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4-10-25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分别对经、纬向及几个特殊区域里1995-2002年闪电频数和地面相对湿度(RH)进行了对比相关分析,发现在经向上相对湿度RH<72%的范围内闪电密度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而RH>74%的范围里,闪电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纬向上RH>80的赤道地区闪电活动与RH成负相关,在RH<72%的中高纬地区闪电密度与RH成负相关.得到结论当地面湿度过大时RH增加不利于闪电的产生;而湿度较小时水汽的增加有利于闪电活动的发生.这个地面相对湿度RH的临界值约为72-74%.此结论在不同经纬度的几个特殊区域(中国青藏高原、美国中西部地区及赤道亚马逊河流域)得到验证.
  • 摘要:本文利用1995年5月至2002年12月期间卫星观测的闪电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中的地表降水率、云功函数和热通量,分析了青藏高原中部闪电活动与相关气象要素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中部闪电活动的峰值出现在七月份,并在春季表现出明显的闪电活动;相关气象要素中,最能够准确描述闪电活动的季节变化及其春季异常特征的仅有地表总热通量:降水(或云功函数)与波纹比(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之比)的乘积,能够较好地反映闪电活动的季节分布特征与春季的"异常".结果表明,感热通量或波纹比可能在对流有效位能向对流上升动能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波纹比可作为修正闪电产生效率的一个重要参量.
  • 摘要:GPS全球定位技术是目前最理想的空间对地、空间对空间、地对空间的定位技术系统.它与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集成,组成"3S"技术系统,是当今国内外地学界的高新技术之一. 本文通过对GPS及GIS技术的分析,并总结其技术特点,简要介绍集成了GPS、GIS、数据采集、无线通讯技术而研制开发的人工增雨通信系统,旨在提高人工增雨作业的科技含量,为提高人工催化增雨作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服务.
  • 摘要:本文利用广西93个站的10年地面雨量资料和南宁714SD雷达资料,分析了广西夏季对流云降水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广西夏季对流云降水分布不均匀,具有随地域、时间、昼夜而变化的特征,并且降水的雨强可用雷达回波强度进行初步估计。
  • 摘要:本文建立了二维准弹性冰雹云模式,利用其对广西的百色、河池两地区1971年至1998年期间的冰雹天气进行事后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式对桂西北地区冰雹天气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 摘要:本文对海南省火箭人工增雨指挥系统进行了介绍。海南省火箭人工增雨指挥系统利用先进的"3S"技术、天气雷达监测网、9210网络等开发而成,可以实现火箭人工增雨作业车的精确定位、实时指挥,大大节约了口传作业信息为作业人员编制了一套操作简便、可视化、交互式的决策指挥操作平台,为作业决策提供了科学、客观、快捷的依据,并直接对作业进行指挥,实现了作业指挥的科学自动化,从而改善我们的作业效果,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决策指挥的科技水平和防灾减灾的服务能力.
  • 摘要:本文介绍了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和中国气象研究院,1990-19997年间对河北降水性层状云飞机人工增雨的天气背景条件及作业技术的有关主要研究结果.包括自然降水的天气背景条件、降水性层状云系的宏观及降水特征;云系含水量分布、冰晶分布、云滴尺度等微观特征;人工增雨作业综合判别指标及飞行航线设计等.
  • 摘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是火箭、高炮人工增雨和防雹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条件.本文应用C++和VisualBasic语言研制的新一代数字化雷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包括天气雷达监测、大气探测、火箭高炮作业指挥,作业信息通讯,作业效果检验,作业档案和资料管理六个子系统.系统适用于各种型号的数字化天气雷达及多普雷达,应用效果表明,新一代地市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具有相当高的作业指挥能力和科技水平,专业技术先进、功能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是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人员理想的指挥平台.
  • 摘要:本文对一次回流降水过程的云物理进行了研究。1991年5月24~26日,华北地区出现一次回流天气过程,在河北中南部造成大范围稳定性降水.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用PMS对这次过程进行探测.资料分析表明,回流层状云分有上、下两层,上层为锋上高层云,下层为锋下层积云,两层中间有一个400m厚的干层.下层层积云含水量比较丰富,最大为0.11g/m3.而高层云中含水量最大达0.16g/m3,过冷水主要出现在2200~3800m云层内,温度为-0.25°C.云滴最大浓度180个/cm3,出现在2500m高度.雪晶最大浓度为2500个/m3,出现在3000m高度,次大值为400个/m3,出现在2500m处.雪晶平均直径650~780μm,最大平均直径800μm.雪晶在高层云中下部和下层层积云中增长,形成地面降水,因为云中含水量丰富,在缺乏自然晶核时,通过人工催化,有利于增加地面降水.
  •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置达观测资料、闪电定位仪和雨滴谱的观测资料,对衡水市2003年7月24日出现的一次小尺度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开展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情况,对增雨效果从雨量、雨滴谱及秩和检验等方面进行了效果分析.
  • 摘要:本文通过对4架次飞行个例的PMS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河北省春季层状云降水系统存在不均匀性,表现之一为较强降水云带.1991年5月25日的个例在飞机上升和下降过程中两次于2000m左右探测到较强的云内逆温,逆温层顶下方存在云水含量的峰值.对1992年6月20日两次个例的冷云的冰晶尺度、IWC、冰晶浓度和LWC的垂直分布进行了分析.采用陶树旺等提出的层状冷云飞机人工增雨实时监测指标,对两次个例的云中可播性进行判别,发现潜力区占云区的1/2左右,有时存在大片强可播区.
  • 摘要:本文根据高空环流形势和地面逐时降水资料,对一次成功的人工火箭增雨作业进行了分析和检验,客观地总结了人工火箭增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丰富了市、县级人工增雨的内容,同时对作业方法和时机进行了探讨.
