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
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

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09-10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根据作者目前已掌握的铜矿床基本特征,认为风火山地区铜矿床与沉积型矿床有关,形成于沉积环境,因而可归属为“沉积砂岩型”。砂页岩型铜矿床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1%。因此,风火山地区铜矿床的发现意义重大,对于促进青藏高原一带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本文介绍了成矿地质背景,简述了矿体与矿石的沉积特征,并就容矿岩系岩石化学组成沉积证据、矿石稀土元素的沉积证据、钐-钕同位素年龄沉积证据进行了探讨,指出依据上述同位素分析数据,同时结合容矿围岩和矿体的地质特征,可以推测,八面山萤石矿床是寒武系沉积岩作为矿源层,为萤石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源。后期岩浆作用只是对期部分矿体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局部形成了构造带中的陡倾斜脉状矿体。
  • 摘要:本文通过对风火山盆地白垩系砂岩岩性和沉积构造分析,将风火山群划分成九段,代表三种沉积相,分别为湖泊、三角洲、湖泊:并对研究区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划分,确定了该区为一套陆相沉积环境。这对于研究风火山盆地有重要的地质意义。而且对于该区找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近海型含煤岩系中厚煤层的聚集机理及分布规律是我国南方晚古生代煤田预测的关键,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的平衡关系理论被用来解释在一个可容空间周期内泥炭/煤的厚度变化特征,对近海型陆源碎屑含煤岩系煤层的研究表明,以冲积相和三角洲相为主的厚煤层常常与最大海泛面相关,因为在最大海泛面附近,快速的可容空间产生速率与快速泥炭堆积速率相平衡,容易形成巨厚煤层。但是近年来,人们对以海相碳酸盐岩煤系的研究发现:在快速沉降的背景下,一些很厚的和广泛分布的煤层也可出现于海侵面。因此,厚煤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模式仍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重庆华蓥山地区地处扬子陆块西段。晚二叠世龙潭期该区处于海陆交互相的过渡沉积环境,是重庆市重要的成煤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对该地区开展了许多基础地质研究,提出该区含煤岩系形成于三角洲及障壁-泻湖沉积体系,但是对于该区厚煤层的形成机理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层序地层学的出现为研究区域性展布的厚煤层的成因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即以重庆华蓥山富煤带晚二叠世龙潭组含煤岩系为例,进行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分析,探讨层序地层格架下的聚煤模式及聚煤规律。
  • 摘要:孔南地区沙河街组时期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8个四级层序。陆相盆地层序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构造活动、沉积物供给、湖平面变化和气候条件。其中,构造活动和气候条件为主控因素,沉积物供给和湖平面变化为影响因素。孔南地区沙河街时期为一右旋张扭性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拉分盆地,边界断层的活动控制盆地的沉降,进而控制了层序的形成及演化。
  • 摘要:通过岩心及岩石薄片观察,笔者首次在辽河西部凹陷沙四段地层中发现有鲕粒的存在。鲕粒分布于扇三角洲前缘相带。鲕粒以表皮鲕为主,核心主要为石英、长石等陆源碎屑物质;鲕粒包壳以灰泥质方解石、白云石居多,亮晶方解石较少。通过对该区鲕粒形成的物质基础、水动力条件及形成过程分析,认为鲕粒的发现对该区的古地理环境、水介质条件和储层物性的改善等方面均有较重要的指示意义。
