:探讨非生物型组合人工肝血浆置换(PE)联合血液滤过(HF)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机制。方法:58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PE+HF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监测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一氧化氮(NO)及中分子物质(MMS)水平的变化。并比较首次治疗时机的选择及治疗频度对人工肝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重型肝炎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意识障碍、黄疸、乏力、腹胀等症状明显改善,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尿素氮(BUN)、总胆红素(Tbil)、TNF-α、IL-6、内毒素、NO及MMS水平明显下降((P<0.05~0.01))。首次治疗时期不同,好转率差异有显著性(早期78.9%、中期75%、晚期(;P<0.05);治疗2次以上者死亡率较仅治疗1次者低。结论:PE与HF两种非生物型人工肝的有效组合,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相互弥补弊端的作用,对大、中、小分子量的毒素均有清除作用,是目前较为成熟、完整的肝脏替代疗法。掌握恰当的治疗时机和治疗频度,效果更佳。
  • 摘要:目的:总结解放军150医院成人临床肝移植胆管重建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07年1月56例成人临床肝移植胆管重建的经验。所有病例均采用经典原位非转流术式,胆道重建均采用胆管端端吻合,常规不留置T管。肝移植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4年。结果:本组肝移植病例供肝平均热缺血时间9分钟,平均冷缺血时间7.6小时。平均间接税术时间320分钟。出现胆道并发症6例,其中胆漏1例,胆道狭窄4例,胆道铸形1例。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0.7%。结论:良好的胆管重建技术是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常规不留置T管的胆管端端吻合技术在成人原位肝移植中是安全可行的。
  • 摘要:目的:评价MELD评分系统在晚期肝病中的应用。方法:对87例住院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MELD评分,同时进行C-T-P评分。随访3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生存率,并分组比较。结果:随访3个月病死率31.0%;12个月病死率40.2%;24个月病死率为75.9%。以MELD系统R为18分组比较,显示>18分组3个月、12个月的病死率明显高于≤18分组(P=0.001及0.006),24个月无明显差异;以R≤9分、10-19分、20-29分、30-39分、≥40分组比较,显示≤9分组12个月病死率为0,1≥40分组3个月病死率为100%,10分以上者在24个月均有较高的病死率。C-T-P评分有相类似的结果。结论:MELD对失代偿肝病1年内的短期预后判定较为准确。C-T-P系统也是良好的肝功能评价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评价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2例GHB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恩替卡韦0.5mg,每日1次口服,疗程48周。对照组(42例)予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口服,疗程48周。完成24周、48周时,检测血清HBV-DNA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及肝功能变化。结果:治疗24周时,恩替卡韦组血清HBV-DNA水平,平均下降2.48log10copies/ml,病毒应答率为67%(20/3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为70%(21/30),均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治疗48周时恩替卡韦组血清HBV-DNA水平,平均下降6.9log10copies/ml,病毒应答率为76.7%,ALT复常率为70%,显著优于拉米夫定组。恩替卡韦组治疗后血清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拉米夫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一种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在病毒学及生物化学方面取得显著疗效,且安全性良好。无耐药发生(需要长时间观测验证)。
  • 摘要:本文以127例肝硬化合并感染的患者作为样本,对肝硬化合并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了感染的部位、感染发生率、病原微生物阳性率及分布情况,对所有感染患者有SBP与无SBP患者进行了比较。
  • 摘要:目的:探讨腹水滤过腹腔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常规进行腹腔穿刺与超滤回输系统连接形成抽吸-超滤-浓缩-回输状态对各类顽固性腹水进行治疗。结果:腹水滤过腹腔回输治疗可不同程度缓解腹胀,治疗后无病例出现神志改变、血压不稳定、腹腔感染;对血K+、Na+无明显影响;可一过性增加腹水蛋白浓度,1周内可下降:Ccr>40的患者可增加肾小球滤过率,Ccr<40的患者反而降低肾小球滤过率。结论: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腹水滤过腹腔回输是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有效方法,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日达仙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对2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均无其它病毒重叠感染,所有病例均为HBV-DNA阳性。治疗组11例,对照组1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DNA对照组(6.03±9.47)lgcps/ml,治疗组(6.83±0.75)lgcps/ml, t=0.24。两组均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种维生素、促肝细胞生长素、支链氨基酸、新鲜血浆及人血白蛋白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制药有限公司)100mg口服1次/d,日达仙(美国赛生公司)1. 6 mg每周两次。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主要血清生化指标显著下降,具有差异性;治疗组平均住院(52.1士7.9)d;对照组平均住院(48.31士8.5) d;治疗组HBV-DNA阴转率81.81%(9/11),明显高于对照组21.4 %(3/14)(P<0.05);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联合日达仙治疗是安全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是对病人远期生存率的影响,特别是长期使用拉米夫定会出现YMDD的变异并如何应对还需要进一步随访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设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情差异无显著性(P值>0.05),两组均按重型肝炎常规检查和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PE治疗。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患者ALT、AST、TBIL明显下降,PTA(%)上升,ALB明显上升,不良反应在处理后均好转。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是治疗重型肝炎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不良反应轻微。
  • 摘要:目的:低钙透析液对血透患者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对自2004年11月到2006年3月在本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透的235位患者,其中符合入选条件患者共4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9士14岁。全部患者均使用聚矾膜透析器,同时口服碳酸钙。所有42例患者均于低钙透析液((1.25mmo1/L)治疗开始前后4个月内,每两个月测定一次血钙,磷和iPTH。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士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的t检验。结果:在低钙和高钙透析期间,患者血透前抽血,血钙均无明显改变,低钙透析4个月后血磷明显下降(p<0.05),钙磷乘积明显下降(p<0. 05);低钙和高钙透析后,患者血清iPTH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低钙透析治疗对于高钙,高磷和低iPTH的患者可以明显改善钙磷代谢和低转运骨病,为大量服用含钙的磷结合剂提供治疗空间。
  • 摘要:目的:观察在传统方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同时行床旁血液滤过的疗效。方法:1997-2003年18例SAP病人在接受传统治疗的同时行床旁血液滤过,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模式,血液滤器为AN69膜,面积0.9m2,均以后稀释法输入置换液,早期置换液量为50-70L/d,后期为30-40L/d,血液流量为150-180mL/min,所有病人均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或无肝素法,监测床旁血液滤过前后病人症状体征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行床旁血液滤过治疗后病人发热、心动过速、呼吸窘迫、腹痛、腹胀等症状明显缓解: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Scr)明显降低(P<0.05):酸中毒、低氧血症纠正。床旁血液滤过治疗4h后,血中内毒素水平下降,24h后又恢复至治疗前的水平。18例病人中13例痊愈出院,存活率为72%。结论:在传统方法治疗SAP的同时行床旁血液滤过,能有效救治临床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 摘要: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的疗效。方法:对9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双泵或者日本旭化成IQ Auto Plasma血浆分离机进行血浆置换,血流速度100m1/L,血浆流速10-15m1/L,每次置换血浆量为45-50m1/kg. d。3例病人共进行3次血浆置换,病情稳定后改为输新鲜冰冻血浆及其他内科治疗;5例患者进行了4次血浆置换,为连续2-3次强化治疗稳定后进行1-2次强化治疗;1例患者进行5次血浆置换。结果:所有患者在进行第一次血浆置换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神志好转,血小板较治疗前上升。结论:TTP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血浆置换,尤其是早期充足的血浆置换对TTP的治疗非常重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