  • 摘要:本文对2003年7月8日吉林省一次典型的中尺度对流云雨带进行了事先有周密飞行设计方案的人工增雨和综合探测。利用天气、卫星、雷达和机载PMS及GPS等综合资料,给出了吉林省典型的中尺度对流云雨带的宏、微观探测结果,进一步探讨了降水机制及人工增雨潜力,给出了作业前后云团微物理变化范围,为人工增雨的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本文通过对热带低压的雷达资料和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探测资料的分析发现,此次降水过程为典型的层状云连续性降水;在153min的探测航程中只有少数区段云系可播,而且2DC探测的大粒子浓度较大,FSSP-100探测的粒子浓度较小,云系可播度小,增水潜力较小。
  • 摘要:本文利用长春2004年一些较系统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并使用VisualC++6.0高级编程语言和双线性插值法处理雷达体扫强度回波数据,分析了层状云连续性降水整层VIL及0°C层上下VIL的分布特点,得到以下结论并提出VIL较雷达强度回波更适用于增雨作业区域的选择:(1)层状云连续性降水的VIL值较小,0°C层下部VIL的最大值比整层稍小或接近,但范围较小;0°C层上部VIL的分布与整层分布不尽相同,数值则更小.(2)在出现0°C层亮带时,亮带上的VIL值往往最大,亮带较弱时,在0°C层上部表现得更明显,可以看到围绕雷达中心一个或多个环状或圆弧状的大值区.(3)雷达某一层回波只能反映一个层面上降水粒子的分布,而整层VIL能够全面、细致地反映雷达探测范围内空中降水粒子的整体分布.正因为此,某一层雷达强度回波图上强度最强的区域,不一定是整层VIL值最大的区域;有时雷达回波某一层没有回波的区域,整层VIL却给出了一定的值.(4)0°C层上部VIL反映的是0°C以上降水粒子分布的情况,特别是VIL相对大值区是云中降水粒子、过冷水相对集中的区域,更是北方人工增雨作业的最佳区域.(5)VIL在整层和0°C层上下的分布特点,特别是0°C层上部VIL相对大值区的分布特点,使得VIL较雷达强度回波更适用于北方降水性层状云人工增雨作业区域的选择。
  • 摘要:随着集成技术的飞速发展,用于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机载温度测量的传感器越来越多,这些传感器具有精度高、性能稳定、可控性和线性好等优点,但前提是必须在稳定的环境中工作,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工作环境恶劣、动态变化无常、干扰因素多而不定,从而导致非传感器本身的误差因子增多,直接造成温度测量精度下降等结果。本文结合吉林省近年来飞机增雨作业实际经验,就如何改善非传感器误差因子导致的测量精度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部分解决方案和方法,仅供广大人影工作者参考。
  • 摘要: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开展飞机增雨作业达40 多年期间取得了很多宝贵的观测资料为了更好地保存并使用这些资料,本文开发了吉林省高空观测数据平台系统。文章介绍了吉林省高空观测数据平台的主要功能,以及吉林省高空观测数据平台的主要特点。
  • 摘要:本文利用美国粒子测量系统(PMS)对吉林省5-7月降水性层状云在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同时进行了科研探测,取得了一批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计算后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云层的配置其云中过冷水含量不同,吉林省的降水性层状云主要分为三种云型:Ns、Asop-Scop、Astra.其中Ns云型的云中过冷水含量最大,达到0.2737g/m3,其次是Asop-Sccop云层,其过冷水含量为0.1693g/m3,过冷水含量最小的云层结构为Astra,过冷水含量为0.1054g/m3.2.云中过冷水含量与云底高度为负相关,与过冷层厚度为正相关.3.三种云型的云中过冷水含量距0°C层高度的分布为:在距0°C层高度以上400-600米高度范围内过冷水含量达最大,之后随着距0°C层高度的增加云中过冷水含量迅速减小.4.三种云型的人工增雨潜力有所不同,可播度为86%,即:Ns云型潜力最大,达41.3%,其次是Asop-Scop云型潜力为28.4%,潜力最小的云型为Astra,为26.6%.
  • 摘要:本文使用MM5中尺度数值模式,采用不同分辨率(90、45、30和15km)相同的Reisner混合相微物理显示方案,及Betts-Miller和Grell的对流参数化方案,对2003年7月8日吉林省境内中尺度对流雨带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需要不同分辨率、不同参数化方案的中尺度模式进行模拟,提高模式的分辨率可以增强对含有对流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模拟和预报能力;模式的水平分辨率和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模拟强降水中心有重要影响;当MM5模式分辨率提高时,模拟的细化给降水分布、降水强度带来一些改进,但主要雨区内也出现了一些虚假预报中心水平扩散;低层正涡度区,高层负涡度区的配合,对低层辐合上升运动有利、能促进对流发展;从散度场的分布特征看,低层850hpa的水平辐合区域强弱与降水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强水平辐合区与强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因此,在MM5模式业务化时应该根据天气特点来选择模式分辨率和对流参数化方案,以使模拟结果更接近实况.
  • 摘要:本文针对2003年7月8日吉林省一次积层混合云人工增雨探测的资料进行了分析。文章利用热线含水量仪、PMS及GPS等探测仪器所探测的资料,结合天气、卫星和雷达资料对云的宏、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该云体各层微物理结构的变化,为人工增雨寻找最佳潜力区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在薄云薄雾条件下拍摄的卫片、航片,对比度低,目标物严重淹没于背景中,很难辨认.传统的处理方法要么进行灰度变换增强,要么进行滤波消噪。前者能增强图像对比度,但会相应放大噪声,而后者对低对比度图像的处理效果又不太理想。 本文根据图像自身特点及其灰度分布区域特性,引入图像灰度非线性拉伸增强算法并加以改进,同时用小波阈值去噪来抑制灰度拉伸而放大的噪声.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处理方法是很有效的.