  • 摘要:针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勘探程度低、砂体与油气分布具有较强隐蔽性的特点,利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钻、测井及地震资料,以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为界,建立基本层序地层格架,将白垩系划分为LS1和KS2两套三级层序。研究表明古地貌、古气候,物源供给和湖平面变化控制了层序的发育,受基准面和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比值动态变化的控制,有利储盖区分布于高位体系域,为隐蔽型圈闭和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 摘要:本文通过构造特征和沉积特征等系统分析了伊犁盆地各沉积时期的沉积建造特征,并探讨了其对砂岩型铀矿的关系。研究表明,伊犁盆地双基底建造形成了盆地的富铀基底,盆地早中侏罗世在弱伸展环境下形成的暗色含煤碎屑岩建造成为盆地的含矿建造形成期,盆地晚白垩世-新近纪在弱挤压环境下形成的红色碎屑岩建造有利于铀的后生改造富集成矿;经统计分析表明,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化与含矿层的沉积相类型、单层砂体厚度及岩性结构等建造特征密切相关。
  •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延长期为大型陆相坳陷湖盆沉积环境,广泛发育河流-三角洲-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在大量的岩芯和野外剖面观察中,常见各种砾石或含砾状沉积构造,这些砾状构造在岩性、颜色、形成过程及机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平面上,从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到半深湖、深湖亚相,砾状构造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和动力机制。因此,深入研究这些砾状构造对分析当时的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等方面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 摘要:按照整体研究、局部深入再回到整体的“时—势—体—面—点—面”的工作新思路,采用多因素叠合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效恢复沉积期岩相古地理环境.应用该工作方法,克服了先局部后整体导致的岩心、测井、地震等定相的多解性,克分考虑了宏观沉积背景在定相中的作用,有效指导了歧口凹陷沙三段2亚段沉积相类型的厘定及其沉积体系的研究。
  • 摘要:以三角洲沉积微相的精细描述为基础,利用小层顶面拉平对比技术和对测井曲线特征变化分析,总结出三角洲(水下)分支河道微相的4种单砂体叠加模式,并在在剖面和平面上对三角洲沉积单砂体进行精细刻画。三角洲分支河道频繁摆动、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宽度和厚度较大的复合河道。通过单砂体的精细刻画,细化了三角洲沉积储层的认识,为剩余油挖潜提供了精确的沉积储层模型。
  • 摘要:准层序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准确的识别准层序是尤为重要的。为了利用测井曲线更快速、准确、有效地识别准层序,本文通过对自然伽马曲线求取变差函数,利用自然伽马变差函数图象对准层序进行了自动识别。结果表明:由于地层旋回的周期性使得自然伽马曲线变差函数图像呈现出一种空穴效应,每个空穴中自然伽马曲线变差函数图像变化最快的位置就是海(湖)泛面位置,即准层序界面,其位置可以通过对自然伽马曲线变差函数求取一阶导数来确定,进而有效地实现了准层序的自动识别。
  • 摘要:通过对横跨盆地地震剖面、测井、露头和岩芯资料研究分析,综合考虑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古生物、古气候和湖平面的变化特征,将白垩系地层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S-SQ,3个三级层序SQ1、SQ2和SQ3,6个体系域。沉积相类型主要有冲积扇、三角洲、湖泊、辫状河和冲积平原。冲积沉积体系发育在SQ1和SQ3层序冲积体系域中。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在SQ1和SQ2层序的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中。盆地周缘山系为沉积提供丰富物源。三角洲和河流相主要分布在陆梁坡折、西部斜坡区,东部斜坡区次之,中央斜坡区再次之。湖泊分布在南缘深洼区、乌伦古浅洼区。冲积扇围绕盆地周缘山系发育。
  • 摘要:利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探讨了肥城煤田沉积体系,将研究区含煤系划分出潮坪沉积体系、潮坪(障壁)——泻潮沉积体系和河控浅水三角洲三大沉积体系类型,并进行了体系域单元划分、识别、对比及追踪分析,获得了17个内陆表海盆地构造小层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煤田主要煤层硫份与灰份、硫份与挥发份、挥发份与煤岩组份等之间的关系,从沉积环境角度。阐述了沉积环境对煤岩成份、成煤物质、原始环境的影响,揭示了煤质指标相关性的成因。
  •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最好的储集砂体都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岩性油藏由于储层发育特征的特殊性,造成了湖岸线控油的特点,因此古湖岸线对于盆地延长组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建立等时格架的基础上,确定了延长组岩性旋回特征,研发了基于层序格架湖岸线分级控制法确定连续湖岸线的新方法,为水下砂岩体预测提供直接依据。本文通过自然伽玛曲线的带通滤波,得到了分级岩性旋回,各级岩性旋回曲线进行全区综合后得到的曲线代表了滨岸附近的古水深变化曲线,据此可以利用滨岸附近井的岩性旋回综合曲线,再结合传统方法确定的岸线位置已知点,在剖面上建立连续的湖岸线位置变迁,从而获得各时期湖岸线位置平面分布。
  • 摘要:通过对钻孔岩心和测井资料的详细观测和分析,研究了南华北盆地石炭-二叠系沉积相及旋回特点,划分了层序及内部单元,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三角洲沉积体系煤聚积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总体上,南华北盆地的聚煤作用与水体深度和环境有关系,受沉积体系的影响,浅水三角洲平原地带有利于煤的聚积,后期河流的冲刷、改道成为煤层赋存的不利因素。
  • 摘要:南吐尔盖盆地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整个盆地经历了三期构造演化,形成了三期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自下而上分别为下部伸展断陷盆地、中部坳陷沉降盆地和上部挤压萎缩盆地。盆地断陷期发育的伸展断裂系统,作为隐伏断裂对断坳转换期和坳陷期盆地的沉积体系配置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从盆地隐伏断裂系统的演化和构造特征出发,深入研究了隐伏断裂体系对上部河流沉积体系走向,类型,及充填特征的全方位控制作用。探讨了隐伏断裂体系对上部沉积体系的影响过程和控制因素。
  • 摘要:CO2充注将对储集砂岩进行改造,充注早期会引起一些碎屑矿物和早期自生矿物的溶蚀、溶解,形成次生孔隙,并生成某些自生矿物.不同研究区,CO2注入后的自生矿物组合不尽相同,本文主要研究:片钠铝石+高岭石、片钠铝石+铁白云石士菱铁矿、只有片钠铝石和不出现片钠铝石的典型自生矿物组合,对不同的组合进行分析,并讨论其形成原因。
  • 摘要:松辽盆地红岗油田青山口组储集砂岩中发育片钠铝石(NaAlCO3(OH)2).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碳氧同位素等分析手段对含片钠铝石砂岩的岩石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确定了含片钠铝石砂岩的成岩共生序列,同时对本区片钠铝石形成时的水介质条件,以及钠,铝,碳来源进行探讨.片钠铝石的δ13C(PDB)为-3.29‰~1.69‰,与片钠铝石平衡的CO2的δ13Cco2(PDB)为-10.24‰~-4.35‰,表明片钠铝石绝大部分形成于无机CO2背景,少量形成于无机CO2和有机CO2混合背景.本区片钠铝石形成的介质水为大气水型地层水;富钠的铝硅酸盐矿物,富钠的地层水,粘土矿物转化以及干酪根降解提供了Na+,Al3+来源;岩浆成因CO2为其形成提供主要的无机碳来源,此外大气圈中CO2同样作出一定贡献,而少量的有机碳则来自于有机质热降解。
  • 摘要:根据露头、岩心、测井、地震、古生物及地化分析资料,建立三江、勃利、鸡西及虎林盆地晚中生代层序地层格架。通过构造事件、海侵事件、火山事件及各种事件引起的古生物变化和沉积旋回性进行盆地间对比分析,最终建立统一盆地层序格架,共识别出2个巨层序、5个超层序、20个层序,并揭示城子河组至穆棱组时期层序Ⅵ~ⅩⅢ发育遵循从东向西、从南向北逐渐扩展的规律,沉积中心位于勃利盆地中部,因此其层序发育最全,个数最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构造沉降、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速率、气候对层序发育的影响。这是首次将三江地区作为统一盆地进行层序分析,对进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杭锦旗地区基底相对稳定,构造活动微弱,缺乏构造圈闭性油气藏,油气藏的富集主要受控于沉积相。二叠系山西组砂岩是杭锦旗地区主要油气储集体,暗色泥岩是主力烃源岩。储层和烃源岩的展布状况是油气资源前景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山西组的沉积微相、储层分布及油气富集规律是当前勘探生产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本文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组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结合测井相资料,对储集层的沉积特征和相带展布规律进行研究,指出有利储集相带和暗色泥岩展布特征。为下步寻找储层提供依据,进而加强寻找古生界高产、高丰度天然气聚集区。研究认为该区山西组广泛发育冲积扇、河流沉积,冲积扇可进一步划分为扇根、扇中、扇段3个亚相,本区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冲积扇辫状水道和辫状河河道砂体是该区的主体储集砂体,储层分布受沉积特征控制。