  • 摘要:本文利用2004年4-7月吉林省人工增雨期间,空基微波辐射计所取探测资料,结合卫星、雷达、GPS和温湿度探测仪等探测手段,测得吉林省春季各种可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云型的过冷水含量,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为人工增雨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西干旱期间的天气条件、气柱水汽量、对流云回波(云顶高、云强度等)特征、作业技术方法等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江西省人工增雨作业的基本技术数据和指标,为江西省开展人工增雨抗旱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多谱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监测到的同时期的雷电参数,得出2∞3年4月12日发生在我省中北部的一次强对流过程的中小尺度系统的雷电参数演变特征,从而为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提供了新的监测预警依据和手段.
  • 摘要:本文利用1983年7月至1998年12月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D2的月平均云物理量资料,对西北地区三个不同区域的空中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表明:三个区域的月平均总云量区域平均值在52.5%-58.3%之间,总光学厚度区域平均值在2.6-6.6之间,总云水路径区域平均值在44.9-77.6g/m2之间;西北地区空中云水资源多年平均分布有其地形特点,总云量、中云量、总光学厚度和总云水路径的高值区均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一带,总云量约为56%-60%,中云量约为26%-40%,总光学厚度约为4-5,总云水路径约为80-96g/m2.低值中心一般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内蒙古西部戈壁沙漠-黄土高原西北部一带;此外,祁连山、青海所在的高原气候区云水资源近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总光学厚度和总云水路径15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分别约上升了0.8和16.4g/m2,这一结果显示在祁连山一带进行人工增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摘要:本文分析了90年代初在华北地区的层状云的微物理统计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大气气溶胶和云微物理特征的关系.飞机资料是1990年9、10月以及91年4月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飞机增雨试验期间获得的.对这批资料统计分析得出90年代初华北地区层状云的微物理特征:云滴数浓度Nc为186(个/cm3)、液态含水量LWC为0.06375(g/m3)、平均直径Md为7.2332(μm)、有效半径Re为5.6256(μm).比较各个微物理量的平均值与标准偏差发现在这些观测中数浓度、液态含水量的变化很大,Nc在20~1000个/cm3范围内变化,LWC在0.007~0.3g/m3范围内.每次观测都会出现200个/cm3以上的数浓度观测极大值.从这些统计值中我们看出所观测的层云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层云特征.对各次飞行观测比较发现90年代初华北层状云垂直分布呈现以下特点:云滴数浓度在云层内基本均一,略有减少,RE随高度增加,LWC随高度增加不是很明显.通过与近十年来华北地区层状云其他观测比较分析微物理特性的变化,发现2000年附近观测到的最大数浓度比较90年代初有比较明显的减小,而其他如Nc、LWC、Md等的变化趋势不甚明显.通过PMS资料中气溶胶数浓度的统计分析得到云下气溶胶数浓度的统计特征.利用相关分析研究云下气溶胶数浓度对云滴数浓度的影响,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8131且通过了显著水平为0.05的t检验.对两者进行了一次线性拟合得到如下关系式:Nc=0.0023Na(sub-cloud)+16.5077.
  • 摘要:目前对人工增雨效果评价虽有多种方法,但都不尽人意,通过优化,本文利用1953~2002年降水资料,回归分析了安阳市降水趋势,进而评估了人工增雨十年所取得的效果.
  • 摘要:本文以WR-98型为例,对火箭增雨作业方案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火箭弹以线源方式播撒碘化银,成核率高,是高炮(人雨)弹的一百万倍;播撒弧线应在"播撒温度窗内";播撒弧线应是垂直于高空风向。文章指出,同一火箭弹的播撒轨迹长度,与高空风向垂直时作业宽度最大,但播云线不一定非要与风向垂直,可在有顺风分量的45--90度间选择。由于火箭的自身性能特点,作业方案设计非常重要,一些技术指标如云体类型(走向)、作业部位(高度)、催化剂扩散、发射方向等.都须依托不同层次的气象业务系统来提供、换算.只有熟练掌握作业天气技术指标和火箭性能参数,才能做到科学作业,收到预期效果。
  • 摘要:本文对火箭人工增雨扑救山火技术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扑救山火的效果、如何把握降雨落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文章指出,关键是作业技术的运用和作业时机的把握.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云系、不同的地形,其作业技术的运用和作业时机的把握,亦各不相同。
  • 摘要:本文应用TOVS资料,利用MORTRAN3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对流层的太阳外短波辐射和地气红外辐射进行了计算,进一步研究了上述地区晴空大气辐射加热的两个方面: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对不同纬度,不同大气状况下12个站点43个样本的对流层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进行了分析,发现:太阳加热率是随着距地面的高度增加而减小的,它的大小及变化率与纬度天顶角及当时大气的状况有关,同时,太阳加热率也存在日变化.红外冷却率在400-500hPa间有极小值,它的大小及变化率与当时的大气状况及纬度有关.将本文的结果与前人的结论及实况相比较,发现本文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对流层的辐射加热情况,利用卫星资料计算的结果基本可信.
  • 摘要:本文对新一代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进行了研究。该系统成功地实现了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指挥飞机增雨过程中的应用、空地传输系统做到了空地指挥的直观、客观,并具有先进的数据库系统.系统自动生成和输出飞机增雨作业预案,给机组和作业人员提供飞行航线、作业区域、起飞时间、飞行高度、催化剂播撒量、播撒方案.作业期间利用嵌套在GIS电子地图上的实时雷达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进行跟踪指挥,根据云系变化,实时调整作业航线和飞行高度,提高作业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 摘要:本文利用荆州市气象局可移动式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场资料和速度场资料,对2002年7月22-23日发生在荆州市的一次切变线大暴雨的天气形势、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多普勒雷达回波的强度场和速度场资料不仅能较好地判断暴雨的发生、发展,还能较好地分析暴雨形式下的空间风场结构,为暴雨的预报提供极为有利的依据.