  • 摘要:惠州地区是珠江口盆地的重要产油区,随着构造油气藏发现越来越少,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就显得非常重要,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需要在更精细的等时地层格架里开展研究工作。依据地震、钻测井等资料,在惠州地区珠江组下部共识别出了7个三级层序。在划分的等时格架中开展沉积相研究,SQ1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SQ2三角洲向陆后退,滨岸、碳酸盐台地和陆架沉积开始发育;SQ3-SQ7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古珠江三角洲逐渐向陆后退,同时,潮汐和波浪对三角洲前缘砂和滨岸砂进行改造形成陆架砂。
  • 摘要:涠西南凹陷是北部湾盆地的一个富油气次级构造单元。运用Vail层序地层学理论,采用体系域四分方法,综合利用钻井、地震、反演、测井、录井等资料,在涠西南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和涠洲组共识别出T90、T88、T86、T84、T83、T82、T81、T80、T74,T72、T71、T70和T60等13个层序界面,其中T60为一级层序界面,T90和T74为二级层序界面,T82和T81为四级层序界面,其余均为三级层序界面。相应的涠西南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和涠洲组可划分出1个一级层序,2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涠西南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和涠洲组10个三级层序的发育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根据三级层序体系域构成的差异,可将它们分为一分层序(SQ1)、二分层序(SQ3、SQ5,SQ8、SQ10)、三分层序(SQ2、SQ9)和四分层序(SQ6、SQ7)。这些不同体系域构成的三级层序在二级层序的不同演化阶段具有明显的发育和分布规律,其控制了涠西南凹陷古近系砂体富集规律和生储盖层的配置关系。
  • 摘要:重点通过连续取心井的岩心观察,以及录井、测井、古生物资料,运用沉积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原有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仅仅普遍发育河流相的沉积观点,研究认为馆陶组上段不仅发育辫状河、曲流河等河流相,还发育曲流河浅水三角洲一氧化型浅水湖泊沉积体系,详细分析了浅水三角洲、浅水湖泊沉积特征及微相划分,并将湖相沉积模式应用于孤岛油田馆上段小层对比及寻找剩余油。
  • 摘要:介绍了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简称EMD)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探讨了测井信号EMD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对比中的应用,提出对测井数据进行EMD分解,并将其处理结果用于层序划分及对比的方法。结果表明,测井数据EMD分解得到的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简称IMF)揭示了测井数据各深度处的频率特性,可以清晰反映出频率变化的结构特征。不同分解层的IMF信息刻画了不同规模的旋回周期特征,并与各级层序相对应,进而利用IMF信息进行地层对比,刻画地层内部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可以清晰地找到对应地层序列中不同级别的界面,进而实现对各级层序划分,在各级层序划分格架控制下,进行各级地层等时对比。这种方法为利用测并资料进行高分辨率层序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在长庆油区延长组的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摘要:CO2矿物捕获是指将大气中排放的CO2气注入到地下深部的含水层、油气田等渗透性储层中,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最终将CO2气“固结”在岩石中以碳酸盐矿物的形式存在,而火山碎屑岩则以铁镁离子含量高且容易释放及分布广泛等特点可以作为有前途的矿物捕获岩石类型,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火山碎屑岩中发育大量的片钠铝石特征矿物,进一步证实了火山碎屑岩的矿物捕获能力。在火山碎屑岩中,CO2注入之后形成的矿物有片钠铝石、铁方解石、铁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碳酸盐总量高达30%,说明CO2矿物捕获的能力较大。
  • 摘要:本文对采自南海东北部陆坡水合物区HD319、HD169A和GC10站位的浅表层沉积物进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样品中存在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和甲烷渗漏指示意义的自生碳酸盐,硫酸盐和黄铁矿。沉积物孔隙水化学组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埋藏深度加深,SO42-、Ca2+,Mg2+和Sr2+浓度明显降低,CH4、H2S浓度的增加,以及Mg2+/Ca2+和Sr2+/Ca2+比值急剧增加,与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产区的浅表层沉积物孔隙水中离子浓度异常特征吻合。沉积物中项空气游离烃的分析结果,以及孔隙水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别是SO42-、H2S和甲烷含量的急剧变化,说明研究区有丰富的气源,赋存水合物的可能性非常大,同时指示了研究区硫酸盐-甲烷界面(SMI)较浅,位于海底之下8m左右。
  • 摘要:根据158口测/录井、岩石学、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和物性等相关资料,建立了研究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层序格架,分析了须家河组厚砂体储层特征和组合特点,探讨了层序格架内厚砂体薄储层的成岩作用。研究区上三叠统砂体厚度大,沉积稳定,为近物源区的三角洲沉积特征,形成了须二,须四和须六段三套厚层砂体,储层属于低孔低渗特征,存在高孔高渗层段,孔隙类型以粒间孔、粒内溶孔为主。须家河组沉积作用是形成大套厚层砂体储层基础,成岩改造作用促进了薄储层的形成,早期压实作用强烈为厚砂体薄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中晚期碳酸盐与硅质胶结作用为厚砂体薄储层形成的次要原因。沉积过程中,物源供应速率与可容纳空间增长之间关系的变化,厚层砂体自下而上由水退式,加积式和水进式三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砂组纵向叠合而成;层序界面之上的加积式砂组为物性最好的成因砂体。水退式砂组主要由高能削截式河道、削截式河口坝和远砂坝组成,加积式砂组主要包括克蚀下切式河道和高能削截式河道,水进式砂组主要包括低能河道、低能削截式河道、完整式河口坝和下缺式河口坝。由于不同的砂体组合,不同成因砂体间形成了不同的成岩相和储集相,加积式砂组以绿泥石衬边和溶蚀成岩相为主,物性好,为好的储集体;水进式砂组由压实和胶结相为主,物性较差;水退式砂组中溶蚀相和胶结相发育,物性较好,为中等的储集体。
  •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水文钻孔岩芯、露头剖面砂岩和泥岩样品粘土矿物测试分析,结合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及阴极发光等分析鉴定资料,首次系统地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对白垩系沉积、成岩环境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白垩系砂岩、泥质岩粘土矿物组合以I+C+I/S型、I+C型为主,具有高伊利石含量、较高绿泥石和伊/蒙混层矿物含量、缺少高岭石、极少见蒙脱石和绿/蒙混层矿物的粘土矿物组成特点:白垩系泥质岩粘土矿物主要为陆源碎屑成因,次为沉积成岩过程形成的自生粘土矿物,而砂岩中的粘土矿物兼有陆源碎屑成因和沉积成岩过程自生成因;白垩系沉积时气候总体为干旱。半干旱,但局部时段发生干-湿气候波动而处于短暂的湿热气候环境;白垩系沉积物源富舍长石等硅酸盐矿物,沉积物质主要自北、自南、自西向盆地内部搬运沉积;白垩系沉积时期及埋藏成岩过程中水介质整体上具有盐度较高,偏碱性,富K+,Fe2+、Mg2+的特点,且总体上盆地南部白垩系沉积及埋藏环境水介质比北部盐度高,并更趋偏碱性,更富K+、Fe2+、Mg2+等阳离子。