  • 摘要:本文对一次典型云体右前方新生单体强降雹过程进行了分析。2004年7月6日鄂西北出现了一次大范围降雹天气,降雹天气主要由高空冷平流引起,强降雹产生于飑线运动右前方新生成单体中.当日保康县人影办动用7门"三七"高炮开展了人工联防,产生较好的防雹效果.
  • 摘要:本文对鄂东高炮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分析。2003年7月11日黄梅县出梅后,因受副高控制,降水少,蒸发量大,出现了干旱.市县人影办通力合作,抓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撤、500hpa及以下各层的切变线和槽线在黄梅附近的机遇,及时开展高炮人工增雨作业,成功地达到了比周边县市多降雨的目的,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摘要:本文采用集成预报方法,将天气学诊断、雹云数值模拟、雷达回波参数判别三种预报方法,分别作为预报因子,根据三种不同预报方法的预报准确率给出各个因子的权重系数,最后调整组合成雹云临近预报方程.结合三峡近坝区5年的降雹资料,建立预报模型.外场试验检验表明该集成预报系统预报准确率可达到70%以上.
  • 摘要:本文从常规人工增雨作业的实践活动中,指出了基层人工增雨作业方法的局限和增雨的随机,结合现行降水机制与人工增雨催化技术的理论,阐述碘化银增雨弹在cb云体的作用效应.与此,针对高炮和火箭输送增雨弹到云体存在的作用时间差,拟比节日烟火的爆炸原理,提出一种可以尝试的AgI撒播动力催化方法.
  • 摘要:本文对青藏高原的雷暴和雷电活动特征进行了观测和研究,发现高原上夏季雷暴云出现频繁,且大多呈三极性电荷结构,云中的非感应起电机制是三极性电荷结构的主要原因,固态降水是云底正电荷层的主要贡献者.青藏高原地区雷暴一般较弱,闪电频数平均每分钟大约只有1个.云闪的发生比例较高,为81.2%,地闪发生比例为18.8%,正地闪所占比例为17.7%.单闪击地闪占总地闪的一半,带有连续电流的地闪在地闪中所占比例为18.4%,连续电流平均持续时间是127ms.高原上的闪电活动与对流性降水量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对流有效位能不是决定雷暴发生和闪电活动多少的唯一因素.
  • 摘要:本文利用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模式模拟讨论了一次雷暴过程中放电活动特征及平流和湍流对LNOx的输送特征.结论表明,在中部负电荷区域的上边缘,对应上升气流区外围、水平流场中心部位的区域,因为放电传输距离较长,所以强放电区主要落在这些部位,且向上传输.在负电荷中心区也有少数放电点,但传输距离较短.闪电产生的氮氧化物逸出闪道后,被云中平流和湍流输送,最后在弱流场区域内形成LNOx浓度中心,峰值达9ppbv.LNOx的输送主要以平流为主,但在云底层及雷暴消散阶段,湍流输送也起重要作用.在雷暴云消亡期,LNOx的峰值为2.7ppbv,比晴天值大1个量级.
  • 摘要:本文利用高速摄像系统(成像率1000幅/s)和快、慢电场变化仪以及VHF宽带干涉仪系统等测量探测仪器在青藏高原中部那曲地区所观测的地闪资料,对地闪回击之前持续时间较长的云内放电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闪回击前的云内放电过程发生于雷暴云下部正电荷区和中部负电荷区之间;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高原雷暴云底部存在大范围的正电荷,即雷暴电荷结构呈三极性.
  • 摘要:鉴于播撒冰核形成的冰晶与自然冰晶谱型的不同,本文对三维冰雹云催化模式人工引晶物理过程参数化部分作了改进,将人工引入的冰晶单独作为预报量处理,导出了人工冰晶与其他粒子发生的微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程,分析了改进模式的催化功能及人工冰晶的微物理过程及其在催化防雹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同样催化条件下,改进模式的催化效果优于原模式。水汽在碘化银粒子上核化是产生人工冰晶的主要过程.人工冰晶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它与云水和雨水接触的比例要比自然冰晶高的多,因此人工冰晶收集过冷云水增长是其与自然冰晶最大的差别。和自然冰晶相比,人工冰晶向霰转化的数量多,通过人工冰晶形成的冻滴也多。自动转化是消耗人工冰晶的最重要的物理过程。工冰晶减雹机制是:对雹云催化后,人工冰晶增加使雪、霰和冻滴增加,转化成冰雹的数量也增加,冰雹的尺度减少,降雹强度和降雹动能通量就减少。
  • 摘要:本文利用含有详细微物理过程的层状云模式和郑州加密探空资料模拟研究了2002年4月5日冷锋降水云系的层状云微物理结构,降水粒子形成的环节、物理过程,并从降水形成的环节和云的结构分析人工增雨的条件。结果说明,低槽冷锋型云系具有显著的分层结构:云内高层是冰晶,下层是雪,接下来是霰和过冷云水组成冰水混合层和云中暖区的液水层;云水常常分为高低两层,中间有的几乎是无云区,有的是低含水量区。云系中明显存在"催化-供给"云体系.作为催化云层的冰水层对降水的贡献约25.5%,冰水混合层为31.3%、液水层为43.1%,亦即供给云对降水的贡献约74.4%.在锋面不同部位,降水形成机制是有差异的,在远离锋区的锋后站凝结率极低,过冷水含量也极低,雪几乎全部通过凝华方式增长,而霰由小雨滴冻结形成,而其它区域霰是靠雪转化形成的,降水完全由冷云过程形成.锋前区暖云过程对雨水的贡献较大,锋区冷云过程对雨水的形成贡献较大。
  • 摘要:本文用中尺度模式和云模式相结合模拟研究了云系结构、降水形成微物理机制,通过云结构分析和降水形成环节研究人工增雨潜力的要素,提出了综合判断增与潜力的方法.结果表明:在云系的不同部位,云的垂直结构是不同的,云系中含水量中心有3个高度:高层冰云由冰晶和雪组成,含水量中心在300hpa高度;中层云是冰水混合层,云含水量中心在600-650hpa之间高度;低层云在800-900hpa之间高度,完全由液水组成.这些含水量中心的高度大体上与凝结率的极大值的高度对应.在锋面云系不同部位,三层云有不同的组合.多层云是云系的主要宏观结构特征,说明"催化-供给"云体系是冷锋降水云系的主要降水机制.在云结构和降水机制研究基础上分析了云的人工增雨潜力要素:(1)云的分层结构.指出具有"催化-供给"体系的云,冷云过程对降水的贡献较大,冷云催化增雨潜力也可能较大;(2)降水形成环节.云中冰晶浓度、水汽含量、过冷水含量是发动冷云降水的主要因素:水汽和过冷水对降水贡献相当,不但过冷云水是个引晶催化条件参数,水汽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作为"催化-供给"云中供给云的一部分,暖云中云水含量和云厚也是冷云催化增雨的重要因素;(3)冰相粒子对降水的贡献.对引晶催化增雨来说,只有冷云过程对降水贡献较大的自然云,人工引晶催化才有效果.增雨潜力大小要考虑冰相粒子对降水的贡献;(4)降水效率,指出并非降水效率低的云增雨潜力就一定高.从分析云水消耗的过程入手,计算云水滞留效率,结合凝结水降水效率评估增雨潜力.(5)云中状态.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定性综合判断增雨潜力的思路.