  • 摘要:通过对川东-渝北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储层的成岩作用方式、成岩演化阶段和相对应的地质作用产物、组合及稀土元素和碳、氧、锶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按“水文体制”将黄龙组划分为不同成岩阶段的孔隙水、压实卤水,大气水和温压水四个成岩系统,各成岩系统流体来源、性质、水-岩石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对储层的影响各不相同,与储层发育密切相关的成岩体系和成岩方式主要为:早成岩阶段压实卤水成岩系统的埋藏白云岩化作用;古表生期大气水成岩系统的岩溶作用;再埋藏中、晚成岩阶段的构造破裂作用。根据成岩体系与储层在时间-空间上的耦合匹配关系,将储层控制因素归结为4点:1、颗粒滩沉积微相控制了储层的区域分布位置;2、早成岩阶段埋藏白云岩化形成了储层发育的基础;3、古表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扩大了储层分布范围、发育规模和提高了储层质量;4、构造破裂进一步改善了储层的孔渗性。
  • 摘要:辽西黑山-彰武地区分布有一系列早白垩世断陷成因的陆相盆地,其中以八道壕煤盆地含煤性最好。本次工作在八道壕煤矿深部勘探区,采用二雏地震、钻探、测井等对八道壕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成煤环境分析。并研究了八道壕矿区的地层层序及煤炭资源赋存的规律。八道壕组可分为三个三级层序,下部第1层序(Sq1)为冲积扇注入湖盆形成的水下扇一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湖侵域和高位域各含一个煤组,湖侵域退积的水下扇边缘和高位域扇三角洲前缘都有厚煤层发育。早期冲积扇自盆地西南注入湖盆,煤层发育在断陷较深的中北部,自西侧盆缘断裂附近向东超覆。Sq1湖侵域的煤层比高位域的煤层分布面积要大。盆地南部冲积扇主体部位粗碎屑岩增多,上,下煤组的煤层均向南变薄尖灭。由于物源区构造抬升冲积扇向湖盆的进积作用加剧,八道壕组中上部第2、3层序粗碎屑沉积物增多,湖盆水域面积缩小,煤层不再发育。
  • 摘要:根据三级层序内体系域的构成,断陷湖盆中三级层序可划分出一分、二分、三分和四分4种结构类型。其中,一分层序主要对应于水上红色沉积,是沉积基准面上升阶段的产物;二分层序由湖侵域和湖退域构成,相对湖平面一般只经历了快速上升和快速下降两个阶段,层序的发育晚期砂体发育,早期烃源岩发育,垂向上具反序结构;三分层序由低位域、湖侵域和高位域组成,相对湖平面变化经历了低位相对稳定、快速湖侵和高位相对稳定的三个阶段,层序的发育早期砂体发育,中晚期烃源岩发育,垂向上具正序结构;四分层序由低位域、湖侵域、高位域和湖退域组成,是最完整的一类层序,相对湖平面变化经历了低位相对稳定、快速上升、高位相对稳定和快速下降四个演化阶段,层序的发育早期和晚期砂体发育,中期烃源岩发育,垂向上具粗-细-粗的粒序结构。二分和四分的晚期一般对应于强制湖退沉积作用,该时期易发育滑塌浊积扇沉积,易发育岩性油气藏;三分层序和四分层序的早期是低位扇砂体和下切沟谷充填砂体有利发育时期,易形成非构造油气藏。
  • 摘要:通过岩心观测、地震解释和测井分析,结合薄片观察、粒度分析以及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长9-长6油层组存在砂质碎屑流沉积。结合盆地沉积背景及其演化规律,探讨了砂质碎屑流沉积的成因机制,详细论述了砂质碎屑流沉积的沉积特征,建立了砂质碎屑流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砂质碎屑流砂体主要由块状粉细砂岩和含泥砾粉细砂岩两种成因相构成,其成因是三角洲前缘砂体在外界触发力作用下,滑动崩塌而形成。分析了砂质碎屑流沉积与油气的分布关系,实践表明砂质碎屑流沉积体是下生上储或下储上生的油藏类型,属于典型的岩性油气藏,构成了该区深水区域的良好岩性圈闭储集体。
  • 摘要:根据对肇35区块葡萄花油层粒度资料的分析统计,通过粒度参数特征分析、函数判别、成因图解,概率累积曲线和C-M图分析等方法,划分了该区沉积相类型;根据沉积物的岩石类型、岩性组合、粒度特征、电性特征等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单井测井曲线与岩性组合特征,建立了该区测井相模板,阐明了该区沉积微相类型和特征,为研究区的沉积微相划分提供了参考;最后,通过单井沉积相划分,连井沉积剖面分析,对研究区沉积砂体和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该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席状砂等微相含油性良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块。
  • 摘要:以小层为基本单元,利用岩心、录井资料对潮坪沉积环境中各微相类型进行了有效识别和划分,建立了潮坪相沉积模式。结合测井解释,总结出不同环境中所形成的岩石记录的沉积特征以及各类沉积单元在测井曲线上的特殊响应。同时借助地震属性和反演技术确定不同层位的潮道走向及砂体延展范围,从而在井资料有限的条件下获得了研究区小层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研究认为,Horm-Nantu油田上白垩系LU和M1层主要发育潮坪沉积体系。LU自下而上整体上粒度由粗变细,下部LU-4、LU-3两小层均发育厚度大、物性好的潮道砂体,由海向陆延伸较远。LU-2小层只有向海一侧发育了小范围的粗粒潮道沉积,大面积为泥质沉积,垂向上形成了典型的海退型进积序列。LU-1小层未发育潮道沉积,粒度较粗的仅为砂坪沉积。M1自下而上为两次潮汐周期沉积而成,下部M1-2小层发育两个规模较大的主潮道,潮道方向自南西向北东延伸;上部M1-1小层只发育一个潮道,是在另一轮的潮汐周期内的混合坪环境而形成的。