  • 摘要:本文利用带有详细为物理过程的一维层状云数值模式和郑州站加密探空资料对2002年4月5日冷锋降水云系层状云的水分循环问题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了进入云体的水汽通过各种微物理过程转化成降水的物理途径.结果说明水汽的凝结(华)效率很高,约70%的水汽通过凝结、凝华过程转化成液水和冰水;但液水尤其是云水的蒸发效率也很高,在形成的云水中又有70%有蒸发为水汽.云水转化成降水中冰项过程贡献很大.降到地面的水量占云水的33%.在云中水汽循环研究基础上,提出用数值模式和多普雷达、降水资料结合评估云水资源的方法,并对4月5日云系的云水资源做了评估.
  • 摘要:本文用三维弹性冰雹云催化数值模式对一例以冻滴胚为主的雹云用碘化银做了催化高度、催化时间、催化剂量和催化方式数值试验,详细的分析研究了催化防雹机理和催化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催化部位、剂量和时间对防雹效果都非常敏感,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这三个参数要选取适当并做最优组合,即催化时间要及时,催化高度要适中,催化剂量要适宜.催化必须在适当高度,这个高度就是雨滴高含量区,也是上升气流极值高度;催化剂量必须适当,它与催化时间、催化部位和催化方式有关;催化时间必须及时,催化最好是在冰雹胚胎还未形成前或初始回波出现时及之后几分钟催化.抓住雹云发展早期催化,催化剂可较长时间存在于高含水量区,则会产生大量冻滴,不但效果好,还能节约大量催化剂.凡是催化效果好的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催化使雹云中冰晶含量高、数量大,冻滴含量高、数量大,平均质量(或尺度)小.
  • 摘要:消散暖性云雾是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的一个难题,催化剂的选择更为关键.本文介绍了一类含钠、钾、钙等吸湿性焰剂的实验室研究,同时讨论盐粉等催化剂的试验结果.研究表明:播入(燃烧)吸湿性焰剂粒子,通过凝结-蒸馏机制,雾中小滴迅速增加,大滴迅速减少,能见度迅速增加,后又回落到一个稳定值.
  • 摘要:为了提高观测质量,解决在探测过程中由于气球漂移造成探测资料在空间及时间上误差问题,中国气象局提出一套探空、测风报的空间、时间扩充编码方案。本文从探测原理出发,阐述了该方案,并用个例说明方案的优点及业务应用前景。
  • 摘要:本文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研究计划(ISCCP)最新的D2资料集的云量资料分析得到中国地区云量的分布特征和变化特征,及云量变化的气候原因.分五个分区做的云量与13个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得到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不同类型云量的回归方程.并将回归方程得到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做了比较,同时做了偏相关分析.主要的分析结果是:中国南北地区云量与极涡正相关,与西太平洋副高负相关.以及与全球距平温度负相关.
  • 摘要:本文根据振动原理,使用平板音箱在实验室条件下测量雨滴谱.实验就不同大小水滴,不同降落高度,平板音箱的不同位置做了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平板音箱具有测量雨滴的能力.同时,本实验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平板音箱测量雨滴能力的因子的作用效果.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进一步改进平板音箱测量雨滴谱性能的方案.
  • 摘要:为了使RTTOV能够模拟FY2B气象卫星红外、水汽通道辐射率数据,本文综合了逐线积分大气透过率模式GENLN2计算600-3000cm-1的精确红外大气透过率在6个不同的卫星天顶角时的分布,以及FY2B气象卫星红外、水汽通道的光谱响应函数,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了适用于RTTOV快速辐射传输模式的FY2B气象卫星红外、水汽通道模拟计算所需的透过率计算系数.其中,大气吸收成分划分为均匀混合气体、水汽和臭氧;卫星通道透过率利用单色大气透过率以及通道光谱响应函数卷积得到.同时,文章对于RTTOV模式的设计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利用生成的FY2B通道透过率计算系数对RTTOV模式进行检验.同时利用RTTOV模式初始输入变量的扰动确定了象FY2B红外、水汽这样的宽光谱成像通道的敏感因子.此外,将FY2B和具有相似通道光谱响应的GMS通道模拟结果进行的对比分析表明,以相同大气廓线作为模式初始输入,利用新生成的透过率计算系数和RTTOV模式能够得到相似的模拟通道大气透过率以及通道辐射率.然后利用ECMWF和NMC数值预报廓线模拟的FY2B红外、水汽通道辐射亮温与实际观测资料进行的对比分析表明,该快速模式能够在短的时间内以一定的精度模拟气象卫星成像通道的辐射观测资料.
  • 摘要:本文利用GMS-5卫星多通道资料和探空资料,以及MODTRAN辐射传输模式设计并实现了用卫星红外分裂窗通道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物理反演算法.文章用1998年夏季的资料进行了大气可降水量反演试验.结果表明:加入卫星反演的大气可降水信息之后,能够更合理地反映大气可降水的分布,尤其是对于那些缺少常规探空资料的地区效果更明显.用常规探空资料计算的大气可降水量与卫星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比较表明:二者的均方根误差为3.30mm.为了在业务上实现大气可降水量物理反演算法,设计并实现了利用GMS-5卫星多通道资料和数值预报资料,以及RTTOV7快速辐射传输模式的大气可降水量红外分裂窗物理反演算法.试验结果表明:RTTOV7快速辐射传输模式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反演速度,能够满足业务要求.
  • 摘要:本文采用实际观测资料的分析与数值模式模拟相结合、天气学方法与云物理学研究相结合、中尺度模式MM5与云模式相结合等方法,对2002年10月17-19日在河南省境内出现的层状云降水过程的系统演变、云系宏观和微观特征以及锋面云系不同部位的降水机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河南省2002年秋季降水主要影响系统是低槽冷锋系统.秋季降水水汽主要来源于高空低槽槽前的西南气流和青藏高原的水汽输送以及东南沿海的水汽输送.在高空槽前和地面冷锋之间形成了与地面冷锋走向一致的蔽光高层云、蔽光高积云、碎雨云、雨层云和少量的透光高积云系组合.850-700hPa层是水汽的主要输送层.水汽饱和场和冰水转化区主要位于500-400hPa之间.位势不稳定能量区主要位于锋前和锋区500-700hPa之间.降水雨滴平均值为0.48mm,平均最大直径为1.63mm;平均雨强为0.87mm/h;雨滴含水量为0.07g/m3;雨滴数密度为1000/m3以下.锋前雨滴平均谱宽较大,平均数浓度较大,存在双峰结构;锋区雨滴谱较窄,雨滴数密度也相对较小;锋后出现双峰结构,最大雨滴直径较大,但大滴的数目比锋前少.多普勒天气雷达的PPI回波中存在环状回波,还有一些强度介于15-20dBz的强回波区;RHI回波上存在明显的亮带,亮带含有若干个强回波核,与其上方的不均匀结构相对应,不均匀亮带产生了不均匀的降水回波.降水分布呈东北-西南带状结构,与锋面云带的移动相一致.上述特征表明,大范围的层状云系具有不均匀的结构特征.(2)中尺度模式比较好地模拟出了河南省秋季层状云降水天气过程的500hPa、700hPa、850hPa等压面上低值系统的位置、强度及演变情况.模拟的地面降水与卫星云图结构和实测降水分布基本一致.模拟的层状云含水量多介于0.04-0.7g/kg之间;中高层冰晶浓度每升只有几个;云系存在分层结构和"播种-供给"降水机制."播种云"一般为200hPa-500hPa,-10°C到-40°C之间的高层云,云系中冰晶和雪的含水量和浓度都很大,"供给云"分布在500hPa-900hPa,-10°C到5°C之间.雨水主要来自于霰和雪以及冰晶的融化,霰主要来自于高层冰晶和雪的转化.分析表明,秋季层状云低层过冷水含量和厚度比较大,而高层冰晶含量较少,具有较高的人工增雨潜力.(3)锋面层状云系多呈高、中、低云分层结构,在云系的不同部位,降水的形成机制一般不同,相应的人工增雨作业方式也不同.河南省秋季层状云系锋前存在较强的暖云和冷云过程.锋区与锋后的分布相似;锋区只有冷云降水起作用;锋后云系存在暖云降水,但以冷云降水为主.
  • 摘要: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和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联合研制的MM5V3中尺度模式,对长江流域地区冬季一次辐射雾生消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式在辐射雾生成时间、高度和出现雾区的模拟与实际观测结果较相近.在此基础上,针对明显影响辐射雾生消的微物理过程和辐射传输过程,以及模式水平分辨率,我们还进行了三组敏感性对比模拟试验.对比结果显示水汽方案的选取对模拟辐射雾的液态水含量有很大影响,大气辐射方案的选取不仅是模拟辐射雾的水平区域范围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对液态水含量的模拟有一定的影响,提高模式水平格距的分辨率能有效改善雾区水平范围的模拟效果,使模拟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 摘要:本文使用2002年6-7月长江中游地区宜昌S波段多普勒雷达在两次大范围混合性强降水过程中的部分时段体积扫描强度数据,以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7个雨量计10分钟记录一次的雨量资料,分析了实时及短时平均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的特征.研究表明,从宜昌雷达体扫数据得到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中可分析降水的类型、云中粒子随时间的发展变化以及降水的云微物理过程.中、低仰角对应高度上的实时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的变化规律、PPI图象上对应雨量站点上空的回波变化情况及10分钟记录一次的地面雨量的变化趋势三者能很好地统一起来,有利于在无地面雨量计的地区估测降水量的大小、确定降水类型、分析降水的发展.对反射率因子值较大而且仰角越低值越大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需要特别的关注,这些区域对应地面上常出现对流性强降水,容易造成灾害.
  • 摘要:我国人工防雹和人工增雨的主要对象是冷云,含AgI焰剂(产生人工冰核)是当前国际流行的主要冷云催化剂.近年来我国在复合焰剂配方、焰弹、焰剂、炮弹焰剂、火箭焰剂等方面发展较快.本文利用不同方法和仪器设备,检测的焰剂成冰核率有差异.通过对比检测研究可优选和发展最佳人工焰剂催化技术.提高实效,并具体促进和深化对成冰核机理的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对影响飞机积冰环境的气象因子的分析,得出了诊断飞机积冰的关键参量.试验对比几种积冰算法,建立了飞机积冰计算模型,用飞机报告检验验证,计算效果较好.