  • 摘要:运用层序地层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对鸡西盆地早白垩世含煤岩系进行层序地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聚煤作用进行分析。白垩纪含煤地层共识别出3个层序边界,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早白垩世城子河组和穆棱组。鸡西盆地早白垩世含煤岩系有利于煤层聚积的环境是沉降速率中等、陆源碎屑供给相对较少的沉积环境,主要是三角洲间湾以及下三角洲平原地区。在三级层序中,湖侵体系域聚煤最好,反映了鸡西盆地在湖侵体系域期间,盆地内可容空间的变化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基本保持平衡且变化速率较低。文中还对城子河组和穆棱组含煤岩系的时代划分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该舍煤岩系时代属于早白垩世凡兰吟晚期—巴列姆期。
  • 摘要:车镇凹陷沙二段地形平坦,坡度平缓,处于浅水环境,普遍发育了浅水三角洲沉积。组成浅水三角洲砂体的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细砂岩、粉细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等;碎屑颗粒石英含量中等,长石含量较高,成熟度低-中等。粒度概率图主要表现为滚动跳跃加悬浮式、一跳一悬式和两跳一悬式。浅水三角洲沉积中广泛发育反映河流作用的各种层理构造以及反映湖浪湖流改造作用和生物扰动的沉积构造。浅水三角洲发育受到河流和波浪交互作用的控制。浅水三角洲前缘面积广阔,可分为内前缘和外前缘。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前缘的骨架砂体,其次为席状砂微相;在风暴等事件的影响下可发育风暴岩沉积。
  • 摘要:板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是大港油田主要的油气储层和隐蔽圈闭勘探层位之一。为了揭示其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根据对沙三段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分析,运用现代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在该段划分出4种沉积体系:扇三角洲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湖泊体系和重力流体系;根据层序地层学研究结果,沙三段被细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SQ3)和9个体系域,对各三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和低位体系域发育期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分析构造对沉积控制作用的基础上,总结了板桥凹陷沙三段沉积模式。
  • 摘要:通过构造格架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分析,结合区域不整合对比,将南堡凹陷地层与中国东部其他盆地进行对比,进行大型构造幕的确定,确认南堡凹陷古近系地层为区域可对比的裂陷Ⅲ幕和裂陷Ⅳ幕沉积。在此基础上,应用区域不整合规模的对比和火山活动期次研究,将南堡凹陷古近纪沉降划分为4个构造幕,并对各个构造幕的构造活动特征及其控制的沉积充填特征进行了分析。南堡凹陷的幕式构造活动早期完全受到边界断裂活动的控制;中期高柳断层开始活动,在南堡凹陷东部地区形成了陡坡断阶坡折带控制着沉积发育;而在晚期,高柳断层发育为控边断裂并控制着其下降盘的沉积充填。
  • 摘要:陆相坳陷盆地砂体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主要包括:①物源类型;②湖平面升降;③坡折带类型;④体系域类型;⑤沉积相类型。在坳陷盆地中,物源类型反映了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控制着盆地中沉积物的输送,造成盆地中湖平面的升降及坡折带的形成;湖平面升降和坡折带类型反映了盆地相对湖平面和可容空间的变化,它们共同影响着湖盆中沉积体系域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体系域类型控制着沉积体系的类型及分布,而沉积相类型对砂体的特征具有直接的控制作用。5种因素共同影响并控制着砂岩体在坳陷湖盆中的形成与分布。
  • 摘要: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上伏于晚奥陶世末加里东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界面之上,早志留世沉积层序发育明显受晚奥陶世末的剥蚀古地貌和早志留世的沉积古地貌控制。本文在大量露头、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基础上,结合不整合特征分析、剥蚀量分布和古隆起演化特点,探讨了晚奥陶世末的剥蚀地貌特征和早志留世沉积地貌特征。早志留世沉积期,盆地总体上具有西高东低、南北高中央低的特点,可划分出强烈剥蚀高隆区、隆起边缘斜坡区、洼陷边缘缓坡区和洼陷区等古地貌单元。古隆起演化和高低起伏的地貌变化控制了碎屑体系的供给和沉积体系的分布。南北两侧的高隆区长期处于陆上暴露未接受沉积,盆地东北、西北和东南部造山带近端有近物源的河流体系注入,在古隆起边缘斜坡区形成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等粗碎屑体系,与同时期的潮坪-碎屑海岸相共生。塔中隆起与塔北隆起相比,隆升时间长、规模大、沉积充填晚,缺失早志留世柯坪塔格组下段和中段地层,直到柯坪塔格组上段沉积期,海平面的大规模上升,来自盆地西侧及西北部的潮汐-海浪携带大量物源超覆在古隆起斜坡之上,易形成岩性地层圈闭。大规模潮汐水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砂体可形成有利储集体,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构造古地貌控制下的层序-沉积体系发育分布研究对储集砂体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基于对济阳坳陷惠民凹陷和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的滩坝相的解剖研究成果,提出了适合这两个地区滩坝沉积体研究的分类方案,并通过对勘探研究程度较低的惠民凹陷和勘探研究程度较高的东营凹陷滩坝沉积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惠民和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滩坝的沉积特征和展布模式受可容纳空间、湖平面升降与古岸线变迁,沉积动力转换带、物源,古地貌及地层坡度等因素的控制,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构造运动对凹陷形成所造成的沉积地形上的差异性,以及物质供给来源对滩坝砂体空间分布的控制作用,最后总结了潍坝相的2种空间分布模式:①单断单超中隆型-东营凹陷潍坝分布模式;②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型滩坝分布模式,这对指导滩坝相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西部广元市北部沙河镇冉家河—工农镇须家河和江油马鞍塘三叠系剖面进行详细的剖面实测和野外露头观察研究,对该区三叠系地层系统、岩石组合、沉积相,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三叠纪沉积地层从下到上可划分为碳酸盐缓坡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蒸发台地相、滨海相、三角洲相、冲积扇相,构成一个完整由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的的沉积相演化过程。研究区三叠系飞仙关组三段开阔台地湘台内浅滩亚相沉积的中厚层—块状鲕粒亮晶灰岩,以及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局限台地相-蒸发台地相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有利的油气储集岩相段,是当前油气勘探主攻目标层。根据该区三叠系地层的层序界面性质、沉积体系域特点、沉积相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将研究区三叠系沉积地层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和17个三级层序。其时间延续为42Ma,平均每个Ⅲ级层序的时限在2.47Ma。根据沉积层序和体系域的演化特征,编制了相对海平面和湖平面变化曲线。该区三叠系沉积相与层序地层的形成演化规律,为印支期扬子地台西缘沉积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北西侧龙门山推覆造山构造作用的沉积响应。该区三叠系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的研究成果在区域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