  • 摘要:本文利用2003年夏季2个月北京市房山地区8个GPS双频站的观测数据、相关网站下载的全球电离层模型数据、IGS精密星历数据、IGS地球自转参数数据、IGS亚太地区20个地基GPS基准站观测数据、信息办5个GPS站观测数据,应用BerneseGPS软件进行了解算.结合相应的地面气象资料反演了北京市房山地区GPS遥感可降水量30min间隔的变化曲线,与地面实测降水量对比,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
  • 摘要:为增强飞机探测资料分析处理能力,充分发挥飞机探测资料作用,本文开发研制了飞机探测资料快速分析显示系统.该系统可对云中各种宏微观参数进行计算和统计,以图形或曲线形式进行动态显示.本文详细介绍了该系统软件的运行环境,系统组成、功能,云参数算法的理论公式,软件显示界面、菜单以及应用价值等.
  • 摘要:利用ATOVS资料可以反演晴空和有云情况下的大气温度、湿度廓线等大气参数.本文简要介绍了非线性迭代物理反演法,并利用该方法对2002年7月的NOAA-16极轨气象卫星ATOVS观测数据进行了大气湿度廓线的反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大气相对湿度反演参数与无线电探空湿度观测资料的均方根误差在15-23%之间.
  • 摘要:对流云是主要降水云系,而其本身自然降水率较低,具有较大的增雨潜力.冰雹是我国北方另一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农牧业的正常作业和人们的收入.鉴于强对流云经常带来冰雹等灾害,人工影响天气可以在消雹的同时达到增雨的目的。本文对碘化银(AgI),液态CO2(LC)播撒对流云消雹增雨进行了研究。文章介绍了增雨模式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 摘要:城市气溶胶观测方法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本文提出了地面多点动态光度计与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综合观测的技术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卫星MODIS遥感气溶胶资料经地面光度计观测场变分技术处理可取得显著的效果.另外,采用Terra卫星MODIS遥感与地面光度计变分处理的气溶胶分布特征初次揭示了北京周边地区(河北、山东等省)气溶胶及其污染排放影响特征.这类气溶胶区域性影响特征与北京周边山谷南面开口的"马蹄型"地形相关,本文采用HYSPLIT-4轨迹分析模式及其气象资料分析亦证实了此个例周边污染物扩散过程轨迹及其区域气溶胶影响特征.
  • 摘要:淡水资源的根本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径流,以及湖泊、水库的淡水,没有大气降水的供应是难于维持平衡的.因而大气降水是淡水资源的根源,但它属于空中水资源.空中的水,包括有水汽、水汽凝结物和降水粒子.水汽在一定温度下达到饱和后,会产生水凝物,水凝物中的一部分自然长大成降水粒子后,会产生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由空中来的水资源,而落不到地面的水凝物只能是潜在空中水资源.本文对空中水循环和空中水资源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 摘要:本文利用闪电VHF辐射源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观测资料,对三个超级单体雷暴的闪电VHF辐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流风暴中的闪电洞(即闪电空白区)或闪电环与强上升气流密切相关,闪电洞的直径可达5-6km,持续时间长短不等,在产生龙卷风的灾害性风暴中,闪电洞的持续时间有时长达20多分钟,且闪电洞出现在龙卷风发生之前,在龙卷风发生期间,闪电洞最为明显,并在闪电洞上方15-16km高度有独立于其他闪电的辐射发生,在闪电洞周围,闪电通道表现为呈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状,且没有明显的双层结构,闪电洞对应于雷暴中的强上升气流区,闪电辐射源时空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雷暴的对流结构.同时在这些雷暴中主要以大量正极性地闪为主,正地闪的发生频数最大可达6次/分,正地闪峰值有时出现在龙卷风发生之前,有时在之后.
  • 摘要:本文根据2001年5-6月12架次的飞机探测资料综合分析得出了西北地区春季云系的宏微观特征,包括云的厚度、云底高度、云粒子浓度、含水量、有效半径、粒子谱分布函数等.对比分析降水云和非降水云系的微物理特征量,表明在降水形成的过程中,中云起到了云粒子向降水粒子转化的比较关键的作用.飞机观测结果的云粒子有效半径同MOD06_12的结果对比,两者有比较好的线性关系.
  • 摘要:积云含水量较高,特别是其催化的可播性和降水的高效性更是目前人工增雨作业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积云降水的原理出发探讨积云人工增雨作业的可播性和其增雨的高效性,结合吉林省人工增雨作业的实际情况,得出一套适合于吉林省积云人工增雨作业的应用方案.
  • 摘要:为了提高作业的科学性,本文采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和3S技术适时指挥火箭车流动作业,在分析当地天气特点、雷达回波特征以及充分运用现有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多普勒雷达实时指挥作业对不同类型云进行催化时目标云的选择、催化潜力判断、时机把握、催化部位的确定等作业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包括雷达监测、判别指标、作业参数生成和效果反馈分析等内容的新一代火箭增雨作业技术方法,并运用3S技术对作业车辆实时定位跟踪,适时调整,科学指挥火箭车流动作业的技术思路.
  • 摘要:本文根据福建省古田试验效果评价结果,结合福建省抗旱增雨实际情况,通过区域雨量给出作业后影响区雨量增值,并通过云型和雷达回波参数确定不同作业云的以确定增雨作业影响区面积,从而对作业效果进行评估.采用上述方案对2003年8月13日宁德市气象局开展的一次抗旱人工增雨进行效果评估.
  • 摘要:强对流天气给国民经济甚至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为了发挥新一代天气雷达的最大效益,使其能够准确及时地监测和预报强对流天气,本文回顾并总结了龙岩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运行以来对强对流的监测情况,以2004年3月1日发生在龙岩的首场冰雹过程为例,介绍了如何利用CINRAD/SA天气雷达的基本产品(如组合反射率、基本反射率、基本速度、回波顶高、垂直剖面等)来发现、识别、验证和跟踪强对流,最后总结出利用CINRAD/SA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强对流天气的具体操作方法。
  • 摘要:本文利用2001年和2002年建阳新一代天气雷达提供的各种产品及气象台站自记雨量和自动气象站自记雨量资料建立降水和雷达产品关系,并用这一关系估算对流云总降水量和降水效率。分析表明:(1)利用CINRAD的多种回波参数及其变化值建立起降水预测方程,可提高预测精度;(2)单体对流云整个生命史总体降水量为105m5比多单体合并对流云小一个量级;(3)单体对流云降水效率明显低于多单体合并的对流云,在成熟阶段前者平均为28.25%最高为36.13%,而后者平均为38.29%最高达65.53%。
  • 摘要:本文应用TRMM卫星的测雨雷达(PR)和微波成像仪(TMI)对1999年4月11日移经河南的一次冷锋--气旋层状云系的探测结果,结合飞机云微物理探测(PMS)和地基714CD雷达等多手段的综合观测,分析研究了不同性质层状云系中微尺度结构特征和人工增雨播云条件。结果表明,稳定的低槽冷锋层状云系降水场整体均匀,一般降水率在1mm/h以下,受倒槽气旋影响造成的混合层状云系降水场整体不均匀,一般降水率在1-10mm/h之间;层状云系降水场的立体空间结构也存在类似对流云降水的不连续降雨塔,但云体中下部相连,顶部有不同程度的起伏,呈现多层结构;TRMM观测冷锋云系云中四类水凝物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一般冷锋后部的液态云水最丰沛,常由锋前零散的多个较小云水团合并发展形成,这些分布不均的丰沛的过冷云水区(>0.1g/m3)是人工播云催化的有利的条件,其生命期一般有2-3小时、空间范围有20-100km不等.TRMM/TMI的观测对分析云系微物理完整结构明显优于飞机沿航线的一维微物理探测,但TRMM观测的云微理参量较机载PMS的观测值偏大,TRMM/PR观测的降水结构同地面714CD雷达观测的回波形状较一致.初步的分析显示,TRMM卫星在研究云系中微尺度物理结构、揭示人工播云条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潜在的价值.
  • 摘要:本文以洛仑茨的对流模型说明贝纳对流发生和产生上升气流振荡的条件,由此说明冰雹形成机理;数值天气预报不能报准大气系统的突变,是因其是质点运动方程,质点的质量小,在受力的误差下,加速度的误差大,从而在一定长的时间后的得的运动状态(位置和速度)的误差大,这误差的放大淹没了在突变的短时间内的状态变化.天气学是对大气系统说的,系统的质量大,对受力的误差不敏感,可以作较长时间的预报,但因其用的温压湿风的量纲不同,不能有一定量的预报方程,预报是主观的,定性的,把这些物理量的统一在熵距平中,即可作定量预报,以2002年7月18日至19日河南省的一次冰雹过程,说明冰雹是可以在24小时前预报的.
  • 摘要:为解决高炮(火箭)人工影响天气电话申报空域存在的时效性差、人力劳动量大和易出现失误等问题,本文开发了人工影响天气高炮(火箭)作业空域自动化申报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气象基本业务通讯网络,以数据库为核心,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实现了用计算机处理作业空域申报和批复等实时信息,并具有自动保存作业空域申报和批复信息以及保存作业点的作业信息和作业效果信息等功能.该系统还具有根据天气形势,对适合人工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点进行预警,并对这些作业点优先进行作业空域申报的功能.最后,本文对该系统的设计思路进行了拓展,提出了利用该系统实时信息交互功能设计全新模式的高炮(火箭)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的思路.
  • 摘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环节多,涉及面广,要达到预期的增雨、消雹的目的,需要先进的综合技术系统作支撑.本文对南阳市人工影响天气测控自动化系统研究与应用进行了介绍。该系统依托全市的基本气象业务系统,充分利用省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提供的指导产品,根据人影作业的实际业务流程由实时信息获取系统、信息加工处理系统、人影档案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实现了实时信息资料采集、传输、集中存储,建成了多功能、实用性强的市级人影综合业务技术系统.
  • 摘要:本文利用1999-2002年春、秋季GMS-5卫星水汽图象资料,结合探空、雷达及天气资料,分析了河南春、秋季对流层中上部水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天气条件下,河南对流层中上部水汽的汇集方式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水汽分布反映了不同的云系结构。文章同时分析了各类降水系统在水汽图象上的演变特征。
  • 摘要:本文利用1999-2004年的常规天气资料,对河南春季3-5月和秋季10-11月出现的76个降水过程的天气形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对高空影响系统和地面影响系统进行分型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降水模型,并对这些降水模型的降水特征和人工增雨作业适宜的天气条件进行了讨论,旨在为今后河南开展人工增雨提供更加直观有效的天气学依据.
  • 摘要:1994~2004年,湖南省境内四大水库分别开展了夏季人工增雨蓄水发电工程性试验。本文给出了6次试验的概况,并对所产生的作业效果和直接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评估。在给定有效增雨率系数为0.24,产流系数为0.3~0.5之间时,5次人工增雨作业期库区增水总量为7.4348亿m3,增加发电量累计1802.2万KW·h,直接增电量效益为1070.86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4.244。
  • 摘要:本文通过湖南夏季人工增雨多年野外观测资料整理分析,得出了湖南积云人工增雨的催化条件参数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规律,为人工影响天气增雨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本文通过对6月26日发生在湘中的一次大风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中低层切变线、地面干线和较强垂直风切变的是发生大风的主要中尺度背景形势,回波的快速移动、"V"形槽口是雷达回波的总体特征,处于风暴相对减弱期易于发生大风,相对于大风发生地较低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值(Z)、VIL值和ET值是这些雷达产品的主要